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匠 人 系 列:之: 砻 匠 -- 老光

共:💬38 🌺11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呵呵!想不到老弟搜来这一大堆,配发在一起,越发让人大开眼

俺得补充一点:你搜来的那石碾盘,只能适用于北方,用来碾包谷,麦子或小米之类的粮食。用在南方碾稻谷,那是万万不行的!!!为嘛呢?北方用这石碾盘是把包谷,麦子,或者小米,糜米要碾成面粉。而南方只是要把稻谷外面的谷壳去掉。你想,倘若是把稻谷搁那碾盘上,来来回回地这么一碾压,嘿!嘿嘿!那岂不全都碾成了粉么?而且还是连谷壳的米粉子。都成了粉末,这谷壳又如何能分得出来哟!故而,稻谷脱壳只能用谷砻,也就是“耒子”了。

再就是你寻来的那照片中,有极小的舂碓,这东西在湘西多,好多人家都有。湘西人喜爱吃辣子,尤其是干辣子。山里人把干辣子搁铁锅儿里头烧火一炒,直炒得交交的(很干的意思),再把这辣子搁那舂碓里头,寻个长长的鹅卵石,充当是工具,便用它使劲地捣那炒交的干辣子,直到把这干辣子舂得如细粉,用来酌菜拌饭吃。也用讲究的,往锅里倒些香油,把它烧滚,再浇这干辣子。

无论是哪种法儿,这干辣子都是香喷喷的,吃在嘴里,那是没的说了!好一个爽啊!!!

家园 根据我用石臼舂米的经验。

  米铺厚些就不易碎,如果要冲粉就放少些。

  石碾我没用过,但我想也是这样,石碾应该是处于谷砻和石磨之间的工具,磨粉去壳都能用。

  这里有张照片看上去象是碾稻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黄坛老辈人办起古代民俗博物馆

家园 第二张真亲切!

点看全图

姥姥家院子外面就有这么一个,小时候到姥姥家就爱去推,美其名曰帮姥姥干活,弄一堆玉米粒,推几下就推不动了,然后姥姥就赶姥爷去碾。

要是需要碾的东西多了,就会弄头小毛驴套上,还给带付墨镜,那个家伙就很无辜的在那转啊转啊。“懒驴上磨,卸磨杀驴 ”都是这里来的。

点看全图

家园 歪个楼问下:你这个是怎么搞定的?比铁大还牛,他才一次俩花

点看全图

我能聘你为献花专员么?专门给我献花

家园 我也奇怪,得要问铁老大。

  俺这里翻墙比较慢,不管干什么都要点好多次才出来,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家园 一直不明白...谷里面的米不碎...

薄薄的谷壳脱去聊...米却留下聊...还很完整...

手工也好...机器也好...都能做到...

不明白呀不明白...

北方的麦子简单多聊...

文革回老家时正是麦季...和队里人一起忙活...也帮不上啥忙...

新麦下来时...外婆借来一头驴...

东厢房有盘磨...蒙上驴眼...教我在磨盘眼里续麦子...

驴一圈一圈的转...俺一勺一勺的续...

面粉磨好聊...俺也被磨晕聊...

用细箩筛过...蒸出的馍又大又白...

外婆说...新麦有火...不能多吃...

后来下乡...是机器磨麦...

分三种...75粉...85粉...还有一捞面(这个字不知对不对...音:lao)...

最奢侈的就是75粉...

100斤麦子磨出75斤面粉...余下25斤是麦麸子...

75粉有点似俺老家石磨细箩出的粉...面筋好...

一般都是磨85粉...

最次的就是一捞面...100斤就100斤...没麸子...

黑...黑面包大约用的就是这种面...

75粉磨过一次...吃过聊觉得太浪费...就没再磨...

改为85粉...擀面条也很好...

后来还是觉得浪费...可惜那15斤麸子聊...

就吃一捞面...面粗...擀出的面条易断...

那时的面粉好吃...有种特有的面香...

每年在麦熟前...队里都要选长势饱满的麦子做下一年的麦种...

单独打场...入仓...

现在找这种面香...只能找进口面粉聊...无奈的事...

关键词(Tags): #过去和现在
家园 新麦做到麦粒饭更好吃

清香...

家园 石碾等大多就地取材...

胶东...鲁南...鲁西南都是...

这生产生活的工具也分高低...

石材好...卖的就贵...使用的年头也多...

汉代的也很多...

形状和錾迹花纹各异...

俺找到一碾盘的盘面...约2米多直径...厚10CM...200元...

再添仨碌碡磙子当腿...就是一大茶桌...

俺队里油坊轧黄豆的碾...那才叫大...

碾是竖置的...有一人多高...像巨形载重车的轮子...

不是碾盘聊...是碾道...直径有五米多...碾道有1米宽...贴地铺的条石...用马拖的...

