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淝水大战的前前后后一,请各位方家指教 -- 闲云野熊

共:💬319 🌺16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淝水大战的前前后后(九)

2、秦军部署情况和战略指导

根据前秦的部署,前秦所有的兵力大约分为五部分。前锋兵团为伐晋的主力,兵力大约为二十五万人,前锋都督苻融的军事经验虽不丰富,但主将张蚝,梁成,慕容垂等人都为前秦战功累累的名将。此部为前秦的精锐。

苻坚亲率“长安戎卒”,即关中兵团,做为后续部队。此部数量最为庞大,约数十万人。这部大军战前驻扎于项城。关中兵团的数量和战斗力无法详考,但这一部分人马不是临时征发的就是所谓良家子招募而来的三万羽林军,装备可能不错,但没有作战经验,战斗力有限。

以上两部人马是攻晋的主力。进军方向径沿长安至建康方向攻击前进,以项城为前进基地,首先夺取寿春,寿春“南引荆、汝之利,东连三吴之富,北接梁、宋,平涂不过七日,西援陈、许,水陆不出千里;外有江湖之阻,内保淮淝之固”。又是淮水转运中心,连接东晋东西两大战略集团,是淮、淝间的军事要冲,建康的一大门户。夺取寿春以后,前秦军队可以大举进入淮南进而东击建康。其前锋苻融所部进抵颖上后,令慕容暐和慕容垂西出江夏(湖北云梦),攻占勋城(湖北安陆),斩晋将王太丘。随后移师漳口(湖北当阳)。这一部分支应是掩护大军翼侧,监视并迟滞东晋荆州西集团东进。按战后史称慕容垂一军完整无损,人数约在三万左右,慕容暐出征时位列平南将军,与慕容垂地位相差不多,所带军队规模可能也相似,这一部军队估计在5万左右。没有参加淝水主力决战。

第三部分为来自河北山东等地的幽冀兵团,主将不详,其进军路线为开赴彭城,进而直接威胁建康。按照公元380年苻洛苻重叛乱的规模,这一路军队最多可能有十余万左右的规模,但所有史料都未记述幽冀兵在淝水之战中发挥过什么作用。幽州、冀州为前燕故地,是十六国时期北方重要的兵源所在地。按常理幽冀兵应该是一支很强的武装力量,早年灭代之役中,幽冀兵曾充当主力。淝水之战前夕,谢玄等人率领八万北府兵由淮南及广陵、京口一带,自东向西开赴淝水前线,丝毫无视来自彭城方向的威胁,似乎有些不合常理。一种合乎逻辑的解释是,幽冀兵与项城大军相似,军队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集结。很可能是三年前苻洛和苻重的叛乱导致了这种情形出现,叛乱被平定后,前秦在幽冀二州的军力并未得到相应的恢复,从而使前秦在彭城方向无法对东晋的淮南地区形成压力。 苻洛叛乱的时间与前秦伐晋的时间间隔不远,平叛的主要将领都没有留守幽冀,史料也没有留下幽冀地区军政领导人的情况,这一猜测很有可能成立,至少这一路秦军大约没有能力完成从彭城南下建康的任务,只能作为疑兵牵制东晋京口、建康的主力驰援寿春方向。为主力进攻提供机会。

第四部分为龙骧将军姚苌率领的梁州和益州的水陆军,自长江上游和沔水而下。苻坚将自己早年曾经担任过的龙骧将军赐给姚苌,除了表明他对姚苌本人的器重以外,也说明他对姚苌这一路极为重视。如果姚苌能打通荆州一线,攻破桓冲集团,那对整个战局的意义无法估量。不过从姚苌的经历来看,实在不能说有指挥水军作战的经验,而前秦在梁、益的备战有记载的仅限于战前一年由巴西、梓潼太守裴元略筹建水师。与晋灭吴时王睿在蜀筹划建军七年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这一路军队顶多起到牵制东晋荆州集团的作用。实际上此部军队在巴东遇到东晋守将毛虎生的顽强阻击,在夏口遇到桓冲荆州集团的主力而止步不前。我认为这一路秦军的主要任务可能也就是牵制荆州军阻其东援建康。在最危险的时候,桓冲只肯派出3000人增援建康,在整个淝水大战的进程中,荆州集团只在战前和战后发挥了作用。从战争进程来看,我认为这一目的其实是达到了。这部分军队数量不详,由于东晋的荆州军有10万左右,这一部军队应不可能只有几千人,至少有数万人。

第五部分为来自陇右的凉州兵团,可能隶属大将梁熙统辖,在苻坚本部到达前进基地项城时该部到达咸阳。这部分军队应该是战略预备队。 没有来得及也不太可能直接参加作战,规模也不会超数万至10万(可以参考前秦灭前凉中双方投入的兵力)。

