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凹造型 -- 自以为是

共:💬167 🌺579 🌵13新 💬115 🌺30 🌵2 待认可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凹造型

    老规矩,欢迎基于事实与常识参与讨论,有下列爱好者请勿参与

    1. 喜欢给人扣帽子(包括但不限于:卖国、买办、被洗脑、五毛)

    2. 不谈事实,只会骂人

    3. 人身攻击(包括但不限于:辱骂,牵连他人亲属,问人多大了)

    4. 阴谋论爱好者

    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

    普通人,或者文雅一点,凡人,离不开衣食男女,柴米油盐,能理解的都是最平实的道理,例如一天不死要吃,两天不死要穿。毛泽东有云:手里没有一把米,唤鸡都不来。有云:鸟有个窝,你捅了鸟窝,鸟还要叫唤几声。所以,正确的事情,对百姓有利的事情,道理就好讲,就可以顺着讲。但是错误的事情,对百姓不利的事情,没有道理,但又一定要讲出道理,就只好歪着讲,拧着讲,俗称凹造型。

    例如你说文革期间的上山下乡不好,凹造型就出来说伟大领袖都让自己的孩子去了。且不说伟大领袖的孩子不是去下乡,而是去五七干校,也不说伟大领袖可以派人去看自己的孩子,更不说伟大领袖的孩子有随时回城的可选项,就算是一般意义上的上山下乡吧,跟我普通百姓有什么关系?上山下乡如果是对的,绝不会因为伟大领袖的孩子下乡了就更对一些;上山下乡如果是错的,也绝不会因为伟大领袖的孩子去了就错得少一些。伟大领袖有私还是无私,我普通百姓既不知道,也不关心。我关心的是安居乐业。过去所谓让百姓得到实惠,现在所谓让百姓有获得感,如此而已。《歌唱祖国》里面,百姓自豪的是

    我们的生活天天向上

    对领袖的期盼是

    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关私德何事?

    • 家园 不是凹造型,而是凸无知

      1、

      “伟大领袖的孩子不是去下乡,而是去五七干校”

      不知道“上山下乡”与“五七干校”的对象?李讷1940年出生,1959年上大学。你这么有知识,不知道那年代大学生都是干部身份?作为干部,她去五七“干”校,有什么特殊?拿这个黑李讷,凸显无聊。

      2、

      “也不说伟大领袖可以派人去看自己的孩子”

      谁告诉你只有“伟大领袖”可以派人去看自己的孩子?邓小平还去干校看望过自己的老秘书王瑞林呢,就是后来替邓监军的那位大秘还推出了徐老虎

      我父母都是贫农出身。我母亲当年跟李讷一个干校,我外婆就曾去干校看过我母亲,还带着我大舅。

      毛主席作为人父,没有亲自去看自己的孩子,是他不想见自己孩子嘛?明明是出于通盘考虑克制自己,只能委托他人。

      拿这个黑毛主席,凸显无人性。

      3、

      “更不说伟大领袖的孩子有随时回城的可选项”

      李讷与我母亲这般普通工农家庭子女们一样,在五七干校体力劳动好几年,期间李讷生病,毛主席都不允许身边人对她搞特殊回北京治。最后李讷回北京的时间,与我母亲她们被分配属于统一分配(这也是为什么我孕育在江西)

      你凭空捏造“随时回城”,凸显无品。

      毛主席当年安排女儿到干校,凸显的是对二代蜕变为官僚特权阶级的深深担忧,凸显的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层次思考,凸显的更是自己伟大的私德 。毛主席留下的精神遗产包括个人私德,自然有群众怀念,随着时间,尤其是随着今昔对比,怀念主席的人必然越来越多 ---- 我母亲就经常怀念毛主席,也感染了我家族一代又一代的后辈们:

      点看全图

      我相信像我母亲这样的深深为主席私德感动的人民群众,绝不是少数。

      没有私德,才会说关私德何事。

      通宝推:rynax,newbird,wolfgan,白马河东,qq97,
    • 家园 那么下山出乡应该歌颂谁呢?

