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重建农村集体农场体制,永久解决农民的贫困 -- 陈王奋起

共:💬165 🌺817 🌵1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百代皆行秦政法,莫从子厚返文王。

      分田单干这个事,上一个彻底推行的人叫商鞅。废井田,开阡陌。井田是什么?是王田,也就是公田。

      本朝太祖18岁写的第一篇传世文章是商鞅徙木立信论,对商鞅就是赞誉有加。如果不是太祖坚持,翦伯赞,范文澜,郭沫若这些文人还是会在历史教科书里把秦始皇写成一无是处的暴君。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1973年,太祖直接写此诗给郭沫若,实际从诗文中就可以看出,主席与当时的贤良文学主流是不同的,甚至不惜使用影响力来改变这种对秦政的看法。不然那些大文学家们也不会阴阳怪气的, “不到灵渠岸,无由识始皇”。后边什么余秋雨在都江堰边阴阳怪气什么长城不伟大,都江堰才伟大,李冰伟大,似乎也忘了,李冰父子,是秦朝的官员,李冰的都江堰修建,是直接向秦始皇进行工作汇报的。

      某些人以为,井田阡陌,王道乐土一直是真实存在的,总是有商鞅或者邓矮子这种坏人,破坏了天下的公,推行了天下的私,造成了贫富差距,社会分化。当年孔老二实际就是这种观点,所谓礼崩乐坏,就是周制被破坏,周制是什么,封邦建国是政治层面,经济层面,就是井田制,就是天下土地事实公有,全部归周王所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话从土地制度上讲,是井田制的真实说明。所有土地都是归周王的,土地的变更调整等等,都是通过封邦建国,诗书礼乐这套上层建筑来运作的。周王朝就是一个超级国企,所有土地所有权归周王,土地分割成井田阡陌,公侯伯子男等各个姓氏家族一级级分封家臣是大周公司的分包商,从理论上讲,如果人人都是周公吐哺,垂手平章,是可以建设出一个王道乐土的,但周幽王总是会有的。到周郑交质开始,大周董事长的决议(王命)基本都是废纸一张了。

      后边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百家争鸣,最终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中庶子商鞅,带着一套改革方案去了西边被魏国压着打的秦国,奋六世之余烈,一百多年就天下归秦了。而商鞅的改革方案,如果我们仔细看,在经济层面,本质就是新自由主义,甚至极端新自由主义那套。废井田,开阡陌,实际就是分田单干,不但分田单干,还要强迫分家,有2个儿子成年不分家,要进行多倍税负惩罚,迫使原先周制,井田制遗留下来的农村集体制度,半集体制度等等各种能抱团的经济体制被全部打散。秦国的农民,都变成了分田单干的小农。

      如果我们从直觉上讲,似乎分田单干的小农生产力应该是比不上有组织的集团经济的。无论是以家族为基础的封建井田,还是有诗书礼乐,晴耕雨读的大宗族小集团经济,都应该有更强的生产力。但历史就是历史,真实的历史就在那里。底层农业生产被商鞅拆成原子化的小农的秦国,耕战能力迅速爆发。山东六国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抵挡大秦的脚步。

      当然,商鞅变法不是简单的一分就灵,二十级别军功爵位制,以官吏为师政治动员能力直达底层等等。但从本质上讲,商鞅变法经济基础的成功就是分田单干,所谓的废井田,开阡陌,农业生产的小农化,原子化。(政治制度上,宏观体制上,大秦实际是苏联化,左倾化的),我个人的观点,商鞅体制就是微观的自由化和右倾,宏观的左倾。

      实际,即使到了今天,西方世界农业生产最有代表性的,不是更类似封建化的美国化农业,而是更类似商鞅小农化的荷兰农业。荷兰以弹丸小国,农业出口,农业产值都是世界第二,差不多达到了美国农业出口的6,7成,甚至7,8成是水平。而荷兰农业的组织形式,也是小农化,原子化的。

