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Andrew Marr:我这一行——英国新闻行业简史 -- 万年看客

共:💬78 🌺56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2)早期的记者

现代新闻业的历史表明从一开始这就是一个七拼八凑且令人糊涂的行业。早在十七世纪二十年代英国就有了名为“库朗特”——意为“时事”——的半经常性公报,内容是欧洲大陆报纸摘要的无评论英语译文。当时报道伦敦的新闻还是太危险了。这些公报一般有八页篇幅,经常受到王权的打压与事后的宽容。这种形式在当时的流行程度足以令本.琼森针对一位公报印刷者撰写讽刺性文章。第一批匿名写手就是今天新闻机构的前身,他们拣选海外新闻并传播开来。

在早期为自己写作且每周或每天出版的作家当中,最大的群体就是异见宣传册作家。到了克伦威尔的共和国时期,有人估计每年都会出版30000份政治诉求性的宣传册与期刊。这些人算是记者吗?他们自并不把自己视为现代意义上的记者,而是党派政治的玩家或者真理与启蒙的宗教性传播者。这些人其实更像今天肝火旺盛的专栏作家。他们在内战期间承受了极大的风险。随着王权与议会的冲突愈演愈烈,一个粗野尖刻的政治写作流派也随之成长起来。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像战争那样刺激人们对于新闻的饥渴。这也是我们第一次见到多少算得上记者的人。套用进化论的术语,我们今天的记者是智人,而他们则是直立人,尽管进化尚未完成,但是步态与眼神已经很有几分相似了。他们当中为今人所熟悉的有约翰.博金海德(1)与玛奇蒙德.奈德海姆(2),一位是曾经的秘书,另一位是曾经的助教。两人入行时都在二十岁左右,家境都很贫寒,脾气都很暴躁,都很靠不住,都很乐意收钱办事。

到了内战结束后的共和国时期,出版界受到了审查,毫无活力可言。随着保皇派的复辟,出版数量的确有所增加,但是依旧遭受着审查,主管审查工作的是一位极其不招人待见的罗杰.L'赖斯特里奇(3)。此人出生于莎士比亚逝世的同一年,有人说他是英国的第一位记者,事实上他是所有记者的对头们的祖师爷。他曾经出版过一分宣传册号召采取最严厉的手段来打击出版商与作者,以及“印刷厂里的铸铅字工人、铁匠与细木工”,还有可能散发未经审查内容的“歌手、邮差、马车夫、船夫以及海员”。直到斯大林治下的俄国时期这一宏愿才真正得以实现。为了嘉奖他的工作,查理二世任命他为英格兰审查官,统领一支告密者与探子的大军四处追猎无证照记者与印刷商。

就原则而言,L'赖斯特里奇反对一切公开报纸的出版,“因为我认为这会使得大众过于熟悉上等人的活动与筹划……从而使他们不仅有冲动,而且有貌似合理的权利与底气,来找政府的麻烦。”但是伦敦对于新闻有着极大的需求,因此当报纸印刷遭到禁止之后,人们就开始自己手写各种新闻信件并四处流通。L'赖斯特里奇不得不做出妥协,开办了两份官方报纸,一份是每周周一出版的《通信员报》,另一份是每周周三出版的《新闻报》。当时最杰出的私人报道员塞缪尔.派皮斯(4)认为最早期的《通信员报》十分沉闷。其他读者们也深有同感。接下来瘟疫袭击了伦敦,整个宫廷随即迁往牛津,到了牛津之后廷臣们觉得自己感染上了某种比死气沉沉更要命的毛病。因此在1665年,《牛津公报》首次面世,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这才算得上是是英国最早的官方报纸。随着宫廷搬回伦敦,《牛津公报》也改头换面成了《伦敦公报》。这份报纸里塞满了广告与匿名写作的宫廷与官方新闻,质量算不得上乘,但这就是当时憋屈的英国公民唯一正式获准阅读的报纸。在查理统治时代的末期,爆发了一场针对亨利.卡尔(5)这样的异见记者的野蛮战争,最终以宫廷占上风而结束。