      是谁当年给了无数山里人,乡下人进城工作落户的机会?是民国吗?还不是新中国工业化大跃进带来的城市大发展?

      通宝推:潜望镜,审度,
      • 家园 城市化本来就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动力

        不管是谁要发展经济,就要工业化,就要城市化。做了就是顺应历史潮流,反着就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有什么可谈的?

      • 家园 上山下乡的根本原因是阶级固化无法持续

        解放前为什么没有上山下乡?

        为什么改开后也没有上山下乡?

        因为解放前你失业后,自己自觉回老家。

        改开后的农民工也一样,失业了,自觉回老家。

        -------

        前30年是一个阶级固化的年代。

        城里人的孩子就是城里人;农民的孩子是农民。

        城里人的孩子,一出生就有户口本,就有粮票。

        后来,当阶级固化持续不下去的时候了,就有一部分城里人,不得不回到农村。

        ---------

        河里反对上山下乡的,包括部分支持上山下乡的,思考问题,从来不把自己,代入到最底层的农民头上。

        现在越来越觉得,@nobodyknowsl , 他的“脱产教士”理论,有一定的合理性。

        越脱产,抱怨越多,越觉得任何事情,都是天经地义的。

        编制内的女公务员,女教师,是“脱产教士”的重灾区。现在男公务员,男教师也开始了。

        我敢打赌,楼主 @自以为是 ,大概率是吃皇粮的编制内人士。

        阶级立场一目了然,打内心里觉得,馅饼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 家园 拿块镜子自己照照

          解放前有城乡差别,但没有制度化,身份化。就如你说的,城乡间自由流动。建国后刚开始也是如此。但建国后逐步建立起严格的户籍制度。

          赵军洁: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历程回顾、改革估价和趋势判断

          1956年秋季开始,安徽、河南、河北、江苏等省大量农民、复员军人和乡社干部流入各大城市和工业建设重点地区,严重超出了城市承载能力,且当时国内物资短缺,失业率居高不下,而流入城市的人口却还在不断增加。为了防止农村人口继续大量外流控制大城市人口容量,同时保障城市基本生活品和最低社会福利的供给,中央连续发布了《关于防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关于防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补充指示》和《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并采取了严格的城市人口管理制度,使之与粮油供给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等挂钩,以缓解城市物资供求严重失衡的困境。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其中第十条第二款中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用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这一条例标志着国家限制农民进城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开始以立法的形式被确定下来。

          一国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将守法公民分类,区别对待,本身就是封建残余,开历史倒车,跟明朝的士农工商分类有什么区别?如果有怨恨,恨那个的条例去,恨制定那个条例的政府去,别跟百姓撒气,别拿百姓子女撒气。

          一说话就拿

          最底层的农民

          搞道德绑架,第一,把城市百姓子女弄难受了,最底层的农民就能过上好日子?还不是该过什么日子过什么日子;第二,无偿支援阿尔巴尼亚,无偿出去建铁路的时候,农村出身的革命家们可没想着什么最底层的农民,有本事你去指责他们去。

          只会盯着辛苦劳动,勉强度日的百姓唱高调,不敢去解决根本问题,“脱产教士”,别找了,拿块镜子自己照照吧。

          • 家园 当时有当时的环境,物资有限,又要全保证:

            采取严格的城市人口管理制度,使之与粮油供给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等挂钩,以缓解城市物资供求严重失衡的困境。

        • 家园 你完全说反了,前三十年90%的城里人都是乡下来的

          纯粹的城市土著很少。当时没有后来歧视性的农民工的概念,只要招工进城,和毕业分配一样都是新的城里人,都有城里户口,哪有什么阶级固化?

