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攀比 -- 给我打钱87405
从学习能力的分层教育和教育资源过分照顾差的那一部分,不利于与西方进行科技上的总决战,没有精锐部队的入关和挺进大别山打垮和拖垮国军精锐哪有全国的解放?
1
其实也看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假如敏感度和联想能力太强,结果就是随便来段文字,能编出N个复杂离奇的故事。这大概为什么有些电视剧看不下去,因为太简单了……
2
现实非常简单,无非是差异与重复,考量取胜。不断重复,就是在制造共识,成为思维世界的常识。你会对常识有什么反感么?反会倍感亲切。也即灌输:通过强大的宣传攻势,制造一种社会氛围,使人接受。
三人成虎大家都懂,换成文化权威性的表达,大家就都不懂了。其实是一回事。
3
真假是无所谓的,因为是它们多少会指向行动。而行动意味着什么?一目了然。
4
为什么不喜欢编故事?这里是指编很多很多故事,比方不算。因为故事编多了,就会有明显的特征,别人识别到这个特征,要么会觉得是重复,甚至认为是AI。要么形成抗体,眼睛会自动过滤,所谓氪金狗眼是也。要么……
好吧,其实这些不重要。换个说法,有些人讲笑话前自己就笑了,怎么可能讲好?至于别人的笑话好不好笑,不也是一下的事情?
最近出了一趟门,遇到了一些人,发生了一些事,读了一本书,《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该怎么说呢?只好说,又受教育了。
先说书。还是随意买的一本书,没看之前总觉得有可能会上当,毕竟书名带有“红色”两个字。等看了头几页,就停不下来,但总是停下来,看不下去,因为我的脑子里一直有个声音在问:究竟是什么,让人类总能创造出奇迹?
因为这本书,又因为最近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再一次让我意识到,我对中国革命的理解是肤浅的。
再说点眼下的事。貌似“各地中考录取率不到50%”是最近的爆炸性“新闻”,我遇到的一些人,清一色脱口而出的是“那考不上的怎么办?”他们不是在提问,也不是在反问。
网上有一种声音,说这是因为“都去读大学,脏活累活谁干?”可是为什么十年前 我就知道了呢?这是显而易见的,总人口还在增长,城镇户口在增长,学校还是那么多,当然录取率会下行。
另一方面,小学到初中是一个跃层式的发展,初中是人生各道坎当中第一道真正上难度,并且对一生有影响的大坎。一旦初中扛过去,高中、大学基本问题不大。这是跟时代无关的,一直都这样。只不过以前高考太热,给人造 成了错觉。
所以一些人并不是在问“考不上怎么办”,而是在绝望的陈述。当然,所谓的理性派会说,“这也太傻了吧,至于吗?”
我女儿跟我说,“小地方 的人太热情了,叫人受不了”,她的意思是说,明明家里只有一只鸡,并且还是下蛋鸡,然后主人杀了,请客人吃。
我对女儿说,如果你还有点智慧,当意识到这样的体验,是人生的财富,你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明白什么叫地区差异,也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想象中国革命有多么奇迹。
我又跟女儿说,在我看来,或者说就我的能力而言,我是无法跟“小地方”的人沟通的,成年人已经没有可能翻身,如果说他们还有可能有所作为,那么就尽可能的不再扩大损失,给自己的孩子留一点希望。但即便是这,也很难。
她就慢慢地理解了有些人说的“考不上怎么办”是什么意思。
她也慢慢理解了,为什么有人会一个劲的重复“学习都是自己的事,我隔壁谁谁从来就没有操过心,他儿子不照样考上985了?”
