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他山之索 可以解惑(上) -- 人间树

共:💬34 🌺119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他山之索 可以解惑(上)

    历史,是一个经常被说起的词——我们常以拥有悠久历史及世界上最漫长无中断的历史记录而自豪。

    追本溯源,史的本义并不是历史记录,而是记录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記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说文解字

    许慎的说法,从又持中,是对的。但中,正也,是误解。

    中,其实是盛放简策的容器。

    其造字逻辑是用手和记录工具来描绘记录者的功能。

    在文字出现之后,中国早期的记录者以手持盛放简策的容器的面目出现。

    在文字出现之前呢?

    他们是什么样的呢?

    很可能,看上去是这样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画中人之于印加帝国,正如史官之于中国。

    印加帝国在1533年被西班牙殖民者灭亡,直到那时,他们还没有发展出一套文字系统,但是,他们已经拥有了记录的意识,和许许多多需要记录的东西——他们的收支,他们的家谱,他们的天文观察和计算。

    那他们靠什么呢?靠Quipu。

    Quipu这个词在印加本地语言的意思是绳结,Quipu利用大量绳索和绳索上绳结的类型,数量,位置的不同构筑出一套复杂的记录系统,以胜任他们的记录需求。(绳索的颜色也有作用)

    今天,我们无法理解Quipu系统的全部奥秘,主要是因为当时的西班牙殖民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禁止这套系统的使用,并摧毁了大量已有的Quipu实物。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西班牙殖民者那里,多了一层含义

    ——不单去其历史记忆,还去其历史记录的工具。

    后世的学者,直到今天仍在根据残存的Quipu实物进行研究,也理解了一些基本规则,比如

    数字1-9的表示方法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比如数字3643的表示方法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回过头来,Quipu对我们理解自己的历史有没有帮助呢。

    大有帮助。

    先说小的,比如说有人坚持认为,

    木星等行星。被被叫为 “纬星 ” 它在周天轨迹犹如织机的纬线。 古人指称他的周期用“纪”是很形象的。

    这也是纪年的由来

    而你说的纪字有记录之意那是从 纪年的意思再 引申来的

    我们从Quipu中可以看到,结绳就是为了纪事,当记录这一任务曾经通过

    结绳来完成时,造字时 表示记录的字以丝为部首是天经地义的。

    而记字后起,可能是为了与纲纪区别,也可能是因为远离结绳时代后,对记录有新的理解——

    口口相传。

    有点象监字的发展,这个字字形是人跪在盆边往水里看自己的影,因为没有金属镜时只能如此。

    但有了金属镜之后,监字原有的镜子的意思就被新字鉴取代,

    而只保留了从照影引申来的监察义。

    另外,印加人也使用十进制,所以1-9可以由结的数目来表达,而10不能。

    《註》數起於一,終於十。十則更,故曰紀

    可视为一个绝妙的注释。

    还有一点比较有意思,画中人——印加帝国的记录者被称为Quipucamayoc,意思是

    Quipu+authority,即结+官,粗略点可以叫做“作结者”,

    戊辰,王在新邑烝,祭岁,文王骍牛一,武王骍牛一。王命作册逸祝册,惟告周公其后。

     

    王宾杀禋咸格,王入太室,裸。王命周公后,作册逸诰,在十有二月。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

    ——尚书-洛诰

    晚清以前,没人能读通这段话,因为大家都把作册当动词看待,直到孙诒让才根据金文资料判断出作册是官名(逸是人名),就是史官,后来出土的甲骨文,金文资料都证实了这点。

    这样看来

    史--------------作册——记录者——中国

    Quipucamayoc——作结——记录者——印加

    四海九洲其理一也。

    关键词(Tags): #他山之索(嘉英)#Quipu(嘉英)#印加帝国(嘉英)通宝推:南方有嘉木,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图挂了!

      http://sepiensa.org.mx/contenidos/historia_mundo/antigua/peru/quipus/img/quipus_3.jpg

      这个图看不到。

    • 家园 很简单夏历一年十个月,商历一年十二个月。

      人间树:对此我一无所知

      看来你一直纠缠于

      十則更,故曰紀

      而无法自拔。更本不知道原意啊。

      看你有志于人类文明的思索,这里把我大学老师的话送给你吧。

      天文学是研究上古文明钥匙里的钥匙。脱离于天文学而探究人类早期文明。统统都是滑稽可笑的。

      首先《洪范》,是尚书里的一篇

      殷末的箕子对周武王说,上天赐给夏禹九条大法治理国家。可以说明此为夏文明系统的。

      夏历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太阳历。以观测太阳运动来确定冬夏,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来确定寒暑。一年十个月。这也是十天干的肇始。

