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不明白为什么对姜萍有这么多质疑? -- johny

共:💬103 🌺398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算了

              如果姜萍只是参赛,得个0分,会有任何水花吗?不就是因为她得了12名才被炒作吗?难道这不能被认为是好成绩?如果不是好成绩,那她就是路人,还扯个啥。

              你提到的邓,没人炒作,其他中学生啥的,没人炒作,炒作的是姜,质疑她有啥难以理解?

              你我逻辑不同,这事就是鸡同鸭讲,不必再说了。我就一句,姜萍就是普通人,这个阿里的竞赛就是野鸡竞赛。你可以保持你的看法。

              • 算了
                家园 所以“炒作”必有假?

                如果你对任何热搜等天然就认为是假的。那就是你的成见了。

                一旦有了成见,其它理由不过只为了支撑这个成见而寻找的而不是出于理性,即使其他人提出相反的证据也会被忽略或者做出相反的理解。

                • 家园 姜萍事件是科学质疑,不是有罪推断 -- 有补充

                  在网上看到一句:科学质疑是从无知到有知,初始条件是无知识;无罪推断是从无罪到有罪,初始条件是无犯罪。这是我从姜萍事件的讨论中学习到的。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我之前看到一个待认可贴对我的“科学质疑”的说法表示质疑 -- 补充帖

                  我已点了认可。但是这个待认可贴不知怎么消失了。那我只能在补充帖里说几句。

                  首先,“科学质疑”这个词是我生造的,确实比较生硬,但是我不知道用何种术语表示合适。学术质疑,科研质疑等用语好像也不能完全对上这次的姜萍事件。我这里说的“科学”是指“科学共同体”,以及科学共同体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准则。这个是我读研究生时一位公共基础课老师的观点,我一直深以为然。

                  这个“科学质疑”确实用的不好,那就不用了。(字数限制是个什么鬼)

                  • 家园 牛顿定律就是一种对自然界的“有罪推断”

                    “科学质疑”是什么鬼?

                    是科学领域的质疑?还是用科学方法的质疑?

                    科学质疑是从无知到有知,初始条件是无知识;无罪推断是从无罪到有罪,初始条件是无犯罪。

                    这顶多算哲学,和“科学哲学”可以扯上点关系,和科学基本没关系。

                    科学的方法要用数字说话,比如类似的事发生过多少起?造假的有多少起?或者参赛的人造假的有多大比例?科学的方法还要求可以验证,所以要说置信度有多少?置信区间有多大?或者p值是多少?这才是“科学”。

                    姜萍事件是科学质疑,不是有罪推断

                    一谈科学,可能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牛顿力学,可是牛顿三定律本身就是先验的,就是一种“有罪推断”。

                    • 家园 你的帖子总算被放出来了

                      "科学质疑“这个词确实用的不好,我在补充帖里也已说明。那就换个方式说明我的观点,敬请批评指正。

                      我的一个基本的逻辑是所有改变认知状态的事情都需要认证。你可以不认证,那么别人有权不改变自己的认知状态并有进行质疑的权利。

                      在不明显损害别人和公共利益前提下的正面的获利认知(比如获得成就,收取名利等),如果没有公证则需自证,负面的损害认知(比方说违法犯罪)则需要公证或者受害人他证。两个认知的方向是相反的,认证方式也会不同。所谓的谁主张谁举证,只意识到改变认知状态需要认证,但是没有区分认知的方向。姜萍事件是阿里和姜萍等人获利,在有争议的情况下应该由他们自证。阿里他们可以不自证,但是别人可以不改变自己的认知状态,并进行合理的质疑。

                      再说质疑,质疑也分合理质疑和恶意质疑。对于获利方向的质疑,只要不是奔着下三路的,有客观的依据,都是合理的,最典型的就是学术质疑。对于损害方向的质疑,典型的是指证某人有犯罪行为,一般只能公证(公诉)或者受害人他证(起诉)。除此之外的质疑,必须有非常客观的证据,才算合理,否则就是恶意质疑。而且如果是无效质疑,需要承担后果。

                      • 家园 怀疑不是质疑

                        质疑针对的是事,目的是求得答案。

                        百度百科对“质疑”的解释:

                        谓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

                        然而现在网上对这个事儿的“质疑”明显不是这个味儿。基本都是从怀疑出发进而轻易下结论。

                        另外,“质疑”也是要讲方式方法的,进化论和相对论诞生一百多年了,然而反对者至今众多,然而有多少反对者能提出有力的证据?实际上大部分沦为逻辑不通的笑谈,被很多人看成“反智”的代表。这种人好听点称为“怀疑论者”,不好听的就是“阴谋论者”。

                        科学家提出质疑是有章法的。提出质疑是为了更加深入地探索特定问题的某个方面,是可以接受反驳的。但在公共讨论中,反对是自成一体的,不需要吸纳回应形成闭环。批评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表明立场。辩论,尤其是媒体辩论,常常是笃定某观点的一方与反对的一方针锋相对。各种讨论反而使大众越发看不清真相,令科学家胆寒。

                        早在2018年,我任职的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伦理委员就撰写了一份报告,探讨后真相时代科学的政治立场问题。报告发现,组织化怀疑精神不会无端质疑科学结论。组织化怀疑是由美国知识学家Robert King Merton提出的理想科学精神,是严谨、集体地表达怀疑的方法,一步步带领科学家接近真相,提出新理论并评估其与客观现实的差距。怀疑的组织性有利于创造新的知识和洞见。

                        但公共讨论中的怀疑与组织化怀疑完全不同。公众不信任科学,是因为认为科研可能受个人利益驱动。但是,就算个别科学家追逐名利,并且受各种诱惑驱使,整个科学界仍是以追求真理为使命的。

                        矛盾的是,科学家对真理的追求却受到科学学研究的质疑。科学学是社会学学科,研究科学活动的发展规律,认为科学界的权力之争与其他领域并无差别。但此观点忽略了一个事实——无论科学界权力结构如何,科研成果始终是要经受现实考验的,真理会随着新发现不断涌现,证据大于一切。

                        一些强词夺理、不讲证据的怀疑言论也助长了公众对科学的质疑。在后真相时代,涌现出一部分罔顾事实、精心编造的虚假言论,为了服务于某些商业、政治、意识形态、宗教利益。

                        帮助大众分辨合理怀疑和盲从怀疑、相信科学的方法寥寥。要说服大众不是所有质疑都合理,很难。

                        质疑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普及证据的重要性,如同媒体佐证言论需做信息核实。证据很重要,但现在假消息太多,光有证据不够,而且谎言哪怕被戳穿,其负面影响仍会存在。公众不像科学家,一切只看最新证据。

                        “公众不是科学家,小学教育需要普及科学研究方法。”

                        正因为此,在小学课堂普及科学研究思维很重要。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是重要的科普手段,但多数老师都是文科背景,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我认为教授科学史很有帮助。科学史能展现科学家不断试错前进的过程,展示科学争议的本质。而且科学史加上知识学的教育,能让学生理解科学理论形成的过程。采取这种教育方式、开设这些科目的学校很少,但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极大帮助科学家科普,如果在中学教授科学史,还能增进大众的科学常识。

                        作者

                        Agnès Vernet

                        • 家园 铁手的待认可制度对及时交流的阻碍太大了

                          等能确认回帖时已经没有多少兴致再长篇回复。

                          回到正题。

                          如果我理解的没问题,兄台没对我的立论体系做太多评述,只是认为有些“质疑”不是质疑。

                          是的,目前网上有对姜萍本人做人身攻击的,我也同意这些不是质疑,应该坚决反对。但是有相当多的“质疑”,还是有依据的。

                          对于哪些“质疑”是真正的质疑,现在有一个简单的确认方法。

                          我想请教一下,袁新意根据阿里放出的姜萍板书视频等证据,认为“姜萍的初赛成绩极有可能不是她自己考出来的”。这种“质疑”是不是合理的质疑?

                          如果你愿意的话,能否先回答我的这个问题。这样的话,我们后面的讨论会更聚焦一些。

                          • 家园 当然不是

                            我想请教一下,袁新意根据阿里放出的姜萍板书视频等证据,认为“姜萍的初赛成绩极有可能不是她自己考出来的”。这种“质疑”是不是合理的质疑?