“各地中考录取率不到50%”,其“价值”,等同于“在深圳,按平均工资算,买一套90平米的房子,要不吃不喝100年”。
坦诚的讲,我很困惑,因为我是一个穷者,我不知道什么叫达者。
作为一名穷者,我注意到最近“阶级”这个词又开始冒头了——当然,并不是那么火,年轻人宣布他们要读“毛选 了”——当然,他们根本读不懂,但他们无所谓,重点在于表态。
我并不像有些人那样想,“这是悲剧,同时也是滑稽戏”,我只是很困惑,达者是什么样的。
也许我女儿以后能告诉我,什么叫达者。
就这些。
《黑客帝国》看起来是一部科幻片,但一些人“知道”,它描述的就是现实,现实就是绝大部分人的大脑,被劫持了。
真的是这样吗?有没有另一种可能呢?
兔子是不会坐等你去抓它的,想要劫持大脑,无异于说天书。我女儿管我叫“老X”,她奶奶知道之后批评她不讲礼貌。我对她奶奶说:“自己家里人,怎么叫都不要紧的。”回应很冷淡。我又说:“北京孩子都这样。”这次有所回应。 我再说:“她的老师并不以为然。”这下,她奶奶完全放松了。所以她奶奶不是在说她没有礼貌,而是在说“让别人听见了,恐怕对自己不利”。劫持大脑的概率太低,相反,说谎的概率太高。
这里,说谎不是那个诈骗的意思。我女儿接触诗词很晚,是上了小学之后的事,并且还是小学后半段,之前我一直“禁止”她接触。即便如此,她仍然会告诉我,她不觉得有什么悲凉、有什么苦楚、有什么快乐,我从不会说她“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或者是“你怎么这么无情”,但是我知道,很多人,自幼就遭受了“社会的毒打”。所以她跟我一样,很快就被周围人认定为“怪人”,意思是“这个人怎么跟我们不一样?不像我们没有一句真话?”
我感慨中国革命的不易,不是在感慨农民你教育不了他,而是 困惑于早就学会了“我书读得少,你不要骗我”的中国农民,怎么才能跟他们进行有效、快捷的沟通呢?
不光是中国农民,很多中国人,几乎不说真话,在任何时候。
我女儿说她现在才有点理解,为什么会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什么有的战士拿了甚至是“被”拿了一根针,就会被枪毙。不这样,中国农民是不会去跟你一块闹革命的。他们是不会相信你的。因为他们早就领教了什么叫社会的毒打。
几乎不说真话,甚至从不说真话,毫无疑问,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但是这种策略却有一个副产品:沟通成本过高,导致学习效率极低。
有人问我女儿:“你的历史怎么学的?”他们指的是为什么我女儿从不背书,历史成绩还不错。我女儿告诉对方:“我就是经常看历史剧,然后我爸会就一些剧情跟我絮叨半天,我就这么学会了。”对方,【当然】是一脸不信。
当年有人问我:“你闺女二胡是怎么学的?”我老老实实告诉对方怎么怎么个操作法,对方同样是“我书读得少,你不要骗我”。
我姐的孙子,不到6岁,几乎不说真话,但我在他眼里,是个例外。有时候我带他去走路,他累了,会跟我说“舅公你看那边有个亭子”,我就会对他说:“你要是觉得走不动了,我们就过去歇歇,如果你觉得还可以坚持,那我们就继续走。”
一家人都迷惑不已,为什么小家伙谁的话都不听,就喜欢跟我在一起。他们“苦苦思索”之后,得出结论:一物降一物。我经常讥笑我女儿:如果你经常用一种手法去骗别人,然后你被人用同样的手法骗了,这叫奇耻大辱,简称“巨耻”。
我不是在批评什么,我只是想说,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基于这样的现状,我“发明”了一套对策:在家说真话。出门,自己看着办。我绝不能容忍我女儿跟我撒谎、兜圈子,我女儿也同意。
怎么才能做到呢?当然就是以身作则。比如有时我会告诉女儿:“此时此刻,我想的是抛弃你,因为你的表现让我感到绝望,我认为我就是在一块石头上种田,我不是抓狂,我已经没有力气抓狂了。”我女儿的回应是:“有时候,我觉得应该趁你睡着了,把你的头割下来。”我们在家是这么说话的,毫无保留。
