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司礼监秉笔太监评论 -- AleaJactaEst

共:💬47 🌺4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王国维

      王公公是投水自杀的,死前的职务是溥仪的南书房行走,相当于皇帝的私人顾问,很风光的差使。老王每天到北京的紫禁城上班,皇上却一年到头躲在天津的张园,员工从来见不到老板,这种好工作如今可没地儿找了。

      老王是忠君之臣,不肯就这么闲着,于是把大内藏书取出来暴读一遍,写了许多精彩考证。可惜,最后还是没想开,学了屈原,据说是为了殉清。

      老王是专程跑到颐和园的昆明湖跳进去的,进园子前,据他的轿夫回忆,老王说不必等他了,可见老王是个细心的人。老王死前给长子的遗书,本监也曾瞻仰过,书法是很好的,字写得一丝不苟,看来老王是深思熟虑之后,结束了自己的辉煌一生。

      有人说,老王为什么不直接奔故宫的筒子河呢,干嘛大老远去颐和园?这个好回答,您去筒子河看看就明白了,解放前那儿的水能熏死人,但是绝对淹不死人。昆明湖的水从玉泉山来,死在那儿就干净多了。

      颐和园如今是早被游客们挤爆了,本监有一回去,忽然想起老王这档子事来,问了一溜管园子的,都摇头,“王国维是谁?哪个单位的?” 看看昆明湖四周,游园子的,卖零食的,男欢的女爱的,比崇文门菜市场还热闹,心说王公公您可真不该死在这儿,早知道还不如跳清华园的荷塘呢。

      老王死后,北京学界哗然。皇上在天津也知道了,流了几滴鳄鱼的眼泪,专门下诏,追封老王为本朝最后一个死节之士。老王要是一妞,估计也能上烈女传了。

      当时王公公还是清华的四大导师之一,拖着一条细细的辫子,讲课声音很低,浓重的浙江口音,给很多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后来师生集资,给他建了个纪念碑,陈寅恪写的碑文,梁思成制的碑式。碑如今还在清华园里立着,不远处就是著名的荷塘,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您还有点印象吧,“荷叶田田” 之类假不拉唧的描写,写的就是这儿,当年本是一片天然野趣,如今也堆起了假山喷泉,糟蹋得不成样子了。

      国学方面,王公公如果自称本朝第二,大概就没人敢称第一了。一向挑剔的鲁迅也由衷赞叹,“要论国学,他(王国维)才可以算得上一个真正的人物” 。老王的国学著述极多,特别在古文字学和音韵学方面,堪称独步天下。他有一个开创性的方法,就是用近代考古发现的器物去印证甲骨文和金文,这个方法影响了一代的学术。

      老王死后,后人出版了<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厚厚的一大排,本监不自量力,粗粗看过其中的几部,已经晕得找不着北了,对王公公佩服得五体投地。

      后来的罗振玉,还有郭沫若这种鼠辈也搞甲骨文研究,也都成了所谓的甲骨文专家。可是他们跟王公公比起来,差距就太大了。罗振玉自己也公开承认,他的很多关于敦煌文献的论文,都是和王国维聊天的时候,从老王那里得到的启发。

      文学方面,老王只是个票友,业余爱好而已。写过<人间词话>,评论历代词作,很薄的一本小册子,知名度很高,但是真的看过的人估计不多。里面的三段境界论,被无数人引用过。这本书里还有不少绝妙的议论,本监是爱不释手的。

      老王自己也填了不少词,收在他的<人间词>里。按照老王的“词以有境界者为上” 的标准,他自己的词顶多是一” 中下“的水平。他的旧诗,也写了不少,比较出名的是他那首<颐和园词>,一首暴长的诗,本监当年耐着性子读完,感觉明显是模仿长恨歌的,诗中大赞慈禧挪用海军经费重修颐和园的盛举,把一个祸国殃民的园子愣给夸成了一个香格里拉。这也难怪王公公愿意死在这里了。