但是1688年的光荣革命打开了泄洪的闸门。咖啡馆文化的出现为托利党大战辉格党的党派政治提供了发挥作用的平台,也意味着有根据公共舆论的真正开始。而公共舆论必然呼唤记者的到来。剧院与宣传册的存在意味着此时早已存在了一大批受过教育但十分贫穷的作家亚阶级正在四处求职。早在十七世纪三十年代“格拉布街”一词就被用来形容居住在那里的诗人与三流作家。但是直到十七世纪九十年代这些人中的许多成员才能够通过专业新闻写作来糊口。单张报纸不仅仅开始在伦敦出现、也迅速在其他地方城市冒出头来。出版者们就在圣保罗大教堂或者其他教堂附近的街道进行印刷。一个人就得身兼数职,既是编辑又是印刷工,还要四处搜集事实,他要在宫廷里、位于咖啡馆与可可馆的早期金融交易所里以及议会里发展自己的眼线与消息贩子。印刷者的名字通过报头流传了下来——例如西科尔路上的罗伯特.沃克,在密德坦普兼营马鞍生意的华威郡印刷商阿贝尔.路珀尔,圣保罗教堂附近的约拿.。布罗姆,等等。这些印刷者一般来说业务很杂,除了报纸以外也会印制传单、廉价书籍与歌谣。他们的行当就是贩卖信息,例如公职任免与贵族绯闻,有些单张报纸的内容足以与今天小报上最不堪的内容相比——致死的决斗,怪异的性癖好以及不为人知的怀孕等等。

到了十八世纪,伦敦已经具有了真正的报纸市场。《时事报》是英国的第一份日报,每天的销售量大约在800份左右,并且面对着八家竞争者,其中也包括《伦敦公报》。当时伦敦识字的人并不多,咖啡馆与可可馆会购买报纸并派人大声朗读。这些报纸十分“贴近”读者。例如有一位伊奇伯德.道克的《新闻来鸿报》就在版面上有意留白,伦敦城里的读者可以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近况,然后再把报纸寄给乡下的亲戚朋友。另外一些报纸则充斥着伦敦城里的各种地区性绯闻,任何居住在距离这些地区几条街以外的人们面对这些流言都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们是否会将这些早期的十八世纪努力视为今天的报纸呢?它们充斥着政治宣传、无所顾忌的谣言与猥亵的八卦——所以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此时的报纸文章风格生硬破碎,对于当代读者来说十分难读。就总体而言,此时的新闻业还不存在有名有姓的全职记者

但是即便就在这个最初阶段,日后的发展大势已经开始初露峥嵘了。一位真正的天才作家,商人之子,政府间谍,小说家以及旅行家丹尼尔.笛福打造了一直延续至今的新闻行业风格。笛福的写作风格清晰明快,毫无拖泥带水,好用相对较短的句式与直白的描写。他笔下最为长篇的作品不是《鲁滨逊漂流记》,也不是《摩尔.弗兰德斯》,而是他自行创办的《回顾报》,发行时间自1904年到1713年,由他的托利党后台老板暗中指挥。就像许多此后的记者一样,笛福以激进派的身份步入新闻界,随后就发现要想在这一行里混下去必须与当权者拉上关系。不过他也为许多其他报纸写作,其中包括当时伦敦最受欢迎的《邮差报》,报社老板是一位来自法国的流亡者。所以你也可以说英国新闻业的开端是一位替外国老板工作的亲政府写手。

但是笛福明白一件事:新闻行业的繁荣必须依靠公众对于新闻来源与真实性的基本信任。在他之前似乎没有人能像他一样清晰地看到这一点。他抨击与自己竞争的报纸,并且撰文声称新闻业的撒谎癖性在伦敦已经流传得如此广泛,以致其已经成为了“全城的笑柄”,邻居们彼此打招呼都会问“本周有瞎话没有?今天的《时事报》上有什么瞎话?”笛福本人也经常受到撒谎的指责,但是他毕竟首先占住了大义名分。十八世纪的咖啡客们对于当时每日报纸的怀疑程度似乎与三个世纪之后的伦敦人别无二致,这一点的确十分有趣。笛福对于当时的环境既郁闷又不解,他的竞争对手总是在报纸上大放厥词,而公众们似乎总能因为假新闻对自己频繁而轻易的欺骗而笑得乐不可支,到了下一周还会继续去购买同样满篇放炮的报纸。这一局面直到今天依旧大同小异。笛福相信报业规范化的必要性。审查制度与官方报纸固然不足为训,但是对于事实真相的道德承诺却是必须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笛福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但是笛福首先是一位采访记者。他相信应该走出去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亲耳听到目击者的证言。他是一台永动机,不停地走访、采访并记录。这并不意味着他致力于采取无偏私的公正态度,但他的确注重讲述而不仅是争辩。他笔下最具影响力且栩栩如生的报道创作于他为爱丁堡的《邮递员报》撰稿期间。此时他的真实身份实际上是伦敦政府派往苏格兰的间谍,替政府观察当时爱丁堡街头的动乱以及苏格兰议会为了自我消灭而举行的辩论。笛福本人热烈信仰两国统一,但是他发回的报道并不仅仅局限于议会的辩论,还包括苏格兰当年的玉米收成,爱丁堡的民宅火灾以及赛马大会。随着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合并,苏格兰工业遭遇了一段十分困难的时期,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今天之所以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笛福:他当时专门返回了苏格兰并进行了正反两方面的报道。作为一名间谍,他在苏格兰面临着切实的人身威胁,但是他的记者本能要求他亲临现场。此外他还拥有一件对记者来说价值无量的工具——他会速记——再次走在了时代的前头。日后当上编辑的笛福总会在一定程度上指明自己消息来源的身份。他对于匿名消息总是抱有公开的怀疑。“希望上次来信书名R.P.的先生提供过硬证据证实来信内容的真实性。”

