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匠 人 系 列:之: 砻 匠 -- 老光

共:💬38 🌺11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匠 人 系 列:之: 砻 匠

    砻 匠

    小时候,常听到老人们嘀咕一句话:吃了饭做饭啰!听得多了,便起了疑惑,私底下询问大人,啥意思嘛?父母把双眼睛一瞪:这还不懂哦!吃了饭去推砻磨谷,整米舂碓,又得为一碗饭瞎忙哟!这不就是吃了饭做饭么?

    那些年,还没得碾米机器,稻谷脱壳碾米一直是沿袭传承了千年的土法子——用砻子脱掉稻谷的外壳,使之成米。可这“谷砻”不能够将所有稻谷的外壳,统统去除掉,残存下来的稻谷壳子,又还得用石碓狠狠地舂它一盘,这才能去掉残存谷粒的外壳,同时,也附带着舂掉糙米粒上的那一层肉皮——糠皮子。

    因为有这日常不断的需要,于是,也就派生出这样一种工匠,专门制造这稻谷脱粒的专用工具,名称便叫作“谷砻”。

    我们这地方把“谷砻”称之为“耒子”(读:lei ,去声)。自然,制做这“耒子”的工匠,也就沾其光,被人称为“耒匠”了。

    尽管经过了这许多的工序和手续,稻谷经过谷砻也就是“耒子”的碾磨,又经过石碓的一舂,那米,依然粗糙,颜色显得暗淡。 那时,人们把这样子的米,唤作“糙米”,并给它起了个专用名词,叫作“旗子米”。

    印象中记得最深的便是,小时候,天一黑,街市上没得电灯,黑沉沉一片,家家户户,关门闭户。小孩子们统统被大人关在了家里,即便准出去,漆漆黑,也没得个玩处。日里喧嚣的闹市,这会儿冷冷清清,偶尔的,传来几声狗吠,掀起点动静外,然后,一切又归于沉寂。

    小孩子们生性好动,时间早早的,上床困吧,歇不着,没去处玩,便满屋子乱刹或乱翻。大人们没治,只好寻件活儿系住,省得跳上跳下捣蛋害人。

    搞么得呢?寻个空酒瓶到手中,再灌些糙米进去,一把将你按在椅子上,稳稳当当坐好起,然后,用两只鞋板儿,把那酒瓶紧紧地夹住。随后,递一根楠竹削成的棍子给你。这棍子一头大,一头小。大的那一头,握在手里。小的那一头插在瓶子中。接下来,叫你老老实实地坐好起,两手不停地用那竹棍子舂捣那瓶子里头的糙米。

    这事儿枯燥无味得很,时间一长,直捣得满脑壳都是瞌睡涌上来,人昏昏欲睡,捣着,捣着,眼皮子就打起架来,慢慢的,挺不住了,头一偏,赫一大跳。不一会,睡意又涌上了头,脑壳一点,一点,像鸡啄米的。常常头一垂,又吓一大跳,有时,险些跌倒,摔一跟头。

    这“耒子”也就是“谷砻”,起源古老。大约从我们的先人发现稻谷,并把它当作主食那一天开始吧,恐怕就有了“耒子”这工具。不然的话,稻谷外面的那一层谷壳,若是不除去,又怎能咽得下喉咙哩!

    俺想写这“耒子”的陈年往事,也不想信口开河,得查点依据,便“放了狗”四处搜,寻遍了“百度”,“谷歌”,这才好不容易寻到一点点:

    《淮南子:说林训》载:“舌之与齿,孰先砻也。”《说文解字》曰:“砻:‘石+靡’也。从石龙声。”

    因为这东西太古老,又消失得早,现如今,恐怕在那深山老林的乡下间,或许还存留得一副,两副的,更多的人,包括五十上下年纪的,好多根本就连“耒子”这名称都未曾听到过,更莫说有此荣幸,能一睹它的尊容呵呵。