    • 家园 林语堂

      巧得很,林语堂和笑傲江湖里的林平之都是福建人。福建出美女,是有名的,福建的男子们似乎也多柔媚之气。林平之,据金庸描述,是“眉清目秀,长身玉立” 的美男子。林语堂呢,看他的青年照,也是万人迷,帅呆了。他要还活着,哪还轮得到F4这群小丑在台湾大出风头。

      老话说文如其人,我看这话是有道理的。您看鲁迅的晚年像,狠狠地叼着烟斗,头发竖立如刺,双唇紧闭,目光严肃得要杀人。林语堂也有张晚年像,也叼着烟斗,头发却梳理得整整齐齐,嘴角含笑,眉目传情。

      看一个人的容貌,大致可揣测他的文风。林语堂长得温文尔雅,喜欢写风趣幽默的文字,这是他的天性。虽然,很不幸地,被鲁迅斥作帮闲。解放后有条“两个凡是” 的潜规则,凡是被周树人先生骂过的,凡是跟蒋先生跑路的,其著作一概不准宣传出版。林先生既被骂过,又去了台湾,两罪并罚,从此在大陆不见天日。

      小时候翻看家中藏书,找到过几本很老套的现代文学史,60年代出版的,是那个年代的大学中文系教科书。记得书里面,柔石这种废物都能专列一章,而象林先生这样对中国文学做出卓越贡献的大师,翻遍全书,却无一字提及。这种教科书读起来也真是有趣。

      林语堂有个众所周知的头衔:幽默大师。在中国提倡幽默文学并不容易,成为大师就更难了。这一流派在中国一向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儒家文以载道,写文章要八股,要庄严肃穆,这样的环境怎么能有欧亨利与马克吐温?所以,历代只有几部寥寥的笑话书,东坡志林,笑林广记,和广笑府之类,还多以黄色笑话为主。西游记大概是最接近幽默的要旨的,儒林外史则更近于讽刺,而非真正的幽默。

      五四以来,西学东渐,风气开放,幽默文学在中国大行其道。胡适之写过<差不多先生传>,大概是最早的一篇现代幽默散文,钱玄同也是搞笑高手,晚一点的梁实秋钱钟书老舍都擅长此道。林语堂能超乎这几位之上,自然有其过人之处。

      胡适性子温和,但不善调侃。钱玄同能侃,有点北京板爷的意思,可惜死得早。梁实秋是最近林语堂的,但境界窄,不过写写花鸟虫鱼。钱钟书和老舍本性都非风趣之人,文章中的幽默便有些做出来的不自然。老钱的尖刻尤其违背了幽默的真精神。唯有林语堂,生性乐观,不论谈文学谈政治谈时局谈生活,皆能寓庄于谐,自然天成,令人会心微笑。您有兴趣,不妨翻翻他编的<论语>和<宇宙风>。

      林语堂的英文极其了得,他的几个长篇巨著,京华烟云,还有吾国吾民,都是直接以英文写成,并迅速成为美国的畅销书。这分能耐,估计钱钟书梁实秋陈寅恪这几位英文大师也比不上。您看钱氏作品里大量引用英文,不过是读的书多,笔记作的勤,您让老钱用英文写围城试试?

      林语堂有如此高超的英文,在于他的勤奋。记得他的传记说,他小时候家境贫寒,买不起外文读物,为了学英文,只好每天在口袋里放一部袖珍字典,日久天长,竟然把一部字典倒背如流。

      不过,话说回来,在美国畅销的英文小说,再翻译成中文,未必是佳作。京华烟云是最好的例子,这本书很长,号称名著,可我耐着性子看来看去,也没觉得比张恨水的通俗小说高明到哪里去。不过写人情世故而已,细节冗长,文字也不活泼,没能摆脱中国旧式小说的框架。比之他的晚辈张爱玲远远不如。拍成电视剧以后,反而火起来了。倒是吾国吾民写得颇为风趣,适合洋人看。

