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正德五年:明武宗的失败之年。 -- 天煞穆珏

共:💬1910 🌺13848 🌵145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8
下页 末页
家园 大明上下威武

因为猿崇焕等发坏,毛文龙部饭都吃不饱,冻死饿死无数,哪来的好装备?他死后登州兵装备好,结果造反便宜了满清

毛文龙被袁崇焕杀,袁崇焕又被崇祯剐了,看来皇太极反间计用的好极了。毛文龙死后,士兵就反了,大明威武。参与镇压兵变的部队以后的战绩呢?最精锐的都能镇压下去,清军应该不在话下啊,结果呢?对比丁卯之战后后金军的表现呢?

萨尔浒那算野战么?毛文龙攻坚比野战难度小?

后金的萨尔浒之战怎么不算野战,努尔哈赤调动部队以多胜少,在野外集中主力围歼明军。攻击杜松所部面对的是筑垒地域,消灭马林 刘廷绝对是清军也野战能力的证明。

毛文龙涉险袭击清军后方,真是好汉。但是如果没有内应,打成胶着战,又会怎样?

毛文龙在朝鲜分割过后金军(后金是主动发起攻击,暴露了战役企图),镇江大捷并未遭遇后金军主力,怎么证明他野战能力胜过后金军。

清军打不过英军,我也结识过很多遍,不是同一层次的军队,你也可以让当时的英军穿越到一战,结果不会好多少。

“清朝生产力要比明朝高,要不然哪来的人口增长”,照你逻辑,印度比霉菌生产力高!

你的逻辑比我牛多了,还扯上阿三和美帝。印度裔美国人 印度裔英国人的人口增长一点都不慢,比本土快多了,这正好也反证了美国生产力远高于印度。美国20世纪人口膨胀不是生产力提高的证明?

明对清是生产力的进步,你有证据说清代生活水平下降了么?资源有限,西北耕地不多,东北又没开发,要不是生产力进步,怎么去在维持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养活那么多人?

真是阿三千古,md中枪

家园 我没说康熙的炮在平太平天国的时候立功

武昌 可不是速速拿下,直接攻城没拿下来的,依靠地道爆破城墙才解决的战斗(还有桂林),肉搏内地清军普遍还是劣势的。长沙和南京满城是个例

缺乏明代炮弹?都改口了,还用原来的炮弹?实心弹不能复装?

不说既然已经改口了,当然要生产新炮弹了。你怎么知道这种改口的火炮没有参加战斗,清军守军还用火炮和太平军炮战。最后也是太平军炸塌城墙才开始的肉搏决胜。

这要问觉罗酋长了,反正越改越差,居然改造近200年前老炮而不是造新的,造不出吧!

越改越差原因我也说过了,造不出类似的火炮原因我也说过了,难道你都没看过我的回复?

家园 清朝太后干政,篡政几十年就够了,篡政和少主相比怎样

不知道你说的是孝庄 还是 慈禧?孝庄治下的顺治康熙,是康乾盛世的开端。慈禧太后时期,内政纵向来比怎样,有退步么?有人敢挑战中央政府么?

武则天改朝换代,弑子夺位,你又怎么忍?仁宣太后选送徽宗即位,来了个靖康之变,你怎么又忍了?

明朝投降的王爷被追杀了?平定台湾之后,哪个前明皇室成员继续受到迫害?都杀绝了,朱镕基哪来的,人家可是正经的明朝藩王后裔?

不投降,不杀之以绝后患,你把野猪皮当宋襄公?永乐还追建文呢,岂不是永乐更狠,亲侄子都要杀?

民国对清朝后裔好,因为那时和袁世凯有协议。武昌革命党设卡杀北方口音的人,这帮人真的会很厚道?协议上应该有的钱,给过几个子儿啊,逼得溥仪遣散太监,倒卖国宝。最后当满洲国首脑,民国政府也是一大推手。幸好解放以后,土共给了他一个自食其力的机会。

民国要是也这么先恭后狠,杀了溥仪,估计也就没有满州国的祸害了。这怎么还成了满清的功劳了?

杀了溥仪就没有满洲国了?原来九一八事变时为了满清啊,神逻辑。

看关内,溥仪和汪精卫,还有哪个什么华北反共自治政府有什么关系?何梅协定和溥仪关系在哪啊?

家园 清朝火药质量差的原因我都说过很多遍了

不再重复了。大战后万里迢迢运来的?有资料说有专门的补给船职员英军么?有说英军消耗很多弹药么?

方孝孺肯定是被永乐夷族了。洪武年间几个大案,死得也很少,洪武皇帝气量大,堪与宋太祖比肩,更是原生野猪皮一家。

明朝的悲剧有自己的特殊性:明朝是蒙古之后的第一个汉人王朝,受蒙古影响很大,好的东西学的不少,坏的东西倒也是不少,把蒙古那套人身依附概念带进来了,对臣子上梃杖(宋,金都没有这么干过吧)。还把一些早就该放弃的落后概念重新捡起来了汉人王朝,隋朝以来第一次名至实归的分封就是朱元璋定下的,后果有靖难之变。分封的藩王没了兵,却还有土地,加速了土地集中,却不摊丁入亩,加剧了百姓的痛苦。朱元璋父子专权,残忍连雍正都比不上,再加上闭馆锁国,海禁,这种开历史倒车的王朝有什么好留恋的。

科技优势也是从明朝开始失去的,不怪明朝自己怪谁,怪那个小心眼不怎么识汉字的野猪皮一家(爷爷辈都不识字),怪那些不识抬举的蒙古人(不应该请皇帝去旅游),怪越南人(不应该窝里斗),日本人9(不应该打内战以至祸及中国)?

对明朝,楼里有河友这么总结,我很欣赏

明败于精明指:精明于内斗,精明于小团体的财富的争夺,而忘记了大局。清的粗朴指其起码知道团结起来打胜仗以后,大家都会有好处分这么一个起码的朴素的真理

但清由于起点低,没有很好的克服自卑心理,对科技等复杂东西疏远而不知发展,粗朴就变成了粗陋,加上政治文化方面吸收的糟粕多了,于是不得不亡了。

理性学习,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鲁迅等作家和文化人物在近代文化和大众心理的塑造上,功劳还是很大的。

从这个角度说,以前语文课本中的两篇文章真是很不错:一篇是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一篇是矛盾的《白杨礼赞》。 朴而不陋,昂扬,积极向上,希望能保持和发展。这些年,物质丰富了,但精神层面退化的厉害,好在近来开始看到亮色了。

链接出处

朱元璋是个英雄,我也很佩服,但是他是明朝的开国之君,对明朝的悲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家园 现在是明朝和清朝比,又扯什么其他朝代?到朱镕基一族被灭,

现在是明朝和清朝比,又扯什么其他朝代?到朱镕基一族被灭,你就解释为什么所谓的盛主康麻子到了局势早已稳定后还不放过朱三太子,而民国和新中国为什么就要放过屡次叛国的末代皇帝?

到朱镕基一支被灭的田地,姓爱新觉罗的就不该有后人了。

"慈禧太后时期,内政纵向来比怎样,有退步么?"这话和"满清从来没打过败仗"一样NB。一个比蛇蝎还狠毒的女人,连自己的亲外甥,当朝皇帝都敢毒死给自己陪葬,在你眼里居然很伟大,没话说了。到光绪被慈禧赐死的时候还是少主吗?

个人问题和国家的灾难是什么关系,我早就论述过了,不多重复。

就是按你的逻辑,既然汪精卫他们的民国能灭伟大不比的满清,当然汪精卫他们比满清伟大啦,这正是田忌赛马的逻辑,我是不同意的,可你非要拿清朝中期和明末比,甚至和明朝灭亡后的南明比。

家园 满眼荒唐言

清朝不是历史上的朝代?帝制就跳不出继承问题那个圈子,后宫总能影响皇帝。民国和末代皇帝叛国以后有交集么,民国当年可是把东北来的学生当留学生对待的。新中国没给溥仪判刑,不是特设战犯?

