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淝水大战的前前后后一,请各位方家指教 -- 闲云野熊

共:💬319 🌺16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讨论】把历史走向归于某人是不太严肃的

                  即便没有慕容垂出来抵抗,桓温最多也就是能将前燕打回辽东,不可能灭燕,当时东晋的形势也决定了桓温不可能在河北长久经营,一旦南方有变他不得不撤军,说不定河北归谁呢。

      • 家园 【原创】淝水大战的前前后后(三)

        由于东晋政权的存在,汉族世族普遍对曾为“蛮夷”的氐族政权持敌视态度,苻秦政权中汉族世族力量很弱,汉族寒门人才也有限,而慕容鲜卑文明程度较高,建立的前燕政权封建化程度和文化发展也较深,苻坚大量录用鲜卑人才势所必然。氐族权贵在封建化和法制化进程中的失落是矛盾的根源。苻坚的政策是具有进步意义和历史必然性的。事实上氐族权贵对汉族人才的任用也是不满的,例如王猛,在其被苻坚重用之后,也引起了氐族权贵的不满,晋书记载,王猛亲宠愈密,朝政莫不由之。特进樊世,氐豪也,有大勋于苻氏,负气倨傲,众辱猛曰:“吾辈与先帝共兴事业,而不预时权;君无汗马之劳,何敢专管大任?是为我耕稼而君食之乎!”猛曰:“方当使君为宰夫,安直耕稼而已。”世大怒曰:“要当悬汝头于长安城门,不尔者,终不处于世也。”….诸氐纷纭,竞陈猛短,坚恚甚,慢骂,或有鞭挞于殿庭者。权翼进曰:“陛下宏达大度,善驭英豪,神武卓荦,录功舍过,有汉祖之风。然慢易之言,所宜除之。”坚笑曰:“朕之过也。”自是公卿以下无不惮猛焉。(《晋书 苻坚载记》)

        可见氐族权贵与鲜卑族之间、与汉族之间的矛盾不完全是民族矛盾,实际上有政治改革中利益受损集团与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因素。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显然按照一部分氐族权贵的意见大量消灭遏制鲜卑贵族势力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这样只会激起更大的民族矛盾,削弱氐族对关东的统治,减少其与东晋和其他割据政权战争的力量,同时也不利于氐族政权本身的进化改造。这一点苻坚坚持宽待鲜卑、羌可谓计深谋远。实际上苻坚的宽待也不能说没有效果。在淝水战败后,慕容垂不肯听从部下亲信的意见立即谋反,反而将军队交给苻坚并护送苻坚回长安。即便后来在关东起事也立约不肯进攻关西。姚苌也一直忠于苻坚并协助苻坚平定关西鲜卑人的叛乱,直到苻坚的亲族苻睿因不听姚苌的劝阻用兵草率阵亡而苻坚又失去理智斩杀姚苌报信的使者后才决心叛乱。

        当然一味宽待异族遏制本族也并非良策,我以为苻坚坚持伐晋的原因之一也在于一方面转移矛盾注意力,另一方面为矛盾双方制造更多的共同利益从而减少冲突。这也是苻坚在伐晋中重用姚苌和慕容氏的原因之一。伐晋可以为各族贵族带来土地、财货、功劳和其他利益,只要军事上取得胜利,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矛盾。这也是苻坚坚持亲征的重要原因,只有他亲征才能有效驾驭这些存在大量矛盾心思不一的各族将领。

        顺便说一下,有人对苻坚驾驭慕容垂等人的手段表示怀疑,其实在淝水之战前,苻坚的处理一直十分高明,他不杀并封赏慕容暐,重用其在前燕的政敌慕容评及其一系人员,正是避免慕容垂能够整合慕容鲜卑势力,对慕容垂虽然重用,但一直不让其独自掌兵,或置于苻秦亲信之下,或以慕容暐等高级别与其不合势力分其权力。对姚苌直到淝水战前也一直不曾使其独自掌兵成为一股势力。凡此种种,对稳定这些有才能而难以驾驭的异族人才为其所用起到了作用。

        以上分析可以说明,苻坚对发动伐晋战争是有着较充分考虑的,并不是简单因骄狂而妄动。作为一个非汉族而想成为华夏帝王的领导人,他确实很难。

        待续。。。。

        • 家园 【原创】淝水大战的前前后后(四)

          三、淝水决战前的交锋

          有很多评论家认为苻坚过于轻敌,战争计划也很草率,对此我不是很同意,这有些过于以成败论事了。苻秦与东晋的军事接触其实很早就有了。

          1、第一次接触

          早在公元366年前秦王猛就率前将军杨安、扬武将军姚苌等步骑2万在荆州北部南乡提兵观衅,待晋右将军、监荆扬雍三州军事、荆州刺史桓豁领兵新野后王猛掳掠汉阳万余户而归。随后公元369年,桓温伐燕遭到枋头之败后,恼羞成怒,企图归罪于寿春袁真,袁真被迫降燕,并分别向燕、秦求援。不久,袁真死,陈郡太守朱辅拥袁谨为建威将军、豫州刺史。前燕发布袁谨为扬州刺史、朱辅为荆州刺史,同时令左卫将军孟高领骑兵驰援寿春。寿春即寿阳,是建康的门户,前秦此刻就想获得寿春,其用意很清楚,是要获得一个对东晋的桥头堡。桓温立率精兵2万讨伐,时逢秦大举伐燕,孟高的袁军被迫回援邺城,桓温遂围寿春。当公元371年燕灭亡后,袁谨和朱辅立即降秦,苻坚立即表袁为扬州刺史,朱为交州刺史,并命武卫将军王鉴、前将军张蚝统步骑2万驰援,桓温使其侄宁远将军、南顿太守桓石虔为主将、统建威将军、淮南太守桓伊、谢玄等迎战,石桥一役,王鉴、张蚝大败。前秦只得暂时改变了用兵的方向,转向梁、益。

          2、争夺梁、益

          在西晋末年以来,益州一直为成汉所据。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初,桓温入蜀攻灭成汉,益州纳入东晋版图。桓温任命汝南名门周氏之后镇西将军周抚为益州刺史。自此到前秦取梁益二州以前,益州为周抚及其子孙统治之下41年。周氏并非良吏,益州动荡不休,多次发生农民起义。

          自成帝咸康三年(公元337年)起,梁州就是晋司马勋的地盘,凡29年,其人“为政暴虐,至于治中、别驾及州之豪右,言语忤意,即于坐枭斩之,或引弓自射。西土患其凶虐”(《晋书卷37司马勋传》)公元365年,司马勋乘周抚新死,自号梁、益二州牧、成都王,拥众入剑阁,兵次成都,却为周楚及江夏相朱序所擒,传首建康。此后杨亮为梁州刺史,此亦庸才,公元370年陇西李高诈称李雄子反,杨亮逃入益州。后李高为周楚所败。

          桓温攻下寿春后开始紧锣密鼓图谋篡晋,371年先废晋帝司马奕为海西公,立司马昱为简文帝。东晋君臣,惶惶不可终日,自是无力顾及梁、益。373年,桓温死,东晋忙于内部权力再分配。而苻坚已攻灭仇池,打开通往汉中之门,正欲进兵,而东晋梁州刺史杨亮又不识进退,于该年8月袭击仇池,秦梁州刺史杨安反击,杨亮一败涂地,各地戍守纷纷弃城而逃。杨安乘胜推进汉中。苻坚也当机立断,兵分两路,以益州刺史王统、秘书监朱彤帅2万兵出汉川;前禁将军毛当、鹰扬将军徐成3万人攻剑阁。西线青谷一战,王统、朱彤大败杨亮,杨亮奔西城(陕西安康西),汉中为前秦所得。东线晋梓橦太守周虓不知兵,但守涪城,剑阁天险为徐成所轻取。前秦随即兵进梓橦,周虓兵力本不足,大敌当前,首先想到的却是家人安危,分遣步骑数千护送母、妻循西汉水撤往江陵,却被朱彤侦知俘获,周虓遂降。晋征西将军、荆州刺史桓豁遣江夏相竺瑶救援,闻广汉太守赵长战死,丧气而退。晋益州刺史周仲孙欲在绵竹迎敌,方与朱彤对阵,毛当3万人已逼近成都,周仲孙无心恋战,率5000骑逃窜南中,成都失陷。值此不足两月,前秦夺取了梁益二州。西南各族邛、夜郎等部酋帅纷纷遣使归附,前秦声播南中。

