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工业除了通讯和轨道交通之外,基本上算不得成功 -- 河狸

共:💬457 🌺3067 🌵5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 家园 sb,你失败就是失败,承认sb就是了,sb就是失败

          别给你自己找sb座位还自己坐到sb座位上去,目的就是告我一个人身攻击的状

          我说的是失败,sb,失败,有木有?

          你自己脑子里的sb是什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sb者见sb,哈哈哈哈

          我只是说他是个失败者,因为按照河狸自己的逻辑他没一点成功,所以我说他是一个失败者,他是sb,sb就是失败的意思,结果你的脑子有问题都到别处去了,哈哈哈哈

          当然啦,按照河狸自己的逻辑跟世界先进水平比,我也没一点成功,所以我说我也是一个失败者,我也是sb

          只不过你们心里想的你们自己是的那种sb是另一种你们了解自己的,你们自己对sb号入座的sb,哈哈哈哈

          通宝推:说几句,
          • 家园 你可以表达不同意见

            但请不要用SB这种词句!这真的没有意义。

            • 家园 嘿,你看见我有什么不同意见了吗?我只是关心楼主请他用用他

              请他用用他自己的逻辑,拿他自己跟世界先进水平比一比,看看他自己有什么成功的地方,是不是全面失败,明白吗?

              其实呢,都不用跟世界先进水平比,就跟他的同学比一比就可以了,希望他早日成为他的同学里最成功的人。

              我也是一片好心,别只把跟世界先进水平比的逻辑往中国用,他应该自己也用用他的跟先进比的逻辑,他应该承认失败,失败就是sb,他是sb,承认是sb,承认失败才能早日成功,他的家人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对吧?

              我说的对吗?

              通宝推:说几句,
        • 家园 让你失望了.

          我只是感到好笑,我怎么样,和这里任何人没有一毛钱关系,随便你怎么说都可以,我再怎么攻击我,我也一点都无所谓,因为你伤不了我实际一根毫毛,反而看着你这样上窜下跳的进行人身攻击挺开心的,没错!就是开心!

          • 家园 请你告诉罗花生sb是什么意思吧,因为你和他对sb号入座了

            他还屏蔽了我,嘿嘿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sb者见sb,哈哈哈哈

            我只是说他是个失败者,因为按照河狸自己的逻辑他没一点成功,所以我说他是一个失败者,他是sb,sb就是失败的意思,结果你的脑子有问题都到别处去了,哈哈哈哈

            当然啦,按照河狸自己的逻辑跟世界先进水平比,我也没一点成功,所以我说我也是一个失败者,我也是sb

            只不过你们心里想的你们自己是的那种sb是另一种你们了解自己的,你们自己对sb号入座的sb,哈哈哈哈

            别还跪着,趴着,你也跟世界水平比比,看看你有什么成功

            看看你自己有什么成功的地方,如果没有的话,就不要说别人不成功了

            你挺会给中国找榜样的,可是你忽略了你自己,你应该给你自己找个榜样,比如说逼儿盖祠什么的,给你和你家人多挣钱,对吧?

            再说了,也只有你成功了,你说的话才会有人听,没人相信听一个失败者的话还会走向成功,对吧?

            你只有承认失败,才能结束失败,走向成功。

            所以,你还是给你自己找个榜样,比如说诺背儿奖获得者什么的,等你也得了诺背儿奖了,你说的话就会有人听了,没人相信听一个失败者的话还会走向成功,对吧?

            所以,你承认你是一个失败者吧,你只有承认失败,才能结束失败,走向成功。

            你在这里仅仅说中国很多产业不成功没有,有人爱护你了,难道要对你歌功颂德,你心理才能平静下来?

            你也跟世界水平比比,看看你有什么成功,看看你自己有什么成功的地方,如果没有的话,就不要说别人不成功了

            知道自己不成功就要知道羞耻,知耻而后勇,只有认识到自己的失败,看到自己这么失败,甚至有太多领域离失败的中国人都很远,这样你产生一种对失败的羞耻感,你家才能进一步的前进。

            没有一种耻辱感,却有对中国指手画脚国的盲目自大,你的远远落后于很多很多人,而今天,这样的不知耻而盲目自大的心理还是深深的遗留在你的头脑中,鲁迅所批判的所谓的阿Q精神,其实依然是你的写照。