和笛福一样,早期新闻行业的寥寥几颗明星都是自我加压的圈外人。他们步入新闻业的原因部分是因为长于计算,部分是因为走投无路。笛福出身于一个穷困的异见分子家庭——他的父亲靠卖蜡烛为生。乔纳森.斯威夫特就曾经讽刺他出身低贱,他的作品不过是文理欠通的伦敦土话。不过尽管当时的确也有类似于约瑟夫.艾狄生与理查德.斯梯尔这样出身良好的作家从事左右舆论的上层路线新闻业,但这些人并不能代表这个年轻的行当。采集与传递新闻的人们当中大多都是些名声不甚太好的社会边缘人——例如背德神父亨利.贝特,专挖丑闻的爱德华.托普汉姆,大话王西奥多.胡克(6),还有类似《妇女旁观者报》中的曼丽夫人与伊莉莎.海伍德(7)这样的最早期女性八卦贩子。

根据亚历山大.蒲柏的《格拉布街期刊》的编辑所说,到了1730年已经出现了一个所谓的“采集者”阶层,通过“向每日报纸提供各种素材”来换钱为生,这些人会走遍城乡村镇寻访各种花边新闻——就像二百五十年后我与我的培训班同学们在纽卡斯尔城郊所做的那样。由于这些人要根据自己找到故事的长度与数量来领钱,“真实故事的数量之少也就在意料之中了。”我们知道这些记者当中一部分人的真实姓名,但是他们都有乱七八糟的笔名,往往会把“绯闻”、“丑闻”、“废话”、“啰嗦”之类的词汇化用在笔名里。他们并不全是伦敦人。《温切斯特邮差报》早在1690年就开始每周发行了。海外旅行者会向国内发送信件,法庭书记员会在收钱之后将法庭上的各种流言记录下来,印刷商本人也会亲自整理牲畜售价的表格。到了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利物浦、诺丁汉、考文垂、伯明翰、埃克赛特、舍伯恩、萨利斯伯里、刘易斯、布里斯托、坎特伯雷、伊布维奇、剑桥、牛津、斯坦福、兰开斯特、利兹、赫尔、约克、纽卡斯尔、温切斯特以及德比都有了自己的常规报纸。

所有这些报馆都是小本生意,由印刷商自己编辑发行,运营资金则来自更为传统的行业,例如蒸馏水与假发制作。报纸之间的竞争既残忍又野蛮,例如在1772年的北汉普顿就有两家相互竞争的报纸,其中一家是罗伯特.瑞克斯(8)与威廉.达西创办的《水银报》,他们对于自己那不幸的竞争对手詹姆斯.帕沙姆新推出的《北汉普顿周报》进行了如下评论:此人只会四处乱拱,长着一个“既蠢且厚的脑壳”,他的报纸不过是“将他自己的菊门残渣打包后的产物”。这些报纸的风格相当粗枝大叶。新闻一般根据汇报到报馆的顺序来印刷,充其量按照欧陆、美国以及伦敦之类的分类整理一下。相对而言此时并没有多少地方性新闻,原因恐怕是在每周出版一两次的报纸问世之前小镇上的人们全都彼此认识。