不杀就是放过,皇汉的余毒你还嚼得挺香。

到朱镕基一支被灭的田地,姓爱新觉罗的就不该有后人了。

当年把大陆的朱姓子孙杀得差不多了,也没人起来造反啊。民国就能为一些毫不相干的人,毫无利益纠葛的人杀人,还杀爱新觉罗氏? 什么逻辑,恐怖分子都是这么想的。

慈禧专权太过确实做的不对(哪个统治者不恋权,有几个统治者交权交利索的?)。可是清朝在慈禧一代,没有人敢直接挑战中央政府,挑战皇权,湘军,淮军有实力 他们反了么?,整个政府都能正常运转,作为一个古代君主,你还有啥要求。一个身体多病的,愤青一样的光绪就能比她强了?我什么时候吹她伟大了(你帮我找找)。同治,光绪即位的时候不是少主?母后监国有何不对?亲王贝勒,王公大臣,谁去挑战成功了?就因为不平等条约多,就毫无道理的黑慈禧,没有慈禧维护的清政府运转国家机器,军阀混战得早很多年。你很愿意生在那样一个时代,是不是?

民国取代清朝是历史的进步,结束了封建帝制,就这一点讲,民国当然比他伟大了。民国开国的那些人物革命时期,舍生取义,,汪昭明刺杀摄政王的时候不识英雄,(这都没枪毙,养了个后来的汉奸,清朝真该灭亡)当然要比清朝的王公贵族伟大了。南明就是明朝的延续,压力下还把缺点都放大了,举个更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有错么?

清初哪点不如明初?清末比明末情况复杂得多,清朝整体学习能力得也要好得多。这是田忌赛马么?你自己在盗用田忌赛马的逻辑吧。

家园 慈禧那不叫专权,那叫篡政、囚君、弑君、祸国殃民,罪大恶极

慈禧既不是皇储王公,也不是顾命大臣,却以后宫之身屠灭顾命大臣,挟持幼主自立,是为"篡"。后来同治病故,不立长君而再次挟持新幼主,还是"篡"。等少主长大和自己意见相左就立刻囚禁之,这更是"篡"。等自己快死了不学武周还政于长君,却竟然先行赐死皇帝,这就是丧心病狂的"弑君""杀(养)子",无论制度还是人伦都是罪大恶极,人人得而诛之。比明朝什么藩王造反避走皇帝,什么幽闭下岗皇帝,什么亡国后的南明旧事都要罪大恶极,其为害时间也是深远得多,那些问题加到一块也没有慈禧祸国的时间长。明朝再怎么荒唐也是立长君谋国,长君被俘就另立长君,找不到长君就自己了断了。清末却是后宫找个玩偶来控制,国家能不丧权辱国吗?至于你说为什么没人反对,那恰恰说明清末已经病入膏肓,见怪不怪了,清末从咸丰以后已经失去法统,想不丧权辱国都不行了。

家园 其实重要的是进攻,否则统帅上前线就是愚蠢。

李世民、康熙、朱棣都是亲临战场的进攻型统帅,甚至宋太宗也要进攻。防守就不必非要把统帅放在前线。

家园 难道英军兵不血刃不开炮就把清军打败了?

“清朝火药质量差的原因我都说过很多遍了 [ 火候 ] 于:2013-03-05 13:50:03 复:3852923

不再重复了。大战后万里迢迢运来的?有资料说有专门的补给船职员英军么?有说英军消耗很多弹药么?

难道英军兵不血刃不开炮就把清军打败了?

难道英军舰队火药是在中国买的?

家园 太平军三次攻占武汉

太平军三次攻占武汉

面对有准备对手,都不算太难

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汉市志(1840-1985) > 军事志 > 目录 > 战事 > 太平军三次攻占武汉

 太平军三次攻占武汉

  1852-1856年,太平军先后三次攻克武昌,四次占领汉阳、汉口,对控制长江中游、争取战略主动有重要意义。在攻占武汉三镇的作战中,还开创了江面快速架设浮桥、围城打援、城镇防卫的先例。1864年,捻军活动于湖北地区,曾与太平军会师,并肩战斗于武汉近郊的黄陂。1865年捻军在黄州大败清军,杀提督梁洪胜,威震中原大地。

  首克汉阳、汉口、武昌 1852年11月30日,太平军撤长沙围转攻岳州,12月13日占领岳州。太平军在攻克岳州时缴获大量军火,并以投军渔民及5 000余只民船组成强大水师,水陆两军包括随军人员共10万之众,直逼武汉。

  自1852年6月太平军进入湘南后,湖北官员就开始设防备战。清政府拨银30万两作防堵军费,在汉阳、武昌、汉口居民及江上渔户中清查户口,实行十家联保。7月,设防堵总局于布政司署,令绅士募练勇1 400人。8月,筑西门外城,招募洞庭湖渔户2 000余人为渔勇,充实江防,又募湖南木帮壮勇2 000人。10月13日,派乡勇分防蒲圻、崇阳、通城。15日后,河南、安庆江防营、寿春镇及鄂省诸路援兵先后集中武昌省城周围。太平军攻克岳州后,巡抚常大淳、提督双福大为恐慌,将防堵总局改为军需局,筹办军备,并于12月15日令城外及驻守金口兵勇全部集中城内固守。16日,开始拆毁城外民房,后因拆毁不及,放火焚烧,熊熊大火,7日不熄。各城门紧闭,并用土石堵塞。21日,由湘尾追太平军之向荣部两总兵王锦绣、常禄率残兵1 000余人到达武昌,以绳索吊入城中助守。清军城外据点全部放弃。城内守军约5 000人,另加团勇共1万余人。(图49)

  12月17日,太平军分水陆两路向湖北境内挺进。陆路于19日克蒲圻,经咸宁北上,23日兵临武昌城下,占据了城东南的钵盂山、洪山、小龟山、紫荆山,包围了文昌、望山、保安、中和、宾阳、忠孝、武胜等城门。天王洪秀全率水路大军于12月22日抵达武汉江面,当即由黄玉琨、林凤祥、李开芳、罗大纲等率领战士攻占汉,歼守军800余人。29日,攻克汉口。汉阳沿河及汉口沿江大小船只悉为太平军控制,水师战斗力大大加强。此时,洪秀全驻汉口关帝庙,杨秀清驻汉口万寿宫,指挥攻打武昌。太平军包围武昌城后,积极部署攻城,于城南长虹桥一带筑土墙。修坚垒,阻击由湘进鄂的清军援兵。清廷向荣部1.6万兵丁多次出击,猛扑长虹桥、洪山、南湖等阵地,前锋部队离武昌城只有3里,也未能与困在城内的清守军联成一片。为便于调遣部队、输送物资,12月24日,太平军连夜施工,以铁索系船,于次日清晨在长江之上架起了两座浮娇,一座由汉阳鹦鹉洲至武昌白沙洲,一座由汉阳南岸嘴至武昌大堤口,使汉阳、武昌水陆相联,天堑变通途。太平军还在城北观汉楼下修筑炮台,在城外沿江一带遍设营垒,准备攻城。

