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武际可先生提出的问题:为啥我们非常勤奋却没有创新? -- PBS

共:💬59 🌺27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武际可先生提出的问题:为啥我们非常勤奋却没有创新?

    这位武际可先生河里河友可能有些熟悉,就是那位用托利拆里理论”解析“出三峡大坝可以造成重庆洪水的力学专家,当然他的理论不大现实,大家把事情讲清楚就行了。

    但是这次他提出的问题倒是有点眉目,值得讨论。

    中国的创新问题被大家一提再提,现在再次被提起,并从中美教育的差别上展开:

    改革开放初期中美相互派代表团考察初等教育得到的印象和结论。

    1979年6月中国派员赴美考察初等教育的报告:

    见闻:“美国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眼里,让地球调个个儿好像都易如反掌。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无人问津。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

    中国访问团的结论:

    “美国的基础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预言,再过20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并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同年美国访问中国初等教育的报告:

    见闻:“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放在胸前,除非向老师发问举起右手,否则轻易不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胳膊放在背后,室外活动除外。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7点前在中国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边吃早点。中国学生有一种家庭作业的课余劳作,据一位中国教师解释,它是学校作业在家庭中的延续。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美国教育团的结论:

    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也是世界上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他们的学习成绩与任何一个国家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时间,中国在科学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

    20年间(1979-1999)美国人获得40个诺贝尔奖(比日本人决定50年内拿30个还是高出一截)。

    我认为再给中国人20年时间如何(从现在起)?

    那么中国人在这20年内真的要做些什么事儿了吧?如果中国人把勤奋的劲头用在质疑水利事业的话,可能还是不会创新,还在勇于破旧吧?(假定水利事业是祸国害民的夕阳工业)。

    下面把武际可先生的为啥我们非常勤奋却没有创新博文放在这里,后面的评论很有意思,值得看看国内科技界在这个方面的想法。

    • 家园 学习是不停的升级CPU呢,还是不停的下载?

      这个是关键。

      如果你频繁的下载,频繁的下载,表面看来你很勤奋,但是

      1),你的大脑的记忆分区如同电脑硬盘不停的下载下载会受到损耗

      2),如同你硬盘里面的下载的并不一定是你所需要的,你下载得越多,你的电脑反而越不好用。

      所以,不能仅仅把背书当成学习,背书式学习在很多情况下起到的是副作用。

      曾经看了福尔摩斯探案的书,其中作者借福尔摩斯的话也说明了这个观点:无关的知识要尽快忘掉。

      中国教育要轻装上阵,一大关键就是不要把那么多实际上对学生的未来没有用的(当然每个学生的情况根据其个人素质的专业倾向性都有所不同)强迫学生去“下载”

      对我自己来说,刚毕业的那一年,我自己感觉自己不可能胜任任何工作---因为我的心理有异常,记忆力分区被占满,记不住新的东西,记任何材料都是残缺的记忆---然后很多年很多年以后,随着读书时候被“下载”的“知识”被部分清空,记忆分区的损耗得到部分恢复,才真正可以重新开始学习自己真正想学的。

      • 家园 人脑发育在25岁结束,所以可以说CPU升级是停止了

        学习是不停的升级CPU呢,还是不停的下载

        每天面对的新情况,每天进行信息处理(下载),每天进行软件更新(学习后升级软件,尤其是操作系统)。

        对损耗采用温故知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方式来修复。而学习是更新软件的一种方法。

        饮食对CPU发育,修复,升级影响重大,所以不同的饮食,造成CPU工作运行差异。

        你一直说你身体不好,脑子记不住东西,我认为是营养不良的原因。

      • 家园 没错,我的体会也是如此

        对于短期记忆,应该尽量清空,把这些内存用于配合CPU进行计算。而长期记忆应该index化,用于高效检索(Google)外挂硬盘(互联网)。

    • 家园 有个关于老虎伍兹的介绍也许有启发

      说他从不把一个动作练成下意识反应,一旦练熟了就练别的动作去了。这个道理放到学习上是不是也同样,我们牢记的是熟能生巧,但大脑的神经科学告诉我们,一旦某种思想方法过于定型,反而成为接受新事物的阻碍。

      当然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上,也很有意思。有对创新重新定义的,有对客观环境深度分析的,也有从基础教育着眼,推翻结论的,甚至诺贝尔奖也获罪,谁说我们中国人的创新缺乏呢,至少在辩论上是机变无穷的。

