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不忆当年漫天樱 -- 苦夜
不忆当年漫天樱
对鬼子的认识,最早只是局限于《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等一直被鬼子政府强烈抗议的抗日影片;在互联网的各种论坛中,总可以看到愤青们讨伐鬼子的诸多言行,当然不乏粗口之类。虽认为自己对鬼子也算是有一些了解了,却从未有过参与诸多讨论的意向,因为口诛笔伐代替不了行动。只是想趁现在工闲时间,整理一下自己对鬼子的认识,博大家茶后一笑。
二、外国人与外人 (2006-07-19)
三、女の子 (2006-07-26)
四、日本人与鬼子 (2006-07-14)
五、国人在外——“就学生” (2006-09-12)
国人在外(续篇)——“研修生” (2006-09-12)
国人在外(补篇)——“技术者” (2006-09-12)
六、吃必有名 (2008-07-02)
七、无酒不欢 (2008-07-10)
无酒不欢(续篇) (2008-07-14)
[后注]翻箱倒柜出来的私家文字,差不多全倒在河里了。十年前的故事,两年前的文字,摆在河里献丑,算是潜水之后的一点文字贡献。
一、东京之初 (2006-08-22)
东京于我,至今依旧恍惚昨日如对梦寐。回到北京,方知是梦醒。现在再去回想到达与离开东京的时间都需要翻记录才行。
对周围世界的认知更多的来自于循序渐进中我们所接触到的事物,突然的环境变幻,总会给人一种似幻似真的不真实感觉,当然真切地体会到自己和时代未来的样子,更会让人恍若隔世。六年前东京,常常晚饭后坐在宿舍外街边看车流来去匆匆,真实的置身于一方土地,却又清晰的体会到是于己无关,也只有梦境中才会有此感觉。偶尔再看到似曾相识的图片或文字时,总会激起自己的部分回忆来。不过很少与人讲彼岸如何,人同梦不同,生活更像一个梦醒来再下一个梦的循环。
还是非常感谢身处的这家公司的,十年并没有留给我什么太多可忆的人或物,但总归是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并让自己在还没有丧失观察生活体验社会的活力之前,有机会东渡一趟,完全的进入另一个社会中去体会一方水土人情,全无生活压力的或太多企图的,纯粹的一种形在其中却能置身度外感觉。年半时间短暂,但留下的认识与思想却是深远,称之为改变我世界观的一段时间都不为过。记得当时没有选择非洲丛林的酷热,自然也就放弃了可能的安逸或机遇,当然也逃离了疾病和战乱,由此曾为公司前辈们所不屑,现在再回头看当年或是冲动或是不甘平淡而做的选择,更加地明白东京所带给自己的变化是无法与人多分享的,当然其中的寂寞也是如此。
去东京完全属于意外,当时的相关证件都已寄去博茨瓦纳办理工作签证了,大把非洲小房子在那里等着我们去盖;碰巧部门头说有鬼子会社来面试,你们年轻的去充充数,于是乎稀里糊涂的去劳务部转了个圈,还像模像样的答了份试题,然后就转圈回来了,那是严格意义上的第一次和真鬼子面对面,之前至多是见过影视作品中的鬼子。没有多想过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居然要和真鬼子天天面对面,因为从来外派劳务都和自己公司的人无关,外派劳务赚的是外单位人的钱。我们这家公司严格说是八十年代靠劳务起家的,虽然名字里面占据了“土木工程”四个金字,但论能力实力肯定对不住这四个字。在八十年代初就走出国门的中字头工程公司,当年加在一起好像也就四家,我们是其中之一。只是二十余年沧桑,当年在外处处要和中国建筑比拼高低的我们现在甚至连仰人鼻息的资格都快没有了,即便偶尔再去缅怀当年公司自有外汇占国家近十分之一外汇储备的光辉业绩,也多是酒醉时分,老前辈们在无知小辈们面前追忆当年风光的场合。
初到东京,或许是因为陌生感太多,并没有即时有太多认识和好感,入眼更多的反而是某些老旧狭小的地铁站,当时在东京出差的部门同事评价东京都是‘这不和北京差不多嘛’‘还不如北京啊’此类的。或许这也正是东京富贵而不张扬的表现吧,需要真正花时间才能体会到它的细节与全貌。
