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凹造型 -- 自以为是

共:💬604 🌺2200 🌵68新 💬57 🌺9 待认可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家园 北方其实相对好点

90年代前,重工业几乎都在北方。70年代末,我跟着我父亲出差(当时带孩子出差不允许的,但我小时候是全厂子弟中最皮的,能被带走,对于厂区和宿舍区来说都是平安喜庆的日子)到东北辽阳。在招待所看到服务员大妈用工厂的废输送带做鞋底,哇塞!感觉象香港人说的,用鱼翅漱口一般的豪气。我嘴巴甜,哄的大妈给我家所有人,一人一付鞋底。回家后,我算是为家里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了人,让左邻右舍羡慕了好一阵子。哈哈,那鞋底真经穿。

家园 说是耳光的

都不肯提1949年前中国是什么样的,都当不存在。

家园 你说你自己还是很准确的

一直说你是傻了吧唧的的双标,这是你的老毛病,你这就表演上了。

一切按你说的逻辑在走,怎么在衣着上城镇居民13元,农民4元上你就能推出农民买不起木屐,到了吃的上城镇居民202元对比农民的41元,不就是应该农民吃不起饭应该饿死了吗?你怎么开始找其它理由了?

还蕃薯稀饭的找理由,那木屐有什么了不起?木制的拖鞋而己,找块合适的木板钻几个洞,穿上绳就成,自己做就行,根本就不用花钱只需花点功夫,所以你说的农民买不起木屐根本就是错的。

你的传统技能就是装傻装瞎,所以说这个傻白甜,就是你给你自己贴的标签。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这就无底线的黑

"你这话打破了他们对改开前农村的浪漫主义美好幻想,你说这问题是不是很严重?"

那么1949年前的中国农村呢,是人人能吃饱,人人有鞋穿吗?

家园 对呀,一般都是布鞋底,你这个可以弄到橡胶的当然好啊,以前

老老年,鞋底也是农村基本用品啊。

现在很多布鞋也是皮鞋底了,是工业进步的结果,他们,还想着自己发展工业,其实啥都不是。

只能靠国家慢慢反哺,大家都着急,就是毛时代已经发生的样子了。

他们的构想是布存在的,可以设想,但是需要提供依据,虚假的设定毛时代改开等于邓时代改开,这是天大的笑话。

所以当年农村实行解放鞋,不多也不是没有,随着国内生产能力的提高,人均分配到的机会就是在慢慢增长了,只不过懒厨装瞎故意回避罢了。

就说一年衣着资金四块,也不是年年都买,那么两三年一双鞋也是可能的,当然这是对成年人。

家园 还存废轮胎

那玩意儿做鞋底也是好东西。

家园 其实懒厨、假日、楼主这类人新中国有的,马寅初、梁漱溟嘛

这个事情在大跃进时期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结果当然是发展工业为主,所谓斯大林模式。

那么呢,国家也进行了妥协,就是给农民大吃饱,大食堂,如果是节约的大食堂,其实也是挺好的。

一方面农民自己要求疯狂吃饭,一方面,国家亲苏派依靠苏联也想疯狂供给大吃饱。这是双向的奔赴,马寅初意思就是农村就那样(民国模式)完事了,死就死,好清洗人口。梁漱溟倒是没有直接说,就是让工业缓缓,所谓让农民生活好点。

实际上,没有大跃进、之前的水库建设,三年造成的损失会更大。最简单的就是医疗的帮助,在大跃进前刚刚完成了抗生素的国产化,廉价化。

其实就是这些动作影响了工业品鞋的普及。毕竟还有原材料的问题。等等等。

当然了,懒厨先生是一定装看不见,装无知的。

哈哈哈,问多少钱衣着钱是代表穷,也是让人感到可笑,它以为产品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么?

不知道懒厨家族如何,从他父母是1961年大学生,怎么也不算穷的吧。

中学六年没鞋穿,能上个大学,这在南方不是很好的选择么?

就等着懒厨先生抓我的漏洞啊,文革前的大学生父母,生个80后的傻儿子?

家园 就算90年代大连农民一家有一条裤子,这个和70年代有毛关系?

并不是必然联系吧,想来似乎是寄意寒星先生下基层送温暖的操作?呵呵呵。

作为一个党员,看不见毛时代建设成果,这算个党员?真笑死我了。

岂止是逻辑问题啊。

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拍摄的纪录片《中国》# 转载视频非原创 # 儿时记忆 # 致我们逝去的童年 @燕子 https://v.douyin.com/iyLdS2e9/

及时当年苏联全力支持,大吃饱其实也是完不成的,这个操作当然是有错误的。

但是建国十年,这种懒厨心理不好克服。

当然只有毛主席提出了注意分配和比例,并在三年中最开始就提出了闲时吃稀。

那时粮店墙上写的毛主席语录就是:“最高指示:忙时吃干,闲时吃稀,平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

1959年4月29日,面对严重困难时期粮食歉收的情况,毛泽东通过党内通讯小册子把指导全国人民的指示印发到全国,“要十分抓紧,按人定量,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此外,毛泽东还为粮食问题专门赋过一首诗《手里有粮》。

手里有粮

一九五九年七月五日上午六时

手中有粮,心就不慌。

脚踏实地,喜气洋洋。

这首诗见于农业出版社1983年4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农业若干问题的部分论述》刊载的毛泽东《关于粮食问题的指示》(1957年7月5日),后收入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月《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题为《粮食问题》,注明“粮食手稿刊印”。

