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二十四史之探秘系列迷你版 -- 丽华天下

共:💬174 🌺1072 🌵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二十四史之探秘系列迷你版

新的一年,打算对二十四史顺着写一个迷你版的探秘系列专题,以和大家一起掘出纷繁史料背后的史料。“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看清过去的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看透今天和未来,系列将会在这个主题帖下进行增补更新。

本人才疏学浅,文章内容不喜勿喷!

如有不妥之处,也请各位河友不吝赐教!

谢谢大家!

通宝推:苏仙岭,伏波将军,朴石,听松,方恨少,老科学的家,ziyun2015,燕人,东方白,赵美成,
家园 那一盆盆泼向纣王和妲己的脏水|二十四史探秘001

历史书告诉我们,商纣王是个暴君,他迫害忠良,鱼肉百姓,比夏朝的亡国之君桀还要残暴。于是桀纣就成了所有暴君的代名词。

《封神演义》告诉我们,妲己是个狐狸精。据说是纣王得罪了女娲娘娘,女娲就派九尾狐妲己等几个妖精化作绝色美女去迷惑纣王,使他不理朝政,让商朝灭亡。于是妲己就成了红颜祸水的代名词。

像《封神》这样的神怪小说,不妨一笑置之。不用细想都知道,像女娲这种法力无边的大神,想灭掉商朝,动动小指头就够了,何必还要大费周章地找几个女妖怪?估计蒲松龄也对此有意见,所以后来在《聊斋志异》里,辛辛苦苦地打造出一批美好的狐狸精,变相为妲己平反。

但在《史记》中,妲己连同宠爱她的商纣王,一起被妖魔化了,成了十恶不赦之流。当然这不能怪司马迁,毕竟商纣王活在他之前将近一千年,又没有太多史料可供查证,他所能凭借的,又无不经过孔子之手增删,以符合孔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道德观。大家都知道,孔子是无比推崇周朝的,认为尧舜之后,西周的前几百年才是人间正道,才是美好新世界,是一切政治格局的楷模。所以,司马迁看到的史料,其实就是周史,或者叫孔史。

周朝是怎么来的?是推翻商朝,从纣王手里抢过来的。弄死了人家的君主,颠覆了人家的政权,总得师出有名啊,否则就不是正义之师而是乱臣贼子,这也会让后世的孔老夫子无法向他的学生们给个说法。

于是,周朝的宣传机器开动起来,制造了一盆又一盆脏水,统统泼向“残暴好色”的纣王,以及“妖艳淫荡”的妲己身上,让周武王及八百诸侯可以站在舆论制高点上,冠冕堂皇地挥师朝歌,明火执仗地瓜分商朝的天下。

那么,传说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分别是什么样的呢?

其实“纣”不是商朝最后一任君王的真名,他应该姓子名辛叫做“子辛”。“纣”是后人加在他头上的谥号,所谓谥号,就是后人对此前的名人的一种评价,比如周文王的“文”,曾国藩的“文正”等。“纣”是个很不好听的谥号,东汉末年的大学问家蔡邕对此字的解释是“残义损善”,一听就不是什么好字眼。

其实《史记》在刚开始说到纣(子辛)的时候,还是表扬了他几句,比如说:纣天资聪颖,口才出众,耳聪目明,反应敏捷,而且力大无穷,可以徒手和狮子老虎等搏斗。但马上话锋一转,把这些优点全部变成了缺点:纣很聪明,但他的聪明用来拒绝臣下的劝谏;他能说会道,但他的善辩用来掩饰自己的过失;他很博闻强记,反应敏捷,但他用这些优点来到处显摆,显得自己很优秀很能干,以此来矮化他的臣民。

这些还只是形而上的罪名,纣的具体恶行是与妲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话说纣王本来酒瘾就大,在得到妲己之后,就更离不开酒了,以酒助性嘛,为了取悦妲己,他使劲地搜刮民脂民膏,搜罗珍禽异兽,大兴土木建造行宫离苑。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酒池肉林”,就是修一个大池子,里面装满酒,然后再把各种肉切成一条条的悬挂起来,像树林一样,这样他和妲己两人躺着,一低头就可以喝到酒,一抬头就可以吃到肉。

笔者觉得这种事情挺无聊的,是不是浪费姑且不提,帝王嘛,有权任性,不在乎,但低头往池子里喝酒,像牛一样,多没情趣啊,抬头吃肉,那肉肯定是腌的腊肉,或者熏肉(不腌不熏保质期短,会变臭的),肯定不如新鲜出锅的脍炙可口呀。😂

所以,若真是如此,笔者看到的不是纣王的穷奢极欲,只看到了纣王的没品位。而且这也算不上什么十恶不赦的罪过。纣王真正的“罪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设置炮烙之刑,让人光着脚从烧得通红的铜柱上走过,然后掉在炭火里烧死。又设置醢刑,就是把人剁成肉酱,心情好的时候还把这些肉酱做成肉饼送给别人吃。《封神》里面有一个桥段,说是周文王的儿子伯邑考被纣剁成了肉酱,然后做成三个肉饼送给周文王吃,周文王已经占卜算出来了,但为了麻痹纣王,自己儿子的肉含着泪也要吃完。后来,一吐,变出来三只兔子。

对于妲己的恶行,那就编排得更加有鼻子有眼了,种种事迹总结起来就是:军功章啊,有纣王的一小半,有妲己的一大半。

著名事迹之一:有一年冬天,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天地一片苍茫……妲己站在湖边赏梅呢,她看到一个人光着脚从冰面上走过一点也不觉得冷。这时候,妲己的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冒了出来: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他不怕冷呢?为什么他可以光着脚在冰上走呢?嗯,肯定是他的生理构造和一般人不一样。于是在纣王的全力支持之下,妲己进行了一次生理解剖试验,把这个不怕冷的人的双脚给剁了。

著名事迹之二:妲己看到一个身怀六甲的妇人,她对纣王说:大王,您知道这个妇人怀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吗?纣王说:俺没有特异功能,当然不知。妲己说:我知道,肯定是个男孩。纣王说:不一定吧,说不定是女孩呢?妲己说:肯定是个男孩,大王若不信,我和您赌五毛钱。纣王说:来人啦,把那个妇人带过来,剖开肚子看看胎儿是男是女……

著名事迹之三:妲己一向蛮烦比干,于是对纣王说:大王,听说王叔是一位贤臣,是真的吗?纣王说:那是当然,朕的江山全靠着王叔打理。妲己说:听说贤臣的心有七个洞洞,是真的吗?纣王说:这个倒不太清楚,不过历史教材上说圣人心有七窍,想来教科书不会骗人吧。妲己说:臣妾现在心口疼,医学教科书上说“吃什么补什么”,不知道臣妾吃了王叔的“七窍玲珑心”,会不会康复。纣王说:这个简单,比干,你把心挖出来吧……

总之,这对十恶不赦的狗男女最终被周武王带着“正义之师”打倒了,纣王在鹿台举火自焚,妲己被义师抓住砍了头。不过,在《世说新语》中,孔融却说妲己没有被砍头正法,而是被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抢去做了妾(笔者按:这是孔融为了讽刺曹操父子抢袁熙的老婆甄氏而杜撰的)。