      最近看了同人于野的博客,看到同人也终于正视了富士康那个一百万机器人的新闻,对以后的社会人工智能的作用写了一篇不错的贴子。这里要说的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但是对传统劳动密集型工作是个冲击,甚至对科学研究,产品服务的创新上,也会取代许多高学历工作岗位,比如律师常作的大量法律文件审阅,科学家的庞大实验与理论总结,重大的商机产品功能的定型,其他的如医生,教师等就更多了。

      以后的问题是,在中国制造与人工智能之间,一般的“创新”将会大量被人工智能完成,甚至重量级的决策也不再只有CEO做出,而是在大量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的基础上来采纳甚至操作的。那么除了一小部分人外,大部分人打下扎实的数理基础有什么用呢。我们所引以为傲的理工科思维,除了学习做事方法外,还有那么多需求么。

    • 家园 当讨论创新时,首先应该明确创新一词的定义范围

      如果认为对产品做一些改进就是创新的话,那么我们中国绝对不缺创新。但是,如果创新是指产品核心概念的提出,那么我们中国和美国相比差距就非常大了。其实比较中美创新很简单,只要在流行音乐方面做个比较就可以了,那是真正容不得半点抄袭的地方,而且音乐创作对物质平台要求不高,对知识要求也不算高。

    • 家园 这些思维都陷入了一个定势

      啥叫创新,没有人做过你做了,就叫创新。

      看看淘宝上卖的东西,很多叫不叫创新呢?

      中国为啥出不了乔布斯?因为中国现在不是信息化社会,还没完成后工业化,中国现在不需要乔布斯,需要梁稳根。

      很多人看问题,总是陷入到问题本身里边去。

    • 家园 几个方面的原因

      企业界,中国不重视专利的保护。美国的高科技创业者可以得到强大的专利保护,确保自己没有同质竞争对手。不同创业者之间差异化竞争,导致新的最受欢迎的产品的出现。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者被超额利润所吸引于是踊跃创新,成功者不断涌现。美国IT界就是典型例子。

      中国的IT界同质化很严重,因为中国不认真保护专利。开心网被人抄袭,法庭只判赔50万(或者差不多的一笔小钱)。所以中国的扎克伯格和乔布斯们早早地就被千橡和腾讯之类的大佬给踢出局了。中国不认真保护专利的主要原因以前河里讲过,就是为了山寨国际重工业成就,以达到快速提高技术(尤其是军工技术)的目的。山寨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科技总是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况且,说中国光抄袭不研发也是不对的。J20就是创新,其气动布局是独特的。最近突破的舰艇全电驱动也有交直流发电机的创新。高铁虽然引进了很多技术,但在本土化生产过程中也有局部的创新。坚持下去,中国会有自己独特并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目前中国的山寨打压了很多技术性小企业,这是不足。但是解决了军事方面的落后之后,应该会有政策的调整。物联网和三网融合就是一个机遇。

      科学界中国的水平如你所说,有进步但是还不能跟美国比。从物质条件上讲,我们的投入远不及美国,高级科技设备又基本靠进口往往很贵 (这和上面那个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人的因素,改革开放经济快速膨胀,知识分子很容易被吸引到能赚快钱的地方去了,科学方面的精力自然有限。这两条也都在改善。

      中国应试教育固然有死记硬背的通病,但是这得从两方面考虑:1. 应试教育成本低廉,可以在贫困地区做推广。试想如果中国大学也搞推荐制,以招募高中之前就有科研经历的学生,这会造成多大的地区和阶级分化呢?当然,这样的事情现在其实多起来了,也不知道是进步还是退步。 2. 应试教育本身并不损害学生学习掌握科研方法的能力。在国外的中国研究生和博后很多,优秀的也很多;国内也在快速赶上。

      综上所述,中国科研落后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多方面原因决定的,把中国科研落后的板子打在应试教育上并不公平。中国也在快速进步,从技术的储备上和人员的素质都是。

    • 家园 “创新”压根就是个伪命题...