  12月25日夜,太平军先锋罗大纲指挥四五千人,在施放烟幕的淹护下,使用云梯攻城。城内守军以水龙、滚木、擂石反击,铳炮齐发,击退了太平军。26日夜,太平军在蒙蒙雾雨中再次攻城,又未成功。29日夜,太平军以长竿举草人攻武胜门,1853年1月1日夜又攻观汉楼,1月5日夜趁大雨攻城,均未取得战果。太平军在强行攻城的同时,选定离向荣援军较远、且面临大江的文昌门挖掘地道。先在文昌门外挖3个洞,由洞及城墙挖掘地道直至城墙下面,用棉絮裹火药放置城墙下面的地道之中用中空长竹竿牵出引信,准备爆破城墙。

  武昌清军慑于太平军强大攻势,闭城死守,严禁兵勇出击,仅有时派少量兵勇缒城而下,作骚扰性的攻击。按察使瑞元曾几次请派兵出城作战,接应援兵,双福不准。总兵常禄所率川军请求出城作战,双福亦不准,守军一直未能与外面援军会合。当城外太平军挖掘地道声音已清晰可闻时,双福仍拒绝盐法道林恩熙带兵出城搜索的要求。当地道已挖至文昌门城墙下时常大淳才下令用水注灌并派兵下城搜查,但一无所获。

  1月12日黎明,文昌门下地道炸药引火爆炸,城墙炸塌20余丈,黄玉琨、林凤祥、李开芳、罗大纲等率军冲入城内,接着后续部队也从四面城墙乘云梯登城攻入,城内清军换上便衣纷纷奔逃,太平军迅速占领全城。巡抚常大淳自缢,按察使瑞元自刎,学政冯培元投井,提督双福、布政使梁星源被杀。武昌既克,太平军诸王均由汉口迁至武昌,天王居抚署,东王居藩署,北王居臬署,翼王居学政署。

  此时,清军向荣部仍在城东。为防清军反扑,太平军于城外东、南、北三方距城约半里处,以土筑长墙,沿墙建更楼,又在城中黄鹄山上建高数丈的望楼,观察敌情。太平军以长墙作外围防御工事,依长墙固守。并在城里及四乡扩军。仅20余天,太平军包括老弱妇孺在内增至50万人。太平军驻武昌时,还注意收集军器、火药、铜铁、金银、米盐等物资。在准备沿江东下之前,将缴获的铜铁炮、硝磺、米盐等装船,又将藩库银70万两、粮储道库银10万余两以及盐道、府县库银共计约100万两全部装船。

  咸丰三年正月初一(1853年2月8日),太平军开始撤离武汉。次日,武昌留下1 000余名战士为后卫,掩护部队由浮桥渡江至汉阳登舟。待大部队撤完后,掩护部队从武昌岸开始烧毁浮桥;当晚太平军撤离汉阳。两岸陆军夹护,江上战船万艘,顺流东下,向南京进军。

  两次占领汉阳、汉口,再克武昌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于1853年6月初派西征军沿江西上。西征军6月9日取安庆,6月24日围南昌,90余日未克,9月24日回师湖口,29日占领九江。此后,由国宗提督军务石贞祥与国宗韦俊指挥,进军湖北。10月10日,西征军占武穴,至田家镇地区,11日占领田家镇对岸半壁山,居高临下,控制江面。15日,西征军水陆大军1万余人对田家镇发起猛攻,守卫田家镇的武昌同知劳光泰所领水军不战而溃,安徽巡抚江忠源部及湖北江防军亦被击溃。西征军乘胜前进,于17日占领黄州,20日攻下汉阳府城及汉口镇。

  这时武昌城内清兵勇不足3 000,外围可来救援的兵力亦不过数千人。湖北巡抚崇伦主张弃城逃避,新上任的湖广总督吴文镕主张固守,城里风声鹤唳,惊惶万状。西征军虽渡江攻武昌武胜、汉阳等门,但因安徽太平军正集中力量攻庐州,江苏扬州太平军被围,韦俊率部分西征军东调回援,加之又派出部队分攻孝感、应城等地征集粮食,围攻武昌力量不足,故未集中力量猛攻。11月6日,太平军主动放弃汉阳、汉口,屯守黄州府,等待援军。

  1853年12月下旬,太平军解扬州之围,1854年1月14日又克庐州,韦俊、石镇仓率部继续西征,东王又调秋官正丞相曾天养、国宗韦以德、春官副丞相林绍璋、恩赏丞相张子朋等率军增援。这时西征军已有4万余人,准备再攻武昌。湖广总督吴文镕在朝廷催逼下,率贵州提督布克慎、主事杨熙等军4 000人,于1月29日进逼黄州,屯兵于距黄州25里的堵城;湖北按察使唐树义率炮船卫护。2月7日,吴文镕趁西征军庆祝太平天国天历新年之际举兵进攻,三战获小胜,沾沾自喜。2月12日,西征军从黄州绕至吴文镕堵城大营之后将其包围,而吴文镕竟未觉察。西征军发起猛攻,附近乡民群起助战,烧毁清军大营,连陷敌营13座,斩副将德亮等。吴文镕在乱军中自杀,布克慎率残军逃往麻城,唐树义水师败退至金口(后被西征军全部歼灭)。西征军乘胜于2月16日再克汉阳、汉口。

  西征军占领汉阳、汉口后,立即分兵两路,一路由国宗韦俊、石凤魁、典圣粮陈玉成等率领,围攻武昌并经略湖北;一路由国宗石贞祥等率领进攻湖南。留在湖北的太平军对武昌围而不打,分兵占领武汉周围的州府县,武昌府以南的崇阳、通城、通山、嘉鱼、大冶、咸宁诸地均为太平军占领。1854年上半年,除鄂北襄樊、鄂中荆州未能占领外,太平军兵锋遍及鄂东、鄂中和鄂南。6月,太平军主力集中武昌周围,陈玉成也率军自应城南下,准备围攻武昌。此时,新任湖北巡抚青麟困守武昌孤城。外面交通隔绝,援兵被堵,且斗志涣散,城内粮饷严重缺乏,每个兵勇每天只发制钱20文、米1升,苟延残喘数十天。6月2日,守城兵勇4 000人出袭豹子澥太平军据点,打劫未获,狼狈回城,饿着肚子,怨声叹气,由商贾出资,每人发了两个面饼充饥。清廷所派的援兵借故迟迟不敢接近武昌,湖广总督台涌统兵2 000人坐守德安(今安陆县)按兵不救,陕西提督桂明6月即抵应山,借口乘马跌伤,不敢率援军南下。6月26日,太平军总攻武昌,水师由汉口攻塘角,由汉阳鹦鹉洲直扑鲇鱼套。陈玉成率勇士500人缒绳攀上城墙,太平军的黄旗飘扬在城头之上,“天兵进城了”的喊声威震敌胆。城中多处起火,清官兵慌乱一团,纷纷夺路逃命。太平军从大东门进城占领武昌,斩布政使岳兴阿、按察使曹懋坚、粮道李欲即等;巡抚青麟率败兵6 000人逃往荆州(后被清廷处决)。陈玉成在再克武昌的战斗中立了大功,被提升为殿左十八指挥,后又升为殿右三十检点,统率陆军后十三军和水师前四军。当时陈玉成年仅18岁,被天王誉为“赵子龙”。(图50)

  图50 太平军西征武汉作战示意图(咸丰五年正月至十一月)

