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明清时期部分火炮资料整理 -- 阴霾信仰

共:💬101 🌺539 🌵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关于城墙vs大炮的观点

            关于西方城堡墙壁薄经不住炮轰,所以西方的大炮有技术进步的动机。这很有意思。为什么西方不加厚城墙,这是最简单有效的思路啊。当然没有能挡住大炮的城墙,就像拿个铁锤砸石头,一下一下砸下去,总能砸碎。城墙的意义在于阻挠对方的攻击,拖延守城的时间等待援兵到来。

            君士坦丁堡的城墙有够厚,最后也被土耳其人的大炮打出缺口了。

            中国历史上通过火炮轰开城墙的记录较早的是哪个年代?我记得到太平天国首都的城墙也是通过坑道作业炸毁,而不是靠西洋大炮轰开的。你关于成本效益比的说法不是很有说服力。军事胜利的效益超出一切成本考虑。用大炮轰击城墙比用战士尸体垒高远远效率超出。

            • 家园 火药很重要

              我记得去参观城堡,讲解员说过,欧洲人发明了慢燃火药,提高了榴弹炮精度,打出各种曲线,城堡就开始急剧没有了。到一战前欧洲修建的主要就是抵挡大炮轰击的钢筋水泥的工事了,上面覆盖厚厚的土层,从外面看只能看到炮塔的射击孔。到现在发挥类似防御作用的估计就是雷达,导弹和火炮组成的防空系统了。

            • 家园 战争形态不同

              核心:城墙需要长时间轰击,目标是至少摧毁整段。

              西方的城墙是从一两米慢慢加厚的,和中国上来至少厚一倍不同。而且中国的夯土和斜面有利于吸收动能,轰炸更难。西方则不然。结果是形成了拉锯升级。

              城墙只是主要特征,有许多连带因素。比如战争规模、战略目标、战斗时间等。这要考虑到什么时候才到攻城战,攻城战维持多久,城防的主要设施。显然中国城墙有利于防守方,尤其是城墙上可以有掩护的射击,不管是弓弩还是大炮。

              成本,是指初期的研用成本。中国不是没有重量级的炮,但相当有限。尤其是射程。如果到了能让短射程高强度大炮长时间频繁轰炸的程度,形势显而易见。这种情况下投石机是更好的选择。而且中国的炮多用于炸人,倾向于轻量便携。大炮的性价比严重不足。

              通过火炮轰开城墙的记录,没研究过。但要说完全由大炮完成,基本要到清末民国。我们可以看到抗日战争里面还有用炸药,而不是大炮的例子。因为成本实在高昂,长时间围攻都不一定行。而且轰开也无法完成中世纪欧洲那种目标,更多是巨大的威慑力。小县墙薄也许问题不大,但是小县也没有如此进攻的必要。若为要害,多数墙厚。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综合问题,是一系列状况作用的结果,尤其是战争形态的差距,而不只是简单的城墙。当然是天时地利加上系统反应

              最后,18-19世纪,西方的城墙显然失去了原本的功能,而中国的20世纪初都还有用。此外,还要考虑到火炮和工事技术迭代的前提,尤其是数学。

              成本

                

              更重要的是,如果欧洲人遭遇的是中国那样的城墙,他们还会想方设法研发出以击碎城墙为目的的火炮吗?不管是15世纪早期的巨型炮,还是15世纪晚期重量稍轻但威力更大的火炮,不管是制造、运输,甚至是开炮,巨型炮都靡费巨大:最大炮每开一炮要用掉50多公斤火药。后来的(比如轻一些的)攻城炮所需火药较少,但开销仍然惊人。学者做过估计,16世纪的加农炮每射一发,相当于一个步兵一个月的军饷。

              陆战

                

              第一,中国人自己都认为,火炮在抵挡游牧民族时非常有用。明军使用火炮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击败了蒙古人,1449年又力拒蒙古入侵。而且中国的火炮需求量很大,北方边关尽是炮台。大量资料清楚地显示,在15—16世纪,中国的征战者认为与游牧民族交战时,火炮非常有效,这一时期也正是欧洲火炮突飞猛进的时候。 比如,著名的文人兼将领翁万达就认为,只有装备了火器,他们才能有效对阵迅速移动的蒙古人。他还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火炮,长城守御可用,部队深入草原追击时亦可用。火炮似乎在抗击蒙古人时起到了关键作用。