      其实我最喜欢他写的苏东坡传,林语堂此人,不论作人,还是作文,都颇得苏大胡子的神髓,由他写苏东坡,最合适不过。在林语堂的身上,混合着儒家的礼,道家的玄,禅宗的悟,基督的恕,这样的人,在中国总归是个异数。中国多的是顺民,也不缺叛逆者,更不缺严肃的面孔,但是中国的环境不太容易出现林语堂这种微笑风趣的人物。

      最后说说他的传记。林的传记很多,看过两三部,大多雷同。觉得以他的女儿林太乙写的最好,生动有趣,深得乃父三昧。

      • 家园 相隔八百年,苏林两大师

        公公您的比较确实高!

        古代文人,最令吾心仪的,莫若苏大胡子,让人心旷神怡;今人则当属林大师,让你感到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幸福。

      • 家园 “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最爱看林先生的“半半哲学”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姻民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 家园 这段对几个文化人的评论很不错

        “胡适性子温和,但不善调侃。钱玄同能侃,有点北京板爷的意思,可惜死得早。梁实秋是最近林语堂的,但境界窄,不过写写花鸟虫鱼。钱钟书和老舍本性都非风趣之人,文章中的幽默便有些做出来的不自然。”

        不过对老舍的看法我还有些保留。

    • 家园 阿城

      阿城姓钟,本名“钟阿城” ,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显得陌生。乍一听,您没准儿把他当成一个卖馄饨的,其实这位少爷是皇城根儿的清净散人,斗鸡遛狗玩出来的。在他<闲话闲说>这本书里,阿城自己解释说,他的父母都是当年包围北平的解放军,以“阿城” 为名,是纪念农村包围城市的意思。

      这个说法很好玩,从中不难想象,阿城是个有趣的人。他的名气说来不大,作品也不多,再过几年,多半会被大众遗忘。而且他也没写过长篇,连中篇也寥寥可数。不过,这些并不妨碍阿城跻身中国的第一流作家,北京话所说的“大拿” 那类人物。

      写文章而能成为“大拿” ,这自然很难。光指着高产是不成的,多少您得有些灵气吧。不然,就算一年攒出一个长篇,总归也是琼瑶海岩之属,算不上一流。有灵气的作家当然也分许多种,有王小波的抖机灵,也有苏童的才子风情,不过,这些人的聪明都是摆在眼面上,谁都看得见的。

      比较起来,阿城的灵气 ,则是不动声色,隐藏很深的那种,套一句鲁迅的诗来形容,可谓“于无声处听惊雷” ,再比喻的通俗点,就是俗话说的“会咬人的狗不叫” 。本监早年看他的小说时,<棋王>,<树王>,<孩子王>,都没有曲折的情节,文字也一概简洁,匆匆一读,不觉得如何。可后来再一琢磨,便觉出阿城的叙事其实大有内涵,回味悠长。

      质朴之中,含有天然野趣,这种文字如今不多见了。大致上,沈从文,汪曾祺,孙犁,以及阿城,都可算这一派中的顶尖高手,他们的作品不长,文字却是精心淬炼过的。不象现今的小说家,一出手就是上百万字,再看作品的名字,不是<大浴女>就是<丰乳肥臀>,害得本监脸红心跳脖子粗,看完后,却只能象阿Q一样愤愤的说一句“妈妈的,又上当了!”

      阿城的思想很杂,信不信马列,这我不知道,反正儒道禅的东西他都喜欢,一般的看法是他更近于道家。上面提到的小说<棋王>,许多评论家认为蕴含了中国的道家文化,书中那个“棋呆子”王一生您还有印象吧,他下的也是道家的棋,讲究后发制人。王一生这个人物也处处体现了道家的最高理想,他的人生态度就是两个字:“无为” ,看起来柔弱无力,实际上,无为而无不为,刚强的对手反而都败在他的手下。

