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正德五年:明武宗的失败之年。 -- 天煞穆珏

共:💬1910 🌺13848 🌵145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8
下页 末页
家园 是啊,要是太子先去南京,也许能保住江南半壁,变成南宋

不过南明没有南宋四大将,估计最后结局也好不了

家园 鸦片战争前

清军改良了火药,和英军配方一致,英军攻占定海的时候,缴获的军用物资只留下了清军的火药,虽然说最后是投海了(质量控制做的不好,明朝火药质量就能做的很好?)。

道光十六年八月初六日安徽泗州人两广提督陈阶平折中说,因他是水师宿将,早在1835年,他俘虏了10余名海盗,间接得到了西洋人的火药制造法。他所配制的火药中,硝、硫、炭的配比是74%:11%:15%,使用效果较先朝为猛烈

除此之外还有丁拱辰改良的广东火药,清军没有总装备部,先进的工艺和技术不能推广。明朝难道有专门抓军事科研的部门?清朝中期之前,中国不存在类似的机构。吴三桂的周炮工艺先进,可是仅仅只有几门而已,他的部队自己都不能普及,炮战打不过清军,个别的技术优势,不能说明问题。

明代的“铁火炮”主要指的是火铳,澳门的炮厂只生产铜质火炮,材料技术是不可能跨时代的,“竹节炮”和清军后来的大铁炮不能同日而语。清军自用的也都是铁心铜体,用来克服材料问题,威力大于明军火炮。

弗朗机的密封不能解决,射程威力不如前装炮,鸦片战争的时候 英军自己都没有使用,不能因为超前使用了某种火器就说明朝领先,后装炮是阿姆斯特朗后装炮开始实用化的。虎蹲炮清朝也有使用,改名叫“田鸡炮”了,也是用来发射爆炸弹的(估计只能炸成两半)。

清军的铁炮远距离射击精度差,威力差,是整个体系的失败。中国历史上缺乏完整的科学体系,技术传承差,新技术推广能力差,一旦出现人才断层,原有的技术就会失传了,这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明清两朝的航海技术,商周的青铜器加工技术。清朝初年的火炮在质量上也高于中期,顺治 康熙时期的火炮产量,质量也都优于明朝火炮,优于乾隆时期。从铸造的火炮尺寸(明末的2000斤到清中叶的8000斤),数量来看(英军每战都能缴获大量火炮),清朝还重视火炮的,不能算是刻意的退步。

家园 满清肯定重视火炮,不过还是退步

满清肯定重视火炮,不过还是退步

即使相近配方,造粒还是粉状,火硝木炭种类,对功效影响很大

道光十六年八月初六日安徽泗州人两广提督陈阶平折中说,因他是水师宿将,早在1835年,他俘虏了10余名海盗,间接得到了西洋人的火药制造法。他所配制的火药中,硝、硫、炭的配比是74%:11%:15%,使用效果较先朝为猛烈

明代火药要用鸡蛋清等提纯的,还有造粒,如果这么久才得到较先朝猛烈的,可见科技的停滞!说猛烈,除非留下来的,否则也不好对比

英军从海上来,大战后缴获的火药居然扔海里,就知道满清统治下军工管理如何

对了,吴三桂大炮沉到水里几百年的还有被捞上来的——铁炮

要是鸦片战争时期8000-9000斤炮……

吴三桂最多得到明朝残留的极少量匠人,明代工部、兵部干什么的?