              主要参考书:《从丹药到枪炮

              其他发不上来的参考书,因为什么格式都有,而且太大。

              中国城墙

              中国古城墙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中国科学技术史 建筑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4卷 第3分册 土木工程与航海技术

              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5卷 第6分册 军事技术:抛射武器和攻守城技术

              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5卷 第7分册 军事技术:火药的史诗

              其实只要想一下相关因素,百度一下就行了。比如从大炮的性能和布置上展开,可以推想出情境,把这个综合问题分解成一系列命题。

              • 家园 战马怕巨响和硝烟

                战马一般都很害怕爆炸的巨响和硝烟,容易受惊乱跑,骑兵就溃散了。

                • 家园 你说的是农民的马
                  • 家园 牧民的马见过多少炮响和硝烟?
                    • 家园 专业马匹要经过训练

                      训练能提高马匹对炮火硝烟的容忍度。不要说战马,就是防暴警察用的马匹,都可以不怕炮竹烟花和敲锣打鼓。这种训练多年前我在警察基地见过。当然马天生是食草逃生动物,受惊吓第一反应就是快速逃跑,这是它们的本能。你别跟我说,军马或警马能被耗子惊吓的例子。

                      • 家园 明代的草原牧民都拿火炮训练自己的马匹?

                        你的意思是明朝时代或以前的亦牧亦兵的草原牧民都拿火炮和硝烟训练自己的马匹?

          • 家园 有关火炮发展路线我补充几句,欧洲初期的乌尔班并不成功

            无论是欧洲还是明朝,火炮都是尽量增强机动性的,欧洲也是3磅,6磅炮为主。明朝搞出了锻铁大将军炮,思路差不多,都是尽可能维持火力的基础上减轻重量。

            火炮的出现对于明朝城墙的影响还是很明显的。

            并不是由于城墙厚而不去研究火炮,而是有火炮了,城墙才变厚了。

            按唐宋的兵书,比如陈规的守城录中的数据,那时候的城墙比起明朝来说要高多了,也瘦多了。高度比明朝城墙普遍高三分之一以上,厚度要窄个三分之一左右,城墙剖面就像个很尖的锐角三角形,上面还有木制的临时工事。

            这些防御措施基本上在明朝由于火炮的普及而全部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矮厚而普遍包砖的城墙。各种木制战棚也被带射击孔的墙垛取代。

            至于枪的问题,明人诟病射程太近的三眼铳也有50步,和欧洲的小弗朗机的射程差不多了。鸟铳在冶金技术和火药配方的支持下可以到200步,抗日援朝时候明军的鸟铳射程远超日本。

            明军大量用弗朗机和大将军还是因为对手主要是蒙古骑兵。火绳枪的火力密度很难拦住骑兵的。这点在朝鲜就可以看到。日本的鸟铳兵完全无法抵挡明军骑兵,被打得很惨。

            在燧发枪刺刀成熟前,明军用车营加轻型火炮的思路并没错。

            至于清朝,对火器确实重视,正因为重视火器,才把相关知识碎片化地保存,使得连算抛物线弹道,怎么打臼炮这样的事情在乾隆年间就几近失传了。

            还有不少部分都只用满文写,汉文版删节删地不忍直视。

            这么碎片化的结果就是八旗一废,就连已有的体系都保留不下来,更不用说有啥发展了。

            然后就是一鸦时候一堆辣眼睛的戚继光遗法,连永乐年间的书都翻出来了。

            丁拱辰写的火炮书籍,和明末的西学书几乎在同一水平。看看则克录和增补则克录的内容完全看不出这俩书已经隔了200多年了。

            通宝推:审度,燕人,
            • 家园 说的是火炮初起墙厚,导致不走巨炮攻坚路线。14-15世纪。

              红衣炮之后也是攻击上层,加固上层。明朝的墙底部十米起步,难攻。上面五六米才容易攻破。

              • 家园 唐代城墙高:底:面比例仅仅为4:2:1

                假如城高五丈,则下底宽二丈五尺,上面宽一丈二尺五寸。

                北宋和唐朝一致,南宋由于南方多雨,城墙比起北宋加厚了一点,明朝则是4:6:2.5,厚度比起唐宋要增加了一倍。

                明朝城墙设计之初就是特意为了防炮而加厚过的。

                早先欧洲和唐宋的细长城墙都是防投石机的,等到火炮出现以后,欧洲搞棱堡,明朝加厚城墙,双方的技术路线没有太大区别。

                类似棱堡的设计在明朝和朝鲜都有留存。

                • 家园 明朝开始也是防砲的。

                  注意论点是缺乏等价激励。还有时间限定,14-15世纪。

                  城墙加固是因为火炮对墙体的破坏力所带来的进攻优势吗?即便上中层可以轰开,那么底层的厚度会让进攻变得容易吗?

