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历史的十字路口——三国时期(一) -- 学习要定心

共:💬516 🌺5582 🌵1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中国历史的十字路口——三国时期(一)

    (一)是否可以为了实现目的而不择手段

    刘备以一个纯粹的农民出身,卖履小儿、常败将军的履历表,飘渺的皇室血统,通过几十年的养望获得了“仁”的名声。他的对手是出身官宦(并不是袁绍那种典型的士族),挟持了皇帝、心机深沉、权谋鼎盛的汉朝丞相。俨然是东汉开创者刘秀和西汉终结者王莽的翻版。不同的是,刘备后半个军事生涯里,刘、曹已经是互相最大的、直接面对面的敌手。

    刘备和曹操,是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争斗。是牺牲实际的利益考虑以道德准则为先,还是以实际胜利为最终目的而牺牲原则。

    在现今看来,刘备的道德原则为是“可笑”了,这种思路的极端,就是东周时期宋襄公等人家摆好阵势再打仗。但是,从政治的角度说,其实“道德原则为先”和“追逐实利为先”各有利弊。

    先说前者。首先,笑话刘备是个不明智的事。从一个除了两个大耳朵以外毫无其他资本的白身起家,到驾驭关羽、诸葛亮、法正等一些列武将文臣,绝不是宋襄公之流。如果抛去三国演义的“演义”,刘备仍然是几个枭雄里最能团结人最体恤百姓的一个。他没有曹操、袁绍和孙权背后的势力支撑,他有的只是一个好名声,如果一个大才没有去找曹操孙权而是去投奔他,或者说能在他手下去为消灭别人出谋划策,那么除了他的人品、他的慷慨好义、手下人对他的信任再没有别的原因。

    他一系列的仁的处事原则,并没有让他白费功夫。蜀汉保持了很高的忠诚度,从占据益州之后,他的军队保持较高的士气和战斗力,都是明证。

    并不是凭《三国演义》在胡说。《出师表》是诸葛亮所著,“盖追先帝(刘备)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刘禅)也。”写的都很明白。侧面说明他的“组织路线”也是贯彻了他的“仁”的主张。

    再说曹操,奸诈权谋的名声恐怕不是能洗白的了。即是现在以最不带感情色彩的语句,描述他仍是实利为先,罔顾原则。具体就不再详述。

    曹操这样的特点并非一无是处,否则不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击败袁绍、袁术、吕布这样的劲敌,统一北中国。

    而他功利主义的缺陷也暴露无遗。继承者被自己的老臣司马懿架空然后司马懿子孙篡位,篡的毫无负罪感,实际操作中也只发生了淮南三叛。他的终结者也如他一辙,狡诈,残忍,擅长权谋,而隐忍和阴险则有过之无不及。一句话,阴谋诡计巧取豪夺来的,也被阴谋诡计残忍阴险地夺走。

    他俩这种差异并不是什么偶然事件。刘备所体现的仁,正是皇刘先祖刘秀所体现出的。刘秀被南怀瑾称作:“在中国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上,比较值得称道,能够做到齐家治国的榜样,大概算来,只有东汉中兴之主的光武帝刘秀一人。”能够在道德原则内称得上完美的人。仅举一例,他得天下后的那些功臣,良弓藏可能有、走狗烹绝对没。

    曹操,生逢乱世,道德责任感有之,却用不道德的手段去实现。也许是性格使然,也许是现状所激发,其渊源不再探讨,其行为却已经是仁的对立面了。

    通宝推:nvda,
    • 家园 刘秀是地主阶级

      地主阶级继续统治,社会矛盾并没有实际解决

    • 家园 可能楼主过于看重三国的在历史上的十字地位了吧

      真正说来,中国历史上的十字分叉,就两个:

      1,周革商命。从此,中国精英,中国文化,中国历史进入不问鬼神的阶段,而进入以人伦为主旨的方向。

      2,近百来年的革命(包括文革)。使得中国从上到下直面全世界的竞争,并通过文革与计划生育打破自己的宿命,能够全力地去参与到与全世界的竞争中去。

      嗯,相比之下,楼主所谓的三国的十字路口效应实在看不出来。以理性对感性,以现实对理想,这在中国历史上太多了,不差三国那一段。春秋与战国的分野,不就在于对周王室的态度么。