            你只是让你在中国指手画脚国的盲目自大上站了起来,在文化上,在心理上,特别是在你的家人那里,你们还跪着,趴着。

    • 家园 日本韩国的情况具有很深的意义

      日本的经济转折点在于抗美援朝期间。否则日本很可能会被美国长期的压制。从这一个意义上讲,日本应该好好谢谢中国共产党。可惜他们没有主席的眼界和胸怀。虽然总有人拿广场协定说事,但日本的经济衰落起始于其战略地位的不断下降,而这种下降在中国实力不断上升,并具有对日本的绝对战争优势后,日本已经再没有翻身的机会了,因为他已经没有进一步的投资价值了。而台湾在此以前其实已经被抛弃了。

      韩国崛起估计也在于美国意图为日本寻找一个牵制者。韩国的地理位置,其实没有足够的投资价值。但韩国比日本强的地方在于,紧紧跟上了中国市场的走向,而日本却缺少了这样的决策。不过也许背后还有很深的资本因素。其实对于日本韩国各种大型商社的组织,现在估计已经没有人能够说得清了。如果说日本的几大企业,还基本可以说是控制在日本财团手中,三星,包括韩国的银行到底在哪一方的资本手中,已经很难说的清楚了。这一点从HTC和三星的不同待遇中,也许可以看到一点端倪。当然,三星的技术储备确实要好不少。

      总是觉得,日本与韩国这种强调组织的文化背景中,创新能力其实是比较差的。从这些年的发展看,即便他们最初能握有一定的先发技术优势(这些优势还不好说是从哪来的),但优势很难长期保持。他们的所谓的优势产业,很多是建立在技术转移之上,当然也许发展的很好,但未来能保持多久真的不好说。

      • 家园 就以造船业而言,你的观点完全错误

        日本造船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迅速崛起,一直到1995年左右被韩国赶超,都是世界第一。

        日本造船为什么世界第一,是因为昧国转让技术还是因为昧国开放市场?

        昧国可以说转让了戴维质量管理,但是这不是日本造船崛起的主要原因。

        日本造船崛起的主要原因是日本人不断的进行现场改善,进而形成了一套崭新的造船新模式。

        一般的造船方式是这样的,船体分成一段段的建造,分段建造以后上船台,或者进船坞,在船台或者船坞上需要进行大量的机电管道涂装等舾装工作。

        船体分段的建造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要保证精度和进度很难,因为船体分段,焊接,吊装过程中都会导致分段产生变形,这个变形就对船台合拢产生了很多的工作量,一般而言,都需要预留不少的余量,然后在船台上割除余量,再进行焊接。

        对造船流程影响更大的是舾装,因为舾装件非常多,而且很多都是要在非常狭窄的地方施工。

        我有一次进入那个已经下水了的船舱,感觉就是到处都在冒火花,从头上到脚底下到处都在施工,特别的是在船的600毫米高的双层底下,还有不少工人在人孔中钻来钻去,进行施工。

        所以舾装工作的安排非常重要,但由于船体容易变形,数控放样出来的数据并不一定准确以及其他原因,船体要实现预舾装,或者说把大量舾装工作在分段加工阶段,船台阶段完成没有那么容易,而到了码头上,那工作难度就最大了。

        而日本人通过不断的现场管理,开创出一套造船模式,给人的感觉就是造船就好像是搭积木一样的简单,中国造船界的领导一看,非常的吃惊。

        我的车间主任在21世纪初就说,我们落后日本最少30年。

        这一切日本人的成就都是昧国人技术转移的吗?恰好相反,昧国造船界遭遇到日本的竞争以后,积极的研究日本模式,搞出了很多的理论,但是几乎都毫无作用。

        昧国开放市场给日本吗?恰好相反,昧国在七十年代对造船厂进行了高额的高达船价的一半的补贴,这个补贴是非常高的,因为造船的利润本来就不高,但是补贴只是让昧国造船厂赚了更多,在技术上依然落后。

        由于造船厂竞争力不断下降,最后昧国只好依靠琼斯法案来保护昧国的造船业,该法案规定,在昧国内河运营的船只必须在昧国造船厂建造,并且由昧国人拥有。

        其实在汽车产业也一样,昧国汽车制造商惊奇的发现,日本汽车制造业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汽车制造方式,麻省理工的学者们将其命名为精益制造模式,昧国的汽车制造厂都在认真的学习,但是依然学得并不好。

        • 家园 关于日本,曾经和一些美国的老人聊过

          当年日本人来到美国工厂考察,居然可以随意翻看图纸,有不明白的老美会耐心讲解,想copy尽管自便。为什么呢?