前面说的都是正史中的传说,下面笔者开始为纣王翻案了——

清朝末年,也就是约一百年前,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一带,陆续挖出了许多殷商时期的遗物,其中一些龟甲与兽骨上刻着大量文字,这就是“甲骨文”,通过“甲骨文”的记载,现代人对周代以前的历史状况有了更接近真实的认识。

现在的史学观点认为,纣王(子辛)刚即位时,先王留给他的是一个残破的河山。国内,经济凋敝,濒临崩溃,王室成员和高级官员也不听话,想抢班夺权。对外,四面强敌环伺,时刻要对付入侵的外族。在这种危局下,年轻的纣王表现出超凡的才智、勇气、高超的政治手段和冷酷的铁腕。在老臣的辅佐下,年轻的纣王开始了他励精图治的伟大历程。

纣王首先对官场进行大换血。过去的那些副国级、省部级老干部不听话,那就从年轻的厅局级乃至处级干部里挑选,把又听话又有能力的人提拔起来加以重用。然后,在忠心的王室成员如微子启、比干的辅佐下,纣王废除了以往贵族的世袭权利并收回了他们的领地,做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利益受损的贵族进行了激烈的反抗甚至发动了武装叛乱,而且还和中央的神职人员(祭司)勾结起来,意图推翻纣王。那个时候,神职人员有着很高的地位,一言九鼎,说一不二。两者相互配合,利用一切他们想得到的手段去污蔑纣王,说它如何如何坏,如何如何不配做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面对两股敌对势力的疯狂进攻,纣王毫不手软,进他们进行了血腥镇压。大批贵族和包括大祭司在内的神职人员被处决,所有的权力都归到纣王手中,再也没有人敢对他说三道四了。

消灭上层对手后,纣王开始整顿国内经济,鼓励生产,减少赋税和劳役,总之做了一切明君都该做的事,于是理所当然的,国家开始欣欣向荣,一片生机盎然。

再然后,纣王就开始对外发动战争,把那些入侵的外族打得鸡飞狗跳,狼狈逃窜。从此诸侯臣服,万邦来朝,再也没有人敢惹了。

于是,纣王建立了无上的权威,和历史上大多数曾经英明的君王一样,身边少不了年轻漂亮的大美女。在他晚年的时候,妲己来到了他的身边。

而这个时候,在岐山(陕西渭水流域)的周国慢慢发展起来,对周边的诸侯国不断蚕食,渐渐成了一方霸主。周国实力强大后,开始有了不臣之心,想对商取而代之。周王姬昌(文王)将都城由歧地迁到丰邑(今陕西鄠县)后,一面整顿军队,一面展开对纣王的宣传攻势,重点放在污蔑妲己与丑化纣王上。他们说妲己是一个骄奢淫逸的妖孽、心肠毒辣的蛇蝎美人;说纣王好大喜功,是一个不恤民情、残酷昏淫的暴君,是一个“唯妇言是用”的傀儡。

公元前1056年,周文王姬昌死了,他的儿子姬发即位,自称为周武王,并宣布纣王的十大罪状,联合天下八百诸侯,进军商朝的都城朝歌。经牧野一役,商军大败,纣王看大势已去,遂举火自焚而死。

历史书向来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周朝的宣传机器将此前编排的各种关于纣王和妲己的垃圾段子汇总起来,一部《暴君失国录》就这样出炉了。可怜的纣王和无辜的妲己,就这样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穿越三千年的世间尘土,历久弥臭。

通宝推:王郎,南宫长万,氵氵,真离,真离,
家园 周昭王死后为何秘不发丧?原来是死得太难堪|二十四史探秘002

话说周武王姬发抢了商纣王的宝座之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大封天下诸侯,最著名的就是姜子牙的齐国和周公的鲁国,这两个国家在以后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大的戏份,这里暂且不表。

过了些年头,武王死了,他的幼子成王继位;成王死后,康王继位。成王康王时期,据说天下好得不得了,四十年时间里没有动用过刑罚,史称“成康之治”。

康王死了,他的儿子姬瑕继位,史称昭王。《史记》中,对昭王的爷爷爸爸以及昭王的儿子穆天子都花了不少笔墨,对昭王却只用语焉不详的两句话一带而过:

“康王卒,子昭王瑕立。昭王之时,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

意思是说:周康王死了,他儿子周昭王继位,这个周昭王德行有那么一些些缺点。周昭王到南方巡视没有回来,死在了江上。他死后密不发丧,不向各诸侯通报,这是为了掩饰周昭王的死因。

那么,这个周昭王到底是怎么死的,为什么要搞得这么神秘兮兮?且听笔者为您做科学的分析。

为了弄清周昭王的死因,老衲在这里得跳出《史记》,引用一些别处的资料。首先,《左传》有记载:管仲对曰:“……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这一段对话发生在齐桓公伐楚之时,齐国为了师出有名,于是将数百年前周昭王南征死于楚的事拿出来诘问楚国,打算以此作为进攻楚国的理由。管仲对楚国的谈判专家说:从前周昭王南征时死在你们楚国的范围之内,是以我受我们齐国君主的委托来向你们楚国责问这件事情。你们要是给不出一个说得过去的交代,哼……楚国谈判专家回答说:周昭王的死跟楚王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你如果一定要问的话,那你就去问水边的堤岸吧。

古人说话就喜欢弯弯绕绕,特别是那些驻(学)外(者)大(专)使(家)们,所谓“外(专)交(家)辞(建)令(议)”大概就是由此而来。看了上面这段对话,我们只知道周昭王真的是死了,死在楚国的某一条江河的岸边了,这些与《史记》记载相符,但是他是怎么死的,还是弄不清楚。

关于周昭王的死因,晋代时的皇甫谧给出了一个说法,他在《帝王世纪》中称:“昭王德衰,南征,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船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其右辛游靡长臂且多力,游振得王,周人讳之。”

这段文言文,笔者解释如下:周昭王没德行,带着军队去征讨南方,来到了汉水边。汉水边上的船工很讨厌他,就用胶水粘了一艘船给昭王乘坐,昭王就乘着这艘船来到汉水中间,这时候粘连船板的胶遇水而溶,昭王和祭公一起都掉到水里了。这时候昭王的一个姓辛的很厉害的保镖把昭王救上了岸。这件事太丢脸了,周国的人没敢告诉别人。

很熟悉的情节是吧?没错,这就是金庸《射雕英雄传》里的桥段。话说东邪黄药师造了一艘雕花大船,船板就是用胶水粘在一起的,为的是以后和他死去的夫人一起沉尸海中,进行海葬。偏偏老顽童周伯通一定要坐这艘船从桃花岛返回大陆,结果船行海上时,花船解体,几个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都沉入海中,眼看就要淹死,幸得杨康等人的船只过来,将他们救起。