综上所述,前秦伐晋的总的战略企图可以判定为,以东、西两路军队分别牵制东晋两大战略集团,特别是以梁、益军牵制住被认为是具有较强实力的东晋西部荆州集团,中路军沿项城、寿阳、建康实施中央突破,争取在江淮间歼灭东晋东部扬州集团主力,迫敌投降或待敌失去抵抗重心四下逃窜后转入扫荡作战。应该说这一企图并不愚蠢。

有证据表明前秦在整个伐晋战争中早期企图模仿西晋平吴之战,都是先占据巴蜀和荆襄,沿江淮多路出击:梁益之兵从巴蜀顺流而下,关东之众南临淮、泗。从前秦先取梁、益,再下襄阳、彭城、最后发起总攻的过程,可以说基本格局是模拟西晋平吴的策略的,特别是苻坚也任命从巴蜀出击的姚苌为龙骧将军,显然是让他仿效王睿。但在战略形势上前秦伐晋与晋伐吴还是有较大区别,前秦的疆土远较西晋广阔,军队数量多于西晋,步骑强于西晋,水师较弱,东晋的国力、军力、战略形势好于吴,传统上东晋荆州集团士马较淮扬集团更强悍,不过东晋东西两个战区由于门阀政治的缘故,互相配合并不完美。进而在模拟西晋平吴方略中实施的襄阳、彭城争夺战中双方的表现使得前秦不得不重新考虑伐晋的计划,无论在东线和西线,东晋在战争中都表现出了远远强于东吴的战斗欲望和战争能力,双方军队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也十分清晰,前秦军队在骑兵和陆地野战方面的能力强于对手,而在水网地带两栖协同作战的能力十分欠缺,在强攻城池上前秦也缺少足够的手段和能力。 所以此次作战,前秦并不真正使用两个前面花费很大精力打下来的前进基地襄阳和彭城,而是选择了两翼牵制中央突破的战略布势。在后来的实际战争进程中,应该说秦军右翼巴蜀军的行动还是取得了效果,起码东晋的荆州集团在主力会战前没有什么动作,显得无所作为。左翼幽冀军则没有完成牵制东晋扬州集团的任务,扬州集团得以毫无顾忌的西进迎击前秦中路军。不过至少也使得秦中路军可以很顺利的拿下战略要点寿阳。也不能说一无是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我在网上百度谢安吧中找到一幅淝水之战的形势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秦军主力的进军路线自项城沿颖水经汝阴(安徽阜阳)、颖口指向东南的寿阳,这显然是利用颖水的运力运输辎重物资,符合史料水陆齐进,运漕万艘的记载。颖口为淮水、颖水、毗水交汇处,如东晋方面掌握淮水水道,前秦的粮道有被断之虞。另外此图以前秦前锋军中梁成、王显部并非与苻融主力同行,而是从彭城赶来。查王显系秦扬州刺史,治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梁成在公元379年前秦攻占襄阳时任荆州刺史,在公元380年春季仍在任(公元380年春,幽州刺史、行唐公苻洛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益、宁、西南夷诸军事、征南大将军、益州牧,并特别要求使自伊阙趋襄阳,溯汉而上。苻洛大为不满,称:“孤于帝室,至亲也,主上不能以将相任孤,常摈孤于外,即投之西裔,复不听过京师,此必有伏计,令梁成沉孤于汉水矣。”)。但此后公元381年秦荆州刺史改为都贵。梁成新任命史料未载,随后在公元383年前秦全面伐晋时梁成的名字出现在苻融前锋军编成内,职为卫将军,料想当不在徐州、扬州,而与苻融一同出师。

此图中还有一个问题,即东晋方面的淮扬军分三路迎击前秦,谢玄部从盱眙沿陆路进兵洛涧,桓伊从历阳(安徽和县)陆路进兵淮南,谢石部水军从巢湖沿淝水进兵淮南。显然有误,史载朱序前往说降三谢(谢石、谢玄、谢琰)时,三谢在洛涧以东25里组织防御,收到朱序情报后三谢经讨论始达成主动出击共识,因此三谢应都在洛涧以东。且谢石部在开赴淝水时为前秦张蚝部所挫败小却,可知谢石部当为陆军,谢玄、谢琰水陆俱进,当为水陆混合编成。