      关于阿城和道家,华东师大的胡河清博士有过很详尽的分析。这位胡博士十年前跳楼自杀,曾经轰动全国,如今也被人淡忘了。他有一本遗著叫<灵地的缅想>,写的很好,他死的那年,本监特意找来看,记得书中提到了几个作家都是近于道家的一派,比如苏童,格非,当然还有阿城。现在一想,果然如此。可惜这书是早就找不到了。

      喜欢阿城的人很多,当然,也有严肃的批评,比如文学博士孔庆东。孔先生写了几篇文章,专门批评阿城的一部书<遍地风流>。这部书是阿城一些短篇小说的合集,用了古代笔记体小说的写法,大概是过于追求洗练了,所以大段大段的描写基本上没有人称主语,害得孔庆东看了半天不知道阿城写的是什么。

      不光孔先生晕,我也晕。比如这么几句:“夜,都起了,沙沙响,披上衣服。” 孔庆东于是批评道:“是秋夜还是春夜?什么人起来了?什么东西沙沙的响?又是谁披上了衣服?”( 我没有书,引用都非原文,记忆中的大意如此)

      最后说说阿城的杂文。比较出名的是两本集子,一个叫<闲话闲说>,谈论中国的小说和哲学,写的流畅有趣,非常值得一读。另一个叫<威尼斯日记>,是他在意大利云游时的一些游记。他自己画了些威尼斯插图,配上他的妙语连珠,也算相得益彰了。

      阿城喜欢玩,玩字画古董,甚至自己组装过汽车。他的游记随手记之,自然而然,可比余秋雨高明多了。老余的游法叫“苦旅” ,还没玩呢,先要带一箱子参考书准备作起八股文来。阿城则不然,玩就是玩,玩而有余兴,才随意写几篇小玩意儿而已。

      老余比阿城少了些什么呢?我想不过是“平常心” 三个字。平平淡淡,说来容易,又有几个人做得到呢?

      • 阿城
        家园 阿城可是俺的偶像啊

        从《棋王》开始就迷上了阿城。其学问、文笔,以及更重要的,人生态度,都令桩子景仰不已。

      • 阿城
        家园 你是什么监? 不会是韦爵爷吧?

        -----"再看作品的名字,不是<大浴女>就是<丰乳肥臀>,害得本监脸红心跳脖子粗,看完后,却只能象阿Q一样愤愤的说一句“妈妈的,又上当了!”

        这么色的太监,哈.

    • 家园 王小波

      能够象F4那样迷倒众生一定是很多文人的梦想,从这个角度说,王小波距离成功只差一步。王小波的确已经很红,可惜,还算不上大众偶像,原因很复杂,一个是现有体制对他的排斥,另外一条,是因为他不够帅。

      不但不帅,他甚至算是长得比较困难的,一脸的沧桑不说,五官的搭配也成问题,北京话所说的“歪瓜裂枣” 那类人物。所以,能娶到李银河这个大胖媳妇,小波也算是艳福非浅了,更何况,李银河这个老婆还是研究性文化的社会学博士。

      貌不出众的王小波,具备了成为文化偶像的很多要素:比如,离经叛道的气质,天马行空的文字,当然,还有他的英年早逝。这一条尤其重要,正值创作颠峰的小波突然就这么死去,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想象余地。相比之下,巴金这辈子的文学声誉,就毁在他的老而弥坚手里了。

      王小波的书我都读过,有很喜欢的,也有很不舒服的。他的精华之作,都集中在时代四部曲里面,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光看这书名就有一种重金属音乐的感觉。他的杂文和书信也写得颇为有趣,不过,是他的细枝末节,不值得专门去说了。

      影响最大的,自然是他的青铜时代。这部书97年面世,那时候刚去世的王小波还是藉藉无名。我在北京的一家小书店里,无意中看到这部小说,看书名挺好玩,便随手从书架里拿出来翻阅。一读之下,没料到这个作者竟是以一位绝顶高手。记得那天很激动的站在原地看了2个小时,最后一个特漂亮的女店员实在是忍无可忍,过来说:“先生请问您买这本书吗?” 本监只好赶紧闪。

