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读道德经(连载,06年贴的后续) -- 大懒虫1号

共:💬76 🌺15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二十七章

      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讁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 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 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 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 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 不爱其资 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译文]

      善于行走的,不留痕迹(无为而治);善于言谈的,没有过失(不言之教);善于计算的,不需要筹码;善于关闭的,不需要使用插梢却让别人开不了;善于打结的,不需要绳索却能让别人解不开。

      所以圣人经常提醒人,善于让人终止某种(不善的)行为状态,所以天下就没有被抛弃的人、没有失败的人了;圣人善于做到物尽其用,所以天下就没有被抛弃的物体了。这就是保持了“明”的境界。

      所以善人可以做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警戒;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爱惜他的警戒,即便有小聪明,但其实是大糊涂。这里面有深奥的道理。

      [评析]

      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本章所说的情况了。

      最大的无为,也是无所为,也是把握了事物的本质、事情的内在规律之后的一种顺其自然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做什么都是得心应手,无所不能。

      其实这也是一种大智慧,达到了认识的某种境界,可以称为“明”。袭明之人对人对物似乎是一视同仁的了,每个人都有其优点,每个事物都有其用处,没有无用的人,也没有无用的物。即便是通常意义上的善人和不善人,也都有其用处。

      物各归其用,这其实也是事物运行的一种自然存在的状态。人若是能够真正地认识到这点,在对事理的理解方面,其实算是达到了一定的境界,算是领会了其中的奥妙。

      不知道这样地解释本章,老子会否满意地赞许:“看不出来,这小姑娘还挺有悟性的!”

      “嗨,没什么,您老人家翻来覆去讲的可不就是觉得大家看问题看事物都流于看表面、没有抓住其中的所谓道理么?!呵呵,反正我也不知道那些道理究竟是什么,但是似乎不是那么复杂,甚至到最后都挺简单的,不是吗?!”

      -----

      09年读后感,

      本章关键词:善。

    • 家园 【原创】二十六章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 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 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 躁则失君

      [译文]

      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

      因此君子整天行走离不开载重的车辆。虽然有荣华富贵的生活,但是能够安然处之。为什么大国的君主却要轻举妄动、驾御天下呢?

      轻,就失去了根本,躁,就失去了主宰。

      [评析]

      轻率浮躁是老子所摒弃的,老子提倡与之相对应的稳重和沉静。这个是针对君子、万乘之主而言的。一般人的轻率和浮躁即便失去了根本和主宰,其影响面也是比较小的,而对于一国之主则需要非常注意保持稳重和沉静,不可轻举妄动了。因此,可以将本章看作是老子在教育国君。

      -----

      09年读后感

      重,沉重厚重稳重,对轻浮。静,沉静安静寂静,对浮躁。老子喜欢沉的,静的,重的,居下的状态。

      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这种状态。

      或者说,“重”的人和事往往为人所逃避,我就喜欢“轻”的人和事。

      比如今天,有一个对我向来很不错的人给我打电话,一个很“重”很“静”的人,做什么事情都会考虑很周全,不动声色地说出很幽默很睿智的话语来。以前我是很敬重他的,不久以前还是。但是不久以前,他的一些偶尔作为完全地颠覆了我对他多年的好印象(虽然事情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但是我这人有洁癖,一个人若是对别人不好,即使对我再好,我也鄙视之屏蔽之嫌弃之。当然,这也是我的局限之处狭隘之处,就是做不到若无其事就事论事。)

      。原来看来的重和静,现在看来,让人感觉里里外外透露着阴沉感,原来看来可信的话语,现在让人感觉背后都有周全的目的。再一次体验到了万事万物的两面,看到了月亮的背面。重的,静的,跟轻的躁的对立所带来的负面感受:不能给人以轻松愉快感。

      以上很可能是对老子所说的重和静,轻和躁的浅表层面的曲解。如果从修道的角度去理解,重和静都是说人心定下来的状态,蕴涵无限能量无限生命力,是会产生深层次的愉悦感的。不仅是感觉,还会使事情顺遂。当然,老是反反复复地强调这个,略显无趣,所以,有必要时不时地进行曲解。

      3.30.2009

    • 家园 最近俺也在看啊。

      俺不爱看书店卖的那些注释版。有些注释的及其荒谬。所以,俺就干读原文。

      最大的体会就是,文章是读的。读得感觉跟写很不一样。也许原来说话传递的信息与书面文字传递的信息是相差很多的。

      谢谢你的这帖子。

    • 家园 【原创】二十五章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 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曰远 远曰反

      故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译文]

      由一个混沌而成的物体,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了。此物无声无形,绝对独立且永恒存在,无所不至且生生不息,可以看作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勉强地称它为“道”,勉强地给它取个名叫“大”。大而逝,逝而远,远而反。

      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其中之一。

      人法于地,地法于天,天法于道,道法于自然。

      [评析]

      本章是对于道体的详细说明:

      1. 道是混成的;

      2. 道混成于天地之前,是天地产生的根据;

      3. 道无声无形;难以命名。

      4. 道绝对永恒地存在着,并发挥着作用;

      5. 道法自然。

      读了本章,忽然想重新句读第一章,且看: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

      无名, 天地之始 ;有名 ,万物之母。

      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 常有, 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这么一句读,恐怕要重新解释某些地方了!可见,第一章真的是玄乎!

