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文摘】闲话大唐宰相(作者 弓月) -- 何足道

共:💬2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德宗时期

五、德宗时期

德宗上台,常兖罢相。遭常兖压制很久的崔佑甫出任新的首相,杨炎、乔琳等并为宰相。崔佑甫和杨绾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在他的协同下,德宗朝的政治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步入了正轨。但是很遗憾,崔佑甫也只做了一年宰相便去世了。从代宗后期到德宗初年,杨绾、常兖、崔佑甫相继执政,虽然当国时间都不长,但是成绩是很突出的。当时的论者都以为“可复贞观、开元之治。”但好景不长,河朔诸镇以及李希烈、朱??一系列的叛乱打碎了德宗的中兴之梦。

崔佑甫逝世后,另一位伟大的理财专家成为了首相。他就是前朝因依附元载而被贬黜的杨炎。纵观整个历史,杨炎的贡献比刘晏还要大。在杨炎的主持下,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度----两税法开始推行。它结束了以往的租庸制度,对以后近千年的封建社会都有着很深远的影响。有学者甚至认为,应该将两税法的实施作为划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阶段的一个分水岭。

他所做的另一个具体工作就是整理国库。实施分库而藏,精确处理数据而非以往的粗略估计。这样一方面使得收支更加明晰,另一方面使得准确的预算、结算成为了可能。可以说,刘晏、第五琦做的工作是地方的局部的,而杨炎的工作是统筹的全局的。

但是大凡政治强人都会有专断的毛病,在唐朝虽姚、宋亦不能免。杨炎也是一样的。他入相之时位在崔佑甫下,崔佑甫去世,他便推翻崔佑甫的一切政策而实施自己全新的一套;刘晏是元载一案的主审官,杨炎由此案受到牵连,他入相之后千方百计陷害刘晏,最后杀刘晏于贬所。而他自己亦被继任者卢杞杀害。

刘、杨二人的死都是值得惋惜的事情,他们的时候尽管还有一些出色的理财家,但是少有出二人之右者。有一些试图

统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学者认为,刘、杨二人的这种现象是满足量子力学中的泡利同轨道不相容原理的。即核外相同的轨道上面不可能同时存在两个能量状态相同的电子。想一想这其实不是没有道理的,最浅显的例子就是“一山不容二虎”。在我的这个帖子中这些事情也有一些,例如刘仁轨和李敬玄,李元告和杜暹,常兖和崔佑甫等等。在这个论坛的另一个帖子《史上绝代双雄》里更多,几乎全是的。

这一时期另一个理财家是韩?辏?开元宰相韩休的儿子。他和杨炎是一类的人,很强干,很专断,但是做法远远不如杨炎高明。他的财政政策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苛”。这一条加上他树立私党,欺上瞒下,足够给他带来很大的舆论压力。这是政治强人的通病,看多了就觉得无可厚非了。其实韩?甑娜烁窈芨撸?自己非常节俭,十年才换一次衣服,很热的天也不拿扇子。今天的人知道韩?甏蟾哦疾皇且运?作为理财家或是政治家,而是作为画家。他画的牛被历代奉为神品。

开元宰相的子孙大多沾有他们父辈的习气。张嘉贞的儿子张延赏在德宗贞元之初和韩?晖?为宰相。和他的父亲一样,他也是一个偏执、明于吏道、注重巩固权势的人。名将李晟和他有过结,但是李晟非常愿意和他和解。经过韩?甑拇楹希?李晟向德宗举荐他入相,但这份好意最终被他扔在了一边,弄得李晟很恼火。

张延赏最大的错误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把国家大事当作了儿戏。当时吐蕃尚结赞请和,李晟、韩?甓记苛也辉蕹桑?认为吐蕃决不会讲信用。张延赏便利用当时德宗想收回李晟兵权的意思,想趁机挤垮李晟,于是力主和议。结果吐蕃设伏于和议会场,唐使团几乎全军覆灭,大将浑?{仅以身免。张延赏这下弄巧成拙,反而使自己被罢相。

其实张延赏在入相之前是一个很干练的地方官。西川自郭英?V之后,乱了几十年,宰相如杜鸿渐等都在西川干过,但是就是镇不住。但是自张延赏就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之后,不单单风气萧然,每年更有大批赋税上缴朝廷。但是当宰相后,却变得饰情复怨,不称所望。所以权力是可以改变人的,无数的事例说明,作为政治家,并不是都需要完美的人格,但是问题在于有的人才能始终是第一位东西,他们不会让性格缺陷影响到才能的发挥,此类人如姚崇;而有的人在拥有权力之后,性格中的不足成了第一位的东西,而自己又非常适应这种变化,张延赏大概就是这类人。