实际上初期更多的体会大都是生活表面现象的差异,习惯了国内的尘土飞扬,于是惊讶于整个城市的窗明几净、绿树蓝天,对于我这样的懒人而言,经年都不用认真擦擦皮鞋实在是一种享受;习惯了北京的治安环境,天黑即回、黑灯瞎火地方不乱去,于是初到东京也依然时刻保持着警惕状态,直至某次夜遇一妙龄女郎,高跟鞋嘎哒声中独自转入漆黑小胡同中,一下子明白身在全球治安最好的地方,走夜路的紧张状态是彻底用不上了;习惯了国内的交通状况,过马路唯我独尊的勇敢方式在去会社的第一天就被彻底扭转了,未等行人信号灯转绿,刚抬脚迈下行人路,一辆车不带减速的呼啸贴身而过,惊出一个冷战之余,从此开始严格遵守行人信号灯;习惯了自己专业中尺寸模数化的结构物,见了东京形状尺寸千奇百怪的建筑物,方体会到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决定了建筑物尺寸方式,而非工业化大生产。
头一回吃生鱼、生肉、生鸡蛋、纳豆,倒是没有那么的不习惯感觉,毕竟入乡要随俗,没有完全开放的心情,恐怕也就无法更多的体会与体验。或许是因为长在山东,对日本人的那套礼仪礼节没有任何的不适应,毕竟都是孔老夫子的徒子徒孙,无非就是一个长幼尊卑的区分问题;而且盘腿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和山东老家盘腿上炕也没有任何差别。一句话,在鬼子群里,我反而没有体会到任何太多的不适应,应该说是接受融入的非常快速。
初到异地,不适应或者不舒适感觉要少过自己预期,没有想过继续下来的又会是如何的生活与世界。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二、外国人与外人(2006-07-19)
“外国人”=“外人”
常用日语中最直接反映日本的排外情绪的代表词语,不是单纯的简化用词,而是一种心态的表现。这里的外国人一般指在日本的外国人。曾看过北野武主持的一个搞笑电视节目,组织外国人和日本人专题辩论这个话题,几乎所有外国人都反感“外人”一词,但同时一个日本小学生的发言让人至今有印象,大意是你们外人(外国人)不懂我们的规则,就不要参与我们的事情。
小小学童,还仅仅处于嬉戏的认知阶段,却是如此的看待“外人”,那种对不会玩就别乱玩我东西的厌恶发自内心、丝毫都不掩饰。从小学童言语中可以看到的是,教育、媒体、家庭带给日本人的排外思想,已经到了根深蒂固的层面。
日本的排外情绪可以归结于地理环境导致的“岛国心态”和“岛国根性”。国土狭小、终年地震、台风、海啸、暴雨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不断,让日本人更为关心周边环境的变化,更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日本人对外国人的言行举止格外关注,很容易把日本社会的诸多问题归咎到外国人身上。三成的日本人“不欢迎外国游客”;超过九成的认为“外国人的增加导致日本的犯罪率上升”(资料来自日本内阁府的“有关自由时间与观光的舆论调查”)。
排外,在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许多地方大多还可以看到或多或少的影子,农村中的欺负外来户、中原地带对南方的蔑称“南蛮子”至今还可以在县镇一级的地方听到的、甚至新加坡的华人排华意识,但很少有像日本这样上升到政府、教育高度的排外情绪,这多少和日本的民众集体化思维方式有关系,政府影响着绝大多数民众的思想,通过种种工具。
话说回来,虽然将“外国人”简称为“外人”,难免歧视之嫌,但内外有别的概念在平常工作生活中比比皆是,甚至不仅仅是针对外国人。亚洲金融危机,日本经济同样难逃厄运,工程总承建商也出现了倒闭现象,曾有新同事从倒闭总承建商那里转职过来,虽然工作经验、阅历年龄都到相当程度了,但也只可以从较低的级别开始工作,甚至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可以逐步将“外人”两个字慢慢抹去。
日本人的排外,总给一种“疑邻窃斧”的感觉,其中的狭隘和不自信不言自喻。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三、女の子 (2006-07-26)
先声明:评价女子,纯属自讨苦吃,在此只写个人肤浅感受,不涉及更多。
如果让我来一个女孩子的排名,肯定是把日本女孩子排在首位的,这么说恐怕要冒着得罪所有同胞美眉的风险,甚至要招致诸多弟弟们的板砖盖顶。
