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历史的十字路口——三国时期(一) -- 学习要定心

共:💬516 🌺5582 🌵1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5
下页 末页
        • 家园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东汉注定短命。

          或者说,三国魏晋南北朝的大乱局面,在东汉一建立,便已注定,要说没有注定的,只是历史的细节而已。

          直到隋唐建立,中国的基本矛盾一以贯之,从未改变,世家大族的威力,一定是在读书进仕的寒门地主阶级上台之后,才发生了根本改变的。

          • 家园 【商榷】怎样整合士族是个问题

            首先,对东汉的“看跌”,本人不太赞同,东汉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数得着的强悍时代,班超是东汉时期的,从中央政权对外域的控制力就可以看出。唐朝在最强势时期也是和东汉相差无几。东汉不是一个让人“顺不上来气”的朝代,相反是“扬眉吐气”的时代。

            第二,东汉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业绩”,不可能和士族无关,恰恰我刚刚举的班超就出身士族,他是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东汉的强悍(有那么多危机,就不用强盛来形容了)正是底层百姓,皇帝,外戚和士族的共同成果。

            第三,到了我要说的重点,您提到的地方豪强对国家的不良影响,我想这些人聚集了大量社会资源,也是出人才的重要梯队,在封建社会生产力低下的现状,有没有什么团结他们的手段呢?难道非得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手段么?并不是怜悯,而是想避免内耗而已。西方各国这种传统士族也为数众多,他们能有一定的手段团结大多数,我们应该也能有。

            • 家园 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就是士族造成的

              士族的根本是特权,主要基于土地,军事,知识,继承等而产生的家族门阀组织,与周朝很相似,只是士族的特权少于诸侯而已。

              士族统治的核心并不是土地,而是人身的依附,因此可以算是一种半奴隶制,这就造成了人口比较集中,人口增长缓慢,一旦爆发瘟疫, 人口就会巨量减少,而人口是农业文明自保的最大优势,这个优势一旦丧失,就造成了中国历史最黑暗的时期。

              宋朝以后,中国人口一直比较多,再也没有之前的巨量减少,主要是统治的核心变成了土地,人口分散,小农生产,即使有瘟疫,也不会大量减少人口。

              美洲的印第安人原本居住十分分散,因为殖民者的驱赶才被迫集中在一起,后来大多死于瘟疫,这主要是殖民者的罪恶,印第安人缺少医疗条件是次要的,而缺少抵抗力更不是重要的,欧洲人不也因为黑死病,而人口大量减少么。

              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大多人只是关注中央集权的制度变革,其实根本在于地方基层组织的演变,地方基层的组织形式,才是决定历史的根本。

              周朝的社会基础是奴隶制的农业社会,士族统治是半奴隶制的农业社会,唐朝也存在一定的奴隶制,而中国的奴隶制与西方的奴隶制有着很大的不同,西方主要是手工业和商业的奴隶制,因此,贵族有很强的职业精神,平民也有很强的专业技能,这都是中国的士族地主和农民不具备的。

              纵观人类的历史,西方的成功主要是因为自治,而自治的基础就是经济和精神的相对独立,造成这种条件,物质基础方面主要是黑死病造成的人口大量减少,和所谓新大陆的发现,而精神方面则是传统的手工业和商业,以及源自古希腊古罗马的科学发展,这些都是中国不具备的。

              中国历史上的成功,主要在于中央集权,中央强则王朝兴,中央衰则王朝亡,皇权是统一和遏制既得利益集团的根本。

              统一各个既得利益集团的方法,要么是武力手段,要么是宗教,要么是工业大生产和统一大市场,前两种主要是传统方法,后一种则是现代方法。

              工业大生产,和统一大市场,要么是基于人力稀缺的既有精神优势的主体扩张,要么基于共同利益和共同精神的载体而造成的移植,这两种途径都是有必要前提的,并不是适合所有国家。

              通宝推:特里托格内亚,西瓜子,
              • 家园 或许有个问题可以讨论下

                没有贵族世族能够诞生王羲之与兰亭序吗?

