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二十四史之探秘系列迷你版 -- 丽华天下

共:💬174 🌺1072 🌵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赵武灵王后来也重复了这一幕悲剧

        封建时代,选不好接班人雄主老了也很可悲,相比之下康熙还算是好的

        前段时间河友问君王老了以后还不算糊涂的有谁,有点名气的还就是赵构

        换个话题

        话说管仲死了之后让鲍叔牙上,也老同志了,鲍老仙去就没人才顶上去,只能让老白犯错误了

        相比之下诸葛亮后面还有费祎董允蒋琬,好歹刘禅没来得及犯大错,自己死后没被清算(相比张居正)

        顾命大臣没篡位没被杀没被清算,还有大功(汉武帝金日殚啥也没干),后继有人,说起来千古真就一个诸葛亮

      • 家园 该。公子小白这样结尾也是自取灭亡。

        齐国还老是被吹呢,唉,文人总有办法合理化!

    • 家园 领导人排序,两千五百年前中国就有了|二十四史探秘008

      蔡国是一个小国,在现今河南上蔡一带。

      其实蔡国的先天条件很好,最初受封时,第一任国王姬度和鲁、燕一样,也是武王的弟弟。因为“管蔡之乱”,姬度被中央政府灭了,后来姬度的儿子姬胡诚恳地悔罪,武王又让他复了国。姬胡发奋图强,蔡国一度实力强大,但进入春秋之际,国力衰败下来,只能在楚晋等大国的夹缝中求生存,最终被楚国灭掉。

      对于蔡国的历史,《史记》写得很简略,主要就是蔡哀侯调戏小姨子、蔡缪侯的妹妹在船上逗齐桓公引发齐楚大战、蔡灵侯与儿媳私通等等花边故事。老笔者本来想略过蔡国不写了,但在文中发现这样一段话,引起了笔者的兴趣。

      原文如下:

      十三年春,与卫灵公会邵陵。蔡侯私于周苌弘以求长于卫;卫使史言康叔之功德,乃长卫。

      这段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蔡昭侯十三年(约前507年,有说是前510年),蔡昭侯与卫灵公在邵陵会盟。蔡昭侯暗地里向中央政府特使、诸侯会盟的观察员、周朝的大夫苌弘说好话,希望苌弘在会盟书(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公报)上记载时,把蔡国排在卫国的前面;卫国知道这件事后,耍了一个手段,卫国的使臣史在会盟时大讲特讲卫国的开国君主康叔(也是武王的弟弟,但名声很好,不像蔡国的开国君主有叛乱的污点)的先进事迹,中央政府特史没办法,只好把卫国放在了前面。

      据其他史料记载,这次会盟一共有十九路诸侯参与,计:蔡、卫、晋、刘、宋、陈、郑、许、曹、莒、顿、胡、薛等等,除了晋之外,其他都是一些夹不上筷子的小国。

      这是一次奇怪的会盟。晋国是里面最强大的国家,却让弱小的蔡国来成为会盟的发起国,晋国躲在后面。这次会盟的目的,本来是为了对付楚国,但会后却无疾而终,只是让蔡国做冤大头,去消灭没有奉召而来的沈国。

      说起来,这和三年前蔡昭侯在楚国受辱一事有关。

      蔡昭侯十年,蔡昭侯去朝见楚昭王,为了向楚昭王示好,蔡昭侯带了两件非常漂亮的裘皮大衣,一件送给楚昭王,一件自己穿着。楚国的令尹(即国相)子常觉得这裘皮大衣很是不错,也想要一件。但一共就只有两件,子常不可能去找楚昭王要,就让蔡昭侯把他的那件相送,蔡昭侯不干。子常生气了,就跑去跟楚昭王说蔡昭侯的坏话,于是乎,楚昭王把蔡昭侯给扣在楚国,一扣就是三年。

      蔡昭侯本来是屁颠屁颠跑来拍楚昭王马屁的,却莫名其妙地被楚昭王给扣住了,一时也想不明白是为什么,直到三年后才有人告诉他,就是因为没将裘皮大衣送给子常的缘故。蔡昭侯气得怄血,心想,这TMD都是些什么人啊,就为一件衣服,至于吗?好吧,衣服送给你,等老子自由后,再来报仇。

