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纪事】熟悉的陌生人――译制片的回忆(目录) -- 蛇公子

共:💬88 🌺9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成长的烦恼》中文版主要配音演员

        杰生.西佛――野芒:

        为父亲杰生配音的野芒是所有配音员中唯一将自己的角色从头配到尾的。关于他炉火纯青、精彩绝伦的演出,我觉得再说什么都是多余的。总之,人人都有一种感觉:扮演杰生的阿伦.锡克一开口就是那个声音,根本就不觉得是有人配上去的。演技到了这个份上,可以说是完美无暇了。那种醇厚、沉稳、亲切、书卷气且富有光泽的好父亲的声音,是无数中国观众心中永远的记忆。

        这里我倒是想说说野芒叔叔(啊不对,据说他不喜欢别人喊他叔叔的,我们就叫他“芒芒哥”吧)本人。有为杰生配音的资历摆在这里,相信没有人会怀疑他是个优秀的配音演员。记得在一部叫做《死前之吻》的电影里,他为五官深邃英俊却心理变态为财产谋害妻子的男主角配音。那种深沉磁性、语调优雅的声音,暗藏着不易察觉的恶毒和诡异,叫人浑身发冷。他的电影作品不多,倒是电视剧有不少。

        芒芒哥本身就是个在幕前演出的演员(曾获过梅花奖)。比较为大家所知的是《水浒传》中的林冲。这也是我看过的他唯一最正经的角色了。第一次看到他的电视演出是在一部大腕云集的片子里演一个油头粉面的知识分子,一天到晚对宋忆宁(卡萝尔的配音)扮演的女强人强调“知识产权”的问题(汗);还有在中澳合拍的童话电视剧《光明世界》中扮演“光明世界”的强盗头目――啊,我哭啊…………光头,满脸胡茬,皮肤黝黑,残暴粗鲁,缺乏教养………如果心目中的芒芒哥一直是儒雅清秀的中年知识分子的朋友就不要去费心找这部片子来看了(虽然声音倒还是他自己配的);这还算好的,那部由气质美女俞飞鸿主演的名字很烂俗的片子《乱世桃花》中,我们的芒芒哥居然演的是昏庸的隋炀帝,整个一贪婪好色的白痴!(我不活了………谁借我把刀?)算了,算了,还是把他当幕后英雄崇拜敬爱吧…………

        麦琪

        (第一任)――张欢:

        张欢老师原本是上译厂在外招考的演员,后来调入上海电视台译制部,可谓从艺较早、资历也颇深厚的配音员。像《姿三四郎》中的高子和早乙美姐妹(当然我是不可能有什么印象的),早期《神探亨特》中的麦考尔警官……张欢的音色异常清脆甜美,细腻润泽,气度高雅。而身为金发美人的母亲麦琪,性格温和开朗,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儿女疼爱有加,对丈夫深情不变,正符合张欢的声音以及所擅长塑造的人物类型。张欢本身的踏实演技也使得她所演绎的麦琪成为和杰生一样的经典,至今仍为人们所难忘。

        另外,在日本推理剧《古佃任三郎》中也有张欢老师的声音(似乎是个老太太)。

        (第二任)――姜玉玲:

        本来张欢老师配得好好的,母亲角色似乎也不需要更换配音,可是姜玉玲就这样突然成为了麦琪的第二任配音,大概是张欢老师有什么事吧。一开始,熟悉的声音换掉了当然很不适应,好在姜玉玲老师也并非等闲之辈,总算以温润富有亲和力的声线以及精湛的演技延续了麦琪的感觉,只是不如张欢那么细腻甜美而已。足可以打9分。

        这里说一下,姜玉玲老师也是一位颇有名气和资历的配音演员,影视作品很多。像上面提到的《死前之吻》,她就在其中配女主角的孪生姐姐(被男主角谋害的前任妻子)和做了第二任妻子的女主角,最终以惊人的智慧和胆识逃过了丈夫的追杀。她是非常适合配女主角的那种配音演员。

        迈克

        (第一任)――奚慧华:

        她所演绎的迈克同样是经典。虽然迄今为止对她的了解仅限于迈克这一个角色,但作为男声女优,奚慧华小姐是非常优秀的。从刚出场一直到18岁上大学,这段时期的迈克全由她代言。她的音色漂亮而不华丽,配迈克时青涩而不生硬,促狭而不油滑,和饰演迈克的寇克.卡梅伦完美地结合,将那个平时坏坏地调侃妹妹关键时刻却会为她出头,平时一见美女便没了原则关键时刻却能做个君子,平时小错不断还会撒谎关键时刻却能诚实待人待己的可爱的男孩活脱脱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以致于配音换成符冲之后叫人一时难以适应。虽然我们所熟悉的她的作品仅此一部,但也足够让我们铭记一生了。

        (第二任)――符冲:

        说实在的,一开始我并不太喜欢符冲的迈克,因为感觉有点油滑过分了,可能是他个人的表演风格比较夸张吧。但量变到质变,终于觉得他所演绎的迈克也十分可爱了。想一想,这时的迈克已经中学毕业,没有教师的严厉管束,年龄趋向成熟,所处的环境越来越独立,性格和气质中的潇洒不羁也显露得更加明显,符冲的那种油滑其实更像是调皮和不羁,再说,他那种颇为磁性带点沙哑的华丽嗓音,迈克那种有点坏坏的感觉也演绎得十分精彩。印象比较深的是他特意叫本为“本尼”时的腔调。

        符冲本身也是个演员(国家二级演员),我印象里有《封神榜》中的殷洪。符冲GG并不是个长相令人印象深刻的人,让人很难把他颇有特色的声音和他本人的容貌联想在一起。相比顽皮可爱的哥哥迈克,《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中的小头爸爸要稳重多了,符冲GG夸张而有特色的声音非常适合配动画片。

        (第三任)――梁正晖:

        迈克大概是主角里更换配音最多的角色了。这不,又来了梁正晖GG。不过,个人认为,这时换他上阵是十分明智的。因为这个时期的迈克,更加成熟了――不是变得更加浪荡不羁,而是开始认识到成人的责任了。尤其是在对待弟弟本(后来还有收养的朋友路克)时,体会到他过去不能理解的父母的心情。梁正晖的声音延续了符冲的感觉,但比起符冲来收敛了几分夸张和顽皮,显得稳重,体贴――当然,迈克毕竟是迈克,喜欢挑逗妹妹管教弟弟还时不时玩点小滑头的性格没有改变,这点梁GG也演得很棒。反正,没两把刷子的演员是不会来为《成长的烦恼》配音的。

        不过,我总觉得梁正晖的声音更像是长大的本,是倪蔚佳声音的成熟版。

        卡萝尔

        (第一任)――宋忆宁:

        作为颇有资历的演员,宋忆宁老师演起这种成长中的少女可谓驾轻就熟。她的声音并非一般女性的甜美细腻,发音稳定,声质厚实,音色却颇有锐利的感觉,十分符合个性倔强,时常和兄弟斗嘴的优等生卡萝尔的感觉。从一开始的书呆子形象,慢慢蜕变为善于修饰自己渴望与男生交往的青春期少女,宋忆宁老师的配音越来越见光彩。另外,当卡萝尔发小姐脾气时的声音听起来完全是个没长大的小姑娘,显得特别可爱。

        (第二任)――计泓:

        计泓JJ原本也是上译厂招考的配音演员,后来调入上海电视台译制部。上译厂的苏秀老师评价说她是淑女型的。确实如此。她的音色清亮流丽,气质优雅,颇具光彩,天赋条件更胜宋忆宁老师。这个时期的卡萝尔已经蜕变成外貌漂亮感情成熟的淑女,这由计泓来演绎很合适。而卡萝尔原先的倔强、自卑,喜欢与兄弟斗嘴嘲弄迈克的脾性,计泓也很出色地从前任宋忆宁老师那里继承了下来。除了卡萝尔之外,计泓还担任了迈克的前女友朱莉一角。

        (第一任)――姚培华:

        在上海为电视配音的演员中,她可谓我的最爱。本来声音醇厚磁性的男声女优才是我最喜欢的类型,但事情总有例外,像姚培华JJ这么美的声音,没法不爱。天生的音色,有如银铃般甜美,玻璃般清透,冷泉般澄澈,美到极致,宛如仙音。最擅长演绎小男孩和年轻女性。本算是代表作了,可人的童音,鲜活的语调,还有那惊人的大叫,学迈克的坏坏腔调,谁能听出这是个成年女性的声音?不用说,又是一个经典。在最后一期中,她为迈克的女友凯特代言,那近乎完美的女声,正符合角色动人的美貌和风度。