不过前秦的军事部署显然也存在问题,我们看到其前锋军汇集了前秦当时可以参战的主要的知名将领,其他各兵团除了巴蜀军有姚苌领兵外都没有留下带兵将领的名字(苻坚虽在长安军中,但他是以天王身份总领全局,而不是具体军队的指挥官,从现有史料的记载上看苻坚也几乎没有指挥军队作战的经验,他参与过对姚襄的围攻,但没起主要作用,在平燕作战后期率领军队到达战区,但没有指挥具体战事)。这样似乎说明前秦在完成战略展开时已经预计主要战事由前锋军负责。如果说两翼的巴蜀军、幽冀军还带有明确的战略牵制任务,凉州军可以视作战略预备队的话,中路长安军和前锋军之间的分工就显得十分不清楚。如果预计主要战事由前锋军承担,那么何必费很大力量集结人数庞大的长安军(秦军总兵力87万,前锋军30万,巴蜀军和幽冀军不超过10余万,凉州军不超过10余万,这样长安军应有不少于20~30万,太平御览中称苻坚率50万进临淝水可为验证)?如果预计主力决战需要长安军参与,长安军并无宿将扈从指挥岂非草率?

有一种意见认为苻坚对外发动战争并且亲征本为消弭各族矛盾,也担心其倾国而出有人在后方作乱,所以他将各色人等如张天锡、慕容暐、慕容垂、姚苌、朱序之流都带出来参战,能派上用场的上前线,没什么用的带在身边防止出事,也有一定道理。而且苻坚还带着大量的御辇、乐工之类的非战斗设施,综合各种材料和推测分析,我认为中央的长安军实际上并无真正参战的意图。

这样的大军从集结、开进、驻扎都要花费大量资源,实际上是一种浪费。鉴于东晋的总兵力只有不到20万,实际用于前线的不过10余万。(无论荆州、扬州都不可能放弃不守,)秦军更合理的编组是前锋军编为10余万或20万,苻坚亲率10余万在后形成梯次部署。如果晋军主力前出决战,前秦也可以整合其前锋军和苻坚本部迎战,或以前锋正面投入交战,本部绕从侧后迂回合围敌军。

在《太平御览 卷309兵部40》中记载了苻坚对苻融的一段话,苻坚率众五十万向寿春,谓融曰:"晋人若知朕来,便一时还南,固守长江,虽百万之众,无所用之。今秘吾来,令彼不知,彼顾江东,在此必当战。若其溃败,求守长江,不复可得,则吾事济矣。"如果这段记载属实,那么秦军的战略指导是企图在淮南野战中消灭东晋扬州集团主力,然后趁建康空虚一举拿下,尽量避免东晋固守长江不战以老秦师。

这个企图本身并不是不好,而是我不明白苻坚为什么会认为他自己来东晋就会避免决战,而如果东晋不知道他来就一定会在淮南决战。苻坚动员了百万大军,这个情报东晋方面肯定知道。如果苻坚认为如果东晋固守长江其百万之众无所用之那么其南征计划就是一个笑话。哪有动员百万大军的战争对方有策略使己方一筹莫展的道理。另一方面我们姑且认为苻坚企图隐瞒自己来前线的意图是避免东晋方面通过知道苻坚到达战区而知道前秦的主力到达正在准备决战,诱使东晋方面认为前秦只有前锋到达,试图前出挫败前秦的前锋导致前秦挫锋折锐而失败。这在道理上说得通,但是实际上苻坚来前线时只带了8千轻骑,连弥补梁成部的损失都不够,再加上慕容垂等前锋一部正在勋城一带活动,前秦准备决战的实际兵力还不是前锋军的全部。而且苻坚派了朱序去说降东晋前敌总指挥,先不管苻坚是否知道朱序会出卖秦军的虚实,单单朱序的地位和任务肯定暴露了苻坚到达前线的情况,因为只有苻坚才能派出朱序承担这样的任务,没有苻坚的授权,朱序不可能与东晋前敌总指挥达成任何协议。因此前秦不可能达成其意图。所以太平御览所述苻坚之意我以为是后人杜撰的。

不过这段话虽然不真,但前秦方面希望将决战战场置于江淮间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从战前苻坚与释道安的对话中可知,苻坚知道南方的湿热瘴气对人的影响,在襄阳和彭城的争夺战中,前秦军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南方作战与北方的重大区别。他们不愿意主要战斗在长江以南展开是很自然的。从东晋的一贯表现和部署来看,东晋方面一直有守江必守淮的认识,前秦军进入淮南,东晋方面一定会有重大反应,所以前秦希望在淮南决战不是不可能的。这也是秦军精华都在前锋军的缘故。很可能前秦方面也知道自己的百万大军不过是吓唬东晋和为自己鼓足士气的心理战术,苻坚实际上也准备依靠这25万人解决问题,毕竟东晋方面在此方向只有8万左右。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