      青铜时代是一部有趣的书,实际上王小波所有的作品都在试图做到“有趣” 。在他的小说<红拂夜奔>中,王小波直截了当的说,每一本书都应该有趣。对于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存在的理由;对于另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应达到的标准。这话听起来有点绕,但是切中要害。因为,读过太多的所谓名家名作,其实都无趣的很。

      当然也有人不喜欢王小波,常见的批评是说他卖弄。比如,他在历史小说里经常会炫耀一些他读过或知道的东西,诸如普鲁斯特,马尔库赛,费尔马定理之类的。其实我倒觉得这不算卖弄,不过是为了有趣而刻意为之。如果要给他挑毛病的话,我想他对生殖器官的描写实在是过于自娱自乐了,失去了应有的节制,让人看着烦。尤其是本监早就挥刀自宫了,您说王小波这不是给咱添堵吗?

      不管怎么说,特立独行的王小波注定是可以在文学史上大放异彩的。在互联网上,王小波的追随者铺天盖地,这架势大可和张爱玲的张迷们一争高下。有个很有名的坛子,叫做“王小波门下走狗” ,自称走狗的,都是酷爱王小波的网友。本监有时也去坛子转转,看看这帮人的鸡鸣狗叫,真是千奇百怪。

      走狗的典故是打郑板桥那来的,老郑特欣赏明朝的徐文长,刻了一方印章,叫“徐青藤门下走狗” 。徐文长只有郑板桥一个走狗,王小波却有数不清的走狗,要这么比,小波也该含笑九泉了。

      近来模拟王小波的走狗很多,有个叫稻壳的所写<流氓的歌舞>,以林冲为素材的中篇小说,把王小波学了个十足十。不过,大多数模仿王小波的作品,都是速朽的文字垃圾。在本监看来,这已经成为一股新的恶俗。特别是那些中学生,小小幼齿,也学着王小波玩世不恭的口吻,号称要解构历史。哪里是什么解构,不过是糟蹋历史罢了。

      • 家园 哦?看来偶是买椟还珠了

        97-98年看了一堆王的东西,偏偏没看他的小说,光看杂文了。

    • 家园 王蒙

      郭沫若之后,以文人身份出任政府高官的,自然首推王蒙。他的文学成就,不算太差,当然也绝不能太好,总之是中规中矩的样子,皇上喜欢的那种。于是提拔他作了翰林院的掌院大学士,当年有个说法,是要把王公公竖立为“新时期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

      旗帜当然不是那么容易做的,前有鲁迅,后有老郭,两座大旗在前面戳着,王蒙要做这官方的第三座大旗,论资历和学养,都是很不够的。幸好他还有一项优势:这就是高产。

      高产的作家,人们常常产生一种错觉,觉得作者的水平自然是高的。王蒙文集,大概有十五卷的样子,硬皮烫金,搁在书架上,望去仿佛一座长城。单看气势,并不输于鲁迅全集。

      不知道有哪位高人看过全部王蒙文集,反正我只是挑着看的。书信部分,不看。讲话部分,不看。时评部分,不看。现代诗,不看。这些垃圾剔除后,文集只剩下了一半,按内容区分,是小说,散文,和红学研究。

      先说说他的红学研究。王蒙并非学者型的文人,他写的红楼启示录,我不觉得有什么学术上的价值,更多的是一种自娱。至于能不能娱乐大众,这就见仁见智了。有喜欢他的,说他对红楼别有新解,当然也有瞧不上的,说他给周汝昌提鞋都不配。

      老王的散文也是如此,很高产,却乏善可陈。其实这也怪不得他没本事,五四以来写散文的高人辈出,王蒙置身其中,不过一个庸才而已。不过,老王的勤奋是令人尊敬的,以他的高龄,近年仍在<读书>杂志上持续发表新作,令本监甚是惊讶。