    • 家园 看作者给曹操奸诈权谋之评说明也是看三国演义的。

      看来三国演义真是害人不浅呢。

    • 家园 也说说刘备有多接近胜利。

      事情还是从隆中对说起,隆中对通篇的战略思想就一句话:曹操不可速胜。后面的孙权不可图,跨荆益以向雍凉都是这句话的推论,其用意在于避实击虚,绕开曹操统治力量强大的豫州地区。隆中对的战略要点也只有一个,即两点出击,调动曹军。曹操时代曹军的问题就是强干弱枝,最受曹操信用的夏侯惇也仅短暂的督率大军,还不执行作战任务,西部前线的夏侯渊很长一段时间连节都没有。曹魏凡大战,必有中军千里奔赴前线,这一形势直到曹睿时期才有所改变。

      隆中对开始的执行并不是很好,本来荆州的谋划是“其主不能守”,比起益州那边指名道姓的说刘璋暗弱,显然荆州这里所谓“其主”不是刘表。从后来形势看,刘琦已经掌握在了刘备手里,刘琮存在合法性问题,无论哪个继位,刘备都有可乘之机。很难想象他们在政治军事上的角力会是刘备对手,如果没有外力干预的话,荆州早晚是刘备之物。其实刘备的进程并不慢,建安十二年刘备还屯新野,一年多后曹操进攻时就挪到与刘表治所襄阳一水之隔的樊城了。

      但是曹操的进攻击破了这个可能性,虽然刘备在荆州的工作已经达到了连刘琮的左右都跟随的程度,但最终没有时间消化荆州。其直接后果就是刘备没有相当割据地,以客军身份与孙权建立了不平等联盟,从而在取荆、取益时都和孙权产生了本来不会有的矛盾。跨有荆益后,刘备试图过解决这个问题,即建安二十年的湘水和约。尽管此前孙刘两家谁有理可以说是一笔算不清的烂账,但和约至少形式上宣告问题结束了。

      隆中对的最终决战计划里并没有要求孙权出兵,如果说有什么要求的话也就是别捣乱,这恐怕谈不上不能掌控。而且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的战略优势也不依赖于孙权大量杀伤了曹军机动力量,湘水合约之后,孙权进攻合肥被八百破十万,翌年曹操报复性攻击,孙权秘密请降,很难说孙权杀伤了多少曹军。孙权请降后曹操短暂部署了夏侯惇所率二十六军在居巢地区,但在刘备进攻时已经调动了,也很难说孙权吸引了曹军的机动兵力。

      汉中之战刘备取得了重大战果,史书在这里多有讳言,绝不是占点小便宜而已。单以战役前段而言,曹军汉中部队的军政首脑征西将军夏侯渊、益州刺史赵颙均在此役阵亡,这不可能是魏书所说遭遇战的战果。曹操率预备队投入战场后,“亡者日多”,甚至有王平这样的中级军官向刘备投降。徐晃部在此战之后,竟然到了多为新兵的地步。日后双方回忆此战结果时,诸葛亮和司马懿皆认为曹操本人也遭到了失败。

      论者多认为隆中对的另一个不可控因素是天下有变,实则天下必然有变,此变就是曹操生命的自然终结。刘备比曹操年轻六岁,从史书记载来看,身体素质也胜于曹操。虽然曹操什么时候会死不可准确预测,但刘备能活过曹操是一个可能性相当高的事件。事实证明,如果第一代权臣不篡位,那么第二代权臣必然要篡位,因为权臣的权力合法性来自其功绩而不是血统,二代权臣需要将其来自于血统的权力合法化。曹魏的统治基础是谯沛军事集团,但官僚体系由汝颍士族集团把持。隆中对提出之时,曹操尚未确立接班人,建安十六年曹操确认曹丕为接班人,但曹丕始终没有在第一代谯沛集团中建立威信。至于汝颍集团,即使曹操肃清了反对派首脑荀彧,曹丕又以九品官人法做出重大让步,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们是靠不住的。如果曹操死去,曹丕篡位,在刘备挟正朔之名的军事压力下,几乎可以肯定曹魏集团内部会分裂。