  太平军占领武汉后,荆州将军官文派松潘镇总兵双保、建昌镇总兵福炘带兵2 000,配合武昌溃兵2 000余人,分两路自西东攻;湖广总督杨霈率桂明、布克慎等部兵勇5 000余人由鄂北分道南下。(图51) 1854年7-8月,汉口、汉阳外围州县如潜江县、沔阳州、麻城县、安陆府、孝感县、天门县、黄陂县、罗田县均被清军攻陷。在南线,太平军与湘军水陆军大战于岳州、城陵矶一带,太平军屡战失利。1854年8月25日,城陵矶失守,太平军退回武昌。韦俊、石贞祥奉令带领部分西征军东下,攻击向荣的江南大营;留下石凤魁、黄再兴、陈玉成等守卫武昌。当时忠实于清王朝的曾国藩率领湘军,水陆并进,谋攻武昌。水路由水师肃清水道,切断武昌与汉阳、汉口的联系,9月15日,湘军水师进抵金口;陆路由塔齐布、罗泽南率军。于9月25日攻占崇阳,30日攻占咸宁,10月6日进抵距武昌城50里的纸坊;同时荆州将军官文部属魁玉、杨昌泗率兵勇4 300人进抵金口西岸,同知衔李光荣率川勇1 000余人进抵金口东岸,杨霈方面又增调襄阳兵勇2 000循汉水南下进驻滠口及马溪河一带,至此,清军对武汉已形成包围态势。

  该图为复制品。原图藏于南京市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图内框宽103厘米,高62厘米。图中标出太乎军攻打武汉时双方兵力部署情况。清廷对太平军以“贼”相称,其兵种番号语焉不详。而清军方面则番号、兵种、兵力、火力配备等均标注详尽,可说明此图出自清军武昌守城指挥部方面。图中双方隔长江相峙,锋矛怒对,阵容鲜明,堪称为一幅武汉历史上的战争风云图。根据图中的标注和历史记载,此图反映的时间大致可判定为咸丰四年三月间(1854年4月)双方在长江两岸陈兵对峙的情况。

  图注编号索引(为保持原图风貌,原文对太平军的诬称未作更动)

  1.贼营 2.贼船 3.贼营炮船 4.望楼 5.木桩 6.竹签 7.制署 8.府署 9.藩署 10.抚署 11.四面巡勇12.督标中左营兵勇396名,炮19位 13.北城角大炮台 14.德安营兵勇193 位,炮14位 15.大炮位 16.川勇206名,炮7位 17.武昌城守营兵勇336名,炮4位 18.抚标右营兵勇445名,炮16位 19.忠孝门 20.竹山左右营兵勇350名,炮6位 21.督中左右营兵勇68名,炮22位 22.扎城守郑镇兵勇402名,炮10位 23.督标右营兵勇412名,炮11位 24.督标左营兵勇410名,炮16位 25.提标八营兵勇220名,炮16位 26.宜镇前营兵勇394名,炮4位 27.宜镇中左营兵勇256名.炮16位;湖南乾勇20名 28.臬署 29.镇勇营 30.黄州营 31.忠武勇 32.镇草兵33.胜勇 34.贵州营 35.川勇 36.云南兵 37.胜勇 38.云南兵 39.彪勇 40.督勇 41.督勇 42.胜勇 43.乾州兵 44.义勇 45.武勇 46.飞虎武勇 47.满营 48.满营 49.满营 50.水师炮船

  10月12日,清军向汉阳、武昌发起总攻。罗泽南、李光荣率兵勇4 000人进攻东岸花园;魁玉、杨昌泗统兵勇4 300人进攻西岸虾蟆矶,并破鹦鹉洲;湘军水师从大江中路冲击,隔断两岸太平军,并直扑鹦鹉洲,攻占鲇鱼套。太平军抵挡不住,阵亡1 000余人。同日塔齐布率军攻占了武昌城东的洪山。13日,太平军所设的汉阳晴川阁的木栅、龟山上的木垒以及武昌鲇鱼套的6座营垒,都被清军烧毁,汉阳、武昌城外据点尽失,无险可守。14日清晨,太平军武昌守将国宗提督军务石凤魁,地官副丞相黄再兴,只留数百人守城,率军从东门退出武昌。太平军撤退时,与塔齐布遭遇,血战于洪山。童子军数百人浴血奋战,英勇不屈,集体投湖壮烈牺牲。同日,太平军汉阳守将三十九指挥古隆贤亦率军退出汉阳。武汉为清军占领。

  攻占三镇与武昌守卫战 1855年1月下旬,太平天国西征军从鄂东向西反攻。燕王秦日纲、冬官正丞相罗大纲督军进攻驻广济的湖广总督杨霈军。2月16日,太平军乘杨霈军营除夕洒宴之时,攻其不备,突然袭击,杨霈领兵勇5 000余人向武汉溃逃。太平军跟踪追击,1855年2月18日(正月初二)占领蕲州,21日占领黄州,杨霈率残军逃往德安府(安陆县)。23日太平军克汉口、汉阳。西征军中另一支由国宗韦俊带领,25日由田家镇渡江,占领兴国州(今阳新县),3月上、中旬连克通山、崇阳、通城、咸宁、蒲圻,直趋武昌。武昌城内守兵只有2 000余人,居民大多迁徙,形成空城,新任巡抚陶恩培束手无策。4月3日,太平军南北夹击,进攻武昌。南路韦俊军从青山扑塘角,攻到武昌城下。汉阳、汉口167只水师战船,从襄河冲出,打败了清军李孟群所率之水师,猛攻武昌城南白沙洲一带。清军见黄旗就纷纷弃城逃散。傍晚太平军攻进武昌城,巡抚陶恩培、武昌府知府多山自杀。

  太平军占领武汉后,利用长江、汉水有利地形,夹江为营,构筑坚固城防工事。在武昌城东、南、北三面。环筑土墙,排列巨炮,以城东紫荆山、小龟山、双峰山为制高点,配备火炮建立防线。城北塘角筑有土垒,望山门外建有石垒。保安门外筑垒3座,高及城墙,并挖掘了长6里宽深各3丈的战壕。在花园也设有大营垒,列炮百余尊。汉阳方面,城东筑有木城,沿江列巨炮,西门有炮垒,南门有外壕,还构造了包括龟山在内的外廊,直至汉水河边。南面在虾蟆矶筑有土城。汉口方面也建有防御工事。太平军为守住武汉,还分兵占领了武汉外围的一些军事要地,如德安、蔡甸、汉川、沔阳等,并与清军反复争夺这些要地。

  清廷为夺取武汉,以湖广总督官文为钦差大臣,督办湖北军务,调集10个省的兵力进行会剿。各地援军到达后。分北、南两路进攻武汉。北路由官文统帅清军一万数千人,于1855年11月中、下旬先后占领德安、汉川、蔡甸,12月2日开始进犯汉口外围竹台寺、硚口等地,12月12日清军水师已攻抵龟山脚下,官文本人于1856年1月5日进驻蔡甸,1月9日以后连续派兵猛攻汉阳。南部清军由湖北巡抚胡林翼统帅陆军及水师共一万余人,以金口为基地,从1855年5月下旬开始,频繁向武昌白沙洲、八步街、江堤、李家桥等地进攻。太平军凭高垒深沟固守,并多次主动出击,进攻胡林翼的老巢金口。9月12日,国宗韦俊从武昌分兵6路猛攻金口,当日占领金口,迫使胡林翼军退至大军山,并急奏清廷速调湘军罗泽南部援鄂。9月26日,罗泽南部共5 000余人,由江西西进,10月16日陷通城,24日陷崇阳。这时翼王石达开统军二三万人由安庆西上援鄂,11月3日大败罗泽南军于崇阳壕头堡。14日,翼王在通城又击败平江勇。但翼王于24日,率部自通城进入赣北,由国宗韦俊据守鄂南。与此同时,胡林翼军与罗泽南军会师羊楼洞,联合进犯蒲圻。韦俊率军力拒,11月30日蒲圻失陷,韦俊退守武昌。12月18日,罗泽南军占领咸宁,22日进驻山坡,1856年1月3日由纸坊直趋洪山,到达武昌城下;胡林翼军也于当日由武昌南路经李家桥、板桥到达武昌保安门外的五里墩;湖北提督杨载福率水师10营于12月21日重占金口后,进驻沌口,并以沌口为基地沿江下攻,汉阳、武昌处于清水陆军分割包围之中。