      倒是他的小说还值得一提。他有一个中篇系列,叫做<在伊犁>,写的是他在新疆流放期间,经历的诸多西域趣事。小说写的极出色,半真半假,亦庄亦谐,我觉得是他最好的作品。第一次读的时候,是在电车上,那时北京的电车不象现在这么拥挤,开得又稳,车上读书乃是一件乐事。记得那次本来要到东四下车,结果看得入迷,竟然坐过了站。

      王蒙的长篇不多,<青春万岁>是他的第一个长篇小说,可惜,写得过于弱智,就不多说它了。后来的一些作品,老王尝试了新的写法,比如臭名昭著的“意识流” 。王蒙未必是中国最早写意识流小说的,但绝对是最有名的一位。比如他的意识流名篇<蝴蝶>,80年代一度是文艺界的评论焦点。

      意识流说来很唬人,戳穿了,乃是十分肤浅的东西。不过是跟着感觉走,大量心理描写的直接堆砌,王蒙写得很爽,读者看着很烦。拆散了这些假象,小说立刻支离破碎。

      说到意识流,顺便提提朦胧诗,这也是80年代的一大恶俗,和意识流小说平分秋色。最可气的,那些诗人们还要寻祖,借助死去的前辈提高自己的身价。结果让他们看中了李商隐,说李的那些无题诗就是中国早期的朦胧诗,李商隐地下有知,想来又要气死一回。

      最后说说90年代的一件文坛公案。某一年(可能96年吧),张承志和王朔发生了口角。众所周知,张承志是北京的精神清洁工,王朔则是标准的北京流氓。这两人道不同不相为谋,互相看对方不顺眼。当时舆论是偏向张的,后来山东的著名作家张炜加入战斗,支持张承志。王朔眼瞅着要败,这时王蒙出手了,公开称赞王朔的作品具有时代精神云云。以王蒙的影响力,顿时扭转了王朔的败局。

      当时这件事被称作“二张二王之争” ,很是轰动了一阵子。但是王蒙自此也树敌甚多,尤其在学术界,很多人对王蒙颇有微词。那时候本监看邸报,常能读到各地弹劾王蒙的奏章,记得上海的陈村和葛红兵都写过非常尖锐的批评。王蒙的衰亡,于此可以预知矣。

      • 王蒙
        家园 哦?我对王蒙的好感恰恰开始于那场争论

        原来我对王蒙的印象很模糊,但当时他敢于站在“流氓“一边说话,以他的身份,这份勇气就让我吃惊不少,何况那个“XX崇高”的命题,我也觉得比较合适(不过王朔本人似乎并不认同)。

    • 家园 张爱玲

      中国的旧小说,特别是演义文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女人不可小视。两军阵前,如有女将出战(尤其是美貌的),多半是绝顶高手,杀人不眨眼的主儿。封神榜的邓婵玉,薛家将的樊梨花,水浒传的扈三娘,皆属此类。到了杨家将,更了不得,干脆,穆桂英挂帅,十二寡妇征西。

      看中国文学史,也有类似现象。上下五千年,偶然冒出一两个女文人,甭问,必定是了不起的人物,占尽世间灵气的那种。远的就不说了,班淑婕蔡文姬李清照朱淑真,扳手指头数得出来的几个,近代的,张爱玲大概是登峰造极的一位。

      如今这年月,女作家层出不穷,以摩尔定律的方式幂增长。可世间的灵气儿就那么多,被这些女人分来分去,结果呢,张爱玲那样的天才是见不到了,倒是见到一群怪胎:美女作家卫慧,丑女作家木子美,幼女作家蒋方舟,处女作家琼瑶,等等。这群废物捆在一起,说好听的是繁荣市场百家争鸣,说难听点,群魔乱舞骚首弄姿色罢了。幸亏本监早已挥刀自宫,不然还真得被这些白骨精给迷住。

      李商隐死后,他的好友写挽诗,头一句很有名: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这句话,我一直喜欢,咱也拿来主义一回,套在张爱玲身上,大概是最适宜的评语。95年,张爱玲客死异乡,死讯传出来,不巧,正赶上国内中秋节,神州大地一片欢腾。那天,本监正在紫禁城溜达,小太监送上当天的人民日报,记得很清楚,在第一版(还算主编有眼) 不太醒目的位置,有条快讯:旅美作家张爱玲去世,享年XX岁。除此之外,并无其他报道。张爱玲一代天才,死时居然如此寂寞。

