西西河

主题:扯一扯汉语的“稠密性”和精确度 -- 石头布

共:💬196 🌺697 🌵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家园 反对一点

白话文中从日本引进的词汇不是日语而是中文,那些词是日本人按照比照着西文按中文的造词法用汉字造的,本质上仍然是中文,道理上类似于一个日裔意大利菜厨师创造的新菜仍然是意大利菜——重要的不是谁创造的,而是按什么办法创造的。正因为这种与中文从根子上的内恰性,才使得中国人在接受的时候毫无困难。而那些与中文无关的日语词汇,即使用汉字书写也很难被中国人接受,如大丈夫(没关系)、丈夫(结实)、大根(萝卜)之类。

也正因此,从语言的角度讲,日本人能造出来的中文词,中国人没道理造不出来,说没有日本人做二传手,中国人就过不了翻译这道坎,未免太看轻自己了。

家园 兄台口气真大

您怎么不试试?

用着人朝前,用不着朝后,这不仅是不科学,连地道都欠奉了。

怎么?从日语学点东西你中华就不泱泱了? 别学得那么小家子气,就算省了你的人力物力去多干点别的有用的事,你不觉得是好事?

这点文化自信心还是要有的。勋业当计万世功,不在一日你我间。

另外提醒注意,我写的是语言文化的相互影响,又不是评功论赏,排英雄座次,前文说的很清楚,在这个问题上是日本帮助中国挖掘了自己的历史经历,你反对的究竟是啥?是想说日本从未影响过中文?还是中国从未影响过英文?

再进一步说,让我们站在历史当时的位置,试想一下你的逻辑,日本人现代化过程中,引入西方概念以自用,你觉得他们那叫完善中文,不是完善日语?而反过来说,这些概念对于中国和中国人都是完全陌生的,那么借自日本人的努力,你说我中文本来就有,不是来自日语?

日本大幅度的运用中国文化,但不代表以后的日本文化都叫中国文化,不能说日本的体验,努力都是中国历史,日语所反映出的这些经历都是中文。否则离文化沙文主义也就两三步的距离了。

真可惜,语言不能收知识产权费,否则,你大概真会去claim。

家园 中文科技词汇也有其优势

我觉得很多科技词汇没有好的翻译,那是因为用得还不够多。用的人多了,次数多了,自然而然就会进化成比较顺溜的形式。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的是,中文科技词汇有它无与伦比的优点。这个把所有其他外语捆一块儿都比不上:我们翻译一个外来词,总是尽量做到信达雅,而不是完全使用音译。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望即知。比如laser,大陆翻成激光,香港翻成镭射,现在还是激光用得更多些吧?一看就能脑补个八九不离十。很多科技词汇也是如此。比如现在神经科学上面用得很多的光敏通道蛋白,中国人看完这个词,哪怕不是这个专业的,都差不多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了。英语语呢?channelrhodopsin,您不好好学习一下定义怎么都不可能知道是什么玩意。这还算是好的,还有大量的名词用人名命名的呢,更摸不着头脑。中文名词印象中有时候直接用人名,有时候意译成相关词汇,例子想不起来了。

这样做的结果是,看大部分的中文科技文献,不需要科班出身也能看得懂。英文的呢,您需要抱着本科技词汇字典,否则想都不要想。所以我们民科多啊,这个门槛实在是太低了。往好处想,民科就是对科学感兴趣,懂一点不完全懂的状态,好好引导,离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也就不远了。

要说还是科研实力不如人,没有话语权。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科学研究超过了英文世界,把nature,cell和science全部改成用中文发表的,一定可以省去可怜的研究生们大量的时间。

还有呢,翻译家们这个“所见即所得”的习惯还用在了翻译电影片名上,所以中文版片名老是剧透,河里还是哪里有篇文章提到过这个。比如人家叫 the spiral, the ring virus, the ring, 看了都不知道是恐怖片名,中文非要叫午夜凶铃。我现在看见这四个字就恨不得要做噩梦。