毛泽东善于把一些关键的问题编成易于上口的形式,这首诗就是每句四个字的韵语。1959年7月5日上午6时,毛泽东在《粮食问题》一文中写道:“好好地精细地安排过日子,是否按照一九五七年的实际产量安排过日子呢?一九五七年的日子不是过得不错吗?这样做,农民的粮食储备就可以增得较多了。”紧接着,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随即抄录了这首韵语。这首四言韵语,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让人熟记接受。

有意思的是小右还骂毛主席这句话,嘿嘿嘿。

以前网上十分流行讽刺毛主席这段话的各类文章。

家园 你遇到我这样的硬茬,也确实是你遇人不淑了

你憋了几天的大招,我以为可以看到什么硬核的数字,结果尽是来虚的,还送我人参公鸡,真是太让人失望了。

我来分析一下你的两个战略性错误吧:

第一个是,我提供的资料是普宁县的,你东拉西扯,搞什么潮州其他地区,你自己的老家的情况作证,本身就不够给力,关于普宁的,就只有这一点点:

普宁县

帽:解放后多不戴帽,乡村农民下地习惯戴竹笠、草帽,下雨则戴大竹笠。

鞋:旧时一般人在家穿木屐,下田则打赤脚,客区上山穿草鞋。

这一点很有意思,我下文再来拿捏你。

第二个战略错误,是缺少硬核数据,我已经提供资料,证明当年农民的每年的衣着支出只有区区4元,你要是能拿出数字,说木屐只要一两分钱,就能撂倒我。但是很可惜,我一早就占领了物价这个战略高地,祭出《普宁物价志》这边书,虽然没有木屐的价钱,但是有当年各种产品的物价,间接说明木屐不会廉价到一两分钱的地步。

我猜你已经技穷,没有能力提供数字,我也不怪你,你只要能回答这个问题就行:

你的下限在哪里?你认为农民衣着支出要低到什么数字才算是“那么穷”

我愿意压五块钱,赌你不会正面回答,给个数字。

说完辩论的战略问题,我再跟你纠缠一下技术细节,你给的普宁资料,里面强调是:“旧时”一般人在家穿木屐。这一下子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旧时是什么时候呢?请看县志:

点看全图

如果只有一个“旧时”,我们确实很难判断是什么年代,但是偏偏下面也写了:“旧时”富者衣着绫罗绸缎,这很明显就是指解放前了。

为何要强调“旧时”一般人在家穿木屐,是不是说明,解放后都不穿木屐了呢?这个问题就留给读者自行判断了。

我debug完,是不是应该回赠你一个人参公鸡,质疑你故意隐藏”旧时“定义的居心?

不不不,我才不会那么愚蠢,犯诉诸人身这种低级的逻辑错误。

家园 红鲱鱼你好

给你看看红鲱鱼长的样子:

点看全图

家园 这真是何不食肉糜

那木屐有什么了不起?木制的拖鞋而己,找块合适的木板钻几个洞,穿上绳就成,自己做就行,根本就不用花钱只需花点功夫,所以你说的农民买不起木屐根本就是错的。

你真是qq老兄的猪队友,qq老兄在这贴无效的证据,这时你就不讲逻辑了? 说:

我的原话是:

潮州人是穷,但没穷到你说的那个地步。

按照你的意思,潮州人都穷到木屐要自己做了,就这还叫”没穷到那个地步“,你这不就是在打qq老兄的脸吗?

你们对农民就这么狠心啊?

家园 台湾人70年代也光脚穿木屐过冬

re: 你这话打破了他们对改开前农村的浪漫主义美好幻想,

------

我跟台湾人聊过,他们70年代也光脚穿木屐过冬。

大家聊天,没必要每件事情都政治化。

家园 没有问题啊

你的话,说到这里都是符合事实的:

你说穷,没鞋穿。河友说穷归穷,不至于穷到没鞋可穿。然后你论证穷。

我论证当年很穷的办法是找到当年的收支,物价,把数字贴出来。

明明有寄意,假日两位老兄助拳,为何我还要去找数字呢?因为我预判你们这些左倾河友,一定会说这些都是个例,不足以证明穷到没鞋可穿,所以我就拿数字断你们的后路。

现在的数字我已经拿出来了,每年衣着支出是4元,布价是0.41元一尺,你自己可以推算是否是穷到买不起鞋。

我估计你不同意当年穷到买不起鞋,这就意味着你认为4块钱的衣着支出,包含买鞋的费用不成问题,这就是我为啥问你,你认为衣着支出要低到什么什么程度,才会是穷到买不起鞋?

然后, 我猜你会回避这个问题,会说,自己做鞋,丰衣足食,所以不算穷到没鞋穿。你会跟我辩论没钱买鞋,跟没鞋穿是两回事。

再然后我会问你,没钱买木屐这么普通的鞋,是不是穷呢?穷到那个地步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有时我也在想

这才过去多少年啊,老人都还在,这些人就想着美化那段历史,是不是着急了一点?

他们图啥呢?

家园 图个自我安慰

他们无法理解世界的发展,于是在无休止的痛苦中逃避真实世界,为自己构建起一套幻觉体系,以此解释给自己听,在蛛丝马迹中寻找弥赛亚到来的先兆,并在一次次的失望中强化和完善幻觉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