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二十四史之探秘系列迷你版 -- 丽华天下

共:💬174 🌺1072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二十四史之探秘系列迷你版

    新的一年,打算对二十四史顺着写一个迷你版的探秘系列专题,以和大家一起掘出纷繁史料背后的史料。“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看清过去的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看透今天和未来,系列将会在这个主题帖下进行增补更新。

    本人才疏学浅,文章内容不喜勿喷!

    如有不妥之处,也请各位河友不吝赐教!

    谢谢大家!

    通宝推:苏仙岭,伏波将军,朴石,听松,方恨少,老科学的家,ziyun2015,燕人,东方白,赵美成,
    • 家园 东汉开国君主刘秀的身世之谜|二十四史探秘061

      中国这么多年来,刘秀是难得的一个好皇帝。虽然他是汉文帝的粉丝,一直以汉文帝作为榜样,但他的所作所为,比汉文帝强多了。

      笔者有闲之余会听点评书,电脑里存了不少。为了写刘秀,笔者又听了点评书《东汉演义》,目前听的是张少佐的版本;连丽如的《东汉演义》虽然长,但笔者不太喜欢;田连元的《刘秀传》还行。

      刘秀的身世,民间是怎么传的?

      连丽如版本中刘秀的身世,基本上还算忠于历史,而张少佐和田连元版本的,则是“忠于”民间传说,故事性也更加强。对于刘秀的身世,张、田的评书中是这么说的:

      王莽在投机分子兼算卦先生徐世英的怂恿下,毒死了汉平帝,篡夺了汉室江山。左班丞相窦融忍辱负重,表示拥戴王莽,继续在王莽朝中做左班丞相,以伺机光复大汉。

      而此时,汉平帝的皇后、王莽的女儿王凤英怀上了汉平帝的骨血,徐世英掐指一算,算出这是一个男孩。

      为绝后患,已经成了护国军师的奸臣徐世英怂恿王莽杀掉亲女儿。千钧一发之际,窦融出面阻止,说他掐指一算,王皇后将生一个女儿,对王莽并不会造成威胁,劝王莽还是要顾惜亲情。于是徐、窦二人以人头作赌。

      堂堂左丞相窦融开始每天给王皇后送饭,最后孩子生下来,是个男孩。而同时,窦融的夫人也生了一个女孩。窦融趁送饭之时,将自己的女儿藏在衣袖里带到王皇后的宫中,再把汉平帝的儿子藏在衣袖里带出来,当作自己的儿子养。

      这个男孩,因为藏在衣袖中得以活命,所以被取名刘袖,后来,就成了刘秀。

      刘秀被窦融另取了一个名字叫窦安郎,在窦丞相府以窦融儿子的名义生活了十年。十年后秘密泄漏,被王莽的兵马大元帅苏献得知,十一岁的刘秀外逃,苏献一路追杀,从长安追到潼关,从潼关追到南阳。刘秀在南阳遇到了“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邓禹,从此,刘秀开始了他的反抗复兴之路……

      刘秀的身世,真实是什么样的?

      对于民间传说的刘秀身世,笔者只说了一个大概。这些个传说,与史实差别太大,很多地方经不起推敲。当然,听这种故事的时候不需要太当真,这就跟“隋炀帝女”杨妃和她儿子吴王李恪多么得唐太宗李世民宠爱想要立这母子俩为皇后和太子一样一股戏说味。

      那么,有哪些地方不对呢?且听笔者一一道来:

      ●王莽毒死汉平帝之说,不止民间传说是这样,包括《资治通鉴》也对此采信。但《汉书》中称汉平帝是病死的。据说,王莽毒死汉平帝这一说法,是最先武装反抗王莽的翟义编造的,目的是为了激起民愤,让更多的人来反对王莽。

      ●窦融,在历史上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笔者在后面还会专门讲一讲他的故事。但是,在王莽篡位之前、之后,以及到了刘秀登基,窦融做过将军、做过太守,做过大司空和将作大匠,就是没做过丞相。事实上,在王莽时期的西汉和“新朝”,以及后来的东汉,都没有再设置丞相一职,以之相当的职位,可能是大司徒,或者是后来的太傅。而真实历史上的窦融,在刘秀出生时,才十岁。而且,在刘秀对抗王莽时,窦融是作为王莽的大将,在领兵对刘秀进行镇压。

      ●王莽的女儿王嬿嫁给了汉平帝,这个没错。但嫁过去时,王嬿很小,汉平帝死时只有14岁,而王嬿才仅仅9岁。而这个时候,真正的刘秀已经11岁了,9岁的王嬿是生不出11岁的刘秀的:)

      笔者刚才说了,民间传说不必太较真。笔者之所以在上面算计这些,是为了加深大家的印象。下面,笔者就讲一讲刘秀的真实身世。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一脉。景帝的儿子长沙定王刘发,生舂陵节侯刘买,刘买生郁林太守刘外,刘外生巨鹿都尉刘回,刘回生南顿县令刘钦,然后,刘钦生下了刘縯和刘秀。刘縯是刘秀的哥哥。

      笔者在上面不厌其烦地罗列这么多,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刘秀的祖先们一代一代传下来,官一级比一级小,这说明,他们都不是嫡长子,不能继承爵位,只能沾点祖上的小光,谋个一官半职,所以就一代不如一代了,到得刘秀老爸这里时,本来就沦落为县令了,结果等到刘秀9岁时,刘钦又死了。

      刘秀彻底成了一介平民。他哥哥刘縯年岁大一点,自力更生,到外面混黑社会去了,刘秀小小年纪不好混,只好去投奔他的叔父刘良,成了一个憨厚的农夫。

      说刘秀是汉室宗亲不假,但他却是以一个种庄稼卖粮食的农民身份起兵,最后夺得天下。有的人出于面子观念,觉得刘秀这个身份太寒碜,拿不上台面,于是,出于一片好心,就给他编排了这样一个汉平帝遗腹子的出身。

      只是这样一来,刘秀就变成了王莽的外孙,外孙打外公,争天下变成了家务事,呵呵,那,大伙就散了吧。

      最后啰嗦一点:汉高祖刘邦一代一代传下来,到王莽时期,据说刘姓的宗室子孙已过30万人,而那时的全国人口才6000万,也就是说,200人里面,就有一个是汉室宗亲,是皇帝的后代。后来三国中卖草鞋的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这事一点都不奇怪。

      通宝推:真离,
    • 家园 东汉是一个很窝囊的时代吗?|二十四史探秘060

      正式讲故事前,先向各位看官介绍一下《后汉书》,以及后汉。

      后汉是个什么样的汉

      后汉”是相对于前面那个刘邦打下来的汉而说的。刘邦的汉,从西元前206年开始,到王莽篡汉时的西元8年截止,共两百一十四年。“前汉”因为定都长安(现在的西安),相对于“后汉”的都城洛阳,长安在西边,所以又叫西汉。

      王莽政权维持了十五六年,之后刘玄、刘秀等刘家子孙带着绿林、赤眉、铜马等农民兵,推翻了王莽,建立新政权,统一天下。这个朝代还是叫汉,从西元25年开始,到西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把傀儡皇帝汉献帝赶下台为止,共一百九十五年。这个汉在后面,所以叫后汉,又因为都城洛阳在长安的东边,所以又叫东汉。

      这两个汉之后,中国历史上还有不少朝代都是以“汉”来命名的,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刘备在四川云贵一带建立的汉(现在称“蜀汉”或“蜀”),注意,它的正式称号是“汉”,而不是“蜀”,所以笔者必须严肃批评现在的一些三国的影视作品,动不动竖一大堆绣着“蜀”的军旗,真是瞎胡闹。

      同时笔者也要严肃指出,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其实,里面的很多精彩故事,都是发生在东汉时期的,真正到了曹魏替代东汉时,除了司马懿和诸葛亮斗法,三国故事已经很不好玩了。🙁

      除了这个蜀汉,历史上被承认的以“汉”命名的政权还有:两晋时期,賨人李特建立的“成汉”,建国45年;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又叫前赵),建国26年。五代十国时期,沙陀人刘知远建立的“后汉”,建国仅仅只有可怜的3年时间;汉人刘建立的“南汉”,建国54年;汉人刘旻建立的“北汉”,建国28年。

      这些前前后后大大小小南南北北的“汉”,除了那个“成汉”的君主姓李外,其他不管是汉人还是其他民族的,都无一例外地姓刘。所以,“刘”能列入中国姓氏排行榜前五,是有道理的。

      《后汉书》是个什么样的书

      《后汉书》是南北朝时,南朝宋国人范晔写的。在他之前,已经有不少人写了东汉史,有五六种版本,各种各样,各有长短,但生逢乱世只活了48岁就被杀了的范晔最有文化,他的《后汉书》也被后世人认为写得最好,最终入选了正史。

      当然,按照正史的标准,“范版”也有不少缺点,比如,它没有“表”,再就是有一些事情,它记载得前后矛盾,另外就是它的“志”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

      说到“借”,这中间也有一个辛酸的故事。本来,范晔写完了本纪和列传,后来和一个叫谢俨的合作,辛辛苦苦地写“志”,已经完成了《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正准备继续写的时候,宋皇帝认为他参与了一起谋反事件,把他抓起来杀了!

      那个叫谢俨的害怕被牵连,把已经写好的五志,一把火给烧了。于是,正宗“范版”的《后汉书》只有纪和传,现在的“志”,其实是后人从晋代司马彪的《续汉书》里借用过来的。

      好在,笔者讲故事,这些表和志是起参考作用的,不太碍事。

      东汉是个什么样的时代

      说到东汉,笔者年少轻狂时觉得这个朝代挺窝囊的。因为一般人对它的了解,除了刘秀打王莽,就是后来的董卓吕布争貂蝉,曹操刘备孙权争天下,这中间一百多年的历史,鲜为人知。和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西汉相比,东汉真是太平淡太陌生了。

      真是如此吗?呵呵,真的如此。

      东汉一朝,把后面的“三国”除开,你掰着指头数,也数不出几个你认识的人。刘秀你认识,但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你能说出几个人的名字?班超出使西域的事情你可能知道,但你知道发生这件事时的东汉皇帝是谁吗?战功赫赫的伏波将军马援你可能知道,你知不知道他是三国里面马超的先祖呢?

      好吧,除了他们,还知道谁?窦融?蔡伦?张衡?真的不能再多了……

      而且,东汉一朝,宫廷里面稀烂。外戚和宦官(太监)轮流掌权,皇帝惟一的任务就是吃喝玩乐。当然,不是全部,包括刘秀在内,东汉的前三任皇帝还行,但从第四任开始,全部都是乌拉稀。这些皇帝的基本规律是:小小年纪被扶上皇帝宝座(第四任和帝10岁、五任殇帝1岁、六任安帝12岁、七任顺帝11岁、八任冲帝2岁、九任质帝8岁、十任桓帝15岁、十一任灵帝12岁、十二任献帝8岁),然后,太后听政,外戚当权,皇帝长大一点(如果能够活过二十岁的话)就联合宦官夺权杀外戚,再然后,活到30岁左右,留下一个小小年纪的儿子就早早地死掉了。历史再继续重演。

      鉴于刘氏家族经常近亲婚配,经常是这个皇帝娶了表妹,那个皇帝娶了堂姐,总之就是在一个圈子里转来转去,肥水不流外人田,笔者严重怀疑,到了东汉时,刘秀这一支的基因已严重恶化。🐶本来,西汉的一些皇帝,除了高祖刘邦和武帝刘彻活得长一点,其他的都没超过50岁,但好歹都活到了四十多岁;而到了东汉,刘秀命长一点活了62岁,他的继任者明帝刘庄活了48岁,后来的不是夭折,就是到二十来岁,三十出头就早死了。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东汉衰败的原因,是因为皇帝太短命。

      那么,东汉就一无是处了吗?

      当然不是!!!

      后代学者如司马光、顾炎武、梁启超等等,都推崇东汉,说三代之后,风化(俗)之美,都没有超过东汉的。

      这里所说的风化、风俗、或者世风什么的,意思是说,东汉人非常讲气节,重操守,知荣耻,懂礼貌:)

      就像早些年官方宣传经常说祸国殃民的“四人帮”搞坏了国家风气一样,当年的人们也总是说王莽把社会风气搞坏了。😥刘秀光复汉室、统一天下之后,面对的也是一礼崩乐坏的烂摊子,怎么办?