                            根据板书书写问题就做判断,“捕风捉影”这四个字真的很贴切。面对同样的板书,有人得出的结论完全相反,认为这个板书不规范但数学上却是正确的,所以基本肯定是姜萍自己写的。所以这条证据可以直接忽略了。

                            其实反对者完全能够拿出更有力的证据,就是姜萍平时的数学成绩。因为她的老师说注意到她的数学成绩很好所以才对她开小灶,那么反对者只要把姜萍平时的数学成绩能都拿出来就可以证伪这句话,而且从反对者能爆出月考83分的事儿来看可以认为他们是有这个能力的,然而事实上却并没有把他的平时成绩比如历次月考分数爆出来。反对者放弃这个直接的证据说明有更大的可能性是她平时成绩确实很好,只有个别分数不佳。

                            .

                            我一直觉得,反对者如果真的是对数学有兴趣,有一帧一帧截图找茬的精力不如好好准备一下参赛,不为名次,只为对数学的热爱,因为数学真的能给人带来快乐。

                            • 家园 很好,这样我们讨论的目标就明确了

                              "袁新意对姜萍事件的质疑是一种合理质疑"这个命题是我之前立论体系中的一个逻辑推论。

                              先一段一段来吧,好确认你我的分歧点。

                              阿里通过宣传中专天才少女这件事改变了社会的通常认知,这件事的迅速出圈,在初期带给阿里和姜萍等人巨大的关注度,符合我定义的“在不明显损害别人和公共利益前提下的正面的获利认知”。姜萍事件是阿里和姜萍等人获利,在有争议的情况下应该由他们自证。阿里他们可以不自证,但是别人可以不改变自己的认知状态,并进行合理的质疑。

                              对于这段话,请问你有异议吗?

                              另外,你的这段题外话我不敢苟同。

                              我一直觉得,反对者如果真的是对数学有兴趣,有一帧一帧截图找茬的精力不如好好准备一下参赛,不为名次,只为对数学的热爱,因为数学真的能给人带来快乐。

                              袁新意作为数学研究人员,说的这段话我更认可一些。

                              数学研究者们喜欢清静,也需要清静才能潜心地做学问。我希望这件事情能够尽快水落石出,还大家一个公道,还数学界一个清白,还数学界一片净土。

                              当然,他的这段话实际上是有问题的。数学界肯定不是一片净土,里面也有各种勾心斗角。但是数学是真正以实力为尊的,而且搞数学的人是最较真的。阿里这次捅了这么大的篓子,想装死躲过去,我个人觉得可能性不大。

                              • 家园 你的话我也不敢苟同

                                阿里通过宣传中专天才少女这件事改变了社会的通常认知,这件事的迅速出圈,在初期带给阿里和姜萍等人巨大的关注度,符合我定义的“在不明显损害别人和公共利益前提下的正面的获利认知”。姜萍事件是阿里和姜萍等人获利,在有争议的情况下应该由他们自证。阿里他们可以不自证,但是别人可以不改变自己的认知状态,并进行合理的质疑。

                                对于这段话,请问你有异议吗?

                                实际上,“社会”有很多比姜萍还“离谱:的例子,包括数学方面的,所以这件事并没有改变“社会”的通常认知,而只是有一部分人有这样的认知。而且反对者也未必是因为有这样的认知才反对的。您以及其他人的论点,包括袁新意,并没有过硬的证据,还是基于”有罪推定“,这点我们之前也讨论过,而您也没有反对。所以我认为不管是阿里还是姜萍都没有义务配合。