      2018年,美国农业出口1400亿美元左右,美国是9百多万平方公里,3亿多人口大国。而荷兰这个1700万人口,面积4万平方公里的小国,2018年农产品出口900亿欧元+。与荷兰强大的农业产值和出口额不同,荷兰一个农户的平均产值才几万欧元,也是典型的分田单干的小农化农业。

      实际上,即使现在,无论是欧洲的白俄罗斯,还是古巴,有不少国家集体农庄体制仍然保留。但农业生产的水平,最终还是要产量说话的。苏联工业科技虽然发达,但从苏联建立开始直到1953年,苏联的农业总产量,都难以超过腐朽落后沙俄1913年的农业总产量。也正因为如此,赫鲁晓夫才会和玉米那么亲切。

      而在中国,从1956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93亿吨,中国化了10年时间,才在1966年,终于让粮食总产量在10年波动中第一次刚刚突破了2亿吨,1971年第一次突破2.5亿吨,到1976年,达到2.86亿吨。显然,从粮食总产量这个冷冰冰的客观数字上,我们可以看到从1956-1976,并没有一个生产关系顺应生产力,促进农业产量稳步提升的明显现实,尤其1956-1969这段,波峰的1967,也只有2.178亿吨,和1956比,往上波动幅度顶多也就10%左右。而人均粮食占有量,1956是306.8公斤,1976是305.5公斤。你可以找各种政治经济技术国际关系的理由,但在20年足够长周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集体化的农业体制,和3千年前的井田制一样,没有能够证明它对农业生产的足够促进作用。

      而1977,粮食产量2.83亿吨,从1977之后,尽管粮食产量仍然有上下波动,但快速上升的曲线已经明显了。仅仅7年后的198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突破4亿吨,人均粮食突破390公斤。不到20年后的1996年,中国粮食总产量突破5亿吨,人均超过400公斤。

      从1977年的2.83亿吨,到1984年的4.07亿吨,短短7年,这个数字在这里,我们可以说分田单干造成了很多各种各样问题。但把之前农业渲染成王道乐土,把之后农业描写成修罗地狱,实际上,除非太年轻没有经历过拿红粮本买粮食,靠粮票买饭的时代,经历过的人故意那么说,更多的应该就是枉顾客观现实,基于某些特殊目的的有意为之了。

      百代皆行秦政法,莫从子厚返文王。

      即使是主席,太祖,终究也是人。一个人可以成为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但个人的能力和认知,终究是有限的,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思想。主席在军事斗争中,更多是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从秋收起义最开始只能给余洒度打下手到后来和井冈山上的当家们按江湖规矩拜山,到最终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主席的军事和政治,一直被王明这类科班人士批评为山沟沟主义,靠三国演义打仗,但最终山沟沟主义,指引中国的新生。到了建国后的经济建设上,实际主席这个一大代表,实际已经是当时中共少有的理论大拿了。共产党宣言里的教导,马恩理论的条条,实际也在跑步进入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某种程度被机械化的实施了。而这套理论,是否真的适合中国农村,农业,真的能解放生产力,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前期,这不到20年的农业集体化(实际还因为各种原因中间有过不少反复和收放)时期,是不是真正的王道乐土,人家乐园,经历过的人活着的还至少有几亿,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一本历史。

      承认客观现实,客观决定主观,这是主席太祖这样的唯物主义者一直信奉也尽力去实践的。有些人,打着他的旗号,键盘一敲就能把他老人家都办不到,没有实践好的事情完美解决了,老泉个人是不信的。听起来很美的东西,很多时候只是听起来很美而已。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切土地归王所有,公侯伯子男们公而忘私,诗书礼乐教化百姓。金声玉振,王道乐土。但为什么,大家最终就是打不过分田单干的秦国?真的只是因为秦国残暴无道,横征暴敛,秦国老百姓生活在暗无天日的黑暗里吗?