      刘秀和他的两任继任者,开始大力推行大汉王朝核心价值观,推行“八荣八耻”,当然,皇帝没有逼着每个人去背,他们只是身体力行地带头作表率:

      首先是大办学校。刘秀在洛阳城南建立太学,亲自跑去给太学开学剪彩,参加学术研讨会,主持毕业答辩会,还设奖学金和助学金以劝学。不仅是在学校,在朝堂上也是,他白天处理政务,晚上把大臣们叫到一起研究学术问题,经常搞到半夜才睡。刘秀的儿子、孙子也是学术上的高手,著名的东汉白虎观经学会议,就是在刘秀的孙子汉章帝主持下进行的。在这三个皇帝的带领下,全社会都以勤奋学习为荣,以不学无术为耻。

      其次是讲感情,不忘恩负义。刘邦建国后,为了维护政权,对功臣大加杀戮,韩信还曾为之感慨“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但刘秀不一样,他对功臣的信任和厚待,历来为人称道。一直到刘秀死,他都和功臣们保持着好朋友的感情,远方小国进贡的稀奇玩意,刘秀都要先赏赐给这些功臣。你看,皇帝带头讲感情,下面的人也都跟着学,人和人之间关系就融洽了,就和谐了嘛。

      有两个刘秀的小故事,说一说。

      有一次刘秀外出打猎,玩得高兴,回城晚了,上东门守吏郅恽拒不开门,刘秀让人点起火把,说皇帝回来了,郅恽说火光闪烁,看不清楚,就是不开。刘秀只好转到另一座门进城。第二天,郅恽上书,批评刘秀游猎山林,夜以继日,此不良风气一开,势必危害国家。刘秀放下自己的不开心,没怪罪郅恽,反而赏了100匹布,并把放他进城的官吏贬到外地做了小官。

      还有,刘秀的叔父刘良,对刘秀有抚养之恩,被封为赵王,年高位尊,曾因事呵斥官吏。司隶校尉鲍永、都事从官鲍恢哥俩为此上书,弹劾刘良“大不敬”。刘秀没办法,只好告诫贵戚们约束自己,“以避二鲍”。刘良临死,刘秀去看他,问他还有什么话说。刘良说没别的事,只一件心事放不下,他的朋友李子春犯了罪,县令赵熹要判李子春死刑,他希望能保住李子春的命。刘秀说,官吏公正执法,我不能徇情枉法。请您另说别的愿望吧。

      刘秀对气节的推崇和尊重,使社会风气为之一变,东汉士大夫都以名节自励,重视操守、崇尚气节成为东汉的士风特征。所以,尽管后来东汉的皇帝一个不如一个,宫廷之中血腥倾轧,但东汉的政权还是维持了将近两百年,到了曹操大权在握时,尽管他非常想做皇帝,但也一直不敢取而代之,就是因为有一大批崇尚气节的士大夫在,他怕招来骂名。

      除了这些,和以前相比,东汉的优点还有科技发达、经济繁荣等等,笔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后面有机会再细说吧。

      通宝推:真离,
    • 家园 千秋功罪说王莽:①王氏崛起|二十四史探秘055

      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从此改变了大汉的历史……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他的一首诗中写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王莽作为西汉王朝的终结者,他实在是太重要太重要了。《汉书》总共约七十五万字,而其中《王莽传》就有四万五千多字,占整个《汉书》篇幅的百分之六,比之汉高祖刘邦和汉武帝刘彻的篇幅都要长很多。

      笔者写到王莽这里,准备用五篇来详细讲述这个充满故事的传奇人物。今天为第一篇,先交代王莽崛起的家族背景。

      王莽的“成功”,得益于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姑妈王政君,汉元帝的正牌老婆,活得长;一个是他的老爹,王曼,死得早。

      王政君在西汉的皇后中,是非常长寿的一位,活了84岁,把王莽算在内,她一共经历了七个皇帝,做过太子妃、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太太皇太后……对于王氏集团把控汉朝政权以及王莽的崛起,她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不是她活这么长,王莽早在哀帝时期就靠边站,不可能在哀帝死后东山再起了。

      王莽的爹王曼死得很早,恰恰是因为王曼死得早,所以,在王莽的那些叔叔伯伯们风光的时候,那些堂兄堂弟们靠着父辈的荫庇,一个个不学无术,天天斗鸡跑马,骄奢淫逸,而王莽没有爹,沾不到光,唯有发奋读书,使得他学术有成,也造就了他的名声。朝堂内外一致推举他做官,汉成帝也不得不因此封他为新都侯。

      对王莽早年的事情,笔者还是按时间顺序,一一简单地道来。

      话说汉元帝刘奭早年还在做太子的时候,他非常爱一个姓司马的妃子,但这个妃子命不好,蛮早就死了,刘奭对她念念不忘,对其他的女人再也不感兴趣。看到太子不近女色了,当时的宣帝也着急,大汉刘家的香火不能断啊,宣帝决定硬塞几个女人给刘奭。

      汉宣帝和皇后一商量,就找了五个长得还不错的后宫女子,安排在皇后那里,找了个理由,把太子刘奭叫来和皇后一起吃饭。吃饭的时候,皇后就把早就准备好的五个宫女叫出来,和太子对对眼。

      刘奭那时候心思完全沉浸在对司马良娣(良娣不是人的名字,而是太子妾的称号,地位仅次于太子妃,此前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就有一个爱妾史良娣,也就是汉宣帝的奶奶)的怀念中,对这五个女人压根没放在心上。这五个女人走进来时,刘奭只是抬头望了一眼离她最近的一个穿着红色裙子的女人,然后埋下头扒了两口饭,就匆匆告辞回去了。

      之后,皇后找了个心腹太监,跑去向太子刘奭打听:殿下,刚才吃饭时的那五个丫头,您觉得长得如何呀?

      刘奭本来都不感兴趣,但心里也知道,这是他后妈王皇后的一片好意,不忍心拒绝,就随口应付了一句:这个,啊,那个,里面有一个还可以吧。

      这个太监当时也在场啊,他看到五个人进来的时候,刘奭就看了那个穿红裙子的人一眼,其他四个瞄都没瞄一哈,嗯,太子肯定是喜欢这个穿红裙子的女人。太监马上屁颠屁颠地跑回去报告:皇后娘娘,太子他喜欢那个穿红裙子的~王~政~君~~~

      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从此改变了大汉的历史……王政君被送进了太子宫里,不久,就生下了太子孙刘骜,也就是后来的汉成帝。

      三年后,宣帝死,元帝即位,母以子贵,王政君被立为皇后。这个王皇后,身后牵出了一堆人……

      王政君的爹叫王禁,王禁讨了一大堆老婆,生了一大堆儿子女儿,他们是:

      大女儿王君侠、二女儿王政君、三女儿王君力、小女儿王君弟;大儿子王凤、二儿子王曼、三儿子王谭、四儿子王崇、五儿子王商、六儿子王立、七儿子王根、八儿子王逢时。

      点看全图

      这八个儿子,王曼死得早,没赶上好时候,其他的几个,王凤最先封侯,并出任大司马大将军,执掌国政,另外的六人都先后封侯。其中,王凤死后,王音(王凤的堂弟)、王商、王根先后出任大司马执掌朝政。

      王莽是王曼的儿子。王曼死得早,没来得及被封侯,所以王莽沾不了光,还只是一介平民。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王莽在清贫的环境中长大,待人谦恭有礼、生活俭朴、勤奋学习,与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结识了不少有才智的朋友。

      某次,大司马大将军王凤病了,王莽作为侄子,天天鞍前马后地服侍王凤,几个月的时间里,衣不解带,不洗脸不梳头,在床边服侍王凤吃药打吊瓶……

      为此王凤深受感动,在他临死之前,把王莽托付给了汉成帝和王政君,王莽从此步入仕途,从黄门郎做起,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慢慢升迁。

      若干年后,王莽的美名传遍朝野。人们都夸王莽,说他勤奋好学,待人谦虚有礼,办事谨慎干练,皇帝也觉得王莽是一个难得的贤良之材,将王莽封为新都侯。

      当时的执政大司马王根退休辞职的时候,向成帝推荐由王莽来接班,被批准,这一年,大司马王莽上任,才三十八岁,正是年轻有为的大好韶光。

      王莽上任之后,更加严格地对待自己和家人,不知疲倦地工作,成了一个加班狂人。他请了很多社会上有名望的人来给他办事,所有的收入和皇帝给他的赏赐,他都全部拿来招待公共知识分子。《汉书》中说,有一次,他的老娘生病了,王公大臣以及列侯听说后,都赶来探病,王莽的妻子出门去迎接这些探病的人。作为大司马的老婆,竟然没有一件下摆及地的长衣(相当于现在女士们的正装或礼服),布裙的下摆只到膝盖,以至于客人们以为这只是王莽府上的奴仆。后来得知这个穿得如此简陋的女人居然是侯爵夫人,都大吃一惊。

      正当王莽步入人生的一个高峰的时候,汉成帝突然死了,死在了赵合德的床上。成帝的侄子哀帝刘欣继位。

      看过系列前几篇的河友应该知道,哀帝不是成帝的儿子,哀帝代表了另一个派系的势力,而且,哀帝也有一个很强势的奶奶傅瑶太后。

      拥有丰富斗争经验和政治谋略的王政君眼看势头不对,赶紧对以王莽为代表的王家人说:你们统统都给我辞官,给傅家的人让路。你们回去好好休养,保存实力,以图日后东山再起……

      王莽交上辞职报告,哀帝假惺惺地挽留了好几回,最终赏了王莽五百斤黄金,把王莽送回了封地。自此,王莽在家深居简出,闭门谢客。

      他在等待,等待一个时间,如同一只猛虎,此刻眯着双眼打着盹,可是他的头脑始终保持着十二万分的清醒,只待时机来临,便作全力一搏……

      通宝推:真离,
      • 家园 千秋功罪说王莽:⑤败亡之路|二十四史探秘059

        我有着那么一个美好的开始,为什么一定要这么惨烈的结束……

        西历公元8年,王莽改制称帝。

        这一年,王莽从她的姑妈王政君手中抢得传国玉玺,接受孺子刘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改年号为“始建国”。

        王莽在朝野的广泛支持下,登上了最高的权位。这一年他53岁。

        而在此之前,他的职(爵)位由“大司马——安汉公——宰衡——假皇帝”一步步上升,最终成了真皇帝。

        所谓“假皇帝”,这里不是贬义,那时候小皇帝年纪小,由王莽摄政,代行皇帝职权,这种摄政皇称为“假皇帝”。180年后,有一个叫董卓的也干过差不多的事。

        王莽的新朝从公元8年持续到公元23年,前后共15年。

        从始至终,武装反对王莽的力量一直不绝,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是一颗火星一颗火星慢慢攒起来的。也就是说,王莽这家伙刚开始并不太招人恨,他死的最后一刻,还有为数不少的人为他战斗至死。

        优秀贤明了大半辈子的王莽,一直被全国人民当作圣人的王莽,在全国人民拥戴下坐上皇位的王莽,最后怎么失败了呢?

        要了解这个过程,得先从他是怎么坐上皇位开始说起,而这个开始,却又十分具有戏剧性。

        前文说过,王莽特别相信鬼神之事。其实,作为从两千年后穿越时空而去的社会主义无神论者,王莽怎么会相信这些东西呢,他只是利用了当时人相信谶纬鬼神之说,来为自己造势。比如什么“丹书白石”、什么“齐郡新井”、“巴郡石牛”、“雍县仙石”之类,要么是王莽安排的人,要么是主动拍马屁者搞的“上天授命”的玩艺,来给王莽歌功颂德,以便他进一步控制权力。

        当初那个丹书白石刚被鼓捣出来,要王莽做“皇帝”时,连王莽他姑妈王政君都不相信,说这是骗人的。但王莽身边的人说,既然已经有这个东西了,也不好再改变了,就顺势而为吧,不然会扰乱民心的。王政君没办法,只好同意。

        但,这些神神怪怪的“符命”,起初都还是比较节制的,最多最多,都只是让王莽做摄政皇,也就是假皇帝,最后一层纸,还没有人敢捅破,直到出现了一个叫哀章的人。

        哀章原本是一个并不出名的太学生,《汉书》中说他“素无行,好为大言”,也就是说他这个人品行不端,喜欢吹牛。看到以前进献“符命”的人都升官发财了,他决定赌一把,也就是搞一个政治投机。

        哀章偷偷地做了个铜柜子,在里面放了两张纸,当然,肯定是画得花花绿绿的纸,搞得像天上神仙的命令。一张纸上写着“天帝行玺金匮图”,另一张纸上写的是“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

        于是,在一个雾霾特别严重的黄昏时分,哀章穿着一身黄衣服,估计还戴了一个黄色的面具,踩着高跷,拎着铜柜子,偷偷摸进了祭祀刘邦的高帝庙。管理高帝庙的小官员正在为雾霾天骂娘,骂这家烧秸杆那家放鞭炮,把空气搞得这么糟糕,突然看到一个长得很高穿着黄衣的人面无表情地跑进来,丢下一个铜柜子,以为碰到了神仙,一下子惊呆了。

        等这个小管理员回过神来,神仙已经飘然离去,只留下那只铜柜子。管理员马上向上级报告,上级官员查看了铜柜子,发现了里面的“天书”,天书不仅说赤帝刘邦要把汉家的江山让给王莽,还给王莽指定了十一个辅政的大臣。

        你看,连汉高祖刘邦也强烈要求王莽当皇帝,王莽还有什么话说呢,没有办法,王莽只好挑个好日子登基了!

        而那十一个辅政大臣的名单,其中大多是王莽的心腹,当然,哀章的大名肯定是在里面的,而且在这十一个人里面排名第四。另外还有两个陌生的名字:王兴、王盛。这两个家伙是谁?王莽心里直犯嘀咕。不过这是个小问题,他直接去民间拉了一堆王兴、王盛来看,最后挑中了两个人,一个看城门的、一个卖炊饼的,他们都托哀章的福,一步登天了。

        哀章的政治投机成功了,这个成功的榜样鼓励了天下人,从此“符命”满天飞。基本上进献“符命”的人都得了封赏,不搞这一套的人就相互开玩笑说:“天帝就单单没给你天书吗?”