      而商历十二月太阴历,。太阴历源于草木枯荣间的十二个朔望月。就是上古的十二地支之肇始。这十,和十二。两个数字。都可以用“纪”字描述。

      的确像你说的上是绳子上的结。不过是太阳和月亮在天空中编织的绳子上的结。而且是一定绳子长度内(太阳回归年)

      《註》數起於一,終於十。十則更,故曰紀

      这形容的是多么形象啊。

      为什么后来“纪”专门指十二了

      同样还是你的那句话。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夏朝被商朝取代了。而且夏朝是由氐羌部落创立,而商朝是有东夷部落创立。商代夏不是单纯王朝更迭,更像民族征服。中华文明最重要的俩个源头其实一直平行发展的。相当长一段时间才完成融合。

      而且融合的早期并不是那么和谐愉快的。后羿射日的传说可以看作中华童年时代历法变革的映射。暗示了其中的流血暴力事件。

      同样木星在天空编织的那条绳子为什么可以叫做“纪”因为他恰巧近似等于十二年。符合十二地支。但是为了不混淆,只能“纪年”来区别。明白了吧,纪字可以引申为数字但是后面可不是一定要跟个年字的

      “纪”曾经一段时间可以指十个月,或者十二个月(但都是一个太阳回归年)。后来由于王朝交替。特指十二个月。因为都指示一年,就指十二。在指称木星的周期,一定要加说“纪年”

      但后来后人对前人的历史逐渐遗忘。尤其是古代,天文学知识是官府控制的。私学要杀头的。那些文人明显没有天文学知识。用“纪”来指示十二年。也不足为奇。

      但是错误用的再多也是错误的。你不知道并不是别人也不知道。张仲景这个中医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不可能不知道。所以人家用“纪年”真是人家学问高的证据。不然人家怎么能写出伤寒论呢。

      鄙人何错之有。

      倒是兄弟洋洋洒洒引用了很多典籍。但是典籍不是真理。脱离了客观世界而纠结于典籍字眼来研究历史是可怕的。既费时还不一定正确。

      比如你竟然引用了印加来证明“纪”是本原于绳子结。可笑,文明为什么会有相似性。因为他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客观世界中。为什么上古文明都存在过十二进制。那是天上都有一个月亮。就这么简单。

      在图书馆查资料的同学您辛苦了。为了我竟让你耽误了五功。

      Allah会不高兴的。


      本帖一共被 6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十个月的夏朝历法是指《夏小正》吗?

        那么《夏小正》是十月历,这个已经得到史学界公认了吗?另外好像《夏小正》本身也被认为是周朝的作品吧?

      • 家园 这个夏代历法一年十个月的根据是什么?

        夏代一年10个月,这个说法以前没听说过啊。夏朝没有原始文字资料传世,怎么能确切知道当时的历法呢?

        一年10个月的历法,我记得好像古罗马有段时间里是这样的,另外中国有些少数民族也这样。

        另外一般说的“夏历”“商历”都是特殊名词,指的是“古六历”里的两种历法。名托夏商,实际应该是东周到战国间的产物。它们只是月建不同,年月的规矩还是一样的:阴阳合历,年为一个太阳回归年,月为一个朔望月(当然都是在古人能达到的精度范围内),也就是说一年12或13个月。

        如果是讨论夏朝的历法的话,还是应该说“夏朝的历法”比较准确些吧?夏朝的历法可不是“夏历”啊。

      • 家园 确实,纪曾经有过“十”的意义,但请看引用的全文,

        《国语·周语》“若亡国不过十年,数之纪也” 注:“数起于一,终于十,十则更,故曰纪。”
        基本上所有古文用纪的时候都是指年的量词,绝少单独用做数量词的。最常用的用法为“一纪”或者“N纪”,而意思均为十二年或者十年。就我有限的查找,没有见到纪被单独用作数量词的古文出处。

