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Andrew Marr:我这一行——英国新闻行业简史 -- 万年看客
维多利亚时代主流新闻界最响亮的名字就是《泰晤士报》的缔造者们。正如我们所见,报社的第一任所有者曾经卖过保险,做过煤炭生意,还喜好受贿。但是他的儿子小约翰.沃特走了一步好棋,他花高薪聘请来了牛剑大学的毕业生为自己工作,几乎那他们当做报社的客人来厚待,经常与他们一起共进晚餐,餐桌上都是鹿肉、牛肉以及比目鱼之类的高档菜色。《泰晤士报》的第一位重要主编威廉.巴恩斯(1)一直有意隐姓埋名,还为报社构建了一张覆盖整个伦敦乃至欧陆的消息网。他激怒过各个党派的多位政客,也曾被他们奉为座上宾。他为我们这座多雨小岛上咄咄逼人的新闻业作出了最贴切的早期描述。他说报纸写作好比白兰地,“约翰牛的理解能力十分迟钝——我这里指的是读者中的绝大部分——因此需要强烈的刺激。他要是不喝一杯就无法消化自己吃下去的牛肉。他沉湎于自己的偏见且自欺地称之为观点。必须冲着他那厚实的脑壳打上一发炮弹才有希望让他理解你的意思……”
巴恩斯并不算高寿,五十五岁那年就因为操劳过度与酗酒而去世了——为后世记者们在不止一个方面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的继任者是约翰.迪兰,此人之所以能得到这份工作部分原因在于家里有人。直到今天约翰.迪兰依旧是《泰晤士报》最著名的编辑,在他的手下维多利亚时代全盛时期的《泰晤士报》为英国上层社会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迪兰是个工作狂,他的妻子后来精神失常并离家出走。他在政界以及社会上有着广泛的联系与门路,这使得他总能够深入发掘历届政府的深层思路。他将自己的社交活动称作“膨胀”,而他还有着优秀记者的必需素质,总能保持局外人的心态。“我这人品味不高,并不特别仰慕男女公爵们的社会。熟悉了解所谓‘伟人’的背景与作为肯定无法提升人们对于他们品格与能力的看法。”
迪兰的工作日程安排体现了维多利亚时代报社赶晚不赶早的作风。根据《泰晤士报》的官方历史,“他早上一直躺到早午餐的时间才起床,直接拿早午餐当早餐吃。他一般会在上午十点赶到《泰》报总部。”到了之后迪兰会让自己的主笔全文阅读每天寄到报社的200多封手写信件,以便进行出版与校对。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幅图景:天色欲晓之际,头戴白色高礼帽的迪兰心满意足地走过维多利亚时代寂静的伦敦街头,八字胡随着脚步上下颤动,当天的第一缕阳光刚刚照亮了圣保罗大教堂的尖顶,而一颗重磅政治炸弹此时已经在他身后的报馆里点燃了引信。迪兰几乎从来不会在凌晨五点之前离开报社,对此他曾十分有名地声称在世间所有人当中数他见过的日出最多。迪兰挖到过的内部消息如此之多,以至于辉格党领袖之一罗素勋爵曾向维多利亚女王抱怨说这一点“令人痛心、屈辱而又不知所措”。在他职业生涯的最后几年里——他于1877年退休——已经有人指责《泰晤士报》架空英国政府了。所有人,包括首相与女王本人在内,都对于迪兰的势力咋舌不已。同时所有人又对他敬重有加,而且所有人都看他的报纸。
《泰晤士报》的主笔基本上都是伊顿子弟,牛剑出身,教育背景深厚。不过出身狼藉的家伙也不是没有。《泰晤士报》的员工当中有来自匈牙利的自由斗士埃博将军,也有裹着毛皮大衣、一身雪茄烟气的亨利.布罗维兹(2),这人说话的腔调就像萨克雷笔下疯疯癫癫的主角,但他的职责却是外交特派记者,曾经采访过俾斯麦,也曾部分借助与政客妻子上床的权宜手段从欧洲近半数的大使馆里掏出来过许多材料。还有一位最有名的威廉.霍华德.罗素(3),出身于一户艰难度日的爱尔兰家庭,下文中我们还会遇到他。