        新朝建立后的第二年,由于“符命”泛滥,王莽也不胜其烦,命人查处,凡不是自己直接控制下的“五威将帅”所作的符命,都投入监狱。此令一下,“符命”顿时大为减少,但仍然有人顶风作案,这个人就是长安市长甄寻。

        甄寻的父亲甄丰是王莽的心腹,王莽能爬这么高,甄丰居功甚伟,哀章搞的那份十一人名单,漏谁也不敢漏了他。但甄丰后来搞得排名靠后,只能与看门的王兴、卖炊饼的王盛在一个等级,心里很是不满,所以平时看到王莽后,总是摆出一副苦瓜脸给王莽看。

        甄寻觉得父亲老拿这个态度在王莽跟前混,整不好要出大事,便炮制了一份“符命”,说天帝要新朝模仿周公、召公的旧例,以陕县为界,设立左伯、右伯,甄丰就是其中之一。王莽正嫌甄丰碍眼,觉得这个主意还不错,当即同意了让甄丰到京城之外去做官,也没追究甄寻擅自制造“符命”的罪过。

        这本来是两全其美的好事,但是甄丰打点好行装,还没赴任,变故就发生了。原来,甄寻尝到了天书的甜头后,居然又炮制出一份来,上面说黄皇室主是他甄寻的老婆。黄皇室主何许人?她是已故汉平帝的皇后、王莽的女儿王嬿。甄寻这是蹬鼻子上脸,想要当王莽的女婿。

        王嬿当时不过17岁,虽然成了寡妇,但一直拒绝再嫁,王莽也把她尊为“国母”。甄寻居然冒犯“国母”,王莽勃然大怒,下令逮捕问罪,他爹甄丰受连累而自杀谢罪,甄寻逃进华山一年多后被捕,又胡乱供出一大堆同党,最后死了数百人,酿成了新朝第一桩大案。

        你看,王莽上台的起因,就是这么充满革命的浪漫主义。当他在未央宫的大殿上,流着泪握着刘婴的手,接掌皇帝的大权的时候,百官在旁,无不为之深深感动。上天授命,万众归心,人民拥戴,万象更新。

        大汉朝的终结,大新朝的建立,幸福正在不远处招着手,人们正在“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开始啊。

        历史学家总结王莽的失败,主要归于他的改革触犯了当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比如他实行土地国有,反对土地兼并,使得原来的既得利益者要失去绝大部分土地,自然要群起反对。还有废除奴隶制,使得大地主大官僚失去了廉价劳动力。等等,这些政治经济方面的总结自然有其道理,不过老笔者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进行总结,进而推演出王莽失败的路线图。

        笔者觉得,王莽败亡的多米诺骨牌,第一张在于“轻启边衅”。

        从汉宣帝以来,一直到王莽改制之前,汉朝以前的宿敌匈奴都一直老老实实地呆在北边,不敢乱动,而且还经常迎合汉朝,做一些示好的动作。比如汉哀帝宠爱董贤的时候,匈奴单于来朝见,看到董贤年纪轻轻就做了大司马,很是惊奇。哀帝说董贤很贤能,所以提拔,匈奴单于虽然心里鄙视,但还是马上站起来向哀帝敬酒,祝贺大汉得了人才。再比如王莽篡位前下命令,规定汉朝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只许取两个字的姓名,只允许“贱人”保留三个字的姓名,匈奴当时的单于名叫囊知牙斯,为附和汉朝,改名叫囊知。

        等到王莽上台后,他不知道发什么神经,在改官制的时候,规定四方夷族的首领不能称为“王”,只能称为低等级的“侯”。而且,以前汉朝皇帝给匈奴发了一枚印信,上面刻的是“匈奴单于玺”,王莽派人去收回旧印,给了一枚新印,上面刻着“新匈奴单于章”,“玺”和“章”是完全不同级别的,匈奴单于为此大为光火。

        除了降级和改印信,王莽还给人家乱改名字,如前文说的,把“高句丽”改成“下句丽”,把“匈奴单于”改为“降奴服于”。这是公然的侮辱嘛,是可忍孰不可忍,高句丽和匈奴,以及西南的的句町、西北的羌人、东南的越人,以及西域诸国,都纷纷起来造反。

        经过汉朝上百年努力而停息的边境战火,被王莽轻易地重新点燃了,而且越烧越烈。光是为了打匈奴,王莽就派出十二路大军三十万人。

        战争是一部烧钱的机器,一旦开动,所消耗的物资不是国库空虚的新王朝所能担负得起的。边境的战士得不到补给,便开始就地抢劫,吓得边境的农民都跑光了,而这些流民又不能像以前一样依附于豪门大族(因为废奴令),只得聚集起来再去抢劫,成了盗贼。

        为了应付战争的开支,王莽不断地更改货币,这也加速了金融体系的崩溃。到王莽末期,一石米卖到二千钱,而文景之时,一石米才卖五钱。其结果是:人相食。

        所以,连年的战争,搞到后来不仅边境的人民为盗,最后连一向富饶的中原富饶地区的人民,也都做起了强盗。他们啸聚山林,劫掠郡县,只为能弄到吃的,不至饿死。

        《汉书》中讲了两个故事。和这些饥民有关。

        一个是,有一个王莽本来很信任的官员,到豫州去办事,结果被盗贼抓住了,盗贼们也没有为难这个官员,把他身上的财物搜出来后,将他交给了县里的官府。这个官员回到京城后,就跟王莽说:这些盗贼都是因为饥寒贫苦才铤而走险的,他们虽然聚在一起人多势众,其实他们还是希望有个好年景,好重返家园继续耕种。他们一伙伙的,有的虽然达到一万多人,但也不敢攻占城市,只是抢点糊口的东西,每一天得过且过。那些各个州县死掉的官员,其实也不是盗贼要杀他们,只不过是慌乱中死于意外。

        这个官员的意思很明了,就是劝王莽要像大禹治水一样,对盗贼不要堵而要疏,要采用安抚的办法让他们重回家园进行生产。但王莽听了这话之后大发怒火,认为这个官员欺骗了他,把官员投进监狱之后,下诏对“盗贼”加强镇压。

        另一个故事是,王莽末期时,听说青州和徐州的盗贼部队已经达到几十万人了,但这些部队都没有文告、官号、旗帜、徽章,王莽都觉得很奇怪,就问大臣们这是怎么回事。大臣们也不清楚,不知道怎么回答,只有在一线剿匪的严尤告诉他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从黄帝以来,国家军队打仗都要有建制、旗帜和号令,现在这些人没有这些制度,是因为他们只不过是一群群饥寒的强盗,只是为了寻找食物而流动,不懂得采用这些办法。

        听到严尤的回答,王莽很高兴,大臣们也很佩服,只不过,在他们还来得及挽回局面的时候,他们没有任何作为,而等到后来刘秀的哥哥刘伯升起兵,开始自称将军、攻城占县之后,通过发布文告来安民和声讨王莽的时候,一切都来不及了。

        刚才说到的这个严尤,是王莽手下一个很有见识的将领。其实,王莽手下还是有一些能征善战的军事人才的,比较出名的还有廉丹,可惜这些能打仗的人,都得不到王莽的信任,处处派王家的监军进行制约。著名的昆阳之战,本来王莽军胜券在握,但严尤的合理建议处处被王邑否决,最后导致刘秀带领云台二十八将出奇制胜,以少胜多,导致王莽军的大溃败,奠定了“新”朝的最后败局。

        当全国各地都是打着汉室招牌的“汉军”造反时,汉室宗亲刘玄(这时候刘秀哥俩还是刘玄的部下)凭着绿林军的势力攻入长安,汉军火烧皇宫,王莽在一千多人的保护下逃到渐台,最后这些人都力战而死,而王莽,却在混乱中被一个商人(商人怎么混入禁卫军的?🤔)砍下了脑袋,遭到绿林军乱刃分尸。

        维持了十五年的“新”王朝,有着那么一个美好的开始,却在无尽的刀光剑影中化作了乌有……

        通宝推:看看,真离,
      • 家园 千秋功罪说王莽:④穿越时空|二十四史探秘058

        如果这是一个梦,为什么充满令人沮丧的失败?如果能回到未来,为何一定要有血腥的现在……

        两千年前的那场轰轰烈烈的“王莽改制”,让两千年后的很多现代人惊诧不已。

        为什么?

        十来年前,中国很是流行了一阵穿越小说和穿越剧,无数小说的主角总是在一场变故之后回到历史上的某一个朝代,凭着现代人的知识去改造历史。笔者还记得的,有《回到明朝做王爷》《宋时明月》《大汉帝国风云录》和《宫锁心玉》《步步惊心》《宫锁珠帘》。

        而王莽,他在两千年前推行的种种变革之法,从穿越小说的角度来看,确实是像一位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忠实的社会主义者,一不小心穿越到了西汉末年,目睹种种社会弊病,以雷霆之势,进行了一场“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笔者在前面说过,王莽从出道之初,到他四十来岁第二次就任大司马,他一直谦虚谨慎,成为道德的楷模。应该说,他是一直忠于汉室的,所作所为,只是严格要求自己及家人,其他,不敢越雷池一步。而后来,所谓的篡汉,也并不是他的本意。王莽登上皇位,确实是当时全国人民上上下下一致的选择。🤪

        他身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目睹了西汉末年官场的黑暗,他听到了郊野之中流民的哀号。当罪恶泛滥灾难降临,人民期待着一双仁慈的双手,带他们去往新的美丽的家园。

        大汉的子民是如此的信赖王莽,王莽也以一个“社会主义者”的胸襟,迫切地想要改造这个千疮百孔的大汉,他坚信,是人民选择了他,他必要许给人民一个光明的未来!

        我们先来看看“王莽改制”有一些什么内容:

        ●改革官制

        王莽改官制,表面上看是全面地改变官职的名称,名称上全面复古,实际上,在改官名的背后,是在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削减地方诸侯的权力。同时,通过这一手段来推行低薪制,加强“社会主义原始积累”。

        ●冻结奴婢(隶)制度

        冻结现有的奴婢数量,禁止继续买卖和产生新的奴隶、婢女,使其自然消灭。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完全超越了当时人的认知。

        ●土地改革

        实行土地国有制,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不许买卖(各位现在的房子下面的土地,还是国家的,你只有70年的使用权),然后根据各家各户的人口状况进行分配耕种。

        ●设置国家发展银行

        这个名目,在王莽改制的内容中名叫“五均赊贷”,以国家“银行”机构对金融进行垄断,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设立“银行”机构,平抑物价,向贫困百姓发放低息贷款。

        ●改革币制

        在宋朝的交子和明清的银票出来之前,古时除了金银两种贵重金属货币外,一般都是以铜钱作为主要货币(偶尔有铁钱),西汉的通行货币就是五铢钱,也就是说,只是单一的面值。王莽的几次货币改革,推出了多币种多面值的货币,形成了包含主币和辅币的一整套货币体系。可惜当时人们的智商接受不了,加上铸造技术限制了防伪手段,最终失败了。这有点类似于前些年朝鲜进行的币制改革。

        ●劳动教养制度

        新政规定,凡是无业游民,政府制定惩罚措施,每人每年缴纳布帛一匹,无力缴纳的,政府强迫其服劳役,并在劳役期间供给饮食。

        王莽的改革措施当然不止这些,笔者这里只是略述其大概,其他还有,比如大兴免费教育、修建廉租房、统一度量衡、改革历法、更改全国地名等,就不再赘述了。

        说这些东东大家可能不感兴趣,笔者找两个有趣的例子来说明吧。

        一个是,王莽发明了游标卡尺。如下图,看完后感觉如何?

        点看全图

        另一个是,在王莽主持下进行了我国古代仅有的一次人体解剖。《汉书》中记载:“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臧,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翻译过来,就是王莽下令太医、皇家医药库官员以及手艺巧的屠夫,一起把王孙庆活生生地开膛剖腹,挖出五脏,研究它们的功能和状态,再用削尖的竹刺刺入血管,了解经脉的终始。据说可以治病。

        还据说,“十二指肠”这个名称,就是在这次解剖中命名的。

        还有,在王莽新朝末期,粮食短缺,人们都没有吃的了,怎么办,王莽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吃野菜。吃野菜这个事不算新鲜,历朝历代碰到饥荒,人们都会去吃野菜。王莽是穿越者,当然不会只想到吃野菜,“莽又多遣大夫谒者分教民煮草木为酪”,也就是说,王莽有一个“秘方”,他派出很多人,把这个秘方去教给老百姓,煮草木为酪。只可惜派下去的人无法精确掌握“现代的化学技术”,弄得这个酪不好吃,而且成本太高,最后只好作罢。

        还有一个事情,也是颇有趣的。某年,王莽突然心血来潮,把那个和中原地区互不干扰的“高句丽”改名为“下句丽”,下者,南也,也就是说,你不能叫朝鲜,应该叫南朝鲜。

        这个“穿越者”王莽的种种社会改造措施,一来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二来他自己也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只知道照葫芦画瓢,最后搞得不伦不类,第三,他没有一批和他一样具有现代眼光的帮手,最后只能孤军奋战,以失败收场。

        而这个波澜壮阔的改革运动,也给王莽招来了无数的敌人,武装反抗他的人马一波接一波,直至绿林赤眉揭竿,汉室刘秀兴起,王莽最后死于乱军之中。

        如果这是一个梦,为什么充满令人沮丧的失败?如果能回到未来,为何一定要有血腥的现在……

        通宝推:真离,
        • 家园 王莽应该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

          西汉前期大量的宣传道家的天命有归这个思想,还是很先进的,就是你刘家皇帝不行了,那换个人来坐坐天子不是很正常的现象吗!

          楼主举例的这些,还是很先进的,也算是一种尝试吧!我觉得正是有王莽,汉朝才能显现他的先进性!