这里不管他们是谁抄谁了,版权问题由皇甫先生和查先生自行解决。老衲这里想说的是,皇甫先生的这种说法不太靠谱,为什么呢?湖北人对汉江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也就那么一拃宽,不就是坐船过个江么,分分钟的事情,又不像从桃花岛到大陆有十来公里的水程,还有海上的风浪,昭王的船哪能这么快就解体了呢?就算解体了,抱块木板子不就行了么?再说,楚人给周昭王的大军造船,就没有人监工吗?楚人竟然敢在周军的眼皮子底下进行这么大的作弊工程?最最重要的是,如果真有此事,那周昭王还是死于楚人的算计,属于谋杀,周昭王的儿子穆天子不可能不为他爹报仇。但事实上,此后穆天子和楚国关系挺好的,穆王不仅没有任何复仇之举,反而和楚军联手,出兵攻打正在兴起的徐偃王。

否定了皇甫先生的“胶船说”,我们再来看看《吕氏春秋》是怎么说的。《吕氏春秋》的《音初》中记载:

“周昭王亲将征荆,辛余靡长且多力,为王右。还,反渉汉,梁败,王及祭公抎于汉中,辛余靡振王北济,又反振祭公。”

这里和皇甫先生说法一致的有以下几点:一是周昭王确实带兵亲征荆楚一带;二是周昭王确实有一个姓辛的很厉害的保镖;三是周昭王和祭公确实掉到了汉水中;四是辛保镖确实把周昭王及祭公救上了岸。不同之处,是这里说的周昭王落水的原因:梁败。

“梁败”是什么意思?就是桥塌了。也就是说,周昭王带着他的军队过桥的时候,桥突然塌了,周昭王和军队都掉到了汉水里面。估计周昭王和北方来的这些军人都不习水性,淹死了很多。辛保镖仗着自己个子高身体素质好,努力地救起了周昭王,还返回来去救祭公。在此之后,因为古人不懂得科学的心肺复苏术,救到岸边的周昭王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这整个事件,和楚国没有任何关系,所以,楚国的谈判专家面对管仲的诘问,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周昭王之死关我们屁事?你去问汉水的堤岸吧!

但是,要使《吕氏春秋》的说法成立,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是,那个时候的人有能力有技术在汉江之上建造让军队通过的桥梁吗?另一个问题是,桥为什么会突然塌了呢?

关于第一个问题,笔者前面说过,汉江并不宽,在汇入长江的地方,也就那么一拃宽,那在周昭王行军之地的随州一带,估计也就一篾片宽了。在岸边随便砍点竹子木头,就可以搭一座可供行军的桥。笔者认为,在青铜冶炼术已经炉火纯青的西周,这点搭桥技能,对于那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工程兵来说,已不是什么问题。

还有一个史实可以佐证。《竹书纪年》载:

“(周穆王)三十七年,大起九师,东至于九江,架黿鼉以为梁,遂伐越,至于紆。”

昭王的儿子穆天子都可以在长江的九江江面上架桥了,何况小小汉江呢?

第二个问题,桥为什么会塌?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涉及到现代物理学的一个概念——共振。下面笔者引用一段物理课本中的故事:

1849年,在法国西部昂热市的曼恩河上,当列队的士兵通过河上大桥时,桥身突然发生断裂,结果266人落水死于非命。事后调查,这座102米长的桥梁,所承受的载荷远未超过许可的范畴,毁前也无任何损伤。绝不是我们今天说的“豆腐渣”工程。这个谜当时谁也没有揭开。其实,这是由于军队齐步过桥时使桥共振致塌的事故。事隔150余年后的1906年的一天,一支沙皇俄国的军队迈着整齐的步伐,雄赳赳气昂昂地通过彼得堡封塔河上的爱纪毕特桥时,桥身亦突然断裂……事后调查表明,桥本身相当坚固,军队的总重量也不会把桥压垮,这个事故是由于骑兵连通过该桥时,受过优良训练的马队的整齐步伐使桥发生共振而引起的。此外,1831年,在英国曼彻斯特附近也发生过军队齐步过桥时使桥共振致塌的事故。鉴于此,为了避免发生破坏性的共振,世界各国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大队人马要便步过桥,不许齐步走。

所以,聪明的您,肯定猜到后面笔者想说什么了吧。没错,周昭王死于共振。

事情大抵是这样:周昭王第二次伐楚,抢了当地一个大铜矿里的好多好多铜,士兵们揣在兜里,得意洋洋意气风发地凯旋。在大军过汉水之时,周昭王命令敲起得胜鼓,让士兵们迈起整齐的步伐过桥,以壮声威,震慑那些不听话的荆楚南蛮。而那种十分简陋的桥梁,是无论如何也经受不住上千人的整齐步伐的,所以,突然之间就塌了下来,导致周昭王和他的大部分军队落入水中。

本来,汉水不太宽,稍微有一点点水性的人扑腾两下,也许还有救。但别忘了,士兵们怀里都揣着抢来的沉甸甸的铜……周昭王夹在乱军之中,即使辛保镖把他救了上来,由于呛水过多,最终也不免一死。

这个辛保镖,历史上也确有其人。据有关史料记载,由于救周昭王有功,周穆王封辛保镖为诸侯。如今的山西长治市,古时一直称“长子县”,之所以叫“长子”,就是因为这个地方曾经是辛保镖的封地,而辛保镖个子高,有个绰号叫“辛长子”,就像我们称呼别人“刘胖子”、“王矮子”一样,所以封地就用了他的绰号来命名了(本文颇多戏言,尤其此段,请读者不要当真)。

所以,劝告某些人,做人还是低调一点好,不要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就瞎得瑟。比如周昭王,你得胜归来,干嘛一定要士兵们齐步走呢?悄悄地回来就是了,这样人畜无害,你也可以仙福永享,寿与天齐了。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可能出自《公输》,作为对周昭王死因的一个补充。说是长江汉江一带盛产鳄鱼,周昭王和士兵一起因为桥塌落水之后,惊动了水中的鳄鱼,可怜的周昭王和士兵们还没有来得及淹死,就变成了鳄鱼的美餐。这种死法,也太难堪了一点,因此周国人才对周昭王的死因语焉不详,为之讳。这种说法难以考证,笔者就此打住,不再啰嗦了。

通宝推:王郎,南宫长万,
家园 占坐

很喜欢看这种小故事

家园 “秦晋之好”背后:秦国崛起和混乱婚姻交易|二十四史探秘003

春秋五霸中的秦穆公和晋文公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成语“秦晋之好”说的就是那个时候的事,但几桩姻缘好归好,却怎么一个乱字了得。

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天下动荡,最终由秦国横扫六合、一统江山,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新的政治体系。

而这个雄霸天下的大秦帝国,却是由西周王朝时的一个马夫开始,从西部蛮荒之地的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弹丸小邦,由历代君主勤奋地东征西讨,一步一步扩张而来,最终由秦始皇将这个创业工程推向顶峰。

笔者前文所述的那个周昭王,在不明不白地死后,他的儿子周穆王继了位。周穆王喜欢讲排场,曾经丢下国家政事不管,带着声势浩大的车队仪仗往西巡游九万里,在昆仑之巅会见了西王母。这当然是经过神化了的,但周穆王西巡至中亚地区应当是确有其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搜寻相关资料一阅,老衲不作多说。