          接替桓温的桓冲罢周仲孙,以冠军将军毛虎生为益州刺史,虎生子毛球为梓橦太守,欲收复益州,虎生兵粮不足,进至巴西无能为继,只得退守巴东。苻坚以杨安为益州牧,毛当为梁州刺史(镇汉中),姚苌为宁州刺史(镇垫江,今四川合川),王统为南秦州刺史(镇仇池)。但前秦在梁、益的统治也不稳固。公元374年五月,张育、杨光起兵反,众2万,求救于晋。晋益州刺史竺瑶趁机与威远将军桓石虔合兵3万反攻垫江,姚苌战败退守五城(四川中江)。巴獠酋帅张重,尹万起兵响应,汇合张育,有众5万余,张育自号蜀王,建元黑龙,围成都。前秦遣镇军将军邓羌率精兵甲士5万与益州牧杨安会同镇压,张育与张重分权不均内讧,杨安、邓羌趁机反击,张育、杨光退绵竹,张重、尹万退于成都南,成都围稍解,邓羌复援姚苌,竺瑶、桓石虔兵败后退,东晋退出争夺益州,前秦调整部署,杨安击张重、尹万,邓羌击张育、杨光。九月,益州复平。仅张重、尹万部2万3千人被杀。前秦终于稳定了在梁、益的统治。这为后来前秦从巴蜀进军荆襄奠定了基础。

          3、平凉灭代

          平定梁益之后不到两年,前秦将兵锋指向东晋在北方的重要盟友前凉,这显然是为后面南下消除隐患之举。

          前凉是十六国时期汉人在北方建立的政权。开国于晋惠帝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前凉地处边远,在中原战乱时各派势力无力顾及,“秦中川、血没腕,惟有凉州倚柱观”(晋书卷86张轨传)前凉几任君主始终以晋室忠臣自居,对晋贡使不绝,且拥有相对安定的环境,吸引了大批避难的汉族流亡者,前凉抚恤流亡、兴办学校,提倡经学,收容了很多不愿降胡的汉族知识分子,另一方面前凉控制河西走廊,与西北各少数民族交往密切,在张氏父子恩威并施的双管齐下之下,氐、羌之锐大量加入前凉军队,为这个政权提供了不小的武力。自张轨以降,省俭刑狱,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发展贸易,经济有所发展,民富兵强,全盛时,拥有精兵甲士10余万,疆域“南逾河、湟,东至秦、陇,西苞葱岭,北暨居延。”(读史方舆纪要卷3)相当于今天的甘肃、宁夏西部、新疆东部和内蒙古的南边一角。对前秦的核心地区关中构成威胁。由于前凉忠于晋室,与前秦的关系自然不佳,在前秦初建时曾多次袭扰陇右,不过后来前凉日趋腐朽 内乱频生而前秦日益强大,前凉也被迫改变立场,向前秦称藩。不过前凉显然缺乏诚意,自张天锡平定内乱自立为凉州牧、大都督、大将军以后,两国关系又开始恶化。

          夺取梁、益后,苻坚马上声称张天锡“臣道未纯”,决心动手。公元376年八月,使持节、武卫将军苟苌受命统左将军毛盛、中书令梁熙、步兵校尉姚苌等步骑13万伐凉。秦州刺史苟池、河州刺史李辨、凉州刺史王统等率三州之众为后继。苻坚亲至长安城西饯行,颁赏从征将士。秦军兵马雄壮,装备精良,对前秦保持敌视的周虓亦不得不承认“戎狄以来,未之有也”。苻坚自知必胜,兵马才动,已在长安为张天锡建好了安置的房舍。

          前秦灭凉,东晋非常清楚其意义,调集兵马百般縶肘,衮州刺史朱序、江州刺史桓石秀游军汉、沔;豫州刺史桓伊兵出寿阳;淮南太守刘波泛舟淮、泗。(《资治通鉴卷104》,《晋书桓冲传》)三道齐出,声势浩大,这是一个全面的反应。桓冲上奏晋庭,要求会同征西大将军桓豁“观兵伺衅,更议进取”。(《晋书桓冲传》)晋庭当即批准,无奈秦军进军神速,仅仅一月前凉被灭。东晋只得徒呼奈何。是役前秦尽有河西走廊,掠徙凉州豪右7000余户于关中。梁熙被任命为西中郎将、凉州刺史、坐镇姑臧。伐晋的西部战线从此无后顾之忧。

          灭凉之后不到一年,苻坚又将目光转向北方的代国,严格的说这时的代国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国家,只不过是个高级的部落联盟,不过到了拓跋什翼犍当政时期(公元338年),代国有了长足的发展。什翼犍设置百官、制定律令、定都盛乐,建立了常备军。其势力进一步壮大,“东自秽貘,西及破落那,南距阴山,北尽沙漠,率皆归服”(《资治通鉴卷96》)。按照苻坚伐代的诏书上的说法:“索头世跨朔北,中分区域,东宾秽貘,西引乌孙,控弦百万,虎视云中”(《资治通鉴卷106》)当然百万之数是夸大的。但通过苻坚与代使者燕凤的谈话,代国可以动员的力量有数十万。代国使臣在苻坚面前也不讳言代主“一时雄主,常有并吞天下之志”(《魏书卷24燕凤传》)。其部落经常南下袭扰中原。公元365年,代国铁弗酋长刘卫辰和匈奴曹毂联手在乌延部的支持下举众深入,大肆掳掠杏城(陕西黄陵西南)以南郡县。苻坚被迫亲征。《晋书苻坚载记》称“坚率中外精锐以讨之”。代国拓跋部与晋室关系一直不错,西晋末年,刘琨之所以能坚持晋阳甚久,与拓跋猗卢的支持有莫大关系。代王名号也来自晋室。对此苻坚自然十分清楚,代国是其南下的一大后患。

          公元375年,刘卫辰在与什翼犍的内讧中失败南逃,向苻坚求救。苻坚在灭凉之后立即出动,以苻洛为北讨大都督,统兵伐代,率幽州兵10万,又遣并州刺史俱难、镇军将军邓羌、尚书赵迁、李柔、前将军朱彤、前禁将军张蚝、右军将军郭庆率步骑20万东出和龙,西出上郡,与洛会于什翼犍庭。此外另有扬武将军马晖、建武将军杜周统精骑八千由居延海(内蒙古额济纳旗)奔赴代北。前秦军进展迅速,十月出兵十一月兵临盛乐南郊,什翼犍措手不及,屡遭败北,逃窜阴山。在前秦强大的军事压力下代国内部矛盾激化,其庶长子寔君勾结什翼犍之侄拓跋斤突然发难,什翼犍被杀(一说被囚)。其余诸子大都被杀。苻洛得报,连夜派李柔、张蚝出动,尽俘拓跋部。寔君及斤被送执长安车裂,代亡。苻坚灭代后,将代国一分为二,黄河以东归刘库仁,以西归刘卫辰。“散其部落与汉鄣边故地,立尉、监行事,官僚领押,课之治业营生,三五取丁,优复三年无税租。其渠帅岁终令朝献,出入行来为之制限。”(《晋书苻坚载记》)

          苻坚在灭凉之后不到一年即发兵灭代,征服了代国之后又三五取丁,还有与代国被俘首领交谈求将的记载,显然平代有取马征兵之意,其目的当在为伐晋做准备。而伐代的时间如此紧迫,也可能与苻坚想尽快对晋用兵有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原创】淝水大战的前前后后(五)

            4、襄阳、彭城

            统一北方之后,苻坚再次将兵锋指向南方,公元378年,东晋孝武帝太元三年,前秦建元十四年,春二月任命苻丕为征南大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守尚书令,率兵17万余攻击襄阳(湖北襄樊)。同年七月,前秦兖州刺史彭超上奏苻坚:“晋沛郡太守戴逯以卒数千戍彭城(江苏徐州),臣请率精锐五万攻之,愿更遣重将讨淮南诸城”(《晋书苻坚载记》) “为镇南棋劫之势,东西并进,丹阳(建康)不足平也”(《资治通鉴卷104》)。苻坚遂任命彭超为都督东讨诸军事,命后将军俱难统后禁将军(此据《晋书 苻坚载记》,通鉴卷104作右禁将军)毛盛、洛州刺史陵江将军邵保等率步骑七万攻击淮阴(江苏靖江西南)、盱眙(江苏盱眙东北)。至此,前秦东西两线几乎同时展开了攻势。出动总兵力达24、5万。