      • 家园 千秋功罪说王莽:③亲情血泪|二十四史探秘057

        纵然赢得了整个世界,但输掉了所有亲人,他还是一无所有……

        作为一个古代的侯爷、公爷,乃至皇帝,王莽虽然也有几个小老婆(通房丫头),但他对他的发妻,还是很有感情的。笔者不知道王莽的发妻叫什么名字,只知道她姓王(有野史说叫王静烟),咱就叫她王夫人吧。这位王夫人跟着王莽过了一辈子,虽然后来贵为皇后,但一直到死,也没过上什么舒心的日子。

        为什么呢?因为她给王莽生下的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全部死于非命,她在死前还为此哭瞎了眼睛。

        二儿子的死,让王莽重回了权力中心

        还记得王莽曾经被汉哀帝赶回封国三年时间的事吗?在那三年里,王莽闭门谢客,不理世事,做了一个宅男。

        但,他家里发生的一件事,却改变了他的处境,使得他能提前咸鱼翻身,返回中央,为日后哀帝死时抢入皇宫控制政权赢得了宝贵时间。

        这件事,就是王莽逼死了他的二儿子王获。

        西汉后期,那些富足之家,都会有那么几个奴仆婢女,王公贵族就更多了。这些奴婢作为私人财产,是可以进行买卖的,而且户主对他们生杀予夺,外人不会干涉。

        就在王莽最失意的那三年中的某一天,他的二儿子王获不知何故杀了一个奴仆。王莽知道了这个事,非常生气,逼着王获自杀了。

        事情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起承转合,中间有着怎么样的是是非非,我们都不得而知。《汉书》上也只有一句“莽切责获,令自杀”带过。但只要发挥你的想象力是能够猜个大概出来的。😄

        在关门闭户的王家侯府之中,死了一个奴仆,就如同死了一只蚂蚁一样,是无人问津的。但王莽却为这个事,让凶手——他的儿子自杀谢罪。一下子,弄出了天大的动静。

        这种事放在今天,一定会让王莽成为各大媒体的头条,大家争着抢着要歌颂他这个正面典范,将他包装成实践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应该还会有一支全国巡回宣讲团来宣传他的伟大事迹;没错,当时也是这样,群臣上书认为王莽道德如此高尚,却被冷落太冤枉了,纷纷要求王莽回京做官;当时一些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也在每一个公共场合大力夸奖王莽的功德。

        哀帝看群情汹汹,不得已只好召王莽回京。王莽回京没多久,哀帝就崩了。年幼的平帝即位,王莽全面掌握军政大权。

        大儿子的死,让王莽除掉了心腹大患

        西汉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太皇太后、皇太后的权力比皇帝还大,皇后的兄弟都是要封侯进入权力中枢的,王莽之所以能掌权,也是得益于这一潜规则。

        想当年汉武帝王叱咤风云不可一世,但武帝他奶奶窦太后、他妈王太后在世时,武帝也不敢乱说乱动,乖乖的很是听话,直到他把这两个女人熬死了,才敢放开手脚干活。

        而王莽再次回到权力中心的时候,平帝以中山孝王的身份继承皇位。平帝这时候还小,好掌控,按继承关系确立的正牌的太皇太后赵飞燕和正牌的皇太后傅太后,已经被王莽除掉,但平帝他亲妈卫姬还在(有学者说汉元帝的卫婕妤和平帝他亲妈卫姬都是卫子夫的卫氏家族后人),卫姬还有哥哥弟弟什么的。如果把卫姬放到平帝身边,卫姬就成了实际上的皇太后,必然会染指权力,卫姬的哥哥弟弟们也将成为掌握实权的国舅。

        王莽当然不会把到手的权力拱手让出去。为了防止出现上述情况,王莽规定,因为卫姬是诸侯王后的身份,而平帝相当于是哀帝的过继子,所以卫姬和平帝已经没有关系了,因此卫姬以及卫姬的哥哥弟弟终身都不能到平帝身边来,还应该留在中山国封地继续做中山王太后。没有儿子了?没关系,我给你再找一个继子给你养老。

        王莽的大儿子叫王宇。王宇觉得王莽这样的规定不妥。

        倒不是王宇有人性,同情这对母子。王宇考虑的是,现在平帝小,你可以将他玩弄于股掌,一旦平帝长大,亲自掌权后,出于本性会把他妈接到身边来,而且会赋予他妈和他舅很大的权力,就像当年哀帝时一样,傅丁两家将王家完全踩在脚下。

        真到了那一天,你王莽可能早死了,但我王宇还在呀。卫家报仇报不到老爹你的头上,但会拿我王宇撒气的。出于自保的考虑,王宇决定私下底和卫家联络感情,他悄悄派人给卫氏送信,教他们怎么样上书求入京的事。因为说服不了王莽,王宇又联合老师吴章以及内兄(大舅子)吕宽,想出了一个用鬼神来吓王莽的办法。

        王莽是很信鬼神之事的,也就是当时所说的谶纬之学。不管是真信还是假信,反正后来王莽就是通过“鬼神预言”的手段当上皇帝的。王宇和吕宽他们商量的办法是:让吕宽弄一桶狗血,洒到王莽家的大门上,然后再散布一些谣言什么的,来逼王莽改变决定。

        可是,吕宽刚将狗血淋到门上,就被王府的警卫发现了。王莽怒不可遏,吕宽被杀当然不在话下,他还亲自把儿子王宇送进监狱,逼他喝毒药,儿媳吕氏生下小孩后,也马上杀死。

        借着这个由头,王莽诛灭了卫家,还逼死了敬武公主、梁王刘立、红阳侯王立,平阿侯王仁(王立是王莽的叔叔,王仁是王莽的堂兄,只是平时一直和王莽不对板)等一大串权贵。

        第二个儿子的死,帮助王莽把重量级对手全部干掉了。

        三儿子四儿子的死,使王莽变成了孤家寡人

        过了一些年以后,王莽那时候已经是“新”朝的皇帝了,皇帝是要立太子的。大儿子、二儿子都已经死了,按顺序排,应该轮到三儿子王安了。但是“安颇荒忽”,也就是人有点糊里糊涂,行为怪诞,据说是因为看到两个哥哥都被杀,吓傻了。

        傻子当然不适合做太子,于是顺位,让四儿子王临做了太子,王临还娶了国师刘歆的女儿刘愔为太子妃。刘歆是汉朝皇室后裔,作为天下最有名的儒生,最杰出的学者,又深受王莽信任,这样的联姻显然是强强联合。(参见前文《刘歆:西汉最厉害的图书馆管理员》)

        前面也说了,王莽信鬼神,常为此做出一些荒唐事出来。“新”朝建立后的某一天,大风把皇城宫殿的大殿吹坏了,这本是一件很小的自然灾害事件,但王莽却认为这是天降警告,要他改正错误。

        王莽犯了什么错呢?他苦思冥想了十天十夜,得出了一个结论:我选太子选错了!因为王临是有哥哥的,太子应该选傻儿子王安而不是王临。

        于是,王莽决定废太子。鉴于王安现在有“病”,就先将太子之位空着,等王安病好了再立王安为太子。

        听起来,这完全就是一个很别扭的借口。王临也是这么认为的,他相信背后一定有别的原因。他从太子被贬为统义阳王,非常恐慌;被送出宫,在外面的府第居住,听不到宫里的消息,他更害怕了。

        王临为什么会害怕?因为他干了一些不能见光的事情:第一,王临和王莽的小妾原碧私通;第二,他正在和原碧想办法准备杀王莽;第三,他的老婆夜观星相,认为宫中将办葬礼,也就是预言王莽马上会死。

        王临担心得不得了,就给他妈写了一封信,说,两位哥哥都是三十岁左右被杀的,我现在也快到三十了,一旦当不上太子了,不知道会不会也被逼死!

        而恰恰在那个时候,王临他妈病危,而且早已因为连续丧子哭瞎了眼睛,哪里看得了信呢?信就落在了王莽手里。王莽大怒,一拷打原碧,王莽什么都知道了,什么通奸、弑父、弑君等等。

        王莽抓了王临,关在监狱中拷问,最后逼王临自杀而死。王莽怕这件事被外人知道了,居然把所有的办案人员全部弄死埋在狱中。刘歆的女儿刘愔,也被逼自杀了。

        这事过去没几天,准太子王安也死了,估计是吓死的吧。

        王临的死对王莽的打击,毫无疑问是最大的,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一来,王莽的四个嫡亲儿子全部死了,他成了孤家寡人,只好把他一直不曾承认有过的私生子王兴、王匡,从新都老家接过来,以便日后接替他的“新”朝大统。

        女儿的死,是王莽最大的良心债

        王莽还有一个女儿,叫王嬿,当时平帝接替皇位没多久,王莽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费了不少心机把王嬿嫁给了平帝,使她成为皇后。过了没多久,平帝就死了,王嬿当时才八九岁,年纪轻轻就守寡,成了“皇太后”。

        王莽称帝之后,想将王嬿改嫁(长得还挺好的),但王嬿誓死不从。王莽知道对不起她,也奈何她不得,只得作罢。从此王嬿深居简出,不问世事。

        更始元年(公元23年),起义军诛杀王莽,焚烧未央宫,王嬿叹息说:“我有何面目见汉家!”于是自己投火中而死,时年二十七岁。

        王嬿虽然不是直接死于亲爹王莽之手,但作为政治交易的牺牲品,她又何尝不是间接死在王莽手上?

        王莽逼死的至亲,还有与他情同父子的侄子王光、嫡孙女王妨、嫡孙子王宗等。当初王莽刚传出名声时,就曾以奉养寡嫂、扶养侄子王光而闻名。王光因为托人干掉一个仇人,当时尚未篡汉的王莽顾及自己名声,就像逼死自己的大儿子二儿子一样,逼死了王光,王光的妈也随同自杀。自杀之前,她对王光说:“你看看你自己的身份,和王获、王宇比,难道和王莽更亲近吗?”

        王莽,这个以苛刻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也要求家人的政治完人,终于在夺得江山的同时,葬送了所有亲人的性命。

        纵然赢得了整个世界,但输掉了所有亲人,他还是一无所有……

        通宝推:真离,
      • 家园 千秋功罪说王莽:②盛名之下|二十四史探秘056

        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完美男人的话,那一定是且只会是王莽……

        王莽回到封国,闭门谢客,做了一个宅男,一晃过了三年。这三年里,大大小小的官吏不停地向哀帝上书,给王莽打抱不平,认为不应该把这样一个优秀的人赶出朝堂。哀帝面对几百封请愿的奏章,最后也不得不让步,重新召回王莽,虽然没有给王莽任何实权,但,王莽还是回!来!了!

        哀帝是个倒霉的熊孩子,他在皇位上的任性时光才仅仅六年,就死了。至于他为什么死得这么早,历史上说法很多,这不是今天的重点,笔者就不啰嗦了。

        哀帝的死,意味着王氏家族最大的反对派傅家完蛋了。《汉书》中说,哀帝的死讯一传出,王政君马上就赶到皇宫里抢了传国玉玺,并派出快马,召王莽火速进宫,让王莽接管了国家的所有的内政、军事、人事及宫廷警戒的权力。

        王莽接管大权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逼死了哀帝的宠臣董贤,然后顺理成章、名正言顺地接任大司马之职。

        第二件事是扶植九岁的中山王继任皇位,儿皇帝,好掌控,这个道理你懂的。

        第三件事,命令赵飞燕赵皇太后和傅皇后自杀,上面没有了外姓婆婆,好办事,这个道理你也是懂的。

        好了,办完这几件事,王莽就开始放心地“秀人品”,在原来已经传扬四海的名声之上,不停地为他的崇高品德加分。

        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完美男人的话,那一定是且只会是王莽……不信,我们来看这样一篇奏章,奏章的作者叫张竦,是西汉名臣张敞的孙子,才华闻名于当世。

        奏章很长,而且是文言文,就不一一录之于下,笔者只来讲个大概:

        一、安贫乐道。王莽有很好的家世背景,但他虚怀若谷、礼贤下士、生活节俭、没有绯闻、尊老爱幼、淡泊名利、忠厚谦卑。总之,所以关于人品的褒义词,都被用到这里,还嫌不够。

        二、大义灭亲。淳于长是他的亲戚,王莽把他灭了。

        三、刚直不阿。哀帝时,傅、丁两后弄权越礼,王莽不畏强权,出面弹劾她们。

        四、蒙冤受难。在奸臣们的毁谤下,王莽蒙受了像伍子胥、屈原那样的冤屈,被赶回封国。

        五、力挽狂澜。哀帝死后,大汉面临危险的局面,王莽出面,匡扶社稷,扬威镇邪,稳住了大汉江山。

        六、慧眼识人。王莽举荐的几个大臣,如甄丰、甄邯、孔光、王舜等,都成为国家的柱石。

        七、识礼谦让。朝廷给他增加封地,赐封尊号,他都坚持不接受。大家推举王莽的女儿为后妃,王莽也是一再推辞,迫不得已才答应。

        八、表率天下。王莽的地位越来越高,但他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严,对人对事勤勤勉勉、恭恭敬敬,勤俭节约、扶贫助弱,成为天下人的表率。

        九、兢兢业业。王莽接纳每一个有学识的人,对工作兢兢业业,细致谨慎。

        十、精明强干。王莽做了三代三公,两次操办皇帝的葬礼,日理万机,工作上面井井有条。

        最后张竦总结说,当年周勃、霍光,卫青、公孙戎,都是扶助汉室的有功之臣,但这些人和王莽比起来,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不能相提并论。

        结论是:王莽这么好的一个人,这么完美的一个人,立下这么大功劳的一个人,国家要赏,要重赏,不赏不足以平“民愤”!

