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凹造型 -- 自以为是

共:💬710 🌺2393 🌵78新 💬41 🌺8 待认可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8
下页 末页
家园 不好这么说,他确实和苏联远东情报势力有来往,这是正常的

就如同张作霖选择日本一样,同时李大钊作为非政府军势力和苏联情报势力有合作再正常不过了。

同时期日本和民国各方都有合作,有轻有重,特务势力渗透到各个军阀。

比如,山东军阀张宗昌的好兄弟(干的)张宗援,是伊达顺之助,日本大名伊达宗政家族的子孙,成为了在中国的实力派的浪人。从这里也说明了日本鬼子对于中国的渗透的深度。

日本各路特务和小势力周旋于中国各个军阀之间扰乱中国的统一和正常发展,就是为了让中国自己乱起来,发展不起来,然后日本从中渔利。

不仅各种军事顾问进入中国,还有各种资金,比如张作霖的发展依靠了日本贵族町野武马、菊池武夫等联络日本政治势力,还有床次竹二郎、牧野绅显等。

孙中山甚至联络了黑龙会头山满和犬养毅首相。

日本关东军在东北的师团长佐佐木到一曾经是中国军阀顾问。还有矶谷廉介。

还有关东军司令本庄繁。就是张作霖的高级军事顾问,日本在东北渗透深。

不过看来罗桑显然被渗透更深。

坂垣征四郎和土肥原贤二都是中国通中国顾问。

等等等。

所以苏联选择了和李大钊合作,李大钊一定程度的依赖苏联情报单位,合情合理合法。当然东北张作霖肯定不乐意。日本也不高兴。

可以想象的是日本各个势力都可以选择一个小军阀,为何苏联不可以选择弱小的中共呢?那么苏联是为什么选择中共而不是其他势力呢?因为中共在当时力量最小,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张发奎甚至不敢选似乎强大的中共,不似王者之相啊,谁能在1921年觉得中共会成功。李大钊除了热情还有神级判断力么?

只有一腔热血吧!!就苏联那点支持力度李大钊能认定自己会成功吗?当然,他和陈独秀不同比较接地气,陈独秀更文化人一些,认定自己是沙龙政治。不管怎么说,李大钊和苏联合作,没啥问题。

是准备了牺牲的。李大钊和毛主席的合作也是深入的,深入北京工人阶级也是真诚的,陈独秀就差点意思。

当然,支持两个儿子加入革命,或者说两个儿子自由选择,陈独秀没有阻止也是了不起的,这点党内反陈派干的不够意思。

陈延年陈乔年不仅是好样的,而且确实该大大歌颂。

新中国万岁!!!毛主席万岁!!!

佐佐木到一(1886~1955),日本陆军中将,南京大屠杀的主犯之一。他早年出任日本驻华武官,结交国民党上层人士,以“知己”自许,还曾随从蒋介石北伐,而在暗中却干着为日本情报当局搜集有关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情报的勾当。他偷窃过200多张1/10万比例的广东地图、广西地图、香港地图,并窃取了国民革命军编制情报。这些情报在后来的日军侵华战争中被日军广泛利用。

