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司礼监秉笔太监评论 -- AleaJactaEst

共:💬47 🌺4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王蒙

郭沫若之后,以文人身份出任政府高官的,自然首推王蒙。他的文学成就,不算太差,当然也绝不能太好,总之是中规中矩的样子,皇上喜欢的那种。于是提拔他作了翰林院的掌院大学士,当年有个说法,是要把王公公竖立为“新时期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

旗帜当然不是那么容易做的,前有鲁迅,后有老郭,两座大旗在前面戳着,王蒙要做这官方的第三座大旗,论资历和学养,都是很不够的。幸好他还有一项优势:这就是高产。

高产的作家,人们常常产生一种错觉,觉得作者的水平自然是高的。王蒙文集,大概有十五卷的样子,硬皮烫金,搁在书架上,望去仿佛一座长城。单看气势,并不输于鲁迅全集。

不知道有哪位高人看过全部王蒙文集,反正我只是挑着看的。书信部分,不看。讲话部分,不看。时评部分,不看。现代诗,不看。这些垃圾剔除后,文集只剩下了一半,按内容区分,是小说,散文,和红学研究。

先说说他的红学研究。王蒙并非学者型的文人,他写的红楼启示录,我不觉得有什么学术上的价值,更多的是一种自娱。至于能不能娱乐大众,这就见仁见智了。有喜欢他的,说他对红楼别有新解,当然也有瞧不上的,说他给周汝昌提鞋都不配。

老王的散文也是如此,很高产,却乏善可陈。其实这也怪不得他没本事,五四以来写散文的高人辈出,王蒙置身其中,不过一个庸才而已。不过,老王的勤奋是令人尊敬的,以他的高龄,近年仍在<读书>杂志上持续发表新作,令本监甚是惊讶。

倒是他的小说还值得一提。他有一个中篇系列,叫做<在伊犁>,写的是他在新疆流放期间,经历的诸多西域趣事。小说写的极出色,半真半假,亦庄亦谐,我觉得是他最好的作品。第一次读的时候,是在电车上,那时北京的电车不象现在这么拥挤,开得又稳,车上读书乃是一件乐事。记得那次本来要到东四下车,结果看得入迷,竟然坐过了站。

王蒙的长篇不多,<青春万岁>是他的第一个长篇小说,可惜,写得过于弱智,就不多说它了。后来的一些作品,老王尝试了新的写法,比如臭名昭著的“意识流” 。王蒙未必是中国最早写意识流小说的,但绝对是最有名的一位。比如他的意识流名篇<蝴蝶>,80年代一度是文艺界的评论焦点。

意识流说来很唬人,戳穿了,乃是十分肤浅的东西。不过是跟着感觉走,大量心理描写的直接堆砌,王蒙写得很爽,读者看着很烦。拆散了这些假象,小说立刻支离破碎。

说到意识流,顺便提提朦胧诗,这也是80年代的一大恶俗,和意识流小说平分秋色。最可气的,那些诗人们还要寻祖,借助死去的前辈提高自己的身价。结果让他们看中了李商隐,说李的那些无题诗就是中国早期的朦胧诗,李商隐地下有知,想来又要气死一回。

最后说说90年代的一件文坛公案。某一年(可能96年吧),张承志和王朔发生了口角。众所周知,张承志是北京的精神清洁工,王朔则是标准的北京流氓。这两人道不同不相为谋,互相看对方不顺眼。当时舆论是偏向张的,后来山东的著名作家张炜加入战斗,支持张承志。王朔眼瞅着要败,这时王蒙出手了,公开称赞王朔的作品具有时代精神云云。以王蒙的影响力,顿时扭转了王朔的败局。

当时这件事被称作“二张二王之争” ,很是轰动了一阵子。但是王蒙自此也树敌甚多,尤其在学术界,很多人对王蒙颇有微词。那时候本监看邸报,常能读到各地弹劾王蒙的奏章,记得上海的陈村和葛红兵都写过非常尖锐的批评。王蒙的衰亡,于此可以预知矣。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