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包产到户的分析之一:起源与方法 -- 懒厨

共:💬325 🌺1188 🌵3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丝绸做发射药包
                  • 家园 还有降落伞等

                    总之很多装备也需要民用品。

                    种了棉花,主粮耕地就少了,所以需要化工产品代替棉花。

                    至少有这个过程,用维尼纶等替代棉花制品。

                    等到国家发展再高一些,可以增加棉麻制品,减少维尼纶等化工产品。

                    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化工品需要石油,需要石油工业,化工工业,需要大量装备和人力。

                    很宏大的工业化发展。

          • 家园 好像棉花是比粮食级别更高的战略物资
    • 家园 关于包产到户的分析之四:变化的总结

      最近太忙,下周有个报告要交,今天终于可以缓口气,然后又俄乌大战,天下大乱,唉。。。。

      试一下静下心来,今晚就写点东西吧。

      之前提过,本次分析的重点在于变化,制度的前后变化,尽可能地控制变量,如果唯一的变量就是制度,我们就能确认制度这一变量的效果。这种方法,在社科研究上有个名称,叫边际分析法。当然,写论文必须严格挑选合格的样本做研究,网上发帖子,就无法那么讲究了。

      先根据上述总结,把制度相关的关键变化列出来,这一部分其实比较沉闷,基本都是已知的,但是还是应该写清楚:

      1. 农民与政府的雇佣关系

      承包前:土地是国家的,政府跟农民的关系是一种直接的雇佣关系,

      - 由政府负责提供生产要素(主要是种子和化肥,生产设备在本次调查中不占主要地位,仅有4人表示有拖拉机:两人分别来自江西省芦溪县南坑镇妙泉村,新坡县,另外两人来自南坑镇山田村,其中一人说是安徽河南过来的私营拖拉机,怀疑记忆有误),

      - 安排工作(包括耕田与公共水利),

      - 农民的收入基本是固定的,从自留地的大小(大部分在05.-0.8每户)与时间安排来看,很难有外快。

      - 迁徙的自由很少,即便想跳槽到效益更好的公社都不大可能。河里有经验的都说过,结婚,招工,顶编,读大学等,本次调查基本没有人走动

      承包后,土地所有权依然是国家的,但农民与政府的雇佣关系变了,我们可视为政府把土地外包给农民,外包合约的关系,可简化如下:

      - 每户承包一定数量的农地(见各户承包的数量,有个别可以视能力决定承租数量)

      - 农民自行安排工作

      - 生产要素要自己准备(18个人是自己安排化肥)

      - 缴粮之后,政府按某个价格采购(采购价格除一个外)

      - 可以自由迁徙(但本次调查,改变之初,外出打工的人不多,这个可以理解,毕竟改革之初,农村之外的工作机会并不多)

      2. 产量

      粮食产量有增加的有10个,占了约一半,未知也有10个,即便未知的里面有一半是增产的,总的产量应该是增加的。当然,准确的增产数字需要从县志确认。

      比较遗憾的是这次调查没有能够确认种子的变化,虽然有提到种子化肥自购,但并无提到种子的品种与化肥的变化,这个是问题的设计不好,应该问清楚品种的变化,受访者普遍答复的重点普遍放在自购方面,我个人推断是变化不大,合理的推测是,在变化之初,农民一般不会冒险换未试过的化肥与种子,一旦失败,将会损失惨重。

      3. 缴粮

      承包前:大部分是100-200斤/亩,有一个是每年800斤,两季的话,一亩400斤,我怀疑是受访者误解了产量与上缴之量。另外,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不知道,不清楚,原因是由生产队负责统一安排,估计是因为于己无关,不需要操心。

      承包后:认为没有变化的占了13个,有减少的占了六个,但是qq97在这里提出证据,江西省,1979-1981年 全省征购的数量是大减了。两者对不上,有几种可能,一个是采访对象记忆有误,第二个是,之所以没有变化,有可能卖多了,缴公粮少了,加在一起,变化不大,第三个可能是各地的缴粮有所不同,有多有少。

      这篇文章有个好处是,验证了承包之后的合约安排,确实是政府向承包者征缴一部分粮食,然后以某个价格购买一部分粮食。

      至于推论,今天太晚了,可能又要等到下周末。

      通宝推:柴门夜归,桥上,
      • 家园 楼主该继续了

        眼瞧着这都第三个周末了。

      • 家园 以前也是公社或者组织包粮食分配

        公社收的用于公社公共项目、行政支出。

        承包后归属农民自己支配了,好的家庭会合理使用。为此确实感觉舒服得多。

        改开后,公社大队层级官僚臃肿迅速导致农民负担加重,那点余粮根本不够各项费用,很快就白条时期了。

        • 家园 改开后的社队企业破产才是危机的原因

          而不是官僚臃肿。过去大队干部是没有工资的,只有少量的津贴,依靠社队企业马上就解决了。改开后社队企业失去所有者,银行、信用社不敢贷款,社队企业做农机农械的马上破产,给他们配套的也破产,慢慢蔓延, 最后绝大多数都破产, 少部分变成私营企业慢慢起来了。