周穆王这次西行,给他拉车的是八匹良马: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驭马驾车的车夫,名叫造父。正在穆天子与西王母你侬我侬难舍难分之时,在淮河一带的徐偃王,率领三四十个盟国兴兵造反,周穆王得到消息后,急忙往回赶。造父在这个时候表现出了高超的驾车技术,他驾着周穆王的“八缸考斯特”,日行千里,及时赶回镐京都城,为镇压徐偃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为了感谢并表彰造父的功绩,周穆王把赵城封给造父。赵城在现在山西临汾北边一点点,尽管它只是一个城,而不是一个封国,但造父的身份,已经由一个车夫变成了一个城主,政治地位不可同日而语了。

和造父同血统的另一支,虽然已经隔了五代,但关系依旧很好。造父得了一座城,为了显摆,就把他们邀请过来一起住在赵城里。三四十年后,这一支里,出了一个很喜欢养马的人,叫非子。养马不能住在城里,他就跑到镐京的西边郊区,做了一个马夫。没多久,非子会养马的先进事迹传入时任君主周孝王的耳朵里了,在当年的优秀养殖工作者座谈会暨年度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周孝王接见了非子,并且给非子封了一个弼马温的官职,派他到岐山西北一带去养马。

后来,周孝王觉得不妥。这么一个人才,怎么能只封为弼马温呢?孙猴子不就是嫌弼马温的官太小造反的么?于是追加了一道赏赐:将非子现在放马的那一小块地方封给非子做领地,并赐他姓回祖先的姓——嬴。

秦国由此诞生。

这个时候的秦国很小很小,别看他的君主称作侯呀伯呀公啊,但还没能进入到诸侯系列里面,只能算是一个附庸国。秦国紧挨着西边的少数民族西戎,自建国开始,八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在和西戎打打杀杀的。

到了秦襄公的时候,周平王为避犬戎之祸东迁,临走时他对秦襄公撂下了一句话:你要是有能耐把西戎赶跑,岐山以西的地方就全部是你的了,我还封你为诸侯,跟其他诸侯国平起平坐。

岐山是什么地方?那可是周朝的发祥地。现在周平王装大方,居然把老祖宗的地盘弃之不顾,要送给秦国。秦襄公一听,好,于是发了狠劲地打西戎,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有身份证的国君,不再是黑户了。

光阴匆匆似流水,一转眼,一百一十一年过去了,赢非子的后代,一个叫嬴任好的登上了秦国的王位。他就是秦穆公。

秦穆公刚继位时,秦国还非常弱,虽然已经名列诸侯国一百多年了,但中原大国根本不把秦放在眼里。秦穆公为了谋求发展,决定巴结当时的大国——晋。于是,他向晋国当时的君王晋献公提亲,晋献公把大女儿嫁给了他。

秦穆公有了一个强大的丈老头,也多了几个小舅子,这些小舅子里,请记住两个人:夷吾和重耳。后面的故事绕不开这两个重要人物。

由此,秦国和晋国建立了姻亲关系,现在我们常常把结婚称为“秦晋之好”,就是这么来的。围绕着秦国晋国之间的几起婚姻,倒是生出了些是是非非来。

第一个故事:五张羊皮换来陪嫁奴百里傒。

秦国在穆公手上开始走上兴盛,离不开治国能臣百里傒,而百里傒又是秦穆公用五张羊皮从楚国手上换来的,这个故事不少人也听说过,中学语文课本里也有相关的文言文。那么,这个百里傒最初是从哪里来的呢?

话说秦穆公娶了晋献公的大女儿后,第二年,晋献公越想越觉得对不住自己的女儿。秦国那地方,穷山恶水的蛮荒之地,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女儿嫁到那里真是遭孽。不行,得给她再送点嫁妆过去。可是晋献公又舍不得从自己兜里往外掏钱,于是派出一支人马,灭掉了邻近的虞国,把抢来的财物和人口,分了一点出来送到秦国去,作为女儿的陪嫁。百里傒就是这些陪嫁奴仆里的一员,他原先是虞国的大夫。

百里傒半路上逃掉了,从秦国逃到了楚国,被楚国的边境巡防人员抓获。楚国人不认识百里傒,只把他当作一般的偷渡人员关了起来,但秦穆公知道,百里傒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有心把他赎回秦国。但如果直接出高价向楚国要人的话,楚国肯定会觉得蹊跷,秦国为什么这么舍得花钱来要这个人呢?如果查出百里傒的真实身份,要么会扣押,要么会杀掉他。秦穆公为了不打草惊蛇,派人对楚国边防人员说,你们抓的那个人是晋献公给女儿陪嫁的一个奴隶,他逃跑了,秦穆公觉得很丢脸,想出价五张羊皮把他赎回去严惩……

顺利成交,百里傒到了秦国,被秦穆公委以国事重任。

第二个故事:一女嫁了两个辈分不同的丈夫。

过了没几个月,晋献公要立骊姬为他生的小儿子奚齐为接班人,从而逼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为了活命,分别逃往他国避难。再后来,晋国一直内乱,夷吾在姐夫秦穆公的帮助下,杀回去做了晋国新国君。

但是夷吾此人不是东西。先是,他答应秦国,如果秦国帮他夺回王位后,他将把河西的八座城送给秦,事后他却毁了约,一城不给。后来,晋国遇到旱灾,向秦国请求粮食支援,有人劝秦穆公趁这个机会攻晋,秦穆公听了百里傒的劝阻,不仅不打晋国还送了很多很多粮食过去。两年后,秦国遇到了饥荒,向晋国请求粮食支援,夷吾这时候却翻了脸,趁此出兵攻打秦国,秦穆公亲自带兵迎战,在三百死士的帮助下活捉夷吾。夷吾不得已割地求饶,还把儿子圉送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重新修好。

秦穆公为了笼络圉,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之所以叫怀嬴,是因为圉后来被称为晋怀公)

这是一件亲上加亲的好事,按理,两国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但这个时候,公子圉犯了傻,他听说他的父亲夷吾病了,害怕秦国不放他回去,晋国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就扔下妻子怀嬴,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他不仅不要他秦国的老婆,还跟秦国断了交。

秦穆公怒了!辛辛苦苦殷殷勤勤地对待夷吾父子,结果却是两头白眼狼。盛怒之下,秦穆公想起了另外一个人——已经六十岁的重耳,也就是已死的夷吾的弟弟,秦穆公的另一个小舅子。

秦穆公决定把重耳送回晋国去当国君,把那个忘恩负义的圉给换下来。于是,他派人去把流亡在楚国的重耳找到并接到了秦国,同时,他还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把圉的老婆、他的女儿怀赢改嫁给重耳。

重耳惊呆了,这是侄子的老婆啊,我怎么能娶过来做这种乱伦之事呢?重耳拒绝了,但秦穆公不干,非逼着重耳娶他的女儿,让六十岁的重耳做他的女婿。他让人带话给重耳:“你要是答应秦国的要求,秦国就会帮助你杀回去,你何必为了拘泥这一点点的礼数,而忘记自己的大事呢?你回去后把圉一杀,什么麻烦都没有了。”