      创新跟“体制”,“素质”之类一样,就是个内涵混乱的筐子,见着什么都能往里扔。从水利,计生一路扯到诺贝尔,思路非常之跳跃啊...

      ps

      2011年中兴灌了2826件PCT,以公司计世界第一...中国从2000年的780件干到14318件,世界第四。少喷点口水,老中没啥做不到。

    • 家园 从来没觉得中国人不会创新

      我周围的例子,活都是中国人作的,往往中国人得到的评论是,构想太菲夷所思,简单得让人不相信,因而干得快得不让人放心,结果又是让人不可思意的可靠,一次工作。常常想如果我当了家,就在中国找一帮靠谱的高中毕业生,换掉这里车载斗量的哈弗,MIT博士,工作会更快,质量更好,成果可能有数量级的提高(这里是在美国白人也公认的聪明人来的地方)。美国有没有天才?有。在这个行当11年见过不到10个,绝大部分在同一个公司,年薪是同行业其他博士的3到5倍,可见那公司牛是有原因的,至少付钱很公平。在这个行当意外,见到的宁外10个都是大学教授,所以美国研究院的质量还是有的。只是其余的太烂。

      最近女儿得到一个号称世界第2的高中录取,此校上长春藤+MIT+斯坦福的概率是37%。可是女儿除了比当年的我富外,与当年我中学学习一般的同学无论在基础,阅读,知识面,思维敏捷上无有可比之处。看到他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最好的学区的初中的表现和相对位置,我常想,我当年的因为考不上中专而14岁就去修车铺当学徒的同桌,在这里恐怕早被捧为天才了

      这就是区别,我们有创新,有想法,结果不是因为不够富,不够有权,梦想往往被扼杀,或者被抢走(想想多少中国博士后是Nobel工作的使作蛹者)。我常想我的下一代会好点,因为他们可以富起来,抖起来。可是女儿的现状无情的嘲笑了我,他们是可以有钱有权,可是在美国脑残的教育下,他们不太可能有脑。上帝对中国人是残酷的。

      • 家园 不知道你说的是哪个领域?

        就在中国找一帮靠谱的高中毕业生,换掉这里车载斗量的哈弗,MIT博士,工作会更快,质量更好,成果可能有数量级的提高

        我感觉西方许多大学的理科博士含金量还是挺高的,我作为国内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中等生,在国外的普通大学里混,一直都跟的很吃力,从来没觉得自己比他们强过。可以想象MIT,CalTech们的博士会有多厉害。

        • 家园 简单说一下

          中国学生的擅长点是在基础和深度,弱点在于交流。不管高中生或博士生,学习的好要点只有一条,时间和精力花的多。您想想自己在中国学生的强项上有没有发挥,还有是不是真的花下了有效的时间和精力。这不是说整天学习,而是有效的学习,包括抓住重点,自我总结,广泛联系,反复自我检验证伪。这些方法对中国学生应当很有效,因为基础扎实,肚里有货可以这莫做,这对于理论方面的内容尤其适用,因为理论的要点是“通”是“气宗”,只要通了,你就会知道复杂的东西只是基于朴素的概念和想法,眼花缭乱的论证只是技术细节,思想有了主线,要记的实在很少。技术当然也重要,技术的要点是“广”,是“剑宗”,掌握要靠自己的练习积累,还有再有理论基础时,用交流的捷径获取,所以多和同学谈谈学术,听听领域内的八卦传闻新文章,用别人的时间精力来帮你筛选,达到有效的广。广建立在通的基础上会事倍工半,因为第一,会帮你做基本的判断,什么大约能行,什么没有希望,人不可能什么都试,这个判断可以帮你省不少时间(现在计算、技术发达了,许多学科已经开始用穷举法,可是这个判断还是很有用的,尤其对我们资源不丰富的中国科技民工尤其如此),第二,可以帮你归类,整理,记忆,没有针对的记忆是不可以被成为知识的,因为不会告诉你自己什莫时候该用。

          为什仫说中国的高中生比MIT,Harvard博士好,因为MIT,Harvard正真杰出,基础好的(小于10%)大多在学术上得到满足会去做教授,不会流到我们这里。其余在美国99%笨蛋产生率的基础教育中产生的博士基础很不好(周四才面试了一个不会证牛顿二项式定理,我的通过标准是会做中国高中中等以上学生可做的数学题,绝大多数MIT,Harvard毕业生不会,告诉我说“忘了”,可是我告诉他们思想方法是一辈子不会忘的),并且思想偏于僵化,要他们学习新东西,时刻准备改变流程,创造新方法,新解释会赶鸭子上架。一群基础好的高中生,在思想方法没有固化的年龄,有正确的技术引导,在我们这个有点应用数学,一点流程管理,一点软件常识,随时准备应付新要求,一半科学一半艺术的地方,应当可以很快做到如鱼得水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