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Andrew Solomon:落在远方的果实 -- 万年看客

共:💬290 🌺845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14,耳蜗植入技术简介

1790年,亚历山德罗.伏特发现对听力系统进行电刺激可以模仿听到声音的感觉。他将金属棒插进耳朵里并且与电路接通,狠狠地电了自己一下。根据他的描述,他听到了类似“浆糊沸腾冒泡”的声音。1957年,法国医生安德烈.德乔诺与阿尔及利亚医生查尔斯.艾瑞斯在某位病人接受脑部手术的时候用电线刺激了此人的听觉神经。病人后来声称自己听到了蟋蟀鸣叫的声音。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在耳蜗植入多个电极。这些装置并不像助听器那样放大声音,而是会直接刺激聋人大脑当中与有听力者相对应的处理听觉信息的部分。这项技术日渐发展,到了1984年,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一套为成年后天性聋人设计的耳蜗植入设备。这套设备只能以单一频道传递信号,因此虽然能够让使用者感知到声音的强弱与起止时间,但是却无法传达声音的内容。到了1990年,市场上终于推出了多频道耳蜗植入装置,可以刺激耳蜗的多个不同部位。今天有些设备具有整整二十四个频道。麦克风接收外界的声音,并且传递给语音处理器,处理器则会对这些声音进行选择与安排。一台变送器与接收器/刺激器将这些信息转化成为信号,再将信号转化成电脉冲。通过安置在颅骨内部的装置,一个电极阵列会把电脉冲听觉神经的不同区域,就此绕过内耳的受损部位。

耳蜗植入并不能恢复听力,而是会使人获得某种类似于听力的能力。这项技术(有时候)能让你获得大量信息,不过(一般情况下)却不能用来欣赏音乐。如果在幼年时期就进行植入,可以为口语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但是这算是声音吗?这个问题就像“在无人森林当中倒下的树木会不会出声”一样难以回答。截止2010年底,全世界已经有219000人接受了耳蜗植入,其中至少有50000名儿童。在被确诊失聪的三岁以下美国儿童当中接受植入的比例大约是40%。五年前这个比例还只有25%。接受植入的儿童当中,85%出生在父母收入水平与受教育水平高于平均值的白人家庭。植入手术完成之后,听力专家还要对植入装置进行一系列微调,从而确保装置能够与接受植入者的大脑相协调。

科利耳公司是目前耳蜗植入行业的头号制造商。2005年,公司执行总裁在接受《商业周刊》采访时称,目前的植入设备使用总量仅仅体现了整个潜在市场的10%。现在全世界共有七十个国家销售植入耳蜗。有些植入技术的反对者们喜欢批判植入技术的局限与危险。根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说法,每四名接受植入的儿童当中就会有一人出现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大多数此类症状都会自行消解,少数情况下则需要进一步手术。还有些人接受植入以后出现了口眼歪斜的面瘫症状。此外植入元件也会干扰核磁共振成像之类的诊断结果。从颈部露出来的电线会使得使用者看上去活像是《星际迷航》里面的龙套外星人,尽管你也可以留长头发将电线遮住。大多数关于耳蜗植入的危险性的言论都是危言耸听,一部分声称植入设备具有脱胎换骨之力的言论也无非是花言巧语而已

有一位成年以后才丧失听力的聋人通过植入耳蜗“恢复”了听力。他曾经打趣道,如今所有人的声音在他听起来都像是咽喉肿痛的机器人。植入装置产生的模拟声音经常能够使得早已熟练掌握口语的人们理解自己听到的大部分内容。但是成年以后才接受植入的天生聋人往往会觉得植入设备效果不佳或者令人心烦难忍。因为一直以来都不习惯诠释听觉信息,就算是重新获得了完美的听力这些人恐怕也依然会觉得难以做到这一点。但是我们很难预测任何一位个人的大脑具有怎样的可塑性。在发展阶段从未接受过声音输入的大脑自然也就缺乏处理声音的组织结构。但是我们很难预测任何特定个人的大脑究竟具有何等程度的可塑性。我最近采访了一位聋人女性,她在成年之后不久就植入了她所谓的“仿生耳朵”。她声称自己在手术刚结束的时候感到眩晕,然后就觉得一大堆高尔夫球在脑壳里弹来跳去。“整整五个小时我都觉得自己犯下了此生最大的错误。”可是到了第二天早上她出门散步的时候,“我踩断了一根树枝,发出了噼啪一声。树枝上的叶子也瑟瑟作响。当时我简直就惊呆了。”

在过去耳聋往往要等到幼儿三岁大的时候才能确诊,如今在出生后几个小时之内就能得到确诊,至多拖不过头三个月。联邦政府支持对于新生儿的耳聋筛检。全国聋人协会起初也支持筛检,理由是应当让聋人婴儿尽快接触手语。现在得到确诊的婴儿往往会直接接受耳蜗植入。“这一点太痛苦了。”活动家帕特里克.伯德洛特是说道。“基因学顾问与耳蜗植入专家成为了最先响应父母呼唤的人,而不是其他聋人。”尽管医学界普遍认为直到两岁以后才可以进行植入,但是在一岁以下就接受植入的婴儿也有很多。有听力婴儿在出生头一年可以轻松掌握许多音素。即便刚过一岁,他们的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也会开始降低。近来澳大利亚有研究显示在婴儿七到八月时进行植入手术效果更好,尽管在一岁以前进行手术的好处未必抵得过让不足岁婴儿接受麻醉所带来的风险。另一项研究则显示,两岁时接受植入的聋人儿童当中,有一半人的口语能力都与同年龄有听力儿童相当。四岁时接受植入的聋人儿童当中这一比例仅仅只有16%。对于那些因为麻疹、脑膜炎或者成长性基因病而在出生之后才失去听力的儿童来说,植入时间越早效果就越好。假如得不到及时的声音刺激,负责听觉的大脑皮层的神经构造将会遭受永久性的损害。