                之所以没有是因为当时生产力低贫民没有时间精力去搞艺术创作,那么未来大家生活都优裕了世界是否会遍地王羲之呢?俺只看到大家都在打麻将

                • 家园 听说过“一万小时定理”吗?

                  就是要彻底精通某项技能,成为大师一级,必须经过一万小时的练习。古代普通老百姓可没有周日长假,晚上连蜡烛都买不起,哪有人可以挤出这一万小时的,世家子弟天天闲着,不用劳动,晚上又能天天点蜡烛,挤出一万小时总比老百姓容易多了吧。

                  我们都说白皮们数学差到爆,但是也有些精通到让你我大吃一惊的精通数学的白皮。奇怪吗?根本就不奇怪,只要某个白皮自愿不搞PARTY不去HIGH,自己甘于寂寞,K书K了一万小时,他就是大师。未来大家都优裕了,大部分都在打麻将,但只要有少数人自愿不搞PARTY不去HIGH,自己甘于寂寞,K书K了一万小时,新一代的王羲之总会有的,新一代的希尔伯特和高斯也总会有的。

                  通宝推:流云天下,
              • 家园 中国是中央集权,欧洲是封建制

                中央集权使得大多数情况下,地方统治者只是中央的代理人,通过回避制和任期制阻止代理人长期扎根,使得代理人没有自己的利益和追求.当然,在统治过程中必须和地方士族取得平衡.事实上是一种中央代理人和地方士族的共治.这就是所谓强干弱枝.孔子"堕三都"可以说就是这种思想.罗马帝国也是这种形态,罗马派出的总督统治罗马以外的地区,为罗马掠夺财富.西汉和罗马同时期,其实我们不妨把汉看成是以长安为中心的长安帝国,就和罗马很象了.

                罗马灭亡后就进入了所谓封建制,整个西欧四分五裂,甚至于封建的受授双方都也不再是效忠的关系,而成了建立在合同制上的买卖关系,各自拥有其权利和义务."伯爵"最初只是中央派出的巡府和地方官,后来攫取了地方权力.但他们取得地方实权后并不象西汉和罗马是那样回师去夺取中央权力,而是安心于做地方统治者,和中央建立和平关系.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形成地方自治和自由.

                • 家园 个人认为集权和自治可以这么理解

                  帝国体制必然要求集权,共和、封建倾向权利制衡和地方自治。

                  同时,中央集权必然要在地方分权,分化地方势力;反之,则地方的权力相对集中。

                  • 家园 罗马共和国也是中央集权,集中到罗马城

                    当然在罗马城内实行的是贵族共和制,但对外就是绝对的中央集权.罗马帝国只不过进一步变成了个人独裁,绝对集权.

                    中世纪英法德都有从封建制向集权制发展的趋势:路易十四的父祖都有和反叛附庸作战的经历,自己在幼年也被赶出巴黎.路易十四彻底压倒封建势力,进入中央集权,把巴黎变成全国的绝对控制性城市.也只是在十四手里法国才真正成为一个民族国家,因为只有一个国王,只效忠于一个国王.这个过程可以视为周王而不是秦王统一了战国,进入专制帝国.

                    英国就不用说了,约翰二世被迫签定了大宪章被称为民主制的起源之一.殊不知约翰号称"无地王",只不过是封建制下一个较大的封建主而已,虽然是封建主的头,却"并不比他们高贵".更重要的是,约翰二世并没有接受大宪章的原则,几乎是立即进行反攻倒算,清洗封建势力,建立中央集权.最终也是国王压倒地方势力,建立中央集权.

                    但是西欧建立中央集权已经是资本主义初期了,中央贵族在压制地方封建势力的过程中壮大了第三等级.第三等级突破了封建制下的城邦资本主义,形成了全国性的联盟,又联合破落的地方封建势力推翻了中央集权.

                    清末民初,由于地方势力掌握了武力,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可以视为又回到了封建制.如果没有外患,象东南互保这种公然和中央切割的行径会发展成什么局面?民国就不用说了,就连苏维埃也要搞武装割拒.常申凯统一军政最终只落得为毛前驱.

