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扯一扯汉语的“稠密性”和精确度 -- 石头布

共:💬196 🌺697 🌵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家园 一只黄鹂鸣翠柳。
家园 那是中国所谓的学术专家差!
家园 风月无边,谈谈风月,拿英文怎么表达那个意思?
家园 “亲”作为parent的本义已经退出日常使用环境

比如程序员们很熟悉的parent node / parent class,如果照直翻译成“亲结点”、“亲类”,似乎就比较拗口。

淘宝体让这个字重现江湖,但是追根溯源应该源自“亲爱的”的缩写,并不是这个字的本意。

家园 我们汽车行业的确大量使用国际标准翻版的国标

而实际上不仅仅是汽车行业,国家标准(GB)大量的都是源自国际标准,例如ISO,IEC,EN等,而其他行业标准,例如国军标(GJB)同样大量的翻译自美军标

作为与我们这个落后的行业相对应的“先进的你们的行业”,作为从业人员的您,能否分享一些

把中国的标准翻译到英语去,让外国人学习和适用
的范例呢?

另外,不好意思问一句:

语言是要人去创建、使用、传播和光大的。
这句话反过来怎么理解?

家园 存疑+商榷

英语可以言简意骇地表达而汉语没有对应的例子多的是

这句话的反义是

汉语可以言简意骇地表达而英语没有对应的例子多的是

吗?

难道这两句话是非此即彼的吗?难道是互斥的吗?

难道是赞同了第一句话就必然反对第二句话吗?或者与之相反,是赞同了第二句话就必然反对第一句话吗?

家园 排这个,普通话本身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现在大家都把普通话等同于中文,而较少将其视为一门独立的语言来看待,实际上它虽然源自北方方言,但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中文规范来设计,摒弃了民间俚语,语法方面也引入很多印欧语法的概念而与古典中文有所区别,因而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看作一门新的语言。

那么作为一门语言,其发展历史比大多数汉语方言都要短的多,大规模推广是建国以后,而真正普及更要等到改开之后,迟至八零后一代,大多数人是双语(正式场合使用普通话,私下交流则普遍使用方言,北京人也不例外),这使它的使用领域一直局限于正式领域,因而有长于正式表达而短于日常交流的特点。与活泼俏皮的方言相比,普通话显得比较生硬枯燥。

但到了九十年代往后,情况有变,一是普通话普及有年,年轻一代从小在普通话环境中长大,开始以普通话为主要语言交流(副作用就是现在各地此起彼伏的保卫方言运动),使得普通话开始全面进入生活的方方面面,适应面大幅度扩展;其次就要说到互联网的普及使老百姓获得了跨地域跨阶层大规模交流的渠道,大量俚语开始借由网络登堂入室进入公众领域,新词新句更是层出不穷,使得普通话开始真正在十三亿使用者的共同推动之下快速迭代,表述能力和丰富程度与日俱增,这种快速发展在语言的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相信普通话全面超越方言的一天不会太远。

家园 你们汽车行业在国内是产业沦落的反面典型啊

现在不管那个行业引进技术谈判,都会拿汽车行业的市场换技术这个负面案例说道:技术没学来,还把市场丢掉了。

您不是搞汽车技术工作的吧?真不好意思,大家对这个领域的国内技术工作水平和专业竞争力,评价相当不怎么样!说句实话,连韩国人的汽车行业都比你们干的好啊。

您这个汽车行业技术标准的翻译问题,正好说明了我的观点,即是国内该行业技术的发展水平低,没有发展出对应的表达方式,而不是中文不能精确表达该技术标准! 如果说英文或其他西文具备该技术的精确表达,那是人家有人已经作了开拓性创造性的工作。中文里没有对应,那是因为我们中国人里没人作这项工作。没作开创性的工作,至少作作翻译引进人家创造性的工作吧,别抱怨中文了。别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于结果,其实自己才是问题的根源呢。

在语言表达丰富性和精确性上,需要提醒的是语言是人创造的,是创造和使用群体的思维载体,她的特点是那个群体的思维的特点。

家园 嘿嘿,咱还真是搞汽车技术工作的

值得提醒的是,希望能够把前后几个帖子都看看再仔细想想您的这个回帖是否贴近我们之前讨论的主题。

对于汽车行业成为那个“负面典型”,我还专门开了一个帖子讨论,欢迎发言啊

链接出处

家园 你可能没有在英语国家生活过

大部分短句基本上都完全翻译错了。

家园 河友喊你回帖了!!!!

链接出处

家园 想到了文明文化的平等问题

在这个例子上,汉语显然是更加精确的,虽然有时候这个信息不一定用的到,信息过剩了。那么,可以说汉语更加先进吗?这个结论貌似有点政治不正确,这就很容易扯到文化文明是不是“平等”了。

举个例子,想象发现了一个原始部落,女人还是作为财产一样的对待,还有杀殉,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当然是没有这个情况的,于是两边找到了不同,然后原始人说,“看,你们不如我们吧”。

有时候忍不住作出文化文明先进落后、是否可以取代之的评判。真正的烦恼就是从这样的评判开始的

家园 讲政治的话,文明没有优劣之分

实践中有些文明什么都留不下就消失了。

跟我一样用双语生活了很久的朋友们,在跟同伴交流的时候,有时候会英、汉双语掺杂地说话。这个习惯如果在国内没有注意,流露出来,不免就为人诟病了。但是对我们来说,只是在选择最有利于表达的方式。有时候用英文表达特别有力,有时相反,有时只是为了少说几个音节。

随着全球化,语言间互相借用词汇应该会越来越常见。至于谁能留存到最后,可能作为载体的人口、文化和语言本身的固有结构都会有影响,那就不是我们能够看到的了。

家园 口语,特别是俚语,还折腾什么信达雅就有点矫情了……

我随便列几个,别说翻成英文了,晨大试试翻成简单的普通话吧:局气,碰瓷儿,二把刀,硌涩,挤兑,没流儿,走嘴,消停,喝儿喽,打连连。

信达雅还是要看上下文的,单拿出来就跟ambitious一样,你翻成雄心还是翻成野心其实都不合适,人家是中性的……但是搁到语境里,一般还是总有一款适合您。

通宝推:瀚海黄沙,
家园 【讨论】所謂的外行討論

外行當然可以討論這么“高端”的問題。可是,至少討論有些邏輯性吧。

樓主的第一個例證就舉錯了。你起床聽到窗外有鳥,怎么知道一定在樹上?所以,最直接的反應和表達是 “birds singsing !”

如果你窗外的確有顆巨大的樹,所以判斷烏兒一定存在于樹上,那也簡單: birds singing in the tree !

用這個簡單的反例來告訴樓主,你的出發點和討論語言的思維結構恐怕都有問題!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