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琐忆》--金云臻 -- 天地无用

共:💬43 🌺4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十七 十刹海小吃

提起北京的十刹海,对北京土著来说,是非常亲切的。过去,三海还是禁地的时候,在夏天,城内居民想找一处消夏游赏之地,实在不易。有的太远,有的已荒废不葺。只有十刹海地处闹市,密迩民居,消暑纳凉,确是城内不易多得的所在。久而久之,商业丛集,变成消夏的集市了。

十刹海整个水域,元时统称海子。前部紧靠北海宫墙,东傍地安门,这是十刹海集市所在地。中部称后海,这部份风景绝佳,且多大邸宅。再斜向西北,通过德胜桥,就是积水潭了。

十刹海这一部份,面积不算大。地邻闹市,沿堤尽种垂柳。一到夏天,浓荫蔽日,清风徐来。湖塘中遍种莲藕、菱芡,盛夏时,近水一片嫩绿。荷花盛开,围绕这一带的马路、民居都浸沐在阵阵荷香之中。可以说是清韵袭人,尘氛都绝。近堤浅水之处,芦荻丛生,蒹葭覆岸。一到秋天,充满了萧萧瑟瑟的清肃之感。自辟为集市以来,开始可能还好,有一点纳凉之趣。后来集市中百戏杂陈,锣鼓喧天,游人摩肩接踵挤来挤去。其引人之处,就是茶棚茶座。此外还有本湖塘所产的莲藕,现采现卖。以及十刹海独有的几种小吃,为它处所不见。

十刹海茶棚,都设在柳岸荷丛之间。用芦席架起一座座高于堤岸的棚榭。下面是坚木支架,插在河泥中,上铺木板,顶盖芦席,好像一座座傍水高台。高台边缘,伸向水面,俯视荷塘,均在眼底。这就是十刹海茶棚纳凉“胜境”。芦棚虽设备简陋,内部布置也还舒适。考究一点的,一律用藤椅,桌上铺白布,光吃茶价格也不贵。这种茶棚沿堤大小不下十余处,座客常满。下面谈谈十刹海独特的小吃。

据说苏造肉来自清宫,是清官里一味家常菜。清亡后,由原来厨师将此法传到民间,从此北京有了苏造肉。至于为什么叫“苏造”,开始我以为是苏州传来的方法,及至目睹,乃是一锅猪内脏大杂烩,想来可能是酥造的意思,即煮烂煨酥的造法。

煮这种肉,据说用二种汤。一是老汤,二是苏造汤。老汤是煮肉原汤,用后去油封存,可以逐日逐年递进使用。用时逐日加入新水,佐料,新老相杂,愈久愈浓,味愈醇厚,故称老汤。北京有很多出名酱制品多用老汤。苏造汤是用药物香料加酱油等配成的汤,也是逐日加进新料更替使用。据说它的药料、香料配方,原有春夏秋冬之分。主要药料不过是丁香、肉桂、甘草、砂仁、广皮、桂皮、豆寇之类。用老汤煮肉,用苏造汤煨透,就是所谓的苏造肉了。

苏造肉的原料不外猪肉、内脏。举凡肝、肠、心、肺、肚煮在一起,琳琅满目,全摆在锅边上,任人选择,按量论价。然后脔切成小块,浇上原汤,放上佐料,佐酒或与叉子火烧同吃,是十刹海集市上的一样名菜,喜欢吃的人,视同珍馐。目前在北京尚有此项食物。

十刹海集市卖苏造肉的也是设在席棚内,象个小饭馆。有酒有菜,还兼做一种“肉饼”。这种饼我在其他小饭馆里也没见过。它是以肉馅和蛋皮间隔嵌在面饼之间,做成多层肉蛋的厚饼,用重油煎透,按斤两出售。油水足,焦香带软,兼有蛋香及饼香,很好吃。

这些小饭馆的席棚,多设在人行道之西,席棚背后就是直射的西晒太阳。正当盛夏三四点钟,坐在热气蒸腾的席棚中,吃着肥腻腻的猪内脏,喝着辣嘴的烧刀子(高粱酒),挥汗大嚼,不是一般体质的人所能享受的。

莲子粥。十刹海另一特点食品是莲子粥。粥用糯米烧得浓淡得宜,粥内的莲子粒粒可数都浮在粥面上,再点缀上各种蜜饯。加糖,香滑甜糯,灿然可观。所以称为八宝莲子粥。因为是暑天,不用热粥,大多温凉适口,吃下不会出汗,所以很出名。开始是个挑担的,后来发达,也搭棚设座,兼营外送了。在茶棚中吃茶,可以叫来吃。不过价钱可观,当时一小碗要二十枚,大碗三十枚,合六七分钱了。三十枚铜板相当于十五个烧饼的价钱,不是一般市民所能负担,因此不像豆汁、灌肠等大众化食品受欢迎。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