          通宝推:审度,ccceee,
        • 家园 后三十年城市和农民似乎不固化了,但是中层底层和上层固化更严重

          这是官僚体系的问题,不是脱不脱产的问题。

          脱产包括商人么?呵呵呵。

          • 家园 商人当然是劳动者

            商人是一个没有门槛的事情,任何人,农民也好,小市民也好,都可以从事商业。

            任何没有门槛的事情,竞争的都是个人的劳动力。

            ----

            90年代的时候,有一个说法,说商人是穿西装的战士。

            今天的商人,底层出身的人太多了,普通小生意,很少有人穿西装。

            ------

            现代社会,任何国家的发展,执行的都是重商主义。

            歧视商人,贬低商人的劳动,是国家的取死之道。

    • 家园 写得很好,学习了

      普通人,或者文雅一点,凡人,离不开衣食男女,柴米油盐,能理解的都是最平实的道理,例如饥寒起盗心,饱暖思淫欲。邓小平说:黑猫白猫,只要能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又云:让一些人先富起来,找富人多收点税发给穷人,就能实现共同富裕。所以,正确的事情,对百姓有利的事情,道理就好讲,就可以顺着讲。但是错误的事情,对百姓不利的事情,没有道理,但又一定要讲出道理,就只好歪着讲,拧着讲,俗称凹造型。

      例如你说改革开放时期的投机倒把不好,凹造型就出来说矮小领袖都让自己的孩子去做了。且不说矮小领袖的孩子不是普通的投机倒把,而是以权谋私的官倒,也不说矮小领袖可以派人去管教自己的孩子,更不说矮小领袖的孩子有随时不做官倒的可选项,就算是一般意义上的投机倒把吧,跟我普通百姓有什么关系?投机倒把如果是对的,绝不会因为矮小领袖的孩子做了官倒就更对一些;投机倒把如果是错的,也绝不会因为矮小领袖的孩子做了就错得少一些。矮小领袖有私还是无私,我普通百姓既不知道,也不关心。我关心的是安居乐业。过去所谓让百姓得到实惠,现在所谓让百姓有获得感,如此而已。

      《春天的故事》里面,百姓惊奇的是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对领袖的看法是

      在地图上画圈

      关私德何事?

    • 家园 改造了农村,普及了教育和医疗,是另一种“西部”大开发

      有了知青下乡,农村才能迅速普及医疗和教育。70年代,小村有小学,大村有初中,乡里有高中。70年代的入学率是高过80年代的。

      还有医疗,所谓的赤脚医生,也是普及农村医疗。

      这些意义,其实是中国的“西部大开发”, 霉国在发展过程中,有西部大进军开发,苏联的发展过程中,有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大开发。中国没那么多空闲土地,知青下乡就是开发农村,是中国的“西部大开发” 史诗。

      • 家园 教师与医生,需要多少人?

        赤脚医生:村医特殊的时代身份

        因农村地区对医疗资源的迫切需求,加上特殊时期最高领导人亲自批示的政治背景,“赤脚医生”制度在全国范围迅速推广。据当时的《卫生部关于全国赤脚医生工作会议的报告》,到1975年底,中国农村“赤脚医生”数量己经达到150多万,生产队的卫生员、接生员有390多万人

          “阶级成分”和“思想觉悟”是选拔赤脚医生的首要标准。1969年6月23日的《人民日报》第5版登载的新华社一篇文章:“学员由贫下中农推荐、经公社革委会审批,把成分好,思想觉悟高,劳动积极,有一定文化的贫下中农子女送到训练班学习;学员的生活费用由大队负担,毕业后回队为贫下中农治病。”

        总共有多少知青上山下乡,没看到权威数据,大概1600-2000万都有(有权威数据的欢迎提供)。有多少人当上了乡村教师、赤脚医生?而且前面说了,是培养贫下中农子女,跟知青没啥关系。那时候有志于去农村工作的青年不少,鼓励支持他们自愿去农村很好,为什么一定要强迫所有人都去?

        • 家园 那时候是准备核战争

          我以为这是常识了,原来你还不知道。

          上山下乡是大疏散,中央为核战争作准备的。

          我的亲族,兄弟姐妹六个,坐标上海,在那个年份老大参军,二三上山下乡,四在上海挖防空洞(现在是人民广场地铁站),五六还小,上初中。

          上海的民防,防核生化战争一直到九十年代还是初中必修课。对于那个年代的政策,你要把核战争的选项考虑进去,不是说笑的,是认真准备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