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读道德经(连载,06年贴的后续) -- 大懒虫1号

共:💬76 🌺15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我读道德经(连载,06年贴的后续)

信箱里有信息提示有同学收藏本贴链接出处,竟然是3年前的帖子了,竟然过去了3年,时光啊。。。

这几年其实一直在读道德经,尤其是现在几乎每天上午听一遍,当背景音乐。

越读越深,融化到骨髓里去了,所以,反而是不会写什么了。所以,很佩服6年前的自己,能一口气把道德经读下来还写出来。

从现在看2003年的读书笔记,再对照一下现如今的理解,大概能看出内在的一些成长痕迹。

现在准备当日记一样地记录下来。现在河里应该没几个人跟我有同好吧,现在我也没有06年下河之初那种忐忑了,就继续贴完吧。每天贴一章,以便理解得更深一点。

十九章

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 不足

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译文]

彻底抛弃圣智,人民可以因此得到百倍的好处;

彻底抛弃仁义,人民可以回复真正的孝慈本性;

彻底抛弃巧利,盗贼就不存在了。

这三样东西(圣智、仁义、巧利)都是摆摆样子的,不足以用来治理天下。

所以说要使人民有归属感是这样的:保持质朴、消减私欲、抛弃所谓的学问、没有忧虑。

[评析]

呵呵,此章似乎是对上一章某些疑问的某种解答。

感觉中,老子是带着某种厌恶的感觉在写这章的。

老子似乎很讨厌仁义,人民的丧失孝慈居然与持守了所谓仁义有这么大的联系:只要彻底抛弃,就能恢复孝慈。他也厌弃圣智,更不用说什么巧利了。他认为这些都是一些表面的东西,实际上是摆摆样子给别人看的。所以似乎可以理解前一章的“智慧出,有大伪”了:那种所谓的智慧的存在,不仅没有导致真正的知,反而出现了更虚伪的东西!

对于他认为应该厌弃的东西,他给出的态度是:别理它们!把它们当作不存在!如果对它们一无所知,也不学习,那么就能无所忧虑了。

老子的忧虑,可能是因为他对它们那种虚伪的表象所带来的弊端、它们的广泛的社会影响知道得太深刻了吧!

---------------

以上是我03年的解读。6年以后,此时此刻的我,却在想,当这些东西业已广泛存在的大前提下,即使认识到需要减少甚至彻底去除,具体实施起来,哪怕有绝妙的方法能保证达到目的,却仍然是非常困难的。某些观念和态度一旦成为主流,若要让他们消失掉的话,除非由强悍的少数派用某种新生的观念引发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大革命。忽然,想起了毛主席。

另,做汤煮粥不溢锅的小秘诀:滴几滴植物油。俺煮汤和煮粥各做过一回实验,效果很好,果然没有溢出来。不过有一个后遗症,开煮后由于知道不溢锅了,于是我就忘了这回事儿,所以,汤和粥都很干很干。

关键词(Tags): #严肃点#读道德经
家园 有见地!
家园 治大国如烹小粥——:))
家园 虎老师好!哈哈你这句说得妙极!

3年前,俺还浮躁着,没能坐得住,没有继续贴完,这次,向您保证,一定贴完!

家园 【原创】二十章

二十章

唯之与阿 相去几何

美之与恶 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 不可不畏

荒兮 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 如享太牢 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 其未兆

沌沌兮 如婴儿之未孩

傫傫兮 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 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 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 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 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 而贵食母

[译文]

唯诺与呵斥,相差多远呢?

美丽与丑恶,相差多少呢?

人们所畏惧的,不可以不畏惧。

广漠啊!不知道有没有尽头呢!

众人都开开心心的样子,好像参加丰盛的筵席,好像春天登高远眺。

我独自淡泊的样子,看上去对这些都无动于衷:

混混沌沌啊,好像不知嬉笑的婴儿;

疲倦闲散啊,好像无处可归的样子。

众人都有多余,而惟独我好像不足。

我这真是愚人的心!

世人都很明白事理,而惟独我看上去混头混脑的样子。

世人都很明辨是非,而惟独我看上去无所识别的样子。

众人都有是有用之才,而惟独我看上去愚陋并且笨拙。

惟独我和别人不一样,我重视循道而生活。

[评析]

感觉本章中老子有种离群索居的孤独和无奈。这是在前面所没有过的情绪流露。也许这和他用了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有关系。

别人在一起快快乐乐地过那种人间生活,而我却独自没有尽头地走在无人的大道上。他们的那种喧闹我是感受得到的,但是我的这种孤独和自得却是无人能够知觉的。别人在一起可以尽情地分享那些在我看来不屑于体验的乐趣,而我独自体验混沌和愚笨掩盖下的无所不知。众人的生活,我能够理解,也没有人比我更能够理解这种生活的浅陋之本质。但是,我这种无止尽的求道者的生活和体验,却真是无人能够分享啊!