明末大炮加工,把尺寸基本标准的木芯先糊住缠绕再糊住,浇灌铸造,冷却后把木芯砸出,每门才10两银子成本

http://blog.sina.com.cn/flzttnsh

这是明代中期野战装备

倭寇“铁炮”是鸟枪,明军不是

明末自造红夷大炮3000多斤,再造更大的干什么?清代鸦片战争时期有8000-9000斤炮,近距离居然打不穿英军主力舰橡木板!只会在冗余度做文章,强度、精度、形状等都不怎么样,炮弹弹种也明显减少

家园 中国传统工艺是泥浆法,鸦片战争时期是铁模铸造

,工艺进步很大。你说的那个方法师明末传来的西方铸造方法,中间那根木头就不好做,质量是好了,时间却需要2-4个月,多次加工(听起来很像今天莱卡做镜头),造价肯定不只10两银子,明朝时的10两银子根本不是小钱(到清朝时期,曹雪芹笔下的贾府大宴吃螃蟹才用了10两银子)。用鸡蛋清提纯火药(明朝的工匠可否知道鸡蛋清是干嘛用的?这么复杂的工艺让一些农民文盲去掌握,然后大量制造,明朝的管理比现代化工企业还牛啊),明朝能产多少鸡蛋,用这种方法能产多少火药,可能大批量生产?即便是鼎盛时期的大英帝国都不会这么干,清军不这么干可以认为清军对火药的需求量大(康熙时就有30多万斤的年产量,鸦片战争跨省调动的火药就有10多万斤,按你的说法这需要多少斤鸡蛋?我还可以说后装火炮是一个叫张纯如的南京女子在台湾发明的呢,最后让日本人重新发现)。这么浪费钱的工艺当然不会有人用了。手工制造火药的质量的稳定对工匠本身要求很高,清朝的管理“累赔制度”只是把军工当作匠人来看。抑制了积极性,通货膨胀也降低了利润率,间接影响了火药质量,打不穿船舷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明朝的军户制度连士兵自己都保不住,火器连摆设都不如)。明朝的匠人有地位么?明清的军工工程师多是体系内的官僚,在古代中国是不可能出现工程师治国的,只有文官治工,这一点也是没区别的。

你所说的火药成粒也是有的,清军的火药使用是区分颗粒状火药和粉末状火药的。清朝道光年间奏折中关于火药的制造有这么几句话:

筛下之药再喷再推,上下一律成珠。其珠类似黍米,晒干甚坚,收贮干燥处,永无日久散碎成灰之弊。
这个技术各个环节没有用蛋白质(明朝的蛋白质是用在哪个环节?),在19世纪30年代还进行了推广,同期丁拱辰使用植物油,效果也不错。大规模生产的质量控制,很不好弄,尤其是手工作坊层次,工匠水平高,效果就好。难道明朝的手工作坊质量控制都很nb?(全国普及了比现在企业还nb的工业管理制度,然后被亡国了,我大明真特么悲剧)。

明朝的铁炮,自造的和进口的工艺差距很大(从领先到落后是从明朝开始的,很奇怪天天在家门口打仗,武器进步那么缓慢),现在保留下来的也不多。明代大将军铁炮和红衣大炮差距更大,威力还不如清军在锦州造的火炮。我没说吴三桂的是铜炮,但是明代地方政府铸造的火炮质量有可能比中央的还要精良,两广的火炮就要优于浙江兵工厂的火炮。现存周炮的冶金水平高,但是没有文字流传下来描述制作过程,技术价值不比春秋吴越剑上nb的合金工艺大多少。清朝铁炮铸造,尺寸,工艺还是规范的,中央集权的好处之一,但是革命性的进步也很难推行。

8000斤火炮威力不足,不如红衣大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系统的研究炮兵这个学科,属于瞎忙活的典型(再加上火药质量控制的不好)。同样明朝也只是把希望寄托在一两件武器上,多用于守城甚至很少用红衣大炮野战(没有现代炮兵),还不如清军(还有火器营),两者不存在质的区别。

清朝承平日久,就像小地主一样,不思进取,重农抑工,抑商,技术相对落后于外国。(貌似这个风气就是沿袭明朝而来)。

ps 明朝后期火器在国防压力下才有进步(抗倭时期开始接触西洋武器,之前的玩意和元朝的东西差别不大),相比之下,清朝后期堪称飞跃了,钢材,硝化纤维都用上了,工业体系上的进步更大(很奇怪为什么没人用清朝来黑民国呢?)。网上天天黑清朝的人,就好像自己是直接从明朝跳过来似的。