与此同时,《每日电讯报》那边则十分有幸地拥有乔治.奥古斯都.萨拉(4)。萨拉在很多方面都是英国的第一位现代报界名人,走南闯北,见识不凡。在后半生中他作为《每日电讯报》记者的名声一直传播到了欧洲与美国。此时他曾经自夸道:“我曾强制我自己走向公众,我曾强行将自己拖进上层社会,我曾强迫整个世界听我说话。”这番话并不是言过其实。萨拉的家庭背景一贫如洗,尽管同时也丰富多彩得令人忍俊不禁。他的家人中有男舞蹈演员,普鲁士骑兵,意大利红衣主教以及至少一位走钢丝女艺人。他曾经遭受过刻骨的贫穷,曾经游走于伦敦的俱乐部区,一边透过餐厅窗户看里面的幸运儿们享用美餐一边口水直流,也曾经跟在抽雪茄的人们身后闻二手烟气。当时他的众多谋生手段之一是为狄更斯的期刊《居家文章》担当产量越发增加的新闻写手。
1851年8月一个炎热的夜晚,萨拉不小心把自己锁在了家门外面。第二天早上清洁女工赶来开门的时候,他已经将自己当晚的见闻写成了一篇文章,名叫《街头流浪记》。在一位朋友的劝说下他将这篇文章寄给了狄更斯并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今天人们依旧可以通过《居家文章》看到萨拉早期完全匿名创作的新闻文稿,而且可读性依旧很强。这些文章成就了萨拉的名声。以维多利亚时代中期的标准来衡量,他的文风有时稍微有些过于细致,甚至到了铺张的程度,就像狄更斯本人的风格那样生活化与细节化。我们跟随着萨拉从十四便士一宿的鸡毛店出发(“……虫子的气味啊!——这里简直就是它们的乐园。它们在地面上爬行,它们从天花板上往下掉,它们还在墙壁上比赛跑!”)来到了索霍区的火灾现场,之后又来到圣詹姆斯公园的一条长椅上,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年轻的流浪汉,此人半身赤裸,不穿鞋袜,嘴里一直念念有词,“要硬气啊,朋友”。天快亮的时候萨拉差点就忍不住在一座马厩里喝下一杯所谓的“咖啡”(“烧焦的豆子,烤干磨碎的马肝,还有一小撮菊苣”)。他躲开了若干家特别危险的酒馆,那里的常客都是些以抢劫杀人为副业的凶徒。最后他走进一家咖啡馆,一头栽倒在了一份《太阳报》——不是今天那家——上面直到破晓为止。《街头流浪记》在风格上很接近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体验流浪汉生活的乔治.奥威尔笔下的报道,人们很容易就能理解为什么这篇文章不仅能打动狄更斯,也能打动萨克雷以及其他一大批伦敦编辑。
就这样,萨拉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行当并成为了一名领薪水的记者。他在自己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走访过俄国、内战时期的美国、奥地利、意大利、北非、西班牙、澳大利亚以及墨西哥。他曾在法国被人当成间谍而遭到逮捕,受到过参加议会选举的请求(他拒绝了),曾经九死一生地躲过了大东方号轮机爆炸事故,并且成为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名人。不过就在街头夜游之后不久,萨拉就十分愚蠢地与狄更斯闹掰了,转而投向新近成立、档次与名声都不甚高端的《每日电讯报》。就像许多日后的写手一样,萨拉的收费也很高。据说有一次他来到报社办公室签下了一张凭条,“前往波斯地区开支——3000英镑。”出纳十分紧张地恳请他写得再详细一点,于是他就抓过钢笔又简单补充了两句,“前往波斯地区胡天胡地开支——3000英镑。”应该说花在萨拉身上的钱还是物有所值的,因为他的码字产量很大,十几万字滚滚而出。但是这也造成了另一种代价,他的文风几乎再也没能恢复早期街头散文那样的清新风格。日复一日的截稿日期逼迫着他采取了冗长拖沓的行文笔法,正如许多其他超负荷写手那样。
这是长篇大论、自以为是的“新闻腔”英语最初发源的时代,而萨拉的自传作家则声称与其他任何人相比,萨拉对于当时主流文风的塑造都负有更大的责任,“比方说吧,聪明的记者们已经不再说什么咖啡了,而是说摩卡的馨香;血液自然就成了绯红色的生命之泉,狗尾巴成了臀部附肢,而牡蛎……则是汁水四溢的双壳贝。”萨拉自己也承认为了填充报纸版面的空间,“我把自己知道的一切全都用上了。我的行文急躁死板而又欠缺逻辑,时而还有些凶狠粗硬。”粗硬的长篇大论至今在那些一味追求产量的专栏作家那里依旧很有市场,。正如半个世纪之后乔治.奥威尔所批评的那样,这种做法向英语当中引入了直达根本的诚意欠缺。“大量的拉丁语词汇如同雪片一样覆盖在事实之上,模糊了轮廓,掩盖了细节……每当言不达意之时,他们总会本能地诉诸长词大词以及用烂了的习语,就像乌贼喷墨一样。”这样说的话,萨拉在我看来就是乌贼群中最体面、最欢乐的一条。