  1856年1月,清军攻城次数频繁,攻势更加凌厉。1月9日开始,北路官文派兵连日猛扑汉阳,南路胡林翼、罗泽南两军于9日、13日、17日、18日、25日、27日猛攻武昌城外太平军据点,并攻击望山门、大东门。太平军在城外的据点及堡垒大部被攻破,清军直逼武昌城下。湖北提督杨载福率水师10营,于9日、26日从沌口攻太平军水师基地鲇鱼套、南岸嘴、塘角等地,毁粮食辎重船100余只。太平军英勇抵抗,粉碎了清军的多次进攻。清军伤亡一千数百人,攻势大大受挫。

  1856年2-4月,武昌、汉阳太平军转守为攻,多次出城主动攻击。2月份,武昌守军7次出击,每次少则干余人,多至数千人,日间同清军野战于双凤山、大东门、小东门、沙湖、五里墩等地,夜间身着白衣冒大雪偷袭敌营。汉阳守军于2月16日、20日、24日3次出城与清军鏖战。4月上旬,太平军从九江、黄州、大冶等地调来了大批援军,武昌守军暗中穴城多处作为突门。4月6日,武昌守军多路出击,稍后撤退回城,罗泽南率军追至城下,突门忽开,太平军从各突门直冲而出,罗军溃败,罗泽南弹伤左额,后不治身亡。

  1856年6月,战事暂时缓和。因曾国藩在江西战场失利,5月初胡林翼抽出4 100人由武昌援赣,故对武昌围而不攻,同时派兵在下游塘角、青山窑湾、白杨桥一带巡逻,以断陆运;派水师驻扎汉口下游沙口,以阻水运。5月3日,杨载福所统水师火攻汉阳太平军水师,烧毁太平军粮食军火船百余艘。杨又统水师顺江而下,攻击驻黄州、樊口、黄石港等地太平军水师,太平军水师船只被毁甚多,辎重粮食及援军均无法西运。

  6月初,太平军检点古隆贤自九江率军万余增援武昌。6月8日,韦俊等大开武昌诸城门,出兵1万余人攻击敌军,接应援军。因古军绕道误期,出击的韦军旋即回城。后古军进抵豹子澥一带,韦军于12日、30日又两次出城拟与援军会师夹击敌军。但因援军受阻,战斗失利,退向长江下游,两军未能会合。

  7月,翼王石达开奉命率3万大军由天京兼程西上援鄂,8月上旬经兴国、通山、崇阳直趋武昌东路要隘鲁家巷。该地距武昌30里,胡林翼遣蒋益澧率兵勇4 700人迎击。8月11日,翼王派兵13路(每路一二千人)猛攻鲁家巷蒋军,13日、15日又派军猛攻蒋军,均未突破蒋军防线。韦俊知翼王援军已到,于16日自武昌出兵,分6路攻洪山,翼王亦3次猛攻鲁家巷,但两军均被清军所阻,未能会合。20日、28日韦俊两次派兵出城作战,并派20余只战船至鲁家巷助战,翼王也同时出兵2万余人进攻鲁家巷。清军方面,这时也加紧调兵遣将,由李续宾率领湘军、官文派副都统舒保的马队同至鲁家巷增援。韦俊与翼王两军始终未能联成一气。恰在此紧要关头,天京太平天国诸王内讧,天王召翼王速急返京,翼王不得不于9月4日深夜自鲁家巷撤兵东返。

  翼王撤兵后,武昌、汉阳遂成孤城,武汉保卫战进入极其艰苦的阶段。9月7—9日,胡林翼统军连续猛攻武昌,太平军凭城固守,毙清兵300余人。官文也派兵连续进攻汉阳,被太平军击退。官文、胡林翼采长围久困之策,在下游扼守田家镇,断绝太平军粮道。胡林翼添募陆勇5 000人,水师lO个营,派兵9营扼守青山,4营扼守石嘴,两处各配地方团练4 000人,处处设防,层层设卡,并在武昌外围要隘青山、石嘴、洪山、鲁家巷等处挖壕筑墙,致使太平军锒道全断,信息难通。11月12日、13日、14日、19日、20日夜间.武昌守军均出城突击,但清军防守严密,用排炮轰击,使太平军每育伤亡。23日,杨载福水师攻武昌鲇鱼套、汉阳南岸嘴,太平军战船,辎重船被毁数十只,战船仅余12只。11月28日至12月11日,韦俊每夜派兵出城袭击敌营。12月12日晨,武昌守军分4路出城,每路五六千人,与清军背城决战,未能取胜退入城内。12月19日,韦俊、洪仁政等率兵分7路从武昌城撤出,随战随走,胡林翼军进入武昌城。据官文上报清廷的奏折,此役太平军伤亡1万余人,俘太平军检点古又新、赖集新、指挥周宏元、将军陈得高、邓世俊、黄开发等54人。同日,汉阳太平军亦撤出,指挥刘满战死。太平军最后一次占领武汉,进行武汉保卫战,历时近两年

返回顶部

家园 阿富汗人和祖鲁人和英军更不是一个层次的!

参与镇压兵变的部队以后的战绩呢?最精锐的都能镇压下去,清军应该不在话下啊,结果呢?

结果猪咬猪蹄,精锐和次精锐还有很多银子没了

清军打不过英军,我也结识过很多遍,不是同一层次的军队,你也可以让当时的英军穿越到一战,结果不会好多少。

阿富汗人和祖鲁人和英军更不是一个层次的!

印度裔美国人 印度裔英国人的人口增长一点都不慢,比本土快多了,这正好也反证了美国生产力远高于印度。美国20世纪人口膨胀不是生产力提高的证明?

明对清是生产力的进步,你有证据说清代生活水平下降了么?资源有限,西北耕地不多,东北又没开发,要不是生产力进步,怎么去在维持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养活那么多人?

不算移民,印度裔美英人增长比本土快?

英美人口增长率低于印度等是生产力不行缘故?

从吃大豆-红薯,从3顿-1顿(默克尔抱怨印度国民吃饭次数多了),人口增长奇怪吗

家园 从《武宗实录》看锦衣卫

锦衣卫,似为明朝独有。在后世人眼中基本上是一个负面形象。不过在个人看来,锦衣卫不过就是明朝的FBI。后世很多研究历史的人说‘明亡于厂卫’无论解释为‘厂卫滥法乱政’,还是解释为‘厂卫失去监督百官’的职能,因而导致明朝灭亡,两种说法都是在扯闲蛋。一个王朝的灭亡必然是综合因素所影响的,并非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群体的问题。锦衣卫在后世被称之为‘特务’组织,有些人由此就觉得明朝实在是太奇怪了,但是特务组织的出现就代表奇怪吗?八百年后的今天,几乎所有国家都有特务组织,往回追溯,可以为王世贞眼中的‘高皇帝朱元璋’送一顶‘特务之父’的光辉帽子。锦衣卫这一类组织不可能是明朝所独有的现象,中国历代前朝多半有类似的存在,只不过到了明朝初期进化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在朱元璋的立朝框架之下有了具体的名称、职责和规章制度。

关于锦衣卫,现代人多数都只是听它名头很响,但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具体形象,其实大多数人都不清楚。那么不如就直接从《明实录》的记载中看一看‘锦衣卫’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下面的内容基本上选自《武宗实录》。为什么呢?因为后世都说武宗朱厚照是明朝最能闹的皇帝,既然是最能闹腾,相应的按常理来说,作为皇帝直属的锦衣卫在这个时期应该也是最能闹腾,最H的时期了。那么实际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锦衣卫校尉专为直驾而设非臣下所得役使

《武宗实录》的这句话很直接。说明锦衣卫确实是为皇帝而设,臣下是不能使役的。既然是为直驾而设,那么锦衣卫为皇帝所做的最基本工作是什么呢?就是做这些工作:

锦衣卫设云盖云盘于奉天殿内。

锦衣卫设卤簿大驾。

锦衣卫鸣鞭。

锦衣卫于午门前候,捧诏置云盖中,导至承天门,开读行礼如仪

锦衣卫用伞盖送至承天门,百官入班赞礼。

这些锦衣卫应该就是‘大汉将军’一类,也是锦衣卫的基本职责。这些事情说的是武宗朱厚照登基时的部分情况。

锦衣卫是为‘直驾而设’。是不是意味着除了皇帝之外,其他机构就不能管了呢?要知道‘用’和‘管’有时候是两回事。就比如国家主席肯定有直属人员为他调用,但这些直属人员是不是他亲自选择招来的呢?肯定多半不是。锦衣卫也是这样,那么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什么机构可以对锦衣卫有一定的管理权利呢?

