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三青团始末 -- foundera

共:💬1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6 召开“一大”策划未来

6 召开“一大”策划未来

6.1 五年后的3 月,重庆,团长多次莅临训词,书记长洋洋洒洒的万言

报告,为三青团鼓气

6.2 闹得沸沸扬扬的“社论事件”与“免孔建议”

6.3 与既定目标甚远,煞费苦心要为三青团正名

6.1 五年后的3 月,重庆,团长多次莅临训词,书记长洋洋洒洒的万言

报告,为三青团鼓气

三民主义青年团产生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1938 年3 月―7 月力团的

产生时期;1938 年8 月―1940 年8 月为团的初步筹备时期;1940 年9 月―

1943 年3 月为团的第二步筹备时期;1943 年3 月29 日团的第一次全国代表

大会在重庆召开,标志着团的正式成立。终其三民主义青年团的全部历史,

仅仅开过两次全国代表大会。1938 年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事会成立以

后,即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但是,因为复兴社和CC 的派系斗争,一再拖延。

直到1942 年,才由团长蒋介石批准以组织处长康泽为筹备主任,着手筹备第

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如果说1943 年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才宣告三民主义青

年团的正式成立,1946 年9 月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则预示着团的结束。

三民主义青年团在如此漫长的筹备时期,到1943 年3 月召开第一次全国

代表大会前,已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在全国和海外普遍建立了组织。据统

计,全国共有团员548814 人。从各省市县地方来说,共建立支团25 个,区

团27 个,分团648 个,区队4984 个,分队25776 个。从各地各级学校来说,

全国高中以上学校多已有三青团组织的建立。专科以上学校已成立分团53

个,区队168 个,分队609 个,国立中等学校已成立分团26 个,区队77 个,

分队312 个,其他各种训练班团已成立区团2 个,分团15 个,区队39 个,

分队140 个。从海外说,在南洋一带的马来亚与荷属印度尼西亚,在缅甸、

泰国与越南,在美洲及加拿大等地,在香港、澳门,都建立了三青团组织。

已成立海外区团13 个,分团12 个,区队23 个,分队88 个。①1943 年3 月

29 日,三民主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重庆召开,出席会议代表共计371

人。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干事会书记长张治中及中央常务干事谭平山等33 人,

中央监察会书记长王世杰及中央常务监察邵力子等18 人。中央团部指导员吴

稚晖、戴季陶、何应钦、陈果夫、白崇禧等出席了会议。团长蒋介石致开幕

词。

会议共开了15 天。会议期间,团长蒋介石“训词”达六次之多,中央干

事会书记长张治中作了《本团四年来工作总检讨》的报告。会议通过了《统

一全国青年组训纲领案》、《发展团务十年计划总纲案》、《发动青年建设

新中国案》、《增进青年福利案》、《检举贪污舞弊,取缔囤积居奇,以转

移社会风气,严肃战时生活案》,发表了大会宣言。

团长蒋介石的六次训词,主要讲了以下几个问题:

1. 要坦白地检讨过去工作的得失,策划未来团务的进行。他说:“本团

以不到五年的时间,团员人数已有五十万之众。组织的发展,可算是相当的

扩大,但是业务的进行和实际的成绩,距离我们创立本团的理想,还是很远

很远,这中间的得失长短,我希望由代表大会忠实坦白的自己检讨出来。绝

不可敷衍粉饰,也不可讳言缺点,有所推诿”,表示了他对团的工作的极度

失望和不满。蒋介石说:“现在若干团员或是从事团务工作的干部书记等”,

存在着“以从事团务工作为营求权位阶梯的心理”。“往往以为在团部里担

任工作,就取得了特殊的地位,或是假借团的名义,营求私利。对于上级机

关,则专意奉迎,不借用种种方法来投机取巧,以求得他个人权力地位的发

展,这是本团不能获得社会尊重的一个原因,亦是不能提起团员热烈信仰的

最大毛病”。“以后我们所有的团务工作人员,绝对要铲除投机取巧,自私

自利的劣根性”。

2.再次强调“国家民族的希望,完全寄托於全国的青年。革命建国的成

败,其关键也在放全国的青年”。要求全国青年,加入三民主义青年团。蒋

介石说:“全国青年对于三民主义青年团,应该有正确明了之认识”。“加

入三民主青年团为”全国青年“立身报国唯一必循的途径”。“我全国青年

惟有在青年团指挥之下,方能端其趋向,循其正道,不致自误以误国家。亦

惟有在青年团工作计划之内,才能依正确的方向,定一生的专业”。并抬高

三青团的地位,引诱青年。蒋说:“我青年团之所培植者,为民族整个之生

命,所保全者为国民全体的利益,青年们要为国家尽全忠,为民族尽大孝,

为圣贤,为豪杰,为国家的骨干,皆在于此”。再次鼓吹“三民主义是国家

的灵魂,中国国民党是国家的大动脉,而三民主义青年团是动脉里面的新血

轮”。全国青年“应该一致加入三民主义青年团,才能够尽到国民最崇高的

责任,达到人生最完美的境界,亦必如此才能完成我们共同建国的伟大使

命”。

3.“警惕”和“警觉”中国共产党等“环绕”于“周围的敌人”,进一

步加紧反共活动,是蒋介石训词的重点内容之一。蒋介石说:“不要以为现

在军事统一了,政治统一了,不平等条约也取消了,因而稍有懈怠,要知道

我们除受敌人帝国主义的压迫以外,还有国内各种有形无形的革命障碍”。

“要正视环绕我们周围的敌人,时时刻刻警惕自己,策压自己”,“要自视

为孤臣孽子,以孤军奋斗的精神,杀出一条血路”。由此,蒋介石提出宣传

和斗争的“主要的对象就是共产党的阶级斗争理论与唯物史观辩证法,我们

的任务就是要以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来驳斥阶级斗争和唯物辩证法,使之无法

存在”。他更提出要把小学教员作为三青团的重点工作对象,对“一般小学

教员,与之保持联系,并征求其入团”。“以后凡是我们团员足迹所到之处,

就要这个地方的青年,信奉我们的主义,拥护本团的主张”。为达到他理想

中的这一目标,蒋介石提出“必须纠正”以前的“消极的办法”,他说:“过

去我们对于非团员总是抱着一种冷淡的心理,而对异党分子则完全采取监视

敌对与斗争的行动,⋯⋯结果终究不能达到本团感导青年与组训青年的任

务,反而有碍团务的开展,现在必须纠正”。“斗争的方式很多,要就各种

场合适宜运用,而不是专以反对、破坏为能事”。“对于不了解三民主义和

不了解本团的青年,要耐心感召,苦心劝导;对于受异党邪说迷惑的青年,

也要以‘衷矜勿喜’的精神,解其迷惘,予以拯救”。蒋介石进一步说:“中

华民国是本党所创造的,我们党员团员就是国家的主人”,“要认清主人的

地位,尽到主人的责任,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决不采取斗争的方式和手段”。

②4 月15 日,蒋介石特下一“团长手令”――《今后学校中青年运动之方针》,

要求“团员须积极为同学谋福利,⋯⋯以服务精神感召误入歧途之青年,使