          1.美国一般老百姓还是非常淳朴的。对于在日本扔原子弹,多少有些内疚。想有所补偿。

          2.美国人当时压根就瞧不起日本人,没觉得日本会崛起。他们当年在日本的时候夜夜新人,上一个良家妇女的价钱跟喝一瓶可乐差不多。这些人内心充满种族优越感,把日本的能力看的很低。

          可是日本人是非常聪明的。他们不仅从美国获得了很多技术,而且加入很多创新与发展,就像你说的那样,甚至威胁了美国的传统产业。但是不可否认日本在战后的起步阶段的确无偿的获得了大量美国技术。

        • 家园 就以造船业而言,罗桑的论点论据都有错误

          日本造船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迅速崛起,一直到1995年左右被韩国赶超,都是世界第一。

          根据日本的统计, 到1999年日本的造船总量都是世界第一, 2000年才被韩国赶超。罗桑,还是要虚心学习真正的日本人的认真。

          日本造船为什么世界第一,是因为昧国转让技术还是因为昧国开放市场?

          日本民船制造量世界第一,是因为欧洲的转让技术和欧洲的开放市场。

          欧洲对日本造船开放市场具体表现在那时日本造的船主要是用来出口到欧洲。

          欧洲对日本造船转让技术的一个具体例子是船用柴油机。日本的造船总量曾经几十年占据世界第一,很多时候超过50%的市场份额, 可是船用主机绝大多数都是欧洲的技术啊。罗桑, 能举出日本的船用主机自主品牌超过10%的市场份额的年份吗?

          我的车间主任在21世纪初就说,我们落后日本最少30年。

          能给大家讲讲, 是具体到哪些方面落后日本最少30年了,到现在(2014年)已经很多年过去了,还落后多少年啊?

          昧国开放市场给日本吗?恰好相反,昧国在七十年代对造船厂进行了高额的高达船价的一半的补贴,这个补贴是非常高的,因为造船的利润本来就不高,但是补贴只是让昧国造船厂赚了更多,在技术上依然落后。

          由于造船厂竞争力不断下降,最后昧国只好依靠琼斯法案来保护昧国的造船业,该法案规定,在昧国内河运营的船只必须在昧国造船厂建造,并且由昧国人拥有。

          不按时间顺序来写帖子就是好, 原来美国人在1917年就已经精确的预测到20世纪的下半叶(1950s-1999)日本的造船业会危及美国的造船业并在1917年通过琼斯法案Jones–Shafroth Act.

          当然, 这话不是罗桑您说的, 是俺看完您的这个帖子之后产生的第一印象。

          • 家园 你为什么不说是因为欧洲造船企业竞争不过日本造船厂呢

            我在这里说的是造船业,这个世界上有多少造船厂自己搞主机的?

            至于说船用主机,我的理解这是欧洲制造业发达的历史惯性历史积淀的体现,主机这个东西,需要很深厚的历史底蕴,日本工业化时间比起欧洲差了一两百年。

            关于琼斯法案的时间,你大概是对的,但是我原文也不能就解读为琼斯法案是70年代以后成立的是吧,你可以这么理解,没有琼斯法案,昧国的商船建造业已经消失了,仅仅因为1917年通过的琼斯法案,昧国还保留着商船建造业。

            至于说中日的差距,现在的差距还有多大,这个我现在不在造船厂,不能乱说。

            其实从我前面的帖子中你就可以看出中日差距

            1,精确加工

            这个所谓的精确加工是指准确的估计各种变形量,准确的预留余量,做到这一点本身也需要工序的标准化

            2,由工序标准化和精确加工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所谓的无余量上船台

            各个分段在船台上一定位就可以马上焊接了

            3,大量的实施预舾装,大幅降低舾装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这个我在前面说过了舾装这个工作,越是在造船的后期进行,难度和工作量越大,一个简单的例子而言,很多舾装工作需要在双层底下进行,如果你可以在分段建造的时候,就直接把各种舾装件装上去,那块板还没有盖上去就加工显然更容易得多,在造船后期,由于各种零部件越来越多,所以你要顾及这个顾及那个工作量增加得非常多,你在分段上可以使用各种工具,包括各种吊车等等,你到了后期都没有那么方便。

