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郑昭公为什么说齐大非偶 -- 林风清逸

共:💬67 🌺57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还真不好推荐啊

《西周政治地理结构研究》是个比较基础的书,读一读可以有个框架结构。

家园 我的窗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

我不是鲁迅,我的窗前也没有枣树,但是我的窗前还是有三棵植物,一棵是牡丹,一棵是牡丹,还有一棵,还是牡丹。

忽然有一天,有个人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样的乐趣我要小小的给你捣乱一下,于是咔嚓咔嚓,剪掉了两棵牡丹。

牡丹据说是四月的花神,四月也是有很多花朵开放的时候。这个时候有人跑出来,吟上一句诗,叫做“人间四月芳菲尽”的,拿起大剪刀来可劲咔嚓……

修辞是一种罪,焚琴煮鹤是一种情调,有人家里生了小孩,我们不去恭喜,而是说,你家小孩什么时候死啊,这是不是真诚我不知道,总之是很无趣了。

有的人喜欢吃甜,有的人喜欢吃咸,有的人喜欢吃辣,有的人喜欢吃酸。你是个甜党,一时高兴,多加了两勺糖,来了一个人,说,吃糖不好,于是给你碗里兑了两碗水,将糖都冲去了。你是个咸党,多加了一点点盐,又来了个人,说,吃咸不好,于是又拿水来冲。

……

健康是个好东西,健康饮食也是个好东西。

文字是精神的食粮,健康的文字,色香味俱全的食粮,大家都是喜欢的。

那么,如果有人跑来,向着你的食粮兑点水冲一冲呢?

无趣,无趣,真的很无趣。

如果食物里有了虫子,有个人眼疾手快,从你的碗里挑出来,那么你会很感谢。

如果食物有些滋味,有个人跑来要给你拿水冲了,你会喜欢淡而无味的食物吗?

据说连着写三行,是不好的,那好吧,那就写两行吧。

好像写两行,也是不对的,八股文似乎都是喜欢两行两行的。哎呦呦,两行应该也不行。

那要不然吃点醋吧?酸酸的,挺适合夏天。

家园 一直都对林风哥的周朝论兴趣十足

之前看你的周公论,感觉和竹书纪年上说的阿衡有点像,只不过周公是姬家人。古人论史,经常把霍光王莽与伊尹和周公一同谈论的,想来确实没那么简单。

我觉得你还可以从诗经上入手,之前我读诗经基本都是在国风上打转,对雅和颂没什么印象了,想来应该有很多隐藏的信息。

好多历史细细想来都好可怕。

家园 西周政治地理结构研究这本书可以看看

专门针对西周时代的政治地理,不是那种大而全的书,属于比较专题性的论著。

古人有个讲究,叫做左图右史。没有基本的地理概念,不能真切理解历史。所以想看历史,一定要先有个地理框架。有了这个底子之后再看历史,即便看的内容不那么准确(事实上除非整天准备打架的,没有人会死抠历史记载),也不会有大的谬误。

我比较喜欢历史,也很喜欢地理。不过历史学得一般,因为历史实在是内容太多,很多东西一混都不太有时间观念了;初中的地理是满分,现在让我纯粹去想世界地图,亚欧美各国基本都没问题,可能很小的一些接壤问题不是很准,非洲就可怜一点了。有这个基础,就是聊天扯时政,也会占很多优势。历史地理结合的书,是我最喜欢的类型。我建议读书、特别是读历史的时候,一定要看相关的地理书。

印象中辛德勇也有一些讲地理的书,不过西周春秋的不多。他的书也不错。

通宝推:老老狐狸,
家园 自古豪门的软饭不好吃,能干的女婿往往害死老丈人

自古豪门的软饭不好吃,能干的女婿往往害死老丈人

一边想少奋斗20年,另一边想从投机人才中选赘婿,能长期和平共处,只有一方比较无能

心气高又有一定底子的,谁愿意受公主或其他大小姐的气

那个年代甚至更晚的时代高层花边多了,周天子老婆都有和小叔子通奸的,楚平王扒灰,晋文公死后小妾被儿子接收,其实主要得益于文化的进步才被广为流传

否则只能根据“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想象贵族荡妇怀着野种出嫁的风光了——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两千年后,努尔哈赤儿子代善还跟小妈乱搞,上一辈这方面如何资料较少,不过看野猪皮对待弟弟和侄子的狠劲,大概也好不到哪里去

