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中国历史的十字路口——三国时期(一) -- 学习要定心
收藏着,回头有货了再来推荐
当时关羽包围了襄阳的吕常,自行引兵攻打曹仁的樊城,因为吕常弱,曹仁强。而且樊城比襄阳城墙坚固,攻下他耗费较多,而且樊城在当时的守军也是不足的。不趁曹魏集团的增援力量未进入之前先攻下坚城樊城,到后面关羽的力量是不足以打下大军驻守的樊城的。樊城一下以后,襄阳就可以靠荆州的水军截断汉水来阻止援军的进入。打下樊城,襄阳就是孤城一座,随时可下。如果先下襄阳,樊城就会因力量不足拿不下来。想想南宋时襄樊互为犄角,挡住了蒙古人13年,但是汉水上的浮桥被破了后,樊城一下,襄阳就投降了。可见这样共汉水而治,对于荆州兵团毫无意义。至于抽调荆州兵力,刘备进西川的时候带的兵力可全是荆州的部队,荆州后来剩下统共估计也就不到6万守备部队。所以关羽两次调兵,第一次3万,第二次2万,剩下不到一万人的部队分散在几个大城里,所以才会给吕蒙机会。刘备在汉中,好理解,刚打下的地盘,得稳固一下,就刘备手底下这些人哪个也稳不住当地的世家大族,只能刘备自己来。
别人赌上身家性命做出来的决定,一般不大可能比咱们这些键盘政治局更不靠谱的;如果咱们不小心更靠谱了,请相信那主要是因为咱们没有掌握一些可以扰乱决策的信息……
外部不能得到满足,内部就无法无天
人毕竟是一种生物,精力充沛而不得发泄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要实现了有精力而不使用的现象,则此人必死,必然出现渐进式的衰弱。我有一段时间就是这种类似的状态,事情不让做,走又不让走,枯坐一天又一天,然后还不断追责,结果只经过很短暂的时间身体就变得很虚弱。后来刚一放开,状态就好起来了。
曹丕这种情况,即位前为了夺取位置,受到挟制,被外部的对手窥破了弱点,结果付出了极其重大的代价。最后得到了一个徒有虚名的位置。他所付出的极大,所获的极少。执政以后,表面上大权在握,其实简直就是个汉献帝,而且还有苦说不出。这样说吧,其实从汉献帝之后,一直到南朝灭亡,南朝这一系的王朝都是强臣弱君。一直到北朝灭了他们,这个死循环才算宣告结束。
基情四射!
不过辛毗颍川世家出身,在朝中具有强大影响力,因此曹丕安排他领衔表演劝进之事。前述基情表演,只是曹丕向颍川集团表示亲近讨好而已,并非曹丕前卫。
他完全就是被形势推着走,所有的一切努力都是在形势之内,而完全没有看透形势以及改变形势的能力。
在那个时候,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借助宗室,剥夺他们的兵权政权,使他们无力干涉帝位,然后要求他们不断察举寒素人才,然后借助朝中自己的几个心腹,保护这些人才,领导这些力量,从而形成以贵戚为耳目,而寒素为爪牙的政治集团,从而与那些世家大族抗衡。
此外还要利用后族来强化内朝,控制宗室,这样,去其害,用其利,然后可以形成比较稳固的多方共治的政治局面,自己手里再掌握几支比较精锐的近身武装力量,大事可定。
其实孙亮才是三国时代真正有能力的新君啊,可惜被全家的废物给坑了。
我很佩服西汉,主要原因就是他们一直到汉宣帝时代都能够做到抑兼并——虽然在汉昭帝时代其实就已经有点变味了。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49年,坚守了153年。假设以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为起点,那也有108年。从汉高祖到汉宣帝(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七代人,光算后期也有四帝,真是不得了。
一百年,难道这就是极限吗?
汉朝最后失败,起点是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的。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受到了董仲舒这个擅长炒作的家伙的蛊惑,在后来决定以儒术选拔官员,然后汉朝的形势就开始废了。汉宣帝是公元前49年死的,汉武帝的教育政策执行了大概有八十多年,然后就彻底翻了天。我们现在似乎也一直在改教育,似乎也有十多年了。不知道我能不能看到翻天的那一天。
其实没那么复杂,看地图就知道了,荆州军攻击襄阳,目的就是趁曹操汉中新败,拿下襄阳,将汉中、蜀中和荆州地盘连成一片,至于其它目的,先拿下再说!
西魏八柱国出了多少皇亲国戚啊,着手解决这个问题要到武则天了
真正说来,中国历史上的十字分叉,就两个:
1,周革商命。从此,中国精英,中国文化,中国历史进入不问鬼神的阶段,而进入以人伦为主旨的方向。
2,近百来年的革命(包括文革)。使得中国从上到下直面全世界的竞争,并通过文革与计划生育打破自己的宿命,能够全力地去参与到与全世界的竞争中去。
嗯,相比之下,楼主所谓的三国的十字路口效应实在看不出来。以理性对感性,以现实对理想,这在中国历史上太多了,不差三国那一段。春秋与战国的分野,不就在于对周王室的态度么。
北朝部落出身,本身就是各种权贵集团。所幸他们自己也是这样出来的,手中本来就掌握着重兵,所以可以较好地抓权,而社会也很理解这种抓权行为。
贵戚大多是部落—军功系统的,和汉魏南朝的文学系统不是一回事,所以北朝虽然也经过了多次斗争改朝换代,始终有军事权贵出来掌握局面。而军事贵族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和了解出身较低的人才的思想状态。南朝在这方面虽然有军事高官但是没有足够的军事贵族。
武则天真是杀的人头滚滚。太宗高宗武后这一系列都够厉害。
他原本就是靠阴谋上位,登基后对世族大家步步退让,硬是以一个伪君子的内核扮演了一个圣君的角色,而且还倾情出演,演出效果极佳,因此获得了掌握话语权的世族大家们的一致好评。三国志里面盖棺论定,把他评论成了跟三代圣君同级的人物。
不过正因他心里有鬼,所以根本不敢采用你给它的建议,借助世族大家之外的力量来对付世族大家,如他爹用的宗室(夏侯氏、曹氏后继无人,夏侯楙曹爽就是代表)、如两汉用过的外戚、如东汉用过的宦官、如他爹用过的特务(在世族大家反对下,他自己给撤出了,程昱的孙子程晓在这事上下了功夫,上过奏疏)
宗室曹冏上书《六代论》给执政的曹爽,建议重用宗室,深根固本,被一样私心极重的曹爽无视了。
《文选》注引《魏氏春秋》:“曹冏字元首,少帝(曹芳)族祖也。是时天子幼稚,冏冀以此论感悟曹爽,爽不能纳。为弘农太守。”
这让我想起了李世民的一句话: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
曹魏不可谓无人,可惜其主不能用。
人才要靠培养,培养机制,是靠家族传承的儒学学术,家族庄园管理过程中提供的管理锻炼能力,高门大族之间交游中相互吹捧提供的社会影响力。
而能够提供这个土壤的,只有高门大族,这个土壤长不出来中央集权的人才,只能长出主张“小政府,大世家”,“虚君实大族”的人才,所以哪怕高门大族的领袖上位做了皇位,高门大族这个整体也会把这个位子上的原领袖架空,变成任由高门大族左右的可怜虫。司马家就是实例,南朝各代君主不过是这个悲剧命运的反复重复。
甚至武人寒族出身的陈霸先刘裕都不能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