            所谓日本人造船像搭积木一样,就是把很多后续的繁重的舾装工作给提前了

            四,自动化率

            造船的加工,装配,焊接除了所谓的平行中体(船体中间的那一段)基本上都是曲面,焊接往往都需要两面焊接,而这些如果都能够实施自动化的话,显然效率大幅提高。

            当年我所在的船厂刚刚实施了单面焊双面成型的工艺,这个工艺应该说极大的简化了各种劳动,在没有这个工艺以前,如果你不想进行难度极高的仰焊的话,需要用吊车把那个分段给吊过来,再吊过去,还要用气刨刨掉一部分原有的焊缝,而实行了单面焊双面成型以后工艺简单了太多。

            我记得我95年在沪东造船厂见习的时候该船厂的工人已经提到他们学习了日本人搞这个单面焊双面成型,而且貌似他们还被日本人骗了,给我们介绍情况的工程师说日本人给他们的衬垫中有一种非常贵的物质,他们实验了一下,发现即使不用那种物质,焊缝的强度各种指标也很好,但是他们不敢不买那种很贵的物质,怕出错。

            我在的那个船厂是2001年才开始搞这种单面焊双面成型的,也有不少工人到日本去干活,在那里主要就是焊接船头和船尾,因为那两个部分基本上没有办法自动化。

            五:综合以上几点,就我所了解的船体建造而言,日本造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这个指标就是造船周期短。

            • 家园 对于生产管理的整个体系来说,从来都是一种平衡的理念

              除非有革命性的技术带来了整体的创新。例如如果你希望缩短交货周期,就必须要增强生产的并行能力并负担一定的库存。你希望加快生产速度,就必须牺牲一定的产品复杂化的要求或者是降低质量要求。这不是单纯的把某一项做到极致就能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生产管理过程中,人所承担的角色永远处于非常微妙的位置。而每一次对于人的角色的取代,所带来的可能都是革命性的进展,例如水力,风力,蒸汽机等的引入,让人摆脱了之前需要出力的角色,大型机械则代替了人工操作,而自动化设备更是取代了人脑的一部分,使的生产跳出了人脑的控制能力范围。但类似于流水线,精密制造这一类管理模式的出发点,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革命性的。而且实际上某种意义上讲,这些管理模式是将反人性的部分发挥到了极致,将人尽可能的机械化。因此这些模式未必是能够放之四海皆准的。而过度的推崇这些制度的同时,对于其中的负面性也要有充分的估计,比如富士康的十连跳这些。而下一个能够实现这一类突破的估计是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技术,现在已经应用的这些机械手,不过是自动化设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如果想深一点,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其实创新是不被推崇的,因为这之前的社会制度中,维持阶层的稳定是最主要的任务,而不是追求如何的发展。如果不是一定的战争冲突,很可能这些社会形态会长期处于一种稳定状态。而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为追求目标,因此并不排斥创新,而创新所带来的物质发达,更是他们所追求的内容。因此中国过晚的转型,可能是科技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日本本质上还处于一种准封建的社会形态中,这可能才是日本缺少创新的根本原因。

              • 家园 所谓精益制造其实就是时间,空间,人力的流动的优化

                所谓人工智能的效能,也应该在这个时间,空间,人力的流动的效率的背景下来看。

                现代化制造常常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各个生产节点,在时间,空间,人力分布的不均衡,常常导致在某个时间,在某个区域中的某个生产节点异常繁忙,而其他地方的人却一点事情都没有。

                特别是造船就是这样。

                以造船而言,这个生产节点的不均衡就体现得很明显,造船第一个工序是放样和下料,这个节点在造船初期是很忙的,但是到了后期就天天玩了,一般的加工班组也是这样。

                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因为有大量的成品半成品需要一个堆场,所以常常导致有的堆场堆满了各种板材,各种小分段,而其他地方空闲着。

                智能设备的投入如果应用得不好,例如某个生产节点本来就比较空闲的,你投入进去,结果那个生产节点更加空闲,人家更加的无所事事,而且还常常涉及到所谓的工时的纠纷当中。

                比方说一种很简单的半自动角焊机,为什么在很多企业推广不了,因为一用那个角焊机以后工人的工时收入下降了,所以人们反而不愿意用那个角焊机。

                精益制造为什么能够达到这种时间空间,人力流动的优化,这与企业文化有关,工人对企业有更多的归属感,因而工人更能够从企业的整体利益而不是从个人利益诸如工时等等个人利益出发,随着企业的生产节点的均衡的要求而进行调整。

