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二十四史之探秘系列迷你版 -- 丽华天下

共:💬174 🌺1072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秦王子婴的身世之谜|二十四史探秘004

      项羽入咸阳,杀了本已投降的秦王子婴,烧了阿房宫,在咸阳烧杀抢掠,失了天下民心。在历史上,这个秦王子婴的身世颇多令人生疑之处,笔者本想详细考证一下,但一时也找不到翔实的证据,只作一下简单推论。

      话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自称为皇帝。始皇帝在50岁的时候一命呜呼,他的第18个儿子胡亥在赵高的扶持下,通过阴谋诡计继承了皇位,史称二世。这个秦二世是个暴君也是个昏君,他在对国民实施残暴统治的同时,为了防止家族里的人抢他的皇位,把他所有的兄弟姐妹都杀了。但恶有恶报,没多长时间,一手把他扶植起来的赵高,派了心腹将他逼得自杀。

      胡亥自杀的时候,仅仅23岁。

      赵高逼死胡亥之后,本想自己做皇帝,但发现没有人支持他,不得已,只好从嬴姓皇族里面找出一个叫子婴的来接班。赵高说:现在关东的诸侯都反了,秦国已经没能统治天下,国土面积只和以前“战国七雄”时的面积相当,因此子婴不能再叫皇帝,应该恢复以前的称号,称为“秦王”。

      所以,子婴只能叫“秦王子婴”,而不能称为“秦三世”。被立为秦王之后五天,子婴和他的两个儿子合谋,杀掉了赵高,随后率众向正在攻打咸阳的刘邦投降。子婴在秦王位置上仅46天。再一个多月之后,项羽入咸阳,子婴被杀。

      那么,子婴是谁,他和秦始皇、和胡亥之间是什么关系?

      有人想当然地以为,子婴接了胡亥的班,那应该就是胡亥的儿子了。其实不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意思是说:赵高立了胡亥的哥哥的儿子子婴为秦王。也就是说,子婴是胡亥的侄子。

      秦始皇共有23个儿子,胡亥是第18个。那么,胡亥的17个哥哥里面,谁是子婴的老爸呢?史学界一般倾向于是秦始皇的长子扶苏。

      笔者认为,不管子婴的老爸是这17个人里面的谁,都是站不住脚的。理由如下:

      首先,最大的问题是年龄。秦始皇死的时候是50岁,胡亥在位两年,那么,子婴接秦王位时,秦始皇的冥寿是52岁。52岁的秦始皇的孙子登基坐殿,这不奇怪,古人生孩子早嘛。假设秦始皇15岁的时候得长子扶苏,然后扶苏15岁的时候再得子婴,那么子婴就任秦王之时,理论上最大年龄可以达到22岁。

      22岁当然可以当秦王了,问题出在,子婴杀赵高的时候,是和他的两个儿子一起谋划实施的。两个儿子!假设两个儿子是由不同的妻妾同时于子婴15岁那年生下来,那时也就六七岁。

      这只是理论上的推断,事实上,这生孩子的事不可能如想象中的这么紧凑,那两个儿子也许还不到六七岁。要杀权臣赵高,是一件多么重要且危险的事啊,子婴会同两个还不怎么懂事的儿子一起谋划吗?

      第二个不成立的原因,是因为胡亥曾经大肆清洗皇族,杀掉了所有可能威胁到他皇位的人,连女性也不放过。扶苏已经被他逼得自杀,那么,作为顺位继承人的扶苏的儿子,胡亥会放过吗?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这个道理,即使胡亥不知道,赵高也会及时地让他知道的。

      既然扶苏的儿子不可能活下来,同理,胡亥的其他的兄弟姐妹的儿子也是不可能活下来的。因此,子婴不可能是胡亥的侄子。

      同样是在《史记》里,《李斯列传》中又说:

      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子婴即位。

      在这里,子婴变成了秦始皇的弟弟、胡亥和扶苏的叔叔。你看,司马迁就是这么任性,可以随意地改变子婴的辈分。

      如果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那么年龄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胡亥清洗皇族的问题也勉强说得过去,因为一般情况下叔叔不会抢侄子的位置,像明朝时燕王朱棣抢建文帝的皇帝位置的事情,毕竟不算太多。

      但另一个问题又产生了。如今见得到的史料中,提到的秦始皇弟弟,只有一个叫成蟜的,而这个成蟜在17岁那年叛秦降赵,后来被秦始皇给杀了。除此之外,没有再看到其他的关于秦始皇弟弟的记载。所以,这个观点也不成立。

      那么,会不会是秦始皇弟弟成蟜的儿子呢?

      假设(对不起,笔者没有任何证据,只能假设)成蟜在叛逃之前,已经生有儿子,那么在成蟜被杀之时,这个遗留下来的儿子理论年龄可以达到2岁。如果秦始皇没有因为成蟜的叛逃而迁怒于成蟜的儿子,让他活了下来,那么,在胡亥自杀的时候,成蟜之子在32岁左右,是可以有两个十六七岁的儿子,一起参与杀赵高的行动的。

      再加上成蟜是叛国者,他的子孙必定会受到冷遇而边缘化,在胡亥血洗皇族的时候,成蟜的子孙正好因祸得福,被胡亥忽视了,从而逃过一劫。

      综上所述,秦王子婴最有可能是秦始皇的侄子,胡亥的堂弟。只不过,这个被史家们认为还不错的秦王朝的继承人,虽然躲过了胡亥的刀剑,最终却没有避开项羽的斧钺。

      揖让江山求一命,奈何生于帝王家。😮

      通宝推:王郎,南宫长万,青青的蓝,
    • 家园 “秦晋之好”背后:秦国崛起和混乱婚姻交易|二十四史探秘003

      春秋五霸中的秦穆公和晋文公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成语“秦晋之好”说的就是那个时候的事,但几桩姻缘好归好,却怎么一个乱字了得。

      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天下动荡,最终由秦国横扫六合、一统江山,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新的政治体系。

      而这个雄霸天下的大秦帝国,却是由西周王朝时的一个马夫开始,从西部蛮荒之地的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弹丸小邦,由历代君主勤奋地东征西讨,一步一步扩张而来,最终由秦始皇将这个创业工程推向顶峰。

      笔者前文所述的那个周昭王,在不明不白地死后,他的儿子周穆王继了位。周穆王喜欢讲排场,曾经丢下国家政事不管,带着声势浩大的车队仪仗往西巡游九万里,在昆仑之巅会见了西王母。这当然是经过神化了的,但周穆王西巡至中亚地区应当是确有其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搜寻相关资料一阅,老衲不作多说。

      周穆王这次西行,给他拉车的是八匹良马: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驭马驾车的车夫,名叫造父。正在穆天子与西王母你侬我侬难舍难分之时,在淮河一带的徐偃王,率领三四十个盟国兴兵造反,周穆王得到消息后,急忙往回赶。造父在这个时候表现出了高超的驾车技术,他驾着周穆王的“八缸考斯特”,日行千里,及时赶回镐京都城,为镇压徐偃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为了感谢并表彰造父的功绩,周穆王把赵城封给造父。赵城在现在山西临汾北边一点点,尽管它只是一个城,而不是一个封国,但造父的身份,已经由一个车夫变成了一个城主,政治地位不可同日而语了。

      和造父同血统的另一支,虽然已经隔了五代,但关系依旧很好。造父得了一座城,为了显摆,就把他们邀请过来一起住在赵城里。三四十年后,这一支里,出了一个很喜欢养马的人,叫非子。养马不能住在城里,他就跑到镐京的西边郊区,做了一个马夫。没多久,非子会养马的先进事迹传入时任君主周孝王的耳朵里了,在当年的优秀养殖工作者座谈会暨年度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周孝王接见了非子,并且给非子封了一个弼马温的官职,派他到岐山西北一带去养马。