重耳迫于无奈,终于同意娶怀嬴为妻,穆公相当高兴,成功地把自己的小舅子变成了女婿。当然,重耳娶了怀嬴之后,怀嬴就不叫怀嬴了,以后得叫她文嬴,因为重耳后来称为晋文公。

第三个故事:文嬴出手救了秦国的三个大将。

晋文公重耳虽然是一代霸主,但他上台时年纪已经很大了,在位仅八年就死了。在他死的那一年,秦穆公突然脑子发昏,听信了别人的馊主意,要派军队劳师远征,去偷袭六百公里之外的郑国。领兵的,是秦国当时仅有的三个拿得出手的大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

由秦到郑的路途不仅远,而且很不好走,一路上崇山峻岭,还要经过一百多公里长的崤山峡谷。出征的队伍行军到离郑国国都还有八十公里的滑国时,行踪已经泄露,碰到了郑国的一个贩牛的商人弦高。弦高一边假扮郑国使臣,把他的牛统统送给秦军,让他们宰了吃,一边派人赶紧去给郑国送信。

孟明视见行踪已经被郑国人发现,无法实施偷袭,连忙对弦高这个郑国“使臣”解释:俺们不是来打郑国的,而是来打滑国的。你看,我们正要准备进攻呢。

倒霉的滑国,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秦军消灭了。它的国君到死的时候都不知道哪里得罪了远在五百多公里之外的秦国。而秦军在灭了滑国之后,也不好再去打郑国,只得班师回秦。

但是,滑国是晋国的附庸国,秦军灭滑,惹恼了新上任的晋国新君主晋襄公。晋襄公认为,我老爸才死,还没有发丧,你们秦国人就跑过来打我们的附庸国,那也是太没把我放在眼里了。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这个面子,一定得找回来。

晋襄公秘密地派出一支人马,埋伏在秦军回国的必经之路崤山山口,将回师的秦军全部消灭,并活捉了三位将军,将他们押到晋国国都。

秦国本就人才奇缺,没有了这三个将军,基本上就再也找不到可以带兵打仗的人了。关键时刻,文嬴出马了。文嬴找到晋襄公,说:这三个不成器的家伙,葬送了秦国的全部军队,秦穆公恨死他们了。希望你能把这三个家伙押送到秦国去,秦穆公会亲手烧开水煮了他们的。

晋襄公不傻,哪里会轻易相信文嬴的这番话呢?不过,文嬴开口了,他不得不听。

本来,晋襄公的亲娘名字叫逼姞,在晋文公的一堆老婆里面排名第二,但晋文公的正妻,是秦穆公的女儿,也就是这个文嬴,所以,就算晋襄公做了君主,仍然要尊文嬴作为嫡母。现在,嫡母发话,他不得不听,只好同意将孟明视等三名大将送回了秦国。

三将回国,秦穆公全身缟素到郊外相迎并致歉。在秦穆公的鼓励下,三将刻苦练兵,于三年后成功向晋国复仇,晋国被打得大败。秦穆公带着孟明视等人再度来到三年前的崤山战场,将那些露尸荒野的战士的尸骨一一收殓埋葬。

两年之后,秦穆公死。秦晋之好,本由秦穆公而始,随着他的去世,两国再也好不起来,秦国也渐渐沉寂,等待着下一次的躁动。

通宝推:王郎,南宫长万,
家园 夷吾和重耳谁大?你错了
家园 刚刚读到李硕的《周灭商与华夏新生》,与您的叙述大不相同

李硕:周灭商与华夏新生

通宝推:东方白,
家园 如果你的说法正确 -- 有补充

那么商朝被灭的太容易了,也显得商王太无能了。周只依靠舆论战就起到了很大的效果,能够联合800诸侯,是不是也已经能够说明人心向背了?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看你写的这篇,感觉就是四个字 -- 补充帖

信口雌黄。典型的传统文人路数,摇唇鼓舌,浑水摸鱼,漫天脑补,毫无根据。为自己的想象中的论点找论据,毫无逻辑。这样的文字也能站住脚吗?

与其把精力放在故纸堆中,不如多看看现代科技,毕竟,生产力的发展才是硬杠杠。就如同当年如何省内存的算法已经做到极致,简直就是螺丝壳里做道场,但技术的发展,使得内存条论斤卖。再没人把省内存的算法当回事。所以说,生产力发展了,一切都好办。

见前补充 4860113
家园 他都说了是二十四史故纸堆了

李硕的文章是根据考古遗址和文物得出的结论,尤其很多遗迹是近几年才被挖掘发现的,信息量肯定比足不出户围绕着几篇文章抠字眼要大得多。

家园 中国王朝末代君主

末代君王无能,暴虐必有其一,甚至兼而有之。。。商以后都是如此吧,商朝如何能免除???

家园 秦王子婴的身世之谜|二十四史探秘004

项羽入咸阳,杀了本已投降的秦王子婴,烧了阿房宫,在咸阳烧杀抢掠,失了天下民心。在历史上,这个秦王子婴的身世颇多令人生疑之处,笔者本想详细考证一下,但一时也找不到翔实的证据,只作一下简单推论。

话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自称为皇帝。始皇帝在50岁的时候一命呜呼,他的第18个儿子胡亥在赵高的扶持下,通过阴谋诡计继承了皇位,史称二世。这个秦二世是个暴君也是个昏君,他在对国民实施残暴统治的同时,为了防止家族里的人抢他的皇位,把他所有的兄弟姐妹都杀了。但恶有恶报,没多长时间,一手把他扶植起来的赵高,派了心腹将他逼得自杀。

胡亥自杀的时候,仅仅23岁。

赵高逼死胡亥之后,本想自己做皇帝,但发现没有人支持他,不得已,只好从嬴姓皇族里面找出一个叫子婴的来接班。赵高说:现在关东的诸侯都反了,秦国已经没能统治天下,国土面积只和以前“战国七雄”时的面积相当,因此子婴不能再叫皇帝,应该恢复以前的称号,称为“秦王”。

所以,子婴只能叫“秦王子婴”,而不能称为“秦三世”。被立为秦王之后五天,子婴和他的两个儿子合谋,杀掉了赵高,随后率众向正在攻打咸阳的刘邦投降。子婴在秦王位置上仅46天。再一个多月之后,项羽入咸阳,子婴被杀。

那么,子婴是谁,他和秦始皇、和胡亥之间是什么关系?

有人想当然地以为,子婴接了胡亥的班,那应该就是胡亥的儿子了。其实不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意思是说:赵高立了胡亥的哥哥的儿子子婴为秦王。也就是说,子婴是胡亥的侄子。

秦始皇共有23个儿子,胡亥是第18个。那么,胡亥的17个哥哥里面,谁是子婴的老爸呢?史学界一般倾向于是秦始皇的长子扶苏。

笔者认为,不管子婴的老爸是这17个人里面的谁,都是站不住脚的。理由如下:

首先,最大的问题是年龄。秦始皇死的时候是50岁,胡亥在位两年,那么,子婴接秦王位时,秦始皇的冥寿是52岁。52岁的秦始皇的孙子登基坐殿,这不奇怪,古人生孩子早嘛。假设秦始皇15岁的时候得长子扶苏,然后扶苏15岁的时候再得子婴,那么子婴就任秦王之时,理论上最大年龄可以达到22岁。

22岁当然可以当秦王了,问题出在,子婴杀赵高的时候,是和他的两个儿子一起谋划实施的。两个儿子!假设两个儿子是由不同的妻妾同时于子婴15岁那年生下来,那时也就六七岁。

这只是理论上的推断,事实上,这生孩子的事不可能如想象中的这么紧凑,那两个儿子也许还不到六七岁。要杀权臣赵高,是一件多么重要且危险的事啊,子婴会同两个还不怎么懂事的儿子一起谋划吗?