钢炮
家园 关于清朝武器的问题,我主要参考了《天朝的崩溃》

茅海建写的一部鸦片战争的书。

他指出了他引用的很多资料。我没有继续看下去。

大体上,就是火器技术落后,主要原因很多。

1 清朝灭掉明朝后,以后西北用兵,白莲教,对手的武器先进程度都相对比较低。雅克萨虽然俄方火器相对先进,但是战争烈度不大。主要时间还是和平居多。所以不在改善武器上下功夫。

2 作为封建王朝,清朝为了保证国家对于先进武器的垄断性,对于先进的火器的研制生产都存有戒心。特别是清朝的军队,很大一部分是分散驻扎在各处充当现代意义的警察职责(茅海建因此指出清军兵力的优势是虚的。因为战时这很大一部分兵力不能调动)。这种职责,不需要先进武器。冷兵器基本可以应付。清军比例很大的是汉族的绿营,清王朝既要用,又要防。自然无须研制生产先进火炮装备绿营。

3 没有进入工业化,工艺落后。具体不详细说。

4 清朝对于火器生产的规格费用有严格规定。几朝变化不多。不合规格就不给报销,这样限制了新武器。现有武器的生产,因为报销费用多年不变甚至降低,使得生产方无利可图,不得不偷工减料。

5 清方的要塞炮台落后,无法防备英方登陆后在侧后的炮击。广州虎门炮台群,在清朝境内是最强大的,但是目的是层层堵截英方强行冲入珠江口。一旦英方逐个攻击炮台,采取侧后登陆包抄,或者利用舰炮射程先击毁炮台赶走清军,炮台会一一失守。

6 清军对于英方的炮击,没有物质和心理准备。死伤有一些,但是在英军炮火下逃散的更多。

7 如果战斗意志坚决,清军在武器落后下仍然可以给英军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比如镇江。

家园 这本书我也看过

归根到底是不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缺乏远见和探索精神。

家园 你是说此书这么差?

还是清朝这么差?

家园 我也只是看了一部分

还有别的书上节选的段落,

家园 清朝产能厉害,留着老古董火炮干什么?

过去民兵教材就有黑火药土法制造提纯法(奇怪不写上造粒法),就不细说了,你自豪的康熙年间30万斤火药年产量让人笑掉大牙

明朝能产多少鸡蛋,用这种方法能产多少火药,可能大批量生产?”第一,提纯对类似催化剂的鸡蛋需求量不大,第二,哪怕古代一只母鸡一年下30个蛋,养几万只提纯你吹嘘的康熙年火药年产量绰绰有余。

清军不这么干可以认为清军对火药的需求量大(康熙时就有30多万斤的年产量,鸦片战争跨省调动的火药就有10多万斤,按你的说法这需要多少斤鸡蛋

同样按你说的——“清军的火药使用是区分颗粒状火药和粉末状火药的。清朝道光年间奏折中关于火药的制造有这么几句话:

筛下之药再喷再推,上下一律成珠。其珠类似黍米,晒干甚坚,收贮干燥处,永无日久散碎成灰之弊。

按奏折所说,这个办法似乎为了贮存而不是为了威力,其实有更简单的办法,造粒不是提纯,不用你认为相对贵重的鸡蛋。

满清对火炮的重视程度,两件事可以说明“康熙五十四年,山西总兵金国正上言愿捐造新型的子母炮22位,分送各营操练,结果皇帝竟然禁止地方官自行研制新炮。雍正间,清廷还将盛京、吉林和黑龙江以外各省的子母炮尽行送到北京。

嘉庆四年(1799)曾改造一百六十门明朝的“神枢炮”,并改名为“得胜炮”,经试放后发现其射程还不如旧炮

清朝产能厉害,留着老古董火炮干什么?