    我都是在很小,很小,还穿着开裆裤,露光屁股的时候,见过这东西的。

    那会儿,我家隔壁不远地方,就住了这么位“耒匠”。也因为这缘故,俺这一生才有得机缘,目睹了这匠人,敲敲打打制作这“谷砻”,也就是“耒子”的过程。

    “谷砻”即“耒子”,是用黄泥巴,木头,竹篾为主要材料制成的。

    “耒子”的外形有如石磨,上下两扇,呈圆形。主体外缘用楠竹破成篾条后,纵横交错编织成圆桶形状,由一上一下两个圆墩组合拢来。直径约两尺许,高约两尺半。

    上面的一墩,专门织有砻耳两个,砻斗一个,下面的一墩有砻轴和砻脚与砻槽,上下两墩的中间部分,全部灌满粘土,并掺加进粘性极强的“金刚泥”,经捶打夯紧,干燥后结实如同水泥捣固的整体。

    在上下两墩结合处,“耒匠”在灌制粘土时,从底部开始,便预先一排排地铺设好五寸长许,宽窄基本一致,特地用榔树木块劈制成的砻齿。然后,再又一层层填入干燥的粘土或“金刚泥巴”,每层约寸许,铺平后用硬木木楔和特制的木榔头,一槽子,一槽子地夯实敲紧,捶捣得异常紧实,坚固如天然石头一般。

    制作这木片时,“耒匠”先将新鲜的榔树,裁成一定尺寸的截截,再用斧头劈成一片片的。因为榔树的木质坚实,劈开后的形状很规整,也就无须再行加工。等到劈完毕,便放到阳光下晒干,晒干之后,榔树的木质越加硬实,耐磨耐用。

    也有采用竹片的,不过,制作起来那就麻烦多了。制作前先得将竹子裁成一样长短,然后,用刀破开成一样的宽窄片子,再又要一块一块地劈去竹片上的内簧,并保持一样的厚度。等到搁太阳光下晒干之后,还得经热铁锅儿加沙子,灶里不停地烧火,还得不停地翻炒,至到把这竹片炒成了淡黄色,才能具有所需要的硬度,达到耐用耐磨的效果。

    因为手续繁琐,且又耗费功夫,“耒匠”们嫌麻烦,多选用省工省时的榔树片,除非硬是寻找这榔树材料不到,才退而求其次。

    砻齿的排列,呈逆时针旋涡形的放射状。上面一墩的砻齿分为八组,下面一墩的砻齿分十二组。

    砻齿与砻齿之间,在填粘土捶紧夯实的那会儿,便已经留下一条条竹筷儿粗细的浅沟槽子。这沟槽是稻谷脱了壳之后,往外流出的通道。在下墩上部的外围,还特地留有一圈装盛糙米用的米槽,槽口处留有一缺,谷砻碾米时,磨出来的糙米就从这缺口处流到盛接的箩筐中。

    上墩接近米槽处,装有一疋竹片,名曰:砻拨,当槽中糙米将满时,砻拨就将米拨落到下面接米的箩筐中。

    除此之外,还配得有一支砻臂和一条吊绳。

    用“耒子”(谷砻)碾米时,先将盛米的空箩筐放在木槽的缺口下方。然后,再把稻谷倒进砻斗之中。准备就绪,再将砻臂的铁钩子套进砻耳当中,然后,由一人或两人用手推动这砻臂。这样,“耒子”(谷砻)的上墩就开始转动起来。

    谷砻一转动,稻谷便通过砻槽,流进上下墩之间的磨合处,经上墩转动力量的碾压,稻谷便脱去壳变成大米,这米又从砻槽沟里流到米槽之中,堆集得多了,经砻拨一拨动,再下流到箩筐之中。

    这会儿的米粒,才仅仅是去掉了外面一层粗壳的糙米。从前的老辈人把这米唤作“旗子米”。

    “旗子米”颜色暗淡,不白,煮出的米饭味口也差。那时候,只是有钱人才能吃到从外地运进来的精白米,也叫“机器米”。“机器米”也是谷砻碾出的,只是这“砻子”是洋人制作的“橡皮耒子”。因为橡皮带有弹性,碾出的米粒磨得精白,亮晃晃的,称之为“精米”。