      --------

      今天去听了一个讲座,貌似很久很久没去听讲座了。关于艺术方面的。但是很令人欣慰的是,该教授除了本专业外,对西方哲学美学都有研究,并且对老子也有研究,其中引用了不少道德经里的句子。所以,我给今天的讲座评分为8分,很高的分数了。

      在听讲座的时候,我的脑子似听非听,每次都这样,第一层面是在听讲座,第二层面是在梳理自己在思考在关注着的内容。所以听各种讲座,对我来说,都是剥离所讲的知识本身的。各种讲座,这么多年来对我的意义,是帮我做思维的体操,从一个我平时不太熟悉的角度来锻炼刺激我的思维去思考我自己要思考的课题。嗯,我想,有的同学能明白我在说什么。

      讲座结束后我四处走路,今天比较喜欢走路。然后我发现今天一整天都穿戴整齐身体笔挺提着一个昨天在烘焙教室做完蛋糕后的一个粉色购物袋里面装着砸碎物品地行走于陌生的人群中。这期间,也跟陌生人说过话,也有过一些购物行为付款行为,也有人给我打过电话,这跟平常的任何一天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今天给我的感觉是,我好像游离于人群。为什么呢?我想了想,大概是我的上衣外套穿得太贴身了,只能站得很笔直的那种衣服,这种衣服让我感觉到不自然,那种提醒自己已经三个星期没跑步了却吃得很多的浑身不舒服的不自然的存在。09.3.28

    • 家园 【原创】二十四章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 自衿者不长

      其在道也 曰余食赘形 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

      举起脚跟站不牢固,跨着脚步无法远走。自己表现的人,没有自知之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得到别人的赞同;自我夸耀的人,其实没有立什么功劳;自我矜持的人,往往不能长久。

      从道来看,这些都可以称为剩饭赘肉,是让人感到厌恶的。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么做。

      [评析]

      本章列举的一些注重自我感觉的人,和前面二十二章中被圣人否定过的人(或者说和圣人相反的人)是同一班人。只不过二十二章的重点在说圣人如何如何,而本章则是毫不客气地甚至是带着厌恶地说这些人其实都是剩饭赘肉,都是垃圾。说得够狠的。(你得道了,也就是得道了 ,也没有必要这么看别人不起呀!再说了,你想得道想长生久视,可别人并不一定也想这样呀!哼!看到这里,几乎都不想往下看了!老子真他妈的狂傲真够自以为是的!)

      [备注]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同二十三章的“飘风不终日 骤雨不终日”其实说的是一个意思。从中看不出老子是不是不喜欢飘风骤雨企立跨行,但是能够看出他欣赏能够持续长久的东西。

      -------

      从现在的我去看过去的我写的东西,全面地看的话,还能有个总体的自我评价:还不错嘛~但是现在一段一段地贴出来看,每段都显得匆忙浅显,这段也是如此。毕竟,我全身的细胞都全面更新了一遍(据说每个人7年全面更新一次的),无论从物质还是从精神,都不是过去那个我了。所以,的确是没有什么可以执着可以顽固的,变化才是本质。

      注重自我的人,其实是否定变化的,因为当一切都在变都在化的时候,注重自我的行为,阻碍了对变化的感受,把自己局限固定在一个状态中了。在老子的解释中,道不是一个不变的存在,它在那里,它又不在那里。

      近期对变对化有越来越多越来越深的感受,却更为镇定和从容,因为彷佛能更清楚地看清一些东西。人在本质在真相面前,会变得安静,不再乱动。

      另外,跟外人、能听得懂自己语言的人的沟通和交流,能让自己的灵感更加实在,更容易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行动。若要保持持续的行动,就要保持持续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保持持续的行动是很难的,要不断地与自我的惰性做斗争。所以,现在比较能体会老子在这段里对没有持续行动力没有长久生命力的群众的另列单子了。唉,跟蚂蚁学习,生命不止,搬运不息。

      09.3.26

      • 家园 可能看问题要跳出来看。。

        早上,在地铁里,俺还在想周星星的那句话:以前俺是用肉眼看问题,现在俺开始用心眼看问题。。

        要达到心眼,就要超脱出来,多难啊。。。。

    • 家园 花花大懒虫

      被指点要好好读老子的《道德经》,可惜我玩心重,始终静心不下好好读,将仔细拜读你的解读,估计会省却不少气力

    • 家园 不明白,按第十九章办

      怎么办?废除教育?废除家庭?废除公司企业?废除私有制?

