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文摘】闲话大唐宰相(作者 弓月) -- 何足道

共:💬2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宣宗、懿宗、昭宗时期

李德裕可以说是唐朝最后一个大政治家,他身后半个世纪的唐朝找不出一人可与之并论,就算要找出像王圭、韩休、李吉甫这样的第三等级的名相都很困难。

宣宗虽然被称为小太宗,但是他的中枢远远没有贞观时期的中枢那样得力。善于听取意见是宣宗的长处,但是易相频繁也是他的特点。他在位期间只有三位宰相任期在一年以上:白敏中、令狐??和裴休。

白敏中是李德裕一手提拔的。当时武宗想起用老臣白居易,但遭到李德裕的反对。李德裕主张用白敏中代替其兄长。由于这个关系,白敏中于会昌末年成为了宰相。当后来李德裕遭到宣宗的贬黜时,一起攻击他的,白敏中就是一个。后人有人推测,李德裕著名的《小人论》就是针对白敏中而写的。白敏中是宣宗朝的第一位首相,连任达五年之久,这和其余宰相半年不到的任期相比,算是相当长的了。然而白敏中并非一个称职的首相,史言“雷同毁誉,五年之中,无一伸理”。这种现象一般很普通,但是放在大中这个特殊时期却是有些奇怪的。虚心纳谏的宣宗竟然容忍了毫无建树的白敏中五年,而真正敢于直言的魏?#092;却仅仅在中枢呆了不到一年。魏?#092;是魏征的后人,魏征在贞观时期曾数度执掌门下省、秘书省,为相近十年。从这一点便可以看出,宣宗对于纳谏远远还没有达到太宗的程度。

宪宗的山陵使令狐楚给当时尚年少的宣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宣宗即位后,便寻得令狐楚之子令狐??,问对之后,倍加礼遇,很快成了宰相,并于白敏中去位后成为首相,居位十年。有人认为,他和白敏中之间存在矛盾,但是我没有找到证据。相反,令狐??可以做宰相,白敏中却是出了力的。一般的观点认为,二人都是牛僧孺、李宗闵的继承者,一方面继承了朋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另一方面协助宣宗彻底清算武宗政治及重臣。在为人熟知的人物中,还有一个和令狐??有着深刻的联系,那就是中晚唐大诗人李商隐。李商隐最初为令狐楚看重,引为幕僚,授以文章。可以说,青年李商隐是令狐楚最最得意的弟子。由于这个原因,李商隐和令狐??很早就成为了好友。但是,后来李商隐成为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婿。王茂元恰恰是李德裕的支持者,这对于朋党中人的令狐家族是不可容忍的,于是他们给李商隐加上了叛徒的帽子,而对于令狐??,至死都未曾原谅李商隐。

白、令狐二人在懿宗上台时都重新成为了宰相,不过当时白已老迈,不胜其位;而令狐??也因为他儿子的贿案而罢相。

裴休也做了五年的宰相。他是大中政治的次要人物,他的主要贡献不在政治,而在理财上。写到这里突然发现很久没有提到善理财的宰相了。当时刘晏创制的转运之法几乎全部废弃了,漕运局面一团糟,裴休以加强人事管理的方法改善了这一点。晚唐的茶、盐都是重头戏,曾经有许多混乱、暴动都是茶税过重或私盐泛滥而引起的,裴休订立了一系列这方面的法规,局部解决了其中的一些问题。

懿宗是唐朝罕见的一个极度放纵的君主,大唐在他的手里病入膏肓。他非常奢侈,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奢侈,他的中枢更是一个比一个奢侈。首先是杨收,杨收本出身贫寒,但是当了宰相后便腐化变质了,沽名钓誉,与他的兄弟一起收受贿赂,成为藩镇在中央的代言人。五代的一些笔记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杨收和诸位宰相一起议事后一般要求诸相和他一起吃贱价的点心作为午餐,以此显示自己的节俭,有人故意问过杨的家童,才知道杨收每日早上在家里吃的是山珍海味。杨收之后的路岩,路岩是大家世族出身,又得皇帝倚重,为了迎合皇帝的意思,他的奢靡更在杨收之上。路岩最后被皇帝的女婿、新晋宰相韦保衡挤下台,韦的地位特殊,是懿宗末期实际的首相。他不仅继承了杨、路以来的风气,而且更加专断,连老师、同学都不放过。

纵然懿宗皇帝本身乏善可陈,但是他手下并不是没有一个稍微正直的宰相。例如刘瞻,他入相时,朝野以为得贤相。可是不久,由于他反对懿宗迎佛骨,而被懿宗大怒之下当日罢免。再如曹确、毕中,都是懿宗前期很有名望的宰相,他们以儒术进用,廉俭贞苦,和当时的奢靡的社会风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当时杨收为首相,结党营私,局面是无法由这二人改变的。