      • 家园 两个重要因素是收购价提高和公粮减少

        公粮和购粮是两回事,一贯如此,后来的改变是取消统购,允许粮商。

        • 家园 农民交粮确实暂时有所降低

          那个时期最主要的是表现出国内粮食供应似乎充足,当然也是事实,国外买粮、援助有所提高,国内储备粮投放市场。产量有所提高,公社官员制度有所变化。

          在毛时期,一部分公社内粮食由公社收,用于公社基建,也算紧巴。战争储备粮食是三年-五年的储备,参考了三年灾害。

          自然是不同的。有了余粮,副食也有所增长。大家感官好起来了,再加上国家一个劲洗脑,所以就有了那个包产亩产万斤的虚假现象。

          后来乡镇官僚臃肿,这点粮食钱就啥也不是了。

    • 家园 江西省,1979-1981年

      1973-1978,全省粮食征购基数不变,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征购比例逐年下降:

      经国务院批准,从1973年度起,将全省征购基数由18亿公斤贸易粮调减到17亿公斤;在调整落实到各地、市、县时,省按规定增加3%机动数,全省调整落实到生产单位的征购基数为贸易粮17.51亿公斤,这一任务基数,全省各地一直执行到1978年未作变动。

      8年中,全省粮食生产在年度之间,地区之间,季节之间很不平衡。。。随着粮食产量增加,国家征购粮数量占各年粮食产量比重逐步下降,1978年全省征购的粮食只占当年产量19.96°o,农民人均留粮数量稳定在稻谷330多公斤的基础上。

      1979-1981年:粮食征购数量连续大幅下降,粮食及其它农产品收购价格连续大幅上调:

      从1979年到1981年,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对农民负担的粮食征购任务基数,连续3年进行大幅度的核减,3次共调减征购任务基数67600万公斤,调减幅度达38.6%。征购任务基数减少后,农民每年能够拿出更多的粮食投入市场,自由出售,增加收入。与此同时,全省对冻结12年之久的粮食计划收购价格进行了大幅度提高,全省稻谷每50公斤购价提高21.58 %,小麦购价提高20.77%,大豆购价提高14.29%,对其他名贵品种和各类杂粮的购价都大幅度提高。对农民完成征购任务基数后向国家超售的粮食,其加价幅度也由原定的按统购价加价30%,调整为按提高后的统购价加价50%。仅1979年农民出售超购加价粮所增加的收益,即达3,300多万元。

      杂交水稻育成推广。1970年发现野败不育株后,1971年萍乡市农科所就转育成珍汕97,二九矮4号不育系和保持系。经全国协作攻关,1973年江西、湖南、广西等省配制成功强优势组合汕优2号、汕优3号,实现“三系”配套,1975年江西对杂交水稻进行优势鉴定和示范种植1179亩,获亩产450公斤,比常规品种增产20以上。此后种植面积年年扩大,1979--1981三年连续突破1000万亩大关,占全省水稻总播面20%以上。此时期,杂交水稻全属晚稻组合,除主要组合汕优2号外,江西还种植、推广过汕优4号、威优6号、汕优6185、汕优.3号等组合。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使江西晚稻单产和总产大幅度上升,改变以往晚稻低产的状况,使早、晚稻产量的比例由1976年的1.55:1提高到1984年的1.05 : 1.——这是个有说服力的案例,如果早稻产量不变的话,采用了杂交水稻的晚稻产量增加了50%,这起码说明晚稻产量相对于早稻产量的增加,完全取决于杂交水稻,因为农民的积极性对于早晚稻的影响是一样的。

      杂交早稻的试验示范,江西在80年代初就已开始,由于组合优势不强,增产不显著,当时群众对杂交早稻有优而不早、早而不优的看法。随着科技进步与新组合的产生,江西1986年种植4.5万亩,平均亩获438公斤的好收成,1987年就扩大到100余万亩,1988年又飞速发展到399.61万亩,占双季早稻播面的17.1%。使用组合有威优64、协优64、协优4号、协优49、协优华联2号、汕优桂33、汕优秀2号等。杂交早稻推广应用后,实现连作稻“双杂”配套。由过去早常晚杂一种种植形式变成早杂晚常、早杂晚杂、早常晚杂三种形式。江西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再次跃上新台阶,1988年突破2000万亩大关,19901992年每年面积均在2500万亩以上,占水稻总播面的52~62%。

      如果去查县志,多查几个县的话情况应该差不多。

      ---------------------

      对比一下楼主贴的调查:

      第五问:上缴的粮食有没有减少

      没变化 x 13

      减少了一点 x 1

      有减少, 数量未明 x 5

      未明 x 3

      有若干回答采购价的,除一个外,全部都说采购价格有提高。

      -

      补充一点,完全信任和支持河友的家乡调查,这样的调查和地方志的对比,可以成为一个有意义的话题。

      通宝推:桥上,阴霾信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