                  之前说过,因为上面薄,一般是进攻上面。但即便上面,进攻的也主要是塔楼和相应的防御工事,以人为主,而不是城墙本身。

                  要知道,14-15世纪的火炮,开销巨大,威力有限。想要证明城墙因为大炮而加固,首先要证明当时火炮的用途、威力、开销,还有当时城墙的形制、厚度,进攻的主要城池。

                  明早期的火炮,其实主要是碗口炮、虎蹲炮,大口径臼炮十分有限,是不足以带来这种优势的。更不必说到达西方的效果,要知道西方是近乎垂直的薄墙。而且中西的城市战,或者说基本的战争形态完全不同。

                  其实看苏州之围就知道问题了。导致加固的可能不是炮,而是砲。要知道,这包括爆炸物的投掷。而当时的爆炸物,首先是爆燃,之后才是高爆(比如铁火炮)。

                  同理,明代城墙普遍加厚、木构工事更换砖石,也是因为这种砲,而不是炮。当然之后这种发展和防御炮的发展合流了。

                  简单地说,要分清楚14-15世纪炮的多种含义,上面讨论的显然是用于摧毁城墙工事的大型长筒状火炮。不包括爆燃弹和炸弹。虽然当时的中国也有大炮,但差距很大。

                  如果是说为了防炮,宋代的城墙包砖就可以说是为了防炮了,但是和这里讨论的完全不是一回事。明早期也是如此。即便是防火炮,也不是同一种性质的防。

                  • 家园 虎蹲炮是嘉靖年间戚继光搞出来的

                    我们古代城墙有过先厚再薄再变厚的发展过程。

                    明初大型火炮出土过400斤的洪武钢炮

                    洪武十年钢炮

                    点看全图

                    碗口炮也有大有小,大的重达1100斤,碗口内径达一尺八寸。

                    还出土过正德年间重348公斤的铜炮。

                    欧洲的乌尔班也是抛射大型石弹的,效果并不好,太大了,一天只能打个几发,还容易炸膛。发射间隔的时间足够守军修补城墙上的工事。

                    欧洲很长时间他们的大型射石炮内部是这个样子的,铁条拼接而成。

                    点看全图

                    他们的早期弗朗机也是这么拼接而成的。以至于小号弗朗机的射程还不如明人诟病的三眼铳。

                    让明人觉得十分犀利的用来当舰炮的加农炮要15世纪末才出现了。

                    南宋的城墙是5:5:2,没明朝那么厚。

                    • 家园 是火龙经上的虎蹲炮

                      检查了下更早的两个帖子,少了一句我以为有的话。那就是下面十米,上面也有四五米了。这个组合上帖的上中层可以轰开,底层的厚度仍在。就是在说明,就算是薄也没意义。除非能够说明攻坚的厚度普遍在欧洲的水平,进攻的方式和欧洲相似。也就是可以直接轰开,然后鱼贯而入。

                      古代城墙的演变过程不重要,说的本来就是火器发展时期的变化,之前并无意义。要知道数据本就不全的。我有六本套中国古城墙,还有建筑史著作,中古的厚度总是不太明确,法式上的也不太可靠,最后主要是靠明清记录和现有存留来判断的。况且还有技术的变化,比如用土、夯窝,还有分层分片的程度。

                      宋朝当然没明朝厚,但原因已经说了。主要是砲的影响,比如回回砲。之后和火炮防御的发展合流了,所以不容易分清。已经说过两次限定了14-15世纪的火炮。况且城墙是逐步翻修的,不是一步到位,没法这样简单说。

                      然后再说口径和重量,上贴已经说了十分有限,不足以带来这种优势。图中的炮,类似的1377年就有了,300斤以上。单看重量之前600斤的也都有了。但是这没什么意义。

                      总之这些材料并不会对之前的说法带来什么改变。况且,也说了宋代的变化,已经在防“火炮”了。继续发展是应有之义。

            • 家园 那还是狭隘的民族意识造成的了

              月之回忆也提到民族压迫,没有你说得细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