      后来,周孝王觉得不妥。这么一个人才,怎么能只封为弼马温呢?孙猴子不就是嫌弼马温的官太小造反的么?于是追加了一道赏赐:将非子现在放马的那一小块地方封给非子做领地,并赐他姓回祖先的姓——嬴。

      秦国由此诞生。

      这个时候的秦国很小很小,别看他的君主称作侯呀伯呀公啊,但还没能进入到诸侯系列里面,只能算是一个附庸国。秦国紧挨着西边的少数民族西戎,自建国开始,八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在和西戎打打杀杀的。

      到了秦襄公的时候,周平王为避犬戎之祸东迁,临走时他对秦襄公撂下了一句话:你要是有能耐把西戎赶跑,岐山以西的地方就全部是你的了,我还封你为诸侯,跟其他诸侯国平起平坐。

      岐山是什么地方?那可是周朝的发祥地。现在周平王装大方,居然把老祖宗的地盘弃之不顾,要送给秦国。秦襄公一听,好,于是发了狠劲地打西戎,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有身份证的国君,不再是黑户了。

      光阴匆匆似流水,一转眼,一百一十一年过去了,赢非子的后代,一个叫嬴任好的登上了秦国的王位。他就是秦穆公。

      秦穆公刚继位时,秦国还非常弱,虽然已经名列诸侯国一百多年了,但中原大国根本不把秦放在眼里。秦穆公为了谋求发展,决定巴结当时的大国——晋。于是,他向晋国当时的君王晋献公提亲,晋献公把大女儿嫁给了他。

      秦穆公有了一个强大的丈老头,也多了几个小舅子,这些小舅子里,请记住两个人:夷吾和重耳。后面的故事绕不开这两个重要人物。

      由此,秦国和晋国建立了姻亲关系,现在我们常常把结婚称为“秦晋之好”,就是这么来的。围绕着秦国晋国之间的几起婚姻,倒是生出了些是是非非来。

      第一个故事:五张羊皮换来陪嫁奴百里傒。

      秦国在穆公手上开始走上兴盛,离不开治国能臣百里傒,而百里傒又是秦穆公用五张羊皮从楚国手上换来的,这个故事不少人也听说过,中学语文课本里也有相关的文言文。那么,这个百里傒最初是从哪里来的呢?

      话说秦穆公娶了晋献公的大女儿后,第二年,晋献公越想越觉得对不住自己的女儿。秦国那地方,穷山恶水的蛮荒之地,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女儿嫁到那里真是遭孽。不行,得给她再送点嫁妆过去。可是晋献公又舍不得从自己兜里往外掏钱,于是派出一支人马,灭掉了邻近的虞国,把抢来的财物和人口,分了一点出来送到秦国去,作为女儿的陪嫁。百里傒就是这些陪嫁奴仆里的一员,他原先是虞国的大夫。

      百里傒半路上逃掉了,从秦国逃到了楚国,被楚国的边境巡防人员抓获。楚国人不认识百里傒,只把他当作一般的偷渡人员关了起来,但秦穆公知道,百里傒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有心把他赎回秦国。但如果直接出高价向楚国要人的话,楚国肯定会觉得蹊跷,秦国为什么这么舍得花钱来要这个人呢?如果查出百里傒的真实身份,要么会扣押,要么会杀掉他。秦穆公为了不打草惊蛇,派人对楚国边防人员说,你们抓的那个人是晋献公给女儿陪嫁的一个奴隶,他逃跑了,秦穆公觉得很丢脸,想出价五张羊皮把他赎回去严惩……