授驸马都尉游泰庶子铉为锦衣卫百户,先是泰子钦恩授世袭百户,卒。泰请以铉袭,且乞升正千户,兵部以为未可,上特授铉百户。

故锦衣卫副千户黄英之堂侄贞,乞袭职。兵部言武职立功之人,死而无子者,堂兄弟侄例不得袭,有旨特许袭百户,仍见任。贞,奉御黄福义孙也。

这二段话可以看到两个信息。一个是锦衣卫人员的来源,一个是对锦衣卫的管理。现当代很多人对锦衣卫有负面印象,其实多少是把锦衣卫人员与太监的人员来源等同的印象造成的。以为锦衣卫是跟太监一样出身于贫苦之家,正所谓‘憎人富贵厌人穷’的心态在作怪。香港出的那部电影《锦衣卫》,明显就是出于这类心态臆想出来的东西。但是从驸马都尉游泰的嫡子和庶子都被封锦衣卫百户来看,很显然锦衣卫有一部分人员来源于‘皇亲’,而从黄贞的请封来看,锦衣卫有一部分人员属于‘锦二代’世袭。在这两个请封过程中都出现兵部的身影。说明兵部对锦衣卫有一定的审核管理权利,锦衣卫属于武职。在黄贞的案子里可以看到一些兵部管理细节,兵部先是否定了黄贞请求世袭的要求,因为他是黄英的堂侄,按例是‘武职立功之人,死而无子者,堂兄弟侄例不得袭’。虽然如此,但黄贞最后还是特旨袭了百户,不过职位还是现职,没有进入锦衣卫体系之内。黄贞之所以最后能世袭百户,一半可能还是因为他的堂叔黄英有功的缘故,另一半则是因为他是黄福义孙的缘故。‘奉御黄福’应该是指‘在皇帝面前听用的太监黄福’的意思,而太监亲属向来是锦衣卫的来源之一。

那么锦衣卫除了皇帝,兵部的管理约束之外,是不是就可以逍遥自由了?也不是,锦衣卫虽然是皇帝直役,但依然属于官僚系统当中的一员,所以下面的情况是逃不掉的。

都给事中艾洪等劾都指挥佥事高得林,以司礼监太监高凤之侄命管锦衣卫事。

弹劾者是‘都给事中艾洪’,是兵部的监察官。全称应该叫做‘兵科都给事中艾洪’,如果记录上没有特意提到各部的名号,就意味着这是本部人员弹劾。这个弹劾从字面上看起来其实是相当无厘头的。因为锦衣卫人员当中,由太监亲属担任的情况也很多,所以太监亲属作为锦衣卫人员的来源之一肯定不是问题。之所以弹劾高得林,是因为他是‘正德八虎’之一高凤的侄子。但是高凤这个人实际上没有什么劣迹,纯粹就是当时身为‘八虎’之一,权利比较大,结果高得林就被弹劾了。这个弹劾大约是开了明朝言官们‘不问是非黑白,只以群分’的先河。

锦衣卫的人员来源,从上面看到大约有三种:皇亲,太监的亲戚、锦衣卫二代世袭。可能有人会觉得游泰的两子属于恩封,就是光拿钱不履实职的这一种,认为皇亲国戚没必要去做锦衣卫。锦衣卫的封赏当中,确实有这类现象出现。比如以下的几个例子:

以夏儒为锦衣卫指挥使,寻进为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儒,皇后父也。

浣即小者,夷平章把都卜花少子也。弘治间偕达军李牛儿归顺。时年十二,送锦衣卫镇抚司带管食粮,俟长别议。及是乞恩,命为锦衣卫百户带俸,仍令所司给房舍及应得赏赐。

一个是皇后父亲,一个是归顺的,年龄只有十二岁的小孩子。一个老一个嫩,明显不会授实职,这是属于恩封恩养,后来夏儒被封为庆阳伯,还跟一个锦衣卫一个公主有田产纠纷。后一件事挺有意思,这个孩子是由锦衣卫养大的,长大之后成为锦衣卫百户,而且带俸,特意提到这一点,或许说明这个孩子长大后在锦衣卫里是授了实职。这是锦衣卫人员的第三个来源。锦衣卫还是一个类似于汉武帝时抚养‘羽林孤儿’的所在。虽然锦衣卫当中有一些人属于恩封,尤其是皇亲,但是在皇亲当中授实职,做实事的人也不少。

正德六年四月,原任锦衣卫指挥同知周贤,指挥使周侨,指挥佥事周健,正千户周庠以俱重庆大长公主子孙也,诏例当降革。贤等引淳安大长公主男蔡遇例,乞复原职,特许之。且以贤有勘事功,仍升一级。

正德八年十一月。锦衣卫都指挥佥事周贤卒。贤,驸马都尉景之子,重庆大长公主出也。其子指挥同知傅,奏乞祭葬,诏特予之。贤不以贵势自骄,其莅卫事及管理街道沟渠安静不扰,搢绅间颇称许之。

这两件事说的是一个人:周贤。是重庆大长公主的儿子,这位长公主的子孙基本上都是锦衣卫,类似的例子相当多。周贤逝后,《明实录》当中对他的评价是这样的:不以贵势自骄,其莅卫事及管理街道沟渠安静不扰,搢绅间颇称许之。而且周贤还曾经‘有勘事功’,这个功劳是指出京侦缉抓人,可见是有实职做实事的一员。

像周贤这样以皇亲身份获锦衣卫职的人很多,以外戚身份获职的也不少,这些皇亲外戚是锦衣卫人员一大来源:

命故锦衣卫指挥佥事汪隆弟奉袭兄职,奉,景皇后之侄也。

锦衣卫减级百户胡玺求复原职指挥佥事,许之。玺,宣庙章皇后侄孙也。

锦衣卫查革带俸指挥同知柏俊乞复原职指挥使,并为其叔指挥拳等求还原职,诏皆复之。俊,宪庙贤妃之侄也。

锦衣卫千户杨瑾求复指挥佥事,并其弟谦原任镇抚,诏皆允之。谨,宪庙恭妃兄也。

锦衣卫遇例降级百户姚瑾求复原职正千户,诏特许之。瑾,宪庙安妃之侄也。

复锦衣卫遇例降级正千户孙锦、孙禄为指挥使。锦、禄,宣庙章皇后亲属也。

太保长宁伯周或之子,瑭、瑨锦衣卫世袭指挥使。琪、璘、瑁世袭正千户职,瑄特授锦衣卫百户,从或乞也。

传旨升皇亲夏助为锦衣卫指挥使,夏臣指挥同知。叶相、何谦正千户,叶椿、叶镗、夏杰百户俱世袭。

南京锦衣卫千户尹果、百户尹德、尹隆、乃含山大长公主之曾孙。去留惟命,上曰:果等三员,朕念大长公主,故特留之,余从所奏。

驸马都尉黄镛卒。尚嘉祥长公主,授其子曾为锦衣卫百户。

复原任锦衣卫指挥同知樊瑶,指挥佥事蔡遇、为良、樊琦、千户蔡遵、百户马循、蔡逵、樊琮、职遇等,皆公主子,以诏例递降级,至是奏乞复原职,许之。

复锦衣卫指挥佥事杨玺官。玺,崇德长公主之子,以恩泽传升,例降为百户,至是其父驸马都尉伟陈奏,乃复之。

驸马都尉林岳卒。岳字镇卿,其先浙江人,尚德清大长公主。乐与士夫游,性孝友笃,于餋母德清化之,事姑与齐民家礼无异,有弟峦为锦衣千户。每饭必待其至,宴集游豫必与偕至,是以疾卒,给斋粮百石麻布百疋辍朝谕祭营葬皆如例。子二,长鹿锦衣指挥佥事,次廌锦衣正千户。

升锦衣卫正千户齐良为指挥佥事。并授其弟四人为副千户,所镇抚世袭,皆仁和大长公主子,援例陈乞也。

锦衣卫人员的第二个来源就是太监的亲属:

守备南京御用监太监刘云历叙功次,为其餋子伟乞升锦衣卫千户。

传旨升冠带舍人魏英张容张寰舍人谷大(王巳)马山为锦衣卫,世袭百户,英等乃太监魏彬张永谷大用马永成之弟也。

南京锦衣卫降级百户黄琳奏乞复指挥佥事职,上命为正千户,仍改锦衣卫见任。琳,已故太监赐侄也。

兵部言锦衣卫中所銮舆司冠带总旗李通,欲比例袭父顺副千户职。于例不应。内批太监李义奉侍累朝,劳勚可嘉,通其孙也,准袭。

锦衣卫左所正千户石文义,南京守备太监岩之侄也,岩病,文义乞驰驿往省,许之。

许故恩荫锦衣卫百户范广侄资袭广原职。广,故司礼监太监范宣义子也。

锦衣卫人员的第三个来源是二代袭职:

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王铭卒。铭,景泰间以父征麓川战殁,袭授锦衣卫指挥佥事。

命赠都督同知叶广子蕃袭锦衣卫指挥佥事。广起总旗,历升都指挥使。不由军功无承袭例,其妻张氏奏广尝擒贼有劳,乞恩荫焉。上特许之,不为例。

锦衣卫都指挥同知于永致仕,特许其子承袭指挥同知。(这个于永就是那个色目人于永)

命故蒋浪土官都指挥同知鲁麟子经袭祖原职指挥使,经自陈尝随麟报效有功,复升为都指挥佥事。

升宣府左卫指挥使陈堂为署都指挥佥事。堂父雄以参将督战大同,被伤而死,堂陈乞录升也。

锦衣卫人员的来源基本上是这三类,偶有极少数文官子弟或者上战场死亡的其他将官子弟恩养入职,另有一些诸如海西女直入朝进贡,留朝听用的,也会授锦衣卫职。

锦衣卫人员来源大致搞清楚了,那锦衣卫的职责到底是什么呢?除了在皇宫里做大汉将军之外,锦衣卫还可以做什么?锦衣卫的职责真是很多,像万金油一样,不过有一点是确切的,锦衣卫所做的所有事,都要在‘有令’的情况下才能做。

守备偏头关,锦衣卫指挥同知昌佐,奏乞加分守参将名目。兵部言本关有副总兵,守备官听其节制,难以更改从之。

以斩获边虏功赏锦衣卫大同绥德等卫官旗军。

锦衣卫指挥佥事左信守备代州地方。

命南京锦衣卫指挥佥事赵永辉巡视屯田。

申男子自宫之禁,令锦衣卫五城兵马限三日尽逐出之。有潜留京师者坐以死。时宦官窃权者泽及九族,愚民竞阉其子若孙以图富贵,有一村至数百人者,虽严禁亦不之止也。

锦衣卫有保卫京师安全的职责,也要像其他武官一样到各地去守备,像巡按御使一样到各地去视察。做为皇帝的直驾,皇帝是什么都要管的,那自然锦衣卫的职责也不可能单一做特务。锦衣卫的第三个职责才是在京执法,出京刑侦捉人。

降吏科给事中吉时为云南鹤庆军民府经历司知事。时以直鼓不尽受状,以致诉人自残,下锦衣卫狱杖而遣之。

这是锦衣卫在京执刑。原委是什么呢?是吏科给事中吉时,在有人击登闻鼓申冤的时候,没有尽心处理案件,导致申状者自残。这应该属于失职,按律下锦衣卫狱受杖刑,然后再贬职到云南。官员犯错犯罪,下锦衣卫狱受杖是例律,但也不是没有通融的地方,实际上是可以‘赎杖’的,即犯人交纳钱财以免除杖刑,这个跟汉朝时期官员犯法,交钱赎罪差不多。

陕西山丹卫千户马政,因断理屯地,笞军余张成致死。都察院奏律应赎杖为民,追银给成为埋葬费。淂旨纳赎毕发戍边卫,仍追给埋葬银,著为令。

庆成王府仪宾侯杰殴死登封县主,坐绞。兄仪宾政缓于启闻,坐赎杖。

仪宾就是民间所说的‘郡马爷’。亲王的女儿称郡主,郡王的女儿称县主,孙女称郡君,曾孙女称县君,玄孙女称乡君,婿皆仪宾。郡主禄八百石,余递减有差。这两个例子的当事人,一个是普通官员,一个是王府仪宾,仪宾侯政坐赎杖,是因为他缓报其弟,同为仪宾的侯杰殴妻致死的罪行。

锦衣卫在京受命执法,这些案件基本上都是各科自行调查弹劾,已经很明晰的案子,他们只是执行处罚的结果。有时候则是地方上调查明确的案子,上报京师之后,由锦衣卫出京把犯法的官员押回京师处罚。这样的规定倒是免除了地方刑捕押着犯人送京师的劳累。另一类则是案件不明,或者犯人上诉,锦衣卫就要会同其他人员出京办案。

周府胙城王辅国将军同铋与镇守河南太监刘琅互相讦奏,周王睦亦奏同铋罪。先帝遣司礼监监丞叚循、大理寺少卿张鸾、锦衣卫指挥使赵良往会巡抚都御史韩邦问鞫问,至是具其罪状以上……事下都察院覆奏……先帝著令……

从上例可以看出锦衣卫会出京侦缉,基本上都是三人同行。太监和锦衣卫,再配一个或刑部或大理寺的官员,再会同当地的,侦缉此案的主官一起破案。在案件侦缉明了,就会由锦衣卫将犯人联同失职的官员一同鞫回北京,关押在锦衣卫狱,再经过法司会审,由都察院做最后的处理审核,才可以请旨。也就是说锦衣卫所扮演的一直是‘FBI联邦警察’或者‘公安部派遣的工作组’角色,人解回来了,取了证,到审讯的时候,就是刑部,大理寺,尤其是都察院的事情了。都察院是个什么样的所在?《明实录》当中也很清楚告诉大家:

政务委之九卿,设或未当,责有所归,则事不烦而理。都察院覆奏国家刑狱之事。

‘都察院覆奏’‘事下都察院’在关涉到刑狱之事的时候,这五个字是经常性会看到的字眼。即使是东厂办的案子,最后也要经过都察院的审核。

刑部主事陈良翰妻程氏,杖杀奴婢,解其尸置木柜中。他日复杀一婢,欲刃其胸。婢脱走得免。东厂廉得其事,并良翰俱下。锦衣卫狱拷讯得实。都察院覆议,程氏穷凶极惨,比拟故杀律斩,良翰纵妻为恶,谪戍边卫,上从其议。