      刘备发动汉中之战的目的是夺取四川盆地向北的出口,这个战果达到了,但可能还有另一个战果,就是发现了曹操的身体状况有异。刘备于建安二十三年初进攻,曹操在建安二十三年九月率援军到达长安,坐视半年之久。甚至前线指挥官夏侯渊阵亡后还拖延了两个月才加入战场,加入战场仅两个月又匆匆脱出战场。襄樊方面本有冲突,大概是基于曹操病在垂危的判断,刘备称汉中王后,假关羽黄钺,扩大了战争规模。

      关羽攻击襄樊,才是隆中对所规划战略决战的前奏,即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关羽可以说超额完成了任务,于禁担任魏国左将军,自从建安十四年后便无军事行动记载,却掌有黄钺,可以推测所部是曹军战略预备队,被关羽歼灭。曹操亲自救援曹仁,大营设置于摩陂,调集的已经是夏侯惇、张辽所部等卫戍部队了。

      关羽从进攻直到覆灭,刘备未发一兵一卒支援,其原因应该是刘备在准备战略决战,即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关中地区在汉末屡遭战乱,一直没有恢复生产,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重兵把守。直到刘备死后六年,名望远逊的诸葛亮北伐,还造成了三郡反水,关中响震的后果。如果是刘备本人在曹魏统治基础尚不稳固时进攻关中,轻取关中并非不可能。而且刘备对曹操病情的判断也许是情报可以说相当准确,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关羽败亡,次月曹操病故,曹丕篡位。

      隆中对的重点并不在荆州方向,跨有荆益虽然是决战的前提,但拿下关中后,荆州的意义就不大了。如果荆州不丢,即使关羽被击退,威胁仍在,曹军仍然无法大量投入关中,曹操的生命也不可能大幅度延长,刘备仍然有极大机会夺取关中造成曹魏崩盘。甚至荆州丢了,只要关羽所部荆州军未大损退回益州,刘备仍然可以夺取关中,这样之后的战略态势也要好很多。但孙权拿了荆州不说,还杀死关羽,咄咄逼人意图进袭益州,完全没给刘备留下让步的可能。

      通宝推:长少年,西瓜子,李根,朱红明,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不对吧?关羽打樊城明显是奔着孙权去的啊?

        自古以来守江必受淮,南宋凭着襄樊顶了蒙古13年就可知只要下了樊城,与襄阳成了犄角之势,来自北方的攻击基本可以放心了!关羽就是想先把门关上,然后刘备西川大军沿江而下就把孙权扫出局了。可惜吕蒙看穿了刘备的部署,先在关键节点上把关羽的后路抄了。

        • 家园 “自古以来守江必受淮”,笑喷了

          关羽攻襄樊可是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的事情,关羽和孙权都没养机器猫,哪能知道那么多发生在他们身后的自古以来的事情啊?

          三国之前,有几次守江的事情啊?长江以南大片都是未开发或者开发程度很低的地区,文明地带是呈点状分布,而不是像中原那样呈线状或者片状,所以谁都不太把这些地方放在心上啊。

          • 家园 不用看历史进展,也能看出这是兵家必争之地吧?

            以刘备和关羽的眼光不可能看不出襄樊的重要性吧?从220年初关羽死,到221伐江东可以看出,蜀汉集团在219年争夺汉中之役也是元气大伤,几年之内是准备休养生息来的。在没有西川集团的呼应下,关羽的北伐能达到什么效果呢?要知道横在关羽面前的是一个有着冀青幽并徐等州占据了北中国的曹操集团,合孙刘两家之力也就是能维持个战略均势就不错了。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北伐是不现实的,那么关羽的动机是什么?总不见得是闲的就想打仗吧?争夺樊城,明显是拓展战略回旋空间么!那扩展回旋空间是为什么呢?如果真是孙刘一体,曹操来时整个江东就都是关羽荆州集团的后方吧?答案就只能是为了对孙权集团动刀子时,让曹操别来添乱。孙权集团动不动就说长江天险,其实依仗的就是他的水军,但是西川集团占据了长江上游,可以顺流而下直扑江东腹地,再加上荆州关羽集团的牵制,使孙权集团的水军顾此失彼。两路夹攻之下,江东能挺过一年就不错了。到时刘备集团据南中国之地,汉中和荆州两路起发,真就可以和曹操战略大决战了。至于“自古以来守江必受淮”,只是说襄樊战线对于保持长江以南割据政权的重要性,以刘备能从一介布衣到三分天下的眼光必然可以看出来的,语病就不用挑啦!