      顺利成交,百里傒到了秦国,被秦穆公委以国事重任。

      第二个故事:一女嫁了两个辈分不同的丈夫。

      过了没几个月,晋献公要立骊姬为他生的小儿子奚齐为接班人,从而逼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为了活命,分别逃往他国避难。再后来,晋国一直内乱,夷吾在姐夫秦穆公的帮助下,杀回去做了晋国新国君。

      但是夷吾此人不是东西。先是,他答应秦国,如果秦国帮他夺回王位后,他将把河西的八座城送给秦,事后他却毁了约,一城不给。后来,晋国遇到旱灾,向秦国请求粮食支援,有人劝秦穆公趁这个机会攻晋,秦穆公听了百里傒的劝阻,不仅不打晋国还送了很多很多粮食过去。两年后,秦国遇到了饥荒,向晋国请求粮食支援,夷吾这时候却翻了脸,趁此出兵攻打秦国,秦穆公亲自带兵迎战,在三百死士的帮助下活捉夷吾。夷吾不得已割地求饶,还把儿子圉送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重新修好。

      秦穆公为了笼络圉,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之所以叫怀嬴,是因为圉后来被称为晋怀公)

      这是一件亲上加亲的好事,按理,两国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但这个时候,公子圉犯了傻,他听说他的父亲夷吾病了,害怕秦国不放他回去,晋国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就扔下妻子怀嬴,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他不仅不要他秦国的老婆,还跟秦国断了交。

      秦穆公怒了!辛辛苦苦殷殷勤勤地对待夷吾父子,结果却是两头白眼狼。盛怒之下,秦穆公想起了另外一个人——已经六十岁的重耳,也就是已死的夷吾的弟弟,秦穆公的另一个小舅子。

      秦穆公决定把重耳送回晋国去当国君,把那个忘恩负义的圉给换下来。于是,他派人去把流亡在楚国的重耳找到并接到了秦国,同时,他还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把圉的老婆、他的女儿怀赢改嫁给重耳。

      重耳惊呆了,这是侄子的老婆啊,我怎么能娶过来做这种乱伦之事呢?重耳拒绝了,但秦穆公不干,非逼着重耳娶他的女儿,让六十岁的重耳做他的女婿。他让人带话给重耳:“你要是答应秦国的要求,秦国就会帮助你杀回去,你何必为了拘泥这一点点的礼数,而忘记自己的大事呢?你回去后把圉一杀,什么麻烦都没有了。”

      重耳迫于无奈,终于同意娶怀嬴为妻,穆公相当高兴,成功地把自己的小舅子变成了女婿。当然,重耳娶了怀嬴之后,怀嬴就不叫怀嬴了,以后得叫她文嬴,因为重耳后来称为晋文公。

      第三个故事:文嬴出手救了秦国的三个大将。

      晋文公重耳虽然是一代霸主,但他上台时年纪已经很大了,在位仅八年就死了。在他死的那一年,秦穆公突然脑子发昏,听信了别人的馊主意,要派军队劳师远征,去偷袭六百公里之外的郑国。领兵的,是秦国当时仅有的三个拿得出手的大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

      由秦到郑的路途不仅远,而且很不好走,一路上崇山峻岭,还要经过一百多公里长的崤山峡谷。出征的队伍行军到离郑国国都还有八十公里的滑国时,行踪已经泄露,碰到了郑国的一个贩牛的商人弦高。弦高一边假扮郑国使臣,把他的牛统统送给秦军,让他们宰了吃,一边派人赶紧去给郑国送信。

      孟明视见行踪已经被郑国人发现,无法实施偷袭,连忙对弦高这个郑国“使臣”解释:俺们不是来打郑国的,而是来打滑国的。你看,我们正要准备进攻呢。

      倒霉的滑国,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秦军消灭了。它的国君到死的时候都不知道哪里得罪了远在五百多公里之外的秦国。而秦军在灭了滑国之后,也不好再去打郑国,只得班师回秦。