家园 楼下说得对,缴枪的是周总理,也不算共产国际,国际派和实用派

始终是两条线,国际派同情和支持各国革命,但是能力极其糟糕,包括季米特洛夫,他们相当程度还是真诚的,但是,能力有限操作混乱。

实用派能力比较强,但是选择支持对象和程度比较不好拿捏。

苏联距离中国太过遥远,很多决定就是不对应的。

实际上就是周总理的自由决定。所以这次根据鲍罗庭进行的投降决定就是国内亲苏派的决定。陈独秀的确是反对者,但是遵守了集体决议。

进而在失败后脱党以示悲愤和愤怒,后来又和其他反对派合作,搞的确实混乱。

陈独秀的错误是脱党不是投机。认识肯定有问题,但是不是投机妥协。

妥协的就是鲍罗庭和周总理。此时还没有王明作为幌子和借口说事,就是周总理的严重错误。

后来又开始走李立三盲动主义。这个也是周总理的错误,苏联国际派发威了。就是在我共大起义时期。

由于起义极其不严谨,目标也不明确,所以各种失败。

所以大概过程是这么一个意思,从另外一个角度,建立了农民起义氛围,也是星火燎原。开始启动的那一刻,的确各种艰难险阻,也是一个优点。

建立这个氛围的意思就是让人民看到农民的力量,从而愿意跟随共产党进行革命(虽然不是多数),当时的国人没几个能想到中共会在1949年成功,似乎只有毛主席,因为无论多艰难,他一直乐观啊!!

相信毛主席的人才有着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支持信仰前进啊。

因为湘江一战,大多数亲苏派接近垮了。是毛主席支撑他们进一步坚持啊。博古也不可能是傻子,兵没了还要革命啊。他当时是要自杀的。

这就是当时的历史啊。

通宝推:潜望镜,
家园 都是决定性的

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都是决定性的,少一年都不行。

毕竟我们七十年干的活超过了西方三百年的量,既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现在这个点我们大概唯一不如西方的就是芯片制造了。发动机:小型车的,混动和电动加起来已经全面超越西方了;船用的,中国造的烧氢气的燃气轮机已经在路上了;天上飞的,什么爆燃发动机已经公开了,而且不止一款。而芯片最多十年就会彻底超越。

大家不要太在意那年那月走了弯路回头路了,这些都是必要的经历,否则唯一的解释就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在群体穿越了。

我们也要理解西方那种种不靠谱的行为,因为中国发展不是快,而是太快了。宇树科技的老板2014年刚考到上海大学读研究生,十年后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已经世界领先了。十年以内,全世界除中国以外的大汽车品牌估计要全军覆没了,将导致世界经济重新定义。

现在西方加俄罗斯能发射的弹道导弹也就2,3千枚,中国要做好准备,希望十年后中国在太空能有1万颗人造卫星。

所以现在还在算什么赚不赚钱,经不经济,痛不痛快,都没什么意义。世界和平最重要。

家园 我就预判你拿不出证据,并且会跟我要证据

所以我已经提前准备好这本书了:

点看全图

我父母来自潮汕地区普宁县的农村,我就上网搜了一下,找到这边书。先给你看看当年农民的收支: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再让你了解一下城乡区别,看看普宁县的城镇居民收支:

点看全图

重要的数字有两个,第一个是收入的区别,第二个是衣着的支出的区别,城镇居民有十几块钱的消费,农民就只有几块钱。

如果你要硬说几块钱消费也买得起鞋,这只不过是少买一件衣服的事,我宣布你大获全胜。

否则,这些冰冷的数字,打破了你对改开前农村的革命浪漫主义幻想,真是罪过。。。。😉😉😉

通宝推:wild007,Swell,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我服了

这都能有。宣布你是杠王中王。

家园 抬杠要认真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而气人宗最讲认真😏

家园 呵呵,几块钱不能买鞋,买布做鞋不会么,你这是直接证据么?

十几块就能买了?你看懂数据了吗?

你不会不知道普宁农民也会做布鞋吧?敢情你爹娘到了农村就不会穿鞋了吗?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敢情普宁人到了毛时代文革时期就不穿鞋了,呵呵呵,外地人下来也不穿鞋了呗?

我说一件小事吧,我父母是文革前的大学生,六一年入城读大学时,是他们这辈子第一次穿鞋。

可见进城还是要穿鞋的。

我父母的一个学生,是78年从潮州农村考进大学的,某次请吃饭的时候聊天,忆苦思甜之际告诉我们,他读大学的时候,也是他人生第一次穿鞋。

他的年代大约会比我父母的年代略有进步,他说拍毕业照时,他留意到女同学开始有鞋穿了,但男同学依旧是赤脚的。

毕业是1984年,改开四年了吧,还是农村没鞋穿么?

考进哪个大学啊,四年还没鞋穿?