    其实,若依今日的说法,这“旗子米”正是粗茶淡饭,极富营养的好东西。那暗淡的外壳,恰好是富含维生素的特征。

    谷砻碾稻谷时发出的响声很大,轰隆隆,像打雷一样。一家碾米,左邻右舍都听得见。

    谷砻碾出来的大米,还只是糙米和谷壳混合物,得必须经过米篩、簸箕,或者是风车等工序操作,才能除去当中的粗糠和壳。还必须经过舂碓,舂除掉米粒上的粉糠以及残存的谷壳,才能变成白米。到了此时,还得借用风车将糠和谷壳吹除。没得风车的人家,将糙米置于簸箕上,用用双手示停地簸动,使巧力将那谷壳和粗糠,颠到糙米的上方,借风力把它簸走。也有人用专用的细米筛筛除粗糠。

    做这些事很辛苦呵,难怪古人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须知盘中餐,粒粒皆立辛苦哟!砻一担米起码得用一两个小时,再加上石碓舂,风车扇,簸箕颠,筛子筛,七上八下的其他几道工序,想吃上碗米饭,则要花上最少半天时间。真可谓:吃了饭做饭,呵呵!

    风车靠人的手摇转动时,车叶子在风箱里头发出忽忽的风叶声。风力的大小,则根据米粒质量和精选的要求进行控制。这行当没得个定量标准的,风力大小全凭人的眼力掌握着。没有经验的人往往掌握不好,所以,用风车一般都是大人上场。人用右手摇着风叶的摇把,左手则控制挡板的开放度。由仰斗流下的谷子多少快慢由仰斗下方的挡板控制。 小孩子大多只能充当下手,干些搬进搬出,收收捡捡的杂活儿,

    “风车”是将晒干的稻谷和碾出的米粒进行精选的农用工具。

    它通过手摇鼓风將晒干后稻谷中的土尘,杂物,秕壳,空壳等等,从出风口吹出来。饱满結实的谷粒经过斜漏嘴落入下方的箩筐中,半结实的瘪谷子出了出风口即落下到摆放的簸箕上,俗称“二口谷”。这“二口谷”虽不饱满,但可以作鸡鸭的饲料。

    整台風车以杉木板制成,分為鼓叶(四片互为90度的手摇风叶与摇把固定)、板紐、仰斗(装入待选干谷)、斜漏嘴(精选谷粒出口)及出風口,下方以四根木柱支撐。

    舂米以操作方式区别。有利用水力的“水碓”,也有以杠杆原理利用脚踩的“脚踏舂碓”,小户人家则用最简单的家用舂碓。如同过年时节打粑粑一样,把砻出的谷米,放入石碓中,用捣捶,一下,一下地舂捶。

    舂碓也有石制的与木制的。

    把糙米倒进舂礁中,用木制舂槌,一下一下把大米表面的膜去除,再筛掉这些膜粉(细米糠)后,就是可供煮饭的白米了!

    如今想来,当年,即便是家有余粮,但真正要变成能煮成的大米,却也是蛮不容易呢!

    关键词(Tags): #谷砻(当生)#砻匠(当生)
    • 家园 一直不明白...谷里面的米不碎...

      薄薄的谷壳脱去聊...米却留下聊...还很完整...

      手工也好...机器也好...都能做到...

      不明白呀不明白...

      北方的麦子简单多聊...

      文革回老家时正是麦季...和队里人一起忙活...也帮不上啥忙...

      新麦下来时...外婆借来一头驴...

      东厢房有盘磨...蒙上驴眼...教我在磨盘眼里续麦子...

      驴一圈一圈的转...俺一勺一勺的续...

      面粉磨好聊...俺也被磨晕聊...

      用细箩筛过...蒸出的馍又大又白...

      外婆说...新麦有火...不能多吃...

      后来下乡...是机器磨麦...

      分三种...75粉...85粉...还有一捞面(这个字不知对不对...音:lao)...

      最奢侈的就是75粉...

      100斤麦子磨出75斤面粉...余下25斤是麦麸子...

      75粉有点似俺老家石磨细箩出的粉...面筋好...

      一般都是磨85粉...