上面说了许多的理财家,现在必须说一说那个时代两个杰出的政治家了。

贞元以后,藩镇的气焰较建中年间稍有收敛,德宗皇帝也不必东奔西走,无家可归了。然而这并不代表朝野无事。前面提到的贞元三年吐蕃以议和为名诱杀唐军则可看出吐蕃的咄咄逼人之势。当时的首相张延赏由此被罢免。取而代之的是四代重臣李泌。

李泌恐怕是唐朝宰相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个。之所以说他很传奇,主要表现在以下。

首先,他是和神仙走得最近的宰相。他自幼研习佛道,对易经、老子很有研究。成年之后,游历道教名山,学习神仙不死之术。后来身为高官,亦不避讳大谈神异之事。其子所著《邺侯家书》更是对其事迹说得神乎其乎。

其二,他虽然精通黄老之术,但是在处事之中亦懂得儒家出世之道。以往的黄老专家或是玄学家针对政治大多无为而治,但是李泌不同,一旦为官,决不虚妄浮华,而是做了很多实事。肃宗时期他被李亨的倚为肱股;代宗即位后又成了天子之师;到了德宗朝,是名副其实的真宰相。安史之乱,李泌是首席谋臣,史称“两京复,泌谋居多,其功乃大于鲁连、范蠡云。 ”后来德宗以安西北庭贿赂于吐蕃,以期吐蕃出兵协助镇压朱??,幸得李泌极力反对,安西北庭乃得全。张延赏改革吏治,正员多有裁撤,但是冗官并没有解决,反而使得怨声载道。李泌上台后马上停止了这一政策,避免了人事局面的进一步恶化。由此可见,李泌绝非空谈者而是实干家。

玄宗重道,他培养的一批黄老专家中,成为闻名的宰相者有三。其唯诺者如陈希烈;善聚敛者如元载;而可谓贤相者仅有李泌一人。

其三,李泌直至贞元三年才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至贞元五年卒,居相位仅仅两年时间,但是他执掌实际的中枢事务在肃宗时期就开始了。肃宗想拜他为相,他不受;代宗专门请他出山做宰相,他也不接受,直到德宗时候才答应了。范文澜称“李泌也大概感到非任职不可、、、这时候确实只有李泌一人可以挽救危局。”

其四,李泌历经四朝,受到的嫉妒诽谤无数,但最后还是得到善终。玄宗时候,他由于得罪杨国忠而被贬;肃宗时候,又不为崔圆、李辅国所容;代宗即位后,由于没有接受首相元载的拉拢而被元载赶出了京城;元载死后,代宗以为可以重用李泌,没想到有过不了权相常兖那一关。这种尴尬局面一直持续到后来的权臣杨炎、卢杞、张延赏死后或是失势后。象刘晏、杨炎、卢杞都还只是一个人咬一个人,但是这足以致命。而李泌树敌如此之多,但是还可以安然无恙,这绝对是一个奇迹。能有这个奇迹并不是说李泌很幸运,而是因为他这方面的“智慧”要高一些,知道什么时候应该闪,要怎样闪。

李泌死后直至贞元八年,这段时期中枢的主角是董晋、窦参等一干人,他们才能不足,奸巧有余,除了让北庭都护府陷于吐蕃,没有其他的大事值得一提。贞元八年四月,窦参被罢免,接替他的是大唐又一位名动千古的贤相,他就是陆贽。

元和宰相权德舆在评价陆贽时,将他和房杜姚宋相提并论。此后这种说法一直延续到宋,苏轼更是仰之为偶像。苏轼的政论中可以看到很多陆贽文章的影子。陆贽本来就是以文学著称的,为翰林学士多年。由于刘从一、姜公辅等庸相排斥文士,故而不得进用。但是这种局面很快被改变,陆贽入相之时年仅三十八岁,如此年轻即登台辅,这在唐朝是很少见的。

陆贽的行政才能显然不能和房、姚相比,但是他却得到了他们的美名,这是有原因的。陆贽的长处在于他吸收了魏征、宋?Z这些诤臣的性格特点,以耻君不及尧舜的观念来对待皇帝。而德宗皇帝又远远不是唐太宗、唐玄宗那样“接近尧舜”,所以陆贽的担子比起魏征等要更重。陆贽很清楚德宗的为人,但是他没有放弃,反而采用了极端的手法来劝谏德宗,“贽知帝执德不固,困则思治,泰则易骄,欲激之使强其意”,这样做的结果是德宗对陆贽极其反感,正好,陆贽与政坛新秀裴延龄以及宰相赵憬发生了矛盾,德宗便借机罢免了他。裴延龄本是个小人,得势之后当然不会放过陆贽,后来德宗要杀陆贽,裴延龄就出了不少力。欧阳修由是感叹“夫君子小人不两进,邪谄得君则正士危”。