                日本企业的一个管理制度是所谓的一专多能的企业培训,这个一专多能就是为了应对这种由于人力分布不均衡导致的生产节点不均衡而实施的。

                时间空间的均衡还特别的要求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减少,这种不确定性,就要求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

                在员工对企业缺乏归属感的企业,很难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人们就只想着管自己的那一小部分工序的质量,对于其他工序的质量懒得管,懒得提意见等等(你提了意见,人家还会觉得你多管闲事,得罪了人,以我当年所知道的一个检验员因为给某分段的装配检验中划了多了一些的需要返工的地方,结果那个装配工就把检验员给暴打了一顿,本来那还是检验员的本职工作,如果让其他的工段的人来提意见,那更加的不得了了。)

                所以精益制造不是封建,但它却是带着强烈的东方的家文化的色彩,就是在企业员工以企业为家的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建设,从而确保生产均衡,和技术的不断革新。

                正因为精益制造带着很强烈的东方文化的色彩,所以韩国和中国学习日本造船学得还不错,当然韩国学习得更好,而昧国则学习得很困难。

                汽车业也是如此,你可以看这一篇

                在过去的这些岁月里,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现在D/C的美国子公司)三家汽车厂家都尝试吸纳日本汽车厂家先进的资源:通用汽车与丰田成立了NUMMI(新联合汽车制造公司)、参股富士重工、五十铃;福特汽车与马自达结盟;克莱斯勒与三菱汽车合作。当时,底特律认为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它们进入日本市场,同时可以总结日本汽车成功的原因。经过20多年的检验,以这种方式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努力收效不大(详见本报底特律系列报道)。

                  与此相应,丰田汽车在北美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公司的市场份额、销量、营利能力等逐步超越了北美的制造商。在刚刚过去的10月份,日本的5家汽车公司都大幅度地获得“丰收”,而通用和福特的北美业务继续亏损。

                  由此得出的问题是:丰田方式海外移植的关键是什么?以“杜绝浪费、创造价值”为核心的精益生产方式难道只有日本汽车厂家才能顺利地在海外应用?这或许不是新问题,但在北美汽车行业中鲜有给出答案的厂家。

                  不可否认的是,包括中国的汽车工厂和制造商在内,精益或者更先进的经营理念是它们必须逾越的一道槛。排除中国消费者停留在口头的对日本企业的情绪外,精益思想会被更多地想象成为纯粹的丰田和其他日本汽车制造商的操作模式,所以推广这种策略会面临很大的问题。

                  通过翻阅国际汽车计划专家的研究结果,同时参阅中国汽车的现状,我觉得北美汽车焦点的问题在于那些厂家是否执行了精益生产方式的规则,并把这种方式北美化。这一由生产领域总结出来的经验,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已经变成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战略,所以北美厂家的难题变成了——从公司的整合竞争力上考量——它们是否是一家精益企业。

                和造船业一样,如果中国汽车制造企业也向日本学习的话,也可以得到相当于韩国的成功,因为在文化上东亚各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中国汽车企业对精益管理不感兴趣

                与底特律不同的是,中国的汽车厂家还很难意识到学习精益战略的重要性,现时的市场竞争还没有将中国汽车引到北美、西欧等市场的竞争层面,过分以合资为主的发展路径,使合资汽车公司的走向,只能依赖于合资方的决策,欧美汽车公司在海外不能落实的策略,不会轻易复制到中国。或者有这样的厂家,也仅仅局限于试验的阶段。

                  更为重要的是,在成本控制方面,中国的汽车市场凭借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可以暂时延缓甚至掩盖真正全球化竞争带来的危机,会给精益的推广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如赵克强所言,一个公司的质量与制造体系与文化密不可分,中国厂家需将此融入自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其实,学习精益生产方式并不是单纯地学习丰田或者日产,而是学习一种更经济、更具竞争力的生存方式,企业须能养成它们的文化。

                注,文中谈到的赵克强是德尔福前任中国总裁

                假如底特律精益化——底特律变革与中国精益变革

        • 家园 制造业日本有优势,但不是不可超越的

          精益制造,企划成本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等方面,都是日本对于企业以及制造行业管理上的贡献。但为什么最终日本造船业一样被没有理论的韩国超过?因为这些单纯的管理层面有助于提升质量,降低成本等等,但却很难成为核心竞争力。某种意义上讲,日本正是过度的沉迷于这种管理上的变革,沉迷于成本的削减,被所谓的比较优势的理论所迷惑,才没有走出自己的道路。在大国战略的层次上,没有比较优势,只有绝对优势。某种意义上讲美国也是如此。