家园
家园 众目睽睽下的重要丧事不好造假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

众目睽睽下的重要丧事不好造假,至于发声的是谁或是什么大有问题,怀疑是掌权的晋国君臣故意制造异相,但转折到——

据好事者考证说,人在封闭空间里大吼,确实很像牛。晋文公中气十足的在棺材里大吼,应该不是诈尸了。但是大臣们不管,总之是拉出去埋了……然后就是晋无公室的历史了

实在让人莫名其妙

前面涉及的典故那么多,突然来这么一出,怀疑是东拼西凑露马脚了

以主贴作者的古文功底,哪怕这一两年有了显著进步,《礼记》《左转》原文恐怕依旧难度颇高

家园 但绝对没有“然后就是晋无公室的历史了”结论等

但绝对没有“然后就是晋无公室的历史了”结论等

还有“人在封闭空间里大吼,确实很像牛”

家园

那肿么姜氏那么容易就被田氏代替了,一点反抗都没看见

林兄科普下呗

家园 我又来灌水了。

敢问林兄所谓的“姜姓大军”,有什么根据哪?姜子牙的各种记载里,我没看到哪一条说他自带强大军事力量来支持周文武,相反的,很多记载倒是认为他穷困年老,遭际文王而发迹。

而且我也不觉得姜姓有什么大军,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姜姓有大军,那么想必这支大军不是游牧民雇佣军,那他们的根据地在哪呢?武王克商,太公封于齐,三监之乱后,成王命太公得专征伐,齐国始大;许、申、吕三国,大概从来就没大过,此外的姜姓大国,恐怕更是子虚乌有。如果武王是依靠“姜姓大军”消灭了商朝,如此分封方法,是酬功哪?还是翦除异己哪?“姜姓大军”们恐怕不会乐见其成吧?

而且说到底,“齐许申吕由大姜”,是国语所记,富辰劝诫周襄王不要以狄女为后的说辞,实则未必准确。很多记载都认为申、吕二国并非由大姜而得封,譬如同样是国语,郑语里就有“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的记载,而齐许二国也非荫封,而是功封。姜子牙是吕氏众所皆知,而许国建国君主许文叔,根据出土文献,其名为吕丁,齐许申吕四国是四岳之后,均为姜姓吕氏,关系密切,所以才会有郑语里“申吕虽衰,齐许犹在”的说法。按列女传,大姜是“有邰氏之女”,不是吕氏,想和齐许申吕找共祖,得上推到炎帝了。这种血缘关系是否足以建立紧密的政治军事联系,我不敢妄言,林兄认为能,我觉得恰当的回答是interesting——正如林兄的自我评价。

为避免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我说说我自己对周朝姜姓诸侯的看法,我的看法是没什么特别的。以姓为单位来判断周朝分封诸侯,本来就是个很可笑的事——上古时代总共才几个姓?林兄不妨看看姒姓、妫姓、己姓诸侯,以林兄之大才,想必又能得出很多interesting的结论。所谓姜姓是周朝“派驻各地的监视者”,这显然无视了姬姓诸侯在各地星罗棋布,数量占压倒性优势的现实——谁监视谁呢?

家园 文明礼貌,有趣有益,开阔视野,这样的交锋挺好的。
家园 这个我了解不太多,看晏子春秋的时候稍微涉及一点

这个我了解不太多,看晏子春秋的时候稍微涉及一点,还有一些细节,是从桥上君所普及的春秋左传里看的,所以稍微有了一点具体的观感。

说句题外话,打个小广告:

桥上君一直孜孜不倦的努力做基础工作,普及春秋左传。桥上君的态度一直很诚恳,不急不躁。就心态上来说,这种平稳的心态,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桥上君一直在稳步前进,做基础工作。他的《左传人物事略》,内容很平实,既不固执,又常有创见,我觉得大家可以经常去看一看。读者如果有什么意见,提出来,他也会认真思考。交流方式很可取。桥上君的很多做法,可以说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型表现,我觉得可以学习一下。尤其是我这样一言不合就想拔刀砍人的,特别需要向他学习。当然,目前给他捣乱的人不多,我希望大家去看的时候,花可以多送,鼓励的话可以说,有意见考虑一下怎么说再提,不要带乱他的节奏。