        山口智子在《古佃任三郎》中饰演的犯人二叶凤翠由她代言,优雅外表下的怨恨之情乃至暗藏杀机,即使被揭穿仍不失风度,神情坚定地说:“这点事打不倒我的………我会回来的,看着吧。”字字珠玑,渗透其中的复杂情愫令人感叹。虽台词不多,却令人印象深刻。到了国产动画《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中,又是另一番风景,她所配的小头儿子,可爱堪比真正的小孩子。虽情节画面幼稚,但仍为她的声音而坚持看下去。还有日本动画《猫眼三姐妹》中的大姐来生泪,因为是在家中挑大梁的姐姐,声音显得成熟,厚重,难为她要把那么清新纤丽的音色压低。

        (第二任)――倪蔚佳:

        似乎大家都很喜欢这个变了声的“本”。当然我也不例外啦。据说他是有名的配音演员倪康的儿子――子承父业?虽然现在是在当记者和主持人,但他当年塑造的本是其一生都足以自豪的光彩一页,也令他被大家年复一年地铭记着。

        倪蔚佳的声音不算很有特色,属于在年轻男孩子中一抓一大把的类型。但精彩的演绎使他俊朗清透的声音大放光彩。配本时,似乎声音的每个粒子都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搞怪的气息,那极富变化的语调更是将本的特点和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本招牌的大叫声,都延续了姚培华JJ的幼年本的感觉。观众不喜欢是不可能的。

        啊,顺便说一下,某集中倪蔚佳GG还配了一头猪,真是超级可爱啊!压低的声音,憨憨的感觉……

        克里丝――王燕华:

        配克里丝时只有11岁,是真正的孩子。她从小便开始了艺术生涯,有一张不漂亮但朴实无华的娃娃脸,被老师称赞有灵气,肯用功。经常为动画里的“小猫”、“小蝴蝶”、“小姑娘”配音。甚至还曾为电视里的流浪儿三毛配过音,在一群男孩子中间经受了考验。配克里丝前,导演认为她年龄比角色大太多,只答应让她试试,结果她回家找来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玩,体验感觉,终于拿到了这个角色。

        因为是真正的孩子,王燕华演绎的克里丝稚气很浓,小孩子的感觉生动逼真且自然。尤其是那个秉承哥哥迈克的滑头腔调,非常有趣可爱。

        路克、波纳等――徐虹:

        个人感觉徐虹JJ是《成长的烦恼》中最忙碌的女配音演员。先是迈克的好友波纳,她把波纳的憨厚、善良、滑稽和傻气演得令人拍案叫绝。然后又是迈克的学生兼好友路克(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少年时代的作品),因为角色青涩而不乏朝气,因此徐虹使用的是比波纳纤细得多的少年声线,演技自不必说,路克那种机灵劲儿栩栩如生。除此之外,因为拥有圆润饱满的中音,音域特别宽广,所以很多集里出现的配角,各种各样的年轻姑娘、职业妇女、小男孩……都由她代劳。像令迈克一见钟情的高雅女生朱丽叶,快餐店那个令迈克丢了工作的笨手笨脚的傻姑娘,和迈克一起被困欧洲的清新纯朴的“文化小姐”,还有卡萝尔和本的朋友…………个个都刻画得十分精彩。

        在《太空堡垒》时代,徐虹JJ的功力大家就应该见识过了,干瘪阴沉的老女人,爽朗干练的青年女性,年轻热情的少女………总之是配什么像什么,作为配音演员来说是十分珍贵的百变能手类型。

        原作者好像是个MM

      • 家园 不是的,蛇兄,爱者恒爱..这个是"巴梨圣母院"

        老者是尚华...

    • 家园 【纪事】熟悉的陌生人――又一个辉煌的时代

      1957年,在上海梵皇渡路(今万航渡路)618号,一间十五、六平方米的旧汽车棚改成的放映间,加上用麻布片包稻草作隔音改装的录音棚,诞生了中国日后最负盛名的译制片基地――上海电影译制片厂。

      最初在万航渡路的时候条件是很差的,下起雨来雨水淹到大腿根,录音棚就像用湖南话讲的那样叫漏音棚,配音演员们管放映间叫奶奶庙,因为里面挂满了《白毛女》里奶奶庙的那种破窗帘。