          日本是能够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工匠型制造。也许中国的制造业没有那种极致的精神,但并不妨碍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以及强国。就如同美国也曾有很强的制造能力,但并不意味着美国能够学习日本的那一套模式。这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甚至现在日本人自己是否能够将这一套模式继续发展下去,也是个未知数。但这种企业的精神其实是影响到创新的。企业是有文化的,这种文化可能看不见摸不着,但影响却是切实存在的。如果你希望企业是一种严格精密的运作模式,就不要期待这种模式下的人同时还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这两种东西是不可能完全并存的。也许有个别的例外,但通常的规律就是如此。

          日本有发明家,有创新者,但和他们整体的社会和企业文化是格格不入的。日本企业可以将工业设计做到极致,但却很难应对大的变革。日本可以成为一个好的跟随者,但却很难做到引领时代。

          美国通过技术授权,对日本和韩国转让了大批的技术,尤其是进入数字时代的一系列技术,最主要的是硬件方面,事实上,三星数字化产品的整体供应链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之上的。如果让三星自己来发展,估计再过30年也没有可能。而对于中国来说,不仅没有机会得到这些技术,自己做的研发也因为各种专利壁垒而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市场化。这一出一入的差异可以想象。

          从2000年开始,我一直从事制造业生产管理相关IT系统的工作,日本呆过两年,德企也呆过,有很多感触。虽然我们可以单纯的嘲笑现在的中国制造业水平不高,管理不规范,但就是中国的这些土老板,把公司从小作坊做到几十几百亿的规模,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老工业,老研究所积累下来的底子。中国一定做对了什么,这点是毫无疑问的,并不是单纯因为跟美国不同,跟德国不同,跟日本不同,跟韩国不同就该被质疑。我们应该去坚持我们做的好的一面,适当吸取别人的长处,但不能邯郸学步。中国的现状在于仍然主要处于解决有无的问题,或者更多的是满足量上的需要,但部分行业已经在转型,在提升。这个过程我觉得是比日本和韩国都要成功的。更不要说,中国在真正高端的航空航天,军工领域的实践未来也将大大影响其他领域。我所从事的IT与工业的结合部分,中国同样不落后,虽然经常被嘲讽管理理念跟不上软件,但实际上我觉得抛掉自己的东西,完全迎合别人的东西才是更不可接受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日本在制造业上创新的落后,很大程度上与其非市场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有很大关系。韩国也是如此。国内少数垄断巨头,而小作坊又大多依赖于老人们的坚持。没有一个市场化的,自由的环境,创新确实不容易。日本的方式,可以将模仿做到极致,甚至让你看不出来模仿。而中国的方式,似乎既能模仿,又能创新。美国是依赖于其强势的地位,通过大的投入来吸引人才和保证创新,感觉比中国还要计划经济。尤其在制造业空心化之后,企业基本上不再可能成为创新的来源。美国很荣幸的成为了很多新兴管理理论的实践者,也许时间能给出答案,这些理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了。

          通宝推:东方红脖子,脑袋,风暴,二至,卷心菜,桥上,
          • 家园 fu

            感觉说的空泛,题是不错的,但太需要实例证明

          • 家园 不投入就想凭空超越美日欧?

            中国企业创新开支远不及欧美日。

            在总体创新开支方面,中国公司仅占全球总额的5%左右,截至6月30日的财年总计开支约300亿美元。日本企业同期开支为1,160亿美元,欧洲公司为1,938亿美元,北美公司为2,560亿美元。

            在资金投入上,海外公司依然名列前茅。截至6月30日的财年,研发投入最多的公司分别是大众汽车(Volkswagen)(135亿美元)、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134亿美元)以及英特尔(Intel)(106亿美元)。紧随其后的分别是微软(Microsoft)、罗氏公司(Roche)、诺华制药公司(Novartis)、丰田汽车(Toyota)、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谷歌(Google)和默克公司(Merck & Co.)。

            研发投入最多的中资公司并不是互联网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旗下上市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PetroChina Co., 简称:中国石油)在研发上的投入超过了其他中资企业,在全球排名中位列第62,成为唯一一家进入前100名的中资公司。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