你这瞪眼说瞎话都习惯了吧?

广东农村人不穿自己家做的布鞋的吗?

家园 这个涉及我老家,不得不认真杠

讲真,这些数字最让我震撼的是城乡收入差异,看到这些数字,就会理解,为何改开初期,农民宁愿去血汗工厂,也不愿意留在农村了。

我猜qq老兄还有其他招数论证当年农村有鞋穿,我等等就是,抬杠这么好玩,真是欲罢不能。

家园 无效的证据,这时你就不讲逻辑了?

1,你的论据无外乎是说潮州如何穷而已,但这个没用,我从来没否认潮州,其实也包括广东其它地区的农村,都穷,我的原话是:

潮州人是穷,但没穷到你说的那个地步。

所以,你要证明的不是普宁穷,而是普宁穷到了买不起木屐,但从你的资料推论不出这一点。也欢迎其他河友一同来论证

2,潮州不是城市,就是农村,潮州在1953年设市,但1958年就撤销了,并入潮安县,所以在我们讨论的时间周期内,潮州就是潮安县,潮州农村人口超过80%,所以潮州高级中学的大部分学子就是农家子弟,他们完全可以代表潮州地区农家子弟的情况;

3,既然你查了普宁的农民收入,我也去查了一下潮州(潮安)农民收入,1962年潮安农民人均收入63.75元,跟普宁农民当年人均收入相同,所以普宁农村并不比潮安农村更穷;

4,从农民收入低到买不起木屐,你没有给出证据,而只是你的想象。既然是想象,那我们来看一下哪个更不可思议:一个赤贫的农村家庭,能负担女儿从小学读到初中再读到高中,最后考上了省城的大学,却没钱给她买一双当地人脚一双的木屐?那时农村能上到高中的女孩子不多吧?

5,从你的描述来看,你既不了解木屐,也不了解当时的农村,木屐在潮汕、梅县地区人人都穿的原因,除了它特别适合当地气候,还有就是它便宜,贵一点的也就是图上红漆雕花,普通的就是一块白木板。当年农村贵的是工业品,想买一双塑料拖鞋估计是有钱也买不到,但木屐不是工业品,木屐都是当地的手工艺人制作的,木头也都是本地的,木屐的用量如此之大,如果木屐稍微贵一点的话,那些手工艺人岂不是富得流油?木屐便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对脚的大小不敏感,如果是穿鞋的话,小孩长一两岁就不合脚了,而木屐不会,而且木屐是木底,开始很厚,所以可以穿很长时间,也就是说木屐不仅购买便宜,穿着成本也极低;

6,我都不用问人,我自己小时候就穿过木屐,我的家乡是临近潮汕地区的广东农村,那里也是人人都穿木屐,我母亲家里是贫农,从我外婆,到姨婆,到几个姨,都是农村的,从来没有穿不起木屐。

7,年轻人,那时农村是穷,但不要夸张过头,更不要撒谎,撒了谎是圆不回来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我要杠的就是你这句话

潮州人是穷,但没穷到你说的那个地步。

农民衣着支出的消费就低到只有几块钱,你认为还要多低才算是穷到我说的那个地步?1块钱?2块钱?

农民还可以自己做草鞋呢,是不是这也算有鞋穿,足以证明农民没有穷到我说的那个地步?

写完再补充一下,你的所谓证据,潮州市高级中学,位于湘桥区,是潮州市的中心城区,妥妥的城镇居民了,每年的衣着支出起码有十几块钱,估计买木屐不是问题。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你太猖狂了,呵呵,首先你数据没帖全,的确,衣着是少,也是你的

依据,但是,用于其他的,多了,你是啥意思呢?