        然而,伟大的王莽还是那么谦虚谨慎,坚决辞让对他的封赏。在某一年的正月初一,这个王那个侯以及一大堆红二代聚在一起,举行完祭祀典礼后,皇家又封赏了一批人。而王莽,这个时候又推辞了在新野县给他加封田地的赏赐。

        王莽不受封,人民很生气。听说王莽不接受封地,全国人民为此纷纷上书的,前后达到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

        在那个人口不太多、交通不太便利、书信传递不太方便的年代,487572人写信上访请愿,要求王莽接受赏赐,这是一个多么动人心魄的场面啊。

        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完美男人的话,那一定是且只会是王莽……毫无疑问,那个时候的王莽是人们心目中的圣人,是一切美好的代名词,他是孩童心中的神、男人心中的圣、女人心中的偶像、老人心中未来的希望。

        他会拯救这个世界的。当罪恶泛滥灾难降临,他会伸出仁慈的双手,带我们去往新的美丽家园。

        大汉的子民是如此地信赖王莽,连王莽自己都相信了,他忘了他的初心,忘了他为获得这些信赖而忍受的疼痛。他坚信,是人民选择了我,我必要许给人民一个光明的未来。

        通宝推:风中乱发,
    • 家园 赵氏姐妹花,又成了红颜祸水背锅侠|二十四史探秘054

      有个成语叫环肥燕瘦,说的是两个人,一为杨玉环,一为赵飞燕。

      赵飞燕的故事民间流传得很广,说是很广,其实,也就局限于“掌上舞”而已,另外有一些野史说她生性淫荡,祸乱汉室江山,将她比作褒姒、妲己一类的人物。

      笔者之所以要在这里强调“野史”,是因为赵飞燕是进了正史的人物,《汉书·外戚传》中,就有“孝成赵皇后”的章节。皇后哦,进入正史的皇后,可不是一般人。

      正史,也就是比较正规严肃的历史,一般来说是不会胡说八道的。笔者在《汉书》中没有找到对赵飞燕如何如何的评价,那个“掌上舞”的故事也没有出现,倒是在引用的两篇大臣的奏折中,渗出互相倾轧的宫廷和皇室权力争斗的丝丝血色,令人心悸。

      先简单说说“掌上舞”的故事吧。

      话说赵飞燕从小就很神奇,刚出生的时候,就被丢到了野外(据说可能是因为她爸冯万金跟她妈江都君主私通生下她,她外公江都王不干这才弃的婴)。三天之后,她爸忍不住再到丢她的位置一看,咦,还活着。就抱了回去,节衣缩食地把她给养大了。

      养大了,赵飞燕进了一个叫阳阿公主的府上,去学习唱歌跳舞。赵飞燕先天条件好,人长得漂亮,嗓子好、身材好,再加上后天勤奋,很快就成为公主府上歌女舞女中的佼佼者。因为身轻如燕,得了“飞燕”之名,她的本名“宜主”倒被人给忘了。

      某天,成帝跑出皇宫,到公主府上做客,公主叫出歌女舞女来服侍皇上,于是赵飞燕就很顺理成章地被皇上看中,带进了皇宫。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这个桥段很眼熟呢?和汉武帝相中卫子夫一样?很多专家都考证过阳阿公主,但查不到这个公主的来头,据说可能是元帝的女儿(她的名字可能叫刘孝梨,她妈有可能是卫子夫家的后人卫婕妤),也就是汉成帝的姐姐或妹妹,这层关系,也和当初推荐卫子夫的平阳公主与汉武帝的关系一样。

      还是说跳舞吧。赵飞燕进了皇宫,成帝特别喜欢,皇家园林中有一口池塘,叫太液池,中间有一个小岛,叫赢洲。汉成帝叫人在上面修了一个大约十米高的台子,天天要赵飞燕穿着透视真空装的裙子在上面跳舞。

      天天跳天天跳,赵飞燕被这个变态皇帝累得要死。某天,又在跳,忽然刮起一阵老大的妖风,吹得人快睁不开眼睛。赵飞燕的透明真空装裙摆很长,还有很长很长的水袖,被大风一吹,呼啦呼啦的,再加上赵飞燕当时一边跳一边还在唱一首她自己写的歌,歌中唱道:秋风起兮天陨霜,怀君子兮渺难忘,感予意兮多慨慷!天陨霜兮狂飚扬,欲仙去兮飞云乡,威予以兮留玉掌。换成现代的话,就是说:都到了深秋,还只给老娘穿这么薄的衣服,太尼玛冷了,冷得老娘受不了啊受不了,老娘干脆趁着风大飞走了算了……

      此情此景,此歌此舞,此风此袖,赵飞燕真的就像要随着风飞走一样。汉成帝舍不得啊,赶紧叫旁边的一个乐师冯无方上去,把赵飞燕的裙角抓住,以防被风吹走了。冯无方丢了手里的乐器,就去抓裙子,又有一种说法是抓的脚。被抓住裙子或脚的赵飞燕还在风中各种凌乱,就仿佛在冯无方的手掌上跳舞一样,直跳到风停下来。

      赵飞燕的这次表演,让汉成帝把她爱到了心窝里。为了能随时看赵飞燕跳舞,又怕再有风来把赵飞燕给吹走了,就特意给赵飞燕修了一个金光闪闪的跳舞台,取名“七宝避风台”。这个,堪称当时的国家大剧院。

      变态的成帝后来又想了一个歪招,派人打造了一个水晶盘,估计就和现在餐桌上的玻璃转盘差不多。他叫宫女们手托水晶盘,让赵飞燕在盘上跳舞。这个“餐盘舞”后来成了汉成帝招待外国使节的保留节目。

      赵飞燕成了汉成帝的小老婆之一,成帝听说赵飞燕还有一个妹妹叫赵合德,长得比赵飞燕还要标致,就把赵合德也叫到宫里来做小老婆。

      这个时候汉成帝的大老婆是谁呢?正牌大老婆叫许娥,说起来,这个许皇后是汉成帝的奶奶许平君的堂侄女,论起辈分来,她是成帝的表姑姑,比汉成帝要高一辈。但古人就不讲究那么多,反正汉成帝与许大老婆属于那种青梅竹马型的,他不是皇帝的时候她就嫁给他了,两人感情一直很好。

      许皇后也是一个蛮不错的贤妻(可惜生的一儿一女都夭折了,没做成良母),坏就坏在那帮吃饱了撑不过的大臣身上,他们无事生非地认为,当时连续三年出现日食,是因为许皇后不称职,汉成帝不堪其扰,也就渐渐地疏远了许皇后。

      说白了,这其实是权力争斗的结果,因为成帝的一大批舅舅,以王凤为代表的那帮姓王的要掌权,就容不下皇后这一系的人,就找了一帮人在日食、地震上做文章。因为老衲要说的是赵飞燕,就不多说许皇后的事了,总之最后许皇后下场蛮惨,皇后的位置被赵飞燕抢走后,先是被淳于长把私房钱骗了个精光,后来成帝派孔光用毒药把她给毒死了。

      继续说赵飞燕。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受宠,被封为昭仪。本来成帝想封赵飞燕为皇后,但太后王政君认为赵飞燕出身卑贱,不同意,在淳于长的帮助下,最后赵飞燕还是被封为皇后。

      继续说赵飞燕。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受宠,被封为昭仪。本来成帝想封赵飞燕为皇后,但太后王政君认为赵飞燕出身卑贱,不同意,在淳于长的帮助下,最后赵飞燕还是被封为皇后。

      赵飞燕成了皇后,成帝却又慢慢冷落了赵飞燕,一门心思地喜欢着赵合德,说是因为赵合德比赵飞燕更漂亮。野史里面说,赵氏姐妹得了一个秘方,用麝香等等名贵中药材配制了一种叫息肌丸的小药丸,放在肚脐眼里,就可以保持容颜不老。

      估计就和现在的肉毒素差不多吧,这种肉毒素虽然可以使她们保持容颜不老,但据说也有一个很大的坏处,就是不能受孕。两姐妹虽然霸占着汉成帝,不许他去和别的女人亲近,但混在一起十多年,两姐妹一直没有身孕。不能给皇帝生儿子,在皇家里面可是一个很大的罪过。

      但,成帝不介意。自己没伢,就把侄子定为继承人过继给当时的正妻赵飞燕嘛。

      公元前7年,身体一向还算不错的汉成帝突然死了,他死在赵合德的床上。《汉书》中是这么记载的:昏夜平善,乡晨,傅绔袜欲起,因失衣,不能言,昼漏上十刻而崩。意思是说,一夜无事,早晨醒来,穿好了袜子裤子,想坐起来,突然手上的衣服掉了,人也说不出话来,过了没多久就一命呜呼了。按这段描写来看,汉成帝很有可能是死于中风(脑卒中),可能是因为平时过于“劳累”导致的。

      汉成帝暴毙,大家伙都认为是赵合德的原因,天天和皇帝滚床单,把皇帝的身子都掏空了嘛,不怪你怪谁。太后王政君派人调查皇帝死前的生活起居,赵合德自知难以为自己辩白,横竖是一死,于是自杀了。

      成帝死,哀帝继位,赵飞燕成了皇太后。哀帝能当上皇帝,离不开赵家姐妹的帮忙,所以哀帝对继母赵飞燕一直很尊敬,哀帝在台上时,赵飞燕一直平安无事,可惜哀帝不争气,短短六年之后,哀帝就死了。

      哀帝一死,赵飞燕的祸事就来了。

      其实,在哀帝刚上台的时候,斗争就开始了。先是司隶(官名,相当于中央监察部长)解光向皇帝交了一个报告,检举揭发赵家姐妹(此处不录入原文,只说大意):

      我检举,赵家姐妹是杀人犯啊,她们杀了先皇的两个儿子,一个是许美人生的,一个是女官曹宫生的。经过我广泛的调查,曹宫给先皇生下的孩子才八九天,赵合德就派人拿着毒药毒死了曹宫,并把孩子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这个事情,先皇好像也是知道的。许美人生下的儿子,先皇让人用草筐装着带到先皇和赵合德的住所,过了不久再送出来时,孩子就死了,让人给埋了。我听人说,赵合德埋怨先皇违背了对她的誓言而和许美人偷偷生下了孩子,所以逼先皇把孩子弄死。

      根据这个报告,成帝的两个孩子,居然是赵合德怂恿成帝亲自杀死的,不管他是主动还是被迫,毕竟是死在他知道的情况下。由此可见汉成帝对赵合德用情之深,深到何等不可自控的地步。

      杀人的是成帝,但这个解部长却把账算在了赵合德的头上,以此来攻击赵皇后赵飞燕。哀帝当然不愿意处罚赵飞燕,因为这件事追究起来,会威胁到他继承皇位的合法性。

      迫于大臣们的压力,哀帝把赵飞燕的兄弟侄子免了侯爵,但马上有人开始为赵飞燕鸣冤了。议郎耿育也上交了一份报告,大意是:

      你们都误会先皇了。先皇是为了汉室江山的安全才不得已这么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命不长了,刚生下的小儿子如果继承了皇位,那么他的妈(指曹宫或许美人)就会控制朝政,再度上演“吕后干政”的局面,危害国家,祸乱天下。先皇深谋远虑,认为皇上您(指哀帝)可以托付江山社稷,就先作了这样的安排(指杀了亲儿子)。那些不懂事的臣子不懂先皇的心意,一味捕风捉影胡说八道,把皇家的私事在外面瞎说,还诬蔑先皇被美色迷惑,真是罪该万死。

      这个马屁拍得真是万分及时且恰到好处,给哀帝解了围。哀帝如释重负,马上把这个报告公布给大臣,停止了对赵家人的处罚。赵飞燕由此躲过了一劫。

      前面说过,哀帝命短,只在位六年就死了,而且哀帝也没有儿子。之前对哀帝退让三分的王氏家族东山再起,王莽再度掌握了大权。

      哀帝一死,赵飞燕就没有了保护伞,王莽和王政君一起,以谋杀皇子的罪名,先将赵飞燕的皇太后的名号贬为孝成皇后扔到北宫住,一个月之后,又将她废为庶人,让她去看守之前为她修的墓地。

      昔日尊贵荣耀的皇太后,一朝贬为看墓人,而且是看守自己的墓,这种际遇,任谁也受不了。听到这个消息,赵飞燕彻底崩溃了,就自杀而死。两姐妹一先一后,落了个相同的结局。

      通宝推:真离,
    • 家园 短命皇帝多奇志,不爱江山爱同性|二十四史探秘053

      任何一本史书之中,都少不了奸臣,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汉书》的“佞幸传”中,列举了西汉一朝有名的几个奸臣:邓通、赵谈、北宫伯子、韩嫣(男)、李延年、石显、淳于长、董贤。

      前面几个人笔者就不说了,李延年可以提两句,他是武帝宠妃夫人李妍的亲哥哥,和那个到西域抢汗血宝马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是兄弟。李受宠之前已经受宫刑被阉,精通音乐。电影《十面埋伏》中,章子怡唱的那首《佳人歌》就是出自他的手笔:“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李夫人死后,李延年失宠,被杀。

      笔者今天重点说说董贤,说董贤之前,先讲讲石显和淳于长吧。前面说的那些个文官武将,比如陈汤、萧望之,不少人都被石显害过,也有不少人因为和淳于长关系好被连累,比如薛宣、翟方进。

      石显:作恶太多惊吓而死

      石显是个太监,宣帝时候就进到宫里,在太监前辈弘恭的帮扶下,成了掌管大内文书的中书管。元帝继位后不久,石显接替死去的弘恭成了中书令,掌控了朝中实权。

      元帝是个软弱而且贪玩的家伙,经常说:哎呀我病了,我去休息去了,朝廷的事,石显你就看着办吧。然后,元帝就跑到后宫里去玩音乐了。

      石显是个坏人呀,老衲在前面多次给过他差评。那个“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本来战功赫赫,结果石显在元帝面前几句坏话一说,陈汤不仅没成英雄,反倒成了罪人。受宣帝托孤的萧望之,被石显一番设计,最后被逼自杀。这是前面说过的,没说过的还有:当时的名臣张猛、京房、陈咸、贾捐之、苏建等人,因为向皇帝告石显的状,结果,京房、贾捐之、苏建被杀,张猛自杀,陈咸下狱(被朱博救了,详见前文)。

      元帝在位27年,石显就掌了27年的权。你想想,27年啊,这27年里朝中大事就凭石显一张嘴说了算,人人都不敢说话。那个丞相匡衡,在石显面前根本抖不起丞相的威风来,凡事唯唯诺诺,附和石显的话。后来石显被查办时,匡衡跑出来控诉石显,反倒惹得众大臣笑话他,说你早干嘛去了?