      通宝推:醉寺,迷途笨狼,fuxd2002,贼不走空,假日归客,胡一刀,
      • 家园 不太认同 秦的农业就是分田单干

        我记得出土的秦简里 牛马是有官家负责 相当于生产工具还是集体的 这和当下的单干还是有区别的。

        通宝推:empire2007,
      • 家园 先花一个,有个疑问

        而在中国,从1956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93亿吨,中国化了10年时间,才在1966年,终于让粮食总产量在10年波动中第一次刚刚突破了2亿吨,1971年第一次突破2.5亿吨,到1976年,达到2.86亿吨。显然,从粮食总产量这个冷冰冰的客观数字上,我们可以看到从1956-1976,并没有一个生产关系顺应生产力,促进农业产量稳步提升的明显现实,尤其1956-1969这段,波峰的1967,也只有2.178亿吨,和1956比,往上波动幅度顶多也就10%左右。而人均粮食占有量,1956是306.8公斤,1976是305.5公斤。你可以找各种政治经济技术国际关系的理由,但在20年足够长周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集体化的农业体制,和3千年前的井田制一样,没有能够证明它对农业生产的足够促进作用。

        而1977,粮食产量2.83亿吨,从1977之后,尽管粮食产量仍然有上下波动,但快速上升的曲线已经明显了。仅仅7年后的198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突破4亿吨,人均粮食突破390公斤。不到20年后的1996年,中国粮食总产量突破5亿吨,人均超过400公斤。

        理论上的东西,我见识浅薄,插不上话。关于粮食产量这两段,尤其是56-77这20年,我想更应该和解放前比一比,因为这才是生产制度和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就像拿苏联53年前和沙俄13年比就很有可比性。生产关系不变的情况下比,要知道人力终有穷时,制度(或者叫生产关系)的红利不是无限增长,要求56-77一直增长本身就不科学,红利释放完了就稳定了。至于77-84的增长,能不能相应的比较一下77之前和77之后的化肥农药产量。要知道影响一个事情结果的因素不止一个,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到底是生产关系改变(集体变成包干到户)带来的粮食产量直线上升,还是农药化肥带来的,亦或是这两者都有影响哪个影响更大?这个需要更科学的论证。

        还有小岗村的事儿,都要辩证的看。

        我记事的时候,有一件事印象特别深刻,那年在打麦场里晒麦子,晒完装袋,我问我爸我们打了多少麦子,因为问这个问题挨了一顿吵。后来才明白,农村老规矩不许说打了多少(有点迷信,说了来年收成不好),那时候我家一亩地大概打600斤小麦,这是84年左右的事儿,我这是河南中部,自古以来就是平原粮区。到如今,过了快40年了,我老家亩产千斤比比皆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制度变了么?没有!生产方式变了(种子、化肥、农药、机井)!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1913年的时候,波兰还是俄国领土呢
        • 家园 1956之前,中国也是在分田单干的

          1947土地法大纲,1950土地管理法。都是打土豪,分田地,田地是私有的,牲畜也是私有的,只是从地主集中变成分给农民。

          1956年4月,太祖论十大关系报告里,对农业的成绩非常乐观,还专门提到了三定,就是定产,定购,定销。在当时,农业合作社还是以服务于基于私有制主体的农民为基础的。

          到1956年底大部分变成高级社,1958基本跃进到人民公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在连法律都没准备好的情况下,就完成了农民土地的事实重新国有化。彭大将军庐山放炮,那是真的觉得这样做不对。

          实际上,如果从法律层面看,1950土地法,到1987才替代。中国法条一直是承认农民私有土地至少到1987的。公社化实际都是所谓的自愿加入的,但实际大家都明白,不自愿行吗?这种仅仅依靠文件,基层操作者有极大自由裁量权,又没有法条框定边界,又在极短时间内对基础生产关系进行巨大调整,出问题是正常的。不承认60年出问题,不是客观的唯物主义者。