      这也不全怪人民日报,大陆自从1949年开始封锁张爱玲,直到她死的时候,在大陆还没有完全解禁。那时候,一般的老百姓还真不知道张爱玲是谁,看过她的书的人就更少了。再说,这名字取得也俗,猛一听,还以为是北京胡同里的大妈呢。

      不过,真金总要发光,97以后,张爱玲在大陆的走红势不可挡。如今,张爱玲的追随者人多势众,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圈子,叫作“张迷” 。写文章而能有自己的FANS,这在中国作家中极为罕见。张迷之外,好像只听说金庸有此殊荣。

      谈论张爱玲也成了一件时尚的事情,特别是许多情窦初开的中学生,少男少女,公司白领之类。有人批评,说这帮人懂什么张爱玲,不过是小资情调,赶时髦罢了。咱倒不这么看,张爱玲说过一句掏心窝子的话,“出名要趁早” ,可见她喜欢名利场,喜欢被众星捧月,这也是她的真性情。她要知道有这么多张迷,在坟中也会偷着乐的。咱们应该替她老人家高兴才对。

      张氏著作有小资情调,这是事实。小资也没什么不好,关键看你会不会表达。表达的好,照样流芳百世感人肺腑,表达的不好,便成了山西老醋酸倒大牙。张爱玲无疑是叙事的奇才,您看她的小说,不过写市井生活人情世故,内容是大俗,文字却大雅,说是字字珠玑,也不算夸大。

      红楼梦对她的影响极大,看她的金锁记,沉香屑,还有倾城之恋,用白描的笔法写出,该精致的精致,该铺陈的铺陈,仿佛便是一部现代版的红楼。她也喜欢看鸳鸯蝴蝶派的通俗小说,张恨水,周瘦娟之类。看她写的半生缘,有情人难成眷属,有些张恨水小说的意思,只是她写的远为出色。顺便提一句,黎明黄磊吴倩莲主演的电影半生缘是个垃圾,本监看后,烦闷数日。

      许多晚辈的女作家也学她,都没有她的语言天赋,只好成了邯郸学步。王安忆大概是学张爱玲学的最好的,看过她的小说<长恨歌>,处处有张氏的影子。可惜,得了形似,却没有得到神邃。所以,张爱玲仍然是张爱玲,王安忆终究不过是王安忆而已。

      张爱玲出身名门,祖母是李鸿章之女,搁现在也算重点的统战对象了。天生有股子没落贵族的气派,再加上生活在上海十里洋场,写上海的风花雪月是最拿手的。您不让人家写红玫瑰与白玫瑰,难道让她写小二黑结婚不成?

      您还别说,真有人较这个劲。比如傅雷,40年代公开批评张爱玲的小说<连环套>是色情文学。那时张爱玲才20多岁一小姑娘,第一次写长篇,就被老傅骂了个狗血淋头。连环套我看过,觉得“情” 是有的,却没有看到“色” ,不知傅雷从哪儿看出的“色情” ,乃至对弱女子下此狠手。

      这时候,小白脸胡兰成站出来了,发表长篇评论,高调称赞张爱玲的艺术成就。胡兰成是有预谋的,但是张爱玲不知道,把胡引为知己,很快便结了婚。很多人替张爱玲后悔,不该嫁这个汉奸。我倒觉得这些后悔都是看三国落泪替古人担忧,而且未必明白张爱玲的女儿心事。女孩子嘛,谁对我真心好我就嫁谁,管他是汉奸土匪还是卖国贼呢?

      • 家园 我非常反感太监的这一句话:

        女孩子嘛,谁对我真心好我就嫁谁,管他是汉奸土匪还是卖国贼呢?

        我非常反感上面太监的这句话。

        补充张爱玲玉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