如此选择的理由,并不是因为看多了小鬼子AV咸碟受其中诸多尤物的影响(虽然现在上网看美女还是只看东瀛美眉),而是日本女孩子已经整体达到了外有样内有质的层次。从相貌体形而言,日本女孩子反而是有诸多先天不足的,上下身比例不甚协调、长期席地而坐致罗圈腿较常见等等,只是东京的办公室女孩给我留下了极好的印象,特别是外出午餐三两结伴的女孩子,偶尔还围着办公室围裙,自己待过的那间会社的女孩子工作装永远是蓝套裙白衬衫外加一条蓝围裙,为伏案工作时用的,当然银行或者保险公司的女孩子就是统一的套裙装。灿烂阳光下、窗明几净的环境中,看到或活泼或沉静的女孩子们飘过来,带给人的那种舒心感觉似乎无法言语描述。
自己唯一能想出的解答是:东京的女孩子,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条件下,借助于外物提升了自己的内在,那种落落大方、灿烂舒展、得体而不夸张,不是单凭想象或者努力就可以有的。自己过去一直认为有了完美的内在才能保持好的外貌,相由心生;见过了东京女孩,开始明白原来外界环境同样可以塑造出好的形象,即便内在还没达到那么的完美。
女孩子美好的外在、与周边环境和谐的搭配,反而让人不再去太多留意脸型的平凡或身材的扑通。新年或成人节,遇到着和服的年轻女孩子,总是不免要多多关注几眼的。某次转代代木公园,在明治神宫遇到两个着和服的女孩往外走,不由自主地跟着走了一大段,走在幽幽细碎砂石路上,看二八佳人婀娜而行,那种记忆至今犹存。
日本是纯粹的男权社会,二战之后政府甚至引导所谓“男は仕事、女は家事育児”的性别角色分工(性別役割分業),更不用说自十九世纪末的教育大纲中就要求培养女性为贞淑、忠孝、忍耐与和谐持家的贤妻良母,这样背景下的女孩子,温柔含蓄仁爱而善解人意已经是一种遗传因素了,无需再后天培养。女子对男人说话永远都是用敬语、用嗲音,曾听过在日本生活的国内美眉说话,同样的发嗲音,却完全没有日本女孩子的自然与柔顺,因为别人是从小如此,无需做作的。
多数中小企业中对女职员的安排依然是传统而守旧的,自己在的那家会社除了几个电脑绘图的女孩子享受专业人员待遇之外,其他所有的女孩子都只做办公室文员工作,打字、收发、跑腿、电话、端茶倒水,但薪水永远是最低级别的,不要考虑晋升发展;我们部门仅有的一个文员如果生病了,往往会要求绘图那边过来个女孩子顶班的。
女孩子年龄大了,嫁人就必须辞去工作,老公的工资中会为此而增加家庭补助,男权社会用制度把女人的天地限制住了。回到北京之后,只感觉我们的半边天实在是天下最自由的女人了,虽然要和男人同样的辛苦工作。女孩子嫁了人,即便暂时不需要相夫教子,也只能找到一些临时性的工作。当时过段时间都会跟同事去帮衬的一家火锅店,就有会社年轻同事的妻子在其中帮手。
在我感觉,日本男权至上,即便是东京街头你一样可以看到男人们乱扔烟头,甚至是酒后的随地小便,但在不可一世的背后,反而是男人更脆弱的表现,种种男尊女卑的制度也仅仅是脆弱男人们借手中权力维系自己的唯一手段,反而感觉日本女人才是这个国家看不见的支柱所在,用自己温柔的一面支撑着脆弱男人们,以自己的耐性支撑着家庭及有此组建的社会。男人们完全的在围绕着女人而存在,会社聚餐酒不用过三巡,高层们就已经都挤到女孩子最多的一桌去嘻嘻哈哈了。
不过还想多说说的是日本女子的另外一面,98年底正好赶上了和歌山咖喱投毒事件,布满天天的大小新闻。37岁的家庭主妇林须真美为了骗取保险金,在”夏祭り”时乡邻聚会的咖喱饭中投毒,致四人死亡、六十余人中毒;当然这不是她的第一次了,其母离奇死亡、其夫离奇中毒致瘫都给她带来了巨额保险收入。电视台中曾播放过一个家庭主妇在丈夫回家后悄悄往茶杯里倒药粉的提醒广告,或许这又是我们所不了解的日本女子母性之外的另一面吧。
摘抄诸多文章中对日本女子的描述,自己没有如此多的体会,仅供参考:
外表温柔、内心坚忍;收敛而不张狂;貌似柔弱、风情万种;正经与风情界限模糊;
典雅沉静、顾家得体、令天下男人心驰神摇;绕指柔骨里的凛然,日本人推崇的女人味;
取悦男人是日本女人一生的唯一寄托;女人的种种好处是针对男权社会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四、日本人与鬼子 (2006-07-14)