其觉悟,以代替往日强制或监视与侦察等之斗争行为”。“反动分子之处理,

应由校长与党部负责主持,青年团只处于协助地位。”青年团的任务,是“从

旁协助党部学校当局消弭反动党派之活动”,③明确规定三民主义青年团的

主要任务是反对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

此外,蒋介石在三青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训词中,还强调该团在目前

又一个急要之务,就是要发展沦陷区的团务。使沦陷区一般青年不致流离失

所,而能集合于该团的旗帜之下。因此,大会根据上述指示,详细讨论了招

致与收容沦陷区青年的办法,并作出了相应的决议。

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事会书记长张治中在会议上作了《本团四年来工

作总检讨》的报告。他阐述了团的性质、任务、方针、作风和团的训练、组

织、宣传等问题。特别强调“团的精神最要紧的是整个的,主义的信仰只有

一个,就是三民主义,除三民主义之外,再没有第二个主义。领袖也只是一

个,就是团长,除团长之外,也没有第二个人配做我们的领袖,可以打算做

我们领袖的主意,⋯⋯我们的团体是整个的,绝对不能分割的,那一个人要

在团体中发生分化作用,打小算盘小主意,这就是破坏本团!”④张的这番

话一方面是表示对蒋介石的忠诚,另一方面,也是对CC 系和复兴社等派别活

动的严厉批评。对三青团的今后的工作要点,张治中提出了九大口号:1.实

践重于宣传,2.行动重于理论,3.服务就是宣传,4.工作就是训练,5.以服

务开展组织,6.以宣传发扬组织,7.以训练充实组织,8.团要家庭化,不要

机关化,9.团要革命化,不要官僚化。

三民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出中央干事72 人,候补干事

24 人,中央监察49 人,候补监察19 人。在选出的中央干事中,有陈诚、陈

立夫、朱家骅、张厉生、蒋经国、贺衷寒、康泽、谷正纲、袁守谦、梁寒操。

张治中被推选为中央干事会书记长。为纪念先烈,鼓励青年,会议通过3 月

29 日(黄花岗烈士纪念日)为青年节。

大会最后通过了宣言,这个宣言是在张治中的主持下起草的,多少避免

了中国国民党历次会议宣言的党八股形式,内容比较生动,形式也较活泼,

颇能表现青年的特点,兹录数段如下:

“我们是青年,我们要写出我们国家未来光明的历史,更必须认识我们

过去的光荣的历史。我们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年立国的光荣历史,我们有雍穆

庄严万古不灭的文明,有凿山劈险硕大坚贞的工程,有蕴蓄丰富造诣精微的

学术,有抵抗侵略屹立不摇的精神。我们认为这五千年来民族祖先遗留的光

荣历史,必须有人继承,而继承之者,应为我们全国的青年。我们更回顾五

十年来国民革命的光荣历史,这其间有国父与先烈多少的心血,有志士仁人

牺牲了多少宝贵的生命,更有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的艰难奋斗。我们认为这

革命的伟业,更必须有人继承,而继承之者,应为我们全国的青年。我们更

要知道国父与先烈们含辛茹苦、冒险犯难、不惜牺牲一切来致力于国民革命,

其目的就在于发扬光大我们民族光荣的历史。然而在国民革命奋斗的过程

中,曾经遭遇了多少的艰危挫折,忍受了多少的讥讪、诽谤、阻挠和耻辱,

这孤臣孽子忍辱负重的苦辛,不是通常的言词所能记述。革命建国的伟业一

日未完成,便是我们后继者一日未尽其天职。怎样达成前人未竟的志业,湔

雪前人所忍受的耻辱,其责任又在于我们全国有志革命的青年。”