“中国火器史中说:“被围困在大凌河近百天的重兵祖大寿部明军,因城内粮尽援绝,于崇祯四年(1631年)十月开城投降,祖大寿败走锦州(应该是被后金放回来的——引者注)。据当年闰十一月十九日明军兵部的报告中称,城中红夷炮、灭虏炮、将军炮等各型火炮3500门,以及各种军用枪、杂型火器、大量火药与弹丸,尽为后金军所有”[”

光这些就说明产能和火药需求量了

除了初期少量进口,明军所用红夷大炮等基本是自己仿造的

明朝的匠人有地位么?明清的军工工程师多是体系内的官僚,在古代中国是不可能出现工程师治国的,只有文官治工,这一点也是没区别的。

满清有孙元化等人地位的将领吗?明朝中叶宁夏、大同、浙江、蓟镇等处将领自己负责武器研制,太平天国运动前满清行吗?

现存周炮的冶金水平高,但是没有文字流传下来描述制作过程,技术价值不比春秋吴越剑上nb的合金工艺大多少。清朝铁炮铸造,尺寸,工艺还是规范的,中央集权的好处之一,但是革命性的进步也很难推行。

这是满清所谓重视炮兵科技的最好说明!还有1792年英国给的大炮一直闲着

中国传统工艺是泥浆法,鸦片战争时期是铁模铸造 [ 火候 ] 于:2013-03-04 05:45:15 复:3852390

,工艺进步很大。你说的那个方法师明末传来的西方铸造方法,中间那根木头就不好做,质量是好了,时间却需要2-4个月,多次加工(听起来很像今天莱卡做镜头),造价肯定不只10两银子,明朝时的10两银子根本不是小钱(到清朝时期,曹雪芹笔下的贾府大宴吃螃蟹才用了10两银子)。

看来你认为明代官僚和工匠喜欢自己掏腰包弥补差价

明代同样数量银子购买力肯定比清代大,但差距也就几倍,清朝几十两银子能铸造好炮,何至于割地赔款

清朝承平日久”,从顺治入关到康熙-雍正-乾隆,哪朝没有大战?嘉庆白莲教起义姑且认为不需要重炮

同样明朝也只是把希望寄托在一两件武器上,多用于守城甚至很少用红衣大炮野战(没有现代炮兵),还不如清军(还有火器营),两者不存在质的区别。

外链出处

http://blog.sina.com.cn/flzttnsh

看看明军的野战火力,做的图非常直观

明军失败-明朝灭亡活该,是领导问题,不是装备问题

笨狼的-时无伯乐,使野猪皮成名

外链出处

ps 明朝后期火器在国防压力下才有进步(抗倭时期开始接触西洋武器,之前的玩意和元朝的东西差别不大)

差别不大???另外专门说一句,明朝大炮不是为了对付土匪式的倭寇改良的,鸟枪和军刀借鉴了倭寇的“铁炮”和倭刀

相比之下,清朝后期堪称飞跃了,钢材,硝化纤维都用上了,工业体系上的进步更大(很奇怪为什么没人用清朝来黑民国呢?)。网上天天黑清朝的人,就好像自己是直接从明朝跳过来似的。

我不是清黑,你大可以赞扬老佛爷伟大,“钢材,硝化纤维都用上了”,应该是割地赔款的时期,北洋舰队还没用硝化棉药包

家园 面对装备好的英军和装备不行的太平军,八旗绿营最怕的就是肉

清军炮兵居然在这样的情况下 在大沽还创下了中国击沉外国军舰单舰吨位最高纪录。(貌似最大的那艘是500多吨)

那时候离鸦片战争快20年了,进口装备不知道多少,还买过阿斯本舰队,白花上百万两银子

面对装备好的英军和装备不行的太平军,八旗绿营最怕的就是肉搏战

家园 产能不是扯得

(康熙)三十一年题准,八旗试演枪炮火药移濯灵厂收贮取用,又题准濯灵厂 每岁造演放火药二十余万斤,烘药二三千斤,外各贮军需火药三十万斤,烘药四千斤。

蛋清做催化剂,催化什么啊?初级火药用鸡蛋清和红萝卜煮硝石 提取硝的,不是提纯火药的,就这个用途用量不可能小。

我举的例子不是说储藏,粉末状黑火药因为天气原因会结块,颗粒状性能更好不容易结块 易于储藏只是好处之一。

清军对火炮的形制都有规定,越界不补(奖金),火炮都是同一制式的,这一点比明朝要强。明朝除了仿制进口武器以外,也没什么创新。再有子母炮就是弗朗机,射程近,威力小,造得越大越浪费,还不如抬枪,那种小炮也没见别的国家在野战中大量使用。