难道自己家用布做鞋不算穿鞋吗,我当然也理解,南方潮湿,穿布鞋肯定不够舒服,因为不好总保持干燥。当然最好是塑料,但是也确实达不到。

所以当时应该是木屐,恰好我也能截屏啊,呵呵呵。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你说普宁是你家乡,我笑了,真是可笑,你就是这股炫耀的尽头很有特色。

呵呵,第一,你大概是说你爹妈的家乡,其实你爹妈早已经离开了普宁农村了,他们把普宁当作经过的历史或者说生活历程吧。

他们下放的确可算为家乡作贡献,但是和你有啥关系呢?你早就离开了啊。不仅离开,还要劝人离开,自由呗。

至于普宁只是你为了自由吹牛皮的一个借口吧,你为普宁作出了啥?吸引人才?倒是吸引,往外吸引,呵呵呵。

所以,真算了吧。

第二,直到今天我没看到你认为普宁家乡好在哪里,第一是你父母的受难地,连鞋都没得穿,对吧,这是你到现在始终在强调的。

第二是你的受难地,你也没鞋穿呗。

所以你这真是热爱家乡吗?既然不热爱,你扯个毛啊?

你说鞋的费用的增加,的确不够多,但是社队企业和其他相关数据还是增长了一些的吧,这点你就看不见了?

当然了,这些数据是有问题,因为不是每年的,而且很多地方志还把78年作为节点。

就说当地的社队企业管理部门在1976年成立,总不能立刻建厂吧?总不能立刻招人,然后管理吧。

尽管地方志一再回避,但是没关系,我们仍然能够从蛛丝马迹中找到社队企业的痕迹来。

这是我查找的经过,找了工业志、乡镇企业志,一些村子的志,为什么呢?因为普宁县志没有写普宁县乡镇企业志,只要查找乡镇企业志,基本上就会发现社队企业的痕迹!!!就能证明经济的发展,就能驳斥你的谎言,呵呵呵。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家园 市中学可能主要在市区招生

潮州高级中学应该是潮州地区最好的中学。我们温州地区最好的中学是温州中学,它当年主要在市区招生。我在网上没有六十年代的数据,但是八十年代大概情况是这样的,总共招十个班,在其中市区九个班,下辖各县市一个班,俗名农村班。

如果当年潮州高级中学也采取类似招生政策,那么该校学生绝大部分是城里人,和懒厨网友的老家普宁县情况不一样。

家园 这是李先驱者自己承认的

社会各界人士向张作霖请求释放李先生,弄得老张纳闷,调来卷宗一看,看到了那几个字,当时就生气了。

老张是个老粗,自己假借与日本人勾搭坑日本人除外,其他人不能为外国工作,也理解不了一个教授与苏联的关系,所以才有了绞428那个行刑。

家园 兄弟不是在作自我揭露?

或许你不是在键政是,在执行特种任务,是特种兵!

家园 qq老兄的招数是这样的

他强调潮州在58年的时候撤市,并入潮安县,其实是在暗示潮州都变成县了,那就是农村了,他的逻辑是,那里农村的人都可以穿木屐上学了,就不是像我说的那么穷。

实际上,我在上一贴其实有个伏笔,把他的后路堵死了。潮州即便撤市,潮州高级中学所在的区,叫湘桥区,也是市中心,即使并入潮安县,那个区的人,也是城镇居民。

另外,今晚陪老爸喝酒,吃饭闲聊时问起老妈关于穿鞋的事,她说中学六年,就是没有穿过鞋子,包括冬天,小溪结冰的日子都是打赤脚,我问她为何不穿木屐上学,她说要步行五里路上学,天没亮就要离家,木屐根本就不方便走远路,怎么会有人穿木屐上学?所以,根据qq老兄前一贴的转述,必定是学校附近的孩子,才会穿木屐上学,他们确定是城镇居民无疑。

而我在上一贴把普宁县的城镇居民的收支贴出,证明了城镇居民的收入要比农村高出一大截,就是把他这招给提前破了。

另外,我老妈还回忆,上大学的时候,二舅给了她一床旧被子,加一对木屐,还有就是村里的另外一个亲戚,送了她一对鞋子,那是正儿八经的鞋子,那个鞋子是她上课的时候穿的,木屐是下课回宿舍穿的。这些恩情,她一辈子都忘不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