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攀比 -- 给我打钱87405

共:💬207 🌺482 🌵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可测的是人心

        之前就是这个意思,无论能测量,还是不能测量,都有一个测量标准为前提,所以能够证明的其实是测量标准是否成立,而不是最终的事实是否成立。具体到这个问题,不管是人心,还是测量,都会有更多的问题。比如人心指的是什么?猜测一个人想要说什么、做什么,算不算猜得到人心?可以猜测到一个具体想法,但是有没有猜到理解这个想法的具体背景?假如都做到了,能够确信自己完全了解他的想法吗?问题是无穷无尽的,所谓待待无穷是也。用庄子的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可即便是他是鱼,他也可能不知道鱼之乐,除了有待于因缘,更可能鱼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乐,甚至不知道自己在乐。

        结论其实很简单,是否可测,完全取决于你想测的是什么,也就是如何定义人心。如果按照日常那种本质主义,或者形而上自然主义的说法,是不可能有结论的。其实这种想法也是被灌输出来的。

        白马非马更适合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

        • 家园 用打比方的方式,你在讲粒子,我在讲波

          也就是说,我的意思是说“并非一切都是可测的”,跟技术水平高低什么的一点关系都没有。好吧,进入神学领域了。那就不能继续说下去了。

          • 家园 上贴标题和结论是一个组合

            我的意思也是“并非一切都是可测的”。可测的肯定是已知明确的,这样有点不可知论,因为显然会有不知道的东西,也就没办法测量。但是我们却知道有这样的东西存在,并且归属于心这个主体下面。所以最后以白马非马做结尾。

            其实最近才看的公孙龙子,其理论的关键是,即便是同一个范畴的概念,同一个指称的对象,他也发现了可能是不同的(通变论)。而且共相并不存在于现实之中(指物论、白马论)。只是没有明确指出不同在于意识层,也就是命题背后的前提预设。

            可测的是人心,其实是说,人心定义了可测

            • 家园 曲库里面有200首相同的歌,用的是随机播放模式,这是真的

              曲库里面有200首相同的歌,用的是随机播放模式,这是真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没有提供单曲循环模式。那你又知道为什么没有提供单曲循环模式吗?因为程序员认为只有傻子才单曲循环。

              • 家园 不是一个命题啦

                上面说的“无数”、“有待”和“前提预设”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可测说的就是,我们可以定义一个命题,来证明他的真假,比如“曲库里面有 200 首相同的歌,用的是随机播放模式”我预测到了这点,由于这个命题为真,所以我认为是可测的。这种说法没有任何问题。

                因为他本来就没有要判断背后为什么或者更进一步的前提。或者说他本来就是有具体限定的结论。而我们在讨论可测的时候,往往会定义一个包含自身或者没有具体内涵的概念出来,进而可以通过不同级别的概念来让问题无法成立。所以从根本上来说,首先要定义,可测与否说的究竟是什么,不管是测量方法还是测量对象。

                然后再到“一个组合”那贴的不可知论,就是这里所说的,受限于认识很可能不知道而无法知道的东西了。

                其实就是一个词“待待无穷”(庄学名词)。

                尽管从概念界定来说,待待无穷很可能是高阶逻辑之类的玩意,但实际上和阶没关系,主要在于如何定义,也就是上文说的意义层,也就是人心想的是什么。因为多数时候,这种人心指的并不是某种具体的实体,而是概念构建出来的、某种实在的可能性。

                所以上贴最后说,可测的是人心。这句话应该反过来讲,是人心决定了可测,所以可测的是人心。

                • 家园 解释下「待待无穷」

                  「待」 依靠;依恃。

                  「有待」需要依赖一定的条件。与因果相近。

                  「待待无穷」从因果角度出发,因果链条是无限的。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原因,那么顺着这个思路可以无限推导下去…

                  回到上面回复,造成曲库只有一首歌在循环的那些原因,是可以无限推导的。甚至能推导到宇宙大爆炸开始的那一刻,所以根本没办法得出个所以然。

                  ---

                  顺路整理一下「义成有待,物感心动」

                  义=意义

                  待=依赖

                  物=事物、意向 

                  心=道理、心理 

                  意义的构成必定有所依赖(于某种意向),某种意向必定基于(人所认识的)某种道理。

                  简单地说

                  一个具体命题可以通过逻辑分析来确认真假,而一个分析背后存在一组明确的前提预设。

                  回到上面回复,也即

                  1 “曲库里有200首相同的歌,用的随机播放模式”是一个命题

                  2 “没有提供单曲循环模式”是一个命题(前提)