好了,这个广告是免费的。

田氏代齐,是发生在春秋末期的一件事情。此事能够发生,历史上一般说成是周天子权威日益下降的结果。而没有人告诉我们周天子的权威从何而来。以我粗浅的认识,我推测周天子的权威当来自于周人与西戎(主要是姜姓)的军事联盟。那么周天子权威下降,本质上就是东方地区周人自身衰落和姜姓势力衰落共同导致的。

春秋时代的初期,表面上看是郑国以卿士的身份称霸一时,实际上郑国这个卿士身份,来自于两周变乱时所确立的姜姓势力与周朝东方势力共同代表的身份。是因为郑国做了双方的桥梁,所以才获得了这个身份。郑国获得这个身份,和郑桓公做过司徒有一定关联,但是这只是使他们可以成为候选人的因素,并不是使他们胜选的因素。

自齐桓公开始,进入所谓春秋五霸时期。齐国本身就是东方的霸主。只是齐国长期内乱,经常不能履行职责。齐前庄公活得长,就履职了。齐僖公坐得稳,也履职了。在郑国的称霸期间,郑庄公自己也和齐僖公一起合作组织会盟和战争。齐僖公多次尝试与郑昭公联姻,一个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要巩固姜姓势力。郑昭公的拒绝,就是在拒绝这个联盟。在郑昭公拒绝之后,等到郑庄公一死,殷商的遗族宋国,就立即行动起来,干预郑国内政,引发郑国内战,使郑国长期处于内战状态。我们常说宋襄公奢谈仁义,然而我们不能想象宋国的君主全都一直那么憨。郑昭公的行为一方面是高洁,一方面则似乎有一点自毁倾向。高洁和自毁有的时候似乎是一个性格的两面。

齐桓公履职以后,齐国又乱了。但是齐桓公做的事情很有趣。齐桓公的旗号是“尊王攘夷”,这是一个大的开端。在齐桓公之前,也有人尊王攘夷,但是尊王攘夷的时候,需要做一件事,就是成为周王室的卿士,入朝为官。这就是所谓“名正言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孔子整天喊“名正言顺”,是很有深意的——齐桓公开创的历史就是,我不要周天子的官职,但是我把周天子的官事给做了。这就是“踢开党委闹革命”了。管仲带着齐桓公搞这个尊王攘夷,就等于将周天子从“尊王攘夷”里踢出去了。

郑国在春秋初期的称霸,仰赖于卿士地位。但是尊王攘夷之后,大家不要这个位子也可以尊王攘夷了。

不做国家元首的国家元首。

从尊王攘夷开始,“一个普通的老党员”,也可以直接对国家大政发号施令。

齐国开的头很好,但是齐国自己内讧激烈,这个旗帜很快就丢了。

为什么楚国当时积极北上?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当年和周朝联手攻灭徐国的楚人,怎么会是周人永远的打手呢?

楚国要入主中原,问鼎之轻重。

这个时候,齐国失能。

中原诸侯不愿意长期被排挤、被丑化的楚国入主,于是需要一个首领。谁呢?晋文公站了出来。

于是,天下的权力就逐渐转移到了晋国手里。楚国凭借自己的实力,也有一席之地。

楚国很有意思。楚国的崛起历史,以楚国而论是有名的“三户”,现在丹江口一带。但是更早的历史,楚人似乎发源于黄淮间。楚王后来祭祖,就是在淮河流域。楚国后来迁都,也是迁到了淮河一带。我偶然得到过一个地方文史论文,一些学者极力要将楚人的发源地定位到黄淮流域,列举了很多资料。看过之后,我的看法是,有可能是真的。即便事实有偏差,楚人和东方的渊源关系也应该是极为深刻的。这个渊源关系大概是楚人尝试入主中原的一个先天因素,同时也是楚人遭到诸侯极力对抗的一个关键因素。