            这次攻势并非追求一次灭晋,但显然是为了最终全面进攻作准备。攻击目标襄阳“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读史方舆纪要卷70》)。在南北相争的态势下地理位置极为紧要,东线彭城地兼水陆,“南届大淮,左右清汴,表里京甸(建康),捍接边境”读史方舆纪要卷29。在晋武帝平吴的战争中,襄阳、彭城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显然,苻坚对此两地的攻击是准备模仿晋武帝平吴的故事。另一方面,襄阳对于东晋而言,也是进攻关、陇的桥头堡和进攻出发地。前秦立国之初,桓温北伐灞上之役就是从襄阳出兵的。如能夺取襄阳,首先可以解除东晋对河、洛,特别是腹心关陇地区的威胁,其次可以南逼荆州、东胁建康,取得对东晋攻击的主动态势,因此前秦此次进攻以攻取襄阳为主要目标。在具体部署中,苻丕率武卫将军苟苌、尚书慕容暐等主力七万直取襄阳,以荆州刺史杨安将邓、樊之众为先锋。征虏将军石越率精骑一万为东路出鲁阳关(河南鲁山县西南边境)。京兆尹慕容垂、扬武将军姚苌率步骑五万为西路出南乡(湖北均县东南)。领军将军苟池、右将军毛当、强弩将军王显领四万众出武当(湖北均县北)。约期会师汉水北岸,合击襄阳。同时遣偏师梁州刺史韦钟攻魏兴(陕西安康西北)为牵制。

            四月,秦军进抵沔北。东晋襄阳太守朱序此时出镇襄阳未及一年,手中兵力不足2万,敌我对比悬殊之下只能收缴全部船只,集中固守襄阳,企图依靠汉水屏障,迫使秦军知难而退。不料秦将石越十分剽悍,突以五千精骑泅渡汉水直抵襄阳城下,朱序猝不及防丢掉了外城,只能退守中城。石越随即缴获了船只百余艘,秦军主力遂以渡汉水围攻中城。不久,慕容垂师克南阳,与苻丕会师,秦军声威甚盛。

            东晋荆州刺史、江荆宁梁益交广七州都督桓冲拥众七万闻讯移师上明(湖北松滋西北),欲援襄阳,但迫于秦军声威不敢轻动。次年正月,在晋庭诏命之下,乃以南郡相刘波率八千人驰援襄阳,但刘波亦畏敌而不进。襄阳孤城被围。

            襄阳城墙为重城,东北背汉水而城,城墙为汉水大堤。苻丕只能在其它几面展开攻城。中城墙高城坚,与外城间有堡垒,攻城兵力不易展开,襄阳军民也同仇敌忾,誓死不降。朱序防御组织也很得宜,秦军屡攻不下,反而被朱序频频反击,伤亡惨重。好容易集中兵力攻塌城池西北角,不料朱序之母韩夫人将门之女,深识兵势,早就看出西北弱点,亲率府中婢女百余人筑一斜城拦之,秦军遂无功。

            久攻不下,苻丕只好转为长围。以苟苌、石越、毛当诸将扬威于江陵,迫使桓冲不敢增援襄阳。时巴西人赵宝在凉州反秦,自称晋西蛮校尉、巴郡太守,虽被迅速镇压,但反映出秦境内已有不安的政治空气。偏师韦钟对魏兴郡的攻势也不顺利,。晋魏兴太守吉挹据山守险,秦军猛攻三月毫无所成,决定移兵襄阳会师主力,结果反被吉挹设伏袭杀五千人,被拖在魏兴,直到公元380年,韦钟击败东晋右将军毛虎生3万援军后兵尽粮绝才被破城,吉挹被俘闭口不言,绝食而死。

            进展不顺利,前秦御史出面弹劾苻丕。苻坚也极为恼火,一度准备亲征,命苻融引关东之师、梁熙统河西之众做好准备。虽得谏而罢,但派黄门侍郎韦华持节钺及尚方宝剑督战,并下诏痛责苻丕:“来春不捷者,汝可自裁,不足复持面见吾也”(《晋书苻坚载记》)。

            苻丕得诏惶恐再度猛攻,其主簿王施献策先缓攻后撤以误敌。朱序因襄阳鏖战经年疲弊,见敌后撤戒备遂松。其督护李伯护降秦为内应。苻丕在公元379年二月突然卷土重来,里应外合之下,襄阳失守,朱序被俘。此役前秦也损失惨重,战后只任命梁成为荆州刺史,后改为都贵,留兵1万镇守。苻坚为了收买人心,强以朱序为度支尚书(大约不看好朱序的军事才能,但觉得他挺能省钱的),而以不忠罪杀李伯护(没准是朱序为泄愤提的条件,他以为苻坚不会杀,便以此为条件拒降,不料苻坚真的照办了。这是我胡猜的)。

            南线公元378年八月,秦军发起攻势,晋右将军毛虎生受命统军5万,布防姑孰(安徽当涂),准备阻击。和西线初期一样,秦军进展很快,迅速包围了彭城。东晋急令建武将军、兖州刺史、监江北诸州军事谢玄帅北府兵数万及三州人马驰援。并以彭城内史、后军将军何谦之游军淮、泗,声援谢玄。这是谢玄手下北府兵首次正式亮相,不过按照田余庆教授的意见,谢玄其实对北府兵的训练没有什么贡献。北府兵由江、淮间的流民帅统领的流民武装招募而成,谢玄只是招募了刘牢之等数人为部署,兵都是一直由这些流民帅统领的,流民与北方胡族有着刻骨仇恨,士气高昂,他们没有土地产业和后顾之忧,征战多年也习于对胡战争,配以兵器军械自然立成善战之军。谢玄兵次泗口为秦军阻拦不得进,遂施虚张声势之计,扬言要攻击留城(江苏沛县东南50里),并派何谦之佯动。并派小将田弘潜入彭城约戴逯撤兵,田弘被执,秦军欲使其招降戴逯,田弘伪受至城下告知城中“南军垂至,我单行来报,为贼所得,勉之”遂被杀。彭城一时难下而后方辎重所在地留城面临威胁,彭超没料到这一招,只得撤军还保辎重,戴逯趁机同何谦之一汇合然后一同合兵谢玄泗口。彭超才拿下彭城。

            另一路秦军俱难部进展也很顺利,攻克淮阴,生俘晋建威将军、高密内史毛璪之,留邵保镇守,移军淮南,汇合彭超向盱眙推进。双方对峙与淮南。襄阳战事结束后,苻坚又调遣毛当、王显统兵2万加强淮南攻势。

            公元379年五月,彭超总兵力6万南下包围晋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有人以为在今江苏宝应,也有人不同意,认为在高邮附近)三阿距江防重镇广陵仅百余里,建康大震。晋廷被迫沿江布防,谢安急调其弟谢石统领水师进屯涂中(安徽涂县及全椒一带);右卫将军毛安之、游击将军王昙之、淮南太守杨广、宣城内史丘準等率3万进屯堂邑(江苏六合)。彭超分精骑2万由毛当、毛盛、王显等率领突袭堂邑,毛安之等部惊溃。谢玄临危受命,驰援三阿,首先进次白马塘(江苏高邮西南70里),与秦军俱难部都颜交战,晋军大胜,击杀都颜。谢玄乘胜推进,移师三阿,城下一战解围。彭超和俱难退守盱眙。谢玄乃与何谦之、田洛等合兵追击,盱眙城北六里君川河北一战,彭超、俱难又败,再退淮阴。谢玄分遣何谦之、刘牢之等统水军溯流而上,夜焚河上大桥,尽烧秦军运粮船舰,秦将邵保战死。秦军退路被截,辎重全失,被晋军围攻全军覆灭,彭超、俱难仅以身免。但晋军并没有反攻彭城。

            战后,彭超俱难互相指责,俱难归罪彭超,杀彭超司马柳浑。消息传至长安,苻坚大怒,槛车收彭超下廷尉候审,俱难削职为民。彭超羞畏自杀。苻坚复以毛当为平南将军、徐州刺史,镇彭城;毛盛为平东将军、兖州刺史,镇胡陆(山东鱼台西南);王显为平吴校尉、扬州刺史、戍下邳(江苏睢宁西北)。东部战线稳定在徐州以南、淮水以北一线。

            西线,公元381年冬,前秦荆州刺史都贵为扩大襄阳外围,从东面威逼江陵,令其司马阎振、中兵参军吴仲以步骑2万攻竟陵(湖北潜江西北)。阎、吴留辎重于管城(滶水北岸),水陆两路轻装奔袭。晋南平太守桓石虔、卫军将军参军桓石民统水陆军2万据滶水阻击,相持月余。桓石虔夜渡滶水偷袭秦营,阎振、吴仲败退管城。桓石虔乘胜追击,拔管城,俘斩秦军1万7千余。阎振、吴仲皆死。次年十月,桓冲命扬威将军朱绰进逼襄阳以探虚实,焚秦沔北屯田,掠徙600余户而回,此事后苻坚开始在朝廷议伐晋。公元383年五月,桓冲集结10万军队,分道并进攻秦,令前将军刘波攻沔北诸城,辅国将军杨亮攻蜀,连克5城,进至涪城(四川绵阳东北);鹰扬将军郭铨攻武当;另遣一支偏师攻筑阳(湖北谷城)。为配合上述攻势,龙骧将军胡彬由淮南出下蔡(故寿春城北30里)。