真是无奈!

人毕竟是社会性的动物,无论是谁,都需要有人能够理解和分享。“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一种情况,而言外之意就是要找同道者为谋。而普天之下,究竟有几个同道者呢?老子怕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他肯定是孤独的,尽管他似乎无所不知!

不管修道的人内心有多么的饱满多么的充实多么的富足,但是他也得接受表面上的孤立,接受志同道合者稀少的事实。这种内心的饱满和外在的孤立,构成了一种求道者特有的美。老子是美的。

--------

有点忍不住,这章我还是比较喜欢的,所以,一并贴了。

怎么说呢,现在我看过去的评述,觉得那时候我是挺严肃的,特虚心地聆听老子的教诲,努力想去体会他说的东西是啥意思。

现在我看这段,竟然特开心,原来老子也是一个精神病。

怎么说呢?是这样的,我去年某天突然顿悟了,将我这样的有自己一套参照系的人都看做精神病人,具体的判断很多,简单的一条就是,这类人通常是别人普遍拥有的东西,他们没有,而他们有的、视为重要的东西,别人或是无法理解,或者看得上的话也无法获得。

然后,我举目望过去,发觉这样的精神病人,在我的周围,竟然数目可观,可见,我多会选择适合自己居住的环境。

所以,现在我看过去,老子俨然就是一个标准的精神病人。难怪我这么喜欢他,还觉得他美呢。你若觉得他也是美的,那么,恭喜你,精神病一个,嗯,懒虫评价体系中的精神病人哈。

家园 【原创】二十一章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 其名不去 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译文]

大德的样子,跟随着道的样子。

道这种东西,是恍恍惚惚的,虽是那恍恍惚惚的样子,但其中却是有形象的,那恍恍惚惚的形象之中,是有实物的,那深远幽眇的状态中,却是有精华有生命力的,这种精华的力量是非常真实地存在着的,是确实可以验证的。

从古至今,它的大名是不变的,依据它才能识别万物的本来面目。我怎么能够知道万物的本来面目呢?就是因为依据它(道)来认识的。

[评析]

把二十章看成是惟道是从的孔德之人的具体形象的话,那么本章就是对孔德之人所从之道的一个比较具体的解释。

以上各章中描述的道都是玄之又玄的,似乎老子惟恐别人把别的东西误解为道。

但是本章的道确实比较平实的,这个道虽然也是一样的恍恍惚惚深远玄乎,但是我们好歹知道了那其中是有形象有实体的,“道”通过“象”和“物”发生了联系,不管怎样,我们可以理解为道是一种实在。

是否在这里可以把道理解为万物中都存在,正因为它存在于万物,老子才能够认识到万物的本质,因为他看到了存在于万物当中那富有生命力的精华部分,在老子看来,那不过都是道的某种表现罢了,即便是大德的人,其本质就在于其是一个随顺道而存在的实体。

----

这两年对知行合一的感悟颇深。知而行,行而知,两者合起来,鲜有不成就的。

从我个人的参照系中,我把知行合一视为对道的体悟。从自身来说,也在努力缩短知行之间的差距,能感觉到的确在缩小中。

道和德在老子的体系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道看不见,德是稍微能看得见的,而通过德,尤其是大德,则可以认识道。很接近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和本质并非分离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区别在于现象是以多角度多种状态存在,而其中的本质只有一个,但是并非为每个人所能看到,因为每个人都可以看到“一个本质”、每个人都可以自以为是。检验究竟谁是谁非的标准还是对知行合一的执行程度。

这显然是有难度的,否则,对此,老子也不会概叹“吾言甚易知 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 莫能行(七十章)”。(还有在七十八章“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关键词(Tags): #知行合一
家园 【原创】二十二章

二十二章

曲则全 枉则直 窪则盈 敝则新 少则得 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 故明 不自是 故彰 不自伐 故有功 不自矜 故长

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译文]

委屈反而能够保全 弯曲反而能够伸直 低洼反而能够充满 破旧反而能够成新 缺少反而能够获得 多了反而感到困惑

所以圣人坚持守道作为天下人的模范。不自我表现,而有自知之明;不自以为是,而人尽皆知其是对的;不自我夸耀,而人人皆知其有功劳;不自我矜持,而能长久。

(总之)正因为不跟别人争,而天下就没有人能和他争。以前那些“委屈可以保全”的说法,怎么会是空话呢!确实是可以做到的!