晋楚争霸是春秋时代的一个主要事件。

在这个过程中,姜姓的地位始终在下降。

姜姓和姬姓在两周变乱之后始终处于一个既同盟又攻击的奇妙局面之下。比如齐国强大的时候很努力地攻击卫国。卫国是姬姓的一个重要方国,同样也拥有统率诸侯的权力。就其范围来说,是殷商腹心之地加上一部分小东地区。另一个诸侯鲁国则主要占据了小东地区,邻近大东地区。秦汉时代曾经设置了一个东郡。这个东郡非常有趣,大体上是东方道路的主干部分,一部分在小东,一部分在大东。

晋国是姬姓的主力之一。在西周历史上,周宣王中兴失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就是周天子的大军在与姜氏之戎的千亩之战。此战周军大败,亲附周朝的南申国主力被歼。千亩在介休南,地点处于临汾(古平阳)和太原之间。在周朝的中原主要诸侯国卫国被夷狄乃至齐国等国摧残之后,强大的晋国极力阻止齐国扩张。

晋国自己公卿崛起,架空公族,最终分裂。齐国连晋国的问题都解决不了。齐国公室自己杀过来杀过去,公族力量也像晋国一样迅速衰弱。

大略的事情,在晏子春秋里有涉及。大体上就是齐景公之前,齐国公族内讧不断,陈氏的力量逐渐崛起。具体的事情,在桥上君的左传人物事略里有涉及。大体上是齐景公时代就强大起来的陈氏,采取离间、欺瞒等手段,制造罅隙,包括利用吴国崛起这个机会故意在对外战争中失败来削弱公族势力,最终突袭得手,剿灭了齐国公族势力,掌握了政权。在这个过程中,齐景公立了自己的幼子,极大削弱了齐国公族自己的力量。而且他可爱的孩子也在随后的内讧中被杀,没能活下来。具体的事情看一看左传人物事略14、15、16就了然了。

家园 不记得读过谁的书了,说姜就是美女的意思

早期中原人比较丑(参见现在的胡建人),而西戎的姜姓女子带有高加索基因比较美而引申的后期的姜代指美女吗?

家园 唉,最后得罪一下林兄。

第一,甲骨文的“用”字解为人牲不错,但甲骨文“周”字既不从“用”,也不从“口”。甲骨文的“周”字字形如此:点看全图

这个“周”字到底从不从“用”,也许没那么容易分辨,但这个字形里没有“口”,让外国人看都看得出来,事实“周”字里含有“口”是从金文开始的。网上讨论,我并没有苛求林兄事事准确的意思,然而从林兄说“周”字从“口”至少可以判断,林兄以字形引起周族起源的议论,而这个字形竟没有自己看上一眼——现在甲骨文资料网上并不难得,这未免失之于轻忽了吧?

第二,林兄说:“古人有句话,叫做齐吕申许由大姜,意思是说这四个姓氏都出自于姜姓”。这个记载出自国语周语,原文如此:

王德狄人,将以其女为后,富辰谏曰:“不可。夫婚姻,祸福之阶也。由之利内则福,利外则取祸。今王外利矣,其无乃阶祸乎?昔挚、畴之国也由大任,杞、缯由大姒,齐、许、申、吕由大姜,陈由大姬,是皆能内利亲亲者也。昔鄢之亡也由仲任,密须由伯姞,郐由叔妘,聃由郑姬,息由陈妫,邓由楚曼,罗由季姬,卢由荆妫,是皆外利离亲者也。”

这古文不算艰深,我觉得多数河友能读通,林兄是相关专业,应该更加没问题。“齐许申吕由大姜”中“大姜”究竟是指姜姓,还是指周太王后大姜,岂不一望可知?同样的,要求网上发文之前熟读经典大概要算责之过苛,但对作为论据引证的文字,不应歪曲错谬,这要求总不过分吧?