普通日本人应该是可爱与可怜的矛盾混合体,受儒家思想影像众多,却无法领悟精髓所在;四十岁之前一直要用卡通漫画来平衡情绪,过了四十岁突然发现自己民族文化均建立在大唐基础上,于是乎顿陷迷惘;如蚁如蜂般辛勤、团结、无私无怨,只有醉酒后才能有小小的真我。日本人和日本鬼子在我这里是有区分的,回到北京之后曾有过“我喜欢日本人、我痛恨日本鬼子”这样的话,不过现在连这个也没必要多说了,得到的认同太少。
多数的日本人是同你我身边的普通人没有多大区别的,当然在礼节和思想方面比我们都要保守。记得有张从身后搂着媳妇的合影,在我们这个年龄是再平常不过的照片,被年轻女同事看到之后,立刻开始狂惊讶,告诉我在日本年轻男女之间很少有如此公开的亲昵行为的。后来时间久了,发现即便到了天色黯淡,在路上的年轻男女很少有亲昵行为的,顶多见过中学生手拉手的。
虽然说日本人不是很具备领悟儒家思想的文化背景和基础,但在行动准则层面上,他们学的还是比较象形的。沙丁鱼地铁列车里,四十岁以下的在翻漫画书,四十岁以上的在翻报纸,每个人都很在意对其它人的影响与否,报纸多是对折成细长条状,如同奏折般,即便翻看,也不会对两侧和身前的其它人有任何的骚扰;车厢里几乎是没有人在喧哗,打电话的就更稀有了,偶尔有喧哗声,也多是年轻一代的学生样子,这时可以看到周圈的长辈们一定是用严厉的目光瞪着那些喧哗的源头直到平息为止。上班一族口袋里的电话铃响了,那也是先小声接听,然后在赶紧下一地铁站下车接电话。走在大街上,常能看到两个上岁数的女士相互道别时候,你鞠一个,我躬一个,嘴里还要不停的再见,没有几个来回肯定是走不了的。
很细微的地方,看到的是日本人精神的大部分。虽不是羡慕,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的老祖宗同样留给我们的,只是被我们忽视了许多。对日本人的好感也更多的是来自这些普通民众身上所包含的质朴与文雅。
何谓“日本鬼子”,反而是不好具体描述的了,因为真正的日本鬼子只是在某一时刻、某一行动中的某一些日本人,笼统讲,就是那些从普通人中间产生出来的所谓精英,有了日本式的头脑和认知的,就是日本鬼子。会社里的高层、政府里的高官,多在此列,只是无法一概而论。作为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培养选拔人才的机制都是完全符合其需求和目标的,应该说比国内这种过多的涉及了个人主义的机制相比,发达国家更多的是一种精英机制,这种精英往往是完全代表了国家、企业的利益和目标。在这一点上,我并不是否定我们自己的体制,反而对国家、对国企有更多的信心,腐败如此横行,我们的发展还能有如此成绩,证明我们大的机制完全是合理的,只是涉及道德、利益方面我们失败的地方太多而已。
纯粹的日本而言,是危机感与自卑感并存的民族,资源的匮乏、地域的限制,再加上岛国民族先天的狭隘性,导致日本自古至今都是一个不安份不安全的民族。对中原大国文化的向往、对自身资源自然条件的恐惧,必然导致其侵略心,加上已经成功的资本主义化,丝毫不用掩饰的就是其侵略性了。这不是我们的愤青们口诛笔伐可以改变的,更不是奴才汉奸们愿意承认的。只要这个小岛国存在一天,对世界的窥视和渴望就会存在一天。去看看日本古时的民间故事,都是桃太郎去把别人杀光,抢回金银财宝。
普通的日本人,在他有机会成为精英,成为鬼子之前,脑子里是绝对没有这些认识的。孔子的愚民思想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是实施的非常好的政策,世界大事绝对不如自家门口的交通意外有新闻价值。当然这些都是政府的刻意政策。
曾经有机会听过某位信徒的布道,国内正牌大学出身、受美国再教育、读香港神学院,现在是神的忠实仆人,作为我辈来看,百分百精英人士。讲到了日本的全国基督教总会至今也不公开为过去的战争认罪,虽然日本各地的基督教会都有认罪;还讲到了在美国参加过一次中日韩都有参加的宗教研讨会,韩国信徒对日本信徒文章中的战争认识强烈抨击,我们的精英为自己要在韩国人之后才有反应感到惭愧,其时,会议的美国主持牧师讲到了,化解纷争的最佳方法不是互相仇视、不是以暴易暴,而是宽容。我们的精英认同此,而且是再传递给我们。这是我第一次为我们自己感到悲哀,我们的精英尚如此认知,又怎么多去要求我们的愤青们呢。布道会上从来不发言的我忍不住要澄清视听的冲动而拿过话筒反问:“我们对在战争中有过罪的日本从来都是宽容的态度和方式,我们无法饶恕的是日本在战争中的罪以及日本至今都不思悔改甚至继续扬罪的态度和方式;罪人可以被宽恕,难道人罪也可以被宽恕?”