所以当娃她妈跟娃说:“你俩天天吵架,这日子怎么过哟!”听到的是“我们吵完就好了,没什么呀。”
所以当我妈跟我说:你女儿以后不会认你的,你这个女儿就是白养的。听到的是“你在想屁吃,我养的闺女我还不知道是啥样的。”
所以这么来看,中国革命的成功,似乎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奥妙,无非就是将心比心,划圈子,说真话。
《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里记载了这么一段历史:去西双版纳拓荒的湖南人觉得太苦了,打算偷偷跑回去。农场领导得知之后,当然是不希望他们就这么走了,但见这些人去意已决,也就没有阻拦,而是跟着他们一块走。逃跑的湖南人很诧异:“你为什么要跟着我们,我们是不会跟你回去的”,农场领导说:“我是来保护你们的,因为路上很不安全,有各种豺狼虎豹”。当然,这些本想逃跑的湖南人半路上又打消了返回家乡的念头。这就叫将心比心。
我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但我是个穷者,我不知道什么叫达者。
顺带说一句,我在这本书里得到了一个新知:大象是很记仇的,如果你打不死它,它会跟踪你,把你弄死为止。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千防万防,家贼难防。所以怎么破?
不让家人变成贼,不就结了吗?所以,家,是需要经营的。
这个能力,是要能够准确猜中对方说话的背后原因才行,没有足够多的时间陪小孩,往往做不到。
另外值得家长思考的问题是,为啥这个小孩不直说是他累了,非要绕个圈说有个亭子呢?
然而 你的提问才是正题:家长该想想,为什么娃娃这么小就如此“不老实”了,更应该想想,久而久之,会产生怎样的危害。
他更小的时候,家里人就觉得“他很难搞”。据我所了解,我以为,有可能是因为自婴儿期他就遭受了“社会的毒打”:他一哭,就给他喂奶。
我估计是有人明白“一哭就喂奶”是怎样一种思路:只看成效,吃了奶就睡。这娃身体一直不好,我猜测与此关系极大,当然不光是“一哭就喂奶”。
等他稍大些,家里人就无比头痛。但是他很愿意跟我呆一块,我可以斩钉截铁的说,是因为跟我在一起很自在,沟通成本很低,可以忽略不计。比如,我从不“支开”他,我会老实告诉他:这会我有事,我要自己来处理这个问题,你自己去玩,需要建议就来找我,我的建议不是你非要听不可。
等我跟他建立了这种关系之后,我就开始“加码”:带他认字。我教他认字跟别人方法也不太一样,我是随便从书中挑一段文字,让他念给我听。哪个字不认识,用手指比划一下,跳过去,继续。一遍下来,我就知道哪些他认识,哪些他不认识。
不认识 的字又分两类,一类往往是形声字,他会告诉我“貌似认识”,也不光是形声字,还有诸如“入”和“人”之类的字形相似的字,这一类我会单独划出来;另一类可以称之为“纯”生字,完全没有接触过,这是另外一块。两块当然是先易后难,并且还是放在段落里一块认。最后,才标注拼音。每次大概20分钟,中间会让他去休息(我会强调是休息,不是玩),一上午大概能从70分学到90分(我给打分,他自己也会自评,我会跟他讲解评分标准)。
然后下午会巩固,晚上会跟其它人汇报学习成果。最后我会给他签字,落款,写上时间,注明下一次复习的时间。
加上别的事,这一天他会过得比较充实,晚上呼呼就睡了。第二天又吵着要过来找我。所以我也敢斩钉截铁的说,他跟我一块学认字,这个过程的整体是舒畅的。
如果我有时间,一个假期,我能教他认识2000个汉字,并且质量比较高。当然,我这是 在吹牛,因为我并没有实践过一个假期,我女儿是这么跟我学认字的。
在这之后,我再度给他“加码”,提出“吃饭三不许”:一、不许抖腿不能踢腿, 二、不许翻菜,三、不许舔筷子。我跟他约定,就三次机会,过了三次我就会“上手”——他懂的。结果一次都没有犯。
其它人,貌似看到了全程,但我知道,他们只看了结果 。所以他们很是惊诧,最后一拍脑子,解释道:一物降一物。他们还有一句话,搁在肚子里没说:恶人自恶人磨。我是出了名的恶人。