      子常得到了那件裘皮大衣,心满意足了,于是让楚昭王把蔡昭侯放了回去。蔡昭侯一回国,马上就跑到他的另一个巴结对象晋国,请晋国派兵去打楚国,为他报仇。

      晋国和楚国一直就互相看不顺眼,也一直在找机会互相打架。刚好这时候蔡国送上了一个理由,晋国就同意了,但晋国不想出头,于是就对蔡侯说,你召集诸侯在召陵会盟吧,大家一起去打楚国,你放心,我会在后面支持你的。

      等到会盟之时,十几路诸侯各怀鬼胎,觉得楚国惹不起,再加上蔡国在领导人排名时落后于卫国,心气也不顺,于是会盟之事草草了结,诸侯作鸟兽散。会盟的决议是:沈国无故不奉周天子命令参加会盟,特派蔡国去灭了它。

      蔡国不敢得罪晋国,好在沈国也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国家,蔡国出兵,顺利地灭了沈国。沈国是楚国的邻国,楚国以蔡灭沈为借口,兴兵攻蔡。

      蔡国哪里是楚国的对手,蔡昭侯也明白晋国靠不住了,他得寻找新的靠山,这时,新兴的吴国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蔡昭侯一咬牙,把他的儿子送到吴国做人质,换取吴国发兵攻楚。这一年的冬天,两国合兵攻入楚国国都郢城。吴国那边,吴军的统帅伍子胥忙着鞭尸;蔡国这边,则是满世界寻找子常,以报被囚三年之仇。子常闻讯,赶紧逃到了郑国避祸。

      13年后,楚昭王待国内稍稍稳定,便要向蔡国复仇,蔡昭侯又赶紧向吴国求救。吴国说,你们蔡国离吴国太远了,这样吧,你把蔡国的都城迁到离我们近一点,我们好救你。蔡昭侯没有与大臣们商量就同意了。吴国发兵救蔡国,顺便也帮忙把蔡国的都城迁到了州来。又两年后,大臣们听说蔡昭侯还想再次迁都,以便离吴国更近一点,大臣们烦了,觉得迁都劳民伤财,还有被吴国吞并的危险,就找了一个刺客杀了蔡昭侯,立他的儿子为君。

      前447年,蔡昭侯死后四十四年,蔡国还是没有逃脱被楚国灭掉的命运。

      通宝推:南宫长万,
    • 家园 一场斗鸡引发的军事政变|二十四史探秘007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里面的周公,说的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姬旦。周公辅佐武王有功,被封在曲阜,国号鲁,但周公长期在京城辅政,一直到死也没有到封地去。在鲁国执政的,是他的儿子伯禽,所以鲁国的创始人名义上是周公,实际上应该是伯禽。

      鲁国君主作为周王室的直系姻亲,而且创始人又是那么德高望重,封地位置也不错,理论上应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事实上,在后来的发展中,鲁国虽然不至于像那些小国比如邾、莒、陈、蔡、卫等等天天被大国欺负,但和它北边的近邻齐国、西边的远邻晋国比起来,国力还是要弱得多。它也只能在夹缝中努力做到左右逢源,少惹事端。

      历史上曾有赵魏韩三家分晋的故事,和晋国类似,鲁国也有三桓分鲁的事。三桓分鲁比三家分晋要早两百多年,不过,三家分晋是分成了三个国家,但鲁国本来也就巴掌大小,三桓分鲁只是三家权贵瓜分了鲁国的权力和军队,国还是国,君还是君,只不过国君形同虚设而已。

      在讲斗鸡的故事前,还是先简单介绍一下三桓。

      三桓,是指鲁国的孟氏、叔孙氏和季氏三个权贵之家,这三家把持鲁国的政权前后达两百多年接近三百年。

      他们之所以被称为“三桓”,是因为和鲁桓公有关。鲁庄公他爸鲁桓公有四个儿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庶长子庆父(谥共,其后代称孟孙氏)、庶次子叔牙(谥僖,其后代称叔孙氏)、嫡次子季友(谥成,其后代称季氏)这三个人被鲁庄公封为卿,后代都形成了大家族,由于三家都出自鲁桓公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三桓”。

      “三桓”在鲁国世代相传、历任卿相,并且出现了罕见的瓜分地盘的“三分公室”的局面(在孔子出生之前11年,即鲁襄公十一年,三家把鲁国的军队给瓜分了)。到了鲁昭公时期,鲁国公室衰败,国君实际上早已丧失了掌控政权的能力,而季(平子)氏的势力逐渐膨胀,以至于后来鲁国的军政大事,干脆都由季平子一个人说了算。