          农药,化肥等技术因素从来都是连续长期的,在近几十年,也基本没有革命性的突然技术爆炸。中国,俄罗斯这种大国,在气候上即使有波动,一般也不会产生全境性的特别严重的波动。苏联到解体前都在农业问题上被美国克制的死死的,但失去欧洲粮仓乌克兰的俄罗斯,你现在听说过被美国用粮食要挟过吗?拖拉机,农药,化肥,80年代的苏联不缺,但集体农庄体制下的产量就是上不来,解体后的俄罗斯,别管重工业什么的怎么衰退,俄罗斯很快成为农产品出口大国,而且从苏联时代被迫向美国购买粮食,受美国粮食战略严重制约的国家变成重要粮食出口国。中美贸易战激烈的时候,俄罗斯大豆也是替代美国的大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1957到1971, 中国进行集体农业实践力度最大的这段时间,中国粮食产量向下波动严重,向上突破几乎没有。无论怎么辩证的看,首先要承认客观事实。1955年之后数年,中国农业已经具备稳定在2亿吨-的生产能力。化肥,农药也不会突然生产能力大倒退,1960,61剧烈下跌可以认为是短期意外冲击。但后边接近10年时间,在中国工业能力继续进步的前提下,产量也很难比1956高出超过10%,无论如何辩解,当时的那套仓促建立的人民公社体系,也难以说能证明其在农业生产上有什么真正优越性的。

          • 家园 出口粮食就是农业好的老老老老BUG了,居然还能看到。

            印度不也是农产品出口大国,也没哪个人会因为中国进口粮食,印度出口粮食而说印度农业比中国强吧。

            苏联和俄罗斯的对比也是这样,吃得肉蛋奶是原来的几分之一,自然就能出口了。

            俄罗斯的各种农产品产量,无论是肉蛋奶啥的,直到2010年前后才总算恢复到了苏联时期俄罗斯联邦的产量。

            这也能叫好,真是选择性失明。。。

            通宝推:真历啊,
            • 家园 关键是这种话术为何在这样一个左翼论坛居然也还能理直气壮的

              大行其道啊,真的不尊重事实了啊?

              苏联最低粮食产量也是600公斤啊,哎,是有波动,真波动,但是也是产量真高啊。

              如此同时,天朝也不过3、4百公斤的啊。

              问题是这种话术永不过时嘛?是不是国外也这么认为?

              还是说,不如美国的一吨或者多少就是苏联粮食生产失败呢?

              另外,可以说生产率,但是不能比完了就没事了啊,话说改开后包产到户后生产率如何了?或者俄罗斯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几何呢?能不能也说说呢?

              不敢嘛。

              苏联时期的生产率的确不高,因为这不是苏联和计划经济的衡量标准,农民相对自由,散漫,但是劳动生产率比西方的资本主义劳动生产率的确低。

              当然,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的机器使用程度更大也有关。

              然而这些都是没啥问题的,比当时的天朝高了不知道哪里去了。

              就这种话术,流行了几十年,还没完没了了。

          • 家园 谢,花

            解释了我的疑团:为什么比较56年前后。

            不过,关于农药化肥种子的问题,你还是没说清楚。“在近几十年,也基本没有革命性的突然技术爆炸”这个说法是大而化之,指的是全世界,而不是中国。中国的化肥工业、技术和产量,你避而不谈,用苏联的事儿来替代,没法解释我的疑问。

            恰巧,我岳父就是他们县化肥厂的。我们县也有化肥厂,都是70年代中后期建成的,这事要结合43计划来看,正是43计划引进发展的化肥技术和配套工业,让化肥生产遍地开花,很多县都有化肥厂了。70年代中后期这波化肥工业大发展,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你避而不谈。