[评析]

若要用本章的话语去安慰在困境在落难在委屈中的失意之人的话,显然是合适的。但是能不能起到作用,那就很难说了。因为老子描述的显然不是失意之人,不仅不是失意之人,而且是得道之人,得道之人是有意识地处在在别人看来是失意的绝望的境地当中,因为得道之人是能够从绝望的境地中取得成功,换而言之,也就是说得道之人不管处于怎样恶劣的境地,都能够反败为胜,能够于绝望中看到希望。站的起点不一样,对困难的理解、对困境的态度、对前途的看法等等自然也是不同的。用现代的说法是心态和能力加起来决定着一切。

总之,圣人由于其自身具备着卓越的能量,他们不必和别人和众人去争夺有利条件,他们照样地能够达到最高境界,能够心想事成,能够无为而无不为。

----

最近发生的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是,某天上午我在播放道德经的时候,有一位朋友在,她在看她的书,说这个不影响她,她会当做背景音乐来处理的。

可谁知道呢,不到5分钟,她又是流眼泪又是流鼻涕的,反应很大,说浑身不对劲,最后跑到阳光房里去看她的书了,到那儿后,她才恢复正常。什么原因,她也说不出来。她是个身体敏感先行于思维的人,以前推荐她读一本书,结果她说其内容超出了她的理解能力,最后因为身体实在太紧张,所以,无法看下去。我看了看她在翻看的书,是一本西方人写的自我心灵成长类的,而且被翻得很烂了,她说这几年来每天读一个章节,每天都有新的感悟。一个人能有这样的一本书,这本书就真正是她的书。而这道德经,也算是我的书。而在我看来,她那本书的内在思想跟道德经是不冲突的,正如我跟她很能谈得来(前两天我们还精神亢奋地从晚上10点聊到凌晨3点,不过这个我归结为我们都是金牛三的缘故,我俩的生日相差3天,在金牛座的第三道,两个金牛三在一起,据说比一群猴子还快乐呵呵)。但是,我播放的道德经,竟然如此地干扰了她。可见,貌似道德经所营造的场跟她内在的思想体系有强烈冲突。

于是我想了一想其中的原因。她的思想体系的建立基本上是西方的,也就是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类的书籍,她几乎可以说是没读过(学校里语文课本上的那些不算)。

但是让我不明白的是,道德经是很有包容力的,事实上我甚至认为它无限深广,跟其他各学问都是相通相融的,各路高手凡是认真读过道德经的,都是很认同的。这次怎么会造成这么大的干扰呢。尽管我这儿由于天天播放,所造成的能量场还是不小的,但是,我这儿播放各种音乐和声音、语言,这屋子对各种声音都是包容和吸纳的。。。。。打字到这儿,我想起了一个事情,就有点释然了。事情是她说她觉得西方的东西不适合于中国,在一些课程上,她不太愿意参加外国老师教授的课程,觉得跟中国脱离太多,也就是说,她本人是比较反对用西方的思想体系来应用和解释于中国的事情。这是一方面,而事实上在另一方面,她内在并没有形成关于中国文化的思想体系,不仅没有,而且可能接收的主要还是从西方搬过来的那些(正如我们很多人在这个历史阶段所接受的共同教育背景)。而她又是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人,所以,冲突就此而生了。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重建她自己的思想体系。只有一个人有自身完整的思想体系,这自成体系的跟孤立的教条的东西不同,前者是活的贯通的,面对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的时候,往往容易达到求同存异,体现更大的包容力通融力,而不是否定抵触抗拒。

09.3.24

家园 老子,庄子,列子,我很早就在看了

有一本书 叫 老子重拼与解读,一个党校的老师写得,人不出名,书的影响似乎也不大.但是我觉得很有道理.

家园 读中学时有手抄的

当时当作练钢笔字的,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每周交几页,偶就抄这些.庄子内篇,老子,黄庭,金刚经.

家园 【原创】二十三章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日 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 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 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 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 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 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 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译文]

少说话、少施政是合乎自然的。

所以狂风吹不了一整天,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在操纵这个呢?是天地。天地都不能够持久表示狂暴,而况人呢?

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从事于失的,就同于失。同于道的人,道也乐意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

(统治者的)信用不足,人民自然也不相信他。

[评析]

老子那个时代,想必自然条件很好,连天地都不能让狂风整天吹,让暴雨整天下。他这话放到现在来说,估计很多人会反对的。何况,现在人的破坏自然的能力是足够大的,让狂风暴雨吹上一整天应该问题不大。

而下面的说法,显然就是一个同流合污,或者说物以类聚。干一行,就像是干这行的,而且干了这行,似乎干别的就不行了,因为即便你不想干也不行,行自己也会来找你的!这就像进了一个轨道,随着惯性运行,出不来了。

当然,这是对老子的“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的曲解。

老子和道的关系,无疑是和老朋友的关系一样,人一旦得了道,和道得了人一样。道不仅时时相随,而且还乐意相随!当然,别的也是一样,一旦得了失,也就意味着被失盯上了!这很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人倒霉了会一直倒霉下去!