      大概到了孔子三十四岁的时候,即鲁昭公二十五年,当时季平子在鲁国都城曲阜的寓所与鲁国另一家贵族郈昭伯为邻,这两家常以斗鸡为乐。季平子放出的公鸡,在鸡翅膀上偷偷撒上了芥子粉,郈昭伯家的公鸡无论多么雄壮、凶猛,总是被弄瞎眼睛,连连失败。后来郈昭伯发现了季平子斗鸡取胜的秘密,便也在鸡爪上装上锋利的小铜钩,于是反过来季平子的鸡又总被抓瞎了眼睛,而以失败告终。这件事又被季家发现,于是矛盾扩大,双方彼此指责攻击起来。季平子在鲁国专权已久,他要郈昭伯让步,郈昭伯不肯退让,季平子一怒之下,把郈昭伯的房子给占了。两家于是结仇。

      没过多久,鲁国另一家贵族臧昭伯家族发生了内斗,臧昭伯的堂弟臧会逃到季平子家中。臧昭伯的家臣带人到季平子家抓人,由于季平子不在家中,他的家臣也不敢随意让他们进入。没想到臧昭伯的人胆大包天,居然硬闯了季家府邸,而且还把季平子的人也一块给抓了。对于臧家这种太岁头上动土的举动,季平子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他带领着军队把臧昭伯家的人都给抓了起来。

      因为有了共同的敌人,臧、郈两家同仇敌忾,决定建立统一战线,联手抵抗季家,并寻找新的帮手。这时他们想到了同一个人——国君鲁昭公。

      鲁昭公平时也深受“三桓”的限制,尤其是专权的季平子。很多时候季平子都不把他这个国君放在眼里,他早就憋了一肚子的气,想要除掉季平子,以恢复自己的权力。于是,君臣三人一拍即合,鲁昭公公开支持郈氏、臧氏,出兵包围了季平子的府邸。

      斗鸡事件后没多久,鲁昭公带领自己手头上为数不多的军队,联合三桓中另外两家的家兵,一起去攻打季平子,并很快就顺利攻进了季府。季平子一看已经被政府军包围,知道事情不妙,但此时逃跑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向鲁昭公投降。

      季平子说:我认输,要不,你把我放逐到沂水边上吧,不杀我就行。

      昭公说:不行!

      季平子说:那把我关起来吧,比如把我关在费城。

      昭公说:不行!

      季平子说:那就让我流亡吧,我只要带上五辆车子就行了,别的一概不要了。

      昭公说:不行!

      大夫子家驹在旁边劝昭公说:大王您就答应了吧。季氏在国内掌权这么久,到处都是他的人,您要是不放他一马,他们一定会联手对付您的。

      昭公还是回答两个字:不行!

      总之,昭公只有一个目的:干掉季氏家族,再也不受这个鸟气了,老子要当一个真真正正的国君。

      然而就在此时,一件令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前来参战的叔孙氏的家兵,本来是要帮助昭公的,但在衡量自己家族的利弊得失后,一致认为,除掉季平子对自家一点好处都没有。于是,叔孙氏的家兵临阵倒戈,反而攻向了昭公的军队,昭公大败。生死关头,季氏死中得活。

      另一边,孟孙氏派去侦查的士兵发现,叔孙氏的部队已经反叛了国君,于是孟孙氏令人抓住并杀掉了前来催促出发的郈昭伯,也与叔孙氏一同发兵攻打昭公的军队。

      三桓与昭公已经彻底撕破了脸皮,兵败的鲁昭公无颜再在国内待下去,只好逃亡到了齐国。昭公在齐国、晋国流亡了七年,一直在想办法回到鲁国,齐国晋国的国君也在暗中帮他使劲,但三桓势力太大,昭公始终没能重返齐国,最后客死他乡,死在晋国的乾侯。

      通宝推:南宫长万,
    • 家园 季札死活不肯做国王,搞乱了吴国的接班队伍|二十四史探秘006

      《史记》“世家”的第一篇是《吴太伯世家》,是专门讲吴国的。历史上有很多个吴国,大家所熟知的吴越相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范蠡用西施迷住吴国,最后导致吴国灭亡的事,说的就是这个吴国。