                                • 家园 还是一条一条来吧

                                  这点我们之前也讨论过,而您也没有反对。

                                  我只是没有评论,并不代表我赞同或反对。

                                  我是想先找到我们最初的分歧点,然后再确认这个分歧产生的原因。后续都是推论,实际上反而不用费太多口舌。

                                  实际上,“社会”有很多比姜萍还“离谱:的例子,包括数学方面的,所以这件事并没有改变“社会”的通常认知,而只是有一部分人有这样的认知。

                                  你这段话我认为存在逻辑上的不一致。不能用“别的事情”更“离谱”去否证“某件事情”不离谱。

                                  “中专少女全球数学竞赛第12名”这件事情之前没有先例,所以才会如此轰动和出圈,所以我说的是违背社会的通常认知。

                                  如果你我的分歧点是出现在这里,我们后面的讨论确实就没有必要了。

                • 见前补充 4994937
    • 家园 用LaTex交卷不近情理

      LaTex是一个排版软件,可以排出文字,数学公式,还可以带进插图。比如一个人写了一篇数学论文,有文字,公式和图表,可以统统用LaTex里的各种Tag表示出来。编译以后,如果用PostScript显示,那就象印出来的期刊或书一样。二十多年前开始,或许更早,有好多期刊就开始接受LaTex文件的投稿,通过电子邮件寄过去就可以。

      不过,把一篇文章准备成LaTex形式很费时间,考卷也一样费时间,所以当我看到姜萍同学交的考卷是LaTex文件时有点疑惑,她在参加数学竞赛,哪来的时间呢?但也就是一丝疑惑。后来,看到有人指出,她那张解题的照片里,黑板上求和号写得象分式,二分之无穷大,还有其它一些毛病,这就引起我注意。

      姜在竞赛时,应该有手稿的吧?如果把那些手稿公布出来,应该有一定澄清作用。

      另外一点就是用了LaTex文件,很容易由别人答题然后由姜递交,因为就是一个电子文件置换的事。好比演唱会,如果没有种种音响设备,那就不能假唱,嗓音好坏一听便知。有了耳麦,扩音,喇叭,等等,对口型假唱,种种弊病就出来了。

      • 家园 现在LaTex已经很常见了

        其实严格来说应该是Tex,LaTex其实只是Tex的一个实现,只是因为这个实现比较早所以就成了Tex的代名词。

        Tex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艺术》作者Knuth发明的,计划中《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艺术》要出七卷,但前三卷出版后他觉得太难看,尤其是数学公式,就转而去研究计算机排版,最后发明了Tex和METAFONT。

        原来Tex对只有少数专业软件支持,使用起来很难,但现在门槛已经大大降低了,比如知乎上的数学公式就是LaTex格式的,电子书epub格式也支持。

        尤其是近几年Markdown整合了LaTex技术,使LaTex更加普及。Typora,Marktext等都以类似所见即所得的方式支持Markdown和LaTex,十分方便。更多的像VScode那样,不支持所见即所得但支持实时预览。Jupyter Notebook更加强大,不仅只是显示,代码块还可以直接执行。使用最广泛的笔记软件(之一)Obsidan也支持这种模式。Obsidan在河里也谈到过,使用下来感觉良好,在这里也隆重推荐。

        说到这个不得不提TeXmacs,它虽然不支持LaTex,但用“真正的”所见即所得的方式实现了十分类似的效果,并且如果装了MAXIMA,Octave等之后,同样支持代码块执行和数学公式计算。可惜这是个桌面软件,没有像Jupyter Notebook那样大火,但还是有少部分忠实用户在支持,并且有了中国版叫“墨干”,作为桌面Tex的替代品还是很不错的。

        LaTex,Markdown和TeXmacs:如何选择写作的正确姿势

        墨干理工套件和GNU TeXmacs的区别

        通宝推:透明,陈王奋起,铁手,
        • 家园 我用过Tex

          我的第一篇文章就是用的Tex。8086微机,两个5.25英寸软盘,没有硬盘,用emacs编写,非常繁琐。后来我老板买了Unix 工作站,告诉我有LaTex,也就是Lazy Tex,懒人Tex,用Tex生成以方便用户。那时候,微机无法运行LaTex。此后一直用LaTex写论文和文章。

          用LaTex排版文章时,也是要耗费精力的,不能打错那些Tag。很难想象一个参加数学竞赛的人,一边做题,一边用LaTex完成卷面

          不过,我也就是疑惑而已,姜到底有没有那点数学才能以后应该会澄清的。

          顺带问一个问题。现在有中文的LaTex吗?就是打完数学公式接着就输入中文?我在后来比较好的微软电脑上装过LaTex,是从湖北咸宁的一个学校网站上下载,付费。写过一点中文的文章,用南极星写中文,然后拷贝到LaTex文件中,编译一下,也行。但是终归要用两个软件。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