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共享单车为什么不会成功 -- 夜如何其
其实已经算入后续成本了,而且政府是分期支付,每年都对运营商有考核。其实真正摊到每辆车头上,车身价也就几百元。因为公共自行车基本上是免费的,超过1小时才收费(而一般很少骑行超过1小时,时间快到了找个站点换辆车就行了),运营维护肯定不赚钱,除非财政补贴(除了日常维修保养,还得时时搬运调整车辆,人工成本也不低)。而且,运营商肯定要赚钱的,不会白给政府干。所以,价格不会太低。当然,有些地方几千元一辆,有些地方一万元一辆,除了车子本身的质量差异,可能确有腐败问题。尤其是安徽地级市的公共自行车贵过南京,那八成是有猫腻的。但以为几百元就能买一辆公共自行车,那也是想当然,这车可不是从自行车厂里买来就完事了。
共享单车骑上就收一元,还是赔钱赔得厉害,都是在烧风投的钱。这也是很多地方政府不愿在公共自行车上投入,而把市场让给共享单车的原因。如果没有共享单车,政府就得花钱大建公共自行车站点和支付运营费用。有了共享单车,政府就省了这笔钱。当然,表面上的功夫还得做,所以蜻蜓点水式的建几个公共自行车站点,维护保养也不上心,恶评多那正好,你们都去骑共享单车吧,省得花钱在公共自行车上。
不过,现在共享单车毁损厉害,甚至丢失、被政府查扣了,运营商也不心疼,也不去找,还在大批量投放, 内中估计也有问题。很可能他们是和公共自行车一样,按车均成本几千元给风投报的账,丢一辆就核销几千元坏账。可实际损失就一辆车的车身价几百元。
公共自行车就没法这么玩,因为还好车,就锁站点上了。骑车跑路也没用,有押金扣着呢。共享单车只要记住密码,还了也能骑走,所以丢失率惊人。而且政府每年有考核,站点上必须保证有多少车辆在运营,合同期到了也必须如数移交车辆,所以公共自行车现在只有一两家在玩,因为利润空间不大,赚的是辛苦钱。可共享单车就有上百家在弄,偏偏大家都在赔钱,确实不正常。
听说过忆江南的,谁去忆幽州啊?
江南都是平原,山很少,除了高楼少点,乡下小镇的镇区未必比海淀区差多少,甚至更热闹。严格说来,这边可能倒过来,因为古城保护关系,城外的郊区郊县可能反而更像一般人印象中的市区。
因为车都是各区出钱买的(所以车辆从颜色到外观五花八门,但不影响使用,通借通还,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有十几个运营商在做),站点的地皮也是各区提供的,但市府要问运营商收税。车辆买卖、运营维护,涉及到的收入支出都会产生税收。各站点如有广告,政府也能收钱。当然,如果算上区政府出的钱,政府肯定是要贴钱的。
公共服务变成了生意,这个似乎很让人介意
这种赔本的生意也做,不是捞笔钱就走,还真的花时间精力管好了。
想当年房价也是沪宁线上最低的。
我是不是对政府要求太低了?
不过必须把事情做成,所以一般也就贪个10~30%个点,去掉洗钱的税收,到手往往只有10%,你可以把这个看成是“代理”费用。
整体行政效率比起欧美,恐怕还要略高。
比我想的少多了,陈王这么说我就放心了。
别说变成区的县,就是还是县的县,也很少空地。从苏州往东到上海一路,都是厂房和居民区。往北常熟张家港一线稍逊一点,大块田地也不多。
真正现代化的城区都在古城区之外原来的县区。古城区是要保护的,楼高都不能超过北寺塔,而北寺塔是三国始建的,你想想也不会有多高。
都是市了,当然有些市变成了区
既然他们还好意思竞选百强县
简单来说,单车占用的道路表面是有租值的,不同的路段,有不同的租值,一辆单车所占的面积不大,似乎没啥影响,但单车多的时候,累积的租值就可观了。
例如,靠近地铁站的入口的路段,可以留空,方便乘客出入,0租金收入,也可以出租,做小卖部,月入一两万,机会成本是缩小入口,万一有事故,发生踩踏,政府要打官司,可能要赔数百万。政府这么一算,不如留空。这么看,其实那个路段租值甚高。
共享单车允许用户乱停的话,大部分人估计越近入口越好,简单来说,就是蚕食了入口地段的租值,却没有像小卖部那样付租金,而且引发事故的机会成本很高,政府估计不会高兴。
事实上,人流越高的公共路面,租值越高,越有可能吸引共享单车停放,引起租值蚕食,但是,单车停放处离得远的话,使用者又不方便,不知这个矛盾会如何解决?
苏州建成区面积458平方公里,排第16,北京1401平方公里,排第一。。。
比如政府门口要买两颗300年大树,两块1.5米的太湖石,这种东西没有公允价值。
大树是多少年的,没有人去真的检测年轮。天然太湖石1500万不一定够,人工太湖石可能只要2万就做出来。
这种神话流传甚广,大家觉得政府很贪, 但这种采购占总额极低,实际上影响不了多少。
其次是赚了钱要交增值税,拿钱到个人账号上还要交个人所得税,要洗钱往往可能经历两次以上的周转,所以真正到私人口袋的,我认为不会太高。
这钱可以由城管出,也可以从共享自行车公司入城费里出。政府作共享自行车信息中介,开放自由职业移车人行业,用特殊账号,滴滴移车按辆扫码移车收费也不是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