            苻坚分路抵挡,征南将军苻睿、冠军将军慕容垂、左卫将军毛当率步骑5万救襄阳,兖州刺史、扬武将军张崇救武当,后将军张蚝、步兵校尉姚苌救涪城。苻睿、慕容垂以石越为先锋进次沔水,苻睿屯新野,慕容垂屯邓城(湖北襄樊北),互为犄角。桓冲退守沔南。入夜,慕容垂、石越命“三人持十火炬,系炬于树枝,光照数十里,冲惧还上明”(《晋书苻坚载记》)。东晋郭铨掠得2000余户归。桓冲此次攻势实质上是一次战略骚扰,因为这时苻坚伐晋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桓冲的攻势虽无明显战果,但调动了秦军,估计对秦军的全面伐晋的部署有一定影响。

            值此淝水大战前双方对峙态势基本形成。前秦的东西两线攻势虽然都达到了预期战略目标,西线攻占襄阳,东线攻占彭城,但整个进程一波三折,损失惨重,整个算下来损兵至少7、8万到10万。虽然占领了这两个要点,但并不具备晋武帝平吴时的形势,从后来实际情况看,前秦被迫放弃了从以上两处进兵的设想。只能部署一些疑兵牵制东晋,主力另选突破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原创】淝水大战的前前后后(六)

              此番征战应该使苻坚认识到对手战力并不低,这应该是苻坚下决心全面动员的原因。前秦在此前的一系列征战中,征服的对手如前燕、代国土地、兵员总数未必低于东晋甚至超过,但前秦并没有全面动员。面对东晋东南一隅之地,20余万军队,前秦决心动员全部力量发动进攻,恐怕不能以轻视视之。前秦从攻占梁、益开始正式为伐晋准备,整个北方统一战争都为平晋作准备,历时长达10年,并不是头脑发热草率用兵。

              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讨论:一个是北府兵的战斗力究竟如何,在三阿解围战中北府兵表现卓越,连败秦军,这时的秦军并非仓促征发的临时兵,而是久经战争的部队,是否说明北府兵战斗力果然超绝呢?我以为北府兵固然战力非凡,但秦军失败也另有缘由,首先在淮秦军攻取彭城的战斗中,北府兵曾经出击,但无力解围彭城,充其量只能接应守军撤离,说明北府兵在彭城附近的四通八达的平地上对抗秦军并无把握,即便后来三阿大败秦军,在徐州方向已无主力秦军时北府兵仍不敢收复彭城可为明证。秦军在淮南的失败可能与不适应江淮地区的水土气候战斗力下降有关,同时我们注意到三阿解围和淮阴诸役北府兵都是水陆配合,在水网地带作战,我猜想北府兵很可能是一支两栖作战部队,乘船机动,依托河道滩涂作战,在这样的地形和作战条件下以步骑为主的北方秦军部队当然非常不适应。另一方面,前秦彭超、俱难部并非前秦主力,后勤保障在西线吃紧情况下未必很足,攻占彭城、淮阴后已属强弩之末,在得到毛当、王显增援后强行南下应属争功的冒险之举,因为以这时前秦东线的8、9万人不足以展开对广陵、建康的攻击,在攻势极限外遭到东晋反击损失惨重也很自然。此战对于东晋来说,虽然丢失了两处要地,但后来的反击接连得手,士气大振,对于东晋领导人下决心抵抗秦军全面入侵大有帮助。

              另一个问题是公元375年王猛去世,死前上疏曰:“不图陛下以臣之命而亏天地之德,开辟已来,未之有也。臣闻报德莫如尽言,谨以垂没之命,窃献遗款。伏惟陛下,威烈振乎八荒,声教光乎六合,九州百郡,十居其七,平燕定蜀,有如拾芥。夫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是以古先哲王,知功业之不易,战战兢兢,如临深谷。伏惟陛下,追踪前圣,天下幸甚!”坚览之悲恸。秋,七月,坚亲至猛第视疾,访以后事。猛曰:“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鲜卑、西羌,我之仇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言终而卒。(晋书苻坚载记)

              如何理解王猛的建议,王猛是否确实不愿意苻坚伐晋?是否没有参与对伐晋和统一的筹划?苻坚对王猛的意见究竟如何理解?我以为,王猛与苻坚志向相投,均以平定天下为己任,说王猛完全以东晋为正朔,劝苻坚放弃统一,放弃追求正统是不可思议的。前文已提到,王猛在公元366年曾带兵攻晋观衅,前秦伐梁、益时王猛为前秦丞相、中书监、尚书令、太子太傅、司隶校尉,特进、常侍、持节、将军、侯如故。复加都督中外诸军事。成官总己于下,军国内外之事,无不由之。可见攻取东晋梁、益二州王猛是参与指挥部署的,对东晋的重要盟友前凉王猛也曾直接带兵交锋,并下书胁迫前凉张天锡归附。所以有理由认为王猛参与了对东晋的整个战略图谋。其临终前的遗言应该是劝苻坚谨慎从事,在伐晋之前先解决内部问题之意,而不是确实以为晋不可伐。

              苻坚不能同意王猛翦除鲜卑、西羌的建议,理由也是充分的,而对于平定东晋应该慎重,他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在夺取梁、益之后他对东晋基本处于守势,将东晋至于其统一步骤的最后一步,在伐晋前先剪除了后方的各个隐患,伐晋动员了尽可能使用的一切力量。不能认为苻坚因胜而骄狂,完全忘记的王猛的遗言。

              5、意外插曲

              在苻坚一切准备就绪,即将发动南侵战争之前,又意外发生了两件事:一件是苻洛的叛乱,另一件是吕光的征西域。

              苻洛是苻健的兄子,官居征北将军,幽州刺史。爵行唐公,镇和龙(辽宁朝阳)。此人“雄勇多力,猛气绝人,坐制奔牛,射洞犁耳”(《太平御览卷436引三十六国春秋》)。是一员猛将,曾在公元376年为统帅一举灭代。他以灭代功大,求开府仪同三司,不知为何苻坚未许,他便心生怨恨。公元380年正月,苻坚先是以北海公苻重(苻洛之兄,曾在公元378年谋反未遂)为镇北大将军、镇蓟城(北京)。三月又任命苻洛为使持节、都督益、宁、西南夷诸军事、征南大将军、益州牧,并特别要求使自伊阙趋襄阳,溯汉而上。这两个任命和调度应该是猜忌苻洛久居幽州,跨有全燕,控扼鲜卑、乌桓、遥制高句丽、百济等,势力过大,在苻坚准备南征时怕有意外,不过这两个任命和调度应该是十分失策的,原本苻洛就有怨气,从东北调往西南,还不许经过长安,他肯定非常不满,而派一个曾经谋反的亲兄弟在他旁边,为两人勾结创造了条件。

              苻洛召集手下,宣称:“孤于帝室,至亲也,主上不能以将相任孤,常摈孤于外,即投之西裔,复不听过京师,此必有伏计,令梁成沉孤于汉水矣。为宜束手就命,为追晋阳之事,以匡社稷邪?诸君意如何?”(《晋书苻坚载记》)幽州治中平规曰:“逆取顺守,汤、武是也;因祸为福,桓、文是也。主上虽不为昏暴,然穷兵黩武,民思有所息肩者,十室而九。若明公神旗一建,必率土云从。今跨据全燕,地尽东海,北总乌桓、鲜卑,东引句丽、百济,控弦之士不减五十馀万,奈何束手就征,蹈不测之祸乎!”洛攘袂大言曰:“孤计决矣,沮谋者斩!”于是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秦王。以平规为幽州刺史,玄菟太守吉贞为左长史,辽东太守赵赞为左司马,昌黎太守王蕴为右司马,辽西太守王琳、北平太守皇甫杰、牧官都尉魏敷等为从事中郎。分遣使者征兵于鲜卑、乌桓、高句丽、百济、新罗、休忍诸国,遣兵三万助北海公重戍蓟。诸国皆曰:“吾为天子守籓,不能从行唐公为逆。”王缦、王琳、皇甫杰、魏敷知其无成,欲告之;洛皆杀之。吉贞、赵赞曰:“今诸国不从,事乖本图。明公若惮益州之行者,当遣使奉表乞留,主上亦不虑不从。”平规曰:“今事形颇露,何可中止!宜声言受诏,尽幽州之兵,南出常山,阳平公必郊迎;因而执之,进据冀州,总关东之众以图西土,天下可指麾而定也。”洛从之。夏,四月,洛帅众七万发和龙。(《资治通鉴卷104》)苻坚一开始想和平解决,要求苻洛兄弟罢兵,许诺可以永镇幽州。这当然不能满足苻洛,被其拒绝,苻洛与苻重合兵,总兵力达10余万,进屯中山。苻坚遂决心镇压,以遣左将军武都窦冲及吕光帅步骑四万讨之;右将军都贵驰传诣鄴,将冀州兵三万为前锋;以阳平公融为征讨大都督。又分遣屯骑校尉石越自东莱(山东掖县)帅骑一万,浮海袭和龙,以断苻洛后路。五月,窦冲与都贵会师全力反攻,苻洛大败被擒,械送长安,苻重逃回蓟城,被吕光击杀。石越顺利渡海,攻克和龙,斩平规。叛乱只三个月便被平息。