陆贽提过的建议不少,两唐书保存了一些很重要的奏疏,全唐文基本上包括了他的政论的全部。这些文章都是“讥陈时病,皆本仁义,可为后世法,炳炳如丹”,但是被德宗采纳的并不多,“所用者才十一”,其它大部分都是“嘉其言,不纳”。

陆贽的这样的经历,自然要引起仕途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共鸣。一方面以陆贽作为他们的楷模,另一方面试图通过泽宗和陆贽的例子来警示贪图安逸的君王们。陆贽的精神最直接的影响便是体现在中唐的一些著名的文人身上。如韩愈、刘禹锡等著名文学家都是同年出于陆贽门下,观其行,均有陆贽遗风。

如果将李泌和陆贽拿来相比,就会感觉到反差很大。都是对于刚愎自用的德宗皇帝,一个可以让他言听计从,而一个却落得客死他乡。这就不得不绕开动机,来重新面对方法这个问题了。二人的区别很好的地说明了并不是只要动机好就值得称赞。魏征很成功,那是因为他碰到了李世民。换了魏征到德宗这里,估计境遇不会比陆贽好多少。

陆贽离开后,德宗朝的中枢变得如同一潭死水,没有一丝生气。一方面,刚愎自用的德宗皇帝变得更加不相信宰臣,凡事必躬亲为之,以满足他的强烈的权力欲以及减轻他心中的猜疑;另一方面,宰相们大多很平庸,不敢真正对皇帝提出意见,更不敢最大限度的行使宰相的行政权力。

裴延龄打败陆贽时候已经年老体衰,没过多久便归天了。他临终前推荐崔损为相,之后崔损为相九载,无一嘉谟,直至病亡。崔损死后,高郢、郑??瑜、贾耽同期拜相,稍后德高望重的杜佑也成了宰相,并且在德宗去世的前后成为首相。这四人都是声望很高的人物,特别是高郢,远鄙浮华,幽独清俭,有杨?g、崔佑甫之风。《唐国史补》云:“其后贞元末年,得高贞公郢门下,亦足坐镇风俗。”郑??瑜也有重厚坚正之名,从后来他对王叔文集团的态度即可见一斑。对于贾耽、杜佑二位,与其说是政治家,倒不如说是学者。他们的政绩实在不多,贾耽虽然也出将入相,但是在宰相集团里面并不敢多说话,“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而已;杜佑元老重臣,虽然总领宰相,但是先有王叔文、后有杜黄裳等权臣,所以一般也没有他说话的地方。不过《皇华四达记》和《通典》令这两位在今天以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史学家而知名。所以他们的政治建树虽然不多,但其学术对历史的影响是较大的。

顺带说一下中唐以来的宰相名号、性质的变迁。看两唐书就可以发现盛唐过后,一般的宰相都不是中书令或是侍中这类三省的长官,而是以不同官衔的兼职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真正的中书令侍中只授予像郭子仪、李光弼、李晟、马燧这些战功卓著的大将,而他们又不是真正的宰相。老臣致仕前,除了授予三公三师之外,往往还授予尚书仆射。很多宰相犯了事之后,就被授予尚书仆射,看起来是加官进爵,其实是意味着罢相。

代德两朝为了姑息藩镇,又往往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一真宰相的名号授予节度使。显然这些节度使在外镇,是不具备行使宰相权力的。

前面我说了很多首相这个名词。在德宗朝以前,这只是一个对在中枢起主导作用的宰相的称呼。他们之所以起主导作用,主要和他们的能力、威望以及他们与皇帝的个人关系有关。德宗朝以后,真正意义上的宰相首相出现了。它表现在有了正式的名号的限制。一般,宰相加太清宫使者为首相,加弘文馆大学士者为次相,加监修国史者再次,加集贤殿大学士者为最次。另外,遇到皇帝驾崩等特殊时期,摄宰冢的宰相为首相。若宰相无加官,则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为首相,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者为次相,其余再次。门下省权力超过中书省是在宪宗以后的事,在此以前,往往是中书省起主要作用。北宋元丰改制之后的宰辅名次基本上沿袭了门下重于中书的做法,其左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即为首相。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