            • 家园 不看历史就看看地理嘛。

              襄樊现在是一个城市了,三国时则是隔水相望的两个城市——隔的可不是长江,更不是淮河,而是汉水,襄阳在南,樊城在北。襄樊当时是汉水上唯一的重要据点,无论在北攻南还是南攻北时都是重要的桥头堡。关羽之所以包围襄阳后便直接跨过汉水主攻樊城,其目的是为了拿下将来继续北伐的桥头堡。陆续来援的曹魏军队解除樊城包围,并且已经将孙吴攻击江陵的情报透露给关羽后,关羽仍不撤襄阳之围,也是为了拔除曹魏在汉水之南的桥头堡。襄樊与淮河流域相差很远,而长江在荆州流经的主要城市是江陵,早就在刘备手里。关羽攻下襄樊,改变的明显是曹刘之间的战略态势,和孙权没有直接关系。

              • 家园 这是正解

                其实没那么复杂,看地图就知道了,荆州军攻击襄阳,目的就是趁曹操汉中新败,拿下襄阳,将汉中、蜀中和荆州地盘连成一片,至于其它目的,先拿下再说!

              • 家园 那就看看地理吧!

                襄樊地理正好处于一个盆地的十字路口,南北贯通,要经过这里;东西贯通,也要经过这里。四周的各条道路,都汇聚于此,绕不过去。所以无论你在这里是建个炮塔还是修个兵营,只要这个口一堵住,整个盆地都在你控制之下。襄樊就如同一口浓痰噎在对手的喉咙里,让他郁闷到吐血。

                往东看。襄樊向东,北有桐柏山,南有大洪山,中间从枣阳至随州,从随州趋安陆,向南直达汉口。向北,则可以控制大梧县,这是江淮平原与长江流域沟通的西侧通道。这附近有著名的义阳三关,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两淮南下,若得此三关,则守军自溃,俗称三关尽毁。李自成和张献忠一打下三关,左良玉立刻就散了。其重要性,只要知道另外一条东侧通道叫合肥,就该明白了。

                看西边。从襄樊北上,走南阳西,沿伏牛山和秦岭南麓之间的狭窄通道,走内乡、西峡至大名鼎鼎的武关、商洛,从山区一出来,就是蓝田,到关中了,长安在望。楚人看秦国不顺眼,就从这条路去打咸阳,秦人看楚人不顺眼,也是从这条路去打郢。无论谁打谁,都得经过襄樊。 李自成先在襄樊称新顺王,然后从这里突袭西安,才有了大顺天下。

                从襄樊向北,是南阳盆地。向东北方向,过伏牛山和桐柏山之间的方城通道,即可进入真正意义上的中原地带。一冒头就是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平顶山,再往东北,就到许昌了。这也就是为啥关羽在襄阳、樊城水淹七军以后,吓得曹魏集团都有迁都的念头了,但是有念头不等于实行啊,这个我后面分析。没办法,关羽一脚把通向中原的大门给踹开了。