      先说一下吴国的来历。

      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之前,周还是商朝分封的一个诸侯国。那个灭了纣王和妲己的周武王,他爸爸是周文王姬昌,周文王的爸爸叫姬季历,姬季历的爸爸是周太王。周太王的儿子当中,姬季历排行老三,他还有两个哥哥,分别叫姬太伯和姬仲雍。诸侯国的君主之位是世袭,按惯例,周太王应该传位给嫡长子,正常情况下,周太王应该把王位传给姬太伯。但是,周太王特别喜欢孙子姬昌,所以想先传位给姬季历,再让姬季历传位给姬昌。

      姬季历的两个哥哥——姬太伯和姬仲雍——听到消息后,为了不让大家为难,不想成为姬昌接班的障碍,就放弃接班的权利,跑到荆楚的蛮夷之地。他们放弃中原文明人的装束,剪了头发还学当地人文身,表示他们俩不会再觊觎王位。

      其实姬季历接了王位,也不会把两个哥哥怎么样,毕竟史书上说他是个“贤”人,这两个做哥哥的也是存心想成全弟弟,并让侄子顺利接位,所以“断发文身”,免得推来让去的,让弟弟和侄子不好做人。

      这个姬太伯跑到荆蛮之地后,得到当地蛮夷之人的拥护,有几千家要跟着他,于是姬太伯就自己取了个号,叫勾吴,姬太伯也就改叫吴太伯了,这就是吴国的起源。

      吴太伯死后,没有儿子,于是弟弟吴仲雍接位,然后一直往下传(在周武王的时候,吴国正式得到册封),一直传到第十九代吴王寿梦手里。

      在吴王寿梦时,吴国已经开始渐渐兴盛起来。寿梦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叫诸樊、二儿子叫余祭、三儿子叫余昧,四儿子叫季札。这个时候,吴王基因里的老毛病又犯了,他觉得四儿子季札很贤明,想把王位传给季札,就像当年周太公要把位子传给季历一样。偏偏这个季札又死活不肯当一国之主,没办法,吴王只好传位给了大儿子诸樊。

      诸樊也是个谦谦君子,老爸死后,服丧之期一满,他就要把王位转给季札,季札又推让。这家伙越是让,吴国的百姓越觉得这家伙人品好,都跑出来要拥立季札,搞得在位的吴王诸樊很没面子。季札就抛弃家室躲起来种田,吴国人民这才罢休。

      诸樊当了十三年吴王,死的时候,没有传位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大弟弟余祭。他的意思是,他的老爸是想把王位传给季札的,我是不得已才接的位子,现在我死了,就传给弟弟,然后弟弟再传给弟弟的弟弟,弟弟的弟弟再传给弟弟的弟弟的弟弟,也就是季札,这不就皆大欢喜了么?古人真是图样图森破,太单纯了。😂

      《史记》用了不小的篇幅来讲述这个叫季札的如何博学多才如何仁义礼智信,这里略去不谈。话说余祭当了十七年吴王,也死了,按照事先拟定的路线图,王位传到了老三余昧手中。余昧年纪也大了,只在位四年就死了,死前按照既定路线图,要传位给季札,季札依然推辞一番,然后又跑路了。没办法,吴国人只好立余昧的儿子僚为国王。

      吴王僚其实还是一个不错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对内发展生产,对外扩充武备,和楚国还打了一场“桑叶之战”——吴楚两国交界处,两国的几个女娃子为了抢桑叶吵了起来,然后打起来了,然后两国边境的地方官也打起来了,吴国地方官被打败,吴王僚兴兵复仇,抢了楚国的两座城回来。敢跟强大的楚国叫板,还收留了从楚国反出来的伍子胥,你看看,那时候的吴国已经很牛叉了。

      话说,现任吴王僚的伯父、先王诸樊有一个儿子,叫光,我们权且就称他为吴光(一般都称他为吴王阖闾)。这个时候吴光在吴国掌握有一定的兵权,他对吴僚当上国王心怀不满,他觉得:当初爷爷是想把王位传给季札的,季札不接受,就传给我爸,再传爸弟,再弟,再弟弟,以此曲线传位,以便到季札手上。到了现在,季札还是不愿意当国君,那么我作为爷爷的大儿子的儿子,王位应该回传给我才对,怎么能给吴僚呢?真是无聊真是很没有道理。