      但是,滑国是晋国的附庸国,秦军灭滑,惹恼了新上任的晋国新君主晋襄公。晋襄公认为,我老爸才死,还没有发丧,你们秦国人就跑过来打我们的附庸国,那也是太没把我放在眼里了。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这个面子,一定得找回来。

      晋襄公秘密地派出一支人马,埋伏在秦军回国的必经之路崤山山口,将回师的秦军全部消灭,并活捉了三位将军,将他们押到晋国国都。

      秦国本就人才奇缺,没有了这三个将军,基本上就再也找不到可以带兵打仗的人了。关键时刻,文嬴出马了。文嬴找到晋襄公,说:这三个不成器的家伙,葬送了秦国的全部军队,秦穆公恨死他们了。希望你能把这三个家伙押送到秦国去,秦穆公会亲手烧开水煮了他们的。

      晋襄公不傻,哪里会轻易相信文嬴的这番话呢?不过,文嬴开口了,他不得不听。

      本来,晋襄公的亲娘名字叫逼姞,在晋文公的一堆老婆里面排名第二,但晋文公的正妻,是秦穆公的女儿,也就是这个文嬴,所以,就算晋襄公做了君主,仍然要尊文嬴作为嫡母。现在,嫡母发话,他不得不听,只好同意将孟明视等三名大将送回了秦国。

      三将回国,秦穆公全身缟素到郊外相迎并致歉。在秦穆公的鼓励下,三将刻苦练兵,于三年后成功向晋国复仇,晋国被打得大败。秦穆公带着孟明视等人再度来到三年前的崤山战场,将那些露尸荒野的战士的尸骨一一收殓埋葬。

      两年之后,秦穆公死。秦晋之好,本由秦穆公而始,随着他的去世,两国再也好不起来,秦国也渐渐沉寂,等待着下一次的躁动。

      通宝推:王郎,南宫长万,
    • 家园 占坐

      很喜欢看这种小故事

    • 家园 周昭王死后为何秘不发丧?原来是死得太难堪|二十四史探秘002

      话说周武王姬发抢了商纣王的宝座之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大封天下诸侯,最著名的就是姜子牙的齐国和周公的鲁国,这两个国家在以后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大的戏份,这里暂且不表。

      过了些年头,武王死了,他的幼子成王继位;成王死后,康王继位。成王康王时期,据说天下好得不得了,四十年时间里没有动用过刑罚,史称“成康之治”。

      康王死了,他的儿子姬瑕继位,史称昭王。《史记》中,对昭王的爷爷爸爸以及昭王的儿子穆天子都花了不少笔墨,对昭王却只用语焉不详的两句话一带而过:

      “康王卒,子昭王瑕立。昭王之时,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

      意思是说:周康王死了,他儿子周昭王继位,这个周昭王德行有那么一些些缺点。周昭王到南方巡视没有回来,死在了江上。他死后密不发丧,不向各诸侯通报,这是为了掩饰周昭王的死因。

      那么,这个周昭王到底是怎么死的,为什么要搞得这么神秘兮兮?且听笔者为您做科学的分析。

      为了弄清周昭王的死因,老衲在这里得跳出《史记》,引用一些别处的资料。首先,《左传》有记载:管仲对曰:“……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这一段对话发生在齐桓公伐楚之时,齐国为了师出有名,于是将数百年前周昭王南征死于楚的事拿出来诘问楚国,打算以此作为进攻楚国的理由。管仲对楚国的谈判专家说:从前周昭王南征时死在你们楚国的范围之内,是以我受我们齐国君主的委托来向你们楚国责问这件事情。你们要是给不出一个说得过去的交代,哼……楚国谈判专家回答说:周昭王的死跟楚王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你如果一定要问的话,那你就去问水边的堤岸吧。

      古人说话就喜欢弯弯绕绕,特别是那些驻(学)外(者)大(专)使(家)们,所谓“外(专)交(家)辞(建)令(议)”大概就是由此而来。看了上面这段对话,我们只知道周昭王真的是死了,死在楚国的某一条江河的岸边了,这些与《史记》记载相符,但是他是怎么死的,还是弄不清楚。