历史上有过罪的日本人,我们早已宽恕;但现在依然如幽灵般存伏于日本鬼子中间的罪,我们永远无法饶恕。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五、国人在外——“就学生”(2008-07-16改)
就学生(2006-09-12草)
刚到东京时,连假名也认不全,于是会社安排去了“アジア国際語学センター”(亚细亚国际语言学习中心)学三个月的日语,半天制,上午学校学习,下午会社出勤。学校位于港区虎ノ門第六森ビル内,08年因第六森ビル要拆除而迁校至横滨市中区,这是后话。学校的规模不大,一年不到一百学生,分成几个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国内来的同胞,偶尔有一两个东南亚的。老师基本上一句中国话都说不了,仅校务室一位台湾来的女士能讲国语。
在语言学校里读书的学生,持的都是“就学生”签证,而非“留学生”签证,鬼子的这种区分做法可能算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了。去日本语言学校读语言拿“就学生”签证,被大学录取了的拿“留学生”签证。两种身份的差别较大,“就学生”没有资格申请文部省的留学生奖学金、不能参加留学生医疗保险、不能购买学生月票。打工方面,“就学生”到日三个月后才能申请打工许可,“留学生”到了即可申请打工许可;每天打工时间都不得超过四小时,但“留学生”寒暑假等长假期内可以每天打工八小时。“就学生”签证一般为半年到一年时间,最多可延期至两年,但如此期间没有考上大专院校,无法转为“留学生”签证,则签证到期必须回国。
日本大学直接海外招生的比例不高,能直接拿到“留学生”签证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更多的有志青年还是选择先以“就学生”身份读语言学校,然后尽快通过日语能力考试、尽快通过大学入学考试。总体而言,感觉“就学生”签证还是比较好申请的,自己所在的那个班上北京、上海、东北、福建、河北等地的年轻人都有,仨北京的彼此还是亲戚:舅舅和外甥女、还有未来的舅妈。
福建的两个女孩子学习努力,平时话语不多,在语言学校学日语的同时也在补习其他功课,课间休息时常能见到拿出数学书来看。这是以求学为目的而赴日深造的有为青年,时刻在为日语能力考试和大学入学考试做准备,以进入国立大学为目标。比起私立大学来,国立大学奖学金机会多、费用低,因此生活压力会小,无需过多分心打工。
一个上海来的男孩子,每天有三份兼职,早超过了入国管理局关于就学生打工每天不可超过四小时的规定了。除了课间时候还能和大家吹吹水之外,上课基本上就是蒙头大睡了,到学校纯粹是为出勤率来的,学校出勤率统计是“就学生”去入国管理局续签证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是以打工赚钱为目的赴日的,每年都会有相当比例的“就学生”在签证期满后选择“不法滞在”(非法滞留)的。当然这样留下来的多半是为打工赚钱的,此种打工属于“不法就労”,既缺少法律保障,也影响中国人的声誉。
一些“就学生”赴日读书的自身目的并不算太明确,有因为亲戚朋友在这里所以到日本来的,也有出来转转看看再说的。年轻时候闯闯世界对人生阅历来说不失是一件好事情,但日本这个地方不正常的东西太多,对年轻女孩子而言还是危险多过收获的。
十年前赴日留学的,几乎没有不靠打工来补贴学费与生活费的,日本的高昂物价是当时的多数国人承担不了的。协调打工时间与读书时间的分配比例似乎永远是个难题,少打工、多读书,才有把握通过日语能力考试和大学入学考试,从而可以入读学费较低的国立大学;若入不了国立大学的,要继续留在日本,唯有选择学费高昂的私立大学,于是就又陷入了更加拼命打工的怪圈中,那种无奈和压力或许是我这样的旁观者无法完全体会到的。听闻过有女孩子为了节省住宿费而选择同男孩同居的,也遇见过应该青春光彩的妙龄女孩却满是疲倦沉重。
在校的同桌是来自河北的朴素女孩王さん,每天要去杂货铺站柜台,不敢也不能多休息。临近大学考试前王さん都没到校,问过校务方知是病了。于是趁周末去探望,到其住处后发现大门紧锁,联络后才知道是带病站柜台去了。本想拿王さん自己在校的话“考试前要放弃打工,集中一段时间准备考试”来质问一下,转念自己又能给别人提供多少帮助呢?唯有黯然离开,这也算真实体会到了“就学生”在日生活艰苦的一面。离开虎ノ門的语言学校之后,同王さん再无多音信联络,唯有默祝她好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原因好象是房子里突然多了个人不适应。。。我觉得您可以多分析一下投毒事件背后的原因,是不是日本女人普遍是家庭主妇,没有经济来源而没有安全感导致?
