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推荐: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 hwd99

共:💬66 🌺3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您是不是应该认真看贴?

我从始至终批的是作者的写法,又不是为司马光张目。我同情宋代的王安石,所以凡是支持王安石的就要无条件赞成?凡是骂司马光的我就要无条件支持?

您转发雄文作者历史功底低下,根本不会解读史料,写的是庸俗化的历史读物,不是普及性的,更谈不上学术价值。要批的就是这种庸俗化、迎合眼球、祸害年轻人的伪劣历史读物。

再重申一次,我批评的是雄文作者,不是王安石或者司马光。

第一条,如果您主观认为作者比我解读更准确,那我也没办法。建议您有机会读读各种社会史政治史的课程。

第二条,第三条我从来没说赞成司马光,干嘛要表达“赞成司马光的意见”?可是作者的意见是司马光祸害了北宋导致北宋灭亡。这完全是无稽之谈。我上面也给了丰富的参考书,您自己去看。

什么叫做“北宋后来的问题可以另外讨论,作者目前只写到此处。”他只写到此处,就敢说北宋亡于司马光?他敢写,为何我不能讨论?

总之,您转发的东西中心观点如下:

“司马光的论点毫无根据,反而造成中国人不习武,导致后来的北宋灭亡。”

我的观点如下:

“司马光的论点虽不可取,但其影响有限,跟北宋灭亡无关。雄文作者盲目联系两件事情,毫无逻辑,乃无稽之谈。”

如是而已。

家园 您对作者关键观点的理解是错误的

您没有认真看我转发作者的短文,也没有看我几次一再指出的关键分析:作者的中心观点,是指出司马光认为中国人练武没有用,不能保卫自己,作者认为这是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我赞同作者的地方。

您将这个观点解读为:“司马光的论点毫无根据,反而造成中国人不习武,导致后来的北宋灭亡。”两者显然差之甚远。

家园 1

也不算务虚,美国的杂志惯例是鲜有登政策和历史研究的,理论流居多。欧洲的杂志倒喜欢发历史政策研究的文章,从这个角度看大西洋两边都不免务虚嫌疑。但也可能是杂志定位不同的问题了。

当朝似乎不讲究这些虚的,倒是有利用西方心态来套东西的。估计 外务府行走 对这些比较了解。反正我是对礼仪一窍不通。

中国谈判风格理论在国际谈判研究中颇具影响力。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白鲁恂(Lucian Pye)和所罗门(Richard Solomon)。他们利用大量档案文献和对美国政治家及商人的采访,对中国在谈判中的表现做出了理论化的归纳。白鲁恂和所罗门研究的出发点是假定中国具有独特的谈判风格。这一谈判风格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产物,具有程式化的特点。所罗门指出:“中国的谈判策略非常容易理解。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方在谈判桌上的表现是可以预测的。”①

两位学者都把中方参与谈判的过程分为几个阶段,以探寻其中的规律。白鲁恂把谈判分为启动阶段和实质谈判阶段。②所罗门则把谈判细分为四个阶段。在启动阶段,中方会和对方发展私人关系,建立有利的议程,让对方接受中方的原则;在评估阶段,中方会向对方施加压力,考验其耐心;在结束阶段,中方可能与对方达成协议,也可能持保留意见,或者放弃谈判;在实施阶段,中方还会提出额外要求逼对方让步。③

白鲁恂和所罗门都希望找到和中方谈判取胜的捷径。他们的研究方法比较接近,所得出的结论也大致相同。他们都用很大的篇幅分析中方常用的三种谈判策略,提醒西方人加倍小心。首先,中方总是要求对方先接受其原则,在中方设定的框架下谈判。中方大而化之的原则,其实就包含了谈判中的关键问题。对方一旦接受这一原则,就会在最重要的问题上向中方做出让步。

其次,中国人重视和谈判对手的私人关系,喜欢给对方戴上“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高帽。对方如果接受这一称