回错了,本来是要回楼上的,既来之则安之吧。

家园 英文专业词汇的命名怀疑是故意的

这里很可能也有'民可是由之不可使知之'的阴谋。

后果如你所说,就是民科不容易产生,这个结果是好是坏,也许才是这个命名法真正的内含,见仁见智吧。

家园 很有道理啊

在这方面西方社会是有前科的,圣经好长时间只能用只有教士才懂的拉丁文翻印出版,第一个把它翻译成英文的人好像还被迫害了。

家园 学人所长,分享创造

抱歉楼好像有点歪,但顾不上了。

所有文明面对的都是同一个客观世界,彼此之间产生不同的偶然性大于必然性,大家的难度从根本上说是一样的。

语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掌握日常用语所使用的词汇来说,中国的小学生平均要比其他拼音文字国家的小学生多花2-3年的时间才能掌握。那么对于扫盲来说,中文有优势?

但是,在掌握日常用语所使用基本字词之后,中文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范围扩大和能力的提高的速度是拼音文字国家孩子难望项背的。拉丁语系国家的孩子在阅读能力上是不断要接受挑战的,坡度虽缓而长度增加。早轻松则晚受累,总难度系数不存在显著差异--因为思想内容没有显著差异。

事情到此为止了吗? 别急,还有。中文在常用字词以上的部分进一步学习的难度再次陡然提高。不信可以自己去看看,中国受教育成人平均识字水平与常用汉字量的距离是相当近的,与拼音文字人群比是颇为羞涩的。为什么?中文转而先是在排列组合上用力,然后是在指代,会意等语义外延上下功夫。

那中文从发展初期就是如此吗?抱歉,很可能不是如此。古文中有大量的字我们今天都不再用。早期语言发展很可能也是像拼音文字发展那样使用创制新字的方法来扩展对客观世界的覆盖的。但是,幸也不幸,方块字比拼音文字显然先遇到造字瓶颈,那么很可能也是最先开始了尝试复杂和更为复杂的语言逻辑的。(历史上拼音文字可能是造字瓶颈后采取的另外一条发展路径,但此仍为假说。)这个尝试的成功也让中文越来越灵活,对新字的需求也在客观上下降了。(多音复用一定意义上也和此逻辑相通)

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再向上一步,考虑语法的影响。中文字词尺度上的灵活性与语法上的高度灵活性应该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但是,灵活的语法也就是松散的语法,中文语法的严格性低大概也是相当出名的一点。即便是在白话文革命之后,这一点依然很突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随着与其他语言的相互交流,目前中文已经逐渐形成一套在科学体系内运用的比较严格的中文专业语言子系统--这套子系统看起来与一般白话文没有大的差异,一般受教育者也可以读,但未必能真的‘懂’,更不太可能会正确恰当的使用--其主要是构建于中文本身丰富的逻辑内涵能力之上的。

与中文对照,拼音文字在语汇发展上的方法是相对简单,但没有天然量的限制,只有脑力上的局限。这个背景与其相对严格的语法也是有一定关系的,因为语法参与了相当大语义的表达,而中文相对较少,转而对上下文的依赖增加。这样一来造成拼音你文字体系下一般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最大差别就是词汇上的差异。(在中文,则是字都认识,逻辑不通--的确有很多‘会意’逻辑的现象发生。手边的例子就是隔壁热议的中国好声音里卷珠帘这一类所谓中国风流行歌曲。白话文词汇,仿古文堆砌;字词都是常人,(逻辑)意义完全不管,以松散中文语法为障眼摇身一变--呵呵,就天才少年了。)

