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琐忆》--金云臻 -- 天地无用

共:💬43 🌺4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三十 烤肉宛

北京宣武门内大街近绒线胡同路东,原有一家专卖烤牛肉的小饭铺(只能算是饭棚),就是有名的烤肉宛。谈起这家烤肉宛,特点极多。饭馆虽小已祖传六代经营此烤肉之业了。我二十岁左右(大概在1930年),那里执业的是一个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北京人仿效回族习惯称呼,尊称他“宛把”,就是宛师傅的意思。此人生得头大眉粗,双目炯炯有神,身材矮壮,动作敏捷,而且头脑清晰是个很有组织能力的人,他选肉颇严格,一律用上脑。切肉手法又快又好,片大肉薄,无筋无络,腴嫩无比。牛肉具有一种乳香,烤着吃非常可口,所以烤肉宛能长久保持盛名不衰。

烤肉宛只是一家小店,两间灰棚搭在马路边人行道上,分里外两间,里间设两张烤肉炙子,因为吃的人多,加大尺玛,炙子直径可达三尺,架在一个带铁圈的火盆上。下面是大圆桌,每桌可围立十人。吃烤肉的人无座位,企一足于长杭上,所有的佐料、肉、碗、饼、酒,部放在圆桌边上,手执长达二尺的木筷(粗如藤条,否则无法在人堆中伸筷烤肉),挥臂大嚼,其粗犷之态可想。牛肉以碗论价,每碗老秤十两,半碗也卖。一个成年人普通食量,十两已足,量大的人再添半碗也够了。佐料一律按件零售,一碟葱、一碟酱油,烧饼等随意增减。酒须自沾,后来也添上烧酒供应,每碗二两。当时一个人饱餐一顿,也需五六角钱,这是个大开销。普通人在小饭馆吃一顿便餐,不喝酒,不到二角钱,用五六角吃一顿饭,对一般居民说来,可算挥霍了。

每到晚秋,路过宣武门大街,烤肉香味索绕鼻端,颇为引人。客人多中下层市民,以劳动人民为多,豪门富贾是不会光临的。后来烤肉宛出了名,有些势家富户也慕名而来,尝到了烤牛肉的绝味,加以宣扬。于是乘汽车带仆从的显赫人物,甚至珠围翠绕的贵妇人也光临。这般人不惜“大失身份”,夹在挥汗大嚼的壮汉之间,用长木筷吃起烤肉来。宛师傅对此毫无所动,既不考虑另设什么“雅座”,也不起身殷勤奉承招待,依然我行我素,一视同仁,这种作风正是当时北京小商人中的可贵品质。

烤肉宛不但肉味绝佳,那位宛把师傅的朴实细腻的作风,熟练精致的操作手法,以及他那周密的头脑,有条不紊的记忆力都有独到之处。这些在我的观察回忆中印象很深。既然他只有两问灰棚的小买卖,人手当然不会大多,除他自己以外,我记得只有二名小伙计。不过是往来奔走、搬运杂物、洗涤碗筷而已。他自己则除算帐、招呼客人、照管客人衣物之外,主要任务是立在案边切肉。他切肉手法高超,一二十人同时吃,从来没有供不上肉的时候。每遇坐客满堂、摩肩接踵乱寻座位之际,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口中念念有词的不停算帐,手中不停地切肉,附带和客人打招呼,安排先到的客人依次就餐。“这一位先来,请坐上去。”“您先等一会,您比这位后来一步。”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还要收钱,和客人点头作别。同时注意到:某一位错拿了别位的雨伞,某一位的衣帽挂在何处等等。那种安详有条理的态度,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烤肉季,也是以姓氏得名。他的烤牛肉不如烤肉宛,但烤羊肉颇为人所称道。烤肉季设在地安门外,什刹海后的河沿上。这一带河塘纵横,柳荫匝地,附近有一座银锭桥,相传这是燕京八景“银锭观山”的所在。烤肉季最大的特点是经营烤肉不受季节限制,虽夏天也照样卖烤肉。这是由于地理条件使然。夏天这一带非常凉爽,什刹海边游人不断,远处的人也踱到这一带来,披襟当风在露天里吃两碟烤羊肉,另有一番情趣。所以在北城烤肉季颇为享名,夙有南宛北季之称。过去北京卖烤肉只此两家,不象涮羊肉尽人皆知。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