      如果办了,是不是我们又会被开除地球球籍?

      想了想,什么GP道德经,神经经而已。

      通宝推:西里西,
    • 家园 【原创】二十三章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日 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 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 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 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 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 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 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译文]

      少说话、少施政是合乎自然的。

      所以狂风吹不了一整天,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在操纵这个呢?是天地。天地都不能够持久表示狂暴,而况人呢?

      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从事于失的,就同于失。同于道的人,道也乐意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

      (统治者的)信用不足,人民自然也不相信他。

      [评析]

      老子那个时代,想必自然条件很好,连天地都不能让狂风整天吹,让暴雨整天下。他这话放到现在来说,估计很多人会反对的。何况,现在人的破坏自然的能力是足够大的,让狂风暴雨吹上一整天应该问题不大。

      而下面的说法,显然就是一个同流合污,或者说物以类聚。干一行,就像是干这行的,而且干了这行,似乎干别的就不行了,因为即便你不想干也不行,行自己也会来找你的!这就像进了一个轨道,随着惯性运行,出不来了。

      当然,这是对老子的“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的曲解。

      老子和道的关系,无疑是和老朋友的关系一样,人一旦得了道,和道得了人一样。道不仅时时相随,而且还乐意相随!当然,别的也是一样,一旦得了失,也就意味着被失盯上了!这很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人倒霉了会一直倒霉下去!

      [备注]

      五章“多言数穷”、十七章“贵言”,本章“希言”,老子提倡希言。“言”在老子那里不仅仅是说话的意思,主要还是理解为政令、教令等等有指示性的政策性的东西。

      -----

      说一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我是心里不能有事情的人。但是近三四个月来,一件事情很让我恼火。就是同一个人,接二连三的把一件事情给我搞砸。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中,我是一味地忍忍忍让让让,且看他如何处理。终于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了。他做事情的程度一步一步地直至完全地失去了最基本的一条,信用。不停地失信不停地拖沓,其实已经非常非常非常地干扰了其他的逐项进程,因为我的世界是整体的和紧密联系的,任何细小的部分都是影响全局的。同时伴随着轻诺必寡信的名言的诸多事例验证。

      刚才我达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终止合作。到此时,我才发觉,貌似决断的我其实依然存在当断不断的不决断一面,由于讲情面、心软、不忍心等妇人之心所而导致的当断不断,这点迟早会耽误很多事情的。所以,从正面来说,这是给我的一个重要课程。对此,我还是要感谢的,而且我早就在事情终止之前的中途发感谢信给对方了,由衷地感谢对方让我吃一堑长一智。(不是带着那种嘲讽的口气的,而是很真诚的,用我强大的反思精神找了自己对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够的缺点。)

      但是就该事情本身,足以让我的肺部气炸的,我用多年来好不容易修炼出来的从容不迫来克制自己,隔离这种愤怒情绪,才使我没有发狂。但是跟他在电话里沟通看到他的态度,那种使劲推卸责任、逃避、被动、毫无对自己不断失信存羞耻之心的恶劣态度,我本着不断给他机会让他以最好的姿态处理好这个事情的心态,在刹那间炸飞了,明确地对他那种闪烁其词做了总结:“亲爱的(自从他首次失信开始,我就称呼他为亲爱的了呵呵),咱们到此为止,从此没有任何瓜葛,合同上写的以后的一年的服务我全部不要了,你把最基本的收尾工作给我做好,但是你不做也无所谓了。”他一如既往地答应,但是直觉告诉我他肯定又失信,于是在挂电话的刹那间,我恨不得他整年倒霉白忙乎。但是幸亏我没白修炼,那股杀气在几秒内立即收敛起来了,毕竟是我用来养大脑的真气,不能白白发火浪费掉。随即我上谷歌搜了一个词语,然后看到这段话,然后我发给他,让他跟我共勉,这算是最后的联系,我也终于当断则断了一回:“引文一段与你共勉: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再反思,我之所以找这么个人做这么个事情在这么个时期,是我潜意识的选择,我通过这个事件,认识自己的一个重要弱点,因为向来我自认为自己没什么大不了的弱点,纵使有弱点,也能转弱为强的。而这个事情告诉我,我是有很重要的弱点的。

      唉,人生,是一个不断地修炼的过程,不管我愿意不愿意,最终还是得往着道的方向靠近靠近靠近再靠近,最后跟道在一起,无为而无不为,成仙了。呵呵。

      09.3.25

      • 家园 语言

        自然不怎么爱说话,风雨是自然的语言,大风大雨都不长久。人也应该这样。喜欢什么就去做吧,老天爷总会给人条路的,选好了路就自己去玩,好坏都是自己选的。生发变化是需要时间的,半路上可能就怀疑了,做下去需要信念。因为不相信了,所以不相信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