                重点来了,再往南看。从襄樊南下,沿荆山(西)、大洪山(东)之间的宜城通道,一路可到荆州,进入广袤的江汉平原,直抵长江。然后向西可以扼守宜昌,等于锁住了四川出川的三峡门口。向东可以把江汉平原这个重要的经济区掌握在手中。楚国想北上争雄,问问中原诸侯鼎有多重,襄樊是其桥头堡。郭靖为啥死守襄樊,也是因为襄樊一破,蒙古人便可长驱直入,进入长江沿线,切断四川与江南联系,肆虐江汉平原。更可怕的是,源自汉中的汉水过安康以后,在襄樊这里朝东南流过去。在古代运输不便,有这么一条河跟着,其意义不言而喻。蒙古人就是打破襄樊以后顺汉水入长江,攻取鄂州,南宋的防御体系登时崩溃。大体上来说,襄樊西边是四川盆地的大山,东侧是大别山,再东是江淮水网地带,不适合北方军队。因此只有襄樊是适合北方军队进入南方的通道。

                看到了不,襄樊之战不光是关羽去踹曹操的大门,也是为了把自己的大门抢回来,关上曹操通过襄樊进入荆州的通路,争取用尽量少的兵力防住曹操北方集团的进攻。经过了西川,汉中之役,荆州的常备军已经被刘备抽调的差不多了,关羽就是打下了襄樊,也根本不具备进取许昌的实力。曹操后来也看到了这点,才能放心的两次从拱卫许昌的常备军里抽兵增援襄樊。不然,襄樊一败,许昌空虚,关羽趁机进兵,加上未被压服的北方地方豪强,曹魏政权就是个速败的格局了,像李自成一般了。

                最后还是那个问题了,既然不具备战略决战的能力,也明知这个改变战略态势的举动必然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曹魏集团的疯狂反扑。那么关羽为什么要冒着两面作战的风险非要关上江汉平原的大门呢?只能是刘备西川集团准备有大动作,必须在这之前改变荆州兵团两面对敌的不利态势,好解放荆州兵团的机动力量用于主要作战方面。那么为什么不能是汉中,荆州两路起发,与曹魏集团决战呢!因为荆州兵团后面是孙权,即使是打下了襄樊,但是如果作战对象是曹魏的话,荆州兵团后路不稳,两面对敌的态势是根本不会改变。只有关羽的兵锋是准备直指江东,能用少量兵力守住的襄樊战线才会发挥改变两面作战态势的作用。孙权集团也不傻,看到关羽真的打襄樊,能会猜不到刘备的下步打算,所以才会有吕蒙白衣渡江和后来的历史了。

                • 家园 您这明明对地理很了解嘛。

                  您说关羽攻取襄樊,是为了取得对曹操的防御优势以集中兵力攻击孙权,这说法粗看倒是成理。但您有没有考虑以下问题:

                  如果攻襄樊其意为守不为攻,攻击重点应该放在襄阳而不是樊城。而且如果打算对曹操采取守势,依托江陵-公安的长江防线,本来就可以达到保护刘占荆州的目的。当然攻取襄樊可以获得更好的战略纵深,但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如您所说,襄樊对曹魏腹地威胁巨大,曹刘在江汉平原上还可以保持一定程度的和平,但曹一定不会对刘占襄樊坐视不理。既然您认为孙权集团攻击江陵是聪明的看出了刘备集团下一步军事目标的表现,那么想必您认为曹操集团是傻的了:关羽打下襄樊就达到战略目标了,何必又是打算迁都以避,又是调集各地部队救援呢?

                  另外的问题就在于您对时势的看法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了:并没有刘备大量抽调荆州兵力的迹象,至少关羽前期的胜利没有人认为是以少胜多,曹魏显然对关羽的力量也非常重视。同样也没有刘备打算在益州休养生息的迹象,廖立后来的话透露了一些消息:关羽兵败身死时,刘备在汉中而不在成都,想必刘备不是在度假。另外当时孙刘关系实际如何不好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但表面上二者是盟友关系,孙权还不能被刘备称为“敌”。

                  • 家园 那就再说说吧!