      就这样,宣帝中兴时好不容易攒下的一点汉室家业,在这27年中一点一点被石显败坏,西汉由此衰弱下去。

      元帝快死的时候,曾经想换掉太子刘骜,换成定陶王刘康。但石显拼命维护刘骜,最终换太子的计划没有实现,刘骜得以继位。而恰恰是这个更昏庸的成帝刘骜,要了石显的命。

      其实也不是成帝杀了他。成帝一继位,就以石显有拥立之功,升了石显的官,说是升官,其实是明升暗降,以升官为名夺了他的权。失去权力才几个月,告石显的状的奏折像雪片一样飞到成帝面前,成帝说,石显对朕有恩,不杀,回老家去养老吧。石显走在回老家的路上,一路担惊受怕,寝食难安,居然就这样吓死了。

      淳于长:成也王家败也王家

      淳于长是大将军王凤的外甥。刚开始,他混得比较栽,一直做个小小的黄门郎。为了谋得一个好官位,他开始巴结王凤。那时候王凤得了重病,快病死了,淳于长没日没夜地在王凤身边照料他,端茶送水,煮汤熬药,把王凤感动得不行。临死前,王凤把淳于长托付给了成帝和成帝他亲妈王政君。

      此后,淳于长仕途一路高歌猛进,不久就升到了卫尉,成了九卿之一。官虽然大,并不一定意味着得宠,淳于长得宠,是后来因为赵飞燕封后的事。

      赵飞燕出身低微,虽然长得漂亮,成帝也喜欢得不得了,但要想让她做皇后却不容易,因为太后王政君反对。

      王政君是淳于长的姨妈,利用这个关系,淳于长就经常往太后那里跑,给皇上捎个话呀什么的,并找机会在姨妈耳边说说赵飞燕的好话。这样过了一年多,太后对赵飞燕的态度终于软下来了,同意成帝立赵飞燕为皇后。

      为了感谢淳于长,成帝找了一个理由,先是封淳于长为关内侯,然后正式封为定陵侯,从此淳于长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皇帝对他的话言听计从。

      在赵飞燕之前的皇后是许娥,是成帝的亲表姑,他亲爷爷宣帝指给他的老婆,许皇后被打入冷宫之后,就天天盼着能重回皇帝身边。许皇后有一个姐姐,这时候守寡了,被淳于长看中,弄到手做了个“小三”。许皇后看到淳于长的能量,就通过她的姐姐不停地向淳于长行贿,希望淳于长能帮她回到成帝身边。许皇后虽然被打入了冷宫,但毕竟是做过皇后的人,私房钱可不少,三朝不倒的老外戚之家的许家能量也不小。淳于长每次都对许皇后说:我正在努力,事情很有希望,但还需要钱去打点。这样骗了好多年,把许皇后的私房钱全部骗光了。

      王凤之后掌权的是王根,王根病重,向成帝申请辞职养病。理论上,淳于长是可以接替王根做大司马大将军的,这时候,冒出了一个王莽。王莽采用了当年淳于长一样的方法,天天去照料生病的王根,王根于是想把王莽扶成接班人。

      但淳于长是王莽的一个障碍。王莽得知淳于长欺骗压榨许皇后的事,就先后向王根、王太后和成帝告了一状,成帝迫于王根和王太后的压力,将淳于长免职送回封国。

      王根有一个弟弟叫王立,以前一直与淳于长不和。淳于长被免后,开始巴结王立,希望通过王立的势力来重回朝廷。得到淳于长的好处后,王立开始向皇帝说淳于长的好话,成帝觉得奇怪,说,王立你以前恨不得杀了淳于长,现在怎么反过来天天夸他了呢?肯定有鬼,给我查!

      王莽之前告状,那是私下里告的,现在成帝把淳于长交给诏狱查办,淳于长的阴毒之事全部公开了。淳于长因此而死在了狱中。

      董贤1:断袖

      董贤是一个小白脸,很白很白。很小的时候,他受父荫做了太子舍人。

      成帝没有儿子。其实,他的三宫六院也给他生过几个,不是夭折了,就是被赵飞燕、赵合德两姐妹给害死了(懂得都懂😂),以致成帝死的时候没有亲儿子继承皇位,于是皇位传给了侄子刘欣,这就是哀帝。

      哀帝继位的时候,大概是十九岁。两年后,二十一岁的哀帝遇到了十八岁的董贤,从此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那时候的董贤还只是一个普通的郎官,那天,董贤来到大殿外面奏报时刻,哀帝看到了这个长得很白很白很俊很俊的董贤,便从心底里喜欢上了。

      哀帝问:你是董贤么?

      董贤说:是。

      哀帝说:你过来,让朕好好看看。

      董贤说:是。

      哀帝问:你是什么官?

      董贤说:小人无官,是太子舍人。

      哀帝说:朕先给你授个黄门郎吧,以后你每天到朕这里来。

      董贤说:是。

      从此,黄门郎董贤开始了陪王伴驾的生活,受宠日甚一日,不久就任职为附马都尉侍中。哀帝外出时,董贤同车陪乘;哀帝入朝时,董贤陪坐左右。仅仅十天时间,哀帝便赏给他财物万万钱——这是当时的富豪巨贾们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挣的钱财。

      董贤经常和哀帝睡在一起。某个白天,他们又睡在了一起,董贤压住了哀帝的袖子,哀帝有事要起床,但董贤睡着了,哀帝不想把董贤惊醒,便悄声叫来下人,用剪刀把袖子剪断了,方才能够起床。

      这就是“断袖”的来历。

      董贤2:专宠

      除了赏给董贤吓死人的钱财外,哀帝惟恐爱董贤爱得不够,死命地给董贤一家满屋子的人升官。先是提升董贤他爸为少府(皇帝的大管家),赐关内侯,不久调任卫尉。紧接着封董贤的岳丈为将作大匠,董贤的弟弟为执金吾,把董贤的妹妹纳入后宫封为昭仪,赐住椒风殿(因为皇后所居正殿叫椒房殿)。

      此外,继续向董贤赏钱赐物,连武库里的兵器和皇家御用之物也赏。外国人送来了贡品,先挑好的给董贤,他自己都只用次等的东西。不仅给董贤修建了非常豪华的住宅,而且还给董贤修建了墓地——就像皇帝一样的待遇。

      前面说王嘉的故事时,说过哀帝因为要给董贤封侯,把王嘉给逼死了。因为这事倒霉的不只王嘉一个人,当时的大司马卫将军是外戚丁明。丁明是谁呢?丁明是哀帝他老妈丁太后的兄弟,也就是哀帝的舅舅。没办法,要弄懂西汉的历史,首先得弄明白皇帝有哪些老婆,再弄明白皇帝老婆有哪些哥哥弟弟姐姐妹妹。

      丁明倒霉,表面上看是因为他同情丞相王嘉,其实,是因为丁明挡了董贤的官路。哀帝对董贤爱得实在太深沉了,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月亮都摘下来送给董贤,当然,这做不到,他所能做到的最大的人情,就是一定要给董贤封一个最大的官:大司马大将军。而这个位置现在被丁明占着,不搞掉丁明,哀帝就没办法实现他这个小小的心愿。

      还是老办法,就像给王嘉定罪一样,丁明同样也被轻易地扣了一个“与乱党勾结谋反、妒贤嫉能”的帽子,把丁明给免了职。还好,看在是自己亲戚的份上,给丁明留了一条老命。

      罢了丁明,哀帝马上就把董贤任命为大司马卫将军,成了百官之首。你猜董贤这时候才多大?22岁!和董贤相比,那个冠军侯霍去病虽然也是在22岁成为大司马骠骑将军,但首先那时候大司马一职是初设,不像后世那样有含金量,二是霍去病与舅舅卫青同时被封为大司马,霍去病再牛,还得看卫青的脸色。

      22岁的小白脸董贤已经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董家的人也纷纷加官进爵。当年,匈奴的单于来朝见哀帝,哀帝摆酒招待,大臣们被叫来陪酒。单于看着看着就觉得很奇怪,问哀帝:“这个年轻人是谁呀?年纪这么小,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哦?”哀帝说:“他是我们的大司马,别看他年纪小啊,他特别贤能,所以我就把他提拔起来了。”

      匈奴单于连声惊叹,装作很佩服的样子,赶紧起来给董贤敬酒,祝贺汉朝得到了贤臣,其实心里对汉朝鄙视得很。

      董贤3:败亡

      董贤从18岁以小郎官受宠到22岁成为天下第二人,仅仅用了4年的时间。董贤官拜大司马之后,哀帝觉得自己还是爱他爱得不够,最后居然动了心思,要把汉室天下送给董贤。

      就在董贤成为大司马后不久,某天,哀帝在麒麟殿设宴,宴请董家父子,以及董家的七大姑八大姨。哀帝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喝酒,兴致很高,几杯酒下肚,便开始对董贤吐露心迹:“爱卿呀,我准备学古时的圣人尧帝,尧不是把帝位让给了舜么,我也把皇位让给爱卿你吧。你看如何?”

      这可不是玩笑,也不是像一些城府深的帝王那样在试探考察臣子,哀帝说的是真心话。董贤如果及时地回答说:“我愿意!”这个江山可就真会姓董而不再姓刘了(也是不可能的)。

      如此良辰美景,却被一个叫王闳的人给搅了。之前说过,成帝的时候,以王凤为首的王家五兄弟权倾朝野,哀帝上台之后,一朝天子一朝臣嘛,陆续换人,再加上王家兄弟纷纷老病而死,王家渐渐没落了,这时候在朝堂之上的,只有王谭的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就是王闳,官拜中常侍,不太大,但常伴皇帝左右。

      皇帝喝酒喝得高兴,想让位给董贤,这时候王闳就在旁边。听到哀帝的这句话一出口,王闳意识到事态严重,容不得董贤反应过来,王闳马上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高声叫道:“陛下,不可!”

      哀帝和董贤,以及殿中的所有人都一惊。只见王闳赶过来,跪在哀帝面前,劝阻道:“陛下啊,这天下不是陛下你的天下,这是高祖皇帝千辛万苦从马上打下来的天下呀。陛下你继承刘氏先祖的基业,应该将这份基业传承下去,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这是很严肃的事,皇帝开不得玩笑的。”

      哀帝无言以对,板着脸老大不高兴,想等着王闳说完之后再想办法重提这个事,但是王闳跪在他面前磨叽磨叽没完没了。哀帝实在受不了了,因为这个王闳不是在说朕啊,这是在当着朕的面打朕最爱的董贤的脸啊!是可忍孰不可忍,哀帝大吼一声:Shut Up,左右,给朕把这个家伙叉出去乱棍打死……

      王闳被“叉”出去了,但没真打他,反正他从此受到冷落,再也没有说话的机会。

      “禅让事件”之后没多久,哀帝突然就死了,这时候的哀帝才25岁,做皇帝也只做了6年多。哀帝一死,董贤失去了靠山,倒霉的日子也就来了。

      说实话,董贤虽然凭着他与哀帝的爱情而大富大贵,但好像也没做出什么坏事来,只不过是得到的赏赐“太多”了一点。但“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没有才能的董贤身居高位,终于招来了杀身之祸。

      短命的哀帝死了,又没有儿子,太皇太后王政君出手摆平局势。皇帝死了要办丧事啊,王政君就把董贤叫过去问:“皇帝的丧事应该怎么办啊?”董贤并没有办事的才能,张口结舌半天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王政君说:“新都侯王莽以前做过大司马,也给先帝操办过丧事,他有经验,这个事就交给王莽去办吧。”

      王政君的话,意思很明白了,就是说,董贤你靠边站吧,以后朝中的事,王莽说了算。就这样,失势多年的王莽又回到朝中掌握了大权。

      王莽一上台,马上就找人弹劾董贤,说他这不对那不好,列了七七八八好多罪状。然后王莽以王政君的名义下诏书,免了董贤所有官职,让他回家“养老”,这时的董贤才23岁。

      董贤接到免职的命令,一下慌了手脚。他既无政治手腕,也没有政治势力,真的,除了哀帝对他的爱,他一无所有。慌了手脚的董贤觉得天塌了,不知如何是好,走投无路之下,他和他的老婆一起,双双上吊自杀(是的,董贤是个男的,他也是有老婆的,而且他老婆之前在哀帝朝时还是宫中女官,可以随意出入后宫)。

      董贤自杀后,董家人也慌了,也不发丧,连夜将董贤埋了。王莽不相信董贤自杀了,以为他是假死,让人去把董贤的尸体挖出来,抬到监狱,王莽亲自过去查看,验明正身之后,就埋在了监狱里。

      一死百了吗?不,没完,王莽把董家这几年来所得到的赏赐共计43亿钱全部没收充公,董贤的老爹和弟弟免官发配到最荒蛮的广西合浦,其他靠着董贤而封官的人全部被免。

      董贤死后还发生了一件很搞笑的事。虽说董贤不算是个大奸大恶之人,但在民间,他的名声也不太好。而董贤死后,京城里几乎所有的平民都跑到董家去哭丧,你猜猜这是为什么?呵呵,名义上是哭丧,其实是跑去趁火打劫,看看能不能顺便偷点值钱的东西。

      笔者曰:董贤以不及弱冠之年得宠,数岁间睥睨天下,其兴也勃焉;经四年,哀帝殁,董氏自戕,资财尽没,族人放于南荒,其亡也忽焉。董氏之过,在未能培根固本、丰满羽翼,一味仰邀上宠,岂得久远?倘得远君恩、处鄙室,自得平安,非不为也,实不能也,悲哉董贤,哀哉刘欣。是谓“爱情恒久远,断袖永流传”,笔者笑而叹之。

      通宝推:真离,真离,真离,真离,
    • 家园 从丞相王嘉之死看西汉的高官自杀风潮|二十四史探秘052

      为什么要自杀呢

      有河友可能要说了:“你好几天不更新,一更新就来一个这么沉重的题目,太不像话了,必须进行河内通报批评!”😂别急,先往下看:是的,今天的题目比较沉重,说的是自杀。那是因为笔者第一次看《汉书》时就觉得汉元帝之后的历史过于黑暗,为什么呢?自杀的人太多了!而且这些自杀的人,多是高官,什么丞相啊、御史大夫啊、大将军啊,比如先前笔者说过的萧望之、朱博、翟方进,一个个都是了不起的人物。起先笔者很是纳闷(也许您和笔者一样也表示过纳闷),他们为什么非得自杀呢?今天看了王嘉的故事,说不定您就明白了。

      明白了什么?笔者稍后再说,先来搞个统计。

      其实,西汉的自杀之风,并不是西汉后期才有,早先我们在说到周亚夫、田横、李广、张汤时,这几个人也是自杀而死,他们属于西汉前期,在那个轰轰烈烈的“光辉时代”,也免不了这个结局。

      据统计,在《史记》和《汉书》中,西汉朝自杀而死的人,诸侯王有25人,丞相将军等二千石以上高官有65人,后宫里面的(含太子)有12人。诸侯王和后宫里面的这里就不说了,笔者列举一下名列“三公”或相当于“三公”的自杀的最高官员名单:

      赵绾(御史大夫)、周亚夫(丞相)、李蔡(丞相、李广的堂弟)、张汤(御史大夫)、严青翟(丞相)、王卿(御史大夫)、暴胜之(御史大夫)、商丘成(御史大夫)、田广明(御史大夫)、萧望之(辅政大臣、前将军)、尹忠(御史大夫)、朱博(丞相)、赵周(丞相)、董贤(大司马)、刘歆(国师)、王商(丞相)、翟方进(丞相)、何武(御史大夫、前将军),看看,随便一数,就是18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极品大员啊,放今天这可都是副国级、正国级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行列。

      而且,这些个人里,除了极少数是因为祖上有人(如周亚夫)或是和皇帝沾亲带故(如王商、刘歆)或是靠和皇帝搞断臂(如董贤)爬上来的,其他人都是起于民间,一步一步熬到“三公”的位置,也是非常不容易,怎么说死就死了呢?