其实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日本也一样,也曾经看过一个日本女人劈腿的故事,让不同的男人买LV包包然后换钱。另外女生结婚前的性开放好象也是被社会默认的。
不过还是比较同意LZ说的,个人感觉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的MM都比中国MM更像MM。可能是我们受儒家文化毒害太深,思维里已经限定了女生的形象。
六、吃必有名(2008-07-02)
吃必有名,这是在会社聚餐次数多了之后总结出来的。
岁末有忘年会,年初有新年会,出差出国有壮行会,出差回来有欢迎会,转职前有激励会,新人入社有迎新会(或欢迎会),离职前有送别会,总之逢吃必有名目。这一点上和国内有相似之处,只是鬼子的表面工夫要做的更精致。
每次拿到聚餐通知,感觉像是真去开会,而不是聚餐。虽然每个人嘴里说出来的都是“飲み会”(酒席宴会),但通知上肯定要写上“某某会”。曾有一次通知的标题是月度部会,内容是新人入部、部长归国欢迎会。特别情况下是把几个会放在一起,凡是沾边的事情就都提及,曾见过别家一个送別会、壮行会、歓迎会、忘年会四合一的“飲み会”。
平日里的这种聚餐都比较简朴,一般选择临近会社的场所,方便大家下班后步行即到。自己待过的这家会社在竹桥站附近,因此神田站周边的餐馆就成为主要会所了。只是忘年会、新年会要隆重不少,一定要选高级场所,多数都是去银座的店铺,东方人的面子从来都是个大事。
部门内的聚餐肯定都是AA制,没有公款吃喝的说法,即便是打着“某某会”的名义。干事负责在聚餐之前根据估算数目收齐餐费,这点和国内差别太大。
我回国前,部门在神田站西口的英国馆给开的是激励会,意思是激励回国之后继续努力,国内单位和会社还有继续合作的。这也是唯一一次没让我交会费的部门聚餐。
每次聚餐,最辛苦的就是“干事”,这是大家轮流做的一个角色,负责联系场所、确定时间、下发参会通知、收集参会名单(有人会因故而无法参加)、收集管理会费、餐后结帐等等。每份参会通知上都标注有聚会场所的位置交通地图、会费标准、参会名单确认等。会费以5000日元的情况居多,偶尔也会标注出系长以上会费多少多少,领导要比小兵多掏点的。多数情况下,会费一栏还会标出是否有“飲み放题”(酒水任饮)情况,有次吃火锅时候遇到过“食べ放题”(任吃)的情况。总体感觉是“飲み放题”的次数并不多见,或许和当时的经济低迷有关。
刚到的第一年里,每次聚会干事都会专门发一张会费打六折或八折的通知给我,解释原因是我来培训,收入太少。等吃了一年之后,某次聚会之前,干事和我商量不再发打折通知,理由是每次聚餐我喝的酒比别人多,再给我打折有点不公平。我也乐得接受,毕竟别人交全费,我交六折费,酒水却总比别人多喝许多(鬼子多数是一杯就醉的酒量),自己喝着也不踏实。
传统上,会社员大都下班后会去居酒屋喝上两口再回家,这种场合下只要有领导在就都是领导埋单的,经济景气时候这笔开支都是会社报销。这种酒其实也算是工作的一部分了。因为自己酒运不够,赶上了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的谷底,下班后去喝两口的习惯更多地被提早回家取代了,也就无法弄明白有无啥名目了。
再就是还参加过一次会社同僚的“披露宴”,就是向亲朋好友同僚宣布结婚消息的喜庆宴席,还是非常地注意名目。当晚是整个包下了银座临街的一间小西餐厅,因为没见识过日本的“结婚式”,也就不好分辨和“披露宴”的区别来。只是感觉“披露宴”和我们的喜酒似乎也区别不大,也有宴会司仪,新人着婚纱出席,客人要带份子红包,只是没见到双方亲人。这次“披露宴”只限会社同僚,社长、部长都有份。席间有新人的经历介绍,还有同僚们为祝福新人准备的节目。当社长儿子(刚入会社不久)男扮女妆出场表演节目时,社长满是诧异的大脸登时凝固住了,惹来了会场里的一片压不住的笑声。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等下文。