回到伦敦,某阿伯丁木匠之子、1769年成立的《编年晨报》的早期所有者之一威廉.佩里成为了英国第一个依靠办报纸致富的人。英格兰东部的某钟表匠托马斯.格尼成立了《议事报》。他也赚了不少。1785年创办《泰晤士报》的约翰.沃尔特(9)曾经是一名煤炭商人,还干过保险业并因此破产,之所以从事报业是因为他一开始尝试搞印刷厂没有成功。托普汉姆创办了《世界报》。之所以起一个如此大气的名字纯粹是因为他想为自己正在德鲁里巷登台献艺的情妇留下深刻印象。十八世纪的报纸与广告都遭受重税,以致这两个行业很难凭良心挣钱,解决方案自然是昧着良心挣钱。许多早期的编辑与记者会打探富人与名人的隐私,然后反手卖给他们或者索要贿赂作为不予出版的封口费。另一条来钱的门路是为政府官员或者富有的反对党政客有偿撰文来宣传他们的政治观点。如果你整天都在忙着搜刮贿赂或者写有偿命题作文,想要维持尊严是很困难的。直到1829年的时候沃尔特.斯科特爵士还告诫自己的女婿,千万不要和报业扯上关系,因为这种做法是“耻辱与堕落的表现。我宁肯向穷人买假酒来赚钱,用这种方式来毒害他们也还要好得多。”

有许多大名鼎鼎的名字都可以囊括进早期新闻业的历史当中——比方说前文已经提到的塞缪尔.约翰逊,在针对议会演说的直接报道得到许可之前他曾借助改写与想象对其进行报道;还有当时的新闻英雄约翰.威尔克斯(10),下文中关于政治与新闻关系的章节还要谈到他。此外自然也还少不了詹姆斯.博斯威尔。不过总体而言我们这里谈到的主要是散文与随笔而不是新闻。少数几位振奋人心的人物也都是利用报界的力量来攻击当局的政治激进分子或理想主义者——例如曾与议会大张旗鼓进行较量的威尔克斯,威廉.赫兹里特,还有笛福之后最杰出的政治记者威廉.科贝特。科贝特就像笛福一样也是个圈外人,他的父亲是萨里的一名农夫。他和笛福一样也满腔怒火地办起了自己的报纸《政见报》。他就像笛福一样与政府关系恶劣,曾经进过监狱,还因为抨击政府派遣德国雇佣兵对剑桥郡当地士兵进行鞭刑而遭到过沉重的经济打击。他与笛福的相似之处还在于他以及赫兹里特的英语文风同样也深切影响了二十世纪英国报业写作的的发展。(不过科贝特与笛福有着不同的信仰与偏见。他有着十分反辉格党且排外的政治立场,热切地捍卫着老英格兰不受当代改革派敌人的侵袭,一方面他固然基督痛恨金融与政治高层的腐败,另一方面对于机械化与犹太人也抱有不甚光彩的厌恶。)

在少数几位名垂青史的天才身边艰辛跋涉的是千百位未能留名至今的人们,他们是时代的受害者,在这个时代里还没人想到报纸上的文章也有署名权。他们是受过教育的手艺人与书记员,是一个与早期印刷老板为了些许酬劳而苦苦纠缠的阶层。1835年,贵族立场的《伦敦评论报》不屑一顾地将记者们描述成为一个低贱而恶臭熏人的群体。“我们的新闻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落入了这样一群人的手中,他们出身低贱,教育残缺、情感迟钝、作风粗鄙,惯于栖身社会底层,对于上层圈子的排斥不以为意,因为他们在那里本来就难以自在行事。”从一开始英国的新闻业就无情地按照成王败寇的标准划分成了两个阶级,就好比一锅稀粥,凝结在表面的是薄薄一层功成名就之辈,在他们下面沸腾翻滚的则是无数登不上大雅之堂的走投无路之辈。这一局面一直存在至今。但是整体而言,权势阶级对于记者集团的排斥态度很快就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http://en.wikipedia.org/wiki/John_Birkenhead

(2)http://en.wikipedia.org/wiki/Marchmont_Nedham

(3)http://en.wikipedia.org/wiki/Roger_l%27estrange

(4)http://en.wikipedia.org/wiki/Samuel_Pepys

(5)http://en.wikipedia.org/wiki/Henry_Care

(6)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odore_Hook

(7)http://en.wikipedia.org/wiki/Eliza_Heywood

(8)http://en.wikipedia.org/wiki/Robert_Raikes_the_Elder

(9)http://en.wikipedia.org/wiki/John_Walter_(publisher)

(10)http://baike.baidu.com/view/4982455.htm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