就像许多今天的记者一样,萨拉在最得意的岁月里过着鲜衣怒马的生活。四十岁那年的时候他已经挣到了相当于今天200000英镑的年薪。但是他很不会理财,最终潦倒而死。就像许多后世追随者一样,他十分关注自身的形象,永远穿一件亮白色马甲,扎猩红色领带。他出国旅游时总带着左轮手枪、拔塞钻与正装。1871年,他对于优秀记者的必须素质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能够以可接受的流利程度说五六种不同语言;走遍全世界大部分适宜人居之地;……厨艺精湛,熟谙音律,会娴熟地吹口哨,能策马扬鞭,枪法要说得过去,要做一个准备充分的动物保护主义者,一个哲学家,会抽烟——还要完全掌握行李装箱的艺术。”读罢这段文字,谁还能抗拒新闻行业的诱惑呢?萨拉不仅在生前享有盛名,在身后也是爱德华时期舰队街记忆中的一位伟人,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新闻写手们在酒馆里聊天的时候依然会引用他的言论。决定当代英国记者自我认知形象的基因有一部分就是由他塑造成型的,尽管今天几乎已经没有人记得他了。他的豪华生活方式,财务方面的一塌糊涂,自我吹捧,竞争意识以及各种技艺已经成为了新闻业神话中最浪漫也最吸引人的部分。
维多利亚时代的记者并不是今天新闻从业人员的远亲,而是他们的父辈。狄更斯、杰拉德、莱蒙、巴恩斯、埃博、卡特林还有萨拉,这些人年轻时大都一穷二白,通过奋力打拼才获得了日后的名望与影响力。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其实远不止他们——出身于移民或者爱尔兰人家庭。他们当中许多人的私生活都失之检点甚至偶尔放荡不羁,但工作起来也都十分狂热。他们往往好结党、好自夸、好动怒而不善理财。他们入行的时候都是激进派,最后大部分——并非全部——成为了保守派爱国者。曾几何时,在赫兹里特与科贝特的时代以及狄更斯时代的早期,政治新闻还充满了理想主义,愤怒地向阻碍变革的势力投掷石块,不过后来新闻写手们就敲响了当权者的家门。再接下来,新闻业自身也将成为权力的一种,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受到人们的追捧与憎恶。
(1)http://en.wikipedia.org/wiki/William_Barnes
(2)http://en.wikipedia.org/wiki/Henri_Stefan_Opper_de_Blowitz
(3)http://en.wikipedia.org/wiki/William_Howard_Russell
(4)http://en.wikipedia.org/wiki/George_Augustus_Sala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7)打入:地方报社与现代记者的到来 10 万年看客 字10805 2012-11-18 05:01:29
🙂(6)文学新闻业 8 万年看客 字4040 2012-11-16 22:21:11
🙂(5)越界者 16 万年看客 字3762 2012-11-11 08:28:31
🙂(4)政治写手的崛起
🙂新闻业从反对权力,到拥抱权力,最后变成权力,也没用多久嘛 yangluo 字240 2012-11-18 04:48:25
🙂(3)记者最初如何得势 10 万年看客 字8625 2012-10-25 09:23:41
🙂(2)早期的记者 3 万年看客 字12282 2012-10-25 09:21:27
🙂一,势利眼与酒鬼(1)记者是谁? 29 万年看客 字7898 2012-08-26 22: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