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两弹一星 Vs 运10 -- iantsai
貌似最新的787,机身做到了150%。
此处的150%是最大极限载荷的150%。
此处的100.2%是设计载荷的100.2%。设计载荷是由最大极限载荷乘以安全系数得到的。
运十25吨载重的数据我已经给你科普过了:
工业革命:你提供的资料表明运十02机实际达到过85吨的着陆重量。
更详细的解释:
J7是用了快50年,不是试制了50年。
因为我没在工厂里干过,所以对国内的工业到底是个什么水平也是听别人说,还有就是上网看,不是你那样的直观感觉。
另外你说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某些个项目可以这样搞,比如核武器,那是保命的东西,所以我们只能硬着头皮,不计代价也要上。
但是不能所有的项目,包括军工项目用这个办法,实际上太祖时期上的很多项目最后都成了钓鱼工程,因为国内基础工业太差,搞到最后发现国内材料和工艺根本达不到要求只能放弃。如果想全面提升基础工业靠什么,是学毛子那样的长期偏向于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忽视民生;还是美国那样的军民互通,良性循环的的路子?
实际上国内现在就是想学美国的路子,当然这其中的辛酸曲直是少不了的。大方向正确,但是实际操作上,细节上问题多多。
关于这个已经有人说了,就是日本既没有核武器也没有自己的大飞机,但是他要是下决心搞,没人怀疑它很快就能出成果,说白了不就是倭寇的基础工业,科研雄厚,很多技术它都是有储备的,用的时候有很多现成的东西可用,拿过来就用。我们以前正好相反,就靠型号牵引,需求牵引,没有技术预研的概念,搞某个项目的时候需要什么技术只能从头搞起,这个太被动了。
更正:不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应该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里是我打字打错了,丢了“创造条件”四个字,这四个字一丢,就完全是两个意思了。一个是科学的,严谨的,主动的积极的。另一个是粗暴的,无理的。这四个字包含了我们中国人无穷的智慧和无尽的血泪。
探讨:
先简化你提出的几个问题?
是苏式军工的路子对,还是美式军民结合的路子对?
这个话题过于庞大,涉及到政治经济很多方面,以我的经历和涉猎的知识面,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回答。在我看来苏联不是不想走美国的那么一条路,但是自身的条件限制以及种种因素,导致了,他当时只能走这么一条路,涉及太广,太深,我无力论证。
但是就军民互通,良性循环可以略微谈谈我的看法。
在我看来:
这样的情况在任何一个有野心想成为世界强国的第三世界国家都发生过,不独只有中国,而且总体来看,中国是这批穷兄弟里面取得成绩最好的。即便是美国,每一个编号为X的试验机背后都会一个或者是无数个因为某些条件达不到要求而放弃的型号。如果想独立研发,不管是军品还是民品,就会出现这种风险,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型号牵引和技术预研是两个并不矛盾的东西。任何一个军工型号的研制阶段,都包括了技术预研,时间可长可短。如果技术条件满足,可以直接跨越预研阶段。我理解你所说的意思,但是我认为,你所给出的美国的例子并不能够证明军民互通、良性循环。容我稍后再讨论。抗个铁牛。
既然你说【此处的100.2%是设计载荷的100.2%。设计载荷是由最大极限载荷乘以安全系数得到的。】
那么还请科普一下,运十的最大极限载荷是百分之多少,安全系数又是多少?你不会以为【总体强度余量0.2%】是一个很值得骄傲的数值吧?
另外你能不能别再拿“110吨最大起飞重量-85吨最大着陆重量=25吨最大商载”这一神迹出来充数?按照你那算法,机上还剩2吨燃油,你可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么——机上各油箱油量基本为0,只剩油箱底部无法抽出的死油、发动机及油路里的少量燃油,飞机还是无油滑翔着陆!