              叛乱迅速被平息,说明当时苻坚的统治还是得民心的,平规的言论是顺着苻洛谋反的调子说话,并不足以为凭。但是苻洛的叛乱反映出前秦内部宗室对苻坚的政策还是有不满的,苻坚对这些宗室重臣也很不放心,这都与前面分析的苻坚考虑以伐晋追求统一的思路是一致的。苻坚战后没有处死苻洛,反映其对宗室叛乱的矛盾心情,他明白宗室和氐族亲贵对在政治上逐渐失去权势的不满和疑虑。但为了整个秦帝国的发展他不得不强调法制、崇尚儒学、重用异族人才。他不可能大肆杀戮亲族和权贵,因为一则弱小的氐族本来就人才有限,二则他自己就是因为苻生的滥杀而叛乱成功,既然他把苻生修饰为暴君,也想给别人一个不同的印象。随后进行的宗室分封的殖民政策,未尝没有对宗室权贵们予以适当补偿的心理,通过分封给他们土地、臣民,换取他们对自己的支持。不过,苻秦贵族在关中生活日久,早已缺乏进取精神,这样的分封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人人满意。

              无论如何,苻洛的叛乱削弱了幽冀地区前秦的统治力,幽冀历代皆出强兵,如果不是苻洛的叛乱,这一路军马南下彭城进而攻击广陵、建康,肯定对东晋构成巨大的压力,苻洛的叛乱使得这一路力量大为削弱。

              第二件事是吕光的征西域。公元382年九月,车师前部王弥窴、鄯善王休密驮入朝于秦,请为乡导,以伐西域之不服者,因如汉法置都护以统理之。秦王坚以骁骑将军吕光为使持节、都督西域征讨诸军事,与凌江将军姜飞、轻车将军彭晃、将军杜进、康盛等总兵十万(《晋书苻坚载记》为七万),铁骑五千,以伐西域。阳平公融谏曰:“西域荒远,得其民不可使,得其地不可食,汉武征之,得不补失。今劳师万里之外,以踵汉氏之过举,臣窃惜之。”不听。(《资治通鉴卷104》)苻坚给出的理由是:“二汉力不能制匈奴,犹出师西域。今匈奴既平,易若摧朽,虽劳师远役,可传檄而定,化被昆山,垂芳千载,不亦美哉!”(《晋书苻坚载记》)。

              吕光行至高昌,闻坚寇晋,光欲更须后命。部将杜进曰:“节下受任金方,赴机宜速,有何不了,而更留乎!”光乃进及流沙,三百余里无水,将士失色。光曰:“吾闻李广利精诚玄感,飞泉涌出,吾等岂独无感致乎!皇天必将有济,诸君不足忧也。”俄而大雨,平地三尺。进兵至焉耆,其王泥流率其旁国请降。龟兹王帛纯距光,光军其城南,五里为一营,深沟高垒,广设疑兵,以木为人,被之以甲,罗之垒上。帛纯驱徙城外人入于城中,附庸侯王各婴城自守。光攻城既急,帛纯乃倾国财宝请救狯胡。狯胡弟呐龙、侯将馗率骑二十余万,并引温宿、尉头等国王,合七十余万以救之。胡便弓马,善矛槊,铠如连锁,射不可入,以革索为羂,策马掷人,多有中者。众甚惮之。诸将咸欲每营结阵,案兵以距之。光曰:“彼众我寡,营又相远,势分力散,非良策也。”于是迁营相接阵,为勾锁之法,精骑为游军,弥缝其阙。战于城西,大败之,斩万余级。帛纯收其珍宝而走,王侯降者三十余国。光入其城,大飨将士,赋诗言志。见其宫室壮丽,命参军京兆段业著《龟兹宫赋》以讥之。(《晋书吕光载记》)虽然其语不免有夸大之辞,但可探知战争过程还是十分激烈的,战果也十分辉煌。也可以看出吕光这支部队还是很有战斗力的。\r

              西域小国闻秦强盛,欲借秦之力铲除焉耆、龟兹等强硬势力自利不足为奇,苻坚欲效法汉武帝,扬威于异域创立伟业成就功名也可以理解,但苻坚为什么要在伐晋的准备过程中甚至即将动手之际发动这样一场战争,值得我们探讨,吕光所部是前秦氐族精锐,如果这7万或10万精锐投入淝水战场,甚至仅仅用于战略预备队,在战后鲜卑在关中的叛乱时及时赶到,也许历史就大大不同。苻坚为什么要在这样一个时刻如此安排呢?一些人甚至以此为据称苻坚并无伐晋企图,只是在被晋扬威将军朱绰骚扰襄阳、桓冲反攻倒篡之后才因怒而兴师。对此我并不赞同,相比之下,苻坚对伐晋深谋远虑的证据更多些。但我个人以为苻坚此时发动西征是不够明智的,如果想要为他找一些理由,我觉得可能有两个原因:(1)苻坚希望从西域获得高僧鸠魔罗什,从文化上为其统一天下做准备。(2)苻坚对汉武帝的功业十分醉心,想通过平定西域彰显中华国力显示自己完全可以与汉武帝功业比肩,从而加强其争夺正统的地位。不过这个原因没有什么证据说明,只是从苻坚对苻融的回答猜测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原创】淝水大战的前前后后(七)

                四、出征

                公元382年冬,苻坚召集群臣于太极殿,将独运于心很久的打算公之于众:“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芟夷逋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尝不临食辍餔,今欲起天下兵以讨之。略计兵杖精卒,可有九十七万,吾将躬先启行,薄伐南裔,于诸卿意何如?”

                秘书监硃彤曰:“陛下应天顺时,恭行天罚,啸咤则五岳摧覆,呼吸则江海绝流,若一举百万,必有征无战。晋主自当衔璧舆榇,启颡军门,若迷而弗悟,必逃死江海,猛将追之,即可赐命南巢。中州之人,还之桑梓。然后回驾岱宗,告成封禅,起白云于中坛,受万岁于中岳,尔则终古一时,书契未有。”坚大悦曰:“吾之志也。”

                左仆射权翼进曰:“臣以为晋未可伐。夫以纣之无道,天下离心,八百诸侯不谋而至,武王犹曰彼有人焉,回师止旆。三仁诛放,然后奋戈牧野。今晋道虽微,未闻丧德,君臣和睦,上下同心。谢安、桓冲,江表伟才,可谓晋有人焉。臣闻师克在和,今晋和矣,未可图也。”坚默然久之,曰:“诸君各言其志。”

                太子左卫率石越对曰:“吴人恃险偏隅,不宾王命,陛下亲御六师,问罪衡、越,诚合人神四海之望。但今岁镇星守斗牛,福德有吴。悬象无差,弗可犯也。且晋中宗,籓王耳,夷夏之情,咸共推之,遗爱犹在于人。昌明,其孙也,国有长江之险,朝无昏贰之衅。臣愚以为利用修德,未宜动师。孔子曰:‘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愿保境养兵,伺其虚隙。”坚曰:“吾闻武王伐纣,逆岁犯星。天道幽远,未可知也。昔夫差威陵上国,而为句践所灭。仲谋泽洽全吴,孙皓因三代之业,龙骧一呼,君臣面缚,虽有长江,其能固乎!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越曰:“臣闻纣为无道,天下患之。夫差淫虐,孙皓昏暴,众叛亲离,所以败也。今晋虽无德,未有斯罪,深愿厉兵积粟以待天时。”群臣各有异同,庭议者久之。(《晋书苻坚载记》)