      于是,在吴僚十三年的时候,吴光趁着吴僚的两个儿子伐楚且兵困楚国的机会,派刺客专诸刺杀了吴僚,吴光当上了吴王。

      吴光杀吴僚的时候,季札作为外交大臣正出使晋国。季札不是跑路了么?怎么又回来做官了?笔者不知道(因为《史记》上没有说),反正他又回来做官了。

      季札出使晋国回来后,有人找季札评理,说吴光这样做不对,季札说:

      “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

      就是说,只要先王的祭祀不断绝,现在的君位不出现空缺,社稷有供奉,他(吴光)就是我的国君。我还敢指责哪个呢?哀悼死者侍奉活着的,以顺应天命。这场祸乱不是我惹起的,谁被立为国君我就服从谁,这是先人的准则。言下之意就是,管他是谁当国王咧,谁上位我就听谁的,这不关我的事,你们不要找我的麻烦。然后,他还跑到吴僚的墓前哭了一场,这样,谁都不得罪了。

      这之后,吴光任用伍子胥和伯嚭攻打楚国,一直打到楚国国都。再后来打仗时,吴光被越王勾践刀伤手指,因为破伤风死了,传位给吴王夫差(夫差是吴光的儿子还是孙子,史书说法不一,《史记》认为是儿子),夫差时吴国国力达到鼎盛,要与中原诸侯争霸,最后亡于越国,这些后话,大家都熟,就不多说了。

      单说这个季札,活了92岁,把三个哥哥都熬死了,还让两个侄子相互仇杀,真是作孽。季札名声在外,被孔子赞美为“至德”之人,有“南季北孔”之说。

      其实季札的三个哥哥,也都是不错的人,国家在他们手上也是脚踏实地地慢慢强大,但为了不担一个压制贤良的名声,在位时坐得不甚安稳,死后也不敢正常传位给儿子,最后祸起萧墙,侄子们拔刀相向。

      通宝推:南宫长万,
    • 家园 楚国:一个草根的逆袭,再讲几个成语的来历|二十四史探秘005

      楚国在春秋战国的历史上,都有着非常非常重要的地位。春秋五霸中,就有楚庄王的一席之地。笔者今天就讲讲楚国的几个小故事。

      《史记》在某一篇的开篇,照例会说主角的祖先是哪个哪个上古时代帝王的子孙,《楚世家》也不例外。这不,楚国的祖先出自帝颛顼,这个颛顼又是黄帝的孙子,然后往下发展,又到了重黎,也就是中国的火神祝融,再往下的名人还有昆吾,彭祖等,家世貌似很尊贵,但他们和他们的后代,每逢乱世,都会被灭族。比如昆吾在夏桀时,被商汤灭了,彭祖的后代在商纣时也被灭了,其他的支脉都衰落下来,散落在各地,无法考证。有史可考的,只有季连一支,传下来到周成王时,熊绎被封在楚蛮。

      说是受封,但你听听封地的名字:楚蛮。蛮,那就是未开化的地方,比什么戎啊、狄啊、夷啊,还要差。封的爵位呢?《史记》原文是“封以子男之地”,这句话的意思是,按子爵男爵的等级给予封地,但是只有封地没有爵位,他的政治待遇就相当于现在的“内部副处”,或者像后面加注带括号的“(享受副处级待遇)”。

      这里顺带简单介绍一下周朝的爵位体系。爵位是中国古代帝王对有血缘关系的亲族和功臣授予的一种称号,是社会地位高低和享受物质利益多少的标志。一般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或功劳的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周朝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周朝刚开始时,公侯封地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到了周公居摄改制,把待遇标准提高了一些,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楚国祖先的封爵,按照上面的标准看,也就五十里,最多不过百里,面积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乡镇。也就是说,那时候的内部副处熊绎被周天子往南边的蛮荒之地一丢,有点任其自生自灭的意思。

      周成王第一次开诸侯大会的时候,熊绎也参加了,但是他没有得到一个诸侯应该得到的礼遇,反而派他去“置茅缩酒,与鲜卑守燎”,就是让熊绎成了这次诸侯大会的一个会务工作者,和鲜卑的人一起举着火把往茅草上面倒酒(一种祭祀仪式),熊绎一气之下先走了。