七、无酒不欢(2008-07-10)
喝酒对男人而言,既排忧解愁,又宜情益性,何乐而不为?出门在外日子长了,对杯中之物多一点点偏好,似乎也属于很正常的事情。
鬼子也好酒,同样也是“无酒不成席”,但鬼子的体质大多不适合多饮酒,一杯啤酒下肚立马面红小醉的人也是常见,晚间东京大街上随地小解的醉汉早就是现代日本的一大别致特色了。酒醉过夜未醒,我们叫“宿醉”,日语叫“二日醉”,是经常有的事情。晚酌之后地铁车站买票时硬币塞不进自动售票机口,这样的事情在我自己身上倒是发生过几次。
清酒(せいしゅ)与烧酎(しょうちゅう)
提到日本酒,就是指清酒与烧酎(“酎”与“昼”音同),分别和我们的黄酒与烧酒是一样的。因为对黄酒、烧酒的兴趣不多,也因为对日本酒所包含的文化背景了解太少,故对日本酒的了解一直是稀里糊涂的状态,对清酒、烧酎的区别都搞不太清楚。对清酒的所有了解,至今也还停留在“大米酒、工艺好、杂质少、不上头、有后劲”的肤浅阶段。凭借对日本大米质量的极好印象,对清酒还是比较信任的。对烧酎的印象,更多还是居酒屋里那整齐码放在台架上的大酒瓶子。几个人到居酒屋点一瓶1.8L的大瓶烧酎,兑着热水喝,多数情况下一次喝不完这瓶酒的,于是便在酒瓶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和时间,委托店家摆放在店里,下次来时候继续喝。居酒屋里码放的这种酒瓶的数量也是对客人多少的一个反映。
麦酒(ビール)
啤酒的日本汉字写法为“麦酒”,常用写法为“ビール”(Beer的片假名),产朝日啤酒的“アサヒビール株式会社”(Asahi Breweries, Ltd.)1989年之前的名称是“朝日麦酒株式会社”,产麒麟啤酒的是“麒麟麦酒株式会社”(Kirin Brewery Company, Limited),多假名少繁琐汉字似乎已经是现代日本人的书写习惯了。
至今对鬼子啤酒仍算是情有独钟,更多是因为自己对啤酒多样口味的初体验来自十年前的东瀛痛饮。反过来讲,也是因为对我们国内销售的本土大众啤酒的“怒其不争”,到今天也拿不出一个牌子可以和鬼子啤酒较较高下的。
在朝日(ASAHI)、麒麟(KIRIN)、札幌(SAPPORO)、三得利(SUNTORY)四大啤酒中,自己最中意的还是朝日的辛口生啤“Super Dry”(国内叫“舒波乐干啤”),十年前正好是朝日“Super Dry”十一年磨一剑,辅佐朝日啤酒确立日本国内啤酒第一的位置、从而把啤酒老大麒麟拉下马的时候,从电视里面充斥的啤酒广告可以感觉到业界的激烈竞争程度。麒麟啤酒“一番榨り”(意指只采用第一道麦汁酿造,不掺入冲洗残糖的二道麦汁)电视广告中知性美女中山美穗喝啤酒的形象至今还在我脑海中,但对大美女的喜欢也并没太多改变我个人对朝日“Super Dry”的喜欢。过去十年里朝日啤酒能保持日本啤酒销量第一的位置,功劳首推朝日“Super Dry”。
朝日辛口“Super Dry”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口感,入口之后舌头有种微微辣痛的感觉,伴着大把的气泡,煞是舒爽。“辛口”属于日本酒里味觉评价用词之一,意指辣口;在烧肉汁和咖喱等食品包装上标注的“辛口”也是指辣口,只是和酒无关了。白酒可以说入口辛辣、口感强烈,干啤就只能说口味干爽、杀口力强了,这应该和干啤的发酵度高、二氧化碳含量高有关系,有个说法是“いわゆる発酵を進めたものが辛口です”。干啤的含糖低、热量低,还可以大大减少对啤酒肚的担心。这些后来才查到的资料说明自己当年凭感觉选择朝日干啤还是正确的,属于不自觉的选择了健康饮料(自夸一个兼替干啤做做推介)。朝日干啤好像是世界首个推出干啤的,现在国内也有了干啤的牌子,但感觉不如打着“纯生”标签的啤酒销量好。
此外,札幌(Sapporo)的恵比寿全麦啤酒(Yebisu)也是不错,麦芽原料中不添辅料的啤酒肯定是好啤酒,当然价钱也会高。对这款啤酒更多的印象还是商标上那个右手持竿、左手抱鯛魚的可爱老头——福神恵比寿,七福神之首,也是七福神中唯一一个日本本土神明,相信这身打扮一定是要受到渔民崇拜的。