由于时间太短,我只能捡重要的东西教他。我跟这个娃说:任何人,包括你自己,对你说“一会”,你就要问他,到底一会是多久,是10分钟之后,还是明天,明天是上午还是中午还是下午。娃记住了。
有的东西,其实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比如,怎么可能一哭就是因为饿了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一哭就喂奶,显然是错的,并且显然有潜在的风险。
这个我还需要学什么学生物学吗?我自吹一句,我初中的时候,听大人讲怎么养小孩,我就知道他们是错的了。
那么如果不知道是为什么哭,但你知道肯定不能一哭就喂奶,那怎么办呢?很简单啊,多尝试呗,慢慢你不就积累经验了吗?总比一哭就喂奶强。可怕的是,“一哭就喂奶”颇为流行,简直就是真理。
想起我夫妻俩参加的产前培训,护士一再强调,小孩哭的时候不要抱,一定是正常情况才抱,这样孩子的情绪就会很正常,不会哭闹。
当时也问过,那咋知道是否肚子饿了要喂奶,护士的答复是,即便饿了,哭一会,等等再喂也不要紧,其二是可以记录喂奶时间,间隔时间太短就肯定不是饿,可能太热,可能太冷。
这么基本上就是这么带小孩的,基本不用怎么操心。
有多少父母能成才,就天知道了!
好吧,刚刚有人咨询:我刚刚用你说的法子教了一下我的娃,发现一段他认识 不了几个。
我的回复如下:
大姐,我说的娃6岁,是学前,前面必然学过了简单的汉字的。
第一阶段,当然是零散的教他识字啦。
如果你是发现一个段落,他不认识 的字占到50%以上,你就要换。因为挫折感太强。
要么,你还是用第一阶段的法子补。要么,你换更适合他的,大概30%左右,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这个就需要你有经验,或者说,你掌握 了孩子当前的识字率。
30%左右不认识,他有信心学,太高,他就没有信心了,太少,你一会一换,他会累的。这也是我摸索出来的。
但你也不要“死板”,有时候难度调高些,有时候调低些,不要让他形成思维定势。这样每次学他才会专注,全力以赴。
问:我家孩没认识几个字,第一阶段怎么学?
第一阶段就是零散的啊,走到哪,有机会,就认一两个。不是专门坐着来学识字,所以要多出门嘛,比如指示牌啊,商标啊,说明书啊。
这个你不能要求 他马上记住,下次遇到了,他想不起来,你就要问:是不是见过?但记不得了?
他如果肯定,你就要说:不要紧,再来几次就记住了。
这样他就明白,非一日之功。像这样的“大道理”,都不是靠口头讲的,而是通过行动来建立的。
第二阶段,只抽一段文字,大概1000字左右。不能再多,也不能太少,低于500不好,高于1000不好。
这个家长自己要多读书的,否则 你不能做到像我那样“随意”抽一段。说起来是随意,我是考量过的。并且我“随意”抽一段,还是同时考虑到内容的,这个内容,对孩子的成长是有潜在影响的。这个我就没有办法 细说,这是由家长的能力决定 的。
我女儿就是这么教的,一次教几十个、上百个汉字。
然后就是巩固,前面要密集,间隔时间要短,上午学过,下午就要巩固,晚上还要来一次,然后放一天,过一天再来一次,然后再放一周,要反复滚动。所以要记录时间。
可以说,只要是跟记忆有关的,都是这么个学法。
顺带讲一下作文的练法。现在流行的练法实在是太傻了。一开始就练缩写。缩写涉及到层次问题,比如一场电影你可以缩成一句话:勇者斗恶龙。你可以缩成一段话:一个勇者怎么怎么斗恶龙。你可以缩成好几段。娃娃们一旦明白了“层次”,他就有一万个信心写作文了:跟金箍棒似的,我想写长就写长,想写短就写短。
所有的学习,都得是渐进式的。你怎么可能要求孩子一次吃个肚圆呢?他一开始几乎是零基础,你只能零散积累经验,否则他必然会抗拒。所以这个第一阶段,就是拿时间堆出来的,你的时间利用率就是很低的。
那我们怎么来解决这个第一阶段时间利用率低的问题呢?一次吃三样、五样。比如,我让女儿练缩写,拿的是历史书,我不顺带把历史也积累了吗?