                后来苻坚又与其弟苻融单独交谈,其实是希望苻融能够支持其主张,不料苻融依然反对。不过这时苻融因为没有外人,倒是把真实的原因说了。其实大家对什么天道、正朔什么的也没有太多想法,主要是觉得鲜卑人在朝中太多,看着不顺眼,觉得攘外必先安内。另一方面苻融对老是打仗也有些顾虑,氐族精英在战争中有很多伤亡,不断打仗也很疲惫,所以苻融不想打。苻坚一听就火了,在群臣反对时因为理由很操蛋他能控制得住,但苻融把真话一说,他就有点忍不住了,这是典型的革命意志衰退呀。

                苻坚南伐的理由前面已经讨论过了,这里不再多说,但这些理由不能对群臣公开讲,他不可能公开说说我对自己的继承人并不放心,如果晋人有一天开了窍反攻倒篡我们都得完蛋,也不能说我们氐人其实很落后,得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用外族治国才行。他指望苻融能够理解他的苦衷,但苻融连进取精神都没有了,只想收成得过且过。所以苻坚很郁闷,申斥苻融:“汝复如此,天下之事,吾当谁与言之!今有众百万,资仗如山,吾虽未称令主,亦不为暗劣。以累捷之威,击垂亡之寇,何不克之有乎!吾终不以贼遗子孙,为宗庙社稷之忧也。”

                冠军慕容垂趁机对坚说:“陛下德侔轩、唐,功高汤、武,威泽被于八表,远夷重译而归。司马昌明因余烬之资,敢距王命,是而不诛,法将安措!孙氏跨僭江东,终并于晋,其势然也。臣闻小不敌大,弱不御强,况大秦之应符,陛下之圣武,强兵百万,韩、白盈朝,而令其偷魂假号,以贼虏遗子孙哉!《诗》云:‘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陛下内断神谋足矣,不烦广访朝臣以乱圣虑。昔晋武之平吴也,言可者张、杜数贤而已,若采群臣之言,岂能建不世之功!谚云凭天俟时,时已至矣,其可已乎!”坚大悦,曰:“与吾定天下者,其惟卿耳。”赐帛五百匹。(《晋书苻坚载记》)。

                很多人说慕容垂心怀叵测,故意劝苻坚伐晋而从中取利。早在前秦灭凉时,阳平国常侍慕容绍私谓其兄楷曰:“秦恃其强大,务胜不休,北戍云中,南守蜀、汉,转运万里,道殣相望。兵疲于外,民困于内,危亡近矣。冠军叔仁智度英拔,必能恢复燕祚,吾属但当爱身以待时耳!”公元373年,慕容农私言于慕容垂曰:“自王猛之死,秦之法制,日以颓靡,今又重之以奢侈,殃将至矣,图谶之言,行当有验。大王宜结纳英杰以承天意,时不可失也!”垂笑曰:“天下事非尔所及。” (《资治通鉴卷104》)鲜卑贵族心怀复国之志不足为奇,古之成事者当真万众一心者几何,成就大事的人当可笼络各种心思不一的人,发掘其共同之处,防微杜渐防止其异心成为现实动作即可,不问自己如何,乃欲众人皆无条件从己,岂不惑乎!我以为慕容垂或许内心一直有复燕之志,但其伐晋之建议却并非奸计,而是实情,若苻坚伐晋成功,天下一统,慕容垂只能甘作韩白;若苻坚折戟沉沙,自然英雄有用武之地。此英雄之谋也。所以慕容垂并不应和慕容农的说辞。

                另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很多人都说苻坚伐晋是一意孤行,不听劝阻,说凡是同意伐晋的都是心怀叵测的异族或阿谀奉承之辈,其实这里明明有朱彤赞同伐晋,朱彤可是上过战场、有过独挡一面领兵经历的人,此外既然群臣各有异同,庭议者久之,说明支持伐晋主张的还有不少人。

                公元383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七月,苻坚下达了总动员令: "吴人敢恃江山,(僭称大号,轻率犬羊,)屡寇王境,宜时进讨,以清宇内。便可戒严,速修戎备,发州民,则十丁遣一,兵居门在灼然者,为崇文义从。朕将登会稽,复禹绩,伐国存君,义同三王。其以司马昌明为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郎,势还不远,可并为起第。"八月戊午,遣征南大将军阳平公融、骑从张蚝、抚军大将军高阳公苻方、卫军梁成、平南慕容暐、冠军慕容垂,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甲子,坚发长安,戎长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九月,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军,顺流而下。幽冀之众,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太平御览卷122》引《十六国春秋 前秦录》,括号中文字据同书卷322补),战争的帷幕终于拉开

                • 家园 【原创】淝水大战的前前后后(八)

                  1、对前秦全面伐晋战争中使用兵力的分析

                  在考虑前秦动员兵力时,可以参考下面几条史料。

                  坚引群臣会议,曰:“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芟夷逋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尝不临食辍餔,今欲起天下兵以讨之。略计兵杖精卒,可有九十七万,吾将躬先启行,薄伐南裔,于诸卿意何如?”(《晋书 苻坚载记》)。可见苻坚认为前秦至少可以动员的力量是97万。

                  在前秦灭前燕之前,前燕尚书申绍曾上书说:“中州丰实,户兼二寇”(《晋书卷111慕容暐载记》)这里的二寇是指前秦和东晋。在前燕灭亡后,苻坚收其图籍,有“户二百四十五万八千九百六十九,口九百九十八万七千九百三十五”。南方人户在刘宋孝武帝大明八年(公元464年),计有“户九十万六千八百七十,口四百六十八万五千五百一”(《通典卷7历代盛衰户口)》,刘宋统治地域大于东晋,又有元嘉之治的修养生息,户口当多于东晋。即便以此户口算作东晋的,以前燕人户数减之,前秦统治区在灭燕前人户可能达不到150万户、550万口左右的上限,但完全可能与南方相差无几,甚至超过。这样前秦在灭燕后的人户数可达340~390万户,口1400~1500万口,即便每户一丁,前秦的总丁数可达300万以上。灭燕后,前秦相继兼并了前凉、代,夺取了东晋的梁、益、襄阳、彭城等地,淝水战前,按照《中国经济通史 魏晋南北朝卷》的观点,其人口可达2200万左右。因此苻坚所说动员97万部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显然前秦不可能将全部军队派去南征,至少要在都城和几个重要据点保留一定数量守备部队。所以前秦实际可能出动的军队应少于97万。

                  随后在晋书苻坚载记中有:坚下书悉发诸州公私马,人十丁遣一兵。门在灼然者,为崇文义从。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武艺骁勇,富室材雄者,皆拜羽林郎。下书期克捷之日,以帝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并立第以待之。良家子至者三万余骑。其秦州主簿金城赵盛之为建威将军、少年都统。遣征南苻融、骠骑张蚝、抚军苻方、卫军梁成、平南慕容暐、冠军慕容垂率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军顺流而下,幽、冀之众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自河入石门,达于汝、颍。

                  资治通鉴卷106也提到,甲子,坚发长安,戎卒六十馀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九月,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幽、冀之兵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阳平公融等兵三十万,先至颍口。

                  以上晋书和通鉴都提到了60余万戎卒和骑27万的数字, 但这87万人马究竟是全部南征的前秦军队,苻融等人率领的前锋军是否包括在里面?从现有史料中无法得出明确结论前锋的三十万或25万人马是否包括在60万戎卒、骑27万中。笔者更倾向于前锋兵力包含在这87万之中,首先因为按照苻坚自己的说法,前秦最大可动用兵力为97万左右,而且吕光征西域还带走了7万余精锐,再考虑到留守都城和战略要地的部队,前秦可出动的总兵力应该低于百万。其次,这87万人马肯定是前秦全国范围动员的,应该包括所谓凉州之兵、蜀汉之军、幽冀之众,而不仅仅是苻坚亲自率领从长安出发的部队。苻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云云是说苻坚统领全军更合理一些。

                  还有对前锋兵力到底是三十万还是二十五万的争论,笔者认为有可能是慕容垂所部人马的归属造成的困惑。我们知道在五月,桓冲搞过一次牵制攻势,对此秦王坚遣征南将军巨鹿公睿、冠军将军慕容垂等帅步骑五万救襄阳,兗州刺史张崇救武当,后将军张蚝、步兵校尉姚苌救涪城;睿军于新野,垂军于邓城。桓冲退屯沔南。秋,七月,郭铨及冠军将军桓石虔败张崇于武当,掠二千户以归。巨鹿公睿遣慕容垂为前锋,进临沔水。垂夜命军士人持十炬,系于树枝,光照数十里。冲惧,退还上明。张蚝出斜谷,杨亮引兵还。冲表其兄子石民领襄城太守,戍夏口,冲自求领江州刺史;诏许之。