拉丁语系在新词汇方面也有应对超长复杂词义的办法,目前最普遍的就是缩写法-比如大家都喜欢举的LASER。这个办法到目前看还撑的下去。中文方面,对文化的积极态度稍有松懈,挖掘自身潜力的余地就有些捉襟见肘,直接借用的现象就越来越多。很难评判这是好是坏,只是能看得到这是随社会历史而变化的--laser放到今天是不会有激光的,那时大家会觉得镭射相当信达雅了。

同样,中文最早的创字的手法已经久已不用,但是就此放弃了吗?当然不是,前面举过化学元素的例子,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创制的新汉字,没有‘镭’会有‘镭射’?(当然这个译法的硬伤也在这里)

还有,话再说回来,大家常说,激光好过laser,因为不懂的人看到激光会领会到一点意思,而laser什么都不是。Really? 看到激光真能领会到什么吗?您看到‘三光’是什么感觉?我个人是相当的怀疑这一点,更不论‘镭射’了。在我看来,特别是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这与拉丁语系使用的缩写法基本没有差异,激光就是受激辐射光放大的择其紧要的缩写/简称。

然后。。。再等等,除了中文和拉丁语系就没有其他文明其他语言的贡献吗?中文中有多少外来语已经不需要扫盲,拉丁语系来自近东,阿拉伯的影响更无可计数--打了那么多年仗没有相互交流是simple,sometimes。。。(谈必中文与拉丁语系是我们这个历史时代偶然性阶段性事件。)目前中西方通用的数字书写方案不还是阿拉伯数字吗? (虽然离原来的阿拉伯数字已有距离,但中西方都还有雅量承认其源头,不像我们有些朋友那么小气。)

希望强调一下我们的逻辑出发点。所有这些所谓某个语言的特征都是通过比较得到的,是相对的,不存在比较之前就具有的特征。要是还不服气,

那是很莫名其妙的。

因此不要再盲目的搞那些简单化的逻辑,动不动就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的节奏,除了我祖宗第一,就是你祖宗傻X。。。抱歉,我最近好像管不太住嘴,对事不对人,对事不对人。。。

(话也说清楚,在这里对事不对人,某个地方还是对事又对人,XX狗毕竟是另外一个层次,这个要有科学态度。。。)

再向后看,以后会发生什么?以后什么都会发生。就像一个地方的车牌,看上去没有几位,车多了号牌用完了怎么办?总归会有办法,总归也就那么几种办法。语言中各要素部分担当的转达语义的任务会越来越重,除了意义的外延,还有语言结构的复杂化。没人敢再说世界上语言归为一类这样的话,但各种语言使用的发展方法与发展逻辑大概十之八九会差不多。即便有创新,应该也会很快传到其他语言那里。但也别指望过程多理性,偶然性的斑斓色彩闪耀瞎眼,比如daqi和long time no see。相对的,在科学领域和书面领域要好一些。

文明积累的难度是一样的,由于方法不同导致各有各的难处,各有各的得意--表现多样性与内在一致性的辩证统一。不要只看和尚吃肉,不看和尚挨打,Every dog has its day. 至于到不到罗马/北京,那要看个人努力。

学人所长,分享创造,那么此帖善莫大焉。

(匆忙就笔,挂一漏万,错误难免,仅求达意而非周到,欢迎批评,再次对楼主感谢并歉意中。。。)

又及:写完之后,修改多次,大多是由于写的快了,语义不周到,再读一遍就发现可能有歧义--中文语法的灵活性就在你不经意之间埋伏下来。。。

通宝推:wlr,易水,
家园 您误解了

我并不是要讨版权,即使真要说版权,这些词的发明者也应该是日本人,这没有问题——但不等于这些词是日文——仅这一点是我要反对的。日裔意餐厨师做出来的是意菜而不是日餐,道理是一样的。

日本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就像他们的罪恶一样)不容否认,他们对现代中文形成的贡献也不容否认,从国家的角度来讲这些贡献算是日本文化,从语言的角度来讲这些贡献算是汉字圈发展的一部分,这是不同层面的认知,并不矛盾。

家园 还需要我在你那个贴子里发言吗?