僖宗也是一个臭名昭著的皇帝,但是他即位时,却有一个非常优秀的中枢。首先是用了名动天下的裴坦、刘瞻为相,不过二人都只在位月余而卒。然后是萧仿、崔彦昭、郑畋、卢携四人组成的全新宰相集团。这几个人都是晚唐最杰出的人才,并且集中在了一起,实在是天佑大唐。但安史之乱至此,宦官专政、藩镇割据等问题均已积重难返,他们虽做出了贡献,但是无法扭转局面。

萧仿一上台就以杨收、路岩、韦保衡留下的朋党好赂为改革对象,加上崔彦昭的得力支持,便取得了“辅政数月,百职斯举,察而不烦”的好成绩。然而好景不长,萧仿于一年后就去世了,接任的是懿宗时期的直臣李蔚,和刘瞻一样,李蔚也是以反对懿宗佞佛而闻名。

郑畋是晚唐最值得一提的宰相,他虽然是一介书生,但站在唐王朝的角度来讲,他无疑是平定黄巢起义过程中可以和李克用并列的最大功臣。在黄巢起义前期兵犯江淮的时候,宰相卢携要求朝廷调用淮南节度使高骈御敌,由于僖宗也很倚重高骈,所以一时间全国的希望寄于淮南一镇高骈一身。而郑畋强烈反对卢携的意见,认为先可“释咎包容”,等待生产恢复之机“不战而屈人之兵”。也许很多人看到这里会以为郑畋胆小怕事,对叛乱姑息,这是大错特错的。后来的情况时,高骈大败,坚壁自守,黄巢绕道北上西进,京城陷落,僖宗奔蜀。当时郑畋已经出任凤翔节度使,出家财组织军队,担任起负责指挥京西保卫的重任。多次击退黄巢手下悍将尚让对京西的进攻,成功保卫了陇、蜀大后方的安全。稍后,在东线李克用的配合下,终于克复长安。以如此大功,郑畋被僖宗尊为首席重臣,即使很得宠的竖宦也不敢动他。郑畋出身荥阳儒学世家,文采风流,但是大战之际,振臂高呼,指挥从容,实有大将风度。

卢携也算一个较有能力的宰相,在前面提到的和郑畋的争论中,他当场与郑畋翻脸,并且将砚台摔地而去。据说二人还是亲家关系,身为宰相,如此行为确实不成体统。此事使得二人同时被罢免。卢携是一个强硬的人,加之和高骈关系非同一般,所以提议高骈出战是不难理解的。平心而论,高骈无疑是晚唐最出色的将领,智勇双全,所向无敌。淮南一战失利,与他的门户观念是分不开的,当时数镇节度使都在往增援淮南,但是高骈却说不用帮忙,催促其回军。淮南号为大唐第一镇,高骈自然想趁乱长期据有,而不愿其他人染指。如果高骈可与诸将戮力同心,未必不可挡住黄巢。

其实,僖宗后来的也并非不得人,像萧遘、孔纬,但偏偏二人又不和。不过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不屈从于宦官,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僖宗后期另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藩镇的全面混战爆发,并开始对京城构成了直接的威胁。这个问题是导致唐亡的一个直接原因。昭宗上台后,很想有一番作为,孔纬成为了昭宗最为倚重的大臣,但是坚正不屈的孔纬在那样的环境中很也难有所作为。昭宗以后的中枢基本上没有权力可言,特别在发生李茂贞等入朝杀宰相的事件后,宰相基本上成了一个名词而已。

写到这里,也觉得这个帖子没有必要再写其他内容了,最后提及的是一个比较有名的奸臣级人物崔胤。

崔胤四度入相,每次不是依靠去权臣(当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权臣,而是宦官的权力荫蔽下的权臣),就是依靠藩镇(如朱全忠)。昭宗本来不喜欢崔胤,但是他们在剪除宦官的问题上取得了一致,并且崔胤为昭宗除掉了两个最为威胁的宦官,由此得到信任。崔胤为朱全忠出了不少力,二人互相利用。但是崔胤羽翼丰满之后,一方面在朝中排除异己,残害宰相,一方面考虑到朱全忠必然篡位,所以后来也拥兵自重。最后他竟开始打消灭朱全忠的主意,很可惜慢了一步,被朱全忠先下了手。

从崔胤的事可见当时的宰相要么宦官的代言人,要么藩镇的代言人,并没有自己的实际权力,皇帝又处处受到胁迫,为保性命东奔西走。中枢政治如此,地方混战不休,大唐焉能不亡!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