去年回乡光忙着见人聊...没想起来这碾还有没有...

下次回去一定找找...拍图...

臼这东东有趣...

臼都是放在家门口一侧的...用完聊...臼头(杵)收回屋...

臼可外借...臼头不外借...

俺这边过年时...乡下有臼的人家...都把臼头贴上红纸写的青龙...臼窝贴上白虎...

繁衍和生产互为影响...

家园 这个像俺队里的大碾...构造差不多..

黄豆硬...粒也大...要轧成薄片...碾就比碾米的要大要厚...看聊这些工具...觉得古人挺气势的...

就是70年代还在用着它...时间也太久聊...

一分为二吧...

比如说面条...挂面极少吃...最好吃的却是手擀的...最不济的也要水面(机器轧的湿面)...

家园 醉寺老弟:经您这么一说,俺倒长了见识,呵呵……

“臼可外借...臼头不外借...

俺这边过年时...乡下有臼的人家...都把臼头贴上红纸写的青龙...臼窝贴上白虎...

繁衍和生产互为影响...”

俺这边的“”平时就搁在屋角落里,到了腊月尾,这东西可就走俏了,家家户户都要打粑粑,没这东西不行。这臼窝重,得两个人抬才行,哪家要用,便喊人抬走,落到最后那人,得把这东东送回原处。不兴借得的,只是要自己抬,最后送归原地就是。你讲的那贴红纸,还写上“青龙”,“白虎”的,倒是没有的事儿。可见,百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啊!

家园 那不呢!石碾是专门用来碾粉子的……

俺这地方从前多榨坊,就是专门榨油的榨坊。家家榨坊里头都有这么一副石碾,俺们称之为“碾槽”。油匠(榨油的人)们把油菜籽,油菜籽,芝麻,棉籽等凡能榨出油脂来的籽料,放到锅里头炒熟后,便把这炒熟的料搁到碾槽里头,牵头小毛驴或者是黄牛,给它蒙上眼睛,扎上套,随手就是一鞭,打得它绕着这碾槽打转转,这碾盘子转来转去,便把里面的油料给碾成了粉末,油匠们把这粉末搁锅里头一蒸,蒸得热气腾腾,便可以打出油来了。挨着流水的榨坊,便利用流水的力量,做成水碾,冲动叶轮,叶轮一动,那水碾便吱吱呀呀的转动起来。

家园 麦子不用脱壳的吗?

这么说,麦子没有像谷壳那样的硬壳?

大学时山东哥们带来全麦的煎饼,很有咬劲啊。

家园 麦子没有外壳的,不像稻谷,有一层外壳,而且,这壳……

很粗糙,非得脱去不可,不然,那是无法下咽的。脱掉的外壳,被碾碎的细小部分,就是米糠。麦子不脱壳,直接碾成面粉。碾下来那层皮,叫作“夫皮”。关于这个,建议您看看“醉寺”老弟的回复,他讲了许多关于麦子的知识。您看过后,便晓得了的。

家园 麦粒是从麦穗上脱下来的...

麦粒还有一层皮...类似苹果皮...

磨成面粉后...机器也好...手工也好...都用箩筛过...这麦皮就分出来聊...

俺这叫麦麸子...用来喂牛马猪鸡等...

山东的煎饼就是一捞面...

用一陶盆加适量水泡上麦粒...用铁勺连麦带水往磨眼里添加...

磨出来的是粘稠的面浆...

舀一勺在烧热的铁鏊子中间...用工具往外逐步摊开...

鏊子热...煎饼瞬间就熟...从煎饼一侧挑起...

两手捏住煎饼边沿揭下...再折叠起来...

热煎饼最好吃...凉聊以后的咬劲大...

不常吃的人有时咬不下来...要摇动头部加力...

有人说是...摇头饼...

煎饼配大葱是领略山东人性格的一个方面...

咬嚼肌发达...

不常吃煎饼的人对着镜子可看见...太阳穴边上暴筋突起...

常吃煎饼...这筋就回不去聊...一直鼓着...

嘿嘿...

你在旅游点见到的煎饼...做的矫情聊...

各种杂粮的...较酥...吃起来娇滴滴的...

家园 臼头不外借...俺猜测是臼头易损...

一只臼可用上百年...见过一臼...臼窝都磨大聊...那是奶奶的奶奶嫁过来时置的...

臼头本身就小...又是越磨越小...是主动撞击...稍有疏忽...撞击到臼内壁上或臼内无物就碎掉聊...

木匠的斧子...瓦匠的刀...跑腿的行李...大姑娘的腰...都是不能乱摸的...

青龙白虎...追根溯源...臼是古代人类受生殖活动影响而发明的一种生产工具...

木器的榫卯结构也是...这类影响海了去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