“我们要继承民族的光荣历史和革命的光荣历史,来发扬先烈的遗绪,

开辟未来的光明。我们必须认清自身所处的时代,我们要知道现在时代和从

前完全不同,世界上产业革命的结果,早已使个人本位进而为团体本位,而

当前的民族战争,更不是个人的斗争,而为全民的斗争。我们中国青年,此

时如仍以个人为本位而孤立奋斗,即有豪情壮志,亦不能对国家作有价值的

贡献;如不幸而恃才恣肆,踏入落伍的英雄思想,则将妨碍国家的发展,而

成为民族的罪人。所以今日的青年,断不能沉溺于气息恹恹的病态生活,断

不可再苟安于冷酷自私的散漫状态。应该发扬爱国热情,认识革命的意义,

确立革命的人生观,过有组织训练的生活,以贡献于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业。

我们是现代的青年,我们要鄙弃过去那些愤世嫉俗的观念和名士高蹈的习

气。我们要以组织代散漫,以团体代个人,以整齐一致互助合作的集体奋斗,

来代替游离孤立、一盘散沙的现象,然后我们青年才能有力量,有前途。⋯⋯

我们认为民众如散沙,青年如水泥,国家如大厦。我们应该深人民间,凝结

我们全国同胞为坚实的基石,以支持此民族生命所托庇的大厦。我们认为国

家如机器,青年如燃料、如零件。我们愿意做煤,粉骨碎身,拿我们的热力

来发动此机器。我们愿意为最小的零件,终年劳动,不锈不腐,发挥力量,

以成就此机器之伟大的工作。我们更认为今日中国如在惊涛骇浪中鼓掉向万

里长途的一只巨船,而我们青年应该作千辛万苦推拽前进的舵工和纤手。我

们要用血洗清我们国家的耻辱,要用汗来建造我们民族的前途。我们要尽责

任而不争事权,我们要创事业而不争名利。我们要认识我们革命环境还有很

多障碍,我们更承认我们建国事业,必会遇到重重的荆棘。我们不但不怕危

险,而且要迎接危险,不但不怕困难,而且决心克服一切的困难。我们的工

作愈是危险,更愈能戒惧,愈是艰难,要愈能谨慎,惟有以戒慎恐惧的态度,

抱坚定不移的决心,才能保障我们的成功。

“瞻望锦绣河山,怀念祖宗基业,追念殉国难同志同胞的无数英灵,省

察我们青年所负的责任,我们不独自己邑勉,更唤召我们同年龄同志节的全

国青年,一致奋起,化孤立为团结,和我们携手奋斗,共同前进。”⑤这个

大会宣言洋洋洒洒,将近万言,也不免令人产生华而不实之感。

这次大会标志着完成了三青团建立的组织程序。会议通过的发展团务十

年计划总纲中,提出要“吸收团员三百万人”,并详尽规定“其成分在学知

识青年应占百分之六十,农工及其他社会青年应占百分之四十,女青年应占

团员总数百分之二十”,⑥并提出应注意大量吸收海外及边疆青年,为三青

团规划了一副颇为宏伟的蓝图,似乎已为三青团奠定了振作的基础。

6.2 闹得沸沸扬扬的“社论事件”与“免孔建议”

三青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发生了两个小插曲,一是“社论事件”,

一是“免孔建议”。

党团关系的确定和三青团“一大”召开,并没能使党团之间的矛盾和斗

争有所缓和与收敛。会议期间,首先发生了“中央日报社论”事件。通过这

一具有讽刺意义的小插曲,可见当时党团斗争的白热化。

三青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重庆召开期间,《中央日报》发表一篇社

论,题目是《这一代要比上一代更好》。大意是说清末贵族子弟,多骄奢浅

薄,不能成器,所以政治腐败,江山不保。现在“这一代青年”,如要成为

国家的栋梁,自己须力戒浮奢恶习,方能造成一代新风气。

社论着重论述了对人伦、血缘和制度之间关系的看法,说“既有制度,

既有人伦,便不能根本废除贵者与亲者。可是亲贵的行动与榜样,却须随时

随地严厉的警戒。前一代对于后一代所要负之责任,项目自然甚多,然彼前

一代有特殊地位之人,其对后一代应当先使其家庭中的后一代之子弟,后一

代之青年,竭力去除其特殊例外之观念,再养成其自治自强的精神”。“昔

日的青年,今日的老年,皆当回想起满清末年我们痛心疾首的亲贵政治,是

我们当时革命的主要对象。我们如果希望对后一代更要负责任,我们必须先

审度自己对自己的子弟青年,有否纵容养成他们入于特殊及例外之途径”。

社论最后说:“如果今日的成年老年,对于后一代的青年,爱之不以其道,

言论思想,处处暗示他们不劳而获,引进他们到特殊与例外的地位,处处无

形中培养成一批亲贵子弟。那是前一代人对不起后一代人的地方”。

明眼人一眼便能看出,这是“党方”对蒋介石扶植蒋经国及黄埔系,培

养不劳而获的“一批亲贵子弟”的影射和讽刺。这篇社论如果发表在平时,

可能还不会引起太大的争议,可是偏偏发表在三民主义青年团召开代表大会

期间,而且又是一篇党报社论,实在是不合时宜,胆大妄为。国民党的党报

社论是由中央党部党报社论委员会所撰写,每周两篇,由中央宣传部部长核

定后,分电全国党报,各地党报主笔收到那些社论之后,一般并不细看,社

长更不着,一体遵命刊登。

时任中央日报社社长和三青团中央常务干事的陶百川在他的回忆录《困

勉强狷八十年》中说:“此文刊出以后,竟有人利用当时党团矛盾现象,对

青年团某些重要分子大进馋言,谓中央日报之社评侮辱青年干部,颇有誓不

甘休之势,因决意要该社社长陶百川亲自出席升旗典礼去解释。”

