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青河镇的故事 - 大事记(一) -- 润树

共:💬14 🌺2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青河镇的故事 - 大事记(一)

系列已发:清清的河,从小镇流过 小镇的格局 农家儿女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续) 教师的众生相 婉莹和婉苓 伙食团的工友陆师傅 学校大院的小伙伴 同学 大哥 少年朋友 公社干部和各色匠人

大事记(一)

下面这些事,放在当时的环境下,在全国,全省,甚至全县的范围来看,其实是很微不足道的。但于我,或于青河镇和青河公社的人们,却不可谓不大,故以我之所见,慎记之。

赶集

赶集可能是北方人的说法,四川人叫集市为逢场,赶集也就是赶场。青河镇的集市,曾经是在每逢农历三六九的日子,后来变成逢五逢十。四川俗话所谓“三六九赶场看人市”,语虽取之于赶集,却与赶集无干,是指人处事不公道,看人说话。

赶集无论是对住在镇上的人们,还是乡下的农民,都是一件大事,因为各人都可从中得到自己生活中需要的一些东西。赶场的人来自方圆十里,甚至更远,从河对岸来的人也不少。因此,每逢赶场的日子,小镇从西向东,都挤满了人,连空手走路都很费劲,更别说不少人背着背篓,挑着担子。

集市的商品买卖,大致有个地域分段。西头这一段是鸡鸭鹅家禽类,中间是蔬菜粮食,东头是猪只山羊和耕牛等。而禽蛋之类,则随处皆可。这么一分当然有优点,同类集中,方便买主比较货色和价格。当然也有缺点,比如有人可从西头买只鸡,然后马上跑到东头去以高一点的价格出售获利。不过这是要受到打击的投机倒把行为,有一次抓到一个这样的人,引来众人围观。

以前说过,每逢集市日,学校的伙食团就会买家禽为教师改善生活,一般是买鸭和鹅,鸡不大买,可能是贵的原因。买母鸡要有点水平才行,本校有几个女教师在行:她们一只手提着鸡的翅膀,一只手往鸡的肚子上捏几把,大体上就知道鸡肥不肥,是否在或将要下蛋。鸡蛋都是以十个为单位出售,按大小论价,一般在0.9 – 1.1元之间。我们那时煎鸡蛋都要在里面加一些菜,像茄子韭菜等,尤以一种叫春芽菜的为香。鸭蛋都是买来泡咸蛋和做皮蛋,鹅蛋很少买。但蔬菜粮食我们不大买,但每年到了季节的时候,会买很多嫩姜做泡菜,红辣椒做豆瓣辣酱,红薯或豌豆做芡粉,青菜做盐菜,这些都要管一年。其它经常买来做泡菜的有豇豆,菱角菜,青菜(去叶),辣椒,红萝卜,白萝卜等等。泡菜食用时浇之以辣椒油,实为佐食之上品。花生也是我们每年必买的。新鲜时生吃煮食俱佳,而干花生则一般要留到过年时才炒了后享用。

镇东头的牲口交易,参与者都是农人们,但我观看过。猪只主要是小猪仔,也有半大的,以及配种猪和母猪。羊比较少见。黄牛水牛的交易都是在生产队集体之间进行。买卖者讲价钱的方式很特别,就是两个人伸出手来比划,甚至把手伸到对方衣服袖口里去比划,大概是为了保密,慎重和不伤和气。

集市一般到中午时分就散得差不多了。

红卫兵串连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红卫兵曾经到全国各地去串连。镇上的一些哥哥姐姐们自不例外,也到外地去串连,甚至去过包括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但他们是怎么实行的,却不得而知。不过小镇的人们,却有幸看到其它地方的红卫兵路过本镇时的情形。记得那是在冬天的一段时期,男女青年们都背着铺盖卷,个个朝气蓬勃,步行路过小镇。他们一批接一批的到来,使小镇很热闹过一阵。他们都是在公社的大院里打尖过夜,小镇的人们对他们自然是热情接待,端茶送饭,烧水洗脚。这些红卫兵很多是从外省来的,说普通话,这无疑是使青河镇的人们好奇和敬畏的一个原因。但他们都是来去匆匆,也不介入当地的事务,因此彼此都很友好,相安无事。

文革武斗

我其实并没有亲眼看到武斗,但目睹了放枪的一幕。那是1967年的一个上午,我们班在西厢靠后山的那个教室上课。突然,我们从教室的窗口看到后山顶上站了一些人,手里拿着步枪。我那时也不害怕,只感到好奇,不知他们要干什么。一会儿,只见其中一个家伙把抢托顶着胸膛,对天放了一枪,然后就被反冲力冲倒坐在地上,同学们看到后,都笑了起来。这时,老师要我们离开教室,全部集中到前操场去。学校的门也全都关了起来,这才显得一些紧张的气氛。此后发生了什么,我并不知道,第二天我们全家就乘火车到青河市父亲那里去了,大约过了一个星期才回来。后来听说,那天是当地的一派组织联系上了县城里的同派战友,到镇上来对对立派实行武力压制。被弹压的一方力单势薄,逃的逃,躲的躲,完全无法对抗,大规模的武斗便无从发生,但有少数人遭到毒打。从此以后,保守派的一方差不多就一直是占据上风。这是我在文革中所目击的唯一的类此事件。