                    建国以后,五马进京是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税制改革又是为什么?中央集权和封建制(地方自治)还是一直在斗争的.

          • 家园 科举

            很多人一看到科举制度,就只能想到八股文,想到落后。

            实际上科举比起之前的举孝廉、九品中正制,进步了不是一点半点。

            话说从英国发端的现代西方文官制度(公务员考试制度),通常认为借用了科举制度。

            • 科举
              家园 RonUnz对科举制度评价高

              http://www.theamericanconservative.com/articles/how-social-darwinism-made-modern-china-248/

              我摘几段关于科举的:

              这个体制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用按照能力选拔的文官替代了地方贵族,这些文官是通过竞争性考试选拔出来的,其权力来自于中央政府。本质上,中国比欧洲早1000年消灭了世袭封建贵族及相应的社会制度,取而代之的是一套皇帝及宗室之外所有人在法律上都平等的体制。

              竞争性考试带来的社会影响非常巨大,他决定了谁能进入中国的统治精英阶层;而在近代以前的欧洲,这完全是由血统来决定的。不同的体制给各国的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法国和德国的贵族会将他们的血缘追溯到查理曼或巴巴罗萨时期的祖先,并记录其后他们家族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兴衰;而在中国,成功的家族则是炫耀他们祖先连续几代高中进士、以及相应获得的政府官职。尽管欧洲有不少讲述充满英雄气概的平民如何通过他们为国王的效劳而进入贵族行列的浪漫童话,但在法国大革命以前,这些故事也只是童话而已。但在中国,即使是最显赫的世家也是由普通农民发迹的。

              中国不仅是第一个利用竞争性考试选拔人才的民族国家,而且,世界其他地方的竞争性考试,恐怕也都是起源于中国。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在18、19世纪的文官制度是模仿中国建立的,已经是学术界共识了;而最新的历史研究则显示,欧洲大学的入学考试及毕业考试制度(比如,最早的欧洲大学考试,剑桥大学数学学位考试)也是如此。笔试,就和筷子一样,是最纯粹的中国发明。

              因为中国人在过去1500年通过考试来分配权力和影响,有人猜测,考试能力不仅在文化层面,而且在基因层面都已经内嵌成为了中国人的特性。但是,尽管这种猜测可能包含一些真实的成分,其影响却不会太大。因为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人口一直是数千万级别的,从公元900年的6000万一直增长到1850年的4亿。而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士的人数通常每年不到100人,即使在最高峰的宋朝,也不过是每年200多人。即使我们将更低级的举人包含进来,总人数恐怕也就是几万人左右,不会超过总人口的1%。相比通过当工匠、商人谋生的中国人,以及占压倒多数的农民,他们的数量微不足道。通过考试选拔统治精英在文化上有巨大的影响,但在基因上的影响则可以忽略。

              …………

              出色的向上阶层流动性,以及无情的向下阶层流动性

              绝大多数中国人口可能都是贫困的农民,但对那些有能力、也有运气的农民来说,进入更高的阶层是有相当的机会。村镇中较富裕的居民可以让他们的孩子接受古典教育去参加科举。如果一个小地主或富农的儿子足够勤奋,也足够聪明,那他就有机会通过科举,获得政治权力和财富。

              对明清时期的进士家庭出身记录的分析,表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向上流动性可以秒杀任何西方社会,不管是前现代的西方社会还是现代西方社会。超过30%的中举者来自平民家庭-----平民家庭是指三代以内没有人担任过官员的家庭。在更早的宋朝,这个比例一度达到过84%。自剑桥大学建校以来,几百年间,其录取新生中的相应比例从来都是远低于这个数字的;美国的长青藤联盟高校的情况恐怕也是如此。与此同时,向下的阶层流动性也是非常强的,即使对于最显赫的家族也是如此。明清600年间,每一代的统治精英家族中,只有6%来自上一代的统治精英。

              通宝推:西瓜子,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