      所以说,相对于当时中原八百诸侯,楚国的祖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草根。

      深受刺激的内部副处级干部熊绎及其子孙,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革命、促生产,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打造绚丽多彩的“楚国梦”,将楚国的疆土由原先的五十里不断扩大,到熊渠时,现在的河南西南部和湖北西北部,基本上都成了楚国的地盘。

      熊渠是熊绎的第四代孙,他生了三个儿子,这时候正是周夷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们已经开始不大听话了。熊渠继续扩张,已经打到现在的鄂州一带,熊渠说:你们这些人模狗样的诸侯说老子是南蛮,老子就是南蛮,老子不甩你们,不用你们的封号,让你们这些“公侯伯子男”见鬼去吧,老子要称王,和你们的周王平起平坐。

      于是,他封他的大儿子熊康为勾亶王,二儿子熊红为鄂王,小儿子执疵为越章王。

      这是草根的第一次逆袭。但是不久后周厉王在位时,熊渠有点害怕这个暴虐无道的昏君攻打楚国,就悄悄地取消了自己和儿子的王号。

      再往下传了若干代,大概一百二三十年后,到了熊通。熊通上位35年后,攻打随国,随国的老大说:我又没罪,你打我干嘛?熊通说:要我不打你也行,你去见周天子,给他带个话,就说我请周天子给我封一个爵号。

      诸位看官,这段对话您看明白了没有?这个时候已经比较强大的楚国,还比不上弹丸之国随国,因为随国的国主是有资格见天子的,而楚国的国主还没这个资格。

      随国为了不挨打,就同意了帮熊通去带话。一去一来两年时间过去了,随国带回来的答复是:周天子不同意封楚国爵号。

      熊通大怒,骂道:楚国的先祖还是文王的老师,后来成王封我们祖先内部副处,我们在这蛮荒之地任劳任怨地搞了这么多年南部大开发,蛮夷部落都归顺我们了,你他娘的还不给个封号?老子不稀罕了,老子自己封自己。

      于是熊通自己封自己为王,称为武王。看在随国为他跑腿的分上,武王放了随国一马,但是举兵占领了濮地。武王在位51年而死,从此以后,楚国的历代君主都称作“王”,与周天子有分庭抗礼之势,即便中央政权不承认,但也拿楚国没有办法。

      这是草根的第二次逆袭,基本成功。

      武王的曾孙熊恽,号称楚成王。楚成王在楚国的逆袭史上,也是可以添上一笔的。主要事迹如下:楚成王元年,他广施德政,结交诸侯,还派人给周天子送去礼物,天子一高兴,就赐给他祭祀用的腊肉(这是很高的礼遇了),带话给他说:你好好管理南方的各个少数民族吧,不要侵犯中原的国家。这相当于周天子已经事实上默许了楚国的地位,把整个南方都交给了楚国,楚国从法理程序上已经完成了“裂土封王”。

      这是草根的第三次逆袭,这个时候楚国领土已经方圆千里。

      楚成王时,霸主齐桓公的小老婆蔡姬后来改嫁给了楚成王。齐桓公看到老婆被人抢了,他气势汹汹地兴师问罪,但一看到楚国的军队雄壮威武,也不敢打了,在楚国口头认错,同意以后年年进贡茅草后(齐国的理由是楚国没有给周天子进贡茅草),两边结束嘴巴官司,各自撤兵。

      此后三十年里,楚成王先后攻打过许、黄、英、宋、齐、夔、晋等国,一代仁君宋襄公先是被侮辱然后又被楚军射伤而死,晋国公子在楚国的间接帮助下复国、齐桓公的七个儿子投奔楚国任上大夫等,这说明楚国不仅得到了名义上的承认,而且已经充分融入到中原诸侯国的政治生活中,并越来越多越大地开始发挥影响。只是可惜楚成王到了晚年,为了废立太子的事,被自己的儿子商臣逼死,当时他想吃点熊掌后再去自杀,也没有得到儿子的允许。

      成王的儿子商臣上位,号称穆王,穆王在位12年,灭江国、六国(六是一个小国的名字,不是指数量)、蓼国,攻陈国。穆王死后,他的儿子熊旅即位,这就是楚庄王。

      楚庄王是楚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君王。老衲在这里讲几个和楚国有关的成语故事,它们都和楚庄王有关。