陶百川本来是三青团中央常务干事,会议的初期尚按照日程出席大会。

事发那天,他到会稍迟,三青团大会正在讨论这篇社论,会场上群情激愤,

剑拔驾张,他签到后见此情景,就避不出席,返回了报社。等“大会决议送

下,乃亲自草拟书面答辩,略谓本人忝为干事一分子,对青年团正感爱护之

不暇,岂有对高级干部肆为讥评之理!惟本人既为社长,如有言论失检之处,

自愿负起责任”。同时分别托请陈布雷等“力为疏解,然终无以平息怒气”。

会议即将闭幕的一天晚上,陶百川收到三青团的通知,“要我参加第二天的

升旗典礼,报告经过情况”。“我猜想三青团执事人员必已查明该文是党报

社论,并已查明何人所写。全国党报都己登出,中央日报当然照登,我个人

哪有什么责任可言!三青团何以还要我去报告”!依照常理,陶既是三青团

的中央干部,为了平息风波,去找三青团的最高负责人蒋介石,把该文的由

来和不得不刊登的理由实话实说,他个人也许能够得到蒋介石的谅解。而蒋

介石则可顺藤摸瓜,看是谁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杀一做百了。然而,陶百

川说:“我的腰间的傲骨叫我不要为五斗米折腰。于是,我不独没有拜访他

们,便连第二天的升旗典礼也没有参加”,不久,就辞去了中央日报社社长

的职务。⑦从这件事不难看出,一方面是党团斗争,即复兴社、黄埔系同CC

系斗争日益激烈,几乎到了水火不能相容的地步;另一方面,在国民党内,

也有人对蒋介石的任人唯亲,任人唯血缘、人伦的作法极为不满,关于蒋介

石如何通过三青团“引进”他的儿子蒋经国于“特殊与例外”,将在下面几

章加以论述。

三青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成立了中央干事会以代替过去的中央临

时干事会,蒋介石为加强党团关系,特派陈立夫、张厉生、谷正纲、朱家骅

为常务干事,借此冲淡三青团是黄埔系一手把持的局面。蒋介石为了加强三

青团的政治地位,故意把他的“官邸党政会报”移到两浮支路通惠中学三青

团中央团部举行,即使他采取了这些措施,仍无助于消除CC 系与黄埔系的对

立。

可以这样说,持续不断的派系角逐和斗争,是国民党蒋介石统治的一大

特点。蒋介石随便他的哪个下属成群结党,只要由他来当头头,事实上,他

是每个派系的最高领袖。每当一个派系组建时,事先都得报告他,并经他同

意。他随时注意着派系的进程,知道他们正在于些什么。他也知道派系之间

的角逐和相互暗算,但只要这些派系服从他,他就高兴。从心底里,蒋介石

有一种驾驭操纵的嗜好,他允许甚至鼓励搞派系活动,因为只有派系继续活

动,才能显示他在矛盾中的至高无上,才能显示只有他才能使不同的派系捏

合在一起。这并不是说他不是真正不要消除党团之间的磨擦,可是他做不到。

明面上,他能将三青团的上层头头和国民党的掌权者叫到一起训斥他们一

顿,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能唯命是听。但这两个派系在事后依然争斗不误。玩

火者,火闹大了,控制不了,又培养新的派系代替旧的派系,反正只要为他

所用即可。

蒋介石的“亲贵政治”必然导致国民党的涣散和派系斗争,国民党的涣

散和派系斗争又促进蒋介石培养其子的进程。利用三民主义青年团培养其

子,是三青团中期蒋介石的主要目的之所在。

在三青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生的第二个小插曲,是代表们提出

的罢孔祥熙行政院长的建议书。会议上,有一部分地方代表指责国民党政府

行政院长孔祥熙贪污无能,特别指出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香港紧急撤退,孔

的老婆宋霭龄包了专机,连洋狗、马桶都带上,但却置一些爱国人士的安危

于不顾。人言啧啧,舆论哗然。这样一个行政首脑,不孚众望,如不罢免,

怎能振奋人心,争取抗战胜利?当时大会作出决议,将此问题交中央干事会

处理。

因此,在大会闭幕后不久,三青团中央干事会书记长张治中邀请了部分

属于黄埔系的常务干事和中央团部处长级干部到北温泉数帆楼住了几天,对

时局和团务进行讨论,交换意见。在漫谈中,张治中鼓励大家各抒己见,畅

所欲言。当时主要发言的,还是集中批评蒋介石的领导作风。

有人说,蒋囿于成见,自以为是,不愿听逆耳之言。部属向他报告,对

他陈述,事前总要揣摩他的想法,然后投其所好,承欢固宠。长此以往,真

理混灭,正义消沉。善于取巧的政学系,如张群、熊式辉、吴铁城等人对他

提建议,也要准备甲、乙两案,而不敢坚持正确意见。阿谀奉承,蔚然成风,

党风政风的败坏,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有人说,蒋对待部下,惯以私恩私惠市人,而不是使他们奉公守法。如