                  3 “程序员认为只有傻子才单曲循环”又是一个命题(前提)……

                  ---

                  A 想到 1 是一个命题

                  B 想到 2 是一个命题

                  C 想到 3 又是一个命题……

                  ---

                  ⅰ想了 A+B 是一个

                  ⅱ想了 B+C 是一个

                  ⅲ想了 A+B+C 又是一个……

                  ---

                  一 为什么能想到ⅰ是一个

                  二 为什么能想到ⅱ是一个

                  三 为什么能想到ⅲ又是一个……

                  所谓待待无穷是也。

                  以上都可以挂在「人心」这个名词下面。

                  问题在于「心」是无限的,「待」也是无限的。如果不事先约定,笼统的去谈论,就会有无限个命题。进而无法讨论,或者说得出一个所谓的「结果」。但是对于每个已经明确提出的命题,是可以检验得出结论的。

                  不可测是指命题理论上无限,可测指的是命题可以检验。

                  可测与否完全取决于定义,也即提出的具体命题是什么。而这是由人心(意识)决定的,所以可测、不可测其实都是人心(意识)。

                  ----

                  补充:「义成有待,物感心动」的解释依据:

                  「物」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约等于现象学的意向性)

                  「心」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

                  「心」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

                  「心」心即理也。(约等于现象学的超验主体)

                  又及:这里只是「物感心动」的一种含义。比如性情好恶也是物感心动,这个心就主要是心理、情感的意思了。

                • 家园 我要开始吐槽了,同时也替你吐槽

                  似乎我们都能“提前预知”到词不达意,对方有可能误读,但误读之后又能发觉这误读……我备感无力。这种无力感,你在回贴中已经提及数次,其实我是一样的。

                  有时候我会想,我要换一套说法,用务实来替换唯物,用务虚来替换唯心,这样就必定要先说唯物和唯心,否则对方就get不到务实只是看起来像唯物,并不是,务虚看起来像唯心,同样并不是。但实际上,换了之后会更觉无力……

                  让人抓狂的是,不这样,就无法感受到语言的无力。不这样抓狂N多回,似乎无法抵达那人类语言根本触及不到的世界。

                  好吧……我只能说,我已经习惯了,其实还是会抓狂的。

            • 家园 举三个例子

              陈胜在当农民的时候就想过将来飞黄腾达,所以,秦朝的法律原则又是法不诛心,有没有一种可能,被大雨耽误行程的陈胜,在出发不久之后就萌生了造反的念头,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的进展越来越坚定了呢?

              另一个案例是某人,就叫他张三罢,被驾车的李四撞倒。李四撞了人之后,不仅没有像正常人那样自觉有错,反而从车里拿出刀来砍杀张三,因为李四喝了酒。结果被张三夺过刀反杀。这里有一个细节,还有几个人与李四同车,李四下车时这些人也跟着下车,并劝阻李四行凶。我看完这个案例之后,第一时间的想法是:张三是故意 杀死李四的。但我无法下定论。

              第三个案例是某货车司机,就叫他赵五罢,一日在运土的过程中,碾死一个骑摩托车的女子,那女子当时骑行在货车边上,在前后轮之间,一般来说,这个区域是大货车司机的盲区。事故发生之后,警方追查了很久才找到赵五。赵五一脸淡定,“到底发生了什么?”赵五告诉警察,他对常走的那条路非常熟悉,那条路上有许多坑坑洼洼,所以如果把人卷到车轮之下,他也不会有所察觉。

              奇怪的是,我看完这个案例后,第一时间冒出的念头也是:赵五是故意 的。同样,无法下定论。

              我是阴谋论者吗?看起来很像,但我并不是。我只是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在我看来,人心极其复杂,某个事件的发生——这种事件往往跟日常活动不太一样——是N多要素,因某种不知名的原因,突然之间实现了“契合”,有点类似于“新仇旧恨涌上心头”,完成了“锁定”。

              由于这种“契合”很难出现,故而时常为人所忽略。相对而言,多数日常活动更多的像是机械运动,并非是原本的人之灵动的结果 。

              所以,我对关于人心的分析,往往持“八卦”心态,扯几句是可以的,但从不当数。也就是说,我能列举出这样的要素,那样的特征,但具体到某人某事上,我一向的态度就是:说不清。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上面的原因。我搞不清某事中的某人之人心,这是其一,其二,事情已经发生了,过去的就只能过去,人只能向前看。

