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转贴】吴语文化的价值 -- 断坠儿
就象汪峰《北京北京》里唱的(当然我是换成我家乡的名字来理解这歌的),“我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必然对我家乡的感情比之后的居住地深的N多。
就象俺的方言,所有感情里的欢喜悲忧,都是用方言来表达过的。少年青春成年后的好好坏坏都与自己的方言紧密结合了,必然对自己的方言增长出许多的依恋与骄傲了。
后加,其实也有文化上的考虑,我感觉自小受的儒家文化教育,虽然有一些东西我认为真的很气人,但另一些方面,我又感觉是令人骄傲的,而这个说话的语气总也免不了是与文化相交织的。虽然我知道孔子当年说的不应该是我们现在说的那一口嘎嘣脆的方言。
类似的还有第二人称用语——伢叻。。。
那一份真心实意为你智商捉急的语重心长,只有在武汉才能沐浴得到。
特定的文化要由具体的语言来承载,某种语言的消逝往往意味着它所承载的文化的消亡。中国人珍视自己的汉民族语言,就是基于这个道理。假如语言不是具有文化载体的特性,而只是交流工具的话,那么全世界人民采用一种统一的语言就是最恰当方便的。
文化需要多样性和丰富性。但现代社会,随着人员和信息交流的越来越方便,文化多样性正在日益受到威胁。唱片行业的发展导致音乐从形式到内容的单调贫乏,电视的出现则导致人们业余时间越来越单一的娱乐化和娱乐形式的单一化。
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是一种必然,语言的工具性越来越得以强化也将是一种必然,但未必是应然。这不是简单地用一句“适者生存”就可以辩解的。毕竟,人类已经意识到多样性的极端重要性。
有次在八达岭景区外,忽听有无锡周边乡下口音的吵架声,回头一看是一旅游团内部游客间发生争执。他乡遇故人倍感亲切,正想上前解劝,忽听边上山陕口音传来:“这邦日本人咋吵架吵到长城来咧”?顿时眼前一黑昏死过去。
我是说,江苏的语言分布非常清晰,就是沿长江一划为二,跨两个方言区,而且在使用人口等方面两边权重相当势均力敌,似乎就是江苏。
当然我是指两地标准的城区口音。
常州口音确实难懂些。
身为南方人从小分不清in/ing和en/eng……
我宁愿学英语日语去也不学你那什么吴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至于说上海当地电视台,近年来已经有很多沪语电视节目播出。看来诸如此类的呼吁还是有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