他第一天批准枪决一个失职将领,第二天又私自开恩释放,一个干部向他要

钱,首先挨骂,其后又得到几万元以至几十万元的特支款。这种做法,目的

在于使部属个人对他感恩戴德,而不知有国家民族,以致法纪荡然,人心离

散。

有人说,蒋在组织上设立不必要的机构,徒有形式,毫无实效。如国民

党以党领政,既有中央执行委员会,1939 年又成立一个国防最高委员会,以

统一党、政、军的领导,这样一来,任何机构都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以此

类推,不胜枚举。

对孔佯熙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孔既无才德,又无威望,完全是依靠

裙带关系当上的行政首长。所以大家联名上书,向蒋建议,免孔祥熙行政院

长一职,以肃清政风,振奋人心。

可是,免孔建议书签呈上去以后,如石沉大海,音无音讯。大家以为蒋

介石把此事搁置,不再提起了。直到是年8 月1 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逝世,

蒋介石才重新调整人事,并把各种大权重新调整到他的手里。

回顾林森所以当上国民政府主席,那只是夤缘时会,因人成事。“九一

八事变”之后,为应付国难,对立的宁、粤双方代表经过一系列的接触,在

上海进行和谈,当时粤方代表为防蒋介石独裁又起,在1931 年12 月召开的

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上特别坚持修改《国民政府组织法》,通过《关于中央

政制改革案》,规定“国民政府主席为中华民国元首,对内对外代表国家,

但不负实际政治责任,并不得兼其他官职”,并由中央全会选举“年高德劭”

者担任。林森在国民党内,年高德劭,一贯没有政治野心,真是当之无愧,

于是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他当了12 年有职无权的“国家元首”,曾自嘲为

“监印官”。由于林森已死,蒋介石特于9 月613 日,在重庆召开国民党第

5 届11 次中央全会,三青团中央干事、中央监察和中央各处室主任,列席了

会议。会上首先修改《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主席为中华民国

元首,对外代表中华民国”,对内“为海、陆、空军大元帅”,掌握全国一

切党、政、军大权。随后选举蒋介石为国政主席兼行政院长,孔祥熙降力行

政院副院长。曾经参加这次会议的程思远在回忆录中说:“这次会议给人这

样的印象:国民党法无定规,权从人转。蒋介石不当国府主席。那个职位就

是虚位元首,蒋一当国府主席,立刻就负政治上实际责任。”⑧所谓“法规”,

工具而已。三青团的“免孔建议”也仅以由正职降为副职并以蒋亲兼正职而

作罢,这种罢免建议又有什么意义呢!

6.3 与既定目标甚远,煞费苦心要为三青团正名

三民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一年之后,虽然三青团组织有

所发展,团员人数增加了267404 人,但与蒋介石的要求相距甚远。在1944

年2 月26 日由团长蒋介石批示的《工作总报告》中,不得不承认,三青团的

工作存在着七大缺点:

(1)团的中心任务与组织活动之目标,尚在模糊动荡之中,团员对于组

织意识,尚嫌薄弱,其一切工作人事,亦未能通过组织,信赖组织,因而组

织遂失去尊严性与严密性,组织之力量,亦无由表现,无由发挥。

(2)各地基层组织,尚欠健全,对团员之掌握领导,不够确实,尤以纪

律精神,未能充分发扬,如转移登记多未按规定办理,团员行动自由,以致

组织训练,不免形成松懈空虚之状态。

(3)团务工作之进展,尚嫌迟缓,且不切实际。即以团员素质而论,⋯⋯

往往少数劣等分子,混迹其间,未能尽加淘汰,以致团在青年群众中间,不

能建立坚确之信仰,而团员在青年群众中,亦常缺乏自信心与公开活动之勇

气,每有隐晦不能出头之感。

(4)各级团部之工作,多系干部之工作,而无团员之工作。而干部中又

多系工作干部之工作,而无领导干部与社会干部之工作,即工作干部中又多

偏重于公文形式之工作,而乏实际行动领导之工作,⋯⋯。

(5)团之各项工作,第一未能与群众需要相适应,第二未能充分与政府

工作相配合,故团之工作,往往一方与群众脱节,一方与政府脱节,尽力虽

大,收效不著。

(6)基层之组织工作,未能普遍深入放各学校各乡村,宣传工作,不能

为组织工作之先驱;训练工作,未能充实组织,健全组织;服务工作亦未能

提高团员之服务精神,使之持之有恒,蔚为风气,凡此皆各级团部普遍之缺

点。

(7)各级团部与团员对工作技术,尚欠研究,在实际行动方面,中央所

指示之工作原则,下级往往不能掌握时效,审度环境,争取主动,适时运用,

往往用力多而成效少。⑨除以上七大缺点之外,三青团中央和蒋介石不得不

承认组织的发展,存在着极大的困难。

困难之一是团之性质地位,“至今尤在不确实不明显之状态中,”“有

认为团为社会性之组织,应以服务社会为工作之重心;有认为团为教育性之

组织,应以训练青年为唯一之任务;有认为团为政治性之组织,应参加政治

之活动;甚至有认为团为特工之组织,对团采‘敬而远之’之态度者。是以

一般人对团之概念,常感模糊动荡,因不能把握确实之作风,甚至引起若干

之误解,使青年徘徊观望,不能踊跃加入”。

困难之二是在各级学校团务难以开展。其原因一是学校教职员之热心团

务,担任团的工作者,究竟属于少数,而且本身职务繁冗,未必能专心于团

的工作。而不满于现状的教职员占绝大多数,他们的立场思想,理论态度,

言行举止,直接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团在学校中的工作“常有事倍而

功不能半之苦”。二是“学生一般功课极忙,又苦于生活之压迫,尤其近三

年来学生在生活上所受之痛苦,如夜间自修无灯火、营养不足、设备不周,

甚至清晨抢粥,晚间抢灯,因此学生对学校不满,适足增长其苦闷。团既不

能解除学生生活之困难,又不能解除其苦闷,因而学生对团务活动与组织生

活之冷淡,自力必然之结果”。⑩由此可见,三民主义青年团在广大青年中

的形象和地位是恶劣的。它说明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或统治集团,如果不

照顾到广大人民的利益,不去解决民生的种种问题,不进行政治的改良,仅

仅在如何把有利于自己统治的说教和政治组织强加于青年方面玩弄把戏,把

青年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和实验品,其结果是不但不能团结和凝聚广大青

年,只能引起广大青年的冷漠、鄙弃以致于反抗,使他们成为这个政权的掘

墓人而已。

蒋介石统治集团不仅对青年的思想行为控制极严,在一些不关痛痒的称

谓方面也煞费苦心。蒋介石在多次讲话中制止人们用“三青团”这一简称,

认为这一简称很不好,是对三民主义青年团的污辱。戴季陶在1942 年对青干

班第二期受训人员讲话时,引经据典,对“三青团”这一简称发表了一通“高

论”。他认为把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为“三青团”是对团的“敌视”,“是

别有用心”。他说,《封神演义》书中有“老子一气化三清”的人,因此这

个简称很不好,以后团内不要这样用,如果一定要简,就称“青年团”。这

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东西当然不会为青年和社会所接受,“三青团”一词

风行于世,甚至许多人们并不知道它的全称。①《中华民国建国史?第四篇

抗战建国》(二),第867 页。②《三民主义青年团团史资料第一辑初稿》

第359―393 页。③《三民主义青年团团史资料第一辑初稿》第394 页。④《三

民主义青年团团史资料第一辑初稿》第405―406 页。⑤《三民主义青年困团

史资料第一辑初稿》第395―401 页。⑥《三民主义青年团团史资料第一辑初

稿》第418 页。⑦陶百川:《困勉强狷八十年》,第246―249 页。⑧程思远:

《政坛回忆》第147 页。

⑨《三民主义青年团七年来国务工作总报告》第257―259 页。

⑩《三民主义青年团七年来国务工作总报告》第260―262 页。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