              所以看起来好像我跟有的人一样,也喜欢 剖析所谓的成因。实际上,并不是。我更倾向于陈述现状,然后说:接下来该怎么办。

              我认为,其实人类迄今为止搞不明白细胞因子风暴背后的“真实动机”是什么。从可能性角度出发,细胞因子风暴是一次升级的机会,但即便触发也不一定会升级。这是一条捷径。

              经过 了这么多年之后,我们人类持有一种倾向性的看法,感觉在主动意识之下,还有一层甚至多层我们自己都察觉不到的——该怎么说才好呢——自然意识。它深不可测。重点不在于深,而在于不可测。细胞因子风暴的启动,有没有可能是这自然意识的故意呢?

              我在前面提到,是因为目前未知的某种原因,导致干扰素水平过低。这里顺带吐槽一句,为啥要叫干扰素?干扰素并非是直接干扰病毒(病毒没脑子),而是通知正常细胞,难道不应该叫防御素吗?

              假设,自然意识真的是故意诱发细胞因子风暴,那么它要装出一副“与我无干”的姿态,显然,阻碍干扰素的释放是一个很隐蔽的手段。

              在今天的生物学家来看,病毒和人类的关系,貌似是一把钥匙,搞清楚,人的特殊之处在哪里。

              在通常人看来,病毒对人类是巨大的威胁,可是在另一些人眼中,病毒是人类的机会。

              如果我们想走捷径,就得向死而求生。在一般生物学意义 中,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是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发生突变的。可是,人类并不是普通生物,人类的“突变”是不是有可能走的是另一条路径呢?

              以上,只是“说说罢了”,你可以理解为“头脑风暴”,因为我并不想把这件事描述得特别严肃。

              我的意思是,你可能从书中读到,某位化学家,经常冒死品尝一些化学试剂,然而总有“奇迹”出现。但如果你就这么去效仿,挂掉的几率为100%。

              正因为我是这么看世界的,所以我在有的人看来,很是“儿戏”,但另一些时候,又叫人觉得“杠起来真是烦人”。

              我这个人其实超级简单,最重要的问题:人之特殊到底是什么,到今天也没有答案,那么我们人类社会的绝大部分所谓的理论,都是“凑合”着用。

              既然如此,历史,全是浮云,我又何必“当真”呢?

              唯一的真实,就是向前走,活下去,能活多久就活多久。

              你们都知道的,我是反唯物主义论,当然,我也不支持唯心论。我啥也不是。

              • 家园 可能是这样

                1、历史事实和心理事实。史实之真是通过我们的认识来确定的,因此,从理论上讲有无数种可能,有无数种真相。所以具体的可能是不得而知的。况且,即便是证明了这个念头,也依然需要通过我们的认识来解读,也就是说,依然是无数种可能。

                2、线性因果。外在因素,离合变化。有待于缘,难说注定。线性关系只是基于目前认识的一种最大尺度近似,很难说真的存在这样的关系,很可能依赖于一个或多个更为强效而不得知的前提。但这种说法可能向相对主义,容易忽略主观选择的可能性。事实上个人是可以把握至少两个环节的。

                现在某些女性主义对性别问题的看法也掉进了这个误区。比如,讲男女关系或者男性问题归结于生理因素,将某种建构作为本质,强调多种因素的构成,唯独漏掉主观选择的可能,进而只有一个结果——

                3、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we may understand why, in spite of full recognition of its inadequacy, the preferred Chinese name for the undivided should be the Way. If we ourselves would prefer to think of it as absolute Reality that is because our philosophy in general has been a search for being, reality, truth, while for the Chinese the question was always 'Where is the Way?' Chinese thinkers want to know how to live, how to organise community and, at the very end of the pre-Han period, how to relate community to cosmos. As for what is real, what exists, visible to the eye, audible to the ear, solid to the touch, what questions does it raise?  ——《[URL=https://hk1lib.org/book/2660839/b4402b

                ]Disputers of the Tao[/URL]》 P222-223

                其实和前文想说的一样,他们都是由一个东西奠基的。认识、意识、人心……诸如此类,都是一回事。

                  