知青下乡

1968年底,毛主席发出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要欢迎他们去。”这样,文革中积压的初高中毕业生,绝大部分都下了乡。青河镇的知识青年,大约有十几个,都分别联系在本公社落了户,他们在农村都干得不错,不惹事生非。而公社接收的十个重庆来的男知青,却闹出很大动静。他们下来后被分开,每个大队一个。但刚来后几天,就有他们个别打架惹事的传闻。后来有一天,这十人竟聚成一伙,向农民挑衅。结果他们犯了众怒,被农民用扁担锄头群起攻击,然后全被制服,一个个被捆绑到公社大院听候发落。公社干部最后当然是把他们教育释放。这些家伙,可能以为在重庆见过武斗的大阵仗,根本不把这里的农民方在眼里,现在吃了大亏,才醒悟过来。“吃一堑,长一智”,他们从此老实了许多,后来好些人还成了各大队文艺宣传队的骨干。

文艺演出

小镇的文艺演出是有传统的,文革前,学校教师排演过《珊瑚颂》,我母亲在里面扮演七奶奶。文革开始后二三年,公社各大队都成立了文艺宣传队,经常在公社大院演出。刚开始都是些自编的说唱和舞蹈等小节目,后来有样板戏流行时,有个大队还排演了《沙家浜》全场,演出过好几次。县里的京剧团和木偶剧团也来演出过。在1971年镇上有了发电机向居民提供电灯照明以前,晚上演出时的照明是用汽灯。三盏大汽灯挂在戏台上,发出耀眼的光芒。每次演出,镇上和乡下的人们都把公社大院挤得满满的,会堂中间的人可以坐着,而前后左右四围的人就只有站着,有些甚至要站在板凳上才能看到。或者要问,站在前面的不会挡住坐在中间的视线吗?不会的,因为戏台高。站在前面的需仰起脖子,看久了是很累的。

放电影

小镇没有电影院,但县里的电影队巡回到农村放电影,小镇一年当中也会轮上二三次。除非下雨会移至公社大院外,都是在学校的后操场放映。银幕和喇叭在下午就架起来了,一条长长的电线拉倒操场的中央,通过放映机后,再拉倒操场的末端,与一个小小的柴油发电机相连。学校和镇上的孩子们早早就搬了高长凳占据了好位置,但放映要到天黑以后再过一段时间才能进行,因为有些农人们要到下工后才能从很远的生产队赶来。到黄昏时,人们开始三五成群地赶来,快开映前,操场上的人便已是黑压压一片,连旁边的山坡上也堆了许多人。那时的正片大多是关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故事片,有些片子,像《地道战》,《地雷战》等,都放过多次。一般在正片前,都会放《新闻简报》之类的纪录片,介绍一些国内外新闻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石油勘探队

大约是1968或69年,镇上来了许多石油工人,在离小镇不远的一座山上勘探石油,引了许多人前往观看。他们用带来的勘探设备向很深的地下钻洞,带出很多圆柱状的石头,堆在附近的地里。很多观看的人都好奇,把这些一段一段的石头拿回家里放起来。这些石油工人都着蓝色的工装,戴黄色的安全帽,非常令人羡慕。他们在镇上住了大约一个星期,其中的一天晚上,他们还在公社大院的戏台上演出了一台文艺节目,名正言顺地唱响起“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的石油工人之歌。

抗旱

有一年,天气干旱,很长时间没下雨,本来要有水才能种水稻的农田都干涸了,裂开一道道的口子。公社各生产队都自己想办法抗旱。小镇附近的两个生产队因为靠河,就架起水泵从河里向上抽水,浇灌一部份农田。对于小镇的人们,这是一件很新奇的事情。

关键词(Tags): #青河镇的故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沙发花!

结果他们犯了众怒,被农民用扁担锄头群起攻击,然后全被制服,一个个被捆绑到公社大院听候发落

知青年纪也都不大吧?还不给吓坏了?

家园 你不知道重庆崽儿的利害

他们那时在城市里干过的一些无法无天的事肯定不少,到了乡下更是有了不起的优越感。不过被贫下中农这么再教育一下,还真管用,知道点怕。

家园 兄台说的“春芽菜”,多半是指香椿树的嫩叶吧

这可是很有名的大众名菜香椿芽炒鸡蛋啊。

家园 的确,当年重庆武斗可是重灾区,全国都排得上前三名
家园 是的是的,从树上摘下来的

我们每年都能吃到这样的菜,但不知道是名菜。

家园 大众名菜,就是老百姓人人吃的起呗。

香椿叶子长大了也可以摘下来腌咸菜的。

还花。

家园 抗旱

应该展开写。要是久旱不雨,河水抽干了,岂不是故事满河

抗旱
家园 联想得好

只怕水干了后果很严重!

家园 赶集一节和我小时候的生活经历太相似了

妈妈每次也是那个时候买蛋。我喜欢买山锥。

家园 山锥是什么?
家园 不知道正名怎么叫

坚果的一种,象榛子,但是更尖一些。

家园 不知是不是叫锥栗,或板栗

除炒食外,可煮食吗,比如和肉烧在一起?如果是,那就是板栗之类,我们也常吃。

家园 可生吃

没见过煮食

不是板栗,我们那里有板栗树,小时候曾去打过。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