古董火炮怎么了,用黑火药的玩意,发射的时候有什么区别么?改装火炮那也是没有技术支撑就盲目上马的典型,小日本这么干过,105改120,改出来狗屁不是。只有我国的100mm滑膛炮改105口径是成功的,你让清朝去完善这样的设计,

铜体铁心火炮,明军没有,是清军独有的装备。清朝造炮从皇太极开始到顺治康熙年间是个高峰,此后大规模战争减少,葛尔丹之后哪个对手有直接抗衡清朝的实力?造炮数量减少无可厚非。

明朝的红衣大炮都是自己造的?那怎么崇祯时期还三番五次派人去澳门买火炮呢?葡萄牙人还造了炮厂,主营出口,难道是卖给八旗,倭寇?更不用说还有葡萄牙志愿军向明朝请命去打击清军了。

清军的火器数量庞大(装备制式化易于普及),像西方国家那么铸造用不起。西方的野战炮也是建立在自己的火力体系中才能发挥作用,放在中国水土不服,也不是什么难题。

明清两朝白银流入量差不多,贾府上下一顿螃蟹花了24两,这还是因为人口增长(翻了一番)导致大规模通货膨胀了呢,可想明朝10两银子是个什么概念,这还不说明朝中央财政是个什么鬼样子。

清朝的武器专家道光时期的火药专家丁拱辰,陈阶平,相当于清朝土化工博士,19世纪30年代完成了火药的仿制(包括配方和工艺)。明朝中叶之前有什么有名的武器专家,那些开发武器的匠人在哪?明中叶之后完全可以和鸦片战争之后相比,这么比清朝武器专家多了去了,你说的那些专家可有创造,充其量不过和魏源的《海国图志》相当,写了个总结,在应用上根本就跳不出那个不重科技的框框,有专业的科研用基础教科书么。孙元化安心研究武器,那他是怎么死的?

宋元之后,中国科技就开始落后,明朝是落后的关键,明军要不是自用火炮打倭寇不力,何来仿制红衣大炮?你给的链接里的东西,只是按照了书里复原了明军的武备,这里的装备基本没有被继承和发扬,肯定是有使用和制造上的问题。野战碰上清军就没胜过,说明火炮的威力和使用很不怎么地(你给解放军配个阳离子炮,跟烧火棍也没什么区别)。博客里面的鸳鸯阵,真心比不上清军的火器营的战斗力强(这还是明朝火力战斗力最强的戚家军),发火装备还停留在纵火器的水平。

清朝江南制造局的速射炮不是钢制火炮,放克虏伯行营炮不是钢制火炮(这种质的提高这可比周炮强多了吧)?清朝的徐建寅不是发明了消化纤维,完成了汉阳火药厂的施工? 相比明朝,清朝学习速度更系统,更快。

我可没吹老佛爷(这是你自己脑补的),我只是说说我对历史的看法,我没有否认清朝的问题。不过你倒是黑清朝捧明朝那个从科技 到内政 到国防全面停滞甚至倒退的王朝,让人笑都笑不出来。明朝没割地都把自己弄死了,我擦还有比这更牛的王朝了么。吹个全面仿制西洋高档武器,最后还把自己玩死的王朝,真是好品味。明朝上梁不正,下面都跑题,仗着国家大,死而不僵,最后轰然倒地。