                  可见七月慕容垂正在兵临沔水,所部为五万左右,在苻坚下令大举伐晋时,慕容垂所部奉命并入苻融所统率的前锋之内。或许可以解释秦军前锋三十万人与二十五万人之间的差额。

                  一些研究者认为,苻坚七月下达动员令,八月就出兵,不可能完成这样规模的动员,因此,前秦实际上不可能在战场上投入百万大军。真正投入战场的只有前锋军。笔者觉得,时间仓促这一点质疑是有道理的,从东晋方面根本无视前秦从幽冀向彭城这一路的攻势可知这一路兵马至少在历史上没有发挥影响。但是考虑到前秦87万人马包括前锋的三十万左右的军队的话,我们有理由认为前秦这三十万军队虽不能说是常备军,但也是可以不经全国广泛动员获得的力量。前秦征伐前燕总兵力达16万人,一线实际使用了6万人,此后最大规模的伐代动用了三十万兵力,在第一次大规模伐晋的时候西线战场使用了大约17万军队,东线使用兵力不少于6万人。再加上慕容垂等机动兵力,总数不少于25万。可见前秦的常备兵力30万左右的推测是合理的。这样,所谓十丁遣一的临时征召军队大约在50~60万左右。前秦在王猛执政时行政效率很高,《晋书 苻坚载记附王猛传》中记载,“广平麻思流寄关右,因母亡归葬,请还冀州。猛谓思曰:“便可速装,是暮已符卿发遣。”及始出关,郡县已被符管摄。其令行禁整,事无留滞,皆类此也。”即便在淝水之战后,此种余风尚存,《吐鲁番文书》收录了一条《前秦建元廿年三月韩瓮自期召弟应身辞》,内云:“建元廿年(公元384年)三月廿三日,韩瓮自期,二日召弟应身,逋违,受马鞭一百,期具”说明前秦的征发相当严酷,各级职能机构直到淝水战后还在运转,行政效率非同一般,完成这样规模的征发是可能的。

                  苻坚派朱序去游说三谢时,序私谓石等曰:“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我们知道朱序是心怀故国的,若秦军实为虚张声势,朱序必然告知三谢以实情,可见朱序也认为秦军总兵力确实有百万规模。从朱序对三谢的建议看,朱序也认为秦军实际确实动员百万规模。另一方面苻坚在收到苻融的敌情通报后虽然只带了8000骑赶赴寿阳,但从战后东晋方面缴获了大量的车辇、乐工、礼器看,苻坚所部主力还是有部分陆续赶到了前线。因此认为淝水之战前秦军实际参战只有前锋军和少数苻坚的卫队是值得商榷的。

                  • 家园 【原创】淝水大战的前前后后(九)

                    2、秦军部署情况和战略指导

                    根据前秦的部署,前秦所有的兵力大约分为五部分。前锋兵团为伐晋的主力,兵力大约为二十五万人,前锋都督苻融的军事经验虽不丰富,但主将张蚝,梁成,慕容垂等人都为前秦战功累累的名将。此部为前秦的精锐。

                    苻坚亲率“长安戎卒”,即关中兵团,做为后续部队。此部数量最为庞大,约数十万人。这部大军战前驻扎于项城。关中兵团的数量和战斗力无法详考,但这一部分人马不是临时征发的就是所谓良家子招募而来的三万羽林军,装备可能不错,但没有作战经验,战斗力有限。

                    以上两部人马是攻晋的主力。进军方向径沿长安至建康方向攻击前进,以项城为前进基地,首先夺取寿春,寿春“南引荆、汝之利,东连三吴之富,北接梁、宋,平涂不过七日,西援陈、许,水陆不出千里;外有江湖之阻,内保淮淝之固”。又是淮水转运中心,连接东晋东西两大战略集团,是淮、淝间的军事要冲,建康的一大门户。夺取寿春以后,前秦军队可以大举进入淮南进而东击建康。其前锋苻融所部进抵颖上后,令慕容暐和慕容垂西出江夏(湖北云梦),攻占勋城(湖北安陆),斩晋将王太丘。随后移师漳口(湖北当阳)。这一部分支应是掩护大军翼侧,监视并迟滞东晋荆州西集团东进。按战后史称慕容垂一军完整无损,人数约在三万左右,慕容暐出征时位列平南将军,与慕容垂地位相差不多,所带军队规模可能也相似,这一部军队估计在5万左右。没有参加淝水主力决战。

                    第三部分为来自河北山东等地的幽冀兵团,主将不详,其进军路线为开赴彭城,进而直接威胁建康。按照公元380年苻洛苻重叛乱的规模,这一路军队最多可能有十余万左右的规模,但所有史料都未记述幽冀兵在淝水之战中发挥过什么作用。幽州、冀州为前燕故地,是十六国时期北方重要的兵源所在地。按常理幽冀兵应该是一支很强的武装力量,早年灭代之役中,幽冀兵曾充当主力。淝水之战前夕,谢玄等人率领八万北府兵由淮南及广陵、京口一带,自东向西开赴淝水前线,丝毫无视来自彭城方向的威胁,似乎有些不合常理。一种合乎逻辑的解释是,幽冀兵与项城大军相似,军队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集结。很可能是三年前苻洛和苻重的叛乱导致了这种情形出现,叛乱被平定后,前秦在幽冀二州的军力并未得到相应的恢复,从而使前秦在彭城方向无法对东晋的淮南地区形成压力。 苻洛叛乱的时间与前秦伐晋的时间间隔不远,平叛的主要将领都没有留守幽冀,史料也没有留下幽冀地区军政领导人的情况,这一猜测很有可能成立,至少这一路秦军大约没有能力完成从彭城南下建康的任务,只能作为疑兵牵制东晋京口、建康的主力驰援寿春方向。为主力进攻提供机会。

                    第四部分为龙骧将军姚苌率领的梁州和益州的水陆军,自长江上游和沔水而下。苻坚将自己早年曾经担任过的龙骧将军赐给姚苌,除了表明他对姚苌本人的器重以外,也说明他对姚苌这一路极为重视。如果姚苌能打通荆州一线,攻破桓冲集团,那对整个战局的意义无法估量。不过从姚苌的经历来看,实在不能说有指挥水军作战的经验,而前秦在梁、益的备战有记载的仅限于战前一年由巴西、梓潼太守裴元略筹建水师。与晋灭吴时王睿在蜀筹划建军七年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这一路军队顶多起到牵制东晋荆州集团的作用。实际上此部军队在巴东遇到东晋守将毛虎生的顽强阻击,在夏口遇到桓冲荆州集团的主力而止步不前。我认为这一路秦军的主要任务可能也就是牵制荆州军阻其东援建康。在最危险的时候,桓冲只肯派出3000人增援建康,在整个淝水大战的进程中,荆州集团只在战前和战后发挥了作用。从战争进程来看,我认为这一目的其实是达到了。这部分军队数量不详,由于东晋的荆州军有10万左右,这一部军队应不可能只有几千人,至少有数万人。

                    第五部分为来自陇右的凉州兵团,可能隶属大将梁熙统辖,在苻坚本部到达前进基地项城时该部到达咸阳。这部分军队应该是战略预备队。 没有来得及也不太可能直接参加作战,规模也不会超数万至10万(可以参考前秦灭前凉中双方投入的兵力)。

                    综上所述,前秦伐晋的总的战略企图可以判定为,以东、西两路军队分别牵制东晋两大战略集团,特别是以梁、益军牵制住被认为是具有较强实力的东晋西部荆州集团,中路军沿项城、寿阳、建康实施中央突破,争取在江淮间歼灭东晋东部扬州集团主力,迫敌投降或待敌失去抵抗重心四下逃窜后转入扫荡作战。应该说这一企图并不愚蠢。