                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

                但物是死的,选择在人。

                ———

                题外:其实个人一直反对唯心之类的说法。某种定义下的唯心的确存在,但绝大多数时候,唯心实际上是线性史观的表述,也即我们已经突破……所以那些属于唯心的,没有任何意义。进而,我们在使用唯心这个词的时候,包含了这种“界定”。很容易演变成口水话。

                • 家园 每每论及此处,我猜 你跟我一样,开始“痛恨”起人类的语言

                  人类的语言似乎就是一个巨大的陷阱,说得越多,陷得越深,越发觉得说不清楚,不得要领,仔细回看自己的发言,又找不出来漏洞在哪里,真的是“我的表达能力不行吗?”

                  所以……当我们把问题深入到某个程度之后,就发现闭嘴才是最好的——那是一个人类语言无法抵达的领域。

    • 攀比
      家园 那么能不能做人就知其然,做事就知其所以然呢?

      我其实是觉得知其所以然也是知其然的一种,不过是在知其然的基础上再深入了。但在深入的下一层其实也是知其然,因为理论上你是可以问为什么一直问下去的,但人的时间是有限的。这里还是兄说的是一个度的问题,因为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做到纯粹的知其所以然。

      在实践中,大多数人的方法应该就是要做成什么事,我们知其然到相应的一个深度。因为知其然后的实践也非常重要,就像我们常说的“道理我都明白,就是做不到啊”,因为这个同样需要时间的积累。

      这样看来,人做的其实就是一个时间的调配。读了兄好文,一点愚见有感而发,呵呵。

      • 家园 嗯……遇到某些问题我会语塞

        所以我的回复可能让你不知所云,凑合着看吧。

        如今我们知道,某些新冠患者在接受治疗、康复出院之后,还会出现后期症状,比如无力,比如记忆力下降,比如自主神经系统运转不灵。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当病毒入侵之后,人体会释放出一种叫干扰素的蛋白质,它负责通知细胞们“关好门窗、防火防盗防复制”。然而因某种目前未知的原因,有些病人体内的干扰素水平比较低,等到免疫系统发觉病情严重、“大事不妙”时,它会搞一场紧急动员,来一波细胞因子风暴。细胞因子风暴跟自杀式攻击非常相似(只是非常相似),B细胞快速增殖,生产出海量免疫细胞,这其中有相当比例“态度不够端正、能力不足担责”,通常是会被剔除出“正规军”的,但在紧急状态下,“一切都将就”了。故而能挺得过细胞因子风暴的人,都是幸运儿。

        将上述内容中的一些词汇加以替换,难道不跟某段历史几乎一模一样吗?

        这里为什么要特地的指出,细胞因子风暴其实是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真自杀式攻击,而另一种则是假的呢?

        因为这就好比都是背水一战,有的情况是被逼无奈,有的情况则是等待的就是这个时机。比如,在我个人看来,毛泽东们首先懂得天时是第一位的,见人落水就去施救并非总能奏效,有时候必须要等到溺水者挣扎到精疲力尽了才能出手。可是,我们如何论证毛泽东们就是这样的呢?这就是个天大的难题。有没有可能后一种情况,是我们人类虚拟出来的呢?(当然指的是大型历史事件)

    • 攀比
      家园 谈谈如何练习,以快速处理海量垃圾信息

      练习要讲状态,状态是其实既关乎到态度,亦关乎到能力。状态怎么个讲法?用大家熟悉的,就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或者是枕戈待旦。用大家不大熟悉的描述就是,跟个24小时在线的探头似的,遇到某种情况就会被激活,其它时间在待机。

      这么说,也不大容易理解。我就拿写文章来说。有的人说怎么才能写好文章呢?背范文,然后改吧改吧。这叫什么?往轻里说,叫纸上谈兵,往重里说,叫作奸犯科。

      写文章跟打仗似的,还能背套路?那不叫找死吗?所以说是纸上谈兵。为什么又说是作奸犯科呢?因为这么搞的人,在某些阶段,他是能得利的,这就是趋利避害。这么搞的人自己清楚不清楚呢?他自己是非常清楚的。所以说,他是故意 的。我女儿的班上的班长就是这么个孩子,我第一次看到,就告诉我女儿,你这个班长会越滑越深的。他自以为很聪明,觉得他的父母是个大SX,觉得你的同学也是个大SX,他就像皇帝新装里的骗子那样,用最拙劣的骗术把人给骗了。我有没有证据呢?有的。有一次,该班长宣讲他是如何背范文的,揭秘他为何作文总能拿高分。结果 有个孩子就向他发问:你初中可以这么搞,上了高中呢?进了大学呢?猜猜看发生了 什么?班长勃然大怒,“你给我闭嘴”。是不是他自己心知肚明?