[备注]

五章“多言数穷”、十七章“贵言”,本章“希言”,老子提倡希言。“言”在老子那里不仅仅是说话的意思,主要还是理解为政令、教令等等有指示性的政策性的东西。

-----

说一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我是心里不能有事情的人。但是近三四个月来,一件事情很让我恼火。就是同一个人,接二连三的把一件事情给我搞砸。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中,我是一味地忍忍忍让让让,且看他如何处理。终于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了。他做事情的程度一步一步地直至完全地失去了最基本的一条,信用。不停地失信不停地拖沓,其实已经非常非常非常地干扰了其他的逐项进程,因为我的世界是整体的和紧密联系的,任何细小的部分都是影响全局的。同时伴随着轻诺必寡信的名言的诸多事例验证。

刚才我达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终止合作。到此时,我才发觉,貌似决断的我其实依然存在当断不断的不决断一面,由于讲情面、心软、不忍心等妇人之心所而导致的当断不断,这点迟早会耽误很多事情的。所以,从正面来说,这是给我的一个重要课程。对此,我还是要感谢的,而且我早就在事情终止之前的中途发感谢信给对方了,由衷地感谢对方让我吃一堑长一智。(不是带着那种嘲讽的口气的,而是很真诚的,用我强大的反思精神找了自己对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够的缺点。)

但是就该事情本身,足以让我的肺部气炸的,我用多年来好不容易修炼出来的从容不迫来克制自己,隔离这种愤怒情绪,才使我没有发狂。但是跟他在电话里沟通看到他的态度,那种使劲推卸责任、逃避、被动、毫无对自己不断失信存羞耻之心的恶劣态度,我本着不断给他机会让他以最好的姿态处理好这个事情的心态,在刹那间炸飞了,明确地对他那种闪烁其词做了总结:“亲爱的(自从他首次失信开始,我就称呼他为亲爱的了呵呵),咱们到此为止,从此没有任何瓜葛,合同上写的以后的一年的服务我全部不要了,你把最基本的收尾工作给我做好,但是你不做也无所谓了。”他一如既往地答应,但是直觉告诉我他肯定又失信,于是在挂电话的刹那间,我恨不得他整年倒霉白忙乎。但是幸亏我没白修炼,那股杀气在几秒内立即收敛起来了,毕竟是我用来养大脑的真气,不能白白发火浪费掉。随即我上谷歌搜了一个词语,然后看到这段话,然后我发给他,让他跟我共勉,这算是最后的联系,我也终于当断则断了一回:“引文一段与你共勉: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再反思,我之所以找这么个人做这么个事情在这么个时期,是我潜意识的选择,我通过这个事件,认识自己的一个重要弱点,因为向来我自认为自己没什么大不了的弱点,纵使有弱点,也能转弱为强的。而这个事情告诉我,我是有很重要的弱点的。

唉,人生,是一个不断地修炼的过程,不管我愿意不愿意,最终还是得往着道的方向靠近靠近靠近再靠近,最后跟道在一起,无为而无不为,成仙了。呵呵。

09.3.25

家园 修不得

佛家好像是这个意思

如果站在立地成佛得法门看,大虫虫已得道矣,就是已然成仙,恭喜中

家园 道不同

不同的法门

不同的天堂

=不同的思想体系

俺也想起一件事。多年以前,俺刚从边疆蛮荒之地来到富庶的江苏。内地就是先进,有线广播都到户(80年代初)。可是俺祖父祖母家的喇叭,是聋子的耳朵----摆设。俺虽来自蛮荒之地,喜欢听流行音乐。哪知道,喇叭过一阵就被祖母关掉。大大地不解,这喇叭又不费家里的电,不开不是白不开嘛。几次以后,祖母忍不住解释,说她听了那些音乐头疼。

家园 不明白,按第十九章办

怎么办?废除教育?废除家庭?废除公司企业?废除私有制?

如果办了,是不是我们又会被开除地球球籍?

想了想,什么GP道德经,神经经而已。

通宝推:西里西,
家园 花花大懒虫

被指点要好好读老子的《道德经》,可惜我玩心重,始终静心不下好好读,将仔细拜读你的解读,估计会省却不少气力

家园 显然无效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