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读道德经(连载,06年贴的后续) -- 大懒虫1号

共:💬76 🌺15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读中学时有手抄的

      当时当作练钢笔字的,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每周交几页,偶就抄这些.庄子内篇,老子,黄庭,金刚经.

    • 家园 老子,庄子,列子,我很早就在看了

      有一本书 叫 老子重拼与解读,一个党校的老师写得,人不出名,书的影响似乎也不大.但是我觉得很有道理.

    • 家园 【原创】二十二章

      二十二章

      曲则全 枉则直 窪则盈 敝则新 少则得 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 故明 不自是 故彰 不自伐 故有功 不自矜 故长

      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译文]

      委屈反而能够保全 弯曲反而能够伸直 低洼反而能够充满 破旧反而能够成新 缺少反而能够获得 多了反而感到困惑

      所以圣人坚持守道作为天下人的模范。不自我表现,而有自知之明;不自以为是,而人尽皆知其是对的;不自我夸耀,而人人皆知其有功劳;不自我矜持,而能长久。

      (总之)正因为不跟别人争,而天下就没有人能和他争。以前那些“委屈可以保全”的说法,怎么会是空话呢!确实是可以做到的!

      [评析]

      若要用本章的话语去安慰在困境在落难在委屈中的失意之人的话,显然是合适的。但是能不能起到作用,那就很难说了。因为老子描述的显然不是失意之人,不仅不是失意之人,而且是得道之人,得道之人是有意识地处在在别人看来是失意的绝望的境地当中,因为得道之人是能够从绝望的境地中取得成功,换而言之,也就是说得道之人不管处于怎样恶劣的境地,都能够反败为胜,能够于绝望中看到希望。站的起点不一样,对困难的理解、对困境的态度、对前途的看法等等自然也是不同的。用现代的说法是心态和能力加起来决定着一切。

      总之,圣人由于其自身具备着卓越的能量,他们不必和别人和众人去争夺有利条件,他们照样地能够达到最高境界,能够心想事成,能够无为而无不为。

      ----

      最近发生的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是,某天上午我在播放道德经的时候,有一位朋友在,她在看她的书,说这个不影响她,她会当做背景音乐来处理的。

      可谁知道呢,不到5分钟,她又是流眼泪又是流鼻涕的,反应很大,说浑身不对劲,最后跑到阳光房里去看她的书了,到那儿后,她才恢复正常。什么原因,她也说不出来。她是个身体敏感先行于思维的人,以前推荐她读一本书,结果她说其内容超出了她的理解能力,最后因为身体实在太紧张,所以,无法看下去。我看了看她在翻看的书,是一本西方人写的自我心灵成长类的,而且被翻得很烂了,她说这几年来每天读一个章节,每天都有新的感悟。一个人能有这样的一本书,这本书就真正是她的书。而这道德经,也算是我的书。而在我看来,她那本书的内在思想跟道德经是不冲突的,正如我跟她很能谈得来(前两天我们还精神亢奋地从晚上10点聊到凌晨3点,不过这个我归结为我们都是金牛三的缘故,我俩的生日相差3天,在金牛座的第三道,两个金牛三在一起,据说比一群猴子还快乐呵呵)。但是,我播放的道德经,竟然如此地干扰了她。可见,貌似道德经所营造的场跟她内在的思想体系有强烈冲突。

      于是我想了一想其中的原因。她的思想体系的建立基本上是西方的,也就是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类的书籍,她几乎可以说是没读过(学校里语文课本上的那些不算)。

      但是让我不明白的是,道德经是很有包容力的,事实上我甚至认为它无限深广,跟其他各学问都是相通相融的,各路高手凡是认真读过道德经的,都是很认同的。这次怎么会造成这么大的干扰呢。尽管我这儿由于天天播放,所造成的能量场还是不小的,但是,我这儿播放各种音乐和声音、语言,这屋子对各种声音都是包容和吸纳的。。。。。打字到这儿,我想起了一个事情,就有点释然了。事情是她说她觉得西方的东西不适合于中国,在一些课程上,她不太愿意参加外国老师教授的课程,觉得跟中国脱离太多,也就是说,她本人是比较反对用西方的思想体系来应用和解释于中国的事情。这是一方面,而事实上在另一方面,她内在并没有形成关于中国文化的思想体系,不仅没有,而且可能接收的主要还是从西方搬过来的那些(正如我们很多人在这个历史阶段所接受的共同教育背景)。而她又是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人,所以,冲突就此而生了。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重建她自己的思想体系。只有一个人有自身完整的思想体系,这自成体系的跟孤立的教条的东西不同,前者是活的贯通的,面对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的时候,往往容易达到求同存异,体现更大的包容力通融力,而不是否定抵触抗拒。

      09.3.24

      • 家园 道不同

        不同的法门

        不同的天堂

        =不同的思想体系

        俺也想起一件事。多年以前,俺刚从边疆蛮荒之地来到富庶的江苏。内地就是先进,有线广播都到户(80年代初)。可是俺祖父祖母家的喇叭,是聋子的耳朵----摆设。俺虽来自蛮荒之地,喜欢听流行音乐。哪知道,喇叭过一阵就被祖母关掉。大大地不解,这喇叭又不费家里的电,不开不是白不开嘛。几次以后,祖母忍不住解释,说她听了那些音乐头疼。

        • 家园 嗯,很多流行歌曲,对老一辈在经典熏陶中的成长的人来说,

          属于五音令人耳聋一列的。

    • 家园 【原创】二十一章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 其名不去 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译文]