第二个不成立的原因,是因为胡亥曾经大肆清洗皇族,杀掉了所有可能威胁到他皇位的人,连女性也不放过。扶苏已经被他逼得自杀,那么,作为顺位继承人的扶苏的儿子,胡亥会放过吗?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这个道理,即使胡亥不知道,赵高也会及时地让他知道的。

既然扶苏的儿子不可能活下来,同理,胡亥的其他的兄弟姐妹的儿子也是不可能活下来的。因此,子婴不可能是胡亥的侄子。

同样是在《史记》里,《李斯列传》中又说:

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子婴即位。

在这里,子婴变成了秦始皇的弟弟、胡亥和扶苏的叔叔。你看,司马迁就是这么任性,可以随意地改变子婴的辈分。

如果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那么年龄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胡亥清洗皇族的问题也勉强说得过去,因为一般情况下叔叔不会抢侄子的位置,像明朝时燕王朱棣抢建文帝的皇帝位置的事情,毕竟不算太多。

但另一个问题又产生了。如今见得到的史料中,提到的秦始皇弟弟,只有一个叫成蟜的,而这个成蟜在17岁那年叛秦降赵,后来被秦始皇给杀了。除此之外,没有再看到其他的关于秦始皇弟弟的记载。所以,这个观点也不成立。

那么,会不会是秦始皇弟弟成蟜的儿子呢?

假设(对不起,笔者没有任何证据,只能假设)成蟜在叛逃之前,已经生有儿子,那么在成蟜被杀之时,这个遗留下来的儿子理论年龄可以达到2岁。如果秦始皇没有因为成蟜的叛逃而迁怒于成蟜的儿子,让他活了下来,那么,在胡亥自杀的时候,成蟜之子在32岁左右,是可以有两个十六七岁的儿子,一起参与杀赵高的行动的。

再加上成蟜是叛国者,他的子孙必定会受到冷遇而边缘化,在胡亥血洗皇族的时候,成蟜的子孙正好因祸得福,被胡亥忽视了,从而逃过一劫。

综上所述,秦王子婴最有可能是秦始皇的侄子,胡亥的堂弟。只不过,这个被史家们认为还不错的秦王朝的继承人,虽然躲过了胡亥的刀剑,最终却没有避开项羽的斧钺。

揖让江山求一命,奈何生于帝王家。😮

通宝推:王郎,南宫长万,青青的蓝,
家园 楚国:一个草根的逆袭,再讲几个成语的来历|二十四史探秘005

楚国在春秋战国的历史上,都有着非常非常重要的地位。春秋五霸中,就有楚庄王的一席之地。笔者今天就讲讲楚国的几个小故事。

《史记》在某一篇的开篇,照例会说主角的祖先是哪个哪个上古时代帝王的子孙,《楚世家》也不例外。这不,楚国的祖先出自帝颛顼,这个颛顼又是黄帝的孙子,然后往下发展,又到了重黎,也就是中国的火神祝融,再往下的名人还有昆吾,彭祖等,家世貌似很尊贵,但他们和他们的后代,每逢乱世,都会被灭族。比如昆吾在夏桀时,被商汤灭了,彭祖的后代在商纣时也被灭了,其他的支脉都衰落下来,散落在各地,无法考证。有史可考的,只有季连一支,传下来到周成王时,熊绎被封在楚蛮。

说是受封,但你听听封地的名字:楚蛮。蛮,那就是未开化的地方,比什么戎啊、狄啊、夷啊,还要差。封的爵位呢?《史记》原文是“封以子男之地”,这句话的意思是,按子爵男爵的等级给予封地,但是只有封地没有爵位,他的政治待遇就相当于现在的“内部副处”,或者像后面加注带括号的“(享受副处级待遇)”。

这里顺带简单介绍一下周朝的爵位体系。爵位是中国古代帝王对有血缘关系的亲族和功臣授予的一种称号,是社会地位高低和享受物质利益多少的标志。一般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或功劳的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周朝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周朝刚开始时,公侯封地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到了周公居摄改制,把待遇标准提高了一些,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楚国祖先的封爵,按照上面的标准看,也就五十里,最多不过百里,面积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乡镇。也就是说,那时候的内部副处熊绎被周天子往南边的蛮荒之地一丢,有点任其自生自灭的意思。

周成王第一次开诸侯大会的时候,熊绎也参加了,但是他没有得到一个诸侯应该得到的礼遇,反而派他去“置茅缩酒,与鲜卑守燎”,就是让熊绎成了这次诸侯大会的一个会务工作者,和鲜卑的人一起举着火把往茅草上面倒酒(一种祭祀仪式),熊绎一气之下先走了。

所以说,相对于当时中原八百诸侯,楚国的祖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草根。

深受刺激的内部副处级干部熊绎及其子孙,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革命、促生产,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打造绚丽多彩的“楚国梦”,将楚国的疆土由原先的五十里不断扩大,到熊渠时,现在的河南西南部和湖北西北部,基本上都成了楚国的地盘。

熊渠是熊绎的第四代孙,他生了三个儿子,这时候正是周夷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们已经开始不大听话了。熊渠继续扩张,已经打到现在的鄂州一带,熊渠说:你们这些人模狗样的诸侯说老子是南蛮,老子就是南蛮,老子不甩你们,不用你们的封号,让你们这些“公侯伯子男”见鬼去吧,老子要称王,和你们的周王平起平坐。

于是,他封他的大儿子熊康为勾亶王,二儿子熊红为鄂王,小儿子执疵为越章王。

这是草根的第一次逆袭。但是不久后周厉王在位时,熊渠有点害怕这个暴虐无道的昏君攻打楚国,就悄悄地取消了自己和儿子的王号。

再往下传了若干代,大概一百二三十年后,到了熊通。熊通上位35年后,攻打随国,随国的老大说:我又没罪,你打我干嘛?熊通说:要我不打你也行,你去见周天子,给他带个话,就说我请周天子给我封一个爵号。

诸位看官,这段对话您看明白了没有?这个时候已经比较强大的楚国,还比不上弹丸之国随国,因为随国的国主是有资格见天子的,而楚国的国主还没这个资格。

随国为了不挨打,就同意了帮熊通去带话。一去一来两年时间过去了,随国带回来的答复是:周天子不同意封楚国爵号。

熊通大怒,骂道:楚国的先祖还是文王的老师,后来成王封我们祖先内部副处,我们在这蛮荒之地任劳任怨地搞了这么多年南部大开发,蛮夷部落都归顺我们了,你他娘的还不给个封号?老子不稀罕了,老子自己封自己。