      楚庄王即位后,三年时间里,他不理政事,日夜宣淫作乐,还对国都里的人下令说:谁也不许对我提意见,谁提谁死。有一个叫伍举的想去劝劝楚庄王,但是伍举又怕死,不敢说得太直白,他对楚庄王说:我打个谜语给大王猜猜,有一只鸟落在山冈上,三年不飞不叫,这是什么鸟呢?庄王说: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这就是“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来历。

      经过几个人的劝谏,楚庄王开始勤政爱民,诛杀贪官污吏。其实前三年庄王如此不堪,是使的一个障眼法,因为他苦于楚国权贵内斗而无法剪除,强行介入反会伤及自身,于是故意装怂。

      楚庄王八年,楚国军队一路北上,到达周都城洛阳,在洛阳的郊外举行阅兵。周天子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镇国宝鼎的轻重大小。王孙满觉得楚庄王此举很是无礼,说,国家的兴亡,在于德政不在于宝鼎,你知不知无所谓。楚庄王说,不要以为九鼎(宝鼎一共有九个)有什么了不起的,楚国只要把剑戟上的钩尖折下来,就足够铸成九鼎了。王孙满听到这赤祼裸的威胁,壮着胆子给楚庄王讲了半天德政暴政亲民爱民的关系,终于把楚庄王给忽悠走了。这就是“问鼎中原”的来历。

      楚庄王二十年,楚军攻打宋国,围城五个月,宋国城内的粮食全部吃完了。宋臣华元求见楚庄王请求楚国撤兵,楚庄王问:现在宋国城内情况怎么样了?华元说:太惨了,大家都交换着孩子吃,把人骨头劈了当柴烧。楚庄王也觉得他造成的这场人道主义大灾难太说不过去,于是找了个台阶下,说:华元你真是个君子,能对我说实话,好吧,我撤军,放宋国一条生路。这就是“易子而食,析骨而炊”的来历。

      楚庄王在位二十三年,期间楚国多次北上中原攻伐小国,与晋国争霸,并在前597年于邲之战中重创晋军,使楚国的声威压倒了晋国,成为诸侯的新霸主。

      在楚庄王手上,楚国终于完成了一个草根的最终逆袭,华丽转身成为新的权贵。这是楚国最为鼎盛的时候,楚庄王之后,强大的楚国开始步入下坡路,最终亡于秦。

      楚庄王之后,还有一个和楚国有关的成语故事值得一说——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因为语文教材文言文选了《战国策》中的相关文字,但教材只摘选了故事本身,却掐头去尾略去了故事背景。史记也讲了这个事情,我们来看看“画蛇添足”的完整版吧。

      楚庄王之后270年,又过了很多代,到了楚怀王六年,楚国派柱国昭阳率兵攻打魏国,大胜,夺了魏国的八座城,然后又移兵去攻打齐国,齐王很是担心。这时,秦国的大使陈轸正好来到齐国拉关系,便对齐王说:大王你不用担心,我可以去劝楚军撤走。

      于是陈轸前往楚军拜见昭阳,一番客套后,陈轸问昭阳:楚国是如何奖励将军们的战功的?昭阳说:将军有战功,官可封为上柱国,爵封上执珪。陈轸问:还有比这个更高的封赏吗?昭阳说:那就是封为令尹了。陈轸说:以你现在的战功,已经可以成为令尹了。我现在来给你打个比喻:有人送给他的门客们一盏酒,门客们觉得,如果大家均分这个酒,估计每人也就几滴,于是就决定搞一个画蛇比赛,谁最先画好蛇且画得像,谁就一人独得这盏酒。有一个人先画好了蛇,抢过酒盏来,说,我还能给蛇加上几只脚。等到他给蛇画好了脚,他后面画好蛇的人抢过酒盏把酒喝光了,说,蛇本来就没有脚,现在你加上脚,这就不是蛇了。

      陈轸继续对昭阳说:现在你辅佐楚国攻打魏国,破军杀将,功劳已经是非常非常大了,你的官职爵禄不可能再增加了。现在你又带兵过来攻打齐国,如果你胜了,官也好爵也好,依然不能再增加。如果万一你败了呢?你就会被问罪杀头,不要说官职和爵位,连命都没有了。这就是画蛇添足的道理。你不如现在就领兵离开,施恩给齐国,同时也保证你自己功德圆满。

      昭阳说:你说得很对。于是领兵离开齐国。

      笔者的故事,也就画蛇添足到这里。

      通宝推:南宫长万,死扛着,真离,宝特勤,神仙驴,青青的蓝,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