            还有,我小时候,我老家亩产小麦600斤,30年后,亩产千斤,都是包干到户,这不是技术的影响还能是什么。

            我觉得你可能没种过地,如有冒犯,敬请原谅。

            我有两个看法:一,集体农庄(公社)也好,包干到户也好,在相同的技术条件下,亩产量不会有多大区别,如果有较大区别,请从数字统计上查找原因。二,相同的条件下(技术、制度),粮食产量是一个稳定的波动区间(刨除气候因素),要求一直增长,那都是没种过地的人想当然。三,最近二三十年(注意啊,是最近二三十年)粮食产量暴增,那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不光是小麦亩产暴增,大米玉米土豆亩产都是暴增。我还观察到本地一个现象,最近5年左右吧,本地产的水果明显比以前更好吃了。尤其是葡萄,作为10年前在新疆待过小半年的人,对新疆的葡萄西瓜西红柿哈密瓜印象深刻,相比之下本地葡萄西瓜就逊色不少,但是最近几年本地葡萄明显好吃的多,草莓樱桃桃子都是。我不知道为什么,只能瞎猜是品种在进步吧。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四三工程被誉为与资本主义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应该至少1972,陈云复出后就是基本主管四三工程了。所谓四三工程就是化43亿美元外汇从西方国家买设备,技术。谈判考察引进这些事,你不可能指望大寨陈永贵去搞定这些事的。应该是周掌握大局,陈云,邓这些人主导。大化肥项目基本都是73年上马的。

              所以这43工程,恰恰是和资本主义的亲密接触的产物,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集体化的产物。43工程和后边改开前期引进是连贯的,这都是改革派这帮人主导的。一般公认主持大局的是陈云。

              实际你的心里是有倾向性的,所以在证据不利于集体化的方面,就希望找到其他理由,在数据有利于分散化的方面,就把原因归类给技术进步。

              实际,无论是种地还码农,这类有巨大变量,劳动力投入有巨大自主性的劳动,过度集体化的结果一定是效率不高的。因为你很难甄别谁出工不出力。当个人劳动和个人收益挂钩不明显,摸鱼难以甄别的时候。必然会出现大量的只给领导干眼前活,假装在劳动的劳动者。最终的实际产出,必然是会大大下降的。

              如何解决大集体下,对这种依赖个人主观意愿投入的劳动的分配,并不容易。波音的CEO拿走太多,印度的程序员就会让737直接掉到地上。而在80-90年代的时候,啤酒厂的工人往啤酒里撒尿,汽车厂的工人往轮胎放砖头,虽然这种情况是少数,但影响非常恶劣。根源是工人个人利益只和出工劳动时间挂钩,有些工人就以发坏为乐。因为很难抓现行,而当时有些工人,也不认为工厂状况和自己有任何关系,自己是领导阶级,不犯明显错误,把工时出够,就基本不影响个人利益。组织管理能力强的多的工厂尚且如此,组织性,可控制性差的多的农村在大锅饭下的劳动积极性可想而知。尽管可能有个别典型,通过教育监督等能做的很好,甚至看起来比现在单干的还好,但这种不具备普遍意义。

              马恩理论毕竟才1百多年,别的不说,在诗书礼乐,教化这方面,连汉朝的儒家都比不上。儒家经典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套金声玉振,都比马恩的社会教化细节严密的多。但即使如此,鲁迅当年看各种儒家经典,看到的却是吃人2字。为什么?因为没有严密合理的法条规范的化,再好的诗书礼乐,最终也会变成自由裁量者压迫底层的工具。儒家各种经典,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就变成了掌握文化解释权的一小撮人,压迫剥削大多数底层人的工具。

              而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国企工人,说起政工干部,很多人也是仍然能有当初的畏惧。

               天黑前来了两个人,其中一名是年长些的女干部,随行的那人介绍说她是中级法院军管会的军代表(注:在“文革”的那一阶段,大部分中高级公检法机构处于军管状态,军代表对司法拥有最终决定权)。

                “程丽华。”女干部自我介绍说,她四十多岁,身穿军大衣,戴着一副宽边眼镜,脸上线条柔和,看得出年轻时一定很漂亮,说话时面带微笑,让人感到平易近人。叶文洁清楚,这样级别的人来到监室见一个待审的犯人,很不寻常。她谨慎地对程丽华点点头,起身在狭窄的床铺上给她让出坐的地方