                    有证据表明前秦在整个伐晋战争中早期企图模仿西晋平吴之战,都是先占据巴蜀和荆襄,沿江淮多路出击:梁益之兵从巴蜀顺流而下,关东之众南临淮、泗。从前秦先取梁、益,再下襄阳、彭城、最后发起总攻的过程,可以说基本格局是模拟西晋平吴的策略的,特别是苻坚也任命从巴蜀出击的姚苌为龙骧将军,显然是让他仿效王睿。但在战略形势上前秦伐晋与晋伐吴还是有较大区别,前秦的疆土远较西晋广阔,军队数量多于西晋,步骑强于西晋,水师较弱,东晋的国力、军力、战略形势好于吴,传统上东晋荆州集团士马较淮扬集团更强悍,不过东晋东西两个战区由于门阀政治的缘故,互相配合并不完美。进而在模拟西晋平吴方略中实施的襄阳、彭城争夺战中双方的表现使得前秦不得不重新考虑伐晋的计划,无论在东线和西线,东晋在战争中都表现出了远远强于东吴的战斗欲望和战争能力,双方军队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也十分清晰,前秦军队在骑兵和陆地野战方面的能力强于对手,而在水网地带两栖协同作战的能力十分欠缺,在强攻城池上前秦也缺少足够的手段和能力。 所以此次作战,前秦并不真正使用两个前面花费很大精力打下来的前进基地襄阳和彭城,而是选择了两翼牵制中央突破的战略布势。在后来的实际战争进程中,应该说秦军右翼巴蜀军的行动还是取得了效果,起码东晋的荆州集团在主力会战前没有什么动作,显得无所作为。左翼幽冀军则没有完成牵制东晋扬州集团的任务,扬州集团得以毫无顾忌的西进迎击前秦中路军。不过至少也使得秦中路军可以很顺利的拿下战略要点寿阳。也不能说一无是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我在网上百度谢安吧中找到一幅淝水之战的形势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秦军主力的进军路线自项城沿颖水经汝阴(安徽阜阳)、颖口指向东南的寿阳,这显然是利用颖水的运力运输辎重物资,符合史料水陆齐进,运漕万艘的记载。颖口为淮水、颖水、毗水交汇处,如东晋方面掌握淮水水道,前秦的粮道有被断之虞。另外此图以前秦前锋军中梁成、王显部并非与苻融主力同行,而是从彭城赶来。查王显系秦扬州刺史,治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梁成在公元379年前秦攻占襄阳时任荆州刺史,在公元380年春季仍在任(公元380年春,幽州刺史、行唐公苻洛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益、宁、西南夷诸军事、征南大将军、益州牧,并特别要求使自伊阙趋襄阳,溯汉而上。苻洛大为不满,称:“孤于帝室,至亲也,主上不能以将相任孤,常摈孤于外,即投之西裔,复不听过京师,此必有伏计,令梁成沉孤于汉水矣。”)。但此后公元381年秦荆州刺史改为都贵。梁成新任命史料未载,随后在公元383年前秦全面伐晋时梁成的名字出现在苻融前锋军编成内,职为卫将军,料想当不在徐州、扬州,而与苻融一同出师。

                    此图中还有一个问题,即东晋方面的淮扬军分三路迎击前秦,谢玄部从盱眙沿陆路进兵洛涧,桓伊从历阳(安徽和县)陆路进兵淮南,谢石部水军从巢湖沿淝水进兵淮南。显然有误,史载朱序前往说降三谢(谢石、谢玄、谢琰)时,三谢在洛涧以东25里组织防御,收到朱序情报后三谢经讨论始达成主动出击共识,因此三谢应都在洛涧以东。且谢石部在开赴淝水时为前秦张蚝部所挫败小却,可知谢石部当为陆军,谢玄、谢琰水陆俱进,当为水陆混合编成。

                    不过前秦的军事部署显然也存在问题,我们看到其前锋军汇集了前秦当时可以参战的主要的知名将领,其他各兵团除了巴蜀军有姚苌领兵外都没有留下带兵将领的名字(苻坚虽在长安军中,但他是以天王身份总领全局,而不是具体军队的指挥官,从现有史料的记载上看苻坚也几乎没有指挥军队作战的经验,他参与过对姚襄的围攻,但没起主要作用,在平燕作战后期率领军队到达战区,但没有指挥具体战事)。这样似乎说明前秦在完成战略展开时已经预计主要战事由前锋军负责。如果说两翼的巴蜀军、幽冀军还带有明确的战略牵制任务,凉州军可以视作战略预备队的话,中路长安军和前锋军之间的分工就显得十分不清楚。如果预计主要战事由前锋军承担,那么何必费很大力量集结人数庞大的长安军(秦军总兵力87万,前锋军30万,巴蜀军和幽冀军不超过10余万,凉州军不超过10余万,这样长安军应有不少于20~30万,太平御览中称苻坚率50万进临淝水可为验证)?如果预计主力决战需要长安军参与,长安军并无宿将扈从指挥岂非草率?

                    有一种意见认为苻坚对外发动战争并且亲征本为消弭各族矛盾,也担心其倾国而出有人在后方作乱,所以他将各色人等如张天锡、慕容暐、慕容垂、姚苌、朱序之流都带出来参战,能派上用场的上前线,没什么用的带在身边防止出事,也有一定道理。而且苻坚还带着大量的御辇、乐工之类的非战斗设施,综合各种材料和推测分析,我认为中央的长安军实际上并无真正参战的意图。

                    这样的大军从集结、开进、驻扎都要花费大量资源,实际上是一种浪费。鉴于东晋的总兵力只有不到20万,实际用于前线的不过10余万。(无论荆州、扬州都不可能放弃不守,)秦军更合理的编组是前锋军编为10余万或20万,苻坚亲率10余万在后形成梯次部署。如果晋军主力前出决战,前秦也可以整合其前锋军和苻坚本部迎战,或以前锋正面投入交战,本部绕从侧后迂回合围敌军。

                    在《太平御览 卷309兵部40》中记载了苻坚对苻融的一段话,苻坚率众五十万向寿春,谓融曰:"晋人若知朕来,便一时还南,固守长江,虽百万之众,无所用之。今秘吾来,令彼不知,彼顾江东,在此必当战。若其溃败,求守长江,不复可得,则吾事济矣。"如果这段记载属实,那么秦军的战略指导是企图在淮南野战中消灭东晋扬州集团主力,然后趁建康空虚一举拿下,尽量避免东晋固守长江不战以老秦师。

                    这个企图本身并不是不好,而是我不明白苻坚为什么会认为他自己来东晋就会避免决战,而如果东晋不知道他来就一定会在淮南决战。苻坚动员了百万大军,这个情报东晋方面肯定知道。如果苻坚认为如果东晋固守长江其百万之众无所用之那么其南征计划就是一个笑话。哪有动员百万大军的战争对方有策略使己方一筹莫展的道理。另一方面我们姑且认为苻坚企图隐瞒自己来前线的意图是避免东晋方面通过知道苻坚到达战区而知道前秦的主力到达正在准备决战,诱使东晋方面认为前秦只有前锋到达,试图前出挫败前秦的前锋导致前秦挫锋折锐而失败。这在道理上说得通,但是实际上苻坚来前线时只带了8千轻骑,连弥补梁成部的损失都不够,再加上慕容垂等前锋一部正在勋城一带活动,前秦准备决战的实际兵力还不是前锋军的全部。而且苻坚派了朱序去说降东晋前敌总指挥,先不管苻坚是否知道朱序会出卖秦军的虚实,单单朱序的地位和任务肯定暴露了苻坚到达前线的情况,因为只有苻坚才能派出朱序承担这样的任务,没有苻坚的授权,朱序不可能与东晋前敌总指挥达成任何协议。因此前秦不可能达成其意图。所以太平御览所述苻坚之意我以为是后人杜撰的。

                    不过这段话虽然不真,但前秦方面希望将决战战场置于江淮间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从战前苻坚与释道安的对话中可知,苻坚知道南方的湿热瘴气对人的影响,在襄阳和彭城的争夺战中,前秦军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南方作战与北方的重大区别。他们不愿意主要战斗在长江以南展开是很自然的。从东晋的一贯表现和部署来看,东晋方面一直有守江必守淮的认识,前秦军进入淮南,东晋方面一定会有重大反应,所以前秦希望在淮南决战不是不可能的。这也是秦军精华都在前锋军的缘故。很可能前秦方面也知道自己的百万大军不过是吓唬东晋和为自己鼓足士气的心理战术,苻坚实际上也准备依靠这25万人解决问题,毕竟东晋方面在此方向只有8万左右。

                    • 家园 前秦南征战略是山寨的晋武平吴之策

                      田余庆先生曾有述及。大致上是三路,西路姚苌对应的是王睿,将巴蜀水军东下,连龙骧军号都一样。中路苻丕、慕容垂对应的是杜预。东路苻融对应的是司马柚、王浑。苻坚自己——对应的是贾充,连驻军项城都没变。

                      这样的山寨,可算高仿路线。但之所以晋武成功而苻坚失败,一个是因为姚苌水军根本没什么准备,更没来得及动,王睿造船则好几年了,精心准备之后成为平吴的主力。

                      第二是东晋的准备远比吴国充分,桓冲、谢安东西战略策应之举是非常高明的,桓冲受慕容垂压力之时谢玄手下的北府将田洛即向淮西出击,前秦俱难、彭超向淮南进攻时桓冲则向襄阳出击;而吴国自陆抗死后西线就没有统一指挥,很容易就被王睿、杜预击垮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