      关于周昭王的死因,晋代时的皇甫谧给出了一个说法,他在《帝王世纪》中称:“昭王德衰,南征,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船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其右辛游靡长臂且多力,游振得王,周人讳之。”

      这段文言文,笔者解释如下:周昭王没德行,带着军队去征讨南方,来到了汉水边。汉水边上的船工很讨厌他,就用胶水粘了一艘船给昭王乘坐,昭王就乘着这艘船来到汉水中间,这时候粘连船板的胶遇水而溶,昭王和祭公一起都掉到水里了。这时候昭王的一个姓辛的很厉害的保镖把昭王救上了岸。这件事太丢脸了,周国的人没敢告诉别人。

      很熟悉的情节是吧?没错,这就是金庸《射雕英雄传》里的桥段。话说东邪黄药师造了一艘雕花大船,船板就是用胶水粘在一起的,为的是以后和他死去的夫人一起沉尸海中,进行海葬。偏偏老顽童周伯通一定要坐这艘船从桃花岛返回大陆,结果船行海上时,花船解体,几个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都沉入海中,眼看就要淹死,幸得杨康等人的船只过来,将他们救起。

      这里不管他们是谁抄谁了,版权问题由皇甫先生和查先生自行解决。老衲这里想说的是,皇甫先生的这种说法不太靠谱,为什么呢?湖北人对汉江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也就那么一拃宽,不就是坐船过个江么,分分钟的事情,又不像从桃花岛到大陆有十来公里的水程,还有海上的风浪,昭王的船哪能这么快就解体了呢?就算解体了,抱块木板子不就行了么?再说,楚人给周昭王的大军造船,就没有人监工吗?楚人竟然敢在周军的眼皮子底下进行这么大的作弊工程?最最重要的是,如果真有此事,那周昭王还是死于楚人的算计,属于谋杀,周昭王的儿子穆天子不可能不为他爹报仇。但事实上,此后穆天子和楚国关系挺好的,穆王不仅没有任何复仇之举,反而和楚军联手,出兵攻打正在兴起的徐偃王。

      否定了皇甫先生的“胶船说”,我们再来看看《吕氏春秋》是怎么说的。《吕氏春秋》的《音初》中记载:

      “周昭王亲将征荆,辛余靡长且多力,为王右。还,反渉汉,梁败,王及祭公抎于汉中,辛余靡振王北济,又反振祭公。”

      这里和皇甫先生说法一致的有以下几点:一是周昭王确实带兵亲征荆楚一带;二是周昭王确实有一个姓辛的很厉害的保镖;三是周昭王和祭公确实掉到了汉水中;四是辛保镖确实把周昭王及祭公救上了岸。不同之处,是这里说的周昭王落水的原因:梁败。

      “梁败”是什么意思?就是桥塌了。也就是说,周昭王带着他的军队过桥的时候,桥突然塌了,周昭王和军队都掉到了汉水里面。估计周昭王和北方来的这些军人都不习水性,淹死了很多。辛保镖仗着自己个子高身体素质好,努力地救起了周昭王,还返回来去救祭公。在此之后,因为古人不懂得科学的心肺复苏术,救到岸边的周昭王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这整个事件,和楚国没有任何关系,所以,楚国的谈判专家面对管仲的诘问,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周昭王之死关我们屁事?你去问汉水的堤岸吧!

      但是,要使《吕氏春秋》的说法成立,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是,那个时候的人有能力有技术在汉江之上建造让军队通过的桥梁吗?另一个问题是,桥为什么会突然塌了呢?

