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纪事】熟悉的陌生人――译制片的回忆(目录) -- 蛇公子

共:💬88 🌺9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纪事】熟悉的陌生人――又一个辉煌的时代

1957年,在上海梵皇渡路(今万航渡路)618号,一间十五、六平方米的旧汽车棚改成的放映间,加上用麻布片包稻草作隔音改装的录音棚,诞生了中国日后最负盛名的译制片基地――上海电影译制片厂。

最初在万航渡路的时候条件是很差的,下起雨来雨水淹到大腿根,录音棚就像用湖南话讲的那样叫漏音棚,配音演员们管放映间叫奶奶庙,因为里面挂满了《白毛女》里奶奶庙的那种破窗帘。

那个时候录音还没有磁带,录音时说错一两句没关系,马上擦掉了还可以重来,用的都是胶片,只能够用两次,并且一段一段的台词又都比较长,所以那时配音演员们的工作压力可想而知。李梓在回忆当年的那段经历时说:“四、五个人站在话筒前,大家都想,问题千万别出在我身上,或者是台词口型早了一点,或者是晚了一拍,或者是喉咙里给卡住了,说不出台词,那真叫负担重重。我们站在话筒面前有一个架子,握着那个架子手上都会有汗,很紧张的。”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陆续有一批加有特殊标记的外国影片下发到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其中也包括一些美国40年代的文艺片,这些影片当时只有少数人能够看到。译配这些影片和观看这些影片一样,在当时都是一件带有神秘色彩的事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老演员曹雷还记得:“那时,不告诉我们片名的,资就是资料片,几号几号,比如说071,你配的就是这个片子,什么片子,片名都不知道的。工宣队和军宣队在那儿,让你保证你所看到的任何内容,不许在厂外跟任何人说。所以甚至于那个时候,我爱人在北京,他刚好到上海探亲,我在配一部片子,他问我,你配的什么片子,我说我不能跟你说。”

1979年,刚刚复刊的《大众电影》第五期的封底刊登了英国电影《水晶鞋与玫瑰花》的剧照,,王子与灰姑娘接吻的画面在当时的读者群中引起了激烈的争议。这部根据安徒生童话改编的电影,在今天看来是一部再正常不过的爱情作品,而在当时那个年代,从大众媒体到译制片工作者对这类题材都有很大的顾虑。

因为外国片子在那时看来穿着很暴露,表达爱情的方式很激烈。于是就有规定,没有结过婚的,不许参加这样片子的配音。“后来有一部片子大概是找乔榛,就说不行啊,他没结过婚,他马上就要举行婚礼了。我觉得现在想起来特可笑。” 可在社会空气还不那么开放的年代里,年轻人却从这些外国影片中,获取了跟爱情有关的经验和养分。

在八十年代中期,仅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就译制了来自40多个国家的600多部电影,一个星光璀璨的时代到来了。后来人们看到的《魂断蓝桥》、《出水芙蓉》就是出自那个年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MP=320,70]http://202.101.237.119/ftp/taiqin2/fdlq.mp3[/MP]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