第三,林兄又说:“然而大姜有的时候不单单指这一个女人,还可以用来指一个强大的族群”。这好像是对上一条做出了解释,然而上一条这么解释是解释不通的。“大姜”与“大任”、“大姒”、“大姬”乃至“仲任”等等并列,是人还是族一望可知。

更严重的是,这句话本身就是错的,上古有姓有氏,姓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姜”是姓,不是氏,“氏族”想必河友都听过,谁听过“姓族”?尧帝姓祁,其族不叫“大祁”而叫陶唐氏;舜帝姓姚,其族不叫“大姚”而叫有虞氏。夏商周分姓姒子姬,先后为天下共主,不可谓不强,然而哪里有以“大姒”、“大子”、“大姬”指代他们族群的记载?难道就“大姜”特殊么?

这或者不能算是常识,但从风俗制度来说,应该算是很基础的了。林兄既然发文章谈历史,那么对制度应有基本了解,这期望也很正常吧?

==

我的行为可以借用赫克托尔河友的一句话,叫做“压制不住挑毛病的毛病”。但是,我相信这些毛病确实存在,我挑出来也绝非吹毛求疵,而是因为确实对林兄整个立论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然而林兄不想理会,从回帖也可以看得出来。

我上面的话,按林兄的方法归纳一下,基本是在说林兄错了、错了、错了;林兄的态度有问题、有问题、有问题。我不觉得有趣,用我自己的话说,重复批评则近于詈骂,但看来林兄既没有要和我讨论的意思,也没有改变作风的意思,我再聒噪下去就不对了。

通宝推:盲人摸象,大圆,捣江湖,年青是福,三笑,飒勒青,何求,乔治·奥威尔,林风清逸,迷途笨狼,
家园 你要一开始就说点实在的东西,我何至于反感

我从来不怕犯错误,从来只怕错了别人不说。

但是我也一直不喜欢你说话的方式,不是因为你喜欢指出错误,而是因为你经常做一些似是而非的事情。你回的帖子好几个了,要我说哪里有一点实在的东西,也就这个还实在一点。为什么说这个帖子还实在一点呢?因为看了之后,能有进步。

可是其他帖子,那就是怪话多。比如你一直没断了的批评修辞、三次重复什么的。然而问题在于,错了吗?

大家说笑话,很开心。大家讲故事,很开心。然后有个人跑来说,你们不能说笑话,因为这样很轻浮。你们不能讲故事,因为故事是假的。

你当然没有说不能说笑话。你只是说,不能做有趣的事情。

重要的话说三遍,这是个有趣的事情。偶尔我也会玩一玩这个梗,因为好玩。然而你一直都在批评这个好玩的事情。

我现在不大敢做这样有趣的事情了。一到开心的时候呢,我就警惕起来,怕突然冒出来一个人,说,呦,你又修辞了!

影视拍摄手法上,有一种玩法就是重复。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有这样一个镜头,有个人跳出来说:呦,你又修辞了!

然后我们放上三遍:

呦,你又修辞了!

呦,你又修辞了!

呦,你又修辞了!

这是个什么镜头呢?

嗯,你可以体会一下,重复三遍以后,每一次的意义都是不同的。

当然,语文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在简单的文字里蕴含着的感情变化,有些人从

从来不懂。

中国人民是富含感情的,但是其中也有人不含感情。

诗经是中国人民伟大的创造,这个创造最喜欢做的事情就重要的事情重复三遍。有问题吗?没有问题。因为大家看的是内容,体会的是感情。

寓言故事里讲过买椟还珠的故事,但是现实中发生的不是买椟还珠的故事,而是以貌取人的故事。怎么以貌取人呢?那个人长得好可爱,一定是装的。有个人说话好有趣,一定是装的。哎呀,我还想重复一个例子,可惜想到到第三个了,不禁恐惧,不敢下笔。嗯,这一定是吓的。

吓得战战兢兢,话就不自觉的多了。但是我觉得很奇怪,我好像重复三遍的帖子不是很多,有的帖子也是重复三遍,我觉得你也可以去喷一下修辞。比如说我觉得中美南海问题,货真价实的大胜,里面明着暗着,可是好几个重要的话说三遍呢,三段论也是用了不少。

我想了又想,这种事情吧,只有一种事物可以比拟。

苍耳。

无趣,无趣,真是无趣。

有的人,交谈起来,令人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有的人,交谈起来,数言之后,不觉生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觉,出自于自己。这事我管不着。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