号,就可能背上人情债,付出向中方让步的代价。

再次,西方人往往会在谈判中明确告诉对方自己的谈判底线,而中方在谈判中不会轻易告诉对方自己的底线。只要对方还能做出让步,中方就会提出更多的要求。

还有国民需要外来认知来支撑自我的

最后,“只有美国的赞美值钱”。前面我们提

到,因为现实的中国和理想的中国的差距是如此巨

大,我们的国民和精英的优越感和挫折感就不得不

靠自欺欺人来获得一点满足或安慰。而这个时候,

美国的赞美是最能够满足我们的“阿Q精神”的。

因此,我们特别喜欢基辛格、布热津斯基等美国人物

对中国的肯定与赞扬:他们对中国的肯定与赞扬,无

论多么微不足道,一定是被详细报道的。这种中国

精英对美国人的赞许和承认的极度需要和享受是如

此之强烈,以至于连《中国可以说不》的作者都不能

摆脱。④相比之下,许多其他国家对我们的评价在

我们的眼里分量则轻多了,我们恐怕只有在需要这

些国家在联合国的投票时才会想起来原来还真有些

国家其实对中国并非无足轻重。

4 有趣的是,《中国可以说不》的作者同时承认我们对外国人

的赞许和承认的需要是一个“心理病态”。宋强等:《中国可以说

不》,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996年版,第202~205、285页。

彼得·格里斯将这种中国精英对美国人的赞许和承认的极度需要和

享受称为“基辛格综合症”。参见PeterH. Gries,“Identity and Con-flict in Sino-American Relations,”in Alastair I. Johnston and Robert

S. Ross, eds.,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China s Foreign Policy,Stanford: StanfordUniversity Press, 2006, pp. 316-317。

1
家园 不讲虚的,是好事

但如果太不重视虚的,被人家给摸透了,也不行。

不过这个很有趣啊:

其次,中国人重视和谈判对手的私人关系,喜欢给对方戴上“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高帽。对方如果接受这一称

号,就可能背上人情债,付出向中方让步的代价。

这个帽子不是乱发的吧?好像是久经考验的对华友好人士才能得到这个头衔?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

家园 “保甲法”在王安石的“强兵”构想中

(接标题)只是一个次要规划,或者说是他长期构想中的一个初步规划。《长编》卷232载有他对皇帝说的话,强兵“不过什伍百姓,训练兵甲,储积财谷,然大抵要驭将帅,令奉行朝廷政令”。王曾瑜先生在《宋朝兵制初探》认为这段话是他的强兵纲领。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即使王安石自己也没把保甲看做救宋的灵丹妙药。

如你所说,王安石希望通过保甲法把宋朝的募兵制最终过渡回征兵制。具体来说,王所希望达到的就是唐所施行的府兵制。这点从以下这段王安石的话可以佐证“秦雖決裂阡陌,然什伍之法尚如古,此所以兵眾而強也。近代惟府兵為近之,唐亦以府兵兼制夷狄,安強中國,監于先王成憲,其永無愆。今舍已然之成憲,而守五代亂亡之遺法,其不足以致安強無疑。然人皆恬然不以因循為可憂者,所見淺近故也。為天下決非所見淺近之人能致安強也”(长编238)

我认为王安石的构想有两个问题。第一,他认为府兵制必然强于募兵制。这点在历史上并不成立。固然初唐的府兵制确实安强中国,但汉武行募兵制同样可以安强中国。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府兵制实行的基础是必须是土地国家所有的均田制。在均田制下,农民先养活自己,才有余力去养兵。这一点在北魏至隋唐无一例外。唐府兵制为什么搞不下去,根本原因还是天宝开元年间均田制被破坏了。王安石的变法主张里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构想,既然如此,他所希望达到的府兵制也只是无源之水而已。即使有神宗的全力支持,他最终也得失败。

王安石的构想有问题并不代表司马光就一定对。只以《乞罢保甲状》中那段“中国之民奔北溃败可以前料”那段话为例,这段话被邓广铭老先生批为“对当时忠勇爱国的人民固不免是全然错误的估计”(见《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邓先生说话当然有根据,在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斗争中,自发组织起来的义军并没有“鸣镝始交,其奔北溃败”而是和金兵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但如果我们剔除了楼主和《如果xxx》那种心态,,却也不能否认司马光说的是有一定根据。起码应该承认,在当时,草原民族的军事素质比农耕民族要高。承认这一点没有什么可耻的。若只经过简单军事训练的宋朝壮丁都比金兵还要强悍,那北宋怎么会灭亡?岳家军又有什么值得我们追忆至今?

家园 如果《明朝的那些事儿》都能做标准的话

我只能认为宋朝的这个是非常出色的了

上面那段,可能是论及熙宁变法的时候,作者积郁颇多,本来也不是史书,抒发下感情也是正常的,不至于一棍子打死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