      打仗怎么打?平时是有训练的,真上战场呢?是不是就会变?对,这就是所谓好文章都是【真情实感】。有人把这个真情实感给理解错了,以为是情绪、情感,并不是,而是上了真战场,所有人都动员了起来。

      我为什么讲好文章一定是流出来的呢?这是因为动员有一个过程,好比命令要从师部一级一级往下传,平时的积累有一个逐步调动的过程。所以流出来的好文章,一定是层层叠叠,连绵不绝,气势越来越盛的缘故。

      有人可能会说,你说得不对啊,不是说好文章开篇往往都特别有气势吗?这是错的,这根本不叫气势,而是开门见山,上来就直奔主题,“我打的就是你”。

      有的人又产生了误解,以为直奔主题,就是大军直扑“敌人的司令部”。所以说,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装的是形式,是一个空壳,里面没有内容,里面的内涵是自己胡乱安进去的?

      为什么毛泽东的文章好看呢?因为他一上来就要写清楚,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才叫直奔主题。那并不是说“我就朝着敌人的司令部杀过去”,打仗得有策略,那是另一个层面 的事了。写文章也一样。

      这是以写文章为例,说明怎么面对海量信息。

      以前有人说我说话跟机关枪似的,我说机关枪有什么意思,我早就换上“喀秋莎”了,并且我现在觉得“喀秋莎”已经不过瘾了,我上原子弹。我这个原子弹的形容,可不是瞎形容,我前面讲,我已经掌握了杠精的“灵魂”。灵魂就是裂变,这也是为什么今天会有海量垃圾信息的缘故。

      随便给起个头,就可以不断的杠下去,所有扛不过的人,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杠精可以不断的裂变,但凡正常人无论是体力还是精神,最后都会被打垮。

      裂变是怎么练出来的呢?周伯通说了啊,左右互搏。不可能结束的,可以无限裂变下去。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会被垃圾信息吞噬的原因!

      我女儿以前“不服”,我说可以啊,来吧。我一杠就是好几个小时,她最后怕了,觉得脑子在发烫。当然会发烫,过载了嘛,芯片都快烧坏了。所以她次次都讨饶,“我实在不行了,得去睡觉。”

      我为什么要经常跟她杠呢?这就是我对她的日常训练,我的原子弹都还没有搬出来,只不过拿出了过去惯用的机关枪。要是连这都吃不消,以后怎么混社会?

      今天我又跟她杠了一回,准确的说,是从昨晚开始的。为啥?大家猜。

      因为明天她就要去参加中考了。她最近一段时间,很是放松,我要让她热起来。讲道理 是没有用的,我的办法就是“烧脑”,烧得差不多,她去了考场,直接发动。

      但是更为准确的说,从一个月前,我就开始行动了。最开始是打预防针,我知道她不会有多在意的,她不知道我这是在打埋伏。过一周我又打一针,这次药性就会比上次要强。临到考试前一天,我给她炸一轮,状态刚刚好。

      光自吹那是不行的,现在讲反面案例。我女儿学校也搞啊,也是一步一步加温,也是一点一点的调动。可是为什么适得其反呢?

      比如说昨天吧,昨天学校开了动员会,大校长亲自出马。我不知道是哪个学校领导讲的,据我女儿说,会上反复强调了几个问题,大伙听一听:

      一、一定要记得带双证,准考证和身份证。然后开始例举每年某某学生忘了带证如何如何悲惨。

      二、一定要好好吃饭。然后又开始例举每年都有学生吃撑了,吃到拉稀。

      三、

      四、

      五、

      ……

      一堆,全是这个。

      这是典型的垃圾信息,是其中一种类型。为什么说它是垃圾?

      因为讲的全部都是小概率事件!听起来好像颇有道理,不能因小失大。问题是,小概率事件就是小概率事件,在此处,不是某个个体,而是群体,所以每年都会有学生这样那样了,像什么?像实验室里的试管。

      大家都知道,试管是易碎品,这还需要你反复宣讲?这不是多余吗?多余就是过犹不及。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假设,实验员每次进实验室之前,都要听一遍宣讲,要小心啊,试管易碎的啊。会怎么样?实验员会不会搞成精神病?那是一定的。

      大家是不是以为到此结束了?