      最次的就是一捞面...100斤就100斤...没麸子...

      黑...黑面包大约用的就是这种面...

      75粉磨过一次...吃过聊觉得太浪费...就没再磨...

      改为85粉...擀面条也很好...

      后来还是觉得浪费...可惜那15斤麸子聊...

      就吃一捞面...面粗...擀出的面条易断...

      那时的面粉好吃...有种特有的面香...

      每年在麦熟前...队里都要选长势饱满的麦子做下一年的麦种...

      单独打场...入仓...

      现在找这种面香...只能找进口面粉聊...无奈的事...

      关键词(Tags): #过去和现在
      • 家园 麦子不用脱壳的吗?

        这么说,麦子没有像谷壳那样的硬壳?

        大学时山东哥们带来全麦的煎饼,很有咬劲啊。

        • 家园 麦子也有硬壳,

            长在地里时麦粒外面也有硬壳,没水稻那么硬,是分几层象花瓣那样包着的,比较松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收割脱粒的时候,外面的硬壳就同时去掉了,剩下包着一层软皮的麦粒,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水稻的硬壳是紧紧完全包着米粒的,脱粒时去不掉,所以你在稻穗上看到是什么样子,收获脱粒后还是什么样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就是说水稻、小麦都有硬壳,只是去除的时间不一样。

        • 家园 麦粒是从麦穗上脱下来的...

          麦粒还有一层皮...类似苹果皮...

          磨成面粉后...机器也好...手工也好...都用箩筛过...这麦皮就分出来聊...

          俺这叫麦麸子...用来喂牛马猪鸡等...

          山东的煎饼就是一捞面...

          用一陶盆加适量水泡上麦粒...用铁勺连麦带水往磨眼里添加...

          磨出来的是粘稠的面浆...

          舀一勺在烧热的铁鏊子中间...用工具往外逐步摊开...

          鏊子热...煎饼瞬间就熟...从煎饼一侧挑起...

          两手捏住煎饼边沿揭下...再折叠起来...

          热煎饼最好吃...凉聊以后的咬劲大...

          不常吃的人有时咬不下来...要摇动头部加力...

          有人说是...摇头饼...

          煎饼配大葱是领略山东人性格的一个方面...

          咬嚼肌发达...

          不常吃煎饼的人对着镜子可看见...太阳穴边上暴筋突起...

          常吃煎饼...这筋就回不去聊...一直鼓着...

          嘿嘿...

          你在旅游点见到的煎饼...做的矫情聊...

          各种杂粮的...较酥...吃起来娇滴滴的...

          • 家园 谢谢大哥。终于见天日了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成功送出,消耗 铢钱 1 个,可能得宝。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 家园 没错

            我吃过的就是那种咬劲非常大的地道的煎饼,卷上咸得要死的咸菜和香肠。嘿嘿,我倒是蛮喜欢。后来去山东还特意找来着,买了包装好的,一尝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 家园 麦子没有外壳的,不像稻谷,有一层外壳,而且,这壳……

          很粗糙,非得脱去不可,不然,那是无法下咽的。脱掉的外壳,被碾碎的细小部分,就是米糠。麦子不脱壳,直接碾成面粉。碾下来那层皮,叫作“夫皮”。关于这个,建议您看看“醉寺”老弟的回复,他讲了许多关于麦子的知识。您看过后,便晓得了的。

      • 家园 新麦做到麦粒饭更好吃

        清香...

    • 家园 当年“文割”回家乡避难上面讲的东东都见过:

      谷砻、风车、脚踏的舂碓等等,乡下已有了机电碾米机,乡人多挑稻谷去碾米机房,只有几个乡人用谷砻、风车、脚踏的舂碓将稻谷打成米,我也去帮着干过,好玩啊!

      • 家园 呵呵!老弟幸运啊!逃难之际,还能欣赏到如此古老……

        之物质文明,算得是有幸之人呢!正如njyd所言,如今想见见这文物,恐怕只有去深山老林或是旅游景点了,连我等老朽都还是几十年前见到过,现如今大城市的年青娃娃,只怕这一世难得看见了啊!呵呵!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