                    当时关羽包围了襄阳的吕常,自行引兵攻打曹仁的樊城,因为吕常弱,曹仁强。而且樊城比襄阳城墙坚固,攻下他耗费较多,而且樊城在当时的守军也是不足的。不趁曹魏集团的增援力量未进入之前先攻下坚城樊城,到后面关羽的力量是不足以打下大军驻守的樊城的。樊城一下以后,襄阳就可以靠荆州的水军截断汉水来阻止援军的进入。打下樊城,襄阳就是孤城一座,随时可下。如果先下襄阳,樊城就会因力量不足拿不下来。想想南宋时襄樊互为犄角,挡住了蒙古人13年,但是汉水上的浮桥被破了后,樊城一下,襄阳就投降了。可见这样共汉水而治,对于荆州兵团毫无意义。至于抽调荆州兵力,刘备进西川的时候带的兵力可全是荆州的部队,荆州后来剩下统共估计也就不到6万守备部队。所以关羽两次调兵,第一次3万,第二次2万,剩下不到一万人的部队分散在几个大城里,所以才会给吕蒙机会。刘备在汉中,好理解,刚打下的地盘,得稳固一下,就刘备手底下这些人哪个也稳不住当地的世家大族,只能刘备自己来。

      • 家园 刘备和胜利不近

        虽然汉中一战,杀了夏侯渊。但是这是刘备把在西川的所有家底都翻了便押上去的,不但动员了大量兵力和民夫,也有诸葛亮在后方支援物资粮草。刘备在作战中,也损失了原来刘璋手下的吴兰等部,也证明了原来刘璋系统的官兵战斗力不行。

        当曹操自己带兵到汉中,刘备并不敢与之争锋,而是坚壁清野,死守不出,等待曹操自己退兵。刘备和曹操的面对面实际上是落下风的。

        由于曹操专权,后方不稳。在官渡之战时候,曹操是臣服天子,所以大量人才相助,既是帮曹操,也是帮汉室。后来,这些人分化,包括荀YU都是忠于汉室不赞成曹操的特权。所以,曹操昔日的阵营里会随时分化出新的敌人。这样就使曹操本人和一部分军队不能离开权力中心太远。这也就是曹操赤壁后几次亲自出兵,最后都在没有明显不利的情况下退回。

        注意到刘备自己的人力物力不足,而人才缺乏。事实上在关羽死后,刘备连丧张飞和黄忠(病死),加上法正,而马超(不久后也去世,不过马超作为实力派,刘备能不能轻易调动也不好说)魏延因为各自防务任务不能轻动。再去掉留在西川的诸葛亮和赵云,刘备去征吴居然只能呆上张南冯习这样低级别的将领。而王平和后来的姜维这样魏国的中层将领能在蜀汉得到重用,也说明了蜀汉人才的缺少。而魏国的曹仁徐晃张辽都是水平颇高的人物。

        而关羽水淹七军主要是因为气候和魏军对于大雨没有准备,不然魏方的于禁和庞德也能和关羽相持。

        • 家园 合着我这帖子您是没太仔细看。

          我不知您是怎么判定的刘备和曹操面对面作战实际落了下风,刘备的战术究竟是不是真的如魏书所说搞坚壁清野暂不细说,至少从战果看,曹操所部“亡者日多”,敢情这是占了上风的结果?

          我仍然不知您是怎么看出的张南冯习是“低级别的将领”,从相关记载看,参与东征的将领在刘备平定益州时基本都是太守一级,级别并不低。陆逊起初镇守巫县秭归,就是被冯习击退的,也可以看出他们也不是菜鸟或者草包。

          再说刘备集团的降将。第一,三国时期也有统战需要,因此降将的名爵往往给的很高,蜀汉的黄权降魏,一直做到车骑将军,我想这不能证明魏国没有合适的人才。第二,王平在蜀汉当了十年裨将军,直到街亭立下大功才开始被重用。姜维的人才我想不用多说,他从降蜀到做上大将军,用了二十八年。从他们的提拔轨迹看,能看出蜀汉人才缺少么?关于这点魏晋世语倒是有个很有趣的评价: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

          水淹七军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于禁庞德能不能抵抗关羽我觉得没啥必要幻想,我们只需要看战果:于禁部被全歼,曹仁部只余数千樊城卫戍部队,曹操为说服孙权,弃守合肥,承诺割让襄阳,出动中军援救。您要觉得这完全是简单的靠运气,那我觉得曹操政权存在那么多年并且发展壮大的运气可真不错。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