河里童鞋们的反馈都看到了吧!别再虚浮的洋洋自得自以为是了,别光顾着争嘴皮子上的厉害了,把自身的弱点推到语言上去了!推卸自身责任是啥结果,听听大家的呼声吧,别跟中国男足学,知耻而后勇吧!

为了我们的国家和文明,努力吧,共勉。

家园 用诗歌语言来论证中文不精确的!

真够胡扯的,就这还有人给捧场的!诗歌是要求精确描述的吗?人家那是传情达意,还能通感修辞呢!

他怎么不把天工开物,把中国古琴谱拿出来说事啊!

逆向文明歧视!

家园 您是英文拥泵者,翻译一下五服呗!

用一个英文词,两个也行吧!能说清楚的,包括范围要精确一致的!你们不是说英文比中文精确简练吗?

家园 君以为是?

Do you think so? I know so. Must it be? It must be!

君以为是? 窃以为是。确须如此?其必如此!

---------------

晨枫兄的意见十分赞同,语言各有幽微,实在无须扬此薄彼。只手痒试翻一下

另,用过几种编程语言,C,C++,BASIC,FOXPRO,汇编,互相之间差异是十分明显的。不承认差别不对,但因为差别而贬抑哪种语言实在太没有必要,真的是各有所长,关键是用的人而不是语言本身

家园 我总结一下楼主的观点

有一对标准来评判语言,即精确性和模糊性。

在精确性上,汉语英语相当,模糊性上,英语不如。

或者说,汉语能达到英语的精确,但英语永远达不到汉语的模糊。

家园 举个例子吧

中文已经逐渐形成一套在科学体系内运用的比较严格的中文专业语言子系统

另外,杜牧有一句诗是卷上珠帘总不如。

家园 想想 宏

只要有人敢翻成亲(或者知道翻成亲),这个字义重新复活是很可能的。

宏,不都硬生生的加了一个毫无关联的意思?

说到底还是对汉语水平差。

亲类,亲节点,念十遍你就不觉得拗口了,不信试试

家园 On top of head--举两个小例子

都是工程技术界的,

1.结构工程中常用的字:‘砼’,如,钢筋砼建筑

2.电气工程中的,变频调速器(VFD,或VVVF)

不要放狗,说说啥意义?

科技论文通过句式选择,逻辑关系,段落组织等方面的规范性避免各种歧义是有一定之规的。当然,作者的中文功底和业务水平在这里起重要作用。

就科技论文来说,交流比较成熟的学科领域,同样内容文章,规范中文所用字数是一般要少于使用英语等拉丁语系语言,比例也是大致不变的。这个比例在非科学技术领域内也存在,基本也是中文要少一些,但比例是不同的。

另外,工程技术界的中文规范使用标准是相对成熟一些的,一个原因是中外的距离不大,中国领先的领域,如土木工程类别,中文成熟度最高。中国不领先的领域就要差一点--比如上面电器领域的那个词汇属于凤毛麟角。自然科学领域一方面由于知识更新变化更快,另一方面也是中外距离较大,所以中文使用的成熟度不高也是现实--可能还会进一步降低。(从河里很多人感叹的英文优势你可以分析河友的大致专业分布

这是我为什么强调语言是与创造性是直接关联的生命体,不仅在于超女,卷珠帘,更在于我们这些书生分分秒秒的工作,无论是读论文,还是思索,任何新的想法本质上都是在创造中文的新天地。

答案:

1. 砼 (tong) 二声,即“混凝土”。亦可读为“混凝土”。新创汉字,仅为土木工程界所用。

2. 变频调速器,或简称变频器,是实现同步电机高效起动的革命性控制器件。最初由英国人发明,在日本得到实质性突破和发展,并开始推广使用。在未来广泛进入生活的电动化浪潮中,这是最为关键的器件之一。最终是由中文定名的;被广泛接受并确定下来。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