      那个时候录音还没有磁带,录音时说错一两句没关系,马上擦掉了还可以重来,用的都是胶片,只能够用两次,并且一段一段的台词又都比较长,所以那时配音演员们的工作压力可想而知。李梓在回忆当年的那段经历时说:“四、五个人站在话筒前,大家都想,问题千万别出在我身上,或者是台词口型早了一点,或者是晚了一拍,或者是喉咙里给卡住了,说不出台词,那真叫负担重重。我们站在话筒面前有一个架子,握着那个架子手上都会有汗,很紧张的。”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陆续有一批加有特殊标记的外国影片下发到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其中也包括一些美国40年代的文艺片,这些影片当时只有少数人能够看到。译配这些影片和观看这些影片一样,在当时都是一件带有神秘色彩的事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老演员曹雷还记得:“那时,不告诉我们片名的,资就是资料片,几号几号,比如说071,你配的就是这个片子,什么片子,片名都不知道的。工宣队和军宣队在那儿,让你保证你所看到的任何内容,不许在厂外跟任何人说。所以甚至于那个时候,我爱人在北京,他刚好到上海探亲,我在配一部片子,他问我,你配的什么片子,我说我不能跟你说。”

      1979年,刚刚复刊的《大众电影》第五期的封底刊登了英国电影《水晶鞋与玫瑰花》的剧照,,王子与灰姑娘接吻的画面在当时的读者群中引起了激烈的争议。这部根据安徒生童话改编的电影,在今天看来是一部再正常不过的爱情作品,而在当时那个年代,从大众媒体到译制片工作者对这类题材都有很大的顾虑。

      因为外国片子在那时看来穿着很暴露,表达爱情的方式很激烈。于是就有规定,没有结过婚的,不许参加这样片子的配音。“后来有一部片子大概是找乔榛,就说不行啊,他没结过婚,他马上就要举行婚礼了。我觉得现在想起来特可笑。” 可在社会空气还不那么开放的年代里,年轻人却从这些外国影片中,获取了跟爱情有关的经验和养分。

      在八十年代中期,仅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就译制了来自40多个国家的600多部电影,一个星光璀璨的时代到来了。后来人们看到的《魂断蓝桥》、《出水芙蓉》就是出自那个年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MP=320,70]http://202.101.237.119/ftp/taiqin2/fdlq.mp3[/MP]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译制片】《魂断蓝桥》的爱情

        头一次看《魂断蓝桥》是什么时候?我记不清了,好像那时候中国电影中的爱情还处于“女跑男追”的时代,突然听到男女主角嘴里那些“发疯”的情话绝对具有震撼效果,(虽然父母不太愿意我们看这电影,不过在露天电影院门口挂“儿童不宜”的牌子似乎没什么用处)。

        刘广宁的配音是十分精彩的,从开始时的纯真舞蹈演员,到心如死灰在人间挣扎的妓女,到罗伊重归时欢悦的新娘,到最后向罗伊道“再见”时的绝望,丝丝入扣,没有人能代替这种声音,无论是丁建华的配音还是费雯丽的原声。

        乔榛的表现也不错,把一个充满热情却没心没肺的贵族青年诠释得很好。

        [MP=320,70]http://202.101.237.119/ftp/taiqin2/fdlq.mp3[/MP]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纪事】熟悉的陌生人――开始于北方

      许多人认为中国第一部译制片是《普通一兵》,实际上应该是1948年1月8日在大上海大戏院公映的意大利电影《一舞难忘》,是由二十多个华侨精心译配的,《普通一兵》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译制片。

