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转贴】吴语文化的价值 -- 断坠儿

共:💬198 🌺674 🌵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家园 想起前几年在香港知名的一曾经沪人提出

在沪的外地人都应该学习上海话。

俺当时就想给她一大耳光子

家园 在上海学校大部分课目用普通话的背景下,开设吴语朗读课。

这就是要让新上海人也要学上海话了。

家园 看了半天原来你说的吴语是上海话啊,

其实上海话在吴方言里面算很年轻的,一点都不具备代表性。说是上海话的人里面,不同年代的人口音也不同了。越来越有普通话的元素在里面。

楼上的苏州话之类的我觉得更加有道理点。

方言必然被淘汰没有什么可惜的,毕竟汉语不是拼音文字,无法记录语音。

家园 我认为两种上海的话的产生是语调减少的后果

在境外碰到的说上海话的人,如果他们早就离开上海了,说话的腔调是和现在的上海话感觉很不相同的。

家园 赫赫。我听说过青海话被当成韩国话。。
家园 看了这么多,很多人都忽视了人口流动带来的异地婚姻现象

就我的感受,这个比例还是很大的。父母来自不同的方言区,家庭内部的常用语言就是普通话,所以孩子也就是一口普通话了。

家园 异地婚姻并非主因

我既看到过夫妻双方都是上海人的却只和小朋友说普通话,也有夫妻双方只有一方是上海人的坚持让小孩子在家里说沪语,主要还是看家长自己在坚持什么。

家园 光是吴语吗?北京人还抱怨正经的京片子没有了呢。

有些东西的消亡,那只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虽然其中有无数的美好,很多人真的很失落。

努力把方言中的精华部分用各种艺术形式保存下来才是正确的做法,不要真等到它们变成化石了,再来抢救。

关键词(Tags): #杂谈#方言
家园 外乡人到一个地方,学点当地方言不是坏事。

有些上海人对外地人态度倨傲,有时将沪语异化成对待外乡人的“态度”和“腔调”,确实招人厌恶。但外乡人到一个地方客居,假如不是小住就走的话,学点当地方言不是坏事。开个玩笑:至少把当地人骂人的话先学了,万一吵起架来不吃亏。

上海因为短时间迁入人口实在太多,导致本地人和移入人口之间隔阂甚至冲突时有发生,连各自的口音也会成为诱发冲突的起因。有人说“排外”的都是当地的卢瑟。这种腔调和上海人撇着嘴说“伊拉乡五宁”有何区别?无非是自命稳拿的优越感,“口音”不同而已。

尊重是相互的,所谓主贤客雅。当地人要尽力为游子提供交流的便利,外乡客也不妨努力融入到当地的文化和社会中,如此二难并至相得益彰,方为美事。

家园 上海话不是吴语,更没资格代表吴语

吴语是苏州话,掺杂了大量宁波话的上海话不能称作吴语,宁听苏州人吵架不听宁波人说话,宁波话侵入吴语系后的上海话,当然好听不到哪去。

家园 吴语区本身的分裂也是吴语迅速走向消亡的一个因素

这一点粤语就好得多,广州香港这对双核心辐射珠三角,各地虽有差异仍然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粤语区。并且区内非白话(广府话)人群——如客家人和潮州人——也普遍接受白话作为通用语,增强了方言的生命力。

家园 作为上海人,我认为吴语的代表当属苏州话

上海话有点下里巴人了,呵呵

家园 上海何止有一种上海话

正宗的上海话自然应以老城厢那块为主,但考虑到解放前宁波和苏北的大量移民,至少甬系和淮系上海话都是比较重要的分支。所以我小时候听大人们讲话都有点奇怪,貌似都是上海话,怎么各家各户总是有些不同呢。后来才发现,原来伊拉老里巴早都不是上海籍的。

家园 吴语没有统一的发音,不像粤语区有广府白话通行于整个粤语区

只能按城市影响力来决定那个地方方言做吴语的代表。吴语的太湖片和浙江的宁绍片、金衢片、台州片、丽水片、温州片差别都挺大,几乎做不到相互能听懂。

家园 哈哈哈哈

诸暨,印象中是出美女的地方。老早的宁波人普通话是不行,现在90后已经大为改观了。我侄子侄女现在都只能听,不怎么讲,为伊拉捉急。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