我带孩子出个门,要收获N多东西才肯回家的。比如我带她逛个商场,等回来的路上我会就跟她讲:你有没有注意,有一层全是培优班?这说明什么呢?我就跟讲她今日不同往日,家长在教育上的投资更多了。
下次遇到相似的情况,我又跟她讲,你要注意到代沟问题,地区差异问题,因为这涉及到沟通效率。我每次都会让她吃饱,但每样都只吃一点。
积累到一定程度了,才上第二阶段,就是专项学习,就是坐下来专门学。第三阶段才开始有深度,要破冰,要把根源挖出来,或者要搞出创新才行。
所以有人跟我女儿打过交道之后,发现我女儿的知识面非常广,简单说,自然学科 和人文 领域,绝大部分,她都有过一定的了解。可是,这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样教出来的,所以一定要“出门”。出门的意思就是得有事,得在事中来完成这个教育。
可是我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事呀,所以是没有办法规划的,只能是家长自己有谱,遇到什么就上什么菜。总的来说,第一阶段持续时间非常长,20岁以前,基本就是这样了。后面才能慢慢专精。
三个阶段并非是泾渭分明的,是复合体。这个度,就得靠家长自己来把握。
所以如果你家长没谱,你给搁到培优班去,收效不会很大的,简单说,就是你的投入跟产出是倒挂,你当然会觉得这个钱丢到水里去了。
一句话,养孩子,你主要是靠家长自己啊,别人都是辅助的。
所以我为什么要天天学习?我不学习我就把我女儿给害了,我下不了这个手啊。
另外 补充说一句,不是说你第一次上来就是一个段落1000字的,你可以看孩子的情况,有的孩子他喜欢 读书,比如他喜欢 听故事,你就不要总是零散识字了,你可以来个100字左右的段落。这个东西是非常活的。
重点就是你要了解孩子的情况,然后上合适的菜。有时候多一点,有时候少一点,不要紧的,就好比说,孩子是真的饿了哭,你晚个半小时喂他,真的会有问题吗?
所以我要把因材施教改一下,改成,因【情】施教。看具体情况来操作,你自己心里有个大略方针。为什么我会说,有的老师不称职呢?他不去调查了解学生的情况,他就是“反正我就这么教,你跟得上你就跟,你跟不上,或者你不够吃,跟我无关。”
但是结合现实情况来看,我的建议就是:你不要每个老师都上课了,你搞一个统一的视频。学生,是流动的,不是固定 的班级,不是固定 的课程。老师干什么?老师就是去调查了解学生的情况,给学生一个合适的指导。比如,你这一块还没有掌握,你不能进下一个阶段,你得在这搞明白了才能升过去。
有条件的学校,完全可以试行。现在这种教法,是把学生当产品看,然后“产生”出来大量的劣质品,然后“投放”到市场里,当然到处都是假货。
然后重点来了:
有人说:你说这个,第一,我不知道好不好,第二,就算好,今天也没有,你说个空气。
我只能说:你怎么不去死呢!!!
买块豆腐撞死不就结了吗?活着干 什么呀?大爷的,饭都喂到嘴边了,难道还要我替你嚼碎了?干脆我替你吃了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