        • 家园 呵呵。。。看的不仔细啊。。。

          但后来后人对前人的历史逐渐遗忘。尤其是古代,天文学知识是官府控制的。私学要杀头的。那些文人明显没有天文学知识。用“纪”来指示十二年。也不足为奇。

          但是错误用的再多也是错误的。你不知道并不是别人也不知道。张仲景这个中医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不可能不知道。所以人家用“纪年”真是人家学问高的证据。不然人家怎么能写出伤寒论呢。

          人家可是回答了这个问题的。。就是。。瞎文盲别过来混淆视听了

          • 家园 我晕,好像几千年中国的文字就没有发展变化过的,

            一个字的意思只能是最开始的那个,但凡不这么用的都是文盲,都是不尊重先人?

            文字不是法律,就是法律也历朝历代有不同。用的多了就成了惯例。至于某个字当时的意思,最好在当时的文字总找寻答案。

            以后记住我的ID,别没事儿过来自找别扭。

    • 家园 “纪”字的源流

      我觉得你这几篇文章讨论的核心乃是“纪”一字,以及“纪年”一词。

      首先我很赞同你对“纪年”含义的理解,特别是在《伤寒论》中,我也觉得就是“记年”之义,这里“纪”同“记”。

      其次,我觉得你与其绕个弯子去引述印加人的结绳,不如直接分析“纪”字和“记”字的各自源流以及两者是何时并如何相通的。

      我对此当然本来并不了解,但我刚刚翻了一下《说文》和《康熙字典》,也算是知道一二了,这里讲几句,不全和不确之处你看着补充改正一下。

      首先,“纪”字,《说文》解释是“丝别也”。那么“别”又是什么意思呢?《康熙字典》的部分解释包括:“紀:.......《傳》理之爲紀。《疏》紀者,別理絲數。......又《西京雜記》五絲爲,倍爲升,倍升爲緎,倍緎爲紀。......”

      很显然,“纪”的本意和“丝”有关,具体的含义和对丝的“计数”和“整理”(用“整理”来解释不是特别确切,姑且如此)这两层含义。

      从数学上的“计数”来说,后来引申出对别的事物的计数,如《康熙字典》中说:“《傳》十二年曰紀。......又《周語》數之紀也。《註》數起於一,終於十。十則更,故曰紀。”。所以“纪”在天文上的含义应该是引申义,而不是本义。

      从“整理”这个意义上说,“纪”也很容易就引申出“治理”的含义。所以《康熙字典》中对“纪”的另外一些解释有:“《詩·大雅》綱紀四方。......《註》紀,治理也。”

      另外,“纪”从某个时候起确实和“记”相通,如《康熙字典》又有:“又《史記·本紀註》索隱曰:紀者,記也。本其事而記之。 ”我个人的猜测是“纪”一开始并没有“记”的含义,而是到了某个时候,但至少是到了汉代就有了“记”的含义。所以到了东汉的张仲景,他也应该知道这一层意思。

      我个人认为“纪”的本义与“结绳”无关,但是后来确实有一定的联系,因为我国古代有“结绳而治”之说(《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而“治”含有“治理”之义,和“纪”的引申义相通,这是其一;其二,我国后来有“结绳记事”之说,而因为“纪”和“记”从某时起相通,所以从那时起也可以说“结绳纪事”。

      最后,处于什么原因“纪”和“记”相通,限于时间和能力,这里就不谈了。

      • 家园

        讨论问题时,自己立论是很方便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但与人商榷时就不同了,

        必须理解商榷对象的思路,他的point。

        我对石人的point很清楚,没有什么是他指出了我视而不见的。

        而你对我却不是这样。

        很显然,“纪”的本意和“丝”有关,具体的含义和对丝的“计数”和“整理”(用“整理”来解释不是特别确切,姑且如此)这两层含义。

        从“整理”这个意义上说,“纪”也很容易就引申出“治理”的含义。所以《康熙字典》中对“纪”的另外一些解释有:“《詩·大雅》綱紀四方。......《註》紀,治理也。”

        这话就是对我的point完全无视。

        1 绳子及其引申

        如 三纲六纪

        2 用绳子做的行为及其引申

        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约束,管理,如纲纪四方。

        你看,我把《康熙字典》又否了,很狂妄吧。

        但理由充分:

        在三纲六纪中纲,纪都是名词。

        纲纪四方,纲纪天下都是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

        说纲纪四方中的纪是治理的意思,可以,但不能把治理归结到所谓的“整理”——

        纲就没有什么“整理”的意思,就赁它绳子的意思就足以活用为治理了。纪,同样如此。

        另外,“纪”从某个时候起确实和“记”相通,如《康熙字典》又有:“又《史記·本紀註》索隱曰:紀者,記也。本其事而記之。 ”我个人的猜测是“纪”一开始并没有“记”的含义,而是到了某个时候,但至少是到了汉代就有了“记”的含义。所以到了东汉的张仲景,他也应该知道这一层意思。

        又对我的point完全无视。

        又如左传中的绛县老人在讲述自己年龄时说:

        “臣小人也,不知纪年。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也。”

        也是如此。

        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要说至少到汉代,我明明举了左传的例子。

        我个人认为“纪”的本义与“结绳”无关,但是后来确实有一定的联系,因为我国古代有“结绳而治”之说(《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而“治”含有“治理”之义,和“纪”的引申义相通,这是其一;其二,我国后来有“结绳记事”之说,而因为“纪”和“记”从某时起相通,所以从那时起也可以说“结绳纪事”。

        盘点一下,纪事和记事古今通用,我相信纪事是本字,你相信记事是本字,就文献来说,分不出先后,那么就要看跟其他材料的关系。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可见,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作记录手段是常态,记录事件使用丝部的纪不是很正常吗?

        有什么东西可以支持言部的记事吗?没有。

        其次,我觉得你与其绕个弯子去引述印加人的结绳,不如直接分析“纪”字和“记”字的各自源流以及两者是何时并如何相通的。

        纪和记这两个字都只有篆体,没有在甲金文中出现过,也就是说出现得都比较晚,没有办法直接分析源流,而需要其它佐证。

        印加人的结绳与我们的先人的结绳逻辑完全一致,不只是都用绳结这么简单。

        1 在命名上都强调绳结——Quipu是土语,不是殖民者的叫法。

        2 十进制与十则更导致的纪有十年的意思暗合。

        假如印加人没有被殖民者摧残,而发展出了同中国类似的文字,你觉得

        表示 记录事件 的文字他们会用丝部还是口部,言部?

        我一直在解释的,不仅是建安纪年的意思,更重要的,十二年得以称纪的缘由。

        石人说

        木星等行星。被被叫为 “纬星 ” 它在周天轨迹犹如织机的纬线。 古人指称他的周期用“纪”是很形象的。

        这也是纪年的由来。

        这逻辑本身就不通,行星的轨迹是不能用来命名其周期的。

        想想日,月,岁这几个词的命名方式吧。

        我一再强调纪是一个单位,好象你们总不能理解,用大白话说吧,就相当于叫“满”。

        十年称为纪,是计数的满。

        十二年称为纪,是运行的满。

        一纪就是一满。

        纪,记何时相通,这根本不可考,在文献和出土资料里二者都没有时间上的优劣可言。

        但要说到为什么相通,我倒有个看法,

        《漢書藝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

        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

        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 

        《禮記玉藻》: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

        抛开左右的矛盾不谈,记事和记言的区别是可以成立的。

        从记事出发,经由结绳纪事的传统,记录事件从丝是自然的,

        从记言出发,记录言论从言也是自然的。

        而当记事记言的区别不为人重视,而统一视为记录时,

        二者的混用不奇怪了。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汉书-艺文志

        纪言以叙之,述意以导之,明曜以昭之。——国语-晋语

        • 家园 源流

          我本来对纪、记两字的源流感兴趣,但既然你说没有办法直接分析源流,那么就算了吧。

          从整理到治理的引申,其实很简单,就是“使之不乱”,从使丝不乱,引申到使人不乱。

          至少到汉代记与纪相通,意思是最晚到汉代就已经相通,但可能早于汉代,从你举的例子来说,这应该是真的。

          另外,我对你的观点并没有无视。

      • 家园 “纪”的原意看起来还是更和编织有关系

        右边的己在甲骨文中就是直角弯曲的绳子或丝线的样子,正反写的都有,还常常被减笔写成“三”的模样,很象纺织品中左右方向的丝线。象“纲纪”“经纪”都有“编在一起形成某种结构组织起来”的意思,并不是简单地扎起来就完事了。