于是熊通自己封自己为王,称为武王。看在随国为他跑腿的分上,武王放了随国一马,但是举兵占领了濮地。武王在位51年而死,从此以后,楚国的历代君主都称作“王”,与周天子有分庭抗礼之势,即便中央政权不承认,但也拿楚国没有办法。

这是草根的第二次逆袭,基本成功。

武王的曾孙熊恽,号称楚成王。楚成王在楚国的逆袭史上,也是可以添上一笔的。主要事迹如下:楚成王元年,他广施德政,结交诸侯,还派人给周天子送去礼物,天子一高兴,就赐给他祭祀用的腊肉(这是很高的礼遇了),带话给他说:你好好管理南方的各个少数民族吧,不要侵犯中原的国家。这相当于周天子已经事实上默许了楚国的地位,把整个南方都交给了楚国,楚国从法理程序上已经完成了“裂土封王”。

这是草根的第三次逆袭,这个时候楚国领土已经方圆千里。

楚成王时,霸主齐桓公的小老婆蔡姬后来改嫁给了楚成王。齐桓公看到老婆被人抢了,他气势汹汹地兴师问罪,但一看到楚国的军队雄壮威武,也不敢打了,在楚国口头认错,同意以后年年进贡茅草后(齐国的理由是楚国没有给周天子进贡茅草),两边结束嘴巴官司,各自撤兵。

此后三十年里,楚成王先后攻打过许、黄、英、宋、齐、夔、晋等国,一代仁君宋襄公先是被侮辱然后又被楚军射伤而死,晋国公子在楚国的间接帮助下复国、齐桓公的七个儿子投奔楚国任上大夫等,这说明楚国不仅得到了名义上的承认,而且已经充分融入到中原诸侯国的政治生活中,并越来越多越大地开始发挥影响。只是可惜楚成王到了晚年,为了废立太子的事,被自己的儿子商臣逼死,当时他想吃点熊掌后再去自杀,也没有得到儿子的允许。

成王的儿子商臣上位,号称穆王,穆王在位12年,灭江国、六国(六是一个小国的名字,不是指数量)、蓼国,攻陈国。穆王死后,他的儿子熊旅即位,这就是楚庄王。

楚庄王是楚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君王。老衲在这里讲几个和楚国有关的成语故事,它们都和楚庄王有关。

楚庄王即位后,三年时间里,他不理政事,日夜宣淫作乐,还对国都里的人下令说:谁也不许对我提意见,谁提谁死。有一个叫伍举的想去劝劝楚庄王,但是伍举又怕死,不敢说得太直白,他对楚庄王说:我打个谜语给大王猜猜,有一只鸟落在山冈上,三年不飞不叫,这是什么鸟呢?庄王说: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这就是“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来历。

经过几个人的劝谏,楚庄王开始勤政爱民,诛杀贪官污吏。其实前三年庄王如此不堪,是使的一个障眼法,因为他苦于楚国权贵内斗而无法剪除,强行介入反会伤及自身,于是故意装怂。

楚庄王八年,楚国军队一路北上,到达周都城洛阳,在洛阳的郊外举行阅兵。周天子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镇国宝鼎的轻重大小。王孙满觉得楚庄王此举很是无礼,说,国家的兴亡,在于德政不在于宝鼎,你知不知无所谓。楚庄王说,不要以为九鼎(宝鼎一共有九个)有什么了不起的,楚国只要把剑戟上的钩尖折下来,就足够铸成九鼎了。王孙满听到这赤祼裸的威胁,壮着胆子给楚庄王讲了半天德政暴政亲民爱民的关系,终于把楚庄王给忽悠走了。这就是“问鼎中原”的来历。

楚庄王二十年,楚军攻打宋国,围城五个月,宋国城内的粮食全部吃完了。宋臣华元求见楚庄王请求楚国撤兵,楚庄王问:现在宋国城内情况怎么样了?华元说:太惨了,大家都交换着孩子吃,把人骨头劈了当柴烧。楚庄王也觉得他造成的这场人道主义大灾难太说不过去,于是找了个台阶下,说:华元你真是个君子,能对我说实话,好吧,我撤军,放宋国一条生路。这就是“易子而食,析骨而炊”的来历。

楚庄王在位二十三年,期间楚国多次北上中原攻伐小国,与晋国争霸,并在前597年于邲之战中重创晋军,使楚国的声威压倒了晋国,成为诸侯的新霸主。

在楚庄王手上,楚国终于完成了一个草根的最终逆袭,华丽转身成为新的权贵。这是楚国最为鼎盛的时候,楚庄王之后,强大的楚国开始步入下坡路,最终亡于秦。

楚庄王之后,还有一个和楚国有关的成语故事值得一说——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因为语文教材文言文选了《战国策》中的相关文字,但教材只摘选了故事本身,却掐头去尾略去了故事背景。史记也讲了这个事情,我们来看看“画蛇添足”的完整版吧。

楚庄王之后270年,又过了很多代,到了楚怀王六年,楚国派柱国昭阳率兵攻打魏国,大胜,夺了魏国的八座城,然后又移兵去攻打齐国,齐王很是担心。这时,秦国的大使陈轸正好来到齐国拉关系,便对齐王说:大王你不用担心,我可以去劝楚军撤走。

于是陈轸前往楚军拜见昭阳,一番客套后,陈轸问昭阳:楚国是如何奖励将军们的战功的?昭阳说:将军有战功,官可封为上柱国,爵封上执珪。陈轸问:还有比这个更高的封赏吗?昭阳说:那就是封为令尹了。陈轸说:以你现在的战功,已经可以成为令尹了。我现在来给你打个比喻:有人送给他的门客们一盏酒,门客们觉得,如果大家均分这个酒,估计每人也就几滴,于是就决定搞一个画蛇比赛,谁最先画好蛇且画得像,谁就一人独得这盏酒。有一个人先画好了蛇,抢过酒盏来,说,我还能给蛇加上几只脚。等到他给蛇画好了脚,他后面画好蛇的人抢过酒盏把酒喝光了,说,蛇本来就没有脚,现在你加上脚,这就不是蛇了。

陈轸继续对昭阳说:现在你辅佐楚国攻打魏国,破军杀将,功劳已经是非常非常大了,你的官职爵禄不可能再增加了。现在你又带兵过来攻打齐国,如果你胜了,官也好爵也好,依然不能再增加。如果万一你败了呢?你就会被问罪杀头,不要说官职和爵位,连命都没有了。这就是画蛇添足的道理。你不如现在就领兵离开,施恩给齐国,同时也保证你自己功德圆满。

昭阳说:你说得很对。于是领兵离开齐国。

笔者的故事,也就画蛇添足到这里。

通宝推:南宫长万,死扛着,真离,宝特勤,神仙驴,青青的蓝,
家园 季札死活不肯做国王,搞乱了吴国的接班队伍|二十四史探秘006

《史记》“世家”的第一篇是《吴太伯世家》,是专门讲吴国的。历史上有很多个吴国,大家所熟知的吴越相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范蠡用西施迷住吴国,最后导致吴国灭亡的事,说的就是这个吴国。