      并不是。这才开了个头。据我女儿说,她的同学“学了去”,开始自己裂变。都裂变出什么内容了呢?

      一、裤衩该穿什么颜色。否则……(某证据);

      二、铅笔得削成啥样。否则……(某证据);

      三、几点起床最好。否则……(某证据);

      四、中午该不该睡觉。否则……(某证据);

      五、中午该吃几分饱。否则……(某证据);

      ……

      无穷裂变。

      大伙如今看明白了,海量的垃圾信息是怎样一个生产过程吗?

      一个月前,我就知道会这样了,我当时就给我女儿打预防针,考前、考后,都不要搭理 你的同学,尤其是不要刷朋友圈。我估计她到时候是会“忘了”的,如果她忘了,我就有由头把她“抓”起来,“轰炸”她。

      昨晚她就在刷朋友圈,刷得自己有些坐卧不安,开始七想八想,自问“别人都那么紧张,我是不是太懒散了?”我一看,机会来了,开炸。我一把给她“捉”过来,“拷问”她:是不是一个月前我就给你发出了严重警告?

      接下来,当然是开始轰炸,讨论各种深奥的人生重要命题。昨晚 睡得特香,今晚又睡得很香。

      她还嫩得很,对付这种垃圾信息,只能说,略有心得,一旦上了量,她扛不住。且有得练。

      所以,其实人人都知道,海量的垃圾信息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左思,右想,可以生产出来无穷多的垃圾信息。

      我以前老讲一个问题,我说为什么有的人自觉活得特别累,且并不是无病呻吟呢?【内耗极大】。他的内耗都干嘛去了?左思、右想,不断的生产垃圾信息。

      我也生产垃圾信息,问题是我生产垃圾信息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快速识别什么是垃圾信息。能一样吗?

      今天我女儿睡觉之前,突然去翻书(用最短时间梳理某某科的那种)。我故意 问她:“你在干嘛呢?”她说“:我刚刚想起来个什么,只是查一下,核实核实。”我说:“依我看,过五分钟,你又来一趟,再过五分钟,又来一趟,您老人家今晚不用睡觉了。”

      女儿见被我识破,只好笑嘻嘻的说:“你咋知道的呢?”

      我说:“你老子我是天才啊。”

      还记得我前次讲我女儿参加 体考的时候把鞋跑掉了然后自己浑然不觉的吗?

      这就是她进入“ 战斗”状态了。

      体考一周前她就开始跟我念叨“听说仰卧起坐的自动计数器有毛病,测不准”,当场就被我识破了,她在生产垃圾信息。我前面假装不知道,跟她分析,大意就是说,如果质量这么差,谁敢用到考场上呢?我估计,能有点效,但不会太有效。所以我就准备好了。

      等到了体考头一天晚上,她又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开始转,并且再次提及自动计数器不准确,这下该轮到我“炮轰”她了。我上来就一通“炸”:“在想什么呐?平时干嘛去了?养尊处优的?现在开始担心了?你心虚呗。心虚,转悠就心不虚啦?”

      她给我炸得无话可说,于是我话锋一转:“就算是死,也得死个体面。明天,你给老子去拼命,不要想七想八的,只管干,干成啥样就是啥样,就算最后成绩不理想,你也死而无憾。”

      后来她告诉我,果然有效。

      我女儿明天中考,她的各位亲人,各种紧张,我们俩,泰然自若。

      我从今天下午开始电话就响个不停,各种切入点,貌似是找我有这个事,有那个事,我一概不接,全让我女儿接。然后我问她:可怕不可怕?你要是也这样呢?

      今天我跟我女儿说:中考是人生当中不值一提的一个小战斗,你给老子听好了,不要现在就开始琢磨考完如何疯狂,考试结束之后,你平时是啥样,就是啥样。明天你去战斗,老子给你当后勤。就这么办。再多想一分,我现在就手撕了你。

      她嫩得很,压根就不知道,她这两天冒出来 的各种想法,包括考试结束之后跟同学一块去玩耍,全是垃圾信息。如果她足够成熟,自己就会明白,这是焦躁而引发的生产,生产出大量的垃圾信息。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如果平时训练得不够,我就一句:无解。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