      关于第一个问题,笔者前面说过,汉江并不宽,在汇入长江的地方,也就那么一拃宽,那在周昭王行军之地的随州一带,估计也就一篾片宽了。在岸边随便砍点竹子木头,就可以搭一座可供行军的桥。笔者认为,在青铜冶炼术已经炉火纯青的西周,这点搭桥技能,对于那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工程兵来说,已不是什么问题。

      还有一个史实可以佐证。《竹书纪年》载:

      “(周穆王)三十七年,大起九师,东至于九江,架黿鼉以为梁,遂伐越,至于紆。”

      昭王的儿子穆天子都可以在长江的九江江面上架桥了,何况小小汉江呢?

      第二个问题,桥为什么会塌?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涉及到现代物理学的一个概念——共振。下面笔者引用一段物理课本中的故事:

      1849年,在法国西部昂热市的曼恩河上,当列队的士兵通过河上大桥时,桥身突然发生断裂,结果266人落水死于非命。事后调查,这座102米长的桥梁,所承受的载荷远未超过许可的范畴,毁前也无任何损伤。绝不是我们今天说的“豆腐渣”工程。这个谜当时谁也没有揭开。其实,这是由于军队齐步过桥时使桥共振致塌的事故。事隔150余年后的1906年的一天,一支沙皇俄国的军队迈着整齐的步伐,雄赳赳气昂昂地通过彼得堡封塔河上的爱纪毕特桥时,桥身亦突然断裂……事后调查表明,桥本身相当坚固,军队的总重量也不会把桥压垮,这个事故是由于骑兵连通过该桥时,受过优良训练的马队的整齐步伐使桥发生共振而引起的。此外,1831年,在英国曼彻斯特附近也发生过军队齐步过桥时使桥共振致塌的事故。鉴于此,为了避免发生破坏性的共振,世界各国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大队人马要便步过桥,不许齐步走。

      所以,聪明的您,肯定猜到后面笔者想说什么了吧。没错,周昭王死于共振。

      事情大抵是这样:周昭王第二次伐楚,抢了当地一个大铜矿里的好多好多铜,士兵们揣在兜里,得意洋洋意气风发地凯旋。在大军过汉水之时,周昭王命令敲起得胜鼓,让士兵们迈起整齐的步伐过桥,以壮声威,震慑那些不听话的荆楚南蛮。而那种十分简陋的桥梁,是无论如何也经受不住上千人的整齐步伐的,所以,突然之间就塌了下来,导致周昭王和他的大部分军队落入水中。

      本来,汉水不太宽,稍微有一点点水性的人扑腾两下,也许还有救。但别忘了,士兵们怀里都揣着抢来的沉甸甸的铜……周昭王夹在乱军之中,即使辛保镖把他救了上来,由于呛水过多,最终也不免一死。

      这个辛保镖,历史上也确有其人。据有关史料记载,由于救周昭王有功,周穆王封辛保镖为诸侯。如今的山西长治市,古时一直称“长子县”,之所以叫“长子”,就是因为这个地方曾经是辛保镖的封地,而辛保镖个子高,有个绰号叫“辛长子”,就像我们称呼别人“刘胖子”、“王矮子”一样,所以封地就用了他的绰号来命名了(本文颇多戏言,尤其此段,请读者不要当真)。

      所以,劝告某些人,做人还是低调一点好,不要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就瞎得瑟。比如周昭王,你得胜归来,干嘛一定要士兵们齐步走呢?悄悄地回来就是了,这样人畜无害,你也可以仙福永享,寿与天齐了。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可能出自《公输》,作为对周昭王死因的一个补充。说是长江汉江一带盛产鳄鱼,周昭王和士兵一起因为桥塌落水之后,惊动了水中的鳄鱼,可怜的周昭王和士兵们还没有来得及淹死,就变成了鳄鱼的美餐。这种死法,也太难堪了一点,因此周国人才对周昭王的死因语焉不详,为之讳。这种说法难以考证,笔者就此打住,不再啰嗦了。

      通宝推:王郎,南宫长万,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