先说一下吴国的来历。

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之前,周还是商朝分封的一个诸侯国。那个灭了纣王和妲己的周武王,他爸爸是周文王姬昌,周文王的爸爸叫姬季历,姬季历的爸爸是周太王。周太王的儿子当中,姬季历排行老三,他还有两个哥哥,分别叫姬太伯和姬仲雍。诸侯国的君主之位是世袭,按惯例,周太王应该传位给嫡长子,正常情况下,周太王应该把王位传给姬太伯。但是,周太王特别喜欢孙子姬昌,所以想先传位给姬季历,再让姬季历传位给姬昌。

姬季历的两个哥哥——姬太伯和姬仲雍——听到消息后,为了不让大家为难,不想成为姬昌接班的障碍,就放弃接班的权利,跑到荆楚的蛮夷之地。他们放弃中原文明人的装束,剪了头发还学当地人文身,表示他们俩不会再觊觎王位。

其实姬季历接了王位,也不会把两个哥哥怎么样,毕竟史书上说他是个“贤”人,这两个做哥哥的也是存心想成全弟弟,并让侄子顺利接位,所以“断发文身”,免得推来让去的,让弟弟和侄子不好做人。

这个姬太伯跑到荆蛮之地后,得到当地蛮夷之人的拥护,有几千家要跟着他,于是姬太伯就自己取了个号,叫勾吴,姬太伯也就改叫吴太伯了,这就是吴国的起源。

吴太伯死后,没有儿子,于是弟弟吴仲雍接位,然后一直往下传(在周武王的时候,吴国正式得到册封),一直传到第十九代吴王寿梦手里。

在吴王寿梦时,吴国已经开始渐渐兴盛起来。寿梦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叫诸樊、二儿子叫余祭、三儿子叫余昧,四儿子叫季札。这个时候,吴王基因里的老毛病又犯了,他觉得四儿子季札很贤明,想把王位传给季札,就像当年周太公要把位子传给季历一样。偏偏这个季札又死活不肯当一国之主,没办法,吴王只好传位给了大儿子诸樊。

诸樊也是个谦谦君子,老爸死后,服丧之期一满,他就要把王位转给季札,季札又推让。这家伙越是让,吴国的百姓越觉得这家伙人品好,都跑出来要拥立季札,搞得在位的吴王诸樊很没面子。季札就抛弃家室躲起来种田,吴国人民这才罢休。

诸樊当了十三年吴王,死的时候,没有传位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大弟弟余祭。他的意思是,他的老爸是想把王位传给季札的,我是不得已才接的位子,现在我死了,就传给弟弟,然后弟弟再传给弟弟的弟弟,弟弟的弟弟再传给弟弟的弟弟的弟弟,也就是季札,这不就皆大欢喜了么?古人真是图样图森破,太单纯了。😂

《史记》用了不小的篇幅来讲述这个叫季札的如何博学多才如何仁义礼智信,这里略去不谈。话说余祭当了十七年吴王,也死了,按照事先拟定的路线图,王位传到了老三余昧手中。余昧年纪也大了,只在位四年就死了,死前按照既定路线图,要传位给季札,季札依然推辞一番,然后又跑路了。没办法,吴国人只好立余昧的儿子僚为国王。

吴王僚其实还是一个不错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对内发展生产,对外扩充武备,和楚国还打了一场“桑叶之战”——吴楚两国交界处,两国的几个女娃子为了抢桑叶吵了起来,然后打起来了,然后两国边境的地方官也打起来了,吴国地方官被打败,吴王僚兴兵复仇,抢了楚国的两座城回来。敢跟强大的楚国叫板,还收留了从楚国反出来的伍子胥,你看看,那时候的吴国已经很牛叉了。

话说,现任吴王僚的伯父、先王诸樊有一个儿子,叫光,我们权且就称他为吴光(一般都称他为吴王阖闾)。这个时候吴光在吴国掌握有一定的兵权,他对吴僚当上国王心怀不满,他觉得:当初爷爷是想把王位传给季札的,季札不接受,就传给我爸,再传爸弟,再弟,再弟弟,以此曲线传位,以便到季札手上。到了现在,季札还是不愿意当国君,那么我作为爷爷的大儿子的儿子,王位应该回传给我才对,怎么能给吴僚呢?真是无聊真是很没有道理。

于是,在吴僚十三年的时候,吴光趁着吴僚的两个儿子伐楚且兵困楚国的机会,派刺客专诸刺杀了吴僚,吴光当上了吴王。

吴光杀吴僚的时候,季札作为外交大臣正出使晋国。季札不是跑路了么?怎么又回来做官了?笔者不知道(因为《史记》上没有说),反正他又回来做官了。

季札出使晋国回来后,有人找季札评理,说吴光这样做不对,季札说:

“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

就是说,只要先王的祭祀不断绝,现在的君位不出现空缺,社稷有供奉,他(吴光)就是我的国君。我还敢指责哪个呢?哀悼死者侍奉活着的,以顺应天命。这场祸乱不是我惹起的,谁被立为国君我就服从谁,这是先人的准则。言下之意就是,管他是谁当国王咧,谁上位我就听谁的,这不关我的事,你们不要找我的麻烦。然后,他还跑到吴僚的墓前哭了一场,这样,谁都不得罪了。

这之后,吴光任用伍子胥和伯嚭攻打楚国,一直打到楚国国都。再后来打仗时,吴光被越王勾践刀伤手指,因为破伤风死了,传位给吴王夫差(夫差是吴光的儿子还是孙子,史书说法不一,《史记》认为是儿子),夫差时吴国国力达到鼎盛,要与中原诸侯争霸,最后亡于越国,这些后话,大家都熟,就不多说了。

单说这个季札,活了92岁,把三个哥哥都熬死了,还让两个侄子相互仇杀,真是作孽。季札名声在外,被孔子赞美为“至德”之人,有“南季北孔”之说。

其实季札的三个哥哥,也都是不错的人,国家在他们手上也是脚踏实地地慢慢强大,但为了不担一个压制贤良的名声,在位时坐得不甚安稳,死后也不敢正常传位给儿子,最后祸起萧墙,侄子们拔刀相向。

通宝推:南宫长万,
家园 “秦晋之好”是贬义的

如同你叙述的历史。秦晋之好的本质是政治联姻。老百姓谁自称婚姻是秦晋之好呢,也没有资格。

小时候看林汉达的《春秋故事》,对这段印象很深。秦穆公求贤求强,也是用心良苦。百里奚辅佐秦穆公的秦国崛起。他是反对秦远征郑国的。后来秦国的国策也是“远交近攻”。

中学语文课本上有《殽之战》。

晋襄公听了文嬴的话,放三秦将归国。大将先轸闻讯跑到宫中问缘故,吐了襄公一脸吐沫,说小孩子不懂好歹,前线将士拼死苦战才捉了这三个秦国大将,你这是放虎归山么。他带人追到黄河边,三秦将已经上了船,请先轸致谢晋襄公的好意。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