这个刑部主事陈良翰妻杀婢案,放在现代肯定是恶性案件,在当时其实同样是恶性案件,最终的处罚比现代还重。程妻是以‘故意杀人罪’论斩,陈良翰则纵妻为恶,谪戍边卫。若放在现代,陈良翰肯定不会被指‘纵妻为恶’而受到处罚。大不了被腹诽,然后升职有些困难。此案先被东厂获知,然后夫妻皆被下锦衣卫狱。而锦衣卫所做的事情就是‘拷讯得实’,最后由都察院上报朝廷,最终定案。除了兵部对锦衣卫有一定管理权外,东厂对锦衣卫更是有管理权限的。

锦衣卫镇抚司管事指挥佥事王锐,象房管事指挥佥事张铭,以病嗽注门籍不赴朝参。锐出城游玩,铭越关至涿州,东厂廉得其事,下刑部狱。铭,英国公懋子;锐,中官家人,皆恃势纵横。时太监王岳莅厂,事法甚厉,俱罪如律革见任。

这两位公子哥儿犯的事是:以病嗽注门籍不赴朝参。锐出城游玩,铭越关至涿州。按现在的观点看,托病请假,批了就没事,谁会管这个人去了北京还是纽约。但在当时两位公子哥就被下了刑部狱。而且从后面的评论中看到,这种事在律例中就是不被允许的,王岳按章执法,两位公子哥被革了职。注意这里面的细节,锦衣卫内部整肃纪律下的是刑部狱,而不是锦衣卫诏狱。这是一种交差纵横的管理,实际上是很正面的。锦衣卫做为明朝开国之后建立的一个官僚系统,并不存在天生的原罪,而从《武宗实录》所记之事,锦衣卫也并不是一个超越六部九卿的存在。有人的地方就有犯罪,这一点是不论在锦衣卫体系内还是六部九卿体系内都一样。明朝的灭亡和其他朝代的灭亡都一样有各种各样的综合性原因,对于锦衣卫来说,明朝的强盛与他有关,明朝的昏暗也与他有关,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六部九卿,明朝的强盛与六部九卿有关,明朝的衰败也与六部九卿有关。这世间很多事,很多时侯就是是走着走着,盘根错节之下走到事物的反面,走到灭亡的结局。但即使如此,也不能就此反推当初事物萌芽的时候是错误的,有罪的。

最后要说的是,锦衣卫可以是万金油或者锣丝钉,哪里有用哪里搬,但还真看不到有什么监察文武百官的职权。监察文武百官的职责一在巡按御使,二在各科给事中。例如:

罢分守通州署都指挥佥事胡震,以贪暴不法为御史刘玉所劾也。

吏部覆奏给事中周玺等所劾尚书崔志端、熊翀、贾斌;侍郎李温、王华、张元祯;都御史金泽、徐源;府丞李堂;太常寺卿吕常心;通政司参议熊伟;太仆寺少卿陈大章等,请量行罢黜,以励群工。

‘给事中’这个职位从所记录的事件来看,主要就是监察百官、弹劾或举荐官员。而且职级也分‘给、左、右、都’等等高低不同。海瑞的一生就没少被这些人左右人生的命运。这个‘给事中’的职位是各部科都有的。比如:刑科都给事中舒化,刑科给事中王宸;吏科都给事中雒遵,吏科给事中戴凤翔;兵科都给事中艾洪,兵科给事中王亮,兵科给事中潘铎;工科都给事中王缜,工科右给事中许天锡;南京六科给事中戴铣,户科都给事中张文,户科给事中张弘至;礼科都给事中周玺,礼科右给事中赵士贤,礼科给事中葛嵩等等。

通宝推:西瓜子,天地外流江,老虎五,diamond,
家园 这话太诛心了

清军炮兵居然在这样的情况下 在大沽还创下了中国击沉外国军舰单舰吨位最高纪录。(貌似最大的那艘是500多吨)

清朝打出个“中国击沉外国军舰单舰吨位最高纪录”?打出这个纪录有什么了不起的?

想说明清朝很nb?之前明朝想打沉个500吨的军舰,也得有这么大的船啊。之后民国也没捞到什么海战,tg更是没什么军舰可以拿出手被常公创造纪录,这种情况下清朝有点战绩就很了不起么?最近几百年只有清朝有跟外国大舰交战的机会,击沉几艘虽然是好事,但也没必要拿这个来贬低其他朝代吧。再者,甲午战争时日军动辄就三四千吨级别的,也没见击沉啊,这怎么算?

另外,西沙海战里越南被击沉的那艘就700吨了。500吨这点小吨位就不要吹牛什么“最高纪录”了。

家园 这种论调典型是教育不足的表现

复杂的大炮清军能造,那说明了什么?万历打朝鲜战争的时候用的是神马火器?子母铳知道吧,这东西的设计思路基本上就是带弹壳的炮弹和炮筒的关系。这东西比清朝早了多少年?请你举出清朝造了这个东西并且发展之的例子。就好比人家百八十年前就开始琢磨AK,你在这里嚷嚷:我们防制成功美国人的最新火绳枪~~~。

朱元璋儿子造反怎么了,诛十族又如何?君不见文字狱么?看不到雍正怎么杀兄弟的么?清帝有花柳病死的没有?这种烂事哪个朝代没有一把把的?摆这个东西就是大家比烂,一来没意义,二来满清这种蛮夷屁股可能更脏,还有弟娶嫂这种匈奴人的传统习惯。

拿明朝灭亡时降将的例子损明朝?清末“名”将也不少啊,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多少将领闻风而逃,你推崇的大沽炮台不就是这么丢的,这时离大清灭亡还有五六十年吧?八旗打来打去,还要靠蒙古骑兵。蒙古骑兵没了就没什么元气了。还是那句话,不要比烂。满清在烂这方面还是比明突出一块的。

明朝崇祯好歹是守到城破;清朝倒是真nb,海军都跑到武昌城下了。

清朝1911年终结的时候,北洋军和海军还在武昌城下炮轰革命党呢

要说对前朝待遇,我觉得清朝末代是赶上人心向善的好时候了。要是当初照常例直接宰了,这货就不会跑到东北建立满洲汉奸国了。

家园 郑和时期的宝船就不只1000吨吧

16世纪末已经有1000多吨的帆船了,17世纪初2000多吨的船也出来了。17世纪,西班牙派去巡视殖民地的军舰就有800吨的了。明朝没击沉这么大的军舰也得怪倭寇造不出大船,荷兰人也得派个大船出来啊。500多吨的帆船已经不小了。没有击沉更大的军舰,只能怪英军瞧不起清军。何况还捎带了几艘浅水炮艇。岸炮击沉500多吨的英国军舰,这样的例子在19世纪很多么?

之前明朝想打沉个500吨的军舰,也得有这么大的船啊。

你这句话难道不诛心?

我也没吹北洋水师有多nb,但是北洋舰队不是和日军对垒的舰队难道不是明末以后和世界水平最接近的,不是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成果?明末海军和荷兰海军的差距比这大多了吧?击沉赫克托号,用了多少军舰去围攻,那还是明末最精锐的海军了?

我承认我疏忽了南越那艘巡逻艇的吨位,但这也是在双方的武器也是同一时代,解放军的舰炮还优于南越海军才取得的。我就不信你开着渔船改装的炮艇能击沉南越的巡逻舰。(舟山海战中的解放号面对国民党海军也没这么大的能耐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