                “这么冷,炉子呢?”程丽华不满地看了站在门口的看守所所长一眼,又转向文洁,“嗯,年轻,你比我想的还年轻。”说完坐在床上,离文洁很近,低头翻起公文包来,嘴里还像老大妈似的嘟囔着,“小叶你糊涂啊,年轻人都这样,书越读得多越糊涂了,你呀你呀……”她找到了要找的东西,把那一小打文件抱在胸前,抬头看着叶文洁,目光中充满了慈爱,“不过,年轻人嘛,谁没犯过错误?我就犯过,那时我在四野的文工团,苏联歌曲唱得好,一次政治学习会上,我说我们应该并人苏联,成为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的一个新共和国,这样国际共产主义的力量就更强大了……幼稚啊,可谁没幼稚过呢?还是那句话,不要有思想负担,有错就认识就改,然后继续革命嘛。”

                程丽华的一席话拉近了叶文洁与她的距离,但叶文洁在灾难中学会了谨慎,她不敢贸然接受这份奢侈的善意。

                程丽华把那叠文件放到叶文洁面前的床面上,递给她一枝笔,“来,先签了字,咱们再好好谈谈,解开你的思想疙瘩。”她的语气,仿佛在哄一个小孩儿吃奶。

                叶文洁默默地看着那份文件,一动不动,没有去接笔。

                程丽华宽容地笑笑,“你是可以相信我的,我以人格保证,这文件内容与你的案子无关,签字吧。”

                站在一边的那名随行者说:“叶文洁,程代表是想帮你的,她这几天为你的事可没少操心。”程丽华挥手制止他说下去。“能理解的,这孩子,唉,给吓坏了。现在一些人的政策水平实在太低,建设兵团的,还有你们法院的,方法简单,作风粗暴,像什么样子!好吧,小叶,来,看看文件,仔细看看吧。”

                叶文洁拿起文件,在监室昏黄的灯光下翻看着。程代表没骗她,这份材料确实与她的案子无关,是关于她那已死去的父亲的。其中记载了父亲与一些人交往情况和谈话内容,文件的提供者是叶文洁的妹妹叶文雪。作为一名最激进的红卫兵,叶文雪积极主动地揭发父亲,写过大量的检举材料,其中的一些直接导致了父亲的惨死。但这一份材料文洁一眼就看出不是妹妹写的,文雪揭发父亲的材料文笔激烈,读那一行行字就像听着一挂挂炸响的鞭炮,但这份材料写得很冷静、很老到,内容翔实精确,谁谁谁哪年哪月哪日在哪里见了谁谁谁又谈了什么,外行人看去像一本平淡的流水账,但其中暗藏的杀机,绝非叶文雪那套小孩子把戏所能相比的。

                材料的内容她看不太懂,但隐约感觉到与一个重大国防工程有关。作为物理学家的女儿,叶文洁猜出了那就是从1964年开始震惊世界的中国两弹工程。在这个年代,要搞倒一个位置很高的人,就要在其分管的各个领域得到他的黑材料,但两弹工程对阴谋家们来说是个棘手的领域,这个工程处于中央的重点保护之下,得以避开“文革”的风雨,他们很难插手进去。

                由于出身问题没通过政审,父亲并没有直接参加两弹研制,只是做了一些外围的理论工作,但要利用他,比利用两弹工程的那些核心人物更容易些。叶文洁不知道材料上那些内容是真是假,但可以肯定,上面的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具有致命的政治杀伤力。除了最终的打击目标外,还会有无数人的命运要因这份材料坠入悲惨的深渊。材料的末尾是妹妹那大大的签名,而叶文洁是要作为附加证人签名的,她注意到,那个位置已经有三个人签了名。

                “我不知道父亲和这些人说的这些话。”叶文洁把材料放回原位,低声说。

                “怎么会不知道呢?这其中许多的谈话都是在你家里进行的,你妹妹都知道你就不知道?”