但是这些统计数据都很新,因此一眼看不到底。在七个月接受植入的孩子到了十二岁的时候有没有语言优势呢?谁也不知道早期植入对于整个人生会有怎样的影响,因为这项技术的问世时间还不够长。此外今天采用的植入设备已经与十年以前大不一样了。这意味着一切关于聋人儿童是否接受早期植入的决策都只能基于猜测而非经验。

耳蜗植入技术的兴起还导致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后果:耳蜗植入可能使得聋人儿童的父母忽视语言习得的重要性——不幸的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并没有将这一点确立成为评价儿科植入手术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几乎所有接受植入的儿童都显示出了很有用的感知声音能力,但是对于采用老式植入设备的儿童来说,外界的声音听上去总是叽里咕噜的,很难将其当成语言。新式植入设备在这方面有所改善但并未彻底解决问题。一方面有研究表明,在所有接受了耳蜗植入的儿童当中,将近一半儿童的开放性言语识别(即在没有视觉线索提示的情况下理解声音)准确程度超过了70%,三分之二的儿童超过了50%,超过40%的儿童更是达到了十分之九。另一方面加德劳特大学的调查则显示,将近一半的接受植入儿童的父母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听清并理解大多数单词”,而每五个家长当中只有一个表示自己的孩子“只能听懂几个单词”。

尽管如此,在广泛阅读了涉及这个题目的文献资料之后,人们恐怕还是会得出以下结论:植入设备仅仅能提供粗糙驳杂的声响,因此与有听力的同龄人相比,接受植入的聋人儿童往往会错过许多口语的细微之处。换句话说,有些接受植入的聋人儿童可能会陷入非常可怕的境地:由于人们期望他们专注发展言语能力,以至于未能接触手语,结果使得他们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害,主要语言也非常贫乏。科利耳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接受植入的儿童能够“更多更好”地学习口语。但是将“更多更好”当做唯一的交流模式未免有点语焉不详。此外家长们也经常希望植入设施能让自己的孩子拥有正常的听力,不必另行接受聋人教育。“在你的孩子的确发展了令人满意的口语能力之前,最好还是采取双语教育。”蒙蒂菲奥里医学中心耳鼻喉科前任主任罗伯特.鲁本建议道:“任何种类的语言都必须及早进入儿童的头脑,才能得到掌握。”

此外,植入手术会彻底破坏聋人的残留听力。尽管如今已经可以对低幼龄儿童进行非常精确的听力测试,但是我们依然无法确定这些儿童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使用自己的残留听力。根据目前的分类法,如果某人听不见90分贝以下的声音,就算深度耳聋。但是我的确见过很多能够有效利用残余听力的深度聋人,我几乎可以像对待有听力者那样与他们交谈。目前测量听力丧失的标准是各个音域听力丧失的平均值。换句话说,就算某人遭受了100分贝的听力丧失,依然能够听到高频声音。甚至就连汤姆.威兹与詹姆斯.厄尔.琼斯这样嗓音浑厚的人也依然会在说话的时候发出高频声波。进一步来说,接受声音与分辨声音是两种不同的能力。许多聋人都能通过本能、高频辨音能力以及其他天赋来分辨声音,甚至是照理说他们根本听不见的声音。

全国聋人协会起初对于植入技术的反应较为负面,声称这项技术是“针对无助儿童的侵入性手术,将会导致不可逆转的结果,在身体、情绪与社会等方面对于儿童的的长期影响——此类影响必将改变这些儿童的人生——尚未得到科学确认。”随着技术进步与应用日渐广泛,全国聋人协会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自己的立场。“进行手术的决策仅仅代表了一项长期乃至终身进程的开端。这一进程的内容包括听力训练、听力恢复以及口头与视觉语言技巧的习得,还可能包括一系列补充性手术”,而且“耳蜗植入并不是用来治愈耳聋的疗法”。

假如你并非居住在人人都会手语的巴厘岛北部某村庄里,并且也不打算给自己的孩子进行植入手术,那么你就有必要与孩子一起学习一门新语言,而儿童学习语言的能力总是比成年人更强。选择手语作为失聪子女的主要语言就意味着在某些意义重大的方面将他或她交付给了聋人文化。把亲生骨肉交代出去不是简单轻松的事情,而且最终结果对于父母或者子女来说也未必就一定能尽如人意。克里斯蒂娜.鲍莫认为,“这就是所谓的聋人族裔假说,假如你来自一个有听力的家庭,你就不可能理解聋人身份的文化侧面,除非你设法接触到了其他聋人并且得知了聋人群体的存在。”压力终究是不可避免的。口语交流使得家庭当中的聋人成员承受压力,而采用手语交流的决定则会导致权力基础的转移,使得家庭中的有听力成员承受了更大的压力。简而言之,家长可以强迫自己学习手语并且磕磕绊绊地与自己的孩子交流,也可以强迫孩子学习口语并且让孩子磕磕绊绊地与自己交流。人们常说父母应该为子女牺牲而不是相反。但是如果将手语教育奉为理所应当的正确决定,也就等于将某一套边缘群体与主流群体相互理解的特定思路捧上了高于其他一切思路的地位。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