      大德的样子,跟随着道的样子。

      道这种东西,是恍恍惚惚的,虽是那恍恍惚惚的样子,但其中却是有形象的,那恍恍惚惚的形象之中,是有实物的,那深远幽眇的状态中,却是有精华有生命力的,这种精华的力量是非常真实地存在着的,是确实可以验证的。

      从古至今,它的大名是不变的,依据它才能识别万物的本来面目。我怎么能够知道万物的本来面目呢?就是因为依据它(道)来认识的。

      [评析]

      把二十章看成是惟道是从的孔德之人的具体形象的话,那么本章就是对孔德之人所从之道的一个比较具体的解释。

      以上各章中描述的道都是玄之又玄的,似乎老子惟恐别人把别的东西误解为道。

      但是本章的道确实比较平实的,这个道虽然也是一样的恍恍惚惚深远玄乎,但是我们好歹知道了那其中是有形象有实体的,“道”通过“象”和“物”发生了联系,不管怎样,我们可以理解为道是一种实在。

      是否在这里可以把道理解为万物中都存在,正因为它存在于万物,老子才能够认识到万物的本质,因为他看到了存在于万物当中那富有生命力的精华部分,在老子看来,那不过都是道的某种表现罢了,即便是大德的人,其本质就在于其是一个随顺道而存在的实体。

      ----

      这两年对知行合一的感悟颇深。知而行,行而知,两者合起来,鲜有不成就的。

      从我个人的参照系中,我把知行合一视为对道的体悟。从自身来说,也在努力缩短知行之间的差距,能感觉到的确在缩小中。

      道和德在老子的体系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道看不见,德是稍微能看得见的,而通过德,尤其是大德,则可以认识道。很接近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和本质并非分离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区别在于现象是以多角度多种状态存在,而其中的本质只有一个,但是并非为每个人所能看到,因为每个人都可以看到“一个本质”、每个人都可以自以为是。检验究竟谁是谁非的标准还是对知行合一的执行程度。

      这显然是有难度的,否则,对此,老子也不会概叹“吾言甚易知 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 莫能行(七十章)”。(还有在七十八章“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关键词(Tags): #知行合一
    • 家园 【原创】二十章

      二十章

      唯之与阿 相去几何

      美之与恶 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 不可不畏

      荒兮 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 如享太牢 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 其未兆

      沌沌兮 如婴儿之未孩

      傫傫兮 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 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 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 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 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 而贵食母

      [译文]

      唯诺与呵斥,相差多远呢?

      美丽与丑恶,相差多少呢?

      人们所畏惧的,不可以不畏惧。

      广漠啊!不知道有没有尽头呢!

      众人都开开心心的样子,好像参加丰盛的筵席,好像春天登高远眺。

      我独自淡泊的样子,看上去对这些都无动于衷:

      混混沌沌啊,好像不知嬉笑的婴儿;

      疲倦闲散啊,好像无处可归的样子。

      众人都有多余,而惟独我好像不足。

      我这真是愚人的心!

      世人都很明白事理,而惟独我看上去混头混脑的样子。

      世人都很明辨是非,而惟独我看上去无所识别的样子。

      众人都有是有用之才,而惟独我看上去愚陋并且笨拙。

      惟独我和别人不一样,我重视循道而生活。

      [评析]

      感觉本章中老子有种离群索居的孤独和无奈。这是在前面所没有过的情绪流露。也许这和他用了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有关系。

      别人在一起快快乐乐地过那种人间生活,而我却独自没有尽头地走在无人的大道上。他们的那种喧闹我是感受得到的,但是我的这种孤独和自得却是无人能够知觉的。别人在一起可以尽情地分享那些在我看来不屑于体验的乐趣,而我独自体验混沌和愚笨掩盖下的无所不知。众人的生活,我能够理解,也没有人比我更能够理解这种生活的浅陋之本质。但是,我这种无止尽的求道者的生活和体验,却真是无人能够分享啊!

      真是无奈!

      人毕竟是社会性的动物,无论是谁,都需要有人能够理解和分享。“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一种情况,而言外之意就是要找同道者为谋。而普天之下,究竟有几个同道者呢?老子怕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他肯定是孤独的,尽管他似乎无所不知!

      不管修道的人内心有多么的饱满多么的充实多么的富足,但是他也得接受表面上的孤立,接受志同道合者稀少的事实。这种内心的饱满和外在的孤立,构成了一种求道者特有的美。老子是美的。

      --------

      有点忍不住,这章我还是比较喜欢的,所以,一并贴了。

      怎么说呢,现在我看过去的评述,觉得那时候我是挺严肃的,特虚心地聆听老子的教诲,努力想去体会他说的东西是啥意思。

      现在我看这段,竟然特开心,原来老子也是一个精神病。

      怎么说呢?是这样的,我去年某天突然顿悟了,将我这样的有自己一套参照系的人都看做精神病人,具体的判断很多,简单的一条就是,这类人通常是别人普遍拥有的东西,他们没有,而他们有的、视为重要的东西,别人或是无法理解,或者看得上的话也无法获得。

      然后,我举目望过去,发觉这样的精神病人,在我的周围,竟然数目可观,可见,我多会选择适合自己居住的环境。

      所以,现在我看过去,老子俨然就是一个标准的精神病人。难怪我这么喜欢他,还觉得他美呢。你若觉得他也是美的,那么,恭喜你,精神病一个,嗯,懒虫评价体系中的精神病人哈。

    • 家园 治大国如烹小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