      1949年,一部反映前苏联近卫军战士马索特洛夫英勇事迹的影片《普通一兵》在中国上映,人们走进电影院,第一次惊喜地看见外国人说起了中国话……这就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译制片,而片中几位配音演员后来成为新中国电影译制事业的奠基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48年7月,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袁牧之决定开始翻译片创作,第一部译制片确定为前苏联的电影《普通一兵》。青年演员袁乃晨被任命为译制片的导演,因为人手不够,袁乃晨四处寻找适合的配音演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当时长影厂旁边都是荒野,袁乃晨去散步,偶然间听见大喇叭里喊:“某某某,赶紧到大队来领种子,来牵你们家的驴啊!”他一听这个声音真是不错,浑厚响亮,就问老乡,这个声音是谁啊?他们说这个声音是我们村长。袁乃晨径自去找了村长,一进门,就开门见山地说:“你跟我们搞配音去吧!”这个名叫马静图的村长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根本不知道配音是干什么。然而命运的安排,使这个原本对电影一窍不通的农民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支电影译制队伍的一分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然而等他们走进配音间的时候,才发现让银幕上的外国人说好中国话并非那么容易。刚开始,他们照着翻译的稿子念,念着念着,发现台词与画面根本对不上,他们就认为是翻译给翻译错了,就把翻译叫过来批评一顿。翻译又对照着原片看了一遍确实没有错,后来大家才弄明白是因为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在作怪,当外语被翻译成中文后,句子的长短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袁乃晨回忆说:“我们又想了一个绝招,拿一个秒表来掐时间,先看苏联人说多长时间,13秒,好我们也说13秒,结果配了一遍,大家看了觉得莫名其妙,说这个人一会说话像赶火车一样,紧张的不行,像机关枪一样,一会就像刚睡醒了一样,就是为了跟这个合拍。”

      还有苏联人冲锋时所喊的“乌拉”,本来是“万岁”的意思,不过这样配音口形就对不上了,研究了半天发现“冲啊”口形对的挺好,所以以后“乌拉”都配成“冲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语速的合拍到台词的通俗明白,初学乍练,袁乃晨和他的配音演员们费了不少周折。

      历时8个月,1949年5月,影片《普通一兵》译制完成。影片的上映引起了不小的的轰动,影片中马索特洛夫扑向坦克机枪口的镜头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些观众中,也有一位普通的士兵,在1952年的朝鲜战场上同样英勇地扑向机枪口,他的名字是黄继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走过来的人们,也许还记得老电影《列宁在十月》,而它的译制过程也成就了第一位为列宁配音的中国演员白景晟。当时的苏联专家听到了他的配音都大为赞赏。而对片中精彩段落的模仿在当时作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已成为那个激情岁月里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世纪七十年代红遍中国的朝鲜电影《卖花姑娘》,曾经牵动无数中国观众的心。主人公花妮、顺姬姐妹的悲惨命运和哀婉动听的歌声,曾经令无数观众泪湿衣襟。观众们在泪眼朦胧中记住了银幕上的花妮,却很少有人知道花妮那饱含真情的声音来自向隽殊。向隽殊为了配好《卖花姑娘》中花妮的声音,在练习时不知哭了多少遍,完全沉浸在角色的感情之中。有天晚上在家里,孩子被她的哭声惊醒了,慌恐地抱住妈妈问发生了什么事,她流着眼泪对孩子说:“妈妈在练戏呢!”这部影片的译制过程才花了7天时间。

      在那个时期,每年平均有30多部译制片在长春电影厂的录音棚里录制,长春电影厂创造了中国译制片的第一个辉煌年代。从译制片《普通一兵》的诞生到1965年,十七年间我国译制外国电影达到了775部,其中,前苏联革命题材的译制片是影院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而这些影片许多都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翻译配音的。影片的配音多多少少都有点东北口音,那种冰天雪地冻出来的声音,这样的土腔土调,非常符合苏联影片中角色的工农身份,让人觉得亲切又自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就在《普通一兵》译制的那一年冬天,上海电影制片厂派出了翻译片组来到东北学习译制经验,队长就是后来的上海电影译制厂厂长陈叙一。这一时期,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的声音也越来越多的被人注意,译制片开始有了南腔北调的差别,新的一页翻开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尼罗河上的惨案

        是我最喜欢的译制片。此片从整体上讲,是上译场的顶峰之作。翻译得好,配音更是。毕克的侦探波罗,丘岳峰的雷思上校. 那时还在上学,常和同学模仿该片,你丘岳峰,我毕克。有时就自己一人过瘾,一会是毕克的浑厚,一会是丘岳峰的鼻音。。。

        • 家园 提供个信息

          这盒磁带我看再找到的可能性比较小一点,不过最近中唱已经把包括这盒磁带在内的一系列电影录音剪辑重新倒成CD卖了,一盒也不过十来块钱,上个月中我在上海书城把一堆都弄回家了――就是至今没听,汗,因为磁带听过无数次都可以背了)――希望这个消息对您有帮助。

          又,欢迎河里爱好配音的同志到配音网看看

          http://www.peiyin.com/2005/index.asp

      • 家园 我推崇

        邱岳峰,毕克。

        多来点这方面介绍!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不是"追捕"吗?

      27年前看过的,哈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