恵比寿全麦啤酒商标上的福神恵比寿(Yebisu)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七、无酒不欢(续篇)(2008-07-14)
梅酒(うめしゅ)
6月1日是“梅の日”,意味着梅子收获旺季到了,也意味着泡制梅酒和腌制梅干的繁忙季节到了。
每到此时脑海中总又浮现一大樽琥珀色的自酿梅酒来,酒是寮里传达室的老社员光荣退休时送给我的,近半米高的广口瓶里浓浓酒汁伴着颗颗青梅,给人一种沉静感觉。周末时候独自取一大杯剔透冰块,加入梅酒,酒香带着寒气,未喝即已神清气爽了,慢慢斟酌,清凉甘甜更是回味无穷;大杯下肚,微醺之中榻榻米上一躺,任窗外微风拂面,人生快意不过尔耳,让人可以短暂忘记这个小岛上的所有郁闷。
酒越喝越少时候,有点不舍得丢弃那些大梅子,便自己去买了冰糖、烧酒,按烧酒包装上泡梅酒的比例添加到酒瓶里,封存三个月之后打开再喝,酒香已明显不再是初时的那般浓厚了。
关于梅酒,中日都有类似的传统泡制方法。有河友提到过国内做法“林小蒸:有朋友做过青梅酒,做法如下”,照片上那封口包着红布的20斤装黄酒坛子更多是透着粗犷与古朴;也有提到日本做法的,见梁东DD的“【原创】梅子黄了,肠子青了”,照片中那泡酒专用广口瓶里的梅子固然诱人,但怎么看也只透着整洁与秀气,丝毫感觉不出来瓶子里的烈酒劲头在哪里。草纹MM的“【原创】梅子酒(1)”、“【原创】梅子酒(完)”有对梅酒的细腻描述;还有萨大帖子“萨苏:【口腹系列】再谈一次酒”对日本梅酒的介绍。
泡制梅酒以绿色开始减弱的未熟梅子为宜(即青梅),要肉多核小味酸,成熟后的梅子(即黄梅)更适合制作梅干;青梅中柠檬酸(citric acid)等有机酸的含量较黄梅要多,泡酒时柠檬酸浸出液相应也多。青梅的提取液有缓解疲劳、改善胃肠功能、杀菌抗衰老等功效(参见日本梅研究会的梅肉エキス16大効用(青梅提取液的16大功效)。青梅果肉及果仁中均含有较多氰化物,不可多食;经加热或酒精泡制后毒性降低,所以古人的青梅煮酒可以算是青梅的最佳食法了。关于日本著名的梅酒用青梅“南高”、“古城”、“白加賀”、“鶯宿”等等,我是不知如何区分的。
酒以烈性白酒为好,日本的“甲類焼酎”(多次蒸馏的低档烧酒)就主要用来泡制果梅,酒精度高但没啥酒香。当然如果有钱,也可以用“乙類焼酎(本格焼酎)”(单次蒸馏的正统烧酒),那基本上和用茅台泡梅酒也差不多了。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Gin酒、Rum酒等都可以泡梅酒,风味不同而已。此外,清酒、葡萄酒也可以泡梅酒,只是由于这些酒度数不高,梅酒还没泡制成,恐怕梅子先烂了,所以用的比较少。
泡制梅酒实际上就是酒的陈化、酯化反应过程,似乎青梅可以帮助把劣质的白酒酯化成香醇的美酒。青梅中的有机酸与乙醇逐渐反应产生酯类物质,从而散发浓郁香气,“酒味醇厚”说的就是这种感觉。当然密封不够好的话,酒精挥发过程中酸败成醋就是另说了,酒精度数越高的酒才不容易酸化。
泡制梅酒用的糖以冰糖为宜(日本叫“氷砂糖”),蜂蜜、黑糖(比红糖熬煮时间长一点的蔗糖)、果糖均可,溶解缓慢的糖类更有助于青梅成分的析出,这和糖的浸透压有关,如果糖浓度过大或溶解速度过快(好比砂糖),青梅内的成分还没析出来就已经先抽抽了,既不美观也不够营养。
关于容器要密封、泡制时间长短(最少仨月,一年更好)就不用细说了,泡酒材料的具体比例网上随处都可以找到。此外,在日本的酒税法中规定不可用20度以下的酒泡制果酒、不可用葡萄及多种谷类泡酒、自家泡的果酒不可与家族之外人分享。这么算的话,寮里老先生送我自酿的梅酒岂不是违法了?
附:名为“UME STATTION”的网站中有配照片的梅酒制作过程,参见链接。
漫画方式的梅酒制作方法,参见链接。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24小时内给同一个人送花的上限为6!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