        所谓的“别理丝数”,有人说是散丝,但是我觉得这些丝线有可能已经是被织在织物上了,是通过数纺织物边缘的线头来计算的。

        至于天文学中的纪,这种“纺织”的意象就更明显了,不但十二年一纪可以看成是岁星在赤纬上“编织”的过程,所有的星辰在赤纬上的这种“编织”过程都可以称“纪”:

        【書·洪範】五紀: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曆數。

        这条就更明显了,“天之经纪”:

        【疏】五紀者,五事,爲天之經紀也。

        • 家园 你说的很正确,看我楼上的回答,
        • 家园 hll的无视啊

          二 对于纪事来说,木星没有排他的地位。

          四、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

          ——尚书-洪范

          凡纪事言年月日者,详悉重之也。《洪范》五纪,岁、月、日、星。纪事之文,非法象之言也。

          ——论衡

          两段合观,意思很简单,古人凭借种种天体以及历法来记录实际发生的事情。

          木星是其中之一,用以纪年,还有月以纪月,日以纪日。

          人间树:【原创】那我就不客气了

          [疏]“四五纪”至“历数”○正义曰:“五纪”者,五事为天时之经纪也。一曰岁,从冬至以及明年冬至为一岁,所以纪四时也。二曰月,从朔至晦,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所以纪一月也。三曰日,从夜半以至明日夜半周十二辰为一日,所以纪一日也。四曰星辰,星谓二十八宿,昏明迭见;辰谓日月别行,会於宿度,从子至於丑为十二辰。星以纪节气早晚,辰以纪日月所会处也。五曰历数,算日月行道所历,计气朔早晚之数,所以为一岁之历。凡此五者,皆所以纪天时,故谓之“五纪”也。五纪不言“时”者,以岁月气节正而四时亦自正,时随月变,非历所推,故不言“时”也。五纪为此节者,岁统月,月统日,星辰见於天,其曰“历数”,总历四者,故岁为始,历为终也

          • 家园 那我上帖后面那段就去掉吧

            但是前面一部分还是有效的。

            尤其要强调的是,“纪”字里面毫无“结”的内容。

            你说

            在命名上都强调绳结——Quipu是土语,不是殖民者的叫法。

            爻字还可以强说是绳子相交(这个下面再说),但是纪字里就毫无绳子相交的内容。Quipu强调的是结,而不是绳,你觉得古代给绳子打结的人会更强调的是绳线而不是上面真正起作用的结?

            纪字强调的是绳子或丝线的弯曲状。又比如弗字也一样,甲骨文中它的当中是个己,这个己也会给写成“三”的样子。弗就是两根木头当中绑了绳子让它们平直,起这个平直作用的是横着绷紧的绳子而不是什么结。

            总而言之,“纪”中只看得见水平方向来回穿梭的绳子或丝线,一点没有结的意思。

            再说说这个“爻”。爻在甲骨文中是上下两个五,说“交也”比较勉强。“爻”的形象其实是两爻,古代那应该是一卦。你举的“学”和“教”都是学生在摆卦和老师教学生卦的形象。有趣的是甲骨文中的爻就是两个叉,没有三个叉的(金文中有),我猜发明爻字的那个时候,没有八卦只有四卦。我觉得这个很合理猜想很合理,这个系统也是从简单到复杂发展的,后来不就有六十四卦了。但这样的话,“八索”就太多了,原始系统在结绳记事的时候就有三爻组成的八卦了?反倒有文字了要写“爻”字了,又退化到两爻四卦了。

            这种时序上说不过去的还有

            我们从Quipu中可以看到,结绳就是为了纪事,当记录这一任务曾经通过

            结绳来完成时,造字时 表示记录的字以丝为部首是天经地义的。

            可见,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作记录手段是常态,记录事件使用丝部的纪不是很正常吗?

            你明明说甲骨文中没有纪字,就说明有以丝为部首这件事是较晚发生的。那时候的人到不去想刻刀龟甲之类的工具,巴巴地想起了打结那会儿的事,来个以丝为部首还“天经地义”?还是“己”字被用在“自己”和天干上了,原来的意思就加个丝为部首这种解释合理?

            所谓的“记言记事”也一样,这事情肯定发生在文字已经被发明出来很久的时候了(否则言和事都该“纪”了),就算以前的纪是结绳,到那时候谁还仔细区分“纪事”和“记言”。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