家园 八里桥之战 一点都看不出蒙古八旗怕死,怕肉搏

二次鸦片战争,英军装备了阿姆斯特朗后装炮(最早的战例就是炮轰大沽),清军没有装备,这是质的差距,无法弥补。

八旗绿营战斗力不行,当然被团练取代了,团练不行被北洋军取代。然后就是民国了

家园 综合楼里:明败于精明,清胜在粗朴,也败于粗陋

明败于精明指:精明于内斗,精明于小团体的财富的争夺,而忘记了大局。

清的粗朴指其起码知道团结起来打胜仗以后,大家都会有好处分这么一个起码的朴素的真理。

但清由于起点低,没有很好的克服自卑心理,对科技等复杂东西疏远而不知发展,粗朴就变成了粗陋,加上政治文化方面吸收的糟粕多了,于是不得不亡了。

理性学习,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鲁迅等作家和文化人物在近代文化和大众心理的塑造上,功劳还是很大的。

从这个角度说,以前语文课本中的两篇文章真是很不错:一篇是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一篇是矛盾的《白杨礼赞》。 朴而不陋,昂扬,积极向上,希望能保持和发展。这些年,物质丰富了,但精神层面退化的厉害,好在近来开始看到亮色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严重同意

明清都是蒙古之后 ”迷失的王朝“,方向不同而已。

家园 明朝把制度玩老了,清朝把制度玩烂了

一朝封建制度在开国皇帝手中一经确立,在后世很难更改,因为开国的一两个皇帝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高淘汰率决定了这类人的智商、魄力和雄才大略是天下少有的。但智商、魄力和雄才大略是不能遗传的,否则李天一就也是伟大的歌唱家了。相反,生于皇宫,长于太监妇人之手就少了很多的见识。因此,后面继承的皇帝的智力和能力就越来越不行了,要靠制度本身的合理运作而维持,就是说在一个制度下玩比赛。但久而久之,智力和能力平平的皇帝们无论如何都不是淘汰率也很高的科举制度制造出来的官僚们的对手的,最后必然被某一政治集团所绑架。汉朝最后被外戚和武将绑架,唐朝最后被藩镇绑架,明朝最后被文官集团绑架,清朝最后被八旗贵族绑架。只有宋朝没有被绑架,可也正因为如此,没人给卖命,自己让外敌给灭了。因为那些外戚和武将对于汉朝,藩镇对于唐朝,文官对于明朝,八旗贵族对于清朝,他们都曾经对当朝起到过中流抵柱的作用,明朝皇帝被外敌意外俘虏了,文官可以自己商量着换一个,清朝皇帝意外病死了,八旗贵族搞个新的出来。说明他们都是那个皇朝的坚决支持者。但'史无不灭之国,人无不死之躯',总有老的时候,等内忧外患达到一定程度,这些曾经的进步力量就成了反动势力。所以,到了最后,最反对明朝制度改革的就是文官集团,而到了最后,最反对清朝制度改革的就是八旗贵族。

因此明朝如此,清朝也如此。

明朝好歹在这一制度下运转了277年,好歹到崇祯上吊殉国之前,都是成年的皇帝在掌管国家,这完全符合封建制度的规范。可清朝从咸丰死后就几乎一直是体制外的异型在掌管国家-太后、亲王来掌管国家,皇帝成了真正的傀儡,儿皇帝,甚至悲惨到沦为太后赐死的陪葬。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难成,清朝以后遭遇的风风雨雨,国破家亡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个问题其实有很大程度上正是归结于前面几个清朝皇帝太聪明了,从而大搞中央极权,地方上没有反抗能力的结果。这种情况在明朝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在明朝要是亲族掌国,文官和地方官早就造反了,你要么自己做皇帝,要么滚一边儿凉快去。

所以我说清朝在咸丰死后其实就完蛋了,名不正、言不顺、苟延残喘,还不如把国家以皇帝殉国的方式交给有能力的国人和集团,比如说太平天国,比如攻破太平军的曾国藩,甚至比如清朝的恭亲王,另起统序,那样都要远远好过丧权辱国,奉上150万土地的领土,加多少亿的赔款,加多少万人民的性命,加半殖民地的局面,和几乎亡国灭种的风险。

通宝推:ErgoSum,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