      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留下来陪你每个春夏秋冬……

      前文说到萧望之,石显耍诡计,骗过皇上,派人到萧府去捉萧望之。萧望之本来不打算自杀的,他认为他的学生皇帝不会这么绝情,结果,他的另一个学生朱云好劝歹劝,亲自给他配好毒药,让萧望之服毒自杀了……

      前文还说到朱博,听说皇帝派人来抓他,也是喝毒药自杀。翟方进收到皇帝给他的一封密信,然后也是喝毒药自杀。看来,那时候做丞相的,毒药是随身必备的标配之一。

      不信邪的王嘉

      也有一个不信邪的,他叫王嘉,是西汉哀帝时的丞相。王嘉在历史上并不出名,笔者先简单说说他的故事。

      王嘉也是一个布衣丞相,先是通过考试进入官场,从基层做起一步一步升上来,历任中央政府的小吏,地方上的县丞、县尉,再回到中央政府做太中大夫,再到地方上做太守,再回到中央做大鸿胪、京兆尹,最后升为御史大夫和丞相。总之,王嘉有一份非常完美的个人履历。

      王嘉这个人,虽然没听说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但他为人耿直,严于律己,不趋炎附势,对皇帝要求也很严。

      恰恰就是因为他对皇帝也严格要求,最后惹怒了皇帝。

      其实刚开始,皇帝还装装样子,做出一副从善如流的姿态。比如哀帝刚上位时,王嘉就给哀帝写了一个奏折,要求皇帝选用贤能的人才,皇帝很高兴,王嘉推荐的几个人,也确实名声不错,都被重用。

      过了没多久,哀帝就开始喜欢上了18岁的小白脸董贤,想给董贤封官。皇帝虽然贵为天下至尊,但也不是想封谁的官就可以封谁的官的,理论上,还得要丞相“连署”,也就是说,皇帝下一个命令,也需要丞相同意,至少是不反对才行。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如同美国总统要任命一个高级官员,需要参议院批准,如果参议院反对,总统也没办法。

      这不,哀帝想给18岁的小白脸董贤封侯,但他心里直打鼓,因为他知道王嘉这个人很守纪律,得理不饶人,这件事王嘉肯定是不会同意的。但哀帝对董贤爱得是如此深切而不能自已,所以,他还是要试一试。

      哀帝先是给董贤捏造了一个功劳,封他为关内侯(这个“关内侯”不值钱,皇帝是可以随便封的),过了一阵,准备正式封侯了,哀帝先派他的老丈人傅晏带着册封董贤的草稿,去试探王嘉的口风。

      果然,看到这个草稿后,王嘉怒了。心想,你董贤是个什么玩意儿,居然也要封侯。但,对皇帝说话要讲究分寸,不能直接顶回去,于是王嘉联合御史大夫贾延一起给哀帝写了一封密奏,委婉地劝哀帝,大意是说,你刚把董贤封为关内侯,天下人都还在议论纷纷。陛下你要封董贤也不是不可以,但你得按程序来,先把董贤的功劳拿到台面上来给大家评议,这样,即使有人认为不应该封侯,这样也不是你皇帝一个人的过错了。像我和贾延两个人呢,本来也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意了也就完了,但我们现在大着胆子对你说一声“NO”,这是因为皇上你对我们恩情太重,我们要对你负责啊!

      哀帝据说是被他们的这一番忠心感动了,就把给董贤封侯的事搁置了。

      但,什么江山社稷什么黎民苍生,终究抵不过他爱董贤的那颗心,过了几个月,哀帝还是按捺不住,于是随着他心灵的指引,绕过了王嘉,将董贤封为高安侯。由此,哀帝还把臣中大朝们都骂了一顿,说,我为什么要给董贤封侯呢?是因为董贤对朕忠心,帮助我捉拿反贼(当然这个功劳是虚构的),除了董贤,你们都是一班饭桶。

      王嘉那个生气啊,但他再气,也拿任性的皇帝没办法。刚好,过了几个月,发生了日食。拿日食来吓唬皇帝,向来是大臣们的拿手好戏,于是王嘉就用这个事做文章,又给皇帝写了一封信。在一番引经据典之后,说,皇上你刚上台的时候,是那么的勤俭节约,是那么的体恤百姓,连给自己的老子修坟的事都一拖再拖。但现在,你给董贤修了那么多官署宫殿园林,比皇家的宗庙还大;董贤他妈病了,给他妈送吃的人从长安一直排到他妈家里;给董贤特供的日用器皿比宗庙里供奉的还要精美……总之是太奢侈了太奢侈了。现在上天示警了啊!我作为丞相,必须要向皇帝你说明白,希望皇帝你自重。

      这个话就说得有点重了,哀帝很不高兴,却更加深爱董贤。

      过了没多久,哀帝他奶奶傅瑶死了,哈哈,可爱的哀帝这时候干了一件很有趣的事:他居然假借那个死了的傅太后的遗诏,要求正式的太皇太后王政君给王嘉和贾延下命令,让中央政府再给他心爱的小白脸董贤增加封地二千户。

      如果这都不算爱,还有什么好悲哀?可是王嘉不懂这份深沉的爱呀,他将诏书封还,也就是说,王嘉行使了他作为丞相的否决权!

      这还不算,他又给皇上写了一封信,批评皇帝滥施赏赐,而且放纵欲望,有丢掉江山的危险。

      哀帝这次真的动怒了,暴跳如雷。但是,他又不能在这个事情上找王嘉的茬,因为王嘉是在正当行使职权。于是,哀帝以王嘉荐人不贤为理由,先把王嘉叫去臭骂了一顿,再把王嘉“荐人不贤”的罪名交给众大臣讨论。

      这时候的孔光、马宫等人还是光禄大夫、光禄勋等职务,反正以他们为首的一帮墙头草看到皇上不高兴了,马上墙倒众人推,说王嘉该死、王嘉罪大恶极,一致同意要求把王嘉交给廷尉关到诏狱里去。只有很少的人仗义执言,说,你们给丞相罗列的罪名,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还是算了吧。

      但哀帝已下了决心要搞掉王嘉,他下命令:召丞相到廷尉诏狱!也就是说,要把王嘉关到“秦城监狱”里去。

      注意,各位看官请注意,现在故事的重点来了。

      话说皇上派的使者(也就是来捉王嘉的人)到了王嘉的丞相府上,王嘉的那些下属们看到这个情势,都哭了,他们一边哭,一边开始为王嘉和药,和什么药?毒药!

      王嘉说:去去去,滚滚滚,老子才不喝毒药自杀咧。

      手下说:将相不应该面对法官陈述冤情,这已经是我朝的老习惯了,这个时候,大人您应该自杀啊!

      王嘉抢过手下和好的毒药,一把摔在地上,说:老子是丞相,位列三公,如果老子做得不对,在闹市里把我杀了就是了。我堂堂丞相,又不是小儿女,为什么要服毒自杀?

      王嘉大义凛然走出大门,见到使者,接过了圣旨,说,走吧,咱们去秦城。

      见到廷尉,廷尉收缴了王嘉的印绶(丞相和侯爵的凭证),把王嘉绑了,丢进了秦城监狱。

      哀帝得到报告,说王嘉“居然”没自杀,“居然”活着到了秦城监狱,大怒!派了一堆官员去审查王嘉的“案子”,当然,这种案子审下来,王嘉肯定是有“罪”的。王嘉在狱中痛骂董贤父子,二十多天不吃不喝(理论上不吃不喝过不了七天呀),最后吐血而死!

      哀帝死后,平帝继位,为王嘉平反,封王嘉的儿子为新甫侯,追谥王嘉为忠侯。

      西汉高官自杀探秘

      笔者在为王嘉的忠勇叹惜之时,也才弄明白,那些大官们之所以要自杀,原来是西汉这么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将相不对理陈冤”,也就是说,做了大将军和丞相的人,如果摊上了案子,不管有理没理,都不要去和法官讲理,自杀了事。之前,萧望之是如此,朱博是如此,翟方进也是如此,还有那些笔者在前面列举了名字的那些人,都是如此。

      可是,凭什么?凭什么?凭什么啊?

      笔者考证了一番,原来还真是有原因的。这得从周勃和贾谊说起。

      当年绛侯周勃老了之后,回封地养老,被人诬告说他想谋反,于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的人来查他,把他关在秦城监狱里面,受尽凌辱,后来走薄太后的路子,好不容易保重了小命,从秦城里给放了出来,回到老家没太久,也一命呜呼了。

      当时,西汉有名的才子贾谊给汉文帝写了一个长篇奏折《治安策》(又叫《陈政事疏》),里面就以周勃的事情为例子,说那些王侯三公,都是国家的重要人物,把他们弄到监狱里问罪受辱,太丢皇帝的面子了,要么把他们免职,要么把他们赶回老家,要么杀了算了,就不要再弄到监狱里了吧。

      “其有大罪者,闻命则北面再拜跪而自裁”。

      这个观点得到了汉文帝的赞许并推广。从此,西汉的大臣们如果被加了“大罪”,因为要给皇帝长面子,不能到监狱里去受辱,算了,那就死吧,于是毒药就成了各位大臣的“标配”了。

      汉哀帝找了个罪名要把王嘉收监,那就是等着王嘉自杀的,派去捉王嘉的人也做好了这个心理准备,所以在丞相府里端坐,并不急着捉人。偏偏王嘉是个不买账的犟人——老子就不服毒就不自杀,你要定我的罪是吧,好,就算是冤死的,老子也要死在你的手上,绝不窝窝囊囊地自杀。

      笔者曰:王嘉,真汉子也,可叹!

      通宝推:真离,
    • 家园 翟义:打响了反对王莽的第一枪|二十四史探秘051

      西汉末东汉初那段风云际会的英雄时光里,最先起来武装反抗王莽的是谁?不是绿林和赤眉,不是更始帝刘玄,不是云台二十八将也不是光武帝刘秀。而是一个叫做翟义的人。

      今天本来是想说说翟方进的,在《汉书》中看到,翟方进这个汉末的“书呆子”丞相,其实一点都不呆,他以研读《春秋》起家,在薛宣的提携下最后做到丞相,而且一做就是十年,比起后面的几个短命丞相来,那可是长寿得很,由此可见翟方进的厉害。

      翟义是翟方进的小儿子。翟方进在做了十年丞相后,虽被皇帝逼得自杀,但皇帝看在翟方进“劳苦功高”的份上,对其厚葬。若干年后,翟义起兵反对王莽,兵败,翟家因此被灭了三族,连翟方进的尸骨也被王莽挖出来挫骨扬灰……

      翟家的事,且容笔者慢慢讲来。

      十年寒窗苦

      上一篇说到薛宣和朱博的时候,说这两个丞相,因为没读过什么书,所以不被人待见。这个翟方进虽然也和他们一样起于草根,但却是一个读书人,是和匡衡一样的,从小家穷而发愤读书,后来成了“一代儒宗”。只不过,他没有像匡衡“凿壁偷光”那种脍炙人口的故事可供流传,所以普通人对他知之甚少。

      也不是全然没有故事,下面两个故事或者可以说道说道。

      翟方进小时候并不聪明,甚至可以说很木讷,呆头呆脑的,像笔者一样。在他十二岁那年死了爹,家里本来就不富裕,爹死了,那就更穷了,于是呆头呆脑的小翟方进托关系去到汝南太守府里做了一个小厮。这个汝南府,据称是现在的河南驻马店。翟方进呆头呆脑呀,做跑腿的小厮总是办不好事情,总被驻马店府的官员责骂,骂多了也伤自尊是吧,像笔者这样的呆子,也是有自尊的,何况小翟呢,加上有一个算命先生说,小呆子将来贵不可言,翟方进一怒之下辞了职,跑回去跟他的后妈说:我!要!读!书!

      驻马店那时候算是中原腹地,也是一个很有文化的地方,之前出过李斯,之后出过东汉末年“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但翟方进却想到京城里去游学,因为名儒大师那时候都在京师里。

      你想想,十二三岁的一个小呆子要离家千里到外求学,做妈的(虽然是后妈)怎么放心得下呢?没办法,为了孩子的前程,这个后妈也打点行装,跟着翟方进到了长安陪读。为了让翟方进能读书,这个后妈起早贪黑地做鞋子摆地摊,赚点小钱来交学费和吃饭。

      如此,十年。翟方进学了十年《春秋》,他后妈卖了十年鞋子。总算熬出了头。

      呆头呆脑的翟方进读起书来,不知道为什么就变得很聪明了,才二十出头的年纪,就成了一个通晓经术的大学问家,有很多人都慕名前来向他拜师,读书人的朋友圏里,小翟名声也很响。两三年后,通过考试,小翟进入到朝廷里做了一名议郎。

      小翟为人很有心机。他知道自己没有后台没有靠山,想要出人头地,必须得靠学术圈里有声望的人推举。有一个叫胡常的人,也是研究《春秋》的,是一个老学霸。当时小翟虽然闯出了一点名声,但在老学霸眼中,小翟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子,胡常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小翟使了点心机:每次等胡常召集学生讲课的时候,小翟就派他自己的学生到胡常的课堂上去旁听,下课了之后,还要学生围上去专门向胡老师请教,听了胡老师的教诲,学生还要掏出小本本,把胡老师的讲话记下来,并结集成书,号称“胡老师语录”。

      想当年,孔子的语录也是被孔子的学生记录下来,成了《论语》,成为经典。胡常看到自己享受和孔子一样的待遇,那心里美啊,再一看,咦,这不是我自己的学生啊?你们谁啊?学生说,我们是翟方进的学生。胡常问,翟方进的学生,怎么跑到我这里来了?学生说,翟老师说他的学问没有你老高,就让我们来向你老讨教。

      话是开心锁,话是迷魂汤啊。胡常听了高兴啊,心里想,小翟这人不错,对俺挺尊敬的。来而不往非礼也,于是,从此之后,这个胡常在和朝廷官员交往的时候,总是夸翟方进:小翟不错!小翟不错!!小翟不错!!