                “我真的不知道。”

                “但这些谈话内容是真实的,你要相信组织。”

                “我没说不是真的,可我真的不知道,所以不能签。”

                “叶文洁,”那名随行人员上前一步说,但又被程代表制止了。她朝文洁坐得更近些,拉起她一只冰凉的手,说:

                “小叶啊,我跟你交个底吧。你这个案子,弹性很大的,往低的说,知识青年受反动书籍蒙蔽,没什么大事,都不用走司法程序,参加一次学习班好好写几份检查,你就可以回兵团了;往高说嘛,小叶啊,你心里也清楚,判现行反革命是完全可以的。对于你这种政治案件,现在公检法系统都是宁左勿右,左是方法问题,右是路线问题,最终大方向还是要军管会定。当然,这话只能咱们私下说说。”

                随行人员说:“程代表是真的为你好,你自己看到了,已经有三个证人签字了,你签不签又有多大意义。叶文洁,你别一时糊涂啊。”

                “是啊,小叶,看着你这个有知识的孩子就这么毁了,心疼啊!我真的想救你,你千万要配合。看看我,我难道会害你吗?”

                叶文洁没有看军代表,她看到了父亲的血。

                “程代表,我不知道上面写的事,我不会签的。”程丽华沉默了,她盯着文洁看了好一会儿,冰冷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然后她慢慢地将文件放回公文包,站起身,她脸上慈祥的表情仍然没有褪去,只是凝固了,仿佛戴着一张石膏面具。她就这样慈祥地走到墙角,那里放着一桶盥洗用的水,她提起桶,把里面的水一半泼到叶文洁的身上,一半倒在被褥上,动作中有一种有条不紊的沉稳,然后扔下桶转身走出门,扔下了一句怒骂:“顽固的小杂种!”

                看守所所长最后一个走,他冷冷地看了浑身湿透的文洁一眼,“咣”一声关上门并锁上了。

                在这内蒙古的严冬,寒冷通过湿透的衣服,像一个巨掌将叶文洁攥在其中,她听到自己牙齿打颤的“咯咯”声,后来这声音也消失了。深人骨髓的寒冷使她眼中的现实世界变成一片乳白色,她感到整个宇宙就是一块大冰,自己是这块冰中唯一的生命体。她这个将被冻死的小女孩儿手中连火柴都没有,只有幻觉了……

              这是三体一 第二章 程丽华这样的人物实际就是这种自由裁量者。大刘这63年的人,还是经历过一些那个时代的,这些东西写的,都是艺术来源于生活。

              总是有些人宣传某些东西多好多好,那是他们可能曾经是当初的自由裁量者,或者自以为自己能成为那个体系下的自由裁量者。而没有法条限制边界的自由裁量,对普通老百姓,不是什么好东西。自由裁量者权力太大,限制太少,最终的结局一定会变成压迫者。而普通老百姓,只会是被压迫者。

              1950共和国土地法,到1987才被新法替代,而1950年土地改革法是这么写的

              。。。

              第一条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

              第三十条土地改革完成后,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一律作废。

              。。。

              在国家法条没有变化,名义上土地归农民所有的法律规定下。土地所有制实际在极短的时间被国有化。不是说国有化不对,而是这种根本变动,应该至少应该在法条框架下进行。这样,至少对底层执行者,有个法条边界限制。靠觉悟和精神,短期可以,但长期,必然导致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 家园 土改最大的好处

                是为改开提供的土地,缺了这些土地,政府将无所作为。

              • 家园 多说一句

                现代工业科技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农业科技多数都是封建主义的产物,渔猎又是早期原始社会的产物,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集体化的产物。社会主义可以去死了,啥产物都没有嘛。

                通宝推:老老狐狸,
              • 家园 这篇很没水准。

                实际上,我对农村集体化或者个体化没啥倾向,我前面说了,两者单产量没啥区别。

                所以这43工程,恰恰是和资本主义的亲密接触的产物,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集体化的产物。43工程和后边改开前期引进是连贯的,这都是改革派这帮人主导的。

                这个话太没水准了。没啥讨论的价值。

                只不过看一群没种过地的人想当然的讨论各种种地问题,我实在按捺不住。

            • 家园 集体下的改善耕地环境不能被忽视

              比如高粱以前都种洼地,集体公社大家一起把洼地填平了,原来种高粱的地改种小麦水稻,能多收好几倍粮食。

              毛时代各种农作物耕种面积都大幅度增加,唯独高粱的耕地面积我记得是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