实际上送去的是2.5架——0.5=原静力试验机的前半个机身,用于地面改装试验;2=8II-0101/0102,这两架是加班赶工出来的第一批次(这一批次只有这两架),是准备改装完毕上天飞的,其技术状态跟原型机没啥区别,有些零件存在公差无法互换也是正常,但要说所有零件都不能互换那就太胡扯了(就连部分零件不能互换这一点,个人还是保持疑问,因为目前没有找到任何英文原文说这件事)。
那么还请科普一下,运十的最大极限载荷是百分之多少,安全系数又是多少?
我不清楚运十的安全系数是多少,估计是1.5(不知道联邦航空条例FAR25部1970年版定的是多少),目前只知道运十的设计载荷是307.784吨。
你不会以为【总体强度余量0.2%】是一个很值得骄傲的数值吧?
实际破坏载荷相对设计载荷的偏差越小,说明计算和制造越精确,一般小于5%都算准确,误差只有0.2%当然是值得骄傲的。
‘油箱底部无法抽出的死油、发动机及油路里的少量燃油’能有两吨?
无非就是买欧美的发动机,航电,效仿新舟60的模式,但是不要忘了,我们搞大飞机是和西方国家直接冲突的,它能老老实实卖给你东西么?
新舟60就没这个问题,螺旋桨支线飞机欧美不怎么搞了,我们和他没有利益冲突,这个谈商业合作倒是没什么问题。
当然现在国内的那个C919,洋人之所以能合作,国内肯定已经有了可以替代的产品,早十年二十年我们根本没这样的条件。
它的最大商载15吨,飞机的商载指的是商业载荷,可以拿来挣钱的那部分载重。比如某型号的飞机,标明最大起飞重量是80吨。但是飞机自重40吨,机载燃油17吨,再除去飞机上给旅客带的食品,饮料等等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剩下的20吨左右,这部分运力就叫商载了。
15吨的商载,如果把客舱的座骑和别的民航用的东西除去,再加上飞机自身减重,最大有效载荷顶多就是30吨吧(实际上到不了这个数目),毛子的伊尔76这个数据是47吨。所以如果非要拿运十安上大盘子当预警机,不是不可以,因为飞机的有效载荷少,雷达性能必然严重缩水,这样的话,还不如老老实实用运八的平衡木呢!运八至少比较省油,运行成本低廉。
工业革命:运十是改装预警机、加油机、电子干扰机等特种军机的理想平台
另外纠正一个错误,运十的最大商载是25吨。
你这就是自由心证了。
首先毛子的航空工业底子我们根本比不了,毛子解体以前造的某些飞机,比如就连图-95那样50年代设计的大航程飞机,现在国内也拿不下来(至少用的那个两个螺旋桨反转的发动机国内现在是空白)。这个差距是客观事实。除了硬件的差距,毛子飞机设计师的基本功,至少数学和力学的功底,中国的设计师比得了么?
还有一个就是投入问题,建国以后航空工业长期被忽视,其实也不是某些人说的没那么多钱,光是送给朝鲜和阿尔巴尼亚这两只白眼狼的钱就海了去了。毛子就不一样,人家就是重视飞机这一块,而且它的经济状况比建国前30年的我们好了很多,毕竟人家有很多资源可以换钱啊,70年代石油大涨价更是发了一笔横财。毛子在航空方面的投入比我们大得多,自然收获也大。
我不说别的,就说上面这两个,我们怎么和人家比?
后来59年国内有些地方已经饿死人了,所以才有人提出这个东西能不能先放一放。话说回来,如果不是58年搞大跃进造成后来的国内经济滑坡,何来后面的险些下马一说?
而且说不定到不了64年,可能提前一两年就炸了。对于5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困难,太祖负有重要责任,河南搞什么“亩产万斤”这种天大的笑话他居然也相信,他以前不是农民出身么!后来经济一团糟,有人提出下马,他拍板保留。如果没有当时的经济错误,项目险些下马这种事能发生么?
运十至少比苏联60年代搞的伊尔62经济性好。
不是所有的苏联飞机设计师的基本功都比中国的扎实。
总体比不上不代表每个局部都比不上。图154在苏联的地位远不如运十在中国的地位。运十是国家重点项目,是空军副司令员亲自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