      咬成人上人

      没错,笔者说的是“咬”字。为什么说是咬成人上人呢?且看翟方进的升迁史。

      在胡常等名儒的大力推荐之下,翟方进不停升官,先是成为博士,几年后做了朔方刺史。刺史这个官,之前老衲解释过,就是中央派到地方上的巡视组组长。翟方进就是在做刺史的时候,把人品搞坏了,因为他只要看到一丁点不合规矩的鸡毛蒜皮的事情,都不厌其烦地向中央打报告,报告交得多,上面就认为他办事认真而且能力出众,一下子把他升到了丞相司职的位置上。小翟就因此认为,要想升官,就必须不停打小报告,而当时的皇帝汉成帝,偏偏就吃他这一套。

      丞相司直,是丞相的助理之一,主要协助丞相管理法律方面的事情,已经算得上是二千石级别的“省部级”官员了。

      在丞相司直的位置上,翟方进最有名的事情,是一下子咬下来两个司隶校尉。司隶校尉是个什么官?放现在那可是相当于中央监察部部长,很厉害的,比起后来明朝的锦衣卫的首领还要牛叉。

      第一个被咬下来的司隶校尉叫陈庆,原因是,之前翟方进不守规矩占用驰道,陈庆把翟方进的马车没收了,翟方进怀恨在心,一直想找陈庆的把柄。后来有一次,陈庆和别人聊天时,说自己以前不小心在工作上犯了一点错,结果被翟方进听到了,翟方进一本参上去,皇帝把陈庆给免了职。

      另一个被咬下来的司隶校尉叫涓勋,也是因为涓勋先得罪了翟方进,后来被报复。在一次查办地方案件的时候,丞相府、御史府派人和监察部及中央巡视组联合办案,结果丞相府的人在办案时压着司隶校尉(监察部),监察部觉得自己受了欺负,就去找皇帝评理,说丞相府的人不对,翟方进一看他的人被司隶校尉打了小报告,也以牙还牙,说涓勋如何骄横跋扈,如何结党营私。皇帝一生气,把涓勋也给免了职,下放去做了一个县令。

      你看,这个翟方进告状告上了瘾,告成了精,搞得上上下下都怕他。当时的丞想是薛宣,前文说过,薛宣没读过什么书,因为觉得翟方进在学术圈很有名望,又是他的得力下属,因此很器重他,也刻意结交。薛宣经常对他的下属说,你们要好好尊敬翟方进,他用不了多久就会做丞相的。

      后来,翟方进又在修建昌陵的工程中检举了一大批官二代营私舞弊,皇帝很是赞赏,派他去做京兆尹,也就是想让他到重要的地方岗位上锻炼。翟方进在京兆尹的位置上干了三年,也是到处咬人,搞得人人怕他,越是这样皇帝越喜欢,把他提拔到了御史大夫的位置上,成了丞相备胎。

      做了几个月备胎,薛宣因为捕盗不力和加收税赋给死去的邛成太皇太后办丧事,被皇帝免了职。翟方进被连坐,也被贬职为执金吾。也仅仅只贬了二十多天,因为丞相位置出缺,他又被皇帝提起来任命为丞相。你看,不仅不降职,反而还升了,这个汉成帝,让笔者怎么说他才好。

      旧友成仇敌

      前文讲朱博时,说到和朱博关系很好的陈咸、萧育等几个官二代,这些人因为父荫,基础好,加上本人也有才学,在官场上都混得不错,但都混不赢翟方进,反倒让翟方进后来居上,成了丞相。特别是陈咸,很早就做了御史大夫的助理,只不过后来因为犯了一点点小错,就被打进监牢,差点丢了命。他被朱博救出来后,不得不又从地方上重新干起。等到后来陈咸从南阳太守的任上转任少府时,和时任京兆尹的翟方进关系很好,成了铁哥们。

      铁哥们,也只是说说而已,真放在利益的诱惑面前,都不是那个事了。当时要选一个人做御史大夫,候选人有三个:陈咸、逢信和翟方进,结果翟方进拿到了这个位置。几个月后,薛宣被免职,为了抢到丞相备胎的位置,陈咸也豁出去了,跑出来质疑翟方进,说,你也在征税的时候做了薛宣的帮凶。翟方进是什么人?睚眦必报的啊,他在心里发誓:陈咸你给我等着,此仇不报非君子……

      大家还记得那个“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么?这个陈汤那时候虽然已被免职,但王凤提拔他做了中郎,王凤王音兄弟俩大事小事都喜欢找陈汤做参谋,而逢信、陈咸等人也和陈汤关系很好。王凤王音死后,新上台的王商(这个是王凤王音的兄弟)不喜欢陈汤,找了个罪名,把陈汤发配到敦煌充军。而这个时候,翟方进做了丞相,他也很讨厌陈汤,给陈汤定罪发配充军的事,基本上就是翟方进看着王商的脸色一手操办的。陈汤和陈咸是好朋友啊,陈咸知道翟方进会拿这个事做文章,果然(唉,里面的人物关系是不是好复杂,笔者第一次也是理了好久啊)!

      没过多久,翟方进的报告就交到皇帝面前了,说陈咸如何如何和陈汤勾结串联作奸犯科,贪赃枉法,要求皇帝免了陈咸。皇帝同意,免了陈咸的职。两年之后,王商的弟弟王立(王家四兄弟虽然都是王家的,但彼此志趣各不相同)又举荐陈咸,皇帝召见后,准备给陈咸一个小官,但翟方进还是不同意,他知道陈咸太优秀,一旦打虎不死,必将成后患,这次放过了陈咸,哪天陈咸翻身了,肯定没有他翟方进的好果子吃。翟方进再次向皇帝上书,说陈咸是有罪之身,不可任用。

      你还别说,汉成帝还真是从心眼里喜欢翟方进这个人,马上听从翟方进的话,把陈咸又赶回了老家。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不久,成帝的宠臣淳于长被王莽搞下台了,淳于长和薛宣、翟方进是一伙的,按那时候的连坐,翟方进要和淳于、薛一起被问罪,但汉成帝实在是太喜欢翟方进了,所以,当有人告发说,翟方进在做丞相前一直暗地里和淳于长往来密切相互勾结时,即便翟方进心虚跑去向汉成帝请罪,汉成帝也大度地原谅了翟方进,说:朝过夕改,还是好人,你就算了吧,好好给我办事就行了。

      你知道翟方进接下来干了一些什么事吗?绝对亮瞎大家的双眼!

      首先,他向汉成帝上奏说:淳于长有罪,但他向王立(那时候王家四兄弟前三个已死,剩下王立掌权)行贿想脱罪,王立罪不可赦,请皇上治罪。汉成帝说,王立是我的舅舅,我不忍心,算了吧,把他送回封国就行了。翟方进又说:王立虽然被免罪,但是他有很多同党,都是坏蛋,要治罪,比如朱博、陈咸、孙闳等人。就这样,好不容易熬到后将军的朱博被免了职,而陈咸本来就已被免职,经过这一折腾,陈咸在老家被他这个曾经的好朋友给活活气死了。

      这还没完,翟方进不断地告发曾经和淳于长关系好的人,包括京兆尹孙宝和右扶风萧育在内的二十多个省部级官员都因为他的告状而被免职。翟方进的疯狂,由此可见。

      话说翟方进做了十年太平丞相,正当他四十多岁正值壮年之时,突然稀里糊涂就死了。说是那年,星象上怎么怎么了,这种东东笔者不懂,也就不多说,免得贻笑大方。反正,星象异常,有人就向皇帝报告说,出现这种灾祸的星象,是因为丞相不称职。皇帝就给了翟方进一封密信,信里装模作样地批评了翟方进一顿,说你丞相如何不尽职,要好好改进。按老衲的理解,这本来是走过场的一封信,只是提个醒,要搞好安定团结,信末皇帝还叮嘱,你要好好喝酒好好吃肉,赏你好酒十石犍牛两头。谁知道,翟方进看完这封信后,居然自杀了!

      这里100%发生是有一些外人不知道的事,而史家们也不好明写,反正翟方进突然就自杀了,自杀得莫名其妙。而皇帝大人,也没把这封信向外公开,而是大张旗鼓地给翟方进张罗丧事,《汉书》上说,皇帝多次亲自前往吊唁,很是隆重。

      翟方进死的时候,仅46岁。

      举旗谤王莽

      翟方进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翟宣(你看,没多少篇,笔者就说了好几个名字叫“宣”的人了,真没创意),一个叫翟义。翟宣是个老实人,老老实实地靠着父亲的荫庇做官,最大做到南郡(现在的荆州)太守。

      翟义就不一样了,这个人胆子粗,不怕事,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就做了南阳都尉并代理南阳太守。那时候,王凤的兄弟,也是实权派之一的王根,他的一个亲家,南阳下面的宛县县令刘立,虽然只是一个县令,但后台硬,而且也算是皇亲,在翟义视察宛县的时候,因为对翟义不礼貌,被翟义以不敬之罪抓了起来,要送到京城问斩。这个事不仅惊动了王根、惊动了皇帝,也惊动了翟方进,翟方进知道这样搞的不良后果,马上把刘立放了,还深深为翟义担心。

      翟方进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各自靠自己的本事自己慢慢发展。翟义辗转做了东郡太守。

      过了没几年,新上台没多久的汉平帝又莫名其妙地死了,平帝在位没几年,新接位的汉皇帝孺子尚在幼年,说是每天王莽要抱着孺子上朝,而王莽也凭着太皇太后(王莽他姑妈王政君)的关系,成为了摄政王,暂以皇帝居之。

      历史上,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最著名的,当属“周公辅成王”,即西周初年,成王继位时尚在年幼,周公摄政,辅佐成王,待成王成年后交还权柄,在周公还没有交出权力时,世人也多认为周公是想篡权。那时候的王莽,也是以“周公辅政”自居,有一首很出名的诗,好像是出自《三言两拍》吧,是这么说的: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谦下士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是啊,如果当时王莽就死了,他一定是可以像周公一样流芳百世的。但是,我们抛开以后不谈,单说在那个时候,大家都在称赞王莽的时候,你,翟义,凭什么说王莽一定会篡权,又凭什么说已经英年早逝的汉平帝是王莽毒死的呢?

      后世的史学家往往都说汉平帝是被王莽毒死的。这一论断,虽然不一定真是一个冤案,至少也是一个疑案,因为史料上没有有力的证据,可以证明汉平帝之死是死于王莽下毒。但那个时候,翟义就信誓旦旦地称,汉平帝是被王莽毒死的,你一个地方上的小太守,多少京官都不知道的事,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反正翟义认为汉平帝是被王莽毒死的,在王莽做摄政王的时候,他以东郡太守的身份,联合他的外甥陈丰一起,以“王莽一定会篡夺汉室天下”的莫须有罪名,联络了一帮封在东平的皇亲国戚举旗造反了。当时,翟义拥严乡侯刘信为帝,自命为大司马柱天大将军,封东平王刘匡(刘信的儿子)的老师为丞相,东平的中尉皋丹为御史大夫,组织了一套行政班子。

      翟义造反的旗帜一举起来,队伍迅速扩大,军队的人数一下子达到了十万之众,天下皆惊。

      兵败夷三族

      王莽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派兵遣将进行镇压。镇压的同时,王莽每天都会抱着小皇帝上朝会见大臣,不停地向各位大臣表明心迹:我是不会篡汉的,我真的是像周公一样,在真心诚意地辅佐小皇帝。各位大臣也会附合着说:大人你放心,我们是知道你的,如果没有翟义造反,怎么能显示出你的圣德呢?你真是比周公还伟大啊。一个使劲辩白,一群人使劲夸赞,这个戏演得很热闹。

      王莽还因此写下了一篇很有名的《大诰》,颁布天下,来为自己辩白,表示等小皇帝长大成人之后,一定会把皇位交还给刘家的,这里就不细说了。反正王莽派出的军队和翟义的造反队伍打仗,一路顺风顺水,没多久就把翟义打得落荒而逃。打仗的这时候,京城里也没闲着,王莽派人把翟义的哥哥翟宣、翟义的老娘,还有翟家的亲戚以及刘信的两个儿子一共二十四口人,在长安的闹市斩首示众。

      翟义的队伍和国家军队最后在圉城展开决战,造反部队战败,翟义和刘信眼看打不过,丢下队伍逃走了,翟义被捉,同样斩首于闹市,刘信不知所终。

      翟义在关东一带起事造反的时候,京城周边也有一股匪兵呼应,以赵明、霍鸿为首的一股匪兵,带动了京师周围二十三个县的人造反,兵力一度也有十多万人,势力最大时,甚至打到长安未央宫门前。直到在关东的军队镇压完翟义的队伍后,折返过来拱卫京师,打了好几个月,才把赵明、霍鸿他们打败。

      中央军得胜收兵之后,王莽对翟家是说不出的愤怒。他把翟家的房子全部铲平,挖成池子蓄上水(不知是什么讲究,莫非是要破坏风水?),然后把翟义的老爹翟方进以及翟家先祖的坟墓挖开,挫骨扬灰,火烧棺材,并且把翟家三族全部杀掉,连那些小孩子也不放过。杀完了,把尸体归拢,挖一个大坑,埋了,还在坑上种上五毒草(这不是指五种毒草,现代有人考证,五毒草是一种草的名称,又叫赤地利,不仅没什么毒,还